脑电图EEG和大脑皮层的自发电活动
脑电图检查简介
(2) 正常人睡眠时常见的有四种:
峰波(θ波频率), (纺)锤波(12-14Hz), 丘波(δ波频率), K-综合波, 它们出现 在不同的睡眠周期
异常波: 棘波(16-30Hz) 尖波(5-12Hz) 棘-慢波 尖-慢波 懒波
2. 波幅: 用微伏(μν)表示。 低幅 <30μν 中幅 30-100μν 高幅100μν
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
一. 脑电图(EEG) (一) 定义: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自发
性、节律性的电活动。
由于人和动物的脑生物电是一种频率极慢(0.530Hz), 且波幅极低(5-100μV)的微弱电, 必须
经过高倍放大后肉眼才可识别。为此, 人们 发明了一种装置, 它可将这种极其微小的脑生物 电信号进行多级放大并记录下来, 即脑电图机。
5. 两侧波幅差>50%; 6. 出现棘波、尖波等异常波; 7. 出现阵发性、爆发性慢波或快波; 8. 睡眠中, 生理波不对称, 一侧表现为减弱。
儿童:
1. 清醒期:
(1) α波前移, 波幅>150μν; (2) 基本波缺乏节律性
(<同年龄组儿童);
(3) 基本波的波幅双侧不对称; (4) 局限性慢波、懒波; (5) 出现病理波。
(3) 正常生理睡眠波的改变:
纺锤波, 峰波, 快波, K-综合波的一 侧性减弱或消失, 也是懒波的一种;同样 提示脑功能低下。
2. 异常波的出现:
(1) 棘波: 周期<83ms, 多为20-50ms之间(1630Hz), 波幅多在100μν以上, 属快波, 波 形较陡成为棘样 其中<50μν的称为小棘波
脑电图EEG与大脑皮层的自发电活动-精选文档38页PPT
谢谢!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Hale Waihona Puke 容膝之易
安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脑电图EEG与大脑皮层的自发电活动精选文档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脑电图概述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局灶性慢波: 局灶性脑实质功能障碍所致, 见于 局灶性癫痫\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三相波: 一般为中至高波幅\频率1.3~2.6Hz的 负-正-负或正-负-正波
非快速眼动期 (NREM)
1期(困倦期): 节律消失, 被低波幅慢波 取代, 顶部可出现短暂高波幅双侧对称 的负相波(“V”波) 2期(浅睡期): 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3\4期(深睡期): 广泛分布的高波幅慢波
快速眼动期 (REM): 出现低电压\混合频率电活动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主要见于肝性脑病&其他中毒代谢性脑病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癫痫样放电 ➢ 棘波 ➢ 尖波 ➢ 棘慢波综合 ➢ 多棘波 ➢ 尖慢波综合 ➢ 多棘慢波综合
正性棘波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放电的不同类型通常提示不同的癫痫综合征 ◙ 失神小发作: 高波幅双侧同步对称3次/s重复出
2. 正常脑电图 成人EEG
在清醒\安静&闭眼放松状态下EEG基本节律是 节律, 主要分布在枕部&顶部
活动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 部分正常人在半球前部可见少量波 清醒状态几乎无波, 入睡可出现
儿童EEG
以慢波为主, 14~18岁时接近于成人
一、脑电图(EEG)
2. 正常脑电图
睡眠EEG: 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两期
脑电图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高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的神经组织经常出现的、持续的、自发性的电位变化。
这种自发脑电活动通常在头皮的不同区域放置记录电极,经脑电仪放大后引出记录。
在开颅情况下将记录电极直接放在大脑皮层上引导的自发性脑电位变化叫做皮层电图。
正常脑电图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波混合组成。
依频率不同分为4种(图1),列表如下。
以上4种脑电波,除频率不同外,波幅、起源及所代表的功能活动方面也不相同。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约10次左右。
成年人觉醒且静息闭眼时,在头皮的任何部位都可记录到,尤以枕叶及顶叶最为明显,是正常成年人脑电图的基本节律。
如无外来刺激,频率相当恒定,波幅常变动在50~100微伏之间。
在α节律中,波幅由小变大,然后由大变小,类似梭形。
大脑两半球的α波是对称的,但占优势的半球α波幅稍高。
80%的正常成年人静息闭眼时脑电图以α节律为主(图2),同一受试者时α节律在各时期都是恒定的,变动一般在每秒1次以内,当感受刺激,特别是光刺激,或有意识的视觉活动及有目的的智力活动时,α波受到抑制,由低电压的β波取代。
