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师学识体系的重组、建构和开发

合集下载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观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观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观我们需要明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性思维、跨学科思维等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模仿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美术的魅力和艺术的魔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美术作品是人类审美情感的载体,是美的表达和体现。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观赏作品时能够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

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和体现,它也是时代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遗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观赏作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而跨学科思维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创作和表现,更多的是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懂得互相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体会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精神。

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2024年美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美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美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美术培训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规划学习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以及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规划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美术培训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合理的规划学习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事先查看自己的时间表,然后根据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分配时间。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学习的连贯性,还可以让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我还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确保能够充分地掌握每一个学习内容。

其次,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我养成了每天定时学习的习惯。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我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还可以培养我的毅力和耐心。

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我还会把学习目标和方法写下来,然后逐一完成。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我保持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我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

另外,我还会制定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我保持学习的纪律,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探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也是我在美术培训中的一大收获。

在美术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比如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绘画等等。

而在探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种风格和技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因此,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绘画,还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还可以开拓我的艺术眼界。

此外,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我在美术培训中的一大体会。

在美术培训中,老师经常会给我们出一些创意作业,比如自由发挥的创作、场景设定等等。

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而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中,多看书籍,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观察,我更能够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践
1.过程性评价 在小学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下,学校应不断探索美术教学 评价的实施策略。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教师应该将过程性评 价作为对学生学期评价的主体,其应占学期评价的 60%。教师应 从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三大板块加强对学生美术学习 的过程性评价。 其一,学习性评价。根据基础指标的要求,对学生在校内应 参加的美术课程学习的出勤率、习惯、态度、参与度和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以及参加学校设置的美术课辅课程、社团课程和各类 美术活动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其二,学科性评价。根据学业指标的要求,通过每学期美术 课堂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展示分享和掌握应用以及学期、学年学 科性测试考查考核,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 准(2011 年版)》要求的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的 情况,了解学生通过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二、评价依据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适应 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 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 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 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 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其三,通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有效评价,可以激发学生 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 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美术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 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 潜能,得知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评价的基本办法

小学美术学科的回音壁——课改后的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小学美术学科的回音壁——课改后的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2 小学 美 术 教 师 的专 业 素 养 与 技 能 、 美术 学科和 自身专业素 养 对学 科性 质 的认 识 :3 % 的 的教 师认 为 美术 属于 知识技 能学 0
对美 术学科 的性 质的认 识带有 个人倾 向性 和偏差 , 对美术 学科人 文 性 质认 识 不 足 ,没 有认 真 学 习新 美术 课 程标 准 。 对 学科 知识 结构 的认 识 :6 % 的教 师认 为 ,美术 学科 主要是 5
育 工作 者提 出新 的挑 战 。为准确 把脉 全 市美术 教育 的 现状 ,使之 适 应教 育 的新要求 ,本 人深 入全 市各 乡镇 中心 小学 ,通 过查 阅资
术教 师专 业发 展 做 了全方 位 、多视 角 的调研 ,获得 第 一手 资 料 , 对进一 步推 进我 市 小学 美术 教师 的专 业发 展 ,具 有启 示作 用 。
历 )为主 ,占 9 % ;中师学 历仅 占 3 7 %。表 明我市 小学 美术 教 师 教 师对 美 术学 科 的知 识 结构 ,缺乏 整 体上 的认 识 。 学 历绝 大 多数符 合 国家 要求 。 对教 师人 格魅力 的认 识 9 %以上 的教师 非常赞 同和 比较赞 同 5 专 业背 景 美 术类 和美 术教 育类 专业 占 8%;其 他专业 2 %。 美 术 教 师要 有 “ 心 、学识 、气 质 ”等 人 格 魅 力 ,要 注 重 人 的 5 5 爱
表 明我市八 成美术 教师专业 基础 较好 , 备小学 美术教 育教学 工作 具 品格 的修 养 。 美术 教师 的美 术文化素养
的专 业 素 质 。 任 职 f况 从 调 研情 况看 ,全 市共 有 3 所 小学 ,没 有专 职美 青 l
根 据测 试 ,5% 的教 师对 中外 美术 史 了解较 多 ,4% 的 的教 0 0

