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

合集下载

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开封中国翰园碑林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之一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收藏了大量历史名人的碑刻,馆
内共收录碑刻6000余方,被誉为"中国碑刻博物馆"。

翰园碑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著名于世。

其中
最为著名的就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碑刻《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

此外,还有以“微雨青松碑”、“九华山铁塔碑”、“云台山石经碑”、“光的维新碑”等为代表的其他精品碑刻,让游客们在欣赏碑刻艺术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除了碑林,翰园内还有其他景点值得一看,比如可以去参观文化
艺术展厅、书法艺术展馆等,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文化表演和
书法家现场表演。

同时,翰园也是学习书法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许多著名书法家、美术家、书法爱好者都来到这里进行文化交流
和学习。

总之,来到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您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碑刻艺术,还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碑林文物,游客需进行文物保护意识教育,并注意不要
在碑刻上乱涂乱画,这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保护。

李公涛精神——神游翰园碑林

李公涛精神——神游翰园碑林

神游翰园碑林闵锋在金风送爽丹菊飘香的金秋时节,我偕几位友人慕名游览了闻名海内外、在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翰园碑林。

翰园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龙亭湖风景区西侧,占地百余亩。

步入碑林,入目是一座三孔三道玉带桥横卧水面,桥面青石铺地,两侧玉石栏杆,栏杆柱头上雕塑着38对蹲卧式小石狮子,只只逼真精巧,栩栩如生。

跨过桥面,穿过平台,便是金碧辉煌的南大门,这是一座三门四柱仿古建筑,显得庄严堂皇。

大门正上方是翰园碑林创建人李公涛先生手书“中国翰园”四个遒劲有力、沉稳刚健的大字,两旁是著名书法家牛光甫书写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八个金字,字迹流畅,笔力雄健。

走进南大门,迎面是一尊突兀峻拔、气宇轩昂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它高达10米,连同基座通高19米,气势雄伟。

由全国著名雕塑家陈修林用白花岗岩精雕而成。

塑像巍然屹立,神采奕奕,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仿佛在瞻望民族的未来。

台阶中央有7条蟠龙浮雕,象征着开封是七朝古都。

基座上有龙头浮雕,象征着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塑像建于环行山丘之上,周围苍松翠柏掩映,俯仰之间,令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年历史,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帝塑像下竖立着一通“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先生的《家训碑》:“……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读毕,我与友人无不为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创建碑林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经过黄帝塑像,便进入了人造山水景观区,这里奇山竞秀,清泉竞流。

构思之巧妙、造型之奇特,堪称鬼斧神工。

据导游小姐介绍,这里有十多座山峰,5大瀑布,3个岛屿,10座桥梁,两座大型喷泉,加上碧波荡漾的翰园湖,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

我和友人主要游览了翰园山、仰圣山、盘龙岭、金石岛、文翠山、同心岛、碑坛等景点,感觉这里的山峰虽是人造,但却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和桂林山水之秀,堪称中国最大最美的人造山水大观,令人赞叹叫绝。

过盘龙岭向东就是翰园山,山上立有9根大石柱,分别镌刻着儒道佛三教浮雕,其中既有三教创始人雕像,也有“公羊春秋”、“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等取材于文史典籍和民间传说的浮雕,意在表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远影响。

开封万寿山+翰园碑林

开封万寿山+翰园碑林

开封万岁山+翰园碑林一日游中国翰园座落于古都开封风景秀丽的龙亭湖风景区,占地一百二十亩,分碑廊和园林两大景区,园林清新淡雅,景色迷人,瀑布喷泉跌宕,湖岛相映生辉,苍松翠柏,亭台楼阁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让您在这秀丽的景色回味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韩国总统金泳三专程来中国看望一位老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对这位老人的创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他就是现年八旬,被誉为“当代文化愚公”的中国翰园创建人-李公涛。

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李公涛数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带领全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广征天下墨宝,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中国翰园碑林。

