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 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2011年1月12日,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时,发生一起中毒事故,造成1人中毒。

1、事故经过2011年1月11日,某厂丙酮氰醇装置废水罐(V01)液位异常,车间怀疑该罐大放空线堵塞,决定12日进行疏通处理,并编制了《处理废水罐大放空线临时作业指导书》和《处理废水罐大放空操作卡》。

12日8时,车间开据了工作票,并对负责作业的高福军、王永成、邹向国进行了安全交底。

8时40分,高福军、王永成将废水罐放空线切除后,到精制二层半平台,用胶管将放空线导淋接入楼下地漏内。

然后到废水泵房,用胶管接1.0MPa蒸汽开始疏通废水罐放空线。

9时35分,因放空线没有疏通,高福军怀疑放空线在精制二层半平台处的导淋阀堵塞。

于是,同刚到现场的车间副主任张春富一起到精制二层半平台进行处理。

高福军将放空线导淋上的胶管拆下,两人先用铁丝疏通导淋阀。

因没有见到效果,便决定接胶管用蒸汽对导淋阀进行加热。

高福军指挥地面上的王永成关闭了疏通放空线的1.0MPa蒸汽阀门。

蒸汽开始加热放空0.3MPa分,高福军用胶管接50时9.线导淋阀。

稍后,导淋阀被疏通,一股白色烟雾突然喷出。

高福军、张春富在撤离到二层楼梯处时晕倒,当班人员迅速报警,并组织人力救援。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经公司事故调查组现场调查认定,“1.12”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没有按规定佩带防毒面具,违章冒险作业;疏通放空线导淋阀时,虽然关闭了吹扫用的1.0MPa蒸汽阀门,但放空线内仍然存有余压,当放空线导淋阀被疏通后,含氰蒸汽突然喷出后,造成现场作业人员中毒。

2)间接原因(1)作业人员严重违反安全规定。

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反安全规定,在处理含氰废水罐放空线堵塞作业的过程中违章作业,没有按照《临时作业指导书》、《操作卡》和《工作票》的要求佩带防毒面具;作业过程中随意变更作业方案,变更后既没有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也没有履行审批手续,冒险蛮干;员工高福军在有毒气体随时都有可能喷出的情况下,竟然将放空线导淋外接的胶管拆除,用铁丝捅、用蒸汽加热导淋阀,直至阀门疏通后有毒气体喷出,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
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化工行业氰化物中毒事故

化工行业氰化物中毒事故

氰化物中毒事故2003年9月9日14时20分,在某石油化工公司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区进行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时,发生一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造成2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丙酮氰醇装置始建于1990年,由于丙酮氰醇市场滞销和生产不稳定及下游配套的有机玻璃厂(市地方项目)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该装置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3年石化四厂为盘活闲置资产和解决单位生存问题,经公司同意,对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便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生产。

2003年9月8日,受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男,34岁,助理工程师)安排,该厂顺达公司(集体企业)综合维修队外雇工顾某(男,44岁,临时外雇工)带领杨某、魏某、范某三人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进行正常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V-802)。

9月9日上午,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投料生产,此时与半成品贮罐相连的气相放空管线充满了氰化物。

下午13点20分左右,顺达公司几人再次进行未完成的清理工作。

14时20分,坐在罐顶部人孔上用绳绑桶从罐底向上打清洗水的顾某和杨某发现从罐内打出的废水有异味后,顾某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便进入罐内检查发生中毒,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得知后,马上戴上长管呼吸器下到罐内救顾某。

当郑某用绑桶的绳子系住顾某的腰部后,郑某自己也因中毒倒下。

这时,在罐顶的杨某马上喊魏某到氰化钠车间找人进行救援,与该装置处在同一区域的氰化钠车间书记佟某和主任王某得知后,立即向厂急救站报告,同时组织氰化钠车间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半成品贮罐进行救援,把顾某从贮罐内用绳子拉上来,急救站的工作人员立即用救护车将顾某送往该市第三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于贮罐人孔小,救援人员戴氧气呼吸器无法进入,为防止其他人员中毒,氰化钠车间采取设立警戒区、用压缩风吹扫半成品贮罐通风等防护措。

