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逻各斯_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_曹顺庆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摘要】本文探讨了道与逻各斯在中西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观念,揭示了这种差异对文论传统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思想者和文化传人不同路径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文化中的“道”与“逻各斯”的内涵及其在文学与文化间的碰撞与整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章指出,文论分道扬镳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但也为文学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强调中西文化间的对话与包容,为文论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呼吁在文学交流中尊重多元文化,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关键词: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文论、思想者、文化传人、观念差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文学、碰撞、整合、对话、包容、挑战、机遇、创新、发展。
1. 引言1.1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在探讨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根源时,我们不得不提及道与逻各斯这两个概念。
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自然的法则和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逻各斯则是希腊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逻辑思维和理性推理的方法。
这两者在东西方文化中分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论传统的分道扬镳。
道与逻各斯的不同之处在于,道更加强调自然、隐匿、内在的力量,而逻各斯则更加注重人类的意志、理智和外在的表现。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在文化观念和文学表达中。
中西文学和文论在相互影响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对文论传统的影响,以及东方文化中的“道”与西方文化中的“逻各斯”之间的差异。
我们将探究文论分道扬镳的根源,以及文学与文化间的碰撞与整合。
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话与包容的探讨,我们希望为文论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打下基础。
2. 正文2.1 思想者与文化传人的不同路径思想者和文化传人在文论领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责任和使命。
思想者更注重对思想和理论的探讨,他们试图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人类的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美学散步》之诗画篇与音乐篇
《美学散步》之诗画篇与音乐篇《美学散步》之诗画篇与音乐篇——朵雨这学期向天渊老师在开学之初就为我们列举了本学期应读的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如下:主要参考书目:(A类为必读书目;B类为扩展阅读;C类为研究著作。
)王国维:A: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B: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王国维论学集、王国维文集、王观堂先生全集、王国维遗书;C:王国维评传(刘烜)、王国维诗学研究(佛雏)、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嘉莹)、王国维之死(罗继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二、三辑。
朱光潜:A:诗论;B: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全集;C:朱光潜——从迷途到通径(朱式蓉、许道明)、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阎国忠)、朱光潜与中西文化(钱念孙)、朱光潜美学论纲(劳承万)。
宗白华:A:美学散步;B:美学的散步、艺境、美学与意境、宗白华全集;C: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林同华)、宗白华评传(王德胜)、美学的双峰——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叶朗)、散步美学——宗白华美学思想新探(王德胜)。
钱锺书:A: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B:钱锺书集;C:营造巴比伦塔的智者——钱锺书传(张文江)、钱学论(陈子谦)、真精神与旧途径——钱锺书的人文思想(胡河清)、智者的心路历程——钱锺书的生平与学术(李洪岩)、钱钟书:20世纪的人文悲歌(刘中国)王元化:A:文心雕龙创作论;B:文学沉思录、传统与反传统、文学风格论、清园文存;C:思想与创痕——王元化传(胡晓明)、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文心雕龙(刘勰)。
刘若愚:A:中国的文学理论;B:中国诗学。
叶维廉:A:中国诗学、比较诗学;B: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历史传释与美学、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叶维廉文集;C: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
曹顺庆:A: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中国古代文论话语;B:比较文学史、两汉文论译注、东方文论选、比较文学论、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C:理论探微:诗学如何从“比较”走向世界——对曹顺庆比较诗学研究的一种解读(吴兴明)。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付飞亮曹顺庆先生是国内比较文学界的顶尖人物,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提出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理论令国际比较文学界瞩目。
由他领军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曹先生不仅自身学术造诣独步学界,而且在比较文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也是首屈一指的。