万岁山即北京景山。

明永乐年间修建皇宫时根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星宿的说法,北面玄武的位置必须有山,便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此山,成为大内“ 镇山” ,取名万岁山。

占地32 .3 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 青山” 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 煤山” 俗称。

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 万岁山” ,又称大内“ 镇山” 。

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称的。

山上的五座亭子,为乾隆年间兴建。

当时山上丛林蔽日,鹿鹤成群,生机盎然,极富自然野趣。

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 后果园” 之称。

封建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开封翰园碑林国家:AAAA级景区在古城开封的龙亭公园西侧,有一所占地120亩、可树碑3500块的中国翰园碑林,这所碑林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于1985年8月开始发起创建的。

中国翰园碑林的碑刻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是一座融碑刻艺术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宝库。

它依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对象分设中心碑廊、现代碑廊。

宋代碑廊、历代帝王名臣碑廊,绘画碑廊、篆刻碑廊、硬笔书法碑廊、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碑廊、中年书法碑廊和国际友谊碑廊等。

碑林的导游词

碑林的导游词

碑林的导游词碑林的导游词范文碑林的导游词1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接着是历代书法碑廊。

从殷商四骨文开始到清末,刻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这是按朝代顺镶嵌的。

殷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现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在发现,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约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学问。

金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为金文。

秦代是我国书法史上承先启后、诸体出新的开创性时期,李斯创小篆体,他书写的《泰山琅琊》、《权量诏版》等,字体修长,横成列,竖成行,为今天方块汉字奠定了基础。

巍巍“碑王”矗神州

巍巍“碑王”矗神州

十五、巍巍“碑王”矗神州文化愚公壮志酬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创建的中国翰园碑林,经过近30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基本建成,他的老骥千里壮志已经实现,一座闻名中外,雄伟壮观的巍巍碑王矗立在神州大地。

这不是东方神话,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带领全家,历经千辛万苦和风雨沧桑创造出来的奇迹;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和文化史上感动世界的一座丰碑和文化旅游园林。

有位学者说,碑林是文人的圣地,历史的宝库,游人的乐园,市民的田园。

的确如此,翰园碑林全面地展示了这几方面的丰富内涵,她有大、全、高、奇美等特点。

大,规模宏大;全,内容丰富;高,品味高雅;奇,山水奇险;美,园林秀美。

可谓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天下一绝。

中国翰园碑林是一座集古今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的、具有多功能、多层次、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旅游观赏价值的大型文化旅游圣地。

但从精景点命名来说,就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翰林宫、碑坛、仰圣山、盘龙岭、金石岛、同心岛、赛诗台、玉带桥、义红桥、高风亭、亮节亭、擎天柱、玉女峰等等,无而不具有诗情画意,含意隽永,这一座湖光山色、古色古香的“琼楼玉宇”犹如天外来客,令人惊愕,她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让你荡漾在通往旷古文明的时光隧道……中国翰园碑林位于古城开封龙亭风景区西部,他占地120亩,刻碑4000块,是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称为“世界之最”、“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

被授予全国第一座书法名园和4A级景区,。

“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等等;李公涛被誉为“翰园之父”、被地方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国第一位“当代文化愚公”,他担任中国碑林终身主任、世界书法家协会理事等。

翰园碑林南部为山水风景区,北部是碑刻艺术碑廊布展区。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湖光山色,风光宜人,景点众多,步移景异,如同人间仙境。

步入中国翰园碑林,首先是一座三孔三道玉带桥横卧水面。

中国翰园简介

中国翰园简介

中国翰园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区西北部,龙亭公园西侧,占地 100 亩,是中国首家、也是最大的一座民办碑林。

翰园碑林打造的群山景观,弥补了有水无山的空白,成为国内塑山丽水的典范。

翰园碑林在建筑风格、园林内容、发展形势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时代的追求。

翰园碑林占地面积 120 亩,由一岭、二潭、三山、三台、三湖、三湾、三岛、三泉、五溪、九瀑、十峰、十二桥、十二亭组成。

翰园碑林展出书画碑刻 3800 余块,长达六华里的碑廊以朝代为序,镶嵌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时以书体分镶的现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现当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采。

