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
氰化物加热需要注意什么
氰化物加热需要注意什么氰化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毒物质,具有剧毒性和易燃性。
在进行氰化物的加热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和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防止氰化物的吸入和接触:氰化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严重危害。
在进行氰化物加热前,必须佩戴防护手套、防护服和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不接触氰化物,并经常通风换气,减少吸入氰化物的风险。
2. 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氰化物具有较低的自燃温度,容易在高温下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高温火焰。
在加热氰化物时,必须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避免氰化物过热和爆炸。
同时,需要用稳定的加热设备进行加热,避免温度不稳定和局部过热,引发意外事故。
3. 防止氰化物的分解和挥发:氰化物在加热过程中容易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如氰化氢和氮氧化物等。
氰化氢是一种极具毒性的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窒息性,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因此,在加热氰化物时,要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避免氰化物的分解和挥发,以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和释放。
4. 合理选择加热设备和方法:在加热氰化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加热设备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电炉、油浴和水浴等加热设备,确保加热温度的均匀和稳定。
同时,可以采用缓慢加热的方法,避免剧烈的温度变化和局部过热,以确保氰化物的安全加热。
5. 处理废弃物的安全性:在氰化物加热完成后,产生的废弃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需要进行安全处理。
首先,要等待废弃物充分冷却,避免烫伤和剧烈反应。
然后,将废弃物置于特定的容器中,并进行妥善封存和标识,以防止泄露和误用。
最后,将废弃物交由专业的处理机构处置,确保环境和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氰化物的加热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加热温度和速度的控制、氰化物分解和挥发的防止、合适的加热设备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等方面。
只有严格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才能有效保护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氰化物中毒应如何处理
氰化物中毒应如何处理引言氰化物是一种极具毒性的化学物质,常见于工业和农业领域。
由于其对人体及环境产生的严重危害,氰化物中毒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氰化物中毒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以便提高公众对氰化物中毒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1. 氰化物中毒的症状氰化物中毒的症状可以根据摄入途径、剂量和暴露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氰化物中毒会导致呼吸系统受到抑制,导致呼吸急促或困难。
•头晕和头痛:氰化物中毒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
•心律失常:氰化物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心律不齐或心悸。
•呕吐和腹泻:某些氰化物能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精神状态改变:严重的氰化物中毒会导致精神状态改变,表现为混乱、昏迷等。
2. 处理氰化物中毒的基本步骤处理氰化物中毒需要紧急而娴熟的操作,依次进行以下步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2.1 确保自身安全在处理氰化物中毒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和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接触氰化物。
2.2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发现氰化物中毒的症状,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或就医中心的紧急联系电话,并向医生提供相关信息。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中毒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果中毒者无法正常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
2.4 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将中毒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室外环境,避免继续接触氰化物的气味和蒸汽。
2.5 处理皮肤接触如果发生皮肤接触,应立即将受污染的皮肤部位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用肥皂清洗。
2.6 补充氧气中毒者可能需要补充氧气以改善呼吸问题。
急救人员应尽快提供合适的氧气供应。
2.7 不要催吐在氰化物中毒的情况下,催吐可能加速毒物的吸收。
因此,氰化物中毒者不应催吐。
2.8 紧急解毒治疗不同类型的氰化物中毒有不同的解毒治疗方法。