职业危害案例与处理

职业危害案例与处理

化学物的“挥发性”
取决于毒物的沸点和操作温度。
在室温(约20 ℃)操作: 沸点在150℃以上----低挥发性 50-150 ℃------中挥发性 50 ℃以下------高挥发性 在室温以上操作,会增加挥发性
(可查表)
化学物的使用“使用量”
确定处理一批(或在一天内连续操
作)使用固态或液态物质的量。 根据供应商提供物质的重量/体积和 类型来确定。
中毒原因

作业环境:生产车间全封闭,采用中央空调,
无通风排毒设施。车间生产环境浓度远远超过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三氯乙烯浓度测定结 果:396.7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无有效个人防护:手工操作直接接触,无有防 护措施,经皮肤吸收。 健康体检不落实:劳动者出现症状未及时治疗 和脱离工作岗位,导致病情加重,死亡。 职业病危害未告知:劳动者不知道毒物危害及 防护知识
案例五:矽肺
2004年5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温州市龙 湾区陶瓷制品加工企业矽肺事件 陶瓷制品加工企业中造成数十名 工人患矽肺。
1993年泰顺县496名职工承包沈阳至
本溪高速公路吴家岭隧道的南北段 工程,因工作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 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已死亡10 人),年龄最小的22岁,工龄最短 的为1个月。 2005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 体检发现约有90名矽肺病。
• 嘉兴某制革企业工人,男,18岁, 2003年7月2日进 •
厂,干法生产线,从事涂头作业。 2003年12月11日,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皮肤和巩膜黄染,但未就诊,继续工作;12月13日 清晨因症状加重不能继续工作(上夜班),请假离 厂,但仍未就诊; 12月15日出现意识异常; 12月16 日被家属送某综合性医院就诊,以病毒性肝炎收入 院; 12月17日上午,吐咖啡色液体,意识不清,诊 断为中毒性肝病。12月24日夜死亡。 死亡诊断“中毒性肝病”并发“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昏迷、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

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

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

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

但未进一步确诊。

[问题]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

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问题]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

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

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问题]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

乡党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体检属哪一级预防?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

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

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

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

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其卫生标准比甲苯低2.5倍,为40mg/m3,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

中毒事故案例

中毒事故案例

中毒事故案例
最近,我国某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中毒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

这起事故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毒事故的发生往往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起事故的原因和经过,以便更好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事故发生在某化工厂的生产车间,当时工人们正在进行化学品的搬运和混合操作。

突然,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工人们的头晕、恶心和呕吐。

紧急情况下,工厂立即进行了疏散,并派人将受伤的工人送往医院救治。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最终确认为化学品泄漏,导致工人中毒。

这起中毒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在生产和工作中要格外
小心。

首先,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管理,确保化学品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其次,工人在操作化学品时,必须佩戴好防护装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化学品泄漏引发中毒事故。

另外,工厂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类似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和救援。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化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工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中毒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
生产课。

我们要从这起事故中汲取教训,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工人们的安全意识,做好应急预案,共同维护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甚至杜绝中毒事故的发生,让我们的生产工作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工作条件不当,导致工作者身体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不仅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讨论职业中毒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化工厂工人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小李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包括苯、甲苯等有机溶剂。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小李每天都暴露在有毒气体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有机溶剂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小李长期暴露在有毒化学品中,导致了职业中毒。

化工厂应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有毒化学品的可能性。

案例二: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张三是一名矿工,他长期在地下煤矿工作,吸入了大量的煤尘。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除尘设备,张三每天都暴露在粉尘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尘肺病,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导致了职业中毒。

煤矿应该加强对粉尘的控制,提供良好的除尘设备,定期对矿工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矿工吸入粉尘的可能性。

案例三:工厂工人长期接触重金属王五是一名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重金属,比如铅、汞等。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王五每天都暴露在重金属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重金属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工厂应该加强对重金属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防护措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重金属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职业中毒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企业应该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健康检查,以及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职业健康意识。

硫化物中毒案例

硫化物中毒案例

硫化物中毒案例硫化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中毒情况,常常发生于工业环境中或者是意外事故中。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关于硫化物中毒的案例分析和处理方法。

一、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化工厂发生硫化物中毒事故在某化工厂,一名工人因误操作导致硫化氢泄漏,导致一次意外硫化物中毒事故。