先生从1993年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1998年,他以学术带头人的身份为四川大学成功申报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
迄今,先生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先生指导李伟昉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是全国第一篇比较文学领域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和尹锡南的《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以十九世纪以来的英国作家为例》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先生总是以成为学术大师的远大目标激励博士生。
他慨叹于当下是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1],而扭转这种颓势的希望在于培养更多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为造就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打下人才基础。
比较文学博士生以中西打通作为培养原则,最应该成为涌现学术大师的群体。
先生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教导学生,激励博士生自觉地努力学习。
概括起来,其具体的培养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精研元典,背诵名篇先生要求博士生系统学习《十三经》。
每一位跟随先生攻读博士生学位学子,都要经过这种严格的古文功底训练。
博士生入学考试时,都要考中国古代文学典籍。
范围包括经史子集,题型多样,涵盖面极广。
既有大量的填空、古文断句、翻译等纯识记的客观题,又有相当数量的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让考生叫苦不已。
没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不可能心存侥幸、蒙混过关的。
每年在这门专业课上败走麦城的考生数量,常常与在英语课考试上落马的考生数不相上下,甚至更多。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摘要】本文探讨了道与逻各斯在中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文论分道扬镳的历史演变。
我们深入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中西文化对文论的影响。
通过研究道与逻各斯的贡献,我们揭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呼吁进一步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碰撞,以丰富文论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篇文章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道、逻各斯、中西文化、文论、分道扬镳、文化交流、贡献、研究、异同、影响、重要性、未来、结语1. 引言1.1 作者简介道与逻各斯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论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法国文学评论家达尔布和瑞士批评家布罗迪。
道与逻各斯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在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中的重要性,注重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内在逻辑。
道与逻各斯的理论对于西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文论批评的经典之一。
道与逻各斯的理论体系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理论启发了许多东方文学批评家对文学现象的独到见解,促进了中西文化在文学领域的交流和互动。
道与逻各斯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其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交流的纽带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西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其中道家哲学与西方逻各斯哲学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艺术、道德、政治等领域都有深远影响。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道家与逻各斯的对话却很少被关注,其文学与哲学在文论上的交流与互补也鲜有人研究。
研究道与逻各斯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文论分道扬镳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中西文化的异同之处,探讨道与逻各斯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从文论分道扬镳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对文论发展的影响,以及道与逻各斯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比较文学学科史
左 胡 适(1891-1962) 右 陈独秀(1879-1942)
“严天演”严复(1854-1921)
“译界之王”林纾 (1852-1924)
左 鲁迅 右 王国维
翻译比较文学著作的名家—— 章锡琛(1889-1969)1920年翻译日本学者本 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内有介绍波斯奈特《比 较文学》和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的章节) 傅东华(1898-1971)1931年翻译洛里哀《比 较文学史》。 戴望舒(1905-1950) 1937年翻译梵· 第根《比 较文学论》。
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1、以阐发研究为最大特色。 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鹏翔) 《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序》(1976) 明确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 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 究”。后被大陆学者称为“单向阐发”。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1988) 提出“双向阐发”的主张。
季羡林(1911-2009); 右为哥廷根大学博士 学位照