急救人员应根据中毒者的症状和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提供适当的解毒药物治疗。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2篇)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氰化物的毒害很严重,操作不当,会危急人的生命,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制度。
以下各条务必要认真遵守。
①必须严格遵守氰化物剧毒品的存放和领用制度。
存放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品的库房必须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并且是双人双锁保管,有领用审批和签字制度,有明确的用途和去向。
②工作者必须是接受过使用氰化物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的人员,要求熟悉氰化物的特性和它的危害性,操作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③使用氰化物电解液时,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装置,应该是先开抽风机,然后操作。
④氰化物遇酸类物质产生反应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气体,影响环境和安全生产,因此氰化物不能摆放在酸类物质的附近,酸类溶液不能与氰化物溶液共用抽风系统。
⑤工件进入氰化物溶液之前,必须将酸类物质彻底清洗干净(特别是有盲孔的或袋状的工件),以杜绝酸液带进氰化物溶液中。
⑥配制和添加氰化物时速度应缓慢,一方面使它能在溶液中充分扩散起反应,同时要避免溶液外溅。
为了减少氰化物的分解挥发,防止环境的污染,溶液的温度不宜超过60℃。
⑦盛过和使用过氰化物的容器和工具必须用硫酸亚铁溶液作消毒处理后,再用水彻底冲洗干净(专用于盛装氰化物)。
凡含有氰化物的废水、废渣等都应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
⑧操作人员皮肤有破伤时,不得直接操作氰化物。
清理氰化物电解液中阳极板时,必须在湿润状态下先中和,清洗后再进行。
清理时必须带好手套。
⑨严禁在工作地区吸烟、吃食物。
下班后应更换工作服。
一切防护用品不准带回家去,放在专用的更衣柜内。
下班后应漱l3,用l0%的硫酸亚铁清洗手和皮肤。
每天下班后必须洗澡,防护用品应做到勤清洗。
⑩氰化物有苦杏仁味,发现有中毒迹象,可内服1%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并立即送医院救护。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2)操作氰化物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以下是涉及氰化物操作的安全知识,旨在帮助操作人员正确、安全地处理氰化物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讲解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氰化物中毒原理及氰化物中毒后遗症有哪些
氰化物中毒原理及氰化物中毒后遗症有哪些氰化物中毒的原因在电镀铜、锌、银、金、铜合金和退镀中,氰化钠、氰化钾、氰化亚铜、氰化锌、氰化银钾和氰化金钾等氰化物被广泛使用。
氰化物颗粒、粉末及含量溶液,遇酸或受潮会分解产生更易致人中毒的氰化氢气体。
若含氰镀槽的布置、含氰废水的排放和通风管路待存在缺陷,可能会产生氰化氢。
例如:含氰镀槽与酸铜槽、酸洗槽、铬槽等酸性物质的距离过近;含氰污水与酸性废水混合排入;含氰废气与酸雾共用一套通风装置;零件表面的酸性物质未清洗干净就进入含氰镀槽,以上情况均会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从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氰化钠和氰化亚铜的溶解过程属络合反应,若操作不慎,放出的热量将会使溶液温度急剧升高,甚至沸腾,分解产生氰化氢和氰气,并可能造成含氰溶液外溢。
含量镀槽的工作温度过高和电流密度过大也会导致氰化物分解和扩散。
因为氰化物使用不当、通风不良和管理不善,导致作业场所产生大量氰化氢气体,造成人员急性中毒,最终酿成伤亡事故。
如2003年10月,浙江温州某刀具公司发生了一起中毒事故,该公司在对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检修时,检修人员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进入深达4.5m的还原反应池内,发生中毒,由于盲目施救,先后有5人进入池内,最终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导致事故扩大化。
事后检测发现:池内氰化氢等气体的浓度严重超标。
氰化物中毒怎样处理?1.、接触途径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
所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
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
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
2、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
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
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氰化物 职业危害告知卡
氰化物职业危害告知卡一、危险性概述:氰化物是一类具有高度毒性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氰化物包括氰化钠、氰化钾、氰化氢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吸入氰化物对呼吸系统有害:吸入氰化物后,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2. 食入氰化物对消化系统有害:摄入氰化物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和肠道出血。
3. 皮肤接触氰化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化学灼伤:长时间接触氰化物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如发红、发痒和丘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灼伤甚至溃烂。
