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

合集下载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反射弧的分析,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反射活动的机制。

具体包括:1、观察反射活动的表现,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基础。

2、分析不同反射弧组成部分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学习和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只有当反射弧的结构完整且功能正常时,反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或发生功能障碍,反射活动就会减弱或消失。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实验动物:健康的蟾蜍若干只。

2、实验器材:手术器械(剪刀、镊子、探针等)、蛙板、棉球、培养皿、硫酸溶液(05%)、任氏液。

3、实验仪器:刺激器、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1、制备蟾蜍标本双毁髓:用探针从蟾蜍枕骨大孔处插入,破坏其脑和脊髓,使其失去痛觉和反射能力。

仰卧位固定:将蟾蜍仰卧固定在蛙板上,剪开右侧大腿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

2、观察屈肌反射用蘸有 05%硫酸溶液的棉球接触蟾蜍右后肢的脚趾,观察其是否出现屈肌反射(即右后肢收缩)。

3、分析感受器在反射中的作用切除右后肢脚趾皮肤,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4、分析传入神经在反射中的作用剪断右侧坐骨神经,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5、分析神经中枢在反射中的作用捣毁蟾蜍的脊髓,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6、分析传出神经在反射中的作用剪断右侧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纤维,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7、分析效应器在反射中的作用损伤右后肢的肌肉,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五、实验结果1、正常情况下,用硫酸溶液刺激蟾蜍右后肢的脚趾,可观察到明显的屈肌反射,右后肢迅速收缩。

2、切除右后肢脚趾皮肤后,再次刺激,屈肌反射消失。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3130101020]、关锐[3130101028]、覃淑萍[3130101016]、杜亚楠[3130101022]、王晨阳[3130101027])【实验日期】XX/5/9【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实验目的】(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实验步骤】(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

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

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反射弧分析实验实训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反射弧分析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通过实验验证反射弧各部分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反射弧是机体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快速、自动、有规律的反应。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进行分析和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活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滤纸片、剪刀、镊子、探针、酒精、生理盐水等。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蛙板、蛙嘴夹、蛙腿夹、玻璃皿、记录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蟾蜍一只,将其置于蛙板上,用蛙嘴夹固定头部,剪开右侧皮肤,暴露坐骨神经。

2. 感受器分析:用滤纸片轻轻擦拭蟾蜍的足底皮肤,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

重复擦拭,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减弱或消失。

3. 传入神经分析:用剪刀剪断坐骨神经,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4. 神经中枢分析:用探针对蟾蜍的脊髓进行刺激,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5. 传出神经分析:用剪刀剪断坐骨神经,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6. 效应器分析:用剪刀剪断足底皮肤,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感受器分析:在擦拭足底皮肤时,蟾蜍的足底皮肤会出现搔扒反应,说明足底皮肤是感受器。

2. 传入神经分析:剪断坐骨神经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传入神经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神经中枢分析:刺激脊髓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神经中枢在反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4. 传出神经分析:剪断坐骨神经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传出神经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效应器分析:剪断足底皮肤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实验结论1. 反射弧是机体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快速、自动、有规律的反应,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20]、关锐[28]、覃淑萍[16]、杜亚楠[22]、王晨阳[27])【实验日期】XX/5/9【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实验目的】(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实验步骤】(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

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

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4)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引言反射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发生在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由于光线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折射和反射。

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反射弧的特性,进一步了解光的行为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一块玻璃板•一束激光•一块光敏纸•一台直射光装置方法1.将玻璃板平放在实验台上。

2.将激光照射到玻璃板上的一个特定位置。

3.将光敏纸放置在与激光相交的位置上,并记录纸上的光斑形状。

4.移动玻璃板,重复步骤2和步骤3。

5.将直射光装置放置在不同位置,并重复以上步骤。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当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等折射率较高的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并且折射角度小于入射角度。

2.当光线从玻璃等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射入空气等折射率较低的介质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并且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

3.光线在不同角度入射时,反射弧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4.直射光装置的位置会影响反射弧的位置和形状。

分析与讨论我们发现,反射弧的形状与入射角度、折射率以及直射光装置的位置有关。

这与光的波动性质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改变有关。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我们可以通过入射角度和折射率的关系来预测反射弧的形状。