(2)大学课程的恢复。 1978年,施蛰存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开设比较 文学讲座,随即北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北 京大学1981成立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四 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于1998年设立比较文学系。 2001年,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被 定 为 国 家 级 重 点 学 科 ( 2007 年 增 加 上 海 师 范 大 学)。三校学术带头人分别是乐黛云、曹顺庆与 孙景尧。 大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是卢康华、孙景尧 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1984)。
叶维廉(1937-), 台大外文系毕业, 普林斯顿大学比 较文学博士,加 州大学比较文学 系主任
黄维梁 (1947-), 曾任香港 中文大学 教授
张隆溪,世界级华 裔学术大师。瑞典皇 家学院唯一健在的华 裔院士,美国哈佛大 学、耶鲁大学讲座教 授。1978年考入北京大 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师从杨周翰。 1983年赴 美,1989年获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博士,任加 州大学河滨校区比较 文学教授。1998年任香 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 与翻译系讲座教授。
跨文明研究: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曹顺庆、张德明几年前,笔者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特征归纳为“跨文化研究”,或者准确的说是“跨中西异质文化研究”,并认为它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和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特征。
在2002年8月南京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会议”上,笔者在大会发言中明确提出: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跨文化”改一改,改成“跨文明”。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这样改动不是简单的术语更换,而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跨文化”往往容易被误解或被滥用。
在当今之世,“文化”被赋予的涵义太多太广,其定义不下百种之多,而且,如今什么都要冠以“文化”二字,以显其时髦。
与此同时,“跨文化”也会产生误会,因为同一国内,可能会有若干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如中国就有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和楚文化等等;同一文明圈内,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比如法国文化与德国文化,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等。
尽管笔者一再强调是“跨异质文化”,但人们的理解因为受限于“文化”这一语词的上述认知,与我们的讲法有很大距离。
其二,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文化转型和调整的重要时刻,全球化的浪潮日渐高涨,民族化的要求呼之欲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交流、对话与相互理解成为日益显在的生活事件。
在这样一个文明交汇、分化和重组的历史时刻,我们如何抓住机遇,通过跨文明研究,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构,达到重构新的理论体系,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明共存共荣的目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基于这两点,笔者认为,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简称“跨文明究”,是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指南。
“文明的冲突”与跨文明对话我们把“跨文明研究”确定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学术范式,确立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指南,首先是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文学科提出的历史要求。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一、填空1.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2.比较文学的英文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其信件1895年才被出版。
3.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5.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6.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7.1887年科赫创办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8.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9.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P.311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P.33 1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13.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4.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他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
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15.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7.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中国的“物感说”重在“表现”
例如,《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在中国,最早明确提出“物感说”的,是儒家的
