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5登高教学案必修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登高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律诗诗体、诗歌风格等诗歌知识,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难点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杜诗形象图导入。
【设计意图】从网络恶搞杜甫像入手,唤醒学生对真正的杜甫和杜诗的认知。
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三、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参考: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教案2.难点:引导学生细读有情味的词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个性。
【学法指导】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诗歌。
2.探究法,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3.合作学习,拓展性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咏秋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永恒话题,现在结合预习,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所积累的关于秋天的其他诗句。
(积累诗文,提升文学素养)那么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细细品味《登高》这首诗的情韵意味。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意1.学生自读本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选择性展示)2.读出你对整首诗感情基调的理解?请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
(指读,师生点评)预设:诗眼“悲”(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展开课堂教学内容)。
3.学生齐读,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三、品味诗情,探讨诗人的悲意1.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体味“八悲”诗眼在颈联中,即一“悲”字。
那么诗人悲何?宋代罗大经仅从颈联中,读出了“十四字之间含八意,”我们也不妨从这里出发,结合诗意,展开想象,体味这句中的“八悲”。
(方法指导)师示范:“万里”说明触目所及秋意绵延,离家遥远欲归不得,此“一悲”,悲“地之远也”。
“秋”无“悲”一字,也多是悲伤凄凉之感,着一“悲”字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情感,此“二悲”,悲“时之凄惨也”。
探究式学习:自由选择该句词语进行赏析,理解“八悲”。
预设: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逈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PPT展示)思考:“八悲”更多悲的是什么?预设:悲个人2.结合背景,品读尾联,深入理解诗人秋之悲“诗圣”杜甫笔下的“悲”自然不止如此,细读尾联,继续来谈诗人的秋悲深意。
提供背景资料:杜甫于759年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于这年冬天展转流浪到成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登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生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某某〕,生于某某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某某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高中语文 《登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诗歌的灵魂也是感情,诗人描写这些景物营造这些的画面,是为了寄寓丰富的感情。
这些投射了诗人感情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组成的境界就是意境。
顺着这根藤,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感情世界,那么,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
六、结课
同学们,杜甫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走过山川,走过大地,走完他不平凡的一生,走到中国诗坛的最高峰,也走进我们的心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面对他的画像,诵读《登高》,感受他的旷世情怀。
从同学们的文字中,我能感觉到,杜甫越来越深的走入了大家的心灵。
老师也为杜甫写了一段颁奖词,我们交流一下。
二、诵读入境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鉴赏诗歌,更离不开诵读。那我们先来齐读一遍这首诗。(幻灯出)
师:同学们读的比较流畅,但是韵味还不够。这是一首七律,用韵很特别,不仅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即入韵。我们应该把韵脚读清楚。
2、教师范读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1、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
可是杜甫此时离家万里,李白、严武等一些朋友相继去世,他无亲朋陪伴,独自抱病登台,怎不悲从中来呢?
2、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两幅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案
2、请大家齐读诗歌,再次进行感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三、设疑自探
读完这首诗歌,大家在诗歌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共同探究。
预设问题:
1、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单独登高,真切体验“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秋天,
蕴含着抗争生命衰弱的精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在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劝勉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留恋和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博大胸怀,彰显一个“恨〞字。
3、表现手法:
(1)对仗工整
凹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上句“天〞对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也写过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补充
修改
内容总结
(1)杜甫诗三首之
“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写悲情,寓情于景,为后面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那是16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猿哀鸣,鸟盘旋,黄叶纷飞,江水无边,一位老人,心怀悲苦,登高望远。满头白发诉说岁月的沧桑,一壶浊酒酝酿人生的愁肠。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登高?,对话“诗圣〞的心灵。
《登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
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有关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终一首诗。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力量,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尝诗歌意境,培育初步鉴赏诗歌的力量;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展说明。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实行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育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量,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学问积淀和人生经受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展简要的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一、教材选取与背景介绍《登高》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登高》课文,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和解析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难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2. 教学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语言结构?2)怎样分析文本所传达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采用课前导学、课内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 热身导入(15分钟)在课前,通过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和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正式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李白及其《登高》的背景和特点,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作品创作背景作准备。
接着,通过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所包含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其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与《登高》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李白文化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3. 课堂探究(30分钟)通过分小组读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手法、词汇用法,感受作品文化内涵。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登高》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4. 总结评价(1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或小结,对作品的风格、技巧、意境进行评价,获得更好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要注意文本的构思、艺术手法等,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教学心得与感想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的探讨。
《登高》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登高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阶段的学习已经对诗歌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对于杜甫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诗歌分析的方法。
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基础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在题目的选取上应注意降低难度。
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品味,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三、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登高是哪项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这一节日有哪些习俗?(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我国古代文人就有登高赋诗的传统,767年的这一天杜甫登上高处,写下了“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杜甫的世界,品味诗歌孕育的无限深情。
(二)作者、背景介绍(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帮助学生品读诗歌)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著有《杜工部集》。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登高精品教案
四、总结本课
五、布置练习自学杜甫另一首诗《旅夜抒怀》,说说其中是如何体现他的风格的
学生课外在网络中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老师布置的题目认真预习
学生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本课的正题
学生展示自己网络查询的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结合课文听范读,并正字音
学生回答,各抒已见
学生思考并各抒己见。
学生听,感受其中情感
学生复述
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对话
学生听老师解说
请学生在视频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反思:《登高》是杜甫的名篇,教学本诗具有挑战性。本堂课作为一堂探究课,目地在于初步让学生领会杜甫诗的最重要的风格“沉郁顿挫”的特点,学生理解的这地特点不一定到位,老师要让学生认真领会
二、简介本文引出下个环节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杜甫最重要的“七律”。我们都知道,杜甫和李白是唐代诗歌中的两座高峰,而杜甫的诗风历来被人称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结合这首诗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沉郁顿挫”
三、检查课外查阅资料的成果以及自主预习的效果
(请学生展示网络查阅的成果)
1、你所了解的杜甫学生甲:……录查阅到的结果
2、通过查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登高》中是如何体现“沉郁顿挫”的。
一、导入
播放电影视频片段《新少林寺》,问学生: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决定留在少林寺?