β波频率约每秒14~30次,以额叶及中央区最明显。
一般波幅不超过30微伏。
β节律与精神紧张程度和情绪激动有关。
θ波频率每秒约4~7次,在顶叶及颞叶较明显,是儿童觉醒时脑电图的主要成分,成年人觉醒时脑电图无θ波,但出现在睡眠的一定时相中。
当清醒时,意愿受挫折和抑郁时可出现θ波,精神愉快时θ波消失。
δ波频率每秒约1~3次,出现在颞叶与枕叶,是婴儿脑电图中的主要节律。
觉醒的正常成年人无δ波,但在深睡时可出现δ波。
脑电图各种波的形状一般为正弦波,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特殊形状,如与视觉探究有关的三角形λ波。
可因肢体运动受到抑制,出现梳形节律(Mu波)和睡眠时的顶部尖波等。
脑电图有明显的、稳定的个体特征。
有人认为其稳定程度可与指纹相比拟,孪生兄弟的脑电图非常相似,说明脑电图与遗传有关。
脑电放大(直流供电)脑电特性人的脑电信号(EEG)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
脑电放大(直流供电)脑电特性人的脑电信号(EEG)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所产生的电流总和在穿过头颅到达头皮后,所引起的头皮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电位水平。
脑电波根据频率与振幅不同可分为:(1)α波:频率为8~13 H z,振幅为20~100μV,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整个皮层均可产生α波。
α波在清醒、安静、闭眼时即可出现,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规律性变化,呈棱状图形。
(2)β波:频率为14~30 H z,振幅为5~20μV,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是一种快波。
它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3)θ波:频率为4~7 H z,振幅为10~50μV,是在人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4)δ波:频率为0.5~3 H z,振幅为20~200μV,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
由此可知,取自大脑皮层的脑电幅值范围为10~200μV,主要频率集中在0.5~30 H z。
由此可知,取自大脑皮层的脑电幅值范围为10~200μV,主要频率集中在0.5~30 Hz。
测量干扰1)电极极化引起的极化电压:直流成分,用直流放大器时,信号直流成分被干扰,在高放大倍数时,使放大器饱和。
普通电极的极化电压在200mV左右,选用银-氯化银电极能够减小极化电压。
另外在电极与头皮之间抹导电膏可以是两者之间耦合良好,减少噪声。
2)工频干扰:50Hz市电干扰信号,供仪器设备、照明等使用的电源,其50Hz及其谐波通过仪器等途径干扰检测电信号。
可通过增加一个50Hz的陷波器对其滤除。
3)电磁场辐射:主要来自外界无线电波及高频设备。
将电路装入金属盒,或罩金属网,外部信号传输使用屏蔽线。
4)生物电信号的相互干扰:肌电,眨眼干扰脑电,脑电易淹没在强势信号中。
测量时靠近脑部,保持安静状态。
5)器件噪声:尽量选取大公司生产的优良器件,低噪声,高共模抑制比。
6)脑电信号在μV量级:较高的放大增益,10000以上7)共模电压度脑电检测的影响:提高共模抑制比,大于80db8)脑电信号取自人体表面,有较高的信号源阻抗:高输入阻抗,大于10MΩ系统设计设计要求:放大倍数:16000倍共模抑制比:≥80dB通带频率范围:0.5~35Hz电源范围:6V以下电路设计前置放大1)无源低通滤波R1,C1,R2,C2,构成无源低通滤波,可以抑制高频干扰,截止频率f=37Hz2)双向并联二极管D1~D4选用低漏电的微型二极管IN4148,构成保护电路,使电路在5000V高压下不会损毁3)差动放大电路A1,A2和R3~R5构成差动放大电路,可为后级一仪器仪器放大器提高增益,进而为提高电路共模抑制比提供了条件,同时可以接匹配电阻,从中间取共模驱动电压,给仪器放大器创造输入端的良好条件此级放大增益为A=1+(R3+R4)/R5=5A1,A2选用LM358LM358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具有高增益,低输入偏流,低失调电压和失调电流等特性,适合于电池供电参数:直流电压增益高(约100dB)单位增益频带宽(约1MHz)电源电压范围单电源3-30V,双电源±1.5-±15V4)无源高通滤波无源高通滤波可以抑制极化电压,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前置放大器的增益截止频率f=0.45Hz5)右腿驱动与把放大器的“地”直接接人体的接法相比,右腿驱动利用了人体共模电压负反馈技术,减少了共模电压额输入值,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共模抑制比6)共模驱动50Hz的共模电压经放大器A3接到了导联屏蔽线和滤波电容的节点上,使得输入信号线和屏蔽层处于相同的共模电位,因而消除了导联电缆线的分布电容和滤波电容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放大器的输入阻抗7)仪器放大器采用低功耗高精度的通用仪表放大器INA128作为主放大器主要参数见下表低偏置电压最大50μV低温度漂移最大0.5μV/C低输入偏置电流最大5nA高共模抵制CMR 最小120dB输入保护至±40V宽电源电压范围±2.25 至±18V低静态电流700μA引脚塑料DIP 和SO-8 封装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采用六阶巴特沃斯低通滤波,截止频率30Hz50Hz陷波由于电阻和电容无法做到完全的匹配,所以很难将陷波频率控制在50Hz,不过可以通过调节RW1来使陷波频率尽量精确。