翰园碑林还先后出版了《中国翰园碑林》、《中国翰园碑林诗词集粹》、《翰园魂》、《中国翰园碑林碑本集之一》、《中国翰园碑林碑本集之二》、《翰园之父》等书系列记录了翰园发展历程。

翰园碑林被誉为中国碑林之母,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5篇

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5篇

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5篇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1)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中国翰园碑林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山麓,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名胜和历史遗迹。

该碑林始建于北齐,历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修建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碑林之一。

中国翰园碑林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碑刻,包括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碑刻,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都在国内碑林中独占鳌头。

碑林内的碑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除了碑刻,翰园碑林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如燕子峰、卧龙亭、长廊、花园等等。

这些建筑和园林既是碑林的补充,也是碑林的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翰园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研究。

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国翰园碑林功不可没。

- 1 -。

碑林讲解词

碑林讲解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

非常高兴能为大家讲解碑林。

(4部分)1、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前后分为孔庙、碑林、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

碑林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起来的。

孔庙又称文庙,是封建社会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西安孔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

眼前这座木牌坊叫“太和元气坊”,“太和”指阴阳两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源,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

“太和元气坊”东西两面供人们出入的门分别叫“义路”和“礼门”,为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南面外墙的“孔庙”二字为清末书画家刘晖所写。

牌坊前两个扇形的水池,最早建于元代,叫“泮池”。

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的水池称泮池。

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泮池前的这道门叫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进入棂星门,道路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石柱,它叫“华表”。

天安门前的华表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上面有盘龙,象征着天子,而我们眼前华表上的动物叫做牴祪(dǐguǐ),也叫做望天犼,是一种祥瑞之兽。

下来我们该经过戟门,这座门建于明代,是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故又叫仪门。

穿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东边的叫做景云钟,是因为它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每年新年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边的是大夏石马。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创立。

这匹石马是从西安查家寨他的儿子赫连璝(guī)墓旁移来的。

在博物馆中轴线上,我们能看到左右对称排列六座亭子,叫御碑亭。

因为每座碑亭里都立有一方清代皇帝所御笔书写的碑,碑文内容主要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为主。

道路两侧有东西两庑,原来是用来供奉孔子72贤士像的,现在为博物馆临时展厅。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扬州翰林院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扬州翰林院导游词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翰园碑林还设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国际人十书法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儿书法碑廊、名人题词和名人书法碑廊等,真乃是书法荟萃、琳琅满目。

翰园碑林永远刻碑不止,继续丰富充实碑廊内容,并加速园林建设,任重而道远。

五年级写景游中国翰园碑林

五年级写景游中国翰园碑林

游中国翰园碑林
假期里,我有机会到了爸爸读研的七朝故都开封,并游览了坐落在开封市夜景的杨家湖西畔的文化名胜——游中国翰园碑林。

我们随着导游,由正门的台阶向上来到一个大平台前。

平台的中央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石像,这就是我们华夏祖先轩辕黄帝的石像。

它面南而立,威武高大。

前来瞻仰的人们人人都恭恭敬敬向它鞠躬致意,有的老华侨还虔诚地行跪拜礼。

穿过大平台,我们来到仰圣山。

顺着狭窄盘曲的山路,就走上了驾于两山之间的一座铁索桥。

走在桥上,铁索摇摇晃晃,让人体验到了飞夺泸定桥是谁天险的感觉。

虽然铁索离地面并不算高,桥下泉水也不算大,桥两旁还有牢固的桥栏,但是,除了年轻人和小孩外,大多数人还是绕道一旁的石桥上走过。

过了铁索桥,就钻进山洞里。

洞里五彩缤纷的石头铺成的路,洞顶上千奇百怪的石头在灯光的照射下,让人思绪难收。

有的石尖儿,还不时滴着叮咚直响的水滴,真让人感觉像是在仙境中。

出了洞,有登山,下了山,往前走,是一幢古楼……天快黑了还有许都地方没来得及去看,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随着导游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令人神往的文化艺术的宫殿——中国翰园碑林。