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整合

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整合

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摘要: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美术修养在健全人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美术对开发人的大脑,特别是发挥右脑的功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功效。

美术课程更具有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文从思维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和意志品质四个方面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下,教师必须把今天的教育和未来的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树立发展的教育观,着力研究和培养学生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一、思维素质——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以习惯性思维为主。

当然,临摹能力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摹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

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我在教学“线条的魅力”时,结合课文让学生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都画得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

另外,指导学生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使用不同的握笔方法,形成良好的用色习惯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

二、创新素质——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绘画教学对学生既进行美育教育,又进行智育教育,属于智育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学包括美术工龄、美术品种、美术史、造型、透视、色彩等,本身就是现代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中小学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分析如何强化中小学美育教育改革

探究中小学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分析如何强化中小学美育教育改革

探究中小学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分析如何强化中小学美育教育改革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重视科学化教育,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教育教学不仅仅指文化课,还包括艺术课程特别是美育教育。

美育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由此可见,当今美育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美育是促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高质量的美育教育,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下,美育获得了更多教师的关注,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学能够通过美育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因此,文章把注意力放在美育教育的创新改革方面,重点探究中小学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分析如何强化中小学美育教育改革。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课程;美育教育;课后实践纵观学术界的相关学者与专家针对美育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很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有很多观点和方法值得借鉴。

由此可见,这一研究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学者个人学识及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限制,对美育教育的研究,依然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这些研究空白给了后继学者很多机遇。

在此基础上,要立足于一定的热点和研究趋势之上,通过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努力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角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

因此,本文立足于全新的角度,选择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这一主题,以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进行新的探索,丰富关于美育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美育的内涵分析美育,是美感教育的简称。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美育是对人进行相关美的教育。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的定义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重点指通过美术课堂对人进行美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指的是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加以培养,使人具有美的情操与品格,提升个人的气质,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目标1.认识美术教学的基本涵义和特点,形成对本课程的认知框架。

2.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课程编制能力。

3.学习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

4.基于对课程的认识,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内容与教学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1)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适应学生的职业和学术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体验带动理论学习,以问题引发思考。

(3)将案例与原理相结合,以案例印证原理,以原理解释案例,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展开课程内容。

(4)在保留本课程中国传统与特色的同时,引入现代先进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课程的最新发展。

2.课程基本内容(1)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与特征(2)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和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3)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价值与目标的关系·美术教学目标的分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目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4)中小学的美术课程·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5)中小学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的特点·美术学习行为的发生·教学设计与教案的编写·美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学模式的建构(6)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评价评价的概念,观念,意义,策略和方法(7)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概念分类人力资源设备与材料资源地方资源电子与网络资源(8)课外校外美术教学意义类别与方法美术兴趣班(小组)的美术教学博物馆(美术馆)美术教学社区中的美术教学(9)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资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与魅力·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和能力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美术教育论文、教育叙事和调查报告的写作(二)课程教学1.以体验活动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一、研究美术新课标,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新的美术课程理念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学科学习的吸引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学习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地理课与美术的联系就很密切,初一的地理位置、方位、比例平面图,初二的建筑、校园规划和美术都有联系。

数学中的图形、平面立体,语文中的诗意表达,思品中的插图漫画,生物中的动植物生长规律形态、颜色、动态,信息课中动植物的活灵活现、动画设计,历史课中的朝代绘画、书法诗歌以及大量的艺术图片增加了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这些科目知识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难度也在慢慢降低。

美术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有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学科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

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中时,可组织他们写生、创作,这时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优美的人物舞姿,充满了学生的创意。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教学。

我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不难发现各类艺术实际上是类似的,有密切联系的。

我们在欣赏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也能看到其他文化科目在美术知识的充实过程中,学生的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构建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综合学习奠定了基础,加强了课程内容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的界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联系,从而加强艺术作品中艺术情感的凝结。

美术新课标理论资料

美术新课标理论资料

美术新课标理论资料(红色部分为答案)一、填空题1、《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新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7、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8、新的课程改革要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着眼于认知方面的发展。

9、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10、课程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11、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