脑电活动
(一)脑电波形的产生机制
脑组织与机体其他组织一样,是电解质组成的容积导体。神经元兴 奋时,电流发出的部位称为电源,电流流入处称为电穴或电汇。神 经冲动时,在动作电位所在处膜外电位为负,相当于电穴,在它的 前、后两端,膜外电位为正,相当于两个电源,于是两端都有局部 电流流向兴奋区域,形成容积导体中的电场。 一般认为,皮层表面电位的主要构成成分是神经元发生的比较缓慢 的电现象,其大小与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电流大小相关。靠近皮层表 面的神经元,其EPSP与大脑皮层表面电位的负相相一致;位于较深
在认知研究中一般使用 32、64、96、128或256 导程的脑电图仪。
常用电极
头皮电极:适用于大多数常规记录。
皮下电极:为细的不锈钢或铂金电极
夹式电极:为盘状电极,常作为参考 电极。 鼻咽电极:用于颞下或额下发放检测 蝶骨电极:用于记录颞叶前端发放。 鼓膜电极:用于记录颞叶内侧活动或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erger被认为是人类脑电图的发现者。他于1924年开始人 类EEG的研究,1929年的报告中,他指出了α节律和α阻 断现象。 1934年,Fisher和Lowenbach记录了癫痫放电。 20世纪30年代,Lindsley首先用EEG研究了“成熟度”问 题。 1935年,Gibbs、Davis和Lennox开始了EEG在癫痫临床 上的应用研究;Foerster和Altenburger采集了外科手术时 的皮层电图。 1937年,Hoagland研究了新陈代谢对EEG的影响; Dawson用叠加法证实了诱发电位。
三、诱发电位
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 通路或感觉系统的任何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 撤除刺激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都 可称为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的波幅很小,被淹没在自发电活动的背景中,但其与刺 激有固定的时间关系,可以用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使其从背景 活动中分离和显现出来,经过这样加工处理的诱发电位又称为 “平均诱发电位”。
脑电波图EEG的介绍
腦電波圖EEG的介紹1.腦波簡介:腦神經細胞的活動,可用神經電生理的方法偵測而得到腦波。
早在1875年,英國利物浦的生理學教授李察卡通首度從兔子的大腦皮質表面紀錄到記錄到一種電波,此電波與呼吸或心跳無關,是一種腦部的生理變化,隨著動物受麻醉或缺氧而破壞,且動物在死亡後消失。
後來他又發現刺激動物的身體能使腦波發生變化,他利用這種變化來研究身體之部位與大腦皮質區的關係,並探討大腦皮質區的功能,成為後來神經診斷學中誘發電位(evoked potential)發展的基礎。
一直到1929年,從李查克通發現腦波以後經過了50多年,一位德國精神科醫師漢斯伯格(Hans Berger),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在人類完整的頭蓋骨上紀錄到相同的電氣活動,這是首次發表人類的腦波記錄,並命名為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此後腦波即開始被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腦電波圖指的就是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
EEG在臨床上的應用其實已經非常廣泛,它據有經濟、安全、方便的特性。
可以用於篩檢病患,以及昏迷、中風、癲癇、腦炎、和其他腦疾病病人的追蹤檢查。
2.腦波記錄的項目:目前量測腦波記錄可分為兩種,一是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測量大腦皮質的電流,大腦皮質的電流是發生在細胞外的電流,是由細胞群與其他細胞群之間的電位差形成的。
另一是腦磁波(magnetoencephalographic, MEG),此乃根據法拉第定律─電生磁,當腦神經活化時所產生的電訊號會引發磁場變化,所偵測到訊號的大小即為腦磁波。
台北榮民總醫院整合性腦功能實驗室是利用64個紀錄電極(channels)的腦電波儀進行紀錄腦部微量電流的工作,並經由數位訊號處理及影像處理技術,進行腦波誘發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腦波律動(Brain Rhythm)及臨床應用研究(Clinical Studies)等。
脑电是人脑内部神经细胞群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综合反映,.
