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师学识体系的重组、建构和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美术教师学识体系的重组、建构和开发

王怀冰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不断向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正在进行的美术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更加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对美术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冲击着我们几十年来早已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冲击着原有的学识体系。如何重组与建构新的学识体系,以迎接新课程的挑战?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美术综合课程的特点及其对美术教师的学识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础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良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此,将美术学习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术”和“综合探索”领域。这一新的课程标准显示了这样的理念:(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

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而根据这一理念编制的教材也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1)教材内容题材的多样性,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各个主要方面,不局限于美术学科知识的范围,而是触及自然和人类的方方面面。(2)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充分体现综合学习的思想。(3)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以学科内容为主线,联结一些相关的信息和线索,给学生提供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正因为美术综合课程具有这样的理念和特点,所以它对美术教师原有的学识体系提出了挑战。由于传统的美术课程主要注重美术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的传授,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美术教师的传统学识体系是专业知识+教育知识,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更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知识体系是不完备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那么,美术综合课程到底需要美术教师重组和建构怎样的学识体系?

二、美术综合课程需要美术教师具备的学识体系

1、美术综合课程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形成新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即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美术专业主体知识和美术专业前沿知识。传统的美术课程较多地重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

能的传授,而根据传统的教学论,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因而本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原则,美术教师比较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主体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积累,即忽视对专业发展的前景知识、学科改革动态知识和与美术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不再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积累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超前积累,了解学科的改革动态,了解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由“知识传授型”走向“教育专家型”。

同时,美术学科是美术教育存在的基础,其变化将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发展。所以美术教师应该对美术学科的发展保持敏感,适时补充必要的美术知识,学习必要的技法。具体地说应着力补充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法。

(1)陶艺——具体指的是陶瓷艺术,虽然,陶艺是一种传统的美术活动,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高师美术系科却没有开设这一课程内容,在岗的大多数美术教师几乎没有接触过陶艺。随着美术课程内容的拓展,陶艺在当代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越来越普及没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工作亟待为美术教师补充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计算机美术——计算机美术包括计算机绘画和计算机设计,是一种新

兴的美术门类和方法,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前途的美术学习内容。我国的义务制教育和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都设置了这类学习内容,但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美术教师仍为数不多,尤其在不发达地区这样的就是就更加缺乏。这给我们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通过自学和培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美术的知识与技能。

(3)影像艺术——影像艺术是指通过摄影、摄像以及后期制作来创造作品的一种方式,这种艺术形式发展之快,并体现为一种普及的趋势。可以说,通过摄影和摄像记录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是普通百姓最普遍的造型活动,其普及率远远高于绘画、雕塑等造型活动。面对如此普遍的造型活动,我们的美术教育没有理由不关注、不介入,去引导其向高质量发展。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影像艺术已被列入为学生选修的内容。但是,由于以往它比较专业,我们的美术老师大多缺乏更深入的理解,因此这也是我们的美术老师需要补充的重要知识与技能。

2、美术综合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课程确定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从美术本体的知识与技能来理解美术课程,将美术课程当作单纯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应从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领会人类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精神。因

此,作为审美对象与学生沟通、连接的中介人,作为学生认识艺术方式并从中受惠的启蒙者,作为学生文化的引导者、促进者,美术教师只有具备较为丰富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分析、解释、提问、讨论等民主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感知到这种具有恐惧感的爆炸性的视觉特性,而且在惊叹之余也能对形式产生美感的体验。同时,通过精神分析美学的分析,还能让学生了解作品中马和牛的象征和隐语的含义,让学生懂得战争的灾难意味着人类在向善的道路上时时还会出现那种动物性的暴力冲动,崇高的人生观和完善的人格是抑制人性中具有破坏力冲动的有效手段。在欣赏这幅画时,不仅有可感的形式因素,还有形式所暗示的象征和隐语的内容,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美学和人文学科等知识素养。因此,美术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

(1)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知、情、意以及人格的特征和差异。而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体现出来的。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中性的,人文科学的成果则具有鲜明的道德与价值倾向。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