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翰园碑林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著名景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碑刻艺术馆。

翰园碑林始建于西晋末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

翰园碑林占地面积约为31,000多平方米,分为东碑林和西碑林两部分,合计有3000余块碑刻。

这里收集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历代碑刻,包括了许多名家名作,以及一些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翰园碑林的碑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史书、文集、经典、儒家经典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些碑刻除了具有文史研究的参考价值外,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等重要的史料。

除了碑刻外,翰园碑林还设有一些古建筑,如长廊、亭台、庭院等,增添了园林氛围。

在碑林内还有一些陈列馆,展示了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

翰园碑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也是西安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翰园碑林简介

翰园碑林简介

翰园碑林简介翰园碑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收藏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燕山路319号,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

翰园碑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兴建了碑廊,收集了大量的石刻碑文,成为当时的文化名胜。

现今翰园碑林已成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园碑林的碑刻收藏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各种碑刻文物,包括石刻、木刻、金属刻、陶瓷刻等多种材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的碑廊,全长728米,设有东西两廊和主廊。

主廊长达404米,收藏了400多块碑刻,是中国现存最长的碑廊之一。

碑廊以清代著名学者郑板桥所撰写的《翰林碑刻记》为依据,按照年代顺序依次陈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翰园碑林的收藏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文物包括汉代石刻《敦煌汉简》、唐代石刻《大藏经》、宋代石刻《洛阳白马寺》、元代石刻《大明寺》、明代石刻《十三经注疏》、清代石刻《文庙碑》等。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碑廊外,翰园碑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收藏,包括明清时期的建筑、园林、器物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是明代的“三清殿”,是翰园碑林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三清殿的建筑风格典雅、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翰园碑林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翰园碑林就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翰园碑林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碑刻展览、文化论坛、书法比赛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交流。

总之,翰园碑林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见证,而且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它继续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翰园碑林美篇

中国翰园碑林美篇

中国翰园碑林美篇中国翰园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碑林内收藏着大量的石刻碑文,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这座独特的文化遗址。

一、历史背景中国翰园碑林始建于唐代,是为了收藏和展示历代文人墨客的碑文作品。

当时,剪纸书法还未发展起来,碑刻成为了文人们表达自己才华的重要途径。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碑林内聚集了来自不同朝代的石碑,记录了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

二、独特之处中国翰园碑林之所以独特,主要在于其丰富多样的石刻碑文和独特的布局。

碑文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方方面面,足以满足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需求。

而碑林的布局则呈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却又不失华丽壮观的氛围,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三、艺术价值中国翰园碑林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

石刻碑文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结晶,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

石刻纹饰也展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其中的雕刻技艺堪称匠心独运。

同时,翰园碑林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文化影响中国翰园碑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翰园碑林也为后来的书法家、雕刻家提供了灵感和学习的机会。

此外,翰园碑林还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旅游价值中国翰园碑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备较高的旅游价值。

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涌向碑林,畅游其间。

游客们除了欣赏石刻碑文外,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了解到中国千年文化的魅力。

翰园碑林的独特风景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探索。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中国翰园碑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碑林内的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和修复,禁止抄写碑文和破坏石刻。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公众的文化教育,增强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中国翰园碑林见证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开封翰园碑林辉煌的历史 璀璨的明珠

开封翰园碑林辉煌的历史 璀璨的明珠

辉煌的历史璀璨的明珠——中国翰园设立创业史展览室闵锋中国翰园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作用,在主体碑廊中心阁设立了创业史展览室,布置234张珍贵图片,并加文字说明。

图文并茂。

亲切感人,充分展现了中国翰园20年的辉煌历史和不平凡的灿烂历程,是人们学习公涛精神的好教材、好课堂。

创业史展览共分六部分,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辉煌历程、可歌可泣;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国际友人、翰墨情深;精神丰碑、德育基地;文化宝库、旅游胜地。