事故发生后,工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并且呈现出潮红的面容。

紧急救护人员迅速将工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高浓度氧气供应,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2. 案例二:家庭中发生硫化物中毒事故在家庭中,由于家居内装存在问题,导致进入室内空气中的硫化物浓度超标,家中成员出现头痛、眼痛、喉咙痛、呼吸急促等中毒症状。

家人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转移到新鲜空气中,并拨打急救电话请求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二、处理方法:1. 紧急处置措施当发生硫化物中毒事故时,第一时间迅速将受害者转移到新鲜空气的地方,以避免继续吸入有毒气体。

慎重进行自救、互救和周围环境评估,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2. 供应高浓度氧气使用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等装置,为受害者供应高浓度氧气,以促进有毒气体的解除和新鲜空气的摄入,缓解中毒症状。

3. 及时就医当出现中毒症状时,应迅速就医,接受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受害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进行处理。

4. 预防措施强调硫化物的安全操作和储存,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对于可能会产生硫化物的工作场所,要建立完善的防护设施和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培训。

同时,家庭中应注意室内空气质量,定期对家居装修进行检查和修复,避免硫化物的积累。

总结起来,硫化物中毒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急性中毒情况。

在发生中毒事故时,紧急处置是保证受害者生命安全和减轻中毒程度的关键。

因此,了解硫化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对于及时救治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提供的是一般性的参考内容,对于具体的中毒病例和事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尽量在24小时内就医以获得专业的救治。

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

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

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9月9日14时20分,在某石油化工公司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区进行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时,发生一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造成2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丙酮氰醇装置始建于1990年,由于丙酮氰醇市场滞销和生产不稳定及下游配套的有机玻璃厂(市地方项目)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该装置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3年石化四厂为盘活闲置资产和解决单位生存问题,经公司同意,对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便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生产。

2003年9月8日,受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男,34岁,助理工程师)安排,该厂顺达公司(集体企业)综合维修队外雇工顾某(男,44岁,临时外雇工)带领杨某、魏某、范某三人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进行正常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V-802)。

9月9日上午,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投料生产,此时与半成品贮罐相连的气相放空管线充满了氰化物。

下午13点20分左右,顺达公司几人再次进行未完成的清理工作。

14时20分,坐在罐顶部人孔上用绳绑桶从罐底向上打清洗水的顾某和杨某发现从罐内打出的废水有异味后,顾某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便进入罐内检查发生中毒,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得知后,马上戴上长管呼吸器下到罐内救顾某。

当郑某用绑桶的绳子系住顾某的腰部后,郑某自己也因中毒倒下。

这时,在罐顶的杨某马上喊魏某到氰化钠车间找人进行救援,与该装置处在同一区域的氰化钠车间书记佟某和主任王某得知后,立即向厂急救站报告,同时组织氰化钠车间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半成品贮罐进行救援,把顾某从贮罐内用绳子拉上来,急救站的工作人员立即用救护车将顾某送往该市第三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于贮罐人孔小,救援人员戴氧气呼吸器无法进入,为防止其他人员中毒,氰化钠车间采取设立警戒区、用压缩风吹扫半成品贮罐通风等防护措施后,于18时10分将郑某从罐内救上来,救出后郑某已经死亡。

这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不戴防毒面具作业氰化物中毒死亡

不戴防毒面具作业氰化物中毒死亡

Growing up is a game against yourself. Don’t worry that others will do better than you. You just need to do better every day than the day before.勤学乐施天天向上(页眉可删)不戴防毒面具作业氰化物中毒死亡一、事故经过2000年12月22日凌晨,某公司车间一班班长班前检查时发现吸收液循环泵流量偏低,提醒副操巡检时注意防冻。

2点30分左右,该车间丙酮氰醇工段化工一组副操,在没有戴防毒面具、没有带氢氰酸报警仪,并在没有得到当班班长指派的情况,一人违章进入现场,处理吸收液管线。

2点50分左右,班长及主操发现丙酮氰醇控制室固定式氢氰酸报警仪报警,班长立即带人到现场进行检查,在丙酮氰醇泵房西侧门口内,发现一组副操中毒倒地。

班长等人立即将其移至门外空气新鲜处,进行人工呼吸并注射抗氰针,同时向急救站报告。

3点03分左右,一组副操被送至吉化职工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经过联合调查组调查、分析,确定发生这起事故的原因是:1、作业者违反工厂安全规章制度,违章作业。