脑电是人脑内部神经细胞群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综合反映,利用头皮上安放的电极导出脑细胞电活动,经过放大后得到的具有一定波形和波幅等信息的曲线图形称为脑电图(EEG,Electroencephalogram),当脑组织发生病理或功能改变时,这种曲线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脑电信号蕴含丰富的大脑活动信息,通过脑电图这个“窗口”,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大脑的功能状态及其活动规律。
对脑电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生理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脑电信号具有以下特点:(1)信号非常微弱,背景噪声很强,一般的EEG信号只有50微伏左右,最大的100微伏(2)脑电信号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非平稳信号(3)非线性,生物组织的调节及适用机能必然影响到电生理信号,从而呈现非线性的特点(4)脑电信号的频域特征比较突出。
因此,与其它的生理信号相比,功率谱的分析及各种频域处理技术在脑电信号处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基于脑电信号的上述特性,如何消除原始脑电数据中的噪声以更好地获取反映大脑活动和状态的有用信息,如何更好地提取脑电信号的各个节律,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脑电功率谱的分析是脑电信号处理分析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近些年来,随着小波变换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小波分析用于生物医学信号的提取及去噪处理。
小波分析是一种把时间和频率两域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在时频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
经典的频谱估计法由于截断效应产生泄漏和谱间干扰,谱分辨率难以提高,而且它的分析是对整个时间域的,不能在时间上定位,很难结合测试过程中进行的事件测试进行分析。
小波变换良好的时频分析特性非常适用于信号脑电等非平稳信号的分析,为自动检测和分析波形,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四)小波分析小波分析是一种窗口的大小固定定、形状可变的时频局部化的信号分析方法,即在低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在高频部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较低的频率分辨率。
定义:如果满足容许性条件:那么叫做可允许小波(或积分小波,基小波,母小波)。
脑电放大(直流供电)脑电特性人的脑电信号(EEG)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
脑电放大(直流供电)脑电特性人的脑电信号(EEG)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所产生的电流总和在穿过头颅到达头皮后,所引起的头皮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电位水平。
脑电波根据频率与振幅不同可分为:(1)α波:频率为8~13 H z,振幅为20~100μV,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整个皮层均可产生α波。
α波在清醒、安静、闭眼时即可出现,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规律性变化,呈棱状图形。
(2)β波:频率为14~30 H z,振幅为5~20μV,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是一种快波。
它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3)θ波:频率为4~7 H z,振幅为10~50μV,是在人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4)δ波:频率为0.5~3 H z,振幅为20~200μV,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
由此可知,取自大脑皮层的脑电幅值范围为10~200μV,主要频率集中在0.5~30 H z。
由此可知,取自大脑皮层的脑电幅值范围为10~200μV,主要频率集中在0.5~30 Hz。
测量干扰1)电极极化引起的极化电压:直流成分,用直流放大器时,信号直流成分被干扰,在高放大倍数时,使放大器饱和。
普通电极的极化电压在200mV左右,选用银-氯化银电极能够减小极化电压。
另外在电极与头皮之间抹导电膏可以是两者之间耦合良好,减少噪声。
2)工频干扰:50Hz市电干扰信号,供仪器设备、照明等使用的电源,其50Hz及其谐波通过仪器等途径干扰检测电信号。
可通过增加一个50Hz的陷波器对其滤除。
3)电磁场辐射:主要来自外界无线电波及高频设备。
将电路装入金属盒,或罩金属网,外部信号传输使用屏蔽线。
4)生物电信号的相互干扰:肌电,眨眼干扰脑电,脑电易淹没在强势信号中。
测量时靠近脑部,保持安静状态。
5)器件噪声:尽量选取大公司生产的优良器件,低噪声,高共模抑制比。
6)脑电信号在μV量级:较高的放大增益,10000以上7)共模电压度脑电检测的影响:提高共模抑制比,大于80db8)脑电信号取自人体表面,有较高的信号源阻抗:高输入阻抗,大于10MΩ系统设计设计要求:放大倍数:16000倍共模抑制比:≥80dB通带频率范围:0.5~35Hz电源范围:6V以下电路设计前置放大1)无源低通滤波R1,C1,R2,C2,构成无源低通滤波,可以抑制高频干扰,截止频率f=37Hz2)双向并联二极管D1~D4选用低漏电的微型二极管IN4148,构成保护电路,使电路在5000V高压下不会损毁3)差动放大电路A1,A2和R3~R5构成差动放大电路,可为后级一仪器仪器放大器提高增益,进而为提高电路共模抑制比提供了条件,同时可以接匹配电阻,从中间取共模驱动电压,给仪器放大器创造输入端的良好条件此级放大增益为A=1+(R3+R4)/R5=5A1,A2选用LM358LM358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具有高增益,低输入偏流,低失调电压和失调电流等特性,适合于电池供电参数:直流电压增益高(约100dB)单位增益频带宽(约1MHz)电源电压范围单电源3-30V,双电源±1.5-±15V4)无源高通滤波无源高通滤波可以抑制极化电压,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前置放大器的增益截止频率f=0.45Hz5)右腿驱动与把放大器的“地”直接接人体的接法相比,右腿驱动利用了人体共模电压负反馈技术,减少了共模电压额输入值,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共模抑制比6)共模驱动50Hz的共模电压经放大器A3接到了导联屏蔽线和滤波电容的节点上,使得输入信号线和屏蔽层处于相同的共模电位,因而消除了导联电缆线的分布电容和滤波电容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放大器的输入阻抗7)仪器放大器采用低功耗高精度的通用仪表放大器INA128作为主放大器主要参数见下表低偏置电压最大50μV低温度漂移最大0.5μV/C低输入偏置电流最大5nA高共模抵制CMR 