4. 眼睛接触氰化物可能导致刺激和损伤:意外接触氰化物后,眼睛可能出现疼痛、流泪和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损伤和失明。
二、防护措施:为了保护个人安全和健康,建议在接触氰化物时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加强通风换气:在处理氰化物的作业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空气流通,避免氰化物浓度过高。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氰化物时,应佩戴合适的呼吸防护器、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安全接触。
3. 注意避免吸入和食入:在处理氰化物时,应避免吸入氰化物气体,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入含有氰化物的物品。
4. 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一旦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应立即脱离现场,呼叫急救人员,并进行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
三、急救措施:如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应迅速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吸入氰化物: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2. 食入氰化物: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不要诱导呕吐,保持患者安静;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洗胃、补液和抗毒处理等措施。
3. 皮肤接触氰化物:立即将患者脱离接触源,用清水冲洗受影响的皮肤部位,如有化学灼伤,立即就医。
4. 眼睛接触氰化物: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患者的眼睛,每眼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氰化物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氰化物使用安全操作规程1. 引言氰化物是一类具有强烈的毒性的化学物质。
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氰化物是确保人员安全的关键。
本文档旨在提供氰化物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并预防潜在的危险。
2. 氰化物的特性和危害氰化物是一类有机物或无机物,具有高毒性。
常见的氰化物包括氢氰酸和氰化钠。
以下是氰化物的一些主要特性和危害:•高毒性:氰化物能直接影响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窒息和死亡。
•易燃性:氰化物在接触明火或高温时会发生燃烧。
•腐蚀性:氰化物可以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严重腐蚀损伤。
•挥发性:氰化物具有挥发性,可能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导致中毒。
3. 安全操作规程3.1 个人防护措施•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
•避免吸入氰化物,确保工作区域通风良好。
•禁止在工作区域吃东西、喝水或吸烟,以防止意外摄入氰化物。
•在使用氰化物时,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2 操作要点•在使用氰化物前,确保了解氰化物的性质和风险,以及正确的储存和处理方法。
•严格按照操作指引和相关安全程序进行操作。
•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设备,避免不当操作带来的危险。
•氰化物容器应密封良好,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易燃物和氧化剂。
•执行合适的量化措施,避免过量使用氰化物。
•操作结束后,及时清理操作区域,确保没有残留物。
3.3 废弃物处理•废弃的氰化物应根据当地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应将废弃物交由专门处理机构处理。
•废弃物应储存在密封容器中,远离火源和其他化学品,以防止泄漏和污染环境。
4. 应急响应4.1 中毒和暴露•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或暴露事故,立即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在安全距离内,及时向紧急救援部门报警,说明发生的情况和所使用的氰化物。
•如果可能,将中毒或暴露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
4.2 急救措施•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寻求医疗援助。
•如果皮肤接触到氰化物,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氰化物是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物质,常被用于金属表面处理、有机合成以及矿山工业等领域。
在进行氰化物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以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以及应对氰化物事故的应急措施。
氰化物的危害及预防氰化物的气味难以察觉,极易被吸入、接触或摄入,会造成严重的中毒、呼吸衰竭、心脏麻痹等危害。
因此,在氰化物操作中必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保持通风:氰化物操作区域必须保持通风良好,以避免氰化物的积聚。
2.穿戴个人保护装备:工作人员必须全程穿戴相应的个人保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眼镜、呼吸面罩等。
3.定期接受培训:操作人员必须定期接受培训,了解氰化物的性质及危害,掌握紧急处理的技能。
4.远离明火:氰化物易燃,操作时应远离明火及其他易燃物质。
氰化物的操作注意事项在进行氰化物操作时,必须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操作前的准备:操作人员应熟悉操作流程及事故应急措施,在操作前进行全面准备。