经典之一的《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 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 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心雕龙• 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1)自然景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物色》) (2)社会生活:“幽厉昏而《板》、《荡》怒, 平王微而《黍离》哀。”(《时序》)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1、西方比较诗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兴起。是比
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美)韦勒克:“文学是一元的,犹如艺术和 人性是一元的一样”。“重要的是把文学看作 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语言上的差别。” (法)艾田伯明确提出:“历史的探寻和批评 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 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 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
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以全貌,甚 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但有时流 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 得要领。” —— 季羡林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 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出来的。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春秋战 国的《礼记•乐记》,可以说它们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 在西方,《诗学》厘定了三种摹仿理论: 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 二、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三、按照它们应当有的事。 《诗学》中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 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 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 所采的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_曹顺庆
名家视域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曹顺庆 王庆曹顺庆: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淡江大学客座教授,《文学评论》编委,《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英文刊物ComparativeLiterature:EastandWest主编。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共存于我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交流与对话。
从纵向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影响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是西方当代文论或隐或显的思想来源,而西方思维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
从横向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前沿的学术问题,也有助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西方当代文论;跨文明对话;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数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一直是被西方文论阐释的对象,一直充当西方文论,尤其是当代西方文论的注脚本。
如何改变这种“失语”状态,让中国古代文论恢复活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是一种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作为一种语言行为研究,与文本研究的不同在于不仅关注文本说了什么(内容),怎么说的(表现方式),还进一步关注文本展开的语境及达到的沟通效果。
因此,采用对话的方式而非传统文本研究,中西文论不再是被研究被阐释的对象,而是在言说在争辩的主体;不再是等待挖掘等待利用的资源,而是参与构造参与建设的力量。
道与逻各斯
老子“道”的“不可言”与赫拉克利特的“可言”,对中国与西方文化与文论的影响是根源性的、重大而深远的。
〔12〕参见杨适《哲学的童年》,第175页。
〔13〕参见邬昆如《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第181—182页。
〔14〕邬昆如《西洋哲学史》,台湾国立编译馆,1972年版,第40页。
〔15〕Martin Heidegger,Bering and Time,Harper&Row,1982。中文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参见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第51—52页。
〔17〕《管锥编》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0页。
〔18〕熊十力《破破新唯识论》,台北广文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8—19页。
〔6〕MartinHeidegger,On theWaytoLanguage,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71。pp.72。
〔7〕《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8 页。“D1”为柏林版第尔斯(Diels)辑《苏格拉底以前哲学残篇》的标准序数,下同。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传统哲学对“逻各斯”的解释并没有触着其基本含义。“逻各斯”之本义乃“言谈”,传统的解释却把“逻各斯”归纳为“逻辑”,从而把语言当作逻辑的体现。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存在论的迷误就是“逻各斯”的不幸,此不幸即是:“逻各斯”沦为现成事物的逻辑了〔22〕。应该说海德格尔的眼光是极为锐利的,他的确洞察到了“逻各斯”的“惊鸿一瞥”,但也仅仅是“一瞥”而已。因为根据赫拉克利特著作《残卷)所显示,赫氏的“逻各斯”,仍然是倾向于可以言说的理性,可以认识的规律以及可以把握的外在事物。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答案
1道家的美学是让艺术和合到()中。
(1.0分)1.0 分A、风俗B、人伦C、礼数D、自然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按()来划分对立双方。