最小120dB输入保护至±40V宽电源电压范围±2.25 至±18V低静态电流700μA引脚塑料DIP 和SO-8 封装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采用六阶巴特沃斯低通滤波,截止频率30Hz50Hz陷波由于电阻和电容无法做到完全的匹配,所以很难将陷波频率控制在50Hz,不过可以通过调节RW1来使陷波频率尽量精确。
EEG基本知识及判读(进修)
睡眠深度减少,Ⅲ、Ⅳ期睡眠比例减少,而睡眠 期中的醒觉时间随年龄增加。REM睡眠减少, 70-80岁REM睡眠减少到总睡眠时间的20%以 下。
整理ppt
41
正常脑电图 <小结>
EEG的成熟发展过程
整理ppt
11
脑波特征--波幅
代表一个波的高度
表示方法
-用µV 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的垂直距离与定标信号的高度比较确定
如果定标信号高度是5㎜=50 µV ,那么1 ㎜ =10 µV 10 ㎜ =100 µV ㎶
按波幅大小分为
低波幅 <25 µV ㎶,中波幅25~75 µV ㎶,高波幅>75 µV
电能转 化为机 械能
头皮EEG是脑电活动的间接图像。
整理ppt
4
整理ppt
5
整理ppt
6
电极安放10/20系统
整理ppt
7
EEG临床意义
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及临床意义
CT,MRI DSA MRA,MRV CTA SPECT PET EEG MEG EPs EMG CSF
反映脑和脊髓形态
多形性δ波 局灶δ波以不规则无节律性发生。 病灶中心部分的慢波通常比病灶周围的慢波更持
续,频率更慢,但波幅不一定是最高的。一般不 被睁眼抑制,也不因HV有反应。 δ波病灶周围常为θ波,此种θ波可能对睁眼及HV 有反应。
整理ppt
50
局灶性慢波和棘波
女,62岁,右蝶骨翼脑膜瘤术后1年。 EEG示右颞区连续1~3Hz局灶慢波及1个棘波。
正常的。 - 癫痫病人,如果在EEG描记期间没有异常放电或癫痫源病灶距记录电极过远,
EEG基本知识及判读
1
1
1
脑波特点---出现方式
短程:持续出现1~2秒钟 长程 :持续出现5~10秒钟
节律性: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无规律性:高度节律失调
散在或偶尔出现 游走性
爆发出现
间歇出现
1
1
脑波特征---分布与广度
普遍性或弥散性 一侧性分布 局灶性分布 应与普遍分布所伴有的某个区
域偏盛区分。 局灶慢波 在波幅高的区域波率最低 局灶尖波(有波散倾向)在病灶部位尖
在大多数异常脑电图中,异常类型不完全代替正常电 活动,它们可能间歇地或仅于某个或某些区域出现, 或添加在正常背景之上。
1
异常EEG
类型 异常脑电图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A.癫痫样活动 B.慢波 C.波幅的异常 D.偏离正常类型的异常。
1
异常电活动的出现
1
慢波活动异常
局灶性慢波异常 普遍非同步慢波异常 双侧同步慢波异常
EEG基本知识及判读
前言
1929年德国神经精神 病学家Hans Berger首先报 告了在人类完整的头皮上安 放电极,描记人类大脑的自 发电活动。此后他的研究成 果不断得到电生理及神经生 理学家的证实,使EEG学在 全世界范围得以发展,并开 始为临床和科学服务。
1
EEG的临床意义
定义 EEG是通过在脑的各相应区域 (在头皮、硬膜下等)安放电极,描 记大脑神经细胞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 活动,因此EEG是反应大脑功能状态 的电生理技术。
1
正常EEG <小结>
正常EEG的含义及与脑功能关系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EEG存在差异 。19岁以前,正常 EEG变化十分明显。20~60岁的正常EEG变化 相对较少, 60岁以上个体的EEG,与60岁以前的成人相似,但少数 类型在60岁以前被认为是异常的,而在60岁以上的成人 可能是正常的。
脑电图治疗的原理
脑电图治疗的原理
脑电图治疗(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neurofeedback therapy)的原理是通过监测和调节大脑活动的电信号,促进脑部的自我调节和改善功能。
它基于以下假设和原理:
1. 大脑具有可塑性:大脑是一个高度可塑的器官,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动来改变及适应环境或特定任务的要求。
2. 大脑活动与行为、认知及心理状态相关:特定的脑电图频率与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相关。
例如,特定频率的大脑活动可以与注意力、决策能力、情绪调节等功能相关联。
3. 反馈机制:脑电图治疗通过获得个体大脑的实时电活动信息,并将其反馈给被治疗者,使其能够意识到大脑活动的变化。
4. 自我调节:被治疗者通过观察自身脑电图活动,学会自我调节脑电图频率,以增强或减弱特定频率的大脑活动。
5. 弥补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通过调节大脑活动,脑电图治疗试图纠正或弥补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提高大脑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改善认知、情绪和行为。
脑电图治疗在一些神经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注意力缺陷多
动障碍(ADHD)、自闭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然而,对于脑电图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和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生理脑电图的名词解释
生理脑电图的名词解释生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记录脑电活动的变化。