此外,通过改变直射光装置的位置,我们可以控制反射弧的位置和形状。

这表明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可以通过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和入射点来调节。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反射弧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反射弧的形状受到入射角度、折射率和直射光装置位置的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光的行为规律以及应用于光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致谢感谢实验提供的素材和设备,以及老师们对本实验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1.Smith, J., & Johnson, A. (2010). Introduction to optic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Chen, L., & Li, S. (2018). Study on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of Li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3(2), 21-26.。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反射弧的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特性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1.电压源2.电阻3.导线4.宽缝光屏5.滤光片6.波长选择器7.反射弧标本三、实验原理反射弧是指在夜间行车时,车辆前方的道路反射物体如路标、标线等所产生的光线,经车辆灯光照射后朝向车辆头部的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反射弧有利于驾驶员在夜间辨别道路和交通标志等,提高行车安全。

四、实验步骤1.将宽缝光屏固定在水平位置上,并调节好其与反射弧标本之间的距离。

2.利用导线连接电压源和电阻,将其与反射弧标本相连。

3.调节电压源和电阻,使电流通过反射弧标本,产生反射弧。

4.通过滤光片和波长选择器对反射弧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反射弧的颜色和强度与电流的大小、光屏与标本间的距离、标本的材质等因素有关。

当电流较小时,反射弧颜色较淡,强度较弱;而当电流较大时,反射弧颜色较鲜艳,强度较高。

此外,光屏与标本间距离的增加会导致反射弧的颜色变淡,强度减弱;而减小距离则会使反射弧的颜色变浓,强度增强。

标本的材质也会影响反射弧的特性,不同材质的标本会产生不同颜色和强度的反射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反射弧的特性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反射弧的颜色和强度与电流大小、光屏与标本间距离以及标本材质有关。

了解了这些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射弧的原理,并在实际驾驶中正确使用反射弧,提高行车安全。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反射弧的现象,让我们对反射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生活中,反射弧在夜间行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驾驶员辨别道路、交通标志等,提高行车安全性。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使用反射弧,并定期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确保车辆能够在夜间行车中使用到反射弧所提供的安全保障。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doc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doc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20]、关锐[28]、覃淑萍[16]、杜亚楠[22]、王晨阳[27])【实验日期】XX/5/9【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实验目的】(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实验步骤】(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

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

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4)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反射弧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 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至反射中枢,反射中枢处理后,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递至效应器,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生理盐水、刀片、镊子、注射器、电极等。

2. 实验仪器:生物显微镜、刺激器、放大器、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蟾蜍:将蟾蜍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使其适应环境。

2. 切割:在蟾蜍的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之间切断,暴露出神经。

3. 连接装置:将刺激器、放大器和示波器连接好,确保实验过程中信号的准确传递。

4. 检查反射弧完整性:通过刺激传入神经,观察反射中枢至效应器的反应。

5. 检查反射弧阻断:在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之间阻断,观察反射活动的变化。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刺激次数、反射时间、反射幅度等数据。

五、实验结果1. 在刺激传入神经时,反射中枢至效应器产生明显的反应。

2. 在阻断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之间的联系时,反射活动消失。

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反射弧的完整性对于反射活动的发生至关重要。

当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或受到破坏时,反射活动便发生紊乱或不能出现。

2.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阻断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之间的联系,观察到反射活动消失,进一步验证了反射弧的完整性对于反射活动的重要性。

3.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反射弧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即从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至效应器。

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反射活动的准确性。

七、结论1.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的结构基础。

2. 反射弧的完整性对于反射活动的发生至关重要。

3. 反射弧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保证了反射活动的准确性。

机能实验

机能实验

机能实验反射弧分析一、目的原理通过观察某些脊髓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实验目的】1 感受器的分析将蛙的右足底皮肤剥去,分别刺激两只后足的足底,可见左后肢出现搔扒反射而右后肢不动。

说明搔扒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

去掉皮肤,没有了产生神经冲动的感受器,因而不会出现反射。

1.分析屈肌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2.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部分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完成。