12、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13、地方课程具有地域性特征、针对性特征、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14、在教师角色转换中,应该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15,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角色,具有三个特点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c、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6、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a、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培训心得体会美术专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培训心得体会美术专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美术专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的专业美术培训,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下面是带来的美术专业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美术专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一:4月7-11日,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工艺美术培训。

听取了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两位老师精彩的工艺美术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他、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告诉我们每位美术教师要有自己的最求目标,立志干一番事业,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管别人对自己怎样看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李晶老师介绍了彩陶脸谱的制作,泥塑、青铜器、彩陶泥等制作技法。

廖春燕老师主要培训我们学习了剪纸的技法。

这次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受训教师的工艺美术水平和理论素养,更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参加本次培训的40多名教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本地区校外美术教育工作蓬勃开展。

在一周培训期间,学习了很多美术教学基础技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作用,眉县教育局派出教育专家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尽职尽责的授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下面我谈谈参加这次培训的一些感受。

一:加强教师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

这次培训选择的承办单位眉校外活动中心,可以看出这次培训对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视程度。

在这次培训不仅要求受训教师有一定专业基础,更突出强调教师要有创造思维和主观表现,打破了传统美术培训的约束。

二:广大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

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的专业美术培训,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美术培训所进行的面试时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名教师在面试时跟专家滔滔不绝地展示他的培训班有多么的录取率,他带的学生基本功有多么扎实。

结果是他当场被专家组否决掉,落选了,原因很简单,他只会对少数人的美术专业技能进行指导,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美术素质教育,所以他不能算是合格的美术教师。

2020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五套)

2020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五套)
五、分析题参考答案(14 分)
答:不同点:两套教学目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第一套教学目标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 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表现(3 分),第二套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对植物生长的 感官体验的培养,重引导学生进行主观感受的表现(3 分)。
相同点:1、两套教学目标的拟定都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3、新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进行表述的。
4、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国家制订了(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5、美术又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
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6、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7、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就活动特征而言,前者更倾向于外
化,后者更偏重于内化。
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共分为(4 个)学段。
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7-9)年级。
10、(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学习领
域。
三、判断题:
1.在美术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标准答案,在某些活动中也不存在“对”与“错”,美术活
动是一种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 √ )
2.书法的结构就是指构建是砖木结构,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建是砖石构。(√)
4.普通中小学校的美术课程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模式,使专业化倾向淡化,要由
2020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中小学美术教师教材教法 简答题 答案

中小学美术教师教材教法 简答题 答案

中小学美术教师教材教法复习题一、怎样理解“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提示:它是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综合多学科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体系。

可以从知识、能力、学科、教法、学法、多媒体等方面各自综合来理解)参考答案:美术综合课程体系包括六个方面:①知识的综合(历史与美术史、文学与美学、传统与现代、欣赏与批语学等);②能力的综合(观察与思维、想像与创造、理论与操作等);③学科的综合(美术与语文、与劳技、与数学、与地理、与英语、与音乐等);④教法的综合(讲授与演示、练习与交流等);⑤学法的综合(课上与课外的自学、分组与个别研究);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与开发)。

二、从那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参考答案:学生学习美术,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1)保持正确的作画姿势,如写生画、图画等。

(2)合理使用绘画工具。

(3)学会观察、分析与比较:①对象的整体与局部比例;②物体的结构特征或相似形体;③画面物象的透视状况;④画面的基本色调。

(4)注意画面的形式美感。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的能力。

第二、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可以是专题欣赏,也可以通过绘画、工艺、设计等课业,进行随堂欣赏。

同时,也可以举办美术作品陈列展,经常陈列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的作品等。

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甚至访问画家,参观画家的画室或工作坊。

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第四、在教学中,应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四、儿童绘画教学有哪一些的种类,请列举说明各自方法。

儿童绘画教学经常有1)线描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单纯用线画成的画即线描画,成为最基本、最富有兴趣、最便捷的绘画形式之一。

做一名美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

做一名美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

做一名美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读《美学》有感暑假里仔细阅读了《美学》这本书,首先,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所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良好的素质和丰富的学识,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美术教学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