2.精准计量:应用量必须精确,不能随意变更实验条件,以免出现不可预测的危险。
3.隔离操作:必须将氰化物操作区域隔离开,避免他人进入区域内。
4.勿慌张: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必须保持冷静,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氰化物事故的应急处理即使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情况下,氰化物事故仍有可能发生。
当出现氰化物泄漏、中毒等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降低事故损失。
1.施救中毒人员:中毒人员应立即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供给新鲜空气,迅速脱下中毒人员的衣物,并立即进行冲洗、吸氧和口吸等救护。
2.处理泄漏:如遇到氰化物泄漏,应立即迅速进行措施,包括封锁现场、隔离风险区域、注意通风和穿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等,以防止事故扩散。
3.报警求救: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上级部门、主管单位或者拨打医疗急救电话“120”求助,择优选择就近的医疗服务设施进行就医和处理。
结语氰化物操作必须极其慎重,任何不慎的操作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
氰化物得毒性及对环境得危害某种物质毒性得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得半致死剂量来表示与划分。
能使试验得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得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得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得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得水(〈0。
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得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这些事件就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得。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得使用与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得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得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与亚铁氰酸盐那样得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与其它条件得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得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得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得污染,主要就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得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得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得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得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得污染仍就是对水得污染。
2。
1氰化物对人得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得危害较大,其特点就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得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得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得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得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得,氰化氢对人得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氰化物是一类有毒的物质,具有高度危险性。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措施对于预防事故和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
一、了解氰化物的性质和危害1.氰化物是一种无色晶体或结晶性毒性气体,具有剧毒和易挥发的特性。
2.氰化物可经皮肤吸收、可燃、可爆、易燃、毒性大,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有严重损害。
3.氰化物在储存和处理过程中要防止接触水和其他酸性物质,以及避免碰撞和震动。
二、安全储存和管理1.储存氰化物的地点应当是干燥、通风良好、温度稳定、阴凉处,并且应与酸性物质和易燃物隔离。
2.氰化物应储存在密封容器中,被标记为“有毒”,并且在有毒储物柜中储存。
3.氰化物储存区域应配备灭火设备,并保持卫生清洁。
三、个人防护措施1.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防酸碱手套、防尘面具、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进入操作区域前应洗手并将头发扎紧。
3.在氰化物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入氰化物的颗粒或气体。
四、氰化物的操作标准1.氰化物的溶解和稀释必须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中进行。
2.使用特制的玻璃器皿和不锈钢工具进行操作。
禁止使用铁、铜和铜合金等金属工具。
3.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触碰氰化物颗粒或溶液。