2、作业者思想麻痹大意,自我保护意识差。

3、当班班长对班组人员管理不严。

4、车间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对职工教育不够。

三、预防措施1、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各种习惯性违章,强化安全监察。

凡是进入有毒区域作业,必须两人以上,带好便携式报警仪、戴好面具、穿防护鞋。

违反规定者,一律按违章作业处理。

2、加强氰化物防护和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车间领导、职能人员及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水平,堵塞漏洞,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职业中毒案例

职业中毒案例

职业中毒案例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中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案例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化工厂工人职业中毒。

小张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长期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的搬运和混合工作。

由于工作环境中有毒气体浓度较高,小张经常感到头晕、恶心,甚至出现呕吐的症状。

经过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肝功能严重受损,被诊断为职业中毒。

小张的工作环境缺乏有效的通风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导致了这一职业中毒案例的发生。

案例二,农药厂工人职业中毒。

小李在一家农药厂工作,长期接触农药成分。

由于工作中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小李经常出现头痛、恶心、眼睛灼烧等症状。

经过医院检查,发现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被诊断为职业中毒。

农药厂的工作环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了这一职业中毒案例的发生。

案例三,医院护士职业中毒。

小王是一名医院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和放射性物质。

由于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小王经常出现头晕、乏力、皮肤过敏等症状。

经过医院检查,发现她的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被诊断为职业中毒。

医院的工作环境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了这一职业中毒案例的发生。

以上案例表明,职业中毒是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其危害不可忽视。

为了预防职业中毒的发生,雇主应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安全培训,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员工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长时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职业中毒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职业健康和安全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雇主和员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职业中毒的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职业中毒问题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职业中毒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或者长期处于高压、高温、高噪音等不良环境中,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职业中毒案例也时有发生。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职业中毒案例,对职业中毒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化工厂工人的职业中毒。

某化工厂的工人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导致多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化学中毒。

这些工人由于长期在高浓度有毒气体环境下工作,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这一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化工厂工人劳动保护的讨论。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IT行业的职业中毒。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T行业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就业首选。

然而,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工作,不仅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还可能造成颈椎、腰椎等部位的损伤。

此外,IT行业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也容易导致情绪失衡、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都是IT行业职业中毒的表现。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医护人员的职业中毒。

医护人员长期接触各种病原体和有毒物质,容易受到感染或者吸入有毒气体,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医护人员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高强度工作而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职业中毒的情况。

以上案例表明,职业中毒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化工厂工人,应当加强对有毒化学物质的防护措施,减少工人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有毒气体的情况;对于IT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注意调整工作状态,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工作;对于医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减少受到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职业中毒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加强对职业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才能有效地减少职业中毒案例的发生,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职业中毒问题的重视,共同为建设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而努力。

几起中毒窒息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几起中毒窒息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几起中毒窒息死亡事故案例分析事故过程2005 年,济南市连续发生了几起地下管井作业场所中毒事故,造成多人死亡;2005年7月11日,济南市信泰德装饰有限公司的两名工人,在车站街为济南铁路会议中心清理下水道时,先后在3m深的污水沟里窒息死亡;2005年7月22日,济南市长清区某施工队职工在清理长城炼油厂的污水池时,两人在污水池内中毒窒息死亡。

事故原因这几起事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第一名工人中毒晕倒后,其他人员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救援,前赴后继,造成群死群伤。

上述事故发生后,济南市有关职能部门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认定几起事故均属于责任事故。

事故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没有对职工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职工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施工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并在全市进行了通报。

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致使同类事故一再发生。

因此,有必要对事故中致人死亡的有害气体做进一步分析,让居民和职工了解其性质和危害,以便更好地加以防范。

2003 年,长清化粪池伤亡事故发生后,调查组委托山东省科学院对事故现场的气体取样进行了化验。

化验分析报告显示,化粪池内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氢、一氧化碳、沼气等。

这里仅以硫化氢为例,对其性质和危害加以分析。

硫化氢为无色,具有臭鸡蛋味,属二级毒物,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低浓度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刺激作用明显。