美术教师要了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特性、了解美术教育的历史、了解美术教育的前沿、处理好很多教育教学的技术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下,美术教师要具备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文化理解力,包括美术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美术教学设计的能力、美术教学实施的能力、美术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教育技能上,同时要具备评价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跟学生沟通的能力等,当然,除了自身学科做得精致以外,还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终极关怀,学习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形成独特的人格特征。

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

其次、我认为美术教师应在很大的范围、很高的起点来做美术教育,思维就会更开阔,想法就会更多,目的会更长远,作为一个美术老师的品质就会提升,教学效果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不是一个只有技术性的人,而是具有一个价值思考的人。

再次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

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

美术教师还应具有三种行为:1、理论创新2、模式建构3、现象模仿最后,在美术课堂中,每个学生的体验、感受、转化都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把知识点细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情景创设、有资料的选择、有教法的运用、有教师的示范、有评价与展示,所有的环节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教材中将隐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把低中高年段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从而将这些系统的知识点落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极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潜能。

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案例分析——以陶艺课为例一、建构主义——信息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或谓之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仅仅拥有熟练的技能和大量累积的知识已不再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缺乏创造力的人将在持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浩瀚的信息面前力不从心。

这个时代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而这种创造力就是能够预见未来、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以及综合使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水平。

所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水平是这个时代的教育重心。

信息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向人们提出了更严峻的伦理道德问题。

所以,德育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核心。

在信息时代,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培养世界性的视野、多元的视点、独立而批判的审视和判断水平以及合作的精神。

为此,基础教育中所有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都应根据上述要求来设计。

建构主义是关于个体如何理解和学习的理论,其哲学源头能够追溯到维柯(Giambattista Vico)、康德(Immaneul Kant)和杜威(John Dewey),而其心理学基础则滥觞于皮亚杰(Je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理解论实行了反思,并形成了相关理解和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建构主义提出了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辨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

基于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理解,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来表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协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生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水平;它还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各方面的成功;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类信息的使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中小学美术课堂——李力加《改进美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小学美术课堂——李力加《改进美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用一个公式 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 ①内在性。 ②非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灵处其原天 王 明是发本地 阳 。人窍是万 明
心之一物 : 一最体与 点精,人
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 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 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 当伫立在马蒂斯剪贴作品前,作品究竟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 看到作品后,感觉上是主 客二分的认识吗?
• 为什么说美感不是认 识,美感是体验?
• 在美术鉴赏、欣赏课 堂上,学生美感的生 发,美感经验的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程里,为什么体验 是第一位的?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主体―客体 ”vs “人―世界”
地公共教育资源(博物馆、美术馆)的利用,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要渗透于学生 的生活。
美术课程的性质
•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 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 ……
人的本质力量
• 会听音乐的耳朵,
• 能够欣赏形式美感的眼睛。

——马克思、恩格斯《1840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 策略二:建立美育评估制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进行评估,教师 适时培训,扩大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审美知识、 鉴赏能力等方面测评,中考环节加重美育考评比例。
• 策略三:注重审美环境教育。方法:学校美育环境需要加强,将博物 馆、美术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在当前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能够在基于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丰富,从而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重点阐述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相关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相应的铺垫。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学科融合;结合诗词;联系数学;渗透音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而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再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将学科融合纳入其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到美术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美术学科所具有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融入诗词意境,落实美术教学在当前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教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美术学习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本身包含丰富的古诗词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包含的内涵。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将其融入其中,与相关的美术作品相互融合。

不仅引入相关的古诗词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情景,在情景当中,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也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发表对知识的见解,强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在潜移默化当中促进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的提升。

如在学习《农家乐》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词的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节,尽量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农家乐的相关绘画作品,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随之融入《村居》的古诗词内容,并搭配相应的绘画作品。

通过将古诗词以及绘画作品相互融合起来,能够给学生形成一定的画面感,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美术知识学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学美术学科融合及创新

小学美术学科融合及创新

小学美术学科融合及创新在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和创新的影响下演变出来了“多学科融合”这一个新观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是实现美术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激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纳入多学科的思想,在注重美术学科全面性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其他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能进一步突破各种学科自我约束的障碍,更好地优化小学教学模式,以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一、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丰富学生视野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时现在教育发展的趋势,文学语言可以给大众带来无限的想象以及创造空间。