五、事故应急措施1.在事故发生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迅速撤离现场。
2.注意寻找事故原因并封锁事发区域,当涉及到泄漏或溢出氰化物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封闭或清除。
六、应急救援1.如果有人误食氰化物,应迅速洗胃,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2.如果氰化物接触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迅速求医。
3.如果氰化物吸入体内,应立即将受害者移到通风处,并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氧气呼吸器,同时迅速求医。
七、培训和指导1.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紧急救援知识。
2.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措施是预防氰化物事故的关键。
关于氰化物你应该知道的九个事实
关于氰化物你应该知道的九个事实作者:安利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20期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中,由于爆炸现场附近存放着大量剧毒物质氰化钠,引发公众担忧。
下面这些关于氰化物的知识,会有助人们正确认识氰化物,避免谈“氰”色变。
1.氰化物的致毒机理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3种:氰化钠、氰化钾以及氢氰酸。
还有的物质如铁氰化钾等,虽然也含有氰基,但因为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所以毒性较小。
氰化物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和腔道黏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然后解离出氰基离子。
这种离子能与细胞线粒体内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牢牢地结合,使其不能还原为二价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胞利用血液中的氧气,造成组织缺氧,机体窒息。
2.氰化物的毒性到底有多强?氰化物的毒性要具体看摄入的剂量和方式。
半致死量LD50是衡量化学物质毒性的重要参数,比如氰化钠的LD50为6.4毫克/千克(大鼠经口),意思是说让100只体重200克左右的大鼠每只吃下1.28毫克的氰化钠,大概会死掉50只。
若是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人呢?大家可以大致换算一下。
若通过静脉注射、吸入高浓度氢氰酸气体的形式中毒,致死率会更高。
3.氰化物无处不在抽烟和燃烧塑料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氰化物;油漆和黏合剂中含有氰化物;你穿的衣服如果是合成纤维的,氰化物是加工原料之一;即便是纯棉的牛仔裤,染料成分中也含有氰化物;你照的镜子,镀银的电镀液中含有氰化物;你吃的一些药物、喝的一些饮料,看似和氰化物没有什么关系,但它确实参与到了某些中间体的合成。
4.食物中也有氰化物现已查明,2000多种植物和植物果核中都含有氰化物,比如木薯、高粱、玉米、豆类、甘蓝、亚麻籽、竹笋以及杏仁、葡萄籽、苹果籽等。
其中的氰化物多以氰甙形式存在,其含量高低与植物遗传基因、生长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有关。
氰甙本身是无毒的,只有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氢氰酸。
氰化物安全操作规程
氰化物安全操作规程氰化物是一种极具毒性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命性。
因此,在使用氰化物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
以下是关于氰化物安全操作的规程,以供参考。
1. 氰化物危险性描述:(1) 氰化物具有强烈的中毒性,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
(2) 氰化物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组织无法利用氧气,导致组织坏死。
(3) 氰化物可以通过吞咽、皮肤接触、吸入或眼睛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因此必须注意防护措施。
2. 氰化物的存储和处理:(1) 氰化物应妥善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防火的储存室中。
(2) 氰化物应远离可燃物、酸性物质等,以防止发生意外溢漏和危险的化学反应。
(3) 氰化物应与其他物质保持充足距离,避免发生混合,以防止产生有毒气体。
3. 氰化物使用安全操作:(1) 在操作氰化物前,必须熟悉氰化物的性质、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并穿着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 使用氰化物时,必须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或操作区域进行,确保空气流通。
(3) 在使用氰化物前,必须先检查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发生泄漏或意外事故。
(4) 在使用氰化物时,应遵循操作规程,注意细节,并保持高度集中。
(5) 在操作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处理废弃物,并彻底清洗设备和工作台面。
4. 氰化物的个人防护:(1) 在操作氰化物时,必须佩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氰化物。
(2) 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以防止氰化物接触眼睛。
(3) 在操作氰化物时,应佩戴呼吸防护装备,以防止吸入氰化物蒸气或气体。
(4) 在操作氰化物时,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将氰化物带回家庭或其他区域。
5. 氰化物应急处理:(1) 如果发生氰化物泄漏或意外事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通知相关人员。
(2) 在处理氰化物泄漏时,必须戴上个人防护装备,并采取妥善的清理方法。