它通过放置电极在人体头皮上,测量和记录大脑皮层的电位变化,从而提供了对脑功能状态的一种客观评估。
一、脑电图定义及基本原理脑电图是指通过记录大脑中神经元电活动所获取的一种综合性图表。
通过电极与头皮接触,可以测量到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
脑电图扫描记录的是大脑皮层表面微弱电流的总和,这些电流代表了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脑电波形分类与解读脑电图记录的是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所产生的电位变化,通过对这些电位变化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得出有关大脑功能状态的结论。
常见的脑电波形包括阿尔法波、贝塔波、西格玛波、Theta波和Delta波。
1. 阿尔法波(Alpha Waves):阿尔法波是一种频率在8-12赫兹的脑电波。
通常在人处于放松、静坐但清醒的状态下,阿尔法波会呈现出凌乱、分散、低压缩的特点。
它们在闭眼、休息或轻度思考时会更加明显,意味着大脑中的大部分皮层神经元活动处于放松的状态。
2. 贝塔波(Beta Waves):贝塔波是一种频率高于13赫兹的脑电波。
当人们开始专注、集中注意力或进行认知任务时,贝塔波会显现出快速、均衡、高压缩的特点。
贝塔波通常与理性思考、工作记忆和专注力有关。
3. 西格玛波(Sigma Waves):西格玛波是一种频率在12-15赫兹左右的脑电波。
它们通常出现在人陷入深度睡眠时,形态规整、周期性。
西格玛波与睡眠质量和深度密切相关,对睡眠障碍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 Theta波(Theta Waves):Theta波是一种频率在4-7赫兹之间的脑电波。
常常出现在人们入睡或从深度睡眠中苏醒的过程中。
Theta波和脑部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和记忆过程密切相关。
5. Delta波(Delta Waves):Delta波是一种频率低于4赫兹的脑电波。
通常在梦中、深度睡眠、昏迷或失去意识的状态下出现。
脑电图课件
结论:
当脑电图由高振幅的慢波变为低振幅的快 波时,兴奋过程加强;
当低振幅快波变为高振幅慢波时,则意味 着抑制过程进一步发展。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给机体以某种刺激,也会导致脑电信号 的改变,这种电位称为脑诱发电位。
脑电图机
脑电图机(Electroencephalograph,EEG) 结构
辅 助 设 备
人 体
接 线
盒
脑 电 图 主 机
项目
机型
信号强度 放大器增益 CMRR 输入阻抗 等效输入噪声 电极 时间常数 定标电压 通道数 时标信号 电极接触电阻测量
心电图机
脑电图机
0.01-5mV
2-200V
脑电图机导联
单极导联法是将活动电极置于头皮上, 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 一个输入端(G1);无关电极置于耳垂, 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 另一个输入端(G2)。
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只使用头 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这样记录下来的 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因此 可以大大减小干扰,并可排除无关电极 引起的误差;
诱发电位的种类
1.视觉诱发电位:模式翻转视觉诱
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 VEP);视 觉诱发电位是指向视网膜给予视觉 刺激时,在两侧后头部所记录到的 由视觉通路产生的电位变化
2.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听觉诱发电位是指 给予声音刺激,从头皮上记录到的由 听觉通路产生的电位活动,因其电位 源于脑干听觉通路,故又称为脑干听 觉诱发电位。
10-6-7脑电觉醒睡眠(1h)高级功能(1h)
2021/4/9
6
2、EEG的临床应用
1)癫痫:高频高幅棘
波、棘慢综合波)
2)占位性病变:清醒状态时可引出θ或δ波
3)脑死亡判断:病理性电静息(即<2.5μV)
(其它指标:不可逆的昏迷、缺乏自主运动、 人工维持呼吸、各项脑干反射消失,可以有循 环和脊髓反射)
2021/4/9
7
3.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三)记忆的分类(按发展过程)
感觉性记忆 即时感觉性信息在脑的感觉代表
区贮存的阶段。信息在此阶段保 留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
第一级记忆 即时应用性信息可进入此过程,
信息在此阶段的保留时间仍很短, 约几秒钟。
第二级记忆 反复应用的信息可进入此过程,
信息在此可以保存数分至数年。 属于长时性记忆。
2021/4/9
16
(一)学习的两种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 (nonassociative learning):
也称简单学习。
(1)习惯化:非伤害性刺激重复作用于机体
时,其引起的反射性效应逐渐减弱。
(2)敏感化:是指在较强的伤害性刺激后,
机体对原先弱刺激引起的反应明显增强。(强刺激 和弱刺激不需要在时间上的结合)
原因:连合纤维如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
2021/4/9
31
2021/4/9
32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9
33
额中回后部接近 手代表区(W)
不会书写,但手部肌 肉其他运动正常 正常
颞上回后部(H)
听不懂别人谈话,但 听觉功能正常
角回(V)
看不懂文字含义,但 视觉功能正常
2021/4/9
28