在小学语文讲授过程中,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学习课文,欣赏并分析优美的段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思想,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促进学生的审美移情。

比如在讲授小学一年级美术“走进大自然”等内容时,老师可以选择通过展示各式各样的图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中的景象既可以扩充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幅美丽图画,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所以,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进行融合,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画面,并与学生的诵读课文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丰富起来。

二、与数学学科相融合,锻炼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而数学所包含的线条和图案等知识,正是美术学习基础比较全面的学科共融体。

在小学美术课堂活动中,实现了与数学这门学科的融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图形和图案时,培养小学生观察、分析以及理解能力。

小学美术与数学的融合,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学好美术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巧妙的组合》时,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利用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美,通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验到的新事物,并将其应用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把数学知识的线条与图形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图案,并感受新图案的艺术美。

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双基”教育转型实践

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双基”教育转型实践

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双基”教育转型实践作者:王彪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12期[摘要]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一门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才能转化而成。

中小学美术的学科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何转型为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是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将合适的转型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能为日后的课程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转型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79核心素养在中小学教师的脑海中,远不如“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双基”等概念如雷贯耳。

其实,“核心素养”并非新晋之秀,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背景为何说“核心素养”是国际概念,源于最早的提出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提出机构的根本用意就在于指出新世纪培养的学生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成功生存,进而实现个人成就,推动社会发展。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收到了各个国家不同程度的认同和贯彻,但是因地制宜,不同国家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和贯行有不可避免的差异化存在。

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体现在重视知识创新等必备的生存技能;而日本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

但归根究底,任何范围内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研究都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国家也已经采纳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推而广之。

二、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转型实践现状“美”与“术”是相互支撑扶持的两个方面,并非只是抗衡关系。

同样,中小学美术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与素质教育提倡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非对立关系,更不是此“存”彼“废”的尴尬处境。

对中小学美术教师而言,如今我国美术教育从“唯双基”扩展到“三个维度”,要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素养,并积极转型实践,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个纬度积极促进中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摘要:美术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艺术传递的课程。

今年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目标新常态课,也是不再是简单的对人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内容进行反映的课程,美术课程还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映,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发展。

如今,美术课程逐渐采取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中寻求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够发展其思维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近些来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让人感到欣慰。

“核心素养”就是一个国际概念,它提出的根本用意就在于指出新世纪培养的学生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成功生存,进而实现个人成就,推动社会发展。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收到了各个国家不同程度的认同和贯彻,但是因地制宜,不同国家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和贯行有不可避免的差异化存在。

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体现在重视知识创新等必备的生存技能;而日本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

但归根究底,任何范围内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研究都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国家也已经采纳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推而广之。

例如日本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得到不少启示,他们在手工折纸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创新,鼓励学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鼓励不同的折纸方法的出现。

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美术教师学识体系的重组、建构和开发王怀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不断向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正在进行的美术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更加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这对美术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冲击着我们几十年来早已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冲击着原有的学识体系。

如何重组与建构新的学识体系,以迎接新课程的挑战?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美术综合课程的特点及其对美术教师的学识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础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良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此,将美术学习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术”和“综合探索”领域。

这一新的课程标准显示了这样的理念:(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而根据这一理念编制的教材也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1)教材内容题材的多样性,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各个主要方面,不局限于美术学科知识的范围,而是触及自然和人类的方方面面。

(2)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充分体现综合学习的思想。

(3)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以学科内容为主线,联结一些相关的信息和线索,给学生提供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正因为美术综合课程具有这样的理念和特点,所以它对美术教师原有的学识体系提出了挑战。

由于传统的美术课程主要注重美术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的传授,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美术教师的传统学识体系是专业知识+教育知识,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更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显然,这样的知识体系是不完备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那么,美术综合课程到底需要美术教师重组和建构怎样的学识体系?二、美术综合课程需要美术教师具备的学识体系1、美术综合课程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形成新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即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美术专业主体知识和美术专业前沿知识。

传统的美术课程较多地重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传授,而根据传统的教学论,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因而本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原则,美术教师比较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主体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积累,即忽视对专业发展的前景知识、学科改革动态知识和与美术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的积累。