展览室以大量的历史照片再现了李公涛率子携孙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创建翰园的生动事实。

这里有李公涛退休后立志创建翰园碑林;召开家庭会争得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东郊范庄李公涛家举行刻碑动工典礼;李公涛在风雪夜骑车摔倒在地;立下《家训》碑,教育家人“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在公涛精神的感召下,一批青年人和白发老人到中国翰园作奉献;李公涛的义举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获得了多种奖励,并誉为“当代文化愚公”。

中国翰园的创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有大量图片反映了各界有识之士纷纷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碑林建设。

他们有工人、有干部、有军人、有学生、也有残疾人和在押犯人。

市委、市政府为碑林拨出百余亩土地作为园址,并多次召开现场会,为碑林解决资金问题。

市领导人王日新、孙光华、孙善武、梁绪兴、孙泉砀、刘长春等都多次到碑林视察,帮助解决碑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翰园创建以来,中央领导人来这里视察,指导工作的有江泽民、胡锦涛、吴仪、李铁映、李德生、马万祺、赵朴初等,还有百名以上部局级领导人穆青、郭超人、刘玉柱、闫明复、高占祥等。

外国友人韩国原总统金泳三、泰国公主诗琳通等都到碑林参观游览。

他们参观碑林后,挥笔题词,高度赞誉李公涛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和创建中国翰园的价值意义。

中国翰园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

创业史展览室也是游客休息室,内设沙发,还有大型电视机,循环播放反映中国翰园创业史的专题片,与创业史图片、文字展现相映成辉,不少游客看后深受感动地说:“一位年近八十的老翁带领全家创建中国翰园,真是了不起,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办了一件大事,可说是益于当代、功系千秋的大业,的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碑林导游词范文

碑林导游词范文

碑林导游词范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下面是的碑林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原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

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

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

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

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

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

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

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

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

北京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翰园碑林--- 解说词中国翰园碑林--- 解说词我们如今来到是开封著名景区翰园碑林,它是国家4A 级景区,与西安碑林、曲阜碑林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

它占地120 亩,镶碑3000 多块,整个景区分为南半部的园林风光和北半部的主体碑廊区。

主体碑廊区总长达6 华里,分为历代碑廊、古代碑廊、中山碑廊、篆刻碑廊、多数民族碑廊、国际友人碑廊和名人书法碑廊等。

在中国的三大碑林中唯有开封的翰园碑林是公家投资兴修的,它是由开封市的退休老干部李公涛老先生带领全家集资所建,李公涛先生现生活在我市东郊,生于1927 年,如今已是81 岁高龄,他客籍是在河南巩义,从小热爱祖国的文明艺术,1951 年参加工作,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1983 年由于身体缘由而提早退休。

退休后的李公涛先生与开封市的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文人雅士研讨书法、切磋技艺,1984 年时,看了开封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重建历史文明名城,发展旅行事业的大讨论” 李公涛先生大受启发,决心要在开封建这样一座碑林,就是要广收天下墨宝,隽刻于石,为后代人留下一座文明不动产。

当他把本人的想法向全家人说后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拿出全部积蓄2 万元做为筹建资金开始了筹备工作,还取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像该园的120 亩地就是市委市政府无偿提供给他运用建设碑林的,而且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来援助碑林的建设。

在此李老非常感动,在碑林创建之初时就立下一则家训碑,这块碑刻立于我们南大门轩辕黄帝像下面,他要求全家人在碑林的建设过程中“只许投入,不许讨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全部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支出,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的利益。

”这是一块有形的家训碑,而他在家庭内部还立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他要求在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

从1985 年建碑林开始至今已二十三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全家已投入资金高达1600 多万元,他的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精神非常类似,所以古代人亲切的称他为“当代文明愚公” ,而在2005 年开封市人大常委会也命名他为“开封当代文明愚公”的称号,而我们的翰园碑林也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和书画碑林” 。