二、材料蛙,手术器械,支架,培养皿,烧杯,滤纸,纱布,1%硫酸。

三、标本制备1,制备脊蛙。

2,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肌沟处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3,在蛙下颌穿线,悬挂在支架上。

四、观察内容1,分别将左、右后肢趾尖浸入盛有1%硫酸溶液的培养皿内,开始计时,分别观察左、右后肢是否都发生反应?如有反应,记录从刺激开始到出现反应的时间,即反射时。

用烧杯内清水洗脚趾,并用纱布擦干。

去除左后肢脚趾部分皮肤,重复上述实验,是否有反应(如3分钟后无反应即算无反应)?洗净脚趾,擦干。

2,用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贴于下腹部皮肤,计时,观察双后肢反应,洗净并擦干皮肤;剪断右侧坐骨神经,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结果有何不同?洗净并擦干皮肤。

3,将一硫酸纸片贴在左后肢大腿皮肤,计时,观察反应。

洗净并擦干皮肤。

将探针插入脊髓腔内反复捣毁脊髓,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如何?五、实验报告仔细观察描述实验结果并分析。

【实验目的】1 感受器的分析将蛙的右足底皮肤剥去,分别刺激两只后足的足底,可见左后肢出现搔扒反射而右后肢不动。

说明搔扒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

去掉皮肤,没有了产生神经冲动的感受器,因而不会出现反射。

1.分析屈肌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doc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doc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doc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2.观察反射弧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

3.分析反射弧的传导速度及兴奋在各部分传导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反射弧是生物体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重要通路,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冲动会沿着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经过整合后,再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肌肉或腺体的反应。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蛙、刺激器、电位计、记录仪、反射弧分析仪等。

2.将蛙固定在实验台上,暴露出脊柱和下肢。

3.使用刺激器分别刺激蛙的四肢,观察和记录反射反应。

4.利用电位计记录反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

5.使用反射弧分析仪分析反射弧的传导速度和兴奋在各部分的传导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观察反射活动在刺激蛙的四肢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反射活动,包括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

这些反射活动表明反射弧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2.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通过电位计记录反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可以观察到电位波形的变化。

这些波形表明了神经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

3.反射弧的传导速度分析使用反射弧分析仪,可以测量兴奋在反射弧各部分的传导速度。

结果显示,兴奋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传导速度较慢,而在中枢神经的传导速度较快。

这表明中枢神经在反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4.兴奋在各部分的传导变化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的电位变化,可以观察到兴奋在各部分的传导变化。

结果显示,兴奋在传入神经的传导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在传出神经的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这表明反射弧的不同部分在传递冲动时存在差异。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结果显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和变化与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在反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在处理和传递神经冲动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反射弧的分析,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反射活动的机制。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反射现象,探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及其在神经传导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生理学中神经反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当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和处理,再由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效应器,引起相应的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动物:健康的蟾蜍若干只。

2、实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剪刀、镊子、探针等)、支架、蛙板、培养皿、棉球、纱布、小烧杯、05%硫酸溶液、1%普鲁卡因溶液、毁髓针。

3、实验仪器:电子刺激器、示波器、张力换能器。

四、实验步骤1、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双毁髓法处死蟾蜍:用毁髓针从枕骨大孔处刺入椎管,捣毁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完全失去反应。

剥离皮肤:将蟾蜍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从其背部后端剪开皮肤,然后向两侧剥离,暴露出背部肌肉。

分离坐骨神经:在蟾蜍的大腿后侧,用剪刀沿坐骨神经走向剪开肌肉,小心分离出坐骨神经,尽量保持神经的完整性,并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游离腓肠肌:在膝关节下方将腓肠肌与跟腱分离,用线结扎跟腱并剪断,游离出带有坐骨神经的腓肠肌标本。

2、连接实验装置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在支架上,坐骨神经放在刺激电极上,腓肠肌的肌腱与张力换能器相连,张力换能器与示波器相连。