(二)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制作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持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作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在实验前 后的过程中,均给予充足的食物和水。但术前12h禁食,4h禁水。大 鼠用10%的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颈部皮肤消毒去 毛,正中切开,钝性分离双侧颈总动脉,注意避免损伤迷走神经和鞘 后方的交感干,以“4”号丝线双重结扎其中28只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 6周后参与实验。 2、Morris水迷宫 训练动物在Morris水迷宫中确定一个隐蔽平台的位置。该迷宫包括一 个圆形池(直径约120厘米,高60厘米,水深30厘米),有光滑的内 壁。池内的液体为牛奶。迷宫所在实验室的墙壁是大鼠学习定位平台 的显著的空间线索。游泳时的路径由连接有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摄 像头记录下来。隐蔽的平台(直径为9厘米)低于池中液平面2厘米, 从水面上观察不到。定位航行试验(Place navigation)用于测试大鼠空 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将大鼠面对池中心轻柔放入池中4个象限中的1 个,象限选取的顺序是随机的。如果大鼠不能在60秒钟内找到平台, 就迫使它在平台上待20秒钟,每只大鼠的训练间隔为一小时。这样 每只鼠每天每个象限训练一次,连续训练5天。记录下每只鼠从每个 象限出发至到达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escape latency)。 3、将正常鼠和手术鼠的潜伏期进行比较。记录实验结果。
脑电图EEG和大脑皮层的自发 电活动
【实验目的】
了解脑电图的基本构造、原理、操作 方法;利用脑电图仪观察人大脑皮层 的自发电活动,掌握基本电活动的波 形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
人体组织细胞总是在自发地不断地产生着很微弱的生物电活动。 利用在头皮上安放的电极将脑细胞的电活动引出来并经脑电图 机放大后记录在专门的纸上,即得出有一定波形、波幅、频率 和位相的图形、曲线,即为脑电图。当脑组织发生病理或功能 改变时,这种曲线即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病 提供依据。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在无任何外加的人工刺激的情况下,仍然 存在持续不断的节律性电活动。若将引导电极安放在头皮上, 由生理记录仪或脑电图机记录出的这种皮层电活动,称为脑电 图。根据脑电波形的频率和特点,将其分为α 波:频率为8~ 13Hz,波幅为20~100μ v,在枕区最显著。正常成年人安静、 清醒及闭目时出现。β 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μ v, 在额叶和顶叶比较显著,当受试者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某种 刺激时出现。θ 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μ v,成 年人困倦时可出现于枕叶和顶叶,在睡眠或深度麻醉时也可出 现。δ 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μ v,成人在清醒 状态下不出现δ 波,但在睡眠期间、极度疲劳及深度麻醉状态 下也可出现。
2、什么叫脑电图伪差,引起伪差的常 见因素有哪些?
脑电图的伪差又称伪迹或干扰,是指来自脑 外的电位活动在脑电图中的反映。伪差的出现常给 阅读、分析、判断脑电图造成困难,尤其是某些伪 差与痫波很相似,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因此正 确识别和排除伪差是很重要的。 引起伪差的因素很多,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归 纳起来有来自仪器和人体两个方面,其中来自仪器 的伪差有:描记仪的故障,电极接触不良或故障, 交流电干扰等。来自人体的伪差有:眼睑及眼球运 动、肌肉收缩、心电图、呼吸、哭泣、皮肤出汗、 血管搏动等。
【实验对象和用品】
人、记录仪或脑电图机、杯状或盘状 吸附引导电极(动物可用针灸针作引 导电极)、银片电极、鳄鱼夹、手电 筒、导电膏、75%酒精棉球。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如何? 常规脑电图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安静舒适状态下按规 定的统一方法和时间描记的头皮脑电图。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 的是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采用的标准电极安放法,其中FP为 额极,Z代表中线电极,FZ为额,CZ为中央点,PZ为顶点, O为枕点,T为颞点,A为耳垂电极。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 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整个头皮及双耳上所安 放的电极数为21个。这种安放法特点是:头部电极的位置与 大脑皮质的解剖学分区较为一致,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及形 状成比例,在与大脑皮质凸面相对应的头部各主要区域均有电 极安放。 将电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有目的地组合起来进行描记称为 导联,描记脑电图常规应用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两种方法。一 次描记中至少要有3~4个导联的描记,并有单极导联和双极 导联的组合,以便观察异常放电和定位诊断。一般来讲,单极 导联对癫痫灶定位较好,而双极导联的波形、波幅失真较少。 2、人脑电的记录
水迷宫装置的示意图
实验步骤:
1购买小鼠,在实验室饲养一周以适应环境。 2一周后进行水迷宫适应测试,按照实验原理中的方 法准备水迷宫检测装置,小鼠放入其中进行适应, 以呆在平台上10秒钟不再次下水为标准。 3迷宫检测,每只小鼠一天检测三次,排除平台所在 象限,在其他三个象限的中间贴壁放入小鼠。以小 鼠上台10秒钟不再下水认为一次测试的完成。摄下 小鼠的游泳过程。 4据所摄的录像,用水迷宫检测软件对小鼠的行为进 行分析。 5据上台时间来判断不同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 异。
【实验方法和步骤】
见陈其才《生理学实验》p45~47。
【思考题】