(1.0分)1.0 分A、种族B、地域C、阶级D、文明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西方文学的发展上,主观的浪漫抒情可以追溯到()。
(1.0分)0.0 分A、柏拉图B、卢梭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4运用大量排比是()的文章的特点。
(1.0分)1.0 分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关于西方哲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分)1.0 分A、是从形而上学的纯粹理论探讨转向实用哲学、实证哲学和生命哲学B、从本体论、认识论探讨转向人学本题的探讨C、从切中实质、为人处事的道德训条转向关于万物本源的探讨D、从具有浓重虚构性的类似神学的哲学到摆脱虚构的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中西审美与科学的思维差异,表现为()的差异。
(1.0分)1.0 分A、概念B、形式C、文字D、审美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尼采认为自己是酒神艺术家,而酒神艺术家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1.0分)1.0 分A、政治B、文学C、音乐D、美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8六经中属于史书的是()。
(1.0分)1.0 分A、《易经》B、《诗经》C、《尚书》D、《礼记》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9儒家伦理执着于()。
(1.0分)1.0 分A、彼岸B、前世C、来世D、现世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中国文化认为,天下大德曰()。
(1.0分)1.0 分A、真B、死C、生D、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1()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1.0分)1.0 分A、尼采B、黑格尔C、康德D、歌德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2雨果的()序言中已经要求艺术不要避开丑。
(1.0分)1.0 分A、《笑面人》B、《死囚之末日》C、《爱尔那尼》D、《克伦威尔》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3《抵抗力》的作者是()。
比较文学必读书目
1、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6.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7.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9.约翰·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2),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刘介民编:《比较文学译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张隆溪编选:《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12.干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3.朱维之等主编:《中外比较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曹顺庆等:《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6.徐扬尚:《中国比较文学源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7.黄维梁、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9.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编:《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各期。
20.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6),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6年。
21、曹顺庆主编《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曹顺庆比较文学简答题+名词解释.doc
比较文学简答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第二、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第三、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第四、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 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比较文学中有几种研究类型,它们探讨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实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若用现有的学科标准衡量,难以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归类处理。
这几种研究类型主要是指比较诗学、主题学和文类学。
它们既可以探讨具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因而应当归人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把没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应当归人平行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专门列出一章来讨论这几种研究类型。
第一节比较诗学一比较诗学:概念与方法“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它艺术理论。
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
比较文学产生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诗学”。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文学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和人的情感表达,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艺术成果,诗学作为对其文艺实践的理论概括,自然也丰富多彩。
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印度。
西方诗学创造了“摹仿”、“表现”、“象征”、“典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一整套体系,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意”、“象”、“道”、“气”、“韵”、“神形”、“虚实”等一整套独特的范畴和概念。