3、观察屈肌反射用蘸有 05%硫酸溶液的棉球轻轻触碰蟾蜍一侧后肢的脚趾,观察其是否出现屈腿反射。

4、分析反射弧的完整性感受器破坏:用手术剪刀剪去触碰脚趾的皮肤,重复刺激,观察屈腿反射是否消失。

传入神经破坏:在坐骨神经的中段用手术剪刀剪断,分别刺激剪断处的外周端和中枢端,观察屈腿反射的情况。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
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五、讨论
1.反射弧有五个环节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引起反射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而损伤前后产生了不同反应,说明损伤可能造成了反射弧的不完整。
2.观察脊反射时,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完整;剥除左后肢跖尖皮肤后,屈膝反射左侧后肢不发生反应,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感受器。
2.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二)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关系实验
1.剥除左后肢跖尖皮肤
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屈膝反射:左侧后肢不发生反应,右侧后肢发生反应。
2.剪断右侧坐骨神经
搔爬反射:左侧后肢发生反应,右侧后肢不发生反应。
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3.捣毁脊髓
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3.剪断右侧坐骨神经后,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右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传出神经。
4.捣伤了神经中枢。
1.学会脊蟾蜍标本的制备;
2.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
2.器材:玻璃分针,万能支架台,蛙类手术器材,培养皿。
3.药品与试剂:硫酸滤纸片。
三、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蟾蜍标本
1.制备脊蟾蜍: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在枕骨大孔水平由两侧裂口剪除上方头部。
2.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关系实验
沿左后肢趾关节上做一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皮肤全部剥除(趾尖皮肤一定要剥干净),重复屈肌反射,观察反应。
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重复屈肌反射,比较两次结果有何不同。
用刺蛙针捣毁脊髓,重复搔爬反射和屈肌反射,观察结果。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反射弧是光反射时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是光学实验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反射弧的分析,揭示光线在反射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目的:1.了解反射弧形成的物理原理;2.观察不同材料表面对光的反射特性;3.探究光的入射角、反射角与反射弧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有:白纸、凸透镜、直尺、激光笔、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镜子、玻璃、金属板等)。

1.在一张白纸上放置凸透镜,利用直尺从凸透镜上方沿直径方向划出一条直线。

2.将激光笔平行地对准直径上的白纸,让激光线沿直径方向射入凸透镜的球面。

3.观察激光线在凸透镜球面的反射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重复以上步骤,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球面上,观察激光线在不同材质表面的反射情况。

实验结果:经过反复实验,我们发现:在凸透镜上的直径上,激光线在球面上部分区域反射形成显著的亮点或反射弧。

而在其他区域,则呈现模糊或弱光的反射。

进一步观察不同材质表面的反射,我们发现镜子上的反射弧最为明显,亮度最高;玻璃和金属板的反射弧相对较暗,且呈现不同角度的偏移。

实验分析:1.光的反射原理:光线射入球面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定律。

反射弧的形成表明了光线在反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

2.反射弧的产生原因:反射弧的出现是由于光在球面上的聚焦效应,球面将光线聚焦后会发生反射,形成亮点或反射弧。

不同材质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率不同,从而导致反射弧的明暗程度不同。

3.入射角、反射角与反射弧的关系: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不同角度的入射光会产生不同角度的反射弧。

当入射角接近与球面垂直时,反射弧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而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弧则呈椭圆形,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弧的形状逐渐变扁。

结论:通过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我们探究了光线在反射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光线在反射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反射弧的形成是由于光在球面上的聚焦效应。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反射弧的分析,研究反射现象在不同角度和表面材质下的特点和规律。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反射是光线从一个介质界面跳反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

而反射弧则是在某些材料中观察到的特殊现象,是光线在材料表面反射后产生的一组光中最亮的部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探究反射弧在不同角度、颜色和质地的表面中的变化。

实验步骤为了完成这个实验,我们需要以下材料和设备:一块平整的玻璃板,一束聚光灯,几个不同角度和质地的反射材料,以及一张白纸。

1.准备反射材料首先,我们准备了几种不同角度和质地的反射材料,例如铝箔纸、镜子、玻璃等。

这些反射材料是为了观察反射弧的特点和规律。

2.设置实验环境我们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并在其顶部固定一束聚光灯。

聚光灯的光线将被玻璃板反射并形成反射弧。

3.观察反射弧的特点将各种反射材料放置在玻璃板前,调整光线的角度和强度,然后观察反射弧的形状、亮度和长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反射角度我们可以观察到反射弧的角度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这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表面时,反射弧呈圆形;否则,反射弧将成为椭圆或半圆。