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

硫化氢的局部刺激作用,是由于接触湿润粘膜与钠离子形成的硫化钠引起的。

硫化氢的全身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三价铁及二硫键起作用,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细胞组织缺氧。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因此首先受害。

高浓度时,则引起颈动脉窦的反射作用,使呼吸停止;更高浓度时, 可直接麻痹呼吸中枢而立即引起窒息,造成电击样中毒。

氰化工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职责

氰化工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职责

氰化工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职责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的危害。

因此,氰化工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职责非常重要。

在氰化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为了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卫生职责。

首先,氰化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制定和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职业卫生安全制度、规范工作场所的卫生条件、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等。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明确工人的工作职责和义务,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工人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其次,氰化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和监测。

对工作环境中的氰化物浓度、噪音、振动、有害气体等有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工作环境的职业卫生状况。

同时,对从事氰化工生产和使用工作的工人进行健康监测,检查其身体状况是否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

再次,氰化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有害物质对工人和环境的危害。

这包括采取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等措施,减少工艺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如通风设备、防护罩等,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扩散;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眼镜、口罩等,保护工人的健康;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和素质。

最后,氰化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应急预案和事故应急措施。

职业卫生应急预案应包括事前的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应急处理程序等。

同时,要组织定期的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工人和环境的危害。

总之,氰化工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职责是保护工人和环境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制定和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和监测、采取防护措施和建立应急预案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氰化工对工人和环境的危害。

氰化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氰化物生产和使用的安全和环保。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2011年1月12日,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时,发生一起中毒事故,造成1人中毒。

1、事故经过2011年1月11日,某厂丙酮氰醇装置废水罐(V01)液位异常,车间怀疑该罐大放空线堵塞,决定12日进行疏通处理,并编制了《处理废水罐大放空线临时作业指导书》和《处理废水罐大放空操作卡》。

12日8时,车间开据了工作票,并对负责作业的高福军、王永成、邹向国进行了安全交底。

8时40分,高福军、王永成将废水罐放空线切除后,到精制二层半平台,用胶管将放空线导淋接入楼下地漏内。

然后到废水泵房,用胶管接1.0MPa蒸汽开始疏通废水罐放空线。

9时35分,因放空线没有疏通,高福军怀疑放空线在精制二层半平台处的导淋阀堵塞。

于是,同刚到现场的车间副主任张春富一起到精制二层半平台进行处理。

高福军将放空线导淋上的胶管拆下,两人先用铁丝疏通导淋阀。

因没有见到效果,便决定接胶管用蒸汽对导淋阀进行加热。

高福军指挥地面上的王永成关闭了疏通放空线的1.0MPa蒸汽阀门。

蒸汽开始加热放空0.3MPa分,高福军用胶管接50时9.线导淋阀。

稍后,导淋阀被疏通,一股白色烟雾突然喷出。

高福军、张春富在撤离到二层楼梯处时晕倒,当班人员迅速报警,并组织人力救援。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经公司事故调查组现场调查认定,“1.12”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没有按规定佩带防毒面具,违章冒险作业;疏通放空线导淋阀时,虽然关闭了吹扫用的1.0MPa蒸汽阀门,但放空线内仍然存有余压,当放空线导淋阀被疏通后,含氰蒸汽突然喷出后,造成现场作业人员中毒。

2)间接原因(1)作业人员严重违反安全规定。

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反安全规定,在处理含氰废水罐放空线堵塞作业的过程中违章作业,没有按照《临时作业指导书》、《操作卡》和《工作票》的要求佩带防毒面具;作业过程中随意变更作业方案,变更后既没有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也没有履行审批手续,冒险蛮干;员工高福军在有毒气体随时都有可能喷出的情况下,竟然将放空线导淋外接的胶管拆除,用铁丝捅、用蒸汽加热导淋阀,直至阀门疏通后有毒气体喷出,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

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

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

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
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实例2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酮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现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赶到四层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氢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氢氰酸中毒伴脑外伤死亡。

现场氰化氢浓度测定结果5.2mg/m3、60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6.3倍、59倍。

原因分析: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
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