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使各种千差万别的诗学体系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的研究,这自然也可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如伴随着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妙语”、“境界”等佛家之语逐渐成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也一时成为一种时尚。
至于西方诗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则是怎么夸张都不为过,西方话语成了许多中国学人的基本话语。
中西文化比较选择题复习125道题
中西文化比较选择题复习1. 主张把国画和西画分开的作家是潘天寿2. 认为西方是在搞寡头政治的是米歇尔斯?3. 十教授宣言的观点?中国西方?4. 某一句话说明了佛教的缘起性空论/?5. 真理之所以被认为真理是基于社会约定——彭加勒(约定主义)6. 合理化原则——伟人没落是(韦伯的观点?)7. 中国如果不能发展将是非常悲哀的——汤恩比8.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9. 欧几里得等于,黎曼几何大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小于。
10. 量子的物理原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是错误的11. 洛克是经验主义的代表12. 海德格尔主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非理性主义;从分析人本身的存在开始13. 依据语言符号的结构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一定是不可译因素?14. 中国改革方向应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结合15. 西方没有所罗门式帝王是谁说的?笛卡尔?黑格尔?16. 冬的反切(都宗切?)17. 中国(内模仿)西方(外模仿)18. 苏格拉底(反对希腊民主制度)19. 佛教与耶教的差异要重点看一下20. 中西文化比较指的是广义文化21. 中国学习西化很早就开始,后来曾出现(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情况22. 影响两国文学互相影响假借的是法国比较文学23. 古代中国成功地拥有最伟大、最有效的执政者——黑格尔24. 西诗的一个词的音值与中诗一个词的音值无法判断?25. 右脑是形象思维、左脑逻辑思维26. 寓教于乐是谁说的/?贺拉斯?27. 爱因斯坦说有一个宗教和科学?佛教?耶教?道教?28. 阿赖耶识和佛洛依德的不相容?29. 康德——用先天概念感知后天经验30. 由于物理世界的发展本身具有循环性的那道题目???31. 五四以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内因是?32. 甲骨四学堂指的是谁?雪鼎关于甲骨文的说法考了很多……佛洛依德的很多思想都可以在佛教中找到33. 竺可桢吧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画了个曲线图34. 周朝是典型的封建社会35. 16世纪以前,中国的技术领先于世界36. 在马建中的《马氏通文》出现前,中国数千年来没有一部语法书37. 中西思维模式的比较在P13-P1538. 周朝井田制的实际效果与社会主义层面相通39. 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古代体制中的儒家思想有某种程度的暗合40. 《内经》讲究气血的循环,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道”的智慧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道”的智慧81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道”的智慧王红果(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150)摘要:中国文化中“道”的内涵丰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的智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和发 展,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
通过道的产生与发展探寻“道”的本源,通过比较儒家的仁道与道家的天道发现 “道”的规律,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核心“道”与“逻各斯”之异同来阐释“道”的跨文化对话功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道智慧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05-0081-02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信息时代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 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各民族、各国家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日常交流中难 免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认识观的误区。
只有找到中 西文化的相通相异之处,才能妥善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出 现的障碍。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和 发展。
“道”蕴含着多重思想、多样言语和丰富的交际智 慧,对跨文化交际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梁漱溟先生说:“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一直依自己文化而 生活,其历史未曾中断。
”“中国……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 一者,必有为此民族、社会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的精神 中心。
,’⑴这一精神中心便是“道”。
中国文化中“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道”被认 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哲学概念。
“道”与天联系,称之为天道,与人联系,称之为人道,道的思 想本源就是天与人。
一、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在中国的传统里,儒道一般被看成中华文化的传统,孔孟、老庄既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哲学史。
传统意义 上的儒家包括孔子、孟子,道家包括老子、庄子,由于在 历史的发展中有存书或有人继承,或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自成一家。
儒家经典《论语》和道家经典《老子》中“道”的意义各有侧重。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