(3) 在处理氰化物泄漏时,必须维持通风良好,并使用适当的吸附剂进行吸附和封装。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工业废渣中氰化物卫生标准
工业废渣中氰化物卫生标准工业废渣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其中可能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而氰化物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毒物质,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渣中,对人类和环境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制定适当的氰化物卫生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工业废渣中氰化物卫生标准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方法。
1. 工业废渣中氰化物的来源工业废渣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于金属冶炼、化工生产、机械加工等工业过程。
氰化物可以存在于废水、废气、废渣等形式,对环境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使用氰化物作为提取金属的溶剂,随着废渣的形成,氰化物也会富集在废渣中。
化工生产中,氰化物常用于有机合成反应或废水处理。
此外,氰化物还可能通过废气排放进入大气环境,进而被沉积到土壤和水体中。
2. 工业废渣中氰化物的危害氰化物是一种高度有毒的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氰化物能够通过吸入、摄入或经皮途径进入人体,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干扰氧的运输和利用,导致组织和器官缺氧。
这种中毒症状可以迅速发展成为严重的窒息和中毒。
其次,氰化物还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损害。
此外,氰化物对水生生物也有毒性影响,会干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工业废渣中氰化物卫生标准的制定为了减少工业废渣中氰化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卫生标准。
具体的标准可以针对不同的废渣类型和行业进行制定,以确保废渣处理过程中氰化物浓度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了氰化物的限制值和监测方法。
例如,在某些冶金废渣中,氰化物限制值可能被设定为单位质量废渣中氰化物的最大含量。
4. 工业废渣中氰化物的控制方法为了达到工业废渣中氰化物卫生标准要求,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改进,减少氰化物的生成和释放。
例如,优化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提取条件,减少氰化物的使用量。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
2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氰化物危害告知卡
氰化物危害告知卡氰化物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能够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本告知卡旨在提醒人们认识氰化物的危险性,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什么是氰化物?氰化物是一类含有氰基(CN)离子的化合物。
它们通常以固体或液体的形式存在,具有无色或淡黄色的外观。
氰化物常见的形式包括: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银等。
氰化物的危害氰化物具有高度的毒性,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刺激:吸入氰化物的气体或粉尘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
2. 皮肤和眼睛伤害:氰化物接触皮肤或眼睛会引起刺激、烧灼感和红肿。
长时间暴露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溃疡和眼睛损伤。
3. 中毒作用:摄入或吸入氰化物会导致中毒。
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昏迷等。
高剂量的氰化物中毒可导致生命危险。
4. 环境污染:氰化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防护措施为了保护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请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防护装备:在处理氰化物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避免直接接触氰化物。
2. 室内通风:确保处理氰化物的场所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减少气体或粉尘积聚。
3. 个人卫生:在接触氰化物后,及时清洗受污染的皮肤部位,并用清水冲洗眼睛。
4. 处理和储存:正确处理和储存氰化物,避免其泄漏或意外散布。
5. 废物处置:将废弃的氰化物按照合法规定进行妥善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急救措施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或意外暴露的情况,请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摘除受污染的衣物,将受污染的皮肤区域用清水冲洗。
2. 呼叫急救电话,并告知医务人员有关中毒情况和接触的氰化物类型。
3. 给予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直到医务人员到达。
请大家务必认真对待氰化物的危害,并切实落实相应防护措施,以确保个人安全和环境保护。
2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
2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详述氰化物的毒性及废水处理