1、影响脑电图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脑电图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 活动、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等。其中年龄和个体差异与脑生物学特点及遗传 心理因素有关。外界剌激与精神活动引起的脑波改变属于脑机能活动的一些 生理性变化。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所产生的脑波变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 可以是一过性和可逆性的。 (1)年龄和个体差异 脑电图作为客观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年龄的关系非常 密切。如在小儿,脑电图可以观察到随年龄增加的脑波发展变化。年龄阶段 不同,脑波可显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小儿时期脑兴奋抑制机制 发育水平的年龄差异,因而对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反应较成人显著,容 易出现明显的脑波异常,而且异常的范围也较广泛,但相应的消失也较成人 快。在小儿时期异常脑波的出现也与年龄有关。年龄不同,异常波型也不相 同,在癫痫时尤其如此。到成年时,脑波逐渐稳定,中年后随着脑机能的逐 渐减退,脑波又产生相应的变化。到老年期由于有脑缺血性损害或有脑萎缩 存在,大多数也会出现有意义的脑波异常。关于脑波的个体差异多在1岁后出 现,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成人时脑波差异已相当显著。许多研究 结果认为脑电图与遗传及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但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对大 脑和心理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意识状态 脑电图能够反映意识觉醒水平的变化,成人若在觉醒状态出现困倦时, 脑电图就由α 波占优势图形出现振幅降低,并很快转入涟波状态。入睡后脑 波变化将进一步明显并与睡眠深度大致平行。在病理状态下,脑电图波形的 异常又与病因及程度有关,除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或弥漫性波外,还可见到 一些其他的异常波型。临床上常根据这些异常波型来推断意识障碍的病因、 程度,还可确定病位。
思考问题: 小鼠为什么每天水迷宫要检测3次?水迷宫 检测中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参考文献 [1]Trond Myhrer,N eurotransmitter systems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the rat: a meta-analysis based on studies of four behavioral tasks. Brain Research Reviews 41 (2003) 268– 287
事件相关电位ERP
【实验目的】
掌握事件相关电位的原理,NEUROSCAM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
平均诱发电位: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种感觉信号时,这种感觉刺 激引起的脑诱发电位有较明显的变化,由于记录电极离中枢较远,颅 骨的电阻很大,记录到的电位信号十分微弱,而且诱发电位掩埋在自 发脑电波和其他噪声中,需要用叠加、平均的技术才能显现出来。通 过计算机叠加平均的技术观察记录脑诱发电位,所得的结果叫平均 诱发电位(averaged evoked potential)。潜伏期:从刺激呈现到出 现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诱发电位分四种成分:早成分——潜 伏期为10ms以内的波,代表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发出神经冲动并沿 神经通路传导的过程;中成分——潜伏期(latent period)为10~50ms 的波;晚成分——潜伏期为50~500ms的波;慢波动——潜伏期为 500ms以上的波。每种成分包括若干个波,根据这些波出现的潜伏期 和电变化的方向进行命名。潜伏期在50~150ms左右出现的正向波 称P100 波,简称P1波;潜伏期在150~250ms左右出现的负向波称 N200 波,简称N2波;潜伏期在250~500ms左右出现的正向波称 P300 波,简称P3波。事件相关电位:与某些心理活动过程相关的脑 平均诱发电位,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实验对象】 人 【实验器械和用品】
NEUROSCAN64导脑电仪及分析软件,电极膏, 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 根据《ERP实验教程》所示步骤
大鼠海马在空间学习记忆中的 作用(Morris水迷宫)
【实验目的】
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了解大鼠海马在空间记忆、 工作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原理】
Morris水迷宫实验是检验大鼠空间工作记忆能力的 较为成熟的实验方法,迷宫所在实验室的墙壁是大 鼠学习定位平台的显著的空间线索。慢性脑缺血大 鼠(即痴呆鼠)找到平台所需的时间(潜伏期)要 长于正常鼠。
【实验对象】
大白鼠
【实验器械和用品】
Morris水迷宫,10%水合氯醛,大鼠手术器械一套, 实验台,注射器,生理盐水
(3)外界刺激与精神活动 脑波节律一般易受精神活动的影响,如当被试者将注意力集中在 某一事物或做心算时,α 节律即被抑制,转为低幅β 波,而且精神活 动越强烈,α 波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外界刺激也可引起同样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脑电图时周围环境要安静,受检者要放松、不要思 考问题的缘故。 (4)体内生理条件的改变 临床上诸如缺血缺氧、高血糖、低血糖、体温变化、月经周期的 变化、妊娠期、基础代谢等都直接影响脑组织的生化代谢,所以脑波 也相应地出现变化。如脑组织酸中毒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 将引起脑波振幅降低和出现快波化。 (5)药物影响 在临床上大多数药物对脑机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 那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引起明显的脑波变化。具体变 化与个体差异、药物种类、服药方法、药量等都有很大关系。如口服 给药,刚开始和增加药量时会出现脑波变化,有些在停药后的短期内 脑波改变仍可持续存在,甚至会出现一种反跳现象而见到脑波增强, 这就是临床上治疗癫痫不能突然换药或停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