曹顺庆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在上一个世纪之交(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转折决定了中国20世纪文论的基本样态与格局,使中国文学理论走上了"以西释中"、"以西套中",甚至"以西代中"之路.这种状态几乎持续了近百年.然而,在这一个世纪之交(20世纪至21世纪),对"以西代中"的反思与检讨,则预示着中国文学理论似乎又在开启着另一个转折点,即在融会中西文论的过程中,以我为主地重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这个转折已经初露端倪,它将何去何从,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总页数】4页(P246-249)
【作者】曹顺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语言学阐释与中国文学理论的新建构 [J], 孙宁
2."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建构"述略 [J], 王先霈
3.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兼论梅光迪的文论贡献 [J], 孙化显
4.反思与展望:如何建构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
“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综述 [J], 于阿丽
5.新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制度性建构——基于《文学的基本原理》教材体系的讨论 [J], 傅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指出: 道可道 , 非常道 ; 第一、 三两 道 字为道理之 道 , 第 二 道 字为道白之 道 , 如 诗 墙有茨 不 可道也 之 道 , 即文字语言。古希腊文 道 ( L og os) 兼 理 与 言 两 义 , 可 以 相 参 。 ( 管锥编 第二册第 408 页) 为什么钱钟书等人将 道 与 逻各斯 相 提并论? 显然 , 老子的 道 与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确有相通之处 ; 为什么海德格尔对 道 与 逻各 斯 情 有独 钟? 显然 , 中 国的 道 与西方的 逻各斯 在各自的文化构成与 传承中 , 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 过, 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 道 与 逻各斯 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在中西文化与文论中的 地位和作用, 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 : 为什 么 道 与 逻各斯 从相似的起点迈步 , 却各 自奔向不同的路径,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 规则、 学术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 这一点, 恰 恰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 还是让我们从 道 与 逻各斯 的起点开 始追索吧。 老子 一书开篇即曰 : 道可道 , 非常道, 名可名 , 非常名。无名 , 天地之始, 有 名, 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老 子 1 章 ) 赫拉克利 特 著作残篇 的第 1 条 说: 这个 逻各斯 , 虽然永恒地存在着 , 但是 人们在听见人说到它以前, 以及在初次听到 人说到它以后 , 都不能了解它 , 虽然万物都根 据这个 逻各斯 而产生 ( D1) 。 从以上两段论述 , 我们可以发现有这样 一些共同或相似之处: 第一 , 逻各斯 与 道 , 都是 永恒 的 , 是 常 ( 恒久) 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之 永恒 与老子道的 常 是可以通约的 , 二 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识到 , 在这 千变万化的 宇宙中 , 有一个 永恒的、 恒常之 物, 这就是 道 和 逻各斯 。老子说: 有物 混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 周行 而不殆 , 可以为天下母。 ( 老子 25 章 ) 逻
其是他们在注释 道德经 第 1 章时, 更觉得 逻各斯 和 道 的相同性 。 尽管老子的 道 与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 斯 有如上三点 ( 或许还可找出更多 ) 共同或 相似之 处, 但为 什么这 种相 似甚 至相 同的 道 与 逻各斯 , 却对中西文化与文论产生 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显然, 道 与 逻各斯 在根本上有着其完全不同之处。我们更感兴 趣的正是这种不同之处, 因为这种根本上的 不同 , 才使得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 , 各自 走上了不同的 道 , 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 化学术规则与文 论话语。只有认识 到这一 点, 才真正寻到了中西文化与文论之根。 道 与 逻各斯 的不同之处 , 大致可以 分为 有与无 、 可言者与不可言 、 分析与 体悟 这样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 与上述三个相同或相似方面相对应的, 这种 二律背 反 现象确是意味 深长的。限于篇 幅, 我们只比较论述前两个方面。 我们前面说过, 道 与 逻各斯 都是 永 恒 的 , 恒常 的 , 同时又都是万物之本原, 是 产生一切的东西 , 是万物之 母 。不过 , 就在 这相似之中蕴含着极为不同之处 , 那就是老 子的 道 更倾向于 无 , 而赫拉克利特的 逻 各斯 更倾向于 有 。也正是这一基本倾向, 从起点上确定了中西方文化与文论的话语的 基本方向和路径。 老子的 道 , 其根本是 无 。 老子 云: 道可道,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 , 天地 之始 , 有名 , 万物之母。 ( 老子 1 章 ) 王弼注 曰: 凡有 , 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 , 则为 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 则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 言道也无形无名始成 万物。 也就是说, 虽然道是产生天地万物之 本原, 是万物之 母 , 但 这个本原自 身却是 无 。正 如老子明确指 出: 天下万 物生于 有, 有 生于无 。 ( 老子 40 章 ) 王弼 注曰: 天下之物, 皆以有为 生, 有 之所始 , 以无为 ) 54 )