详述氰化物的毒性及废水处理1010331210 吴庆凡(一):氰化物的毒性1 氰化物的含义:通常氰化物是指有氰根的有机物常见的氰化物是氰化钠、氰化钾、氰化烃,这几种简单的氰化物都能溶于水,可统称氰化物,三者都有剧毒!氰化物构造式【1】2 氰化物的性质:氰化物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经口呼吸道或健康的皮肤都能进入人体。
氰化物进入胃内在胃酸的解离下,能立即水解成氰烃酸而被吸收,此种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血液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与氰根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丧失传递电子的能力,使呼吸链中断,细胞窒息死亡。
由于氰化物在类脂中的溶解度比较大,所以中枢神精系统首先受到危害,尤其呼吸中枢更为敏感。
呼吸衰竭乃是氰化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氰化物慢性中毒多见于吸入性中毒。
经水污染引起人体慢性中毒的比较少见,有时见于家畜直接饮用工矿企业未经直接排放的含氰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而引起死亡的事例。
在非致死剂量范围内,氰化物经体内一系列代谢转化与硫结合生成硫氰化物从尿中排出。
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头晕、动作不协调等,如生成速度超过排出速度,体内有硫氰化物蓄积,而硫氰化物能阻碍甲状素的合成,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
氰化氢(HCN)是一种无色气体,带有淡淡的苦杏仁味。
有趣的是,有四成人根本就闻不到它的味道,仅仅因为缺少相应的基因。
氰化钾和氰化钠都是无色晶体,在潮湿的空气中,水解产生氢氰酸而具有苦杏仁味。
3 氰化物的毒性:6级毒性等级划分(针对正常人)6级微毒少于5mg/kg 少于7滴5级轻毒 5-50mg/kg 7滴至1勺4级有毒 50-500mg/kg 1勺至1盎司3级很毒 0.5-5g/kg 1盎司至1品脱或1磅2级极毒 5-15g/kg 1品脱至1夸脱1级剧毒 15g/kg以上 1夸脱或2.2镑以上氰化物拥有令人生畏的毒性,然而它们绝非化学家的创造,恰恰相反,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
氰化物可由某些细菌,真菌或藻类制造,并存在于相当多的食物与植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刺激皮肤和通过皮肤吸收,亦有生命危险。
在高温下,特别是和刺激性气体混合而使皮肤血管扩张时,由于容易吸收HCN,所以更危险。
表2—1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mg/L)暴露时间伤害浓度半致死浓度致死浓度3秒—— 1515秒 1.5~2.0 2.5~2.75 3.0~3.530秒 0.5 1.0~1.5 2.5~2.51分钟 0.4~0.5 0.7 1.52分钟 0.25~0.3 0.5 0.75分钟 0.15* 0.2~0.3 0.4~0.515分钟 0.1 0.15~0.20* 0.3*原资料数据明显错误,作者参考有关资料进行了修改。
表2-2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空气中氰化氢的浓度作用效果mg/L ppm0~3 270 很快死亡0.12~0.15 110~135 0.5~1小时内急性死亡或在其后短时间内死亡0.05~0.06 45~54 吸入0.1~1小时不发生障碍0.02~0.04 18~36 吸入6小时不发生障碍如长期吸入则有障碍表2-3人对空气中低浓度HCN的反应(估计)HCN浓度(ppm)发生的反应5~18 头痛、眩晕5~13 疲劳、头痛、无力、手、脚震颤并疼痛、恶心4.2~12.4(平均8.3) 头痛、虚弱、嗅、味觉改变,喉头刺激、恶心、呕吐、呼吸加快2~8(平均5) 甲状腺增大,血尿SCN-含量增加,但仍低于吸烟者0~7(平均4.9) 没有观察到作用0.1~0.9 没有观察到作用0.23 平均暴露5、4年后,白细胞、细胞色素氧酶,过氧化物酶、琥珀酰脱氢酶活性轻度降低。
氰化物对人体的致死量从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看,每个人耐受力相差很大,小者0.5mg/kg体重即可致死,大者达3.5mg/kg体重。
一资料介绍,氰化钠的平均致死量为150mg,氰化钾200mg、氰化氢100mg 左右,另一资料介绍,人口服氰化钠的致死量为100mg,氰化钾为120mg,或人一次服用氢酸和氰化物的平均致死量为50~60mg,总之,少量的氰化物就会置人于死地。
见表2-4。
表2-4氰化氢氰化钾氰化钠对人的毒性毒剂名称中毒途径致死剂量(mg/L)氰化氢(氢氰酸)口服 50~100氰化钾口服 200~250氰化钾口服 150~250天然水体中不会有氰化物,但一些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少量以糖甙形式存在的氰化物如樱、李、桃、杏、枇、杷、苹果等果仁中就含有这种氰化物。
因误食此类果仁而发生不幸者并不鲜见,特别是由于小孩食苦杏所引起的中毒实例尤多,此外,我国南方有一种木薯,别名葛薯,其表皮、内皮、薯肉与薯心均会有不同量的氰甙,尤其是内皮最多,如食用前未用水充分处理,可引起中毒,南方还产有棉豆,其中也含有氰甙,家禽吃了亦能中毒,文献介绍,苦杏仁成人服40~60粒,小孩服10~12粒就能中毒或死亡,吃未经处理的木薯3~6个能引起严重中毒。
土壤中的腐植质也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生成氰和酚,并随土壤的深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土壤中CN-含量为0.003~0.13mg/kg。
尽管氰化物毒性之大,但除自杀者外,大部分中毒以致死亡者并不是误食固体氰化物或氰化物溶液,而是吸入氰氢酸气体所致,这与牲畜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固体、液体氰化钠管理严格,另一方面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气味使人不致于误食,也不致于让皮肤常时间与其接触。
即使是氢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
总之,因氰化物中毒而死亡者极少,但由于工作原因导致慢性中毒者相对较多。
2.1.1氰化物的危害、症状和体征由于氰化物的性质和中毒途径的不同,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也不一样。
人对空气中不同浓度氰化物的反应见表2-1、表2-2、表2-3,几乎所有报道的病例或调查结果都可发生在包括神经消化和呼吸等系统,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肌肉酸痛,活动受限及皮肤刺激等症状亦有最终导致失能残废和死亡的症例。