各位朋友,了解完李公涛先生后我们如今就来到了主体碑廊,它是在1996 年落成,总建筑面积10150 平方米。

走进碑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先生所书写的《前言》,通篇采用的是欧阳洵的欧体,字体清丽古雅,结构严谨,可谓是国内的一流程度,整篇是900 多个字,是田英章先生用了一早晨的工夫写成的,可见他的书法根底非常深沉。

整篇记述了翰园碑林的发展过程和概况,田英章先生是天津人,现生活于北京,他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是国家独一的一位手写任命书的书法家。

首先我们来参观一下历代书法碑廊,它上起殷商,下至清末,共镶碑822 块。

我国的西安碑林和曲阜碑林次要是展出我国古碑为主,非常珍贵,而翰园碑林的特征是展现我国的书法发展和文字演化史,所以我们的历代碑廊都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篆刻的。

汉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世界上的文字普通都源于图画,我们首先看到的两块是我国最早文字的一种一一甲骨文,它出如今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1898 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古殷都废墟中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十几万片,大概五千多字,而专家能辨认的只要二千多字。

这种文字普通用刀刻写,因此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外形。

这里选刻的是在龟甲和牛髋骨上的卜辞,下方就是它翻译过来的内容,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研讨甲骨文,例如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等等,特别是罗、王二位在甲骨文方面都作出了严重的贡献,所以甲骨学初期称为“罗王之学” 。

在这个时分还都是象形文字,到周代当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时期人们喜欢把字刻在青铜器上,由于古人把青铜称为“吉金”,所以这些文字又被称为是金文或钟鼎文。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曾经带有书法的美感。

据文献记载,周宣王时有位叫籀的太史,他把当时存在的文字进行整理,著大篆15 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后人把太史籀之前的文字称为“古文” ,把太史籀当前的文字叫做“大篆” ,也叫“籀文” 。

周代文字都是大篆,它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周代初期,中期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在周代时期我们选刻的有周康王时的《大盂鼎》另外还有中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如今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其中毛公鼎被誉为“镇馆之宝” )等。

说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除了有大篆文字之外还有一钟石刻作品非常有名,那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石鼓文》,它是在唐代初年时在陕西凤阳县出土,后来由于宋徽宗非常喜欢书法就将它运到了开封,在后来金人攻入开封后又将它运到了中都(今北京),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之所以称它为石鼓文,是由于发现时所刻的石碑都是圆形像鼓一样,据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秦人的作品,与小篆曾经很接近,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誉为“石刻之祖” 又称“小篆之祖” 唐代的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大诗人杜甫,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历代文人书家无不交口称赞。

说到小篆我们就要提到秦代,我们如今就看一下秦代的书法文字。

当年秦始皇为了巩固本人的统治地位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一致度量衡”的制度,由丞相李斯等掌管此项工作。

李斯是河南省上蔡县人,更重要的是小篆作为一个独立的书体始于秦,作为书法则始于李斯,所以历史上称他是小篆的鼻祖,秦代部分全部选刻的都是李斯的佳作,前面四刻非常工整的是《泰山琅琊》,记录的是当年秦始皇登泰山的过程。

这时的字形大多长圆方正,陈列划一,大小均匀,初步构成了横成列,竖成行的书写方式,为我们今天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后面这块碑刻是当时的一篇官文《权量诏版》,用来一致度量衡时所用,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欣赏到我们常见的阴刻和阳刻,欣赏石碑有一个很重要的准绳就是三分写七分刻,不只要写的好,刻的功夫也很关键,翰园碑林专门有本人的刻碑徒弟来担任园区的刻碑工程,所用的石碑都是来自偃师、巩县的青石,石头每块都有六、七公分厚,刻好后镶嵌在墙内。

看完秦代碑刻后我们就进入汉代部分,在欣赏汉代书法文字之前我们先回头看一下,整个碑廊的design 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从上空往下看的话是成“田” 字型,这种design 是李公涛先生亲身参与的,利用采光原理,使碑廊的每一块石碑都能让人欣赏清楚。

了解完碑廊的design 后我们再接着来看汉代的书法,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体就是汉隶,它是一种成熟定型后的标准隶书。