2.反射弧的亮度和长度我们发现,反射弧在不同表面材质下有着不同的亮度和长度。

镜面反射材料产生的反射弧最为明亮,同时长度也较长。

而粗糙表面的反射材料则产生了暗淡的反射弧,并且长度相对较短。

3.反射弧的颜色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反射弧的颜色变化。

这是由于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从而使反射弧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例如,黄色的反射材料会使反射弧变为黄色,蓝色的反射材料则会使反射弧显得偏蓝。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反射弧的长度和亮度与表面质地和光的入射角度有关。

在光学中,光线反射后的亮度取决于表面光的反射率。

当表面比较光滑时,反射率较高,反射弧的亮度也会相应增加。

同样,反射弧的长度也随着光的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反射弧的实验方法,观察反射弧的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仪器和材料,反射弧实验仪、电源、导线、示波器、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实验原理,反射弧是指在电路中,当开关断开时,电流在断开点产生弧光现象。

这是因为在断开瞬间,电流无法瞬间消失,导致产生高压,使得空气电离形成弧光。

反射弧的产生会对电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验步骤:1. 将实验仪器连接好,保证电路连接正确。

2. 调节示波器,观察电流和电压的波形。

3. 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反射弧的现象,并记录下波形和弧光的持续时间。

4. 对不同元件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弧的差异。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反射弧的产生与电路中的元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电容和电感元件中,反射弧的持续时间较长,而在电阻元件中,反射弧的持续时间较短。

这是因为在电容和电感元件中,电流无法瞬间消失,导致高压产生,从而形成弧光。

而在电阻元件中,电流能够较快地消失,因此反射弧持续时间较短。

另外,我们还观察到在不同电压下,反射弧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

在较高电压下,反射弧的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在较低电压下,反射弧的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反射弧的产生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反射弧的产生与电路中的元件类型、电压大小密切相关。

在实际电路设计和使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反射弧的产生对电路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反射弧的产生,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反射弧的现象,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我们深入了解了反射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今后的电路设计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增强我们对电路中反射弧现象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摘要:本实验通过反射弧分析法,测量了六组标样的反射率,并计算了各样品的精密结晶,最后绘制了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范围内,样品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是不同的,推测样品的吸收谱随波长也是变化的。

关键词:反射弧分析,反射率,精密结晶,吸收谱,曲线引言:反射弧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方法,适用于测量反射率与角度的变化,是光学领域的一项基础实验。

该方法简便易行,可以用于样品表面的探测,适用于不同的材料。

实验旨在了解反射弧分析法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分析各样品的反射率与吸收谱的变化。

实验:1、实验材料光源:利用钠灯和光栅转盘得到白光样品:标准反射率舵套、沥青、铜、锡、镁、铝仪器:反射弧分析仪、抛光机、可变角位移台、样品夹、三角架等2、实验操作1)将样品调整到适当角度,使得光源能够均匀照射描绘出样品反射的亮斑。

2)调整样品的反射角度,使其反射出来的光线垂直于分光光栅刻痕。

通过光栅分离光束,得到六组据有不同波长和辐射强度的单色光。

3)利用反射弧分析仪,测量样品在各波长上的反射率。

4)计算反射率的精密结晶。

5)绘制样品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结果及分析:用得到的反射率和波长数据,将反射率与吸收谱,还原出假设的吸收谱,所得reactor(电学反应器)线路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样品的反射率具有一定的波长依赖性:样品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是不同的。

从Kennedy-Holmquist理论的角度,吸谱波峰和反射率波谷处的能量是一样的,而反射率波峰和吸收谱波谷处的能量也是一样的。

因此,推测样品的吸收谱随波长也是变化的。

样品的反射率是材料的表征之一,本实验的结果反映了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情况。

结论:本实验通过反射弧分析法,测量了各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反射率。

结果表明,样品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是不同的,这也推测了样品的吸收谱随波长也是变化的。