在氰化物的慢性作用下,由于组织供氧不足,可引起一系列反射性改变,如红细胞血红蛋白代谢性增高,血糖升高以提高血氧容易,加速能量代谢的恢复,由于体内SCN-增加,还可由此引起血压下降,并抑制甲状腺聚碘功能,干扰碘的有机结合过程,妨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并能增加碘由肾脏的排出,减少体内碘的储备,从而引起甲状腺机能低下,致使脑垂体前叶代谢性地加强分泌促甲状腺素。
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肿大。
另外,氰化物慢性中毒的发生与机体。
整个营养状况也有关,如维生素B12缺乏,蛋白质营养不良,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的缺乏可使机体用于CN-解毒的S2O3、S及-SH减少这些因素均可使摄入体内的CN-毒性增加,从而导致一系列慢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一.神经系统由于CN-可使神经纤维蜕髓鞘现象和脑组织坏死及空泡变性等退行性病变发生,所以可出现头痛、眩晕、注意力分散、健忘、无力、睡眠障碍、视力减退并出现五彩视、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还可发生热带性神经病变,弥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侯群。
由于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及影响骨髓感觉神经而引起共济失调等,如患烟草性弱视神经萎缩等疾病。
二.呼吸和消化系统咳嗽、呼吸急促、有窒息感。
嗅觉和味觉改变,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及胸腹都有压迫感。
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过敏性哮喘。
这类症状休息后大部分可消失,严重者还发生胃炎和肝脾肿大。
三.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或过缓、心悸、心前区疼痛、血管紧张力降低及血循环变慢,心音低钝,血压普遍降低,部分人可出现心电图变化。
四.肌肉和皮肤以运动肌为主,大多以腰背两侧开始,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强直、僵硬、动作不灵活,最后活动受限等。
皮肤常可出现皮疹(斑疹、血疹、泡疹)或溃疡并极痒。
五.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三致”反应尚无定论,最近动物实验证明长期经口摄入微量KCN对小鼠繁殖有影响,动物的子代(一、二年代)死亡率升高,妊娠次数明显下降、死胎可增多。
丙烯腈等有机氰对动物证明有致瘟和诱变作用,对人尚未证实,故仍不能轻易推论到人。
2.1.2人体对氰化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氰化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呼吸道吸入氰化氢气体或含氰化物的粉尘,二是通过口腔进入胃中,此时口腔粘膜和胃肠道吸收,三是破损的皮肤与氰化物接触直接进入血液,潮湿的皮肤与高浓度的氰化物接触时,也会吸收氰化物导致中毒。
非致死剂量的氰化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能逐渐被解毒,其机理为体内的β—巯基丙酮酸在断裂酶的作用下释放出的硫能被体内代谢产生的亚硫酸根所接受,生成硫代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与氰离子在硫氰生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无毒的硫氰酸盐,从肾脏(尿中)排至体外,这是氰化物在体内的主要解毒途径,大约90%的硫氰酸盐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解毒能力的强弱与体内供硫的多少有关,解毒速度的快慢由组织中含硫氰生成酶的量决定。
人对氰化物的敏感程度也与体内硫氰生成酶的含量多少有关,含硫氰生成酶少的人对氰化物就敏感,可见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体内的氰离子还能与胱胺酸结合形成2-亚胺基噻唑烷-4-羧酸,从肾脏排出;氰离子与羟钴维生素作用生成氰钴维生素,也从肾脏排出;氰离子也可以氧化成氰酸,再经水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氨由肺呼出;氰离子氧化生成甲酸,一部分参与单碳代谢,另一部分由肾脏排出;氰化氢也可以直接从呼吸道呼出一部分。
氰化物在体内解毒是有限的,如摄入的氰化物超过了解毒的负荷,达到中毒的浓度便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氰化物在体内解毒和排泄途径见图2-1。
少量氰化物经消化道长期进入人体,会引起慢性毒害,动物试验所得的阈下浓度为0.005mg/kg,流行病调查得知,有的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受氰化物污染(含CN-0.14mg/L)的地下水,出现基理代谢降低,脸色苍白浮肿、精神不振、头痛、头晕、心悸、反应迟钝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发生细胞退行性变化所致,这些居民的甲状腺肿发生率显著上升,可能是由于体内长期蓄积硫氰酸盐所致。
因为硫氰酸盐能妨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影响甲状腺的功能,导致甲状腺代谢性肥大,这也说明,硫氰酸盐本身对人也是有毒的。
氰化物主要途径│次要途径│ 1.直接排泄 a.HCN从吸收中排泄│ b.CN-从分泌中排泄│2.氧化作用 a ─→HCOOH─→排泄还原││↑│↓││单碳化合物代谢库(转硫酶) ││↑│↓│+H2O│ b ─→HCNO─→CO+NH3─→排泄││B12a│3.金属结合:────→B12│││H排泄│胱氨酸│↑│4.缩合:───→HOOC─C─NH│硫氰生成酶││C─NH─→排泄│和还原的硫↓H2C─SSCN-←────CN-2—亚氨基—噻唑烷—4—羟酸硫氰氧化酶图2-1氰化物体内解毒和排泄途径2.1.3氰化物的毒理作用和影响中毒的因素氰类化合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在机体内代谢能否迅速放出氰离子有关,如氰氢酸氰化钾、氰化钠、丙烯腈等能在体内迅速析出氰离子,因而毒性大,极易引起急性中毒,而腈胺及二腈胺、氰酸酯,异氰酸酯在体内不析出氰离子,不具备氰化物特有的毒性,仅表现局部的刺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