其实隶书在秦始皇时期就曾经被采用,作为官狱运用的佐书,所以唐代的虞世南就称搜集整理隶书的程邈为“隶书之祖” 。

我们面前展现的除了汉简之外还有汉代的七大名碑,像《礼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张迁碑》等,这些都是学习汉隶非常优秀的范本。

《礼器碑》具有汉隶中的厚重风格,由其是最后一笔的燕尾写的非常精妙,对后来唐代楷书的构成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今礼器碑的真迹存放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这是《华山庙碑》,原在华山庙内,后毁于地震,如今临摹本在故宫博物院中。

转过来后我们看到是《曹权碑》它距如今曾经有1808 年的历史,它是东汉曹权门下为其纪功的刊石作品,真迹如今西安碑林。

在《曹权碑》里我们就能看到隶书非常明显的特点:起笔蚕头,落笔雁尾,一波三磔。

参观完了以隶书为主的两汉时期当前,书法在三国两晋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书以致此,各种书体全面问世。

下面这块石碑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钟繇能写多种书体,而以隶楷为精妙,他是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枢纽人物,被后世人称为“楷法之祖” 。

如今我们看到的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今临沂),他精于多种书体,成就最大的是行书和草书。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是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 位友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以诗会友的宴集,他们饮酒赋诗,汇为《楔贴》。

33 岁的王羲之为此诗集写序文,描绘了当时的环境和大家的心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抒情文章,后来王羲之由于嫌当时写序文时酒醉笔误过多,照此又写了许多遍予以美化,但都没有本来写的好,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听说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生前收藏他的墨迹3600 张,并将《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所以如今流传的《兰亭序》都是摹本,碑林用的是冯承素的摹本,这多处涂改的地方,都是按原样刻上去的。

《兰亭序》的上方是陆机的《平复帖》,这是现存最早的章草墨迹。

旁边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为“三希” 《三稀堂法帖》由此得名。

1914 年溥仪出宫时,瑾太妃(光绪帝之妃)将其盗出宫卖给四大收藏家之一的郭葆昌,其后人又将其以80 万港币抵押给英国一个银行,到期没钱去赎回,1958 年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批巨款将其发出,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不对外展出。

我们欣赏完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看到的是他的行书《集字兴福寺碑》和《集字圣教序》。

“集”是搜集的意思,这是唐代时一位叫怀仁的和尚从王羲之写的文章中搜集的字体,特别是这篇《集字圣教序》,是他用了24 年的工夫搜集完成,由于王羲之的字有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所以此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千金帖” ,这些字与字之间虽然衔接性不强,但单个看每一个字都是非常漂亮的。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所以我们选刻王羲之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

欣赏完他的行书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草书《尺犊选字》,尺犊的意思就是函件,这是从他的函件中选出来的字供大家欣赏。

后面的四块是小楷作品《黄庭经》,又名为《换鹅帖》,是山东的一位道士用一笼鹅换取的,由于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许多字的灵感都是来自鹅项的动作。

他从来不随意为别人写字,这位道士打听到他非常喜欢鹅,就弄来一笼鹅作为写经文的报酬,王羲之就为此写了半天的经文,然后拢鹅而归。

如今在浙江绍兴王羲之为官的地方还有鹅池。

接上去大家看到的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写的《洛神赋》,有关王献之小时分练习书法的故事非常多。

有一次他写好一篇文章后给其父看,当时把“太”字少写了一点,王羲之就为其补上这一点,后来他又拿给其母亲看,母亲看后没说话只是在下面批示到: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献之看后很惭愧,向王羲之讯问习字决窍,王羲之说:“你只需把院中这18 缸水全部磨成墨汁,写字用完就知道秘决了。

”后来他发奋用功,青出于蓝和其父并称为“二王” 。

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字体――魏碑。

它指的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书体分为三类:方笔类、圆笔类、方圆兼备类。

前面两篇《爨(CUAN )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方笔,《瘗鹤铭》是摩崖石刻,是圆笔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