明确: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在家破人亡,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才参透了人生意义,决定出家,无独有偶,在1200多年前,一位老人,经历了种种生活的艰辛和妻离子散,在穷困潦倒中,含泪写下了千古名篇,它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登高》。
四、老师结合课文讲解,点拨
学习诗歌,我记得有句话我常常说,“以意逆志”,就是通过了解诗的大意来推断主旨,从而达到熟读成诵,首先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这首诗的范读
高二语文(必修3):《登高》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3):《登高》教学设计目的: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
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全一课时一、引入:给大家朗诵一首古诗,希望喜欢。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甫。
(2)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望岳》(3)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五言律诗。
二、新课:《登高》学习:(一)作者介绍: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
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历史时期,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
公元712年,诗坛上冉冉升起了一轮鲜红鲜红的太阳,这轮太阳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1课时五、文本简析《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二)背景材料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2.学生齐读【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参考: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参考: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参考:“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参考: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了却、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五)赏析小结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参考: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参考: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六)能力提高播放朗读视频再次整体感知(七)拓展训练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七、板书设计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写景: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一切景语皆情语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抒情: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5登高教学案必修32019062127
登高班级姓名小组第号【学习目标】1、经过查阅参照书认识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经过自主学习,小组议论等方式剖析诗歌内容,掌握诗歌感情。
3、在理解的基础上娴熟背诵全诗。
【教课重、难点】要点:多种艺术手法的剖析,比方夸张、想象、比喻等。
难点: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感觉作者的主要情怀。
【学情剖析】《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用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感情激烈。
《咏怀遗迹(其三)》是歌唱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凄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流浪、老病孤愁的感触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擅长掌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擅长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势联系在一同,逐渐深入地感知诗中的境界。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的内容回首旧知背诵《咏怀遗迹(其三)》二、基础知识感知《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权力又乘隙而起,互相抢夺地盘,社会混乱,民生凋零。
在这类局势下,杜甫只好持续流浪,很多的要素造成了他的愁闷,有时代的磨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挚友李白、高适、严武的接踵辞世。
为了排解愁闷,他患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加了新的悲痛。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记,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忍的战争、磨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所以,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 712 年,这首诗是他 55 岁时所作,三年以后他病逝。
【例 1】以下诗句中加线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谢衰落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荒漠C.绘图省识春风面省:观察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旅居异乡2、知识增补:什么叫境界?意,即感情、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状况、境地,即诗中所描述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但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登高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3月1日课题登高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课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依照:1、依据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点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培育学生“学习对生活实用的语文”和法。
“对终生发展实用的语文”。
教课识记作家作品依照:学平生常累积诗词较少,翻译句子难点理清作者情怀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读多记,提升朗读、理解浅易文言文能力。
一、知识目标:原因:杜1.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表露的深邃的苦痛和忧思。
甫的有关2. 赏析本诗情形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文学常二、能力目标:识、文化1、思想能力:知识是本学习经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培育学生挑选、剖析等能课教课重目标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点。
2、运用能力: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赏析同类诗歌。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成语考察检查学习状况,评默写,互换批阅,增强记忆 3 分钟三分钟翻手为云,价总结小考结果校正错误规定的背覆手为雨诵篇目海立云垂落月屋梁1杜甫有关文学知识 1 巡视检查学生完1、各组登台展现,查收学生 5 分钟承接结和文化知识。
成状况,进行实时课代表辅助老自主学习果环节评论。
师检查达成情的结果并2 增补相应知识。
况。
增强记忆3 大屏幕展现初中2、在书上做好重学过的杜甫作品,点知识的的标如《茅舍为秋风所记和增补。
破歌》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2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课文,记读准字音, 5 分钟做议讲2、巡视学生课牢要点字词读音为朗诵课评本,检查预习文做准备环节状况回首要点1、找寻诗歌中间1、自由朗诵。
训练学生 6 分钟的意象,并领会、2、小组议论并展朗诵诗词,描述这些意象堆示结果。
带着问题叠出的境界。
研究课文内容。
3研究学习下阕1、诗歌是一种1、议论并写出答案训练学生8 分钟做议讲读懂诗人表达的思如何的意2、小组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难点: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怀。
【学情分析】
《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回顾旧知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二、基础知识感知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例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2、知识补充:
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
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2】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三.探究问题
问题1:《登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基调如何?
问题2:读《登高》一诗,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这些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问题3:《登高》一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试分析。
知识拓展与迁移: 评解: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讨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内容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1.口头展示:基础知识感知
2.边板展示:探究问题1.2.
3.题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1、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尾联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意蕴丰厚。
2、补写出下列句子(《登高》)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登高》中写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愁恨无限的句子是:
,。
整理内化
1.学生总结本节课掌握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本节课没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