非常道。 如译成现代汉语 , 这第一个 道 字 显然是双关的 , 第二个 道 字只能译为 说出 来 、 用言辞表达 。 第三, 逻各斯 与 道 都与规律或理性 相关。韩非 解老 说: 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 , 万理之所稽也。理者, 成物之文也, 道者, 万 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 道 , 理之者也。 物 有理不可以 相薄, 故理之为 物, 制 万物各异 理,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 。( 韩非子 解老 ) 韩非是最早解说 老子 的学者 , 他对 老子 道的理解, 显然看到了道是万物之 所以然 的规律, 是万理之所用。而这一点 , 也正与赫 拉克利特 逻各斯 相 似。杨适指 出: 道可 道, 非常道 中的这第三个 道 字, 作为 常 道 , 含义就明显地向客观的道理或规律转化 去了。而这后一含义, 在以后的表述中越来 越清楚 , 并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充实。这种表 述方式同赫拉克利特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并非偶然 的巧合 。对这一 点, 台湾学者邬 昆如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 : 逻各斯 的 第二个含义是 理性 ,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第 一位哲学家 , 把逻各斯概念提升到最高之宇 宙原则, 这可在许多断片 ( 残卷 ) 中找到 ( 如第 1、 第 2、 第 31 、 第 45、 第 50、 第 72 、 第 115 等) 。 理性是万物的型式因, 是万物的掌管者 , 是永 恒的 , 对万物是一种共相 , 但仍然有能力把万 物之杂多性融通为一。因此 , 在这些观点之 下, 逻各斯的意义包括了理性、 艺术、 智慧以 及各种关系。在这里, 要特别注意的是逻各 斯的共相意义 , 这共相包括了原因概念。这 原因概念保证了下面一项原理原则 : 宇宙万 物来自一体, 而一体亦来自万物 。邬昆如紧 接着指出 , 中国老子的 道 , 同样具有与赫氏 逻各斯 相近似的 理性 的意义 : 因为中国 道 之概念有一种潜能 , 能统合一总之杂多 性, 而且使多变为一 , 这显然是有 理性 的意 义。难怪西方学 者从开 始接触中 国文化之 后, 就一直用 逻各斯 概念来释 道 概念, 尤 53
道与逻各斯: 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
曹 顺 庆
内容提要
本文倡 导从 文化 生成规 律和 学术运 作规 则入手 , 来 清理 中国文 化与 文论 话语 系
统 。作者通过 中国先秦老子 道 与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逻各斯 的比较 , 指出了 道 与 逻 各斯 是 中西 文化与文论话语的原生点之一 , 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 如 道 与 逻各斯 都 是 永恒 ( 常 ) 的 , 都是 言谈 、 道说 之意 , 都与规律或理性相关 。 但作者更感兴趣 的是 : 为什么中西 文化从这 相似 的起 点 , 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规则 、 学术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 ? 本文 从 有与无 、 可言与 不可言 等方面对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深层文化根源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 关 键 词 作者简介 中西文论 话语 道 逻各斯教授 。
各斯 同样如此。正如有学者指出: 虽然道 不是逻各斯, 逻各斯不是道, 可是这种相异只 是由于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不同 , 而它们所 表达的意义却相同, 甚至它们的超越目的也 相同 , 它们也有相同的实词, 这种实词不但超 越了感官世界的变化, 而且超越所有时空的 束缚, 超 越了时空 , 同时也 就超越了 运动变 化, 逻各斯 是 永恒 的, 道 是 常 的 , 因 此, 逻各斯 与 道 世界的最终原理原 则, 都能用实词 永恒 与 常 来形容, 而 且, 也由于这 永恒 概念和 常 概念而变成 超越的, 再进一步 , 唯有在 这种超越 的境地 里, 才有一种保险, 保证自己在 万物流转 中 不变不动 , 不失去自己的存在 , 使自己不变成 虚无 , 在动 中不 变, 在毁灭 中永 远存 在 。 逻各斯 与 道 不但是 永恒 的 , 而且都是 万物的本原 , 是产生 一切的 东西, 是 万物之 母 。此即我们前面所 说过的 道 产生一 切, 道生 一, 一 生二 , 二生 三, 三 生万 物 。 ( 老子 41 章 ) 逻各斯 是万物的本质 , 万 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 ( D1) 。 第二, 道 与 逻各斯 都有 说话 , 言 谈 , 道说 之意。 逻各斯 ( os) 一词有 字、 语言、 断言、 谈话、 讲演、 思想、 理性、 理由、 意见、 计算、 比例等等含义 , 从词源上来看, 逻各斯 的词源出希腊文 L eg ein, 意为 说 ( to speak) 。有学者明确指出: 逻各斯的第一 个意义是 言语 、谈论 , 或是说出来的一个 字 。这意义在纪元前六世纪时 , 是古希腊 文最普遍的用法。赫氏断片 ( 残卷 ) 第 1、 第 87、 第 108 都用这 种意义表达逻各斯 。老 子的 道 同样有 言说 之意。杨适在 哲学 的童年 一书中曾比较过这一点, 他指出: 这 里( 指 残卷 第 1 条 ) 最初出现的 逻各斯 一 词直译只能是 话语 、 叙述 、 报告 等等, 它同 听 众相关。在这里对照一下老子的用 语是很有意思的。 老子 这部我国的哲学文 献也是古代的哲学诗 , 它一开头是 : 道可道,
死的 材料和人物。作为文论史固然要借鉴 古人 , 要研究 秦 砖汉瓦 、 古希腊、 罗马 、 吠陀、 奥义书 等等 死的 材料, 但我们更需 要从生生不已的文化传统中寻求其文化生成 方式与运作规则 , 发现其 活的 文化生成方 式与运作机制。同时 , 也只有在探索其文化 生成方式与运作机制的同时 , 才可能真正进 行深入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 真正回答清楚 东西方文化为什么 会 分 道扬镳 的基本原 因; 也才可能真正认识东西方各异质文化的 不同路径、 文论特色及其互识的必要性和互 补的巨大价值。 道 与 逻各斯 , 这两个古老的术语, 在 中外当代学术界和文论界又开始时髦走红起 来。甚至有学者将这两个术语作为博士学位 论文或专著 的题目, 如张隆溪 道与 逻各斯 东西方文学 阐释 学 ( T he T ao and t he Logos: L it 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Duke U niversity Press, 1992) 又如邬昆如 庄 子与古希腊哲学中 的道 。连西方的大学 者海德格尔, 也对 道 与 逻各斯 情有独钟, 在 早期希腊思想 ( Early Greek T hinking) 一 书中 , 列专章 讨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提 出的 逻各斯 ( Logos, os) 。与此同时 , 海 德格尔对中国老子的 道 也颇有兴趣。有学 者指出 : 海德格尔的 Ereg ins( 大道 ) 就含有 老子的 道 的影子, 是受过老子思想启发的。 众所周知, 海德格尔曾与中国学人合译过老 子的 道德经 , 对东方思想有过充分的关注, 对老子的 道 大有兴趣。 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 海德格尔往往将 道 与 逻各斯 相提并 论。他指出 : Ereigins( 大道) 这个词语, 就像 希腊的逻各斯( Logos) 和中国的道( T ao) 一样 不可译 。在 走向语言之途 一书中 , 海德 格尔指出 : 老子的诗意运思的主导词语即是 道 ( T ao ) , 根 本上意味 着道路。 道 或许就是产生一切道路的道路。我们由之而 来才能去思考理性、 精神、 意义和逻各斯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