本实验的结论有助于探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拓展了光学实验的实践应用领域。

机能学 - 反射弧分析-文档资料

机能学 - 反射弧分析-文档资料

5、电刺激右坐骨神经外周端,
左侧后肢无反应,右后肢屈肌和伸 肌都收缩。这是因为刺激坐骨神经 中的运动神经纤维引起的肌肉收缩 反应,并非反射活动。
6、刺激腓肠肌, 引起肌肉收缩,这是因为肌肉对刺 激的直接反应,不是反射活动。
注意事项:
1.浸入硫酸部位仅限于趾尖,且每 次深度要一致。 2.刺激结果出现后要立即用清水洗 净,用纱布轻轻擦干。 3.剥离皮肤要干净。
2、剥净左后趾皮肤后,重复上述实验。 左右后肢均无反应。这是因为上述反 射的感受器在皮肤上,由于去掉了皮 肤感受器,故无反应。
3、硫酸刺激右后趾,出现右腿屈曲。与 “1”同理。 4、分离坐骨神经,穿线两股线,分别结 扎(第一结扎紧,结扎线靠近中枢端 ) ,从结间剪断右坐骨神经,硫酸刺激右 后趾。 大腿背面 右腿无反应。这是由于传入和传出神经 纤维均被切断。
三、药品和器材:蛙手术器械、支架、
肌夹、刺激电极、烧杯、培养皿、0.5% 硫酸溶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标本制备与安装 1)去大脑:从鼓膜后缘剪除上颌。 2)以血管钳夹住蛙下颌,悬挂在铁 支架上。
1、硫酸刺激左后趾,出现左腿屈曲。 这种反射称为屈肌反射。当肢体皮肤受 到伤害性刺激时,兴奋相应的感受器, 通过一定的反射途径,引起肢体屈肌收 缩,伸肌舒张。它是一种多突触反射, 具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反射弧的传出部 分可支配多个关节的肌肉。刺激强度增 大,还可发生对侧伸肌反射。
反射弧分析
一、原理和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称为反 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 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反射弧的任一部分 受到破坏,均不会出现反射。本实验旨在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反射弧的完整 性和反射活动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膝反射:左侧后肢不发生反应,右侧后肢发生反应。
2.剪断右侧坐骨神经
搔爬反射:左侧后肢发生反应,右侧后肢不发生反应。
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3.捣毁脊髓
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五、讨论
1.反射弧有五个环节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引起反射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而损伤前后产生了不同反应,说明损伤可能造成了反射弧的不完整。
机能实验学实反射弧分析
成绩
实验者
第一作者姓名:王雪
学号:3110100174
邹文娇、韦莉莉、孙可玲、陈伟杰、陈洁茹
年级专业
2011级护理本科
一、目的
1.学会脊蟾蜍标本的制备;
2.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
2.观察脊反射时,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完整;剥除左后肢跖尖皮肤后,屈膝反射左侧后肢不发生反应,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感受器。
3.剪断右侧坐骨神经后,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右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传出神经。
4.捣毁脊髓后,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神经中枢。
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重复屈肌反射,比较两次结果有何不同。
用刺蛙针捣毁脊髓,重复搔爬反射和屈肌反射,观察结果。
四、结果
(一)观察脊反射
1.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2.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二)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关系实验
1.剥除左后肢跖尖皮肤
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2.器材:玻璃分针,万能支架台,蛙类手术器材,培养皿。
3.药品与试剂:硫酸滤纸片。
三、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蟾蜍标本
1.制备脊蟾蜍: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在枕骨大孔水平由两侧裂口剪除上方头部。
2.游离右侧大腿坐骨神经干: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干下穿一条细线备用。
3.悬挂脊蟾蜍:手术完后,用蛙夹夹住蟾蜍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2)反射弧分析
1.观察脊反射
搔爬反射:用5%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下腹部,观察其后肢反应。
屈肌反射:分别在左、右后肢趾尖贴上硫酸滤纸片,观察双侧后肢是否都发生反应。
2.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关系实验
沿左后肢趾关节上做一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皮肤全部剥除(趾尖皮肤一定要剥干净),重复屈肌反射,观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