而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不再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因而新课程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积累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超前积累,了解学科的改革动态,了解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由“知识传授型”走向“教育专家型”。

同时,美术学科是美术教育存在的基础,其变化将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发展。

所以美术教师应该对美术学科的发展保持敏感,适时补充必要的美术知识,学习必要的技法。

具体地说应着力补充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法。

(1)陶艺——具体指的是陶瓷艺术,虽然,陶艺是一种传统的美术活动,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高师美术系科却没有开设这一课程内容,在岗的大多数美术教师几乎没有接触过陶艺。

随着美术课程内容的拓展,陶艺在当代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越来越普及没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教育工作亟待为美术教师补充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计算机美术——计算机美术包括计算机绘画和计算机设计,是一种新兴的美术门类和方法,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前途的美术学习内容。

我国的义务制教育和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都设置了这类学习内容,但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美术教师仍为数不多,尤其在不发达地区这样的就是就更加缺乏。

这给我们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通过自学和培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美术的知识与技能。

(3)影像艺术——影像艺术是指通过摄影、摄像以及后期制作来创造作品的一种方式,这种艺术形式发展之快,并体现为一种普及的趋势。

可以说,通过摄影和摄像记录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是普通百姓最普遍的造型活动,其普及率远远高于绘画、雕塑等造型活动。

面对如此普遍的造型活动,我们的美术教育没有理由不关注、不介入,去引导其向高质量发展。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影像艺术已被列入为学生选修的内容。

但是,由于以往它比较专业,我们的美术老师大多缺乏更深入的理解,因此这也是我们的美术老师需要补充的重要知识与技能。

2、美术综合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课程确定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从美术本体的知识与技能来理解美术课程,将美术课程当作单纯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应从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领会人类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精神。

因此,作为审美对象与学生沟通、连接的中介人,作为学生认识艺术方式并从中受惠的启蒙者,作为学生文化的引导者、促进者,美术教师只有具备较为丰富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分析、解释、提问、讨论等民主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感知到这种具有恐惧感的爆炸性的视觉特性,而且在惊叹之余也能对形式产生美感的体验。

同时,通过精神分析美学的分析,还能让学生了解作品中马和牛的象征和隐语的含义,让学生懂得战争的灾难意味着人类在向善的道路上时时还会出现那种动物性的暴力冲动,崇高的人生观和完善的人格是抑制人性中具有破坏力冲动的有效手段。

在欣赏这幅画时,不仅有可感的形式因素,还有形式所暗示的象征和隐语的内容,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美学和人文学科等知识素养。

因此,美术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1)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知、情、意以及人格的特征和差异。

而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体现出来的。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中性的,人文科学的成果则具有鲜明的道德与价值倾向。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中。

美术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培训,加深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征,并对之加以尊重和传承是当代国民的职责,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对自我品质的认同和肯定,也是多元文化存在的基础。

通过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互动关系,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使我们自失于全球化的迷茫之中,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美术作品正是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统一体。

美术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美术作品与这个文化的互动关系,并将这种理解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3)培养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经济的一体化,信息传播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是整个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互相依存感。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需要互相交往,互相理解。

每个现代人都应该具有多元文化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

作为美术教师,需要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动向,了解世界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或者说,应该具有国际视野。

只有在这种认知框架中,才能扩大自己的行动范围,才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4)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美术学习不应该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当今尤其强调美术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美术学习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视觉特征,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新的“枢纽”。

通过美术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社会性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反过来,在一种广泛联系的环境中学习,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一个全心的学习领域,要有效地完成这一领域的教学任务,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内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成为“专家”,更要成为“杂家”,具有多层次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大会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

3、美术综合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明晰的与未来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以往许多美术教师忽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错误地认为自己与搞美术专业的人一样,无须把理性思考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仅凭经验和感觉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传统的美术课程又较多地重视技能技巧的传授,也容易导致美术教师拒绝那种依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教学。

如今,新课程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具有明晰的与主体教育、未来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懂得激励、赏识和宽容。

4、新课程要求美术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和手段。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靠粉笔、黑板或铅笔、画夹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播,忽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学习情境的创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教学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可见,新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