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翻译赏析
古诗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翻译赏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出自古诗《送东阳马生序》,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注释】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
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
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我。
嗜(hì)学:特别爱好读书的人。
九下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和注释
东阳马生序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
苏轼在文中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东阳城,以及东阳城的独特魅力。
他以个人的经历展示了自己对东阳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对九下语文《东阳马生序》课文和注释的讲解。
一、《东阳马生序》课文1. 初识东阳:苏轼在《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失母,家贫,性好清静,不慕荣华,负意自恋。
”这段文字揭示了苏轼的家境贫寒和个人性格。
苏轼的清高性情在东阳这座城市得到了满足,从而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 吟诗作赋:苏轼在东阳生活期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在《东阳马生序》中提到,“赋《寒食》诗一篇”。
这表明了东阳这座城市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启发和激励。
3. 见闻东阳:苏轼在《东阳马生序》中对东阳的建筑、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他所描绘的东阳城市景观,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东阳的宏伟和美丽。
4. 久别东阳:苏轼在离开东阳后,依然怀念这座城市。
他写道:“桃花、柳絮,底事东阳广陵间;时闻海上黄鹤,应是东阳舟号。
”这表明了苏轼对东阳城久别之后的思念之情。
二、《东阳马生序》注释1. 东阳城市:东阳,是指我国古代的东阳县,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东阳市。
东阳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古城,如今以“我国木雕之乡”和“我国莲都”而闻名中外。
2. 马生:马生,是苏轼在东阳时结识的一位好友,是苏轼为其写下《东阳马生序》的契机。
马生以勤政、廉洁、好学、公正而著称。
3. 寒食:寒食节,又称清明节。
苏轼在东阳期间写下了《寒食》诗,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风俗习惯等进行描写,展现了苏轼对生活、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4. 黄鹤:黄鹤,是东阳城附近的一座山。
黄鹤山风景秀丽,名胜诸多。
在《东阳马生序》中,苏轼借用了个人的经历,结合城市的风土人情,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东阳城,唤起了人们对这座古城的向往和热爱。
苏轼的文笔流畅,情感真挚,让这篇文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苏轼的《东阳马生序》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东阳城的繁华和独特魅力。
7.广东中考高分突破古诗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考
点
全
练
课内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
序(节选)
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 ,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 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 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 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 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 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 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 知道。
课
文
全
解
课
文
全
解
送东阳马生 序(节选)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至舍,沃灌, 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 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 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
返回
考
点
全
解
写作特色
送东阳马生 序(节选)
①“先达”严厉的态度与“我”谦恭的态度。
②“我”艰苦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我”不畏艰难,刻苦学习 的精神。
返回
考
点
全
解
写作意图(思想感情)
送东阳马生 序(节选)
作者通过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 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表达了对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殷切期 望。
序(节选)
考
点
全
练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以衾( 被子 )拥覆,久而乃和( 暖和)。寓( 寄住 )逆 旅(旅店 ),主人日(每天)再(两顿)食,无鲜肥滋味 之享。同舍生皆被( 通“披”,穿)绮绣,戴朱缨宝 饰之帽,腰( 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若 神人;余则缊(旧絮)袍敝( 破 )衣处其间,略无 (毫无)慕艳意(意思),以中有足( 足够)乐者,不知 口体(吃穿)之奉( 侍奉 )不若人也。盖(大概)余之 勤且艰若此。
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展开阅读全文∨创作背景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的难度。
首先,他描述了因为家里穷,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
但是,由于他们家里有很多书,借书的请求经常被拒绝,或者只能借到很少的一部分。
这使得他需要更加珍惜借来的书籍,认真阅读并抄录下来。
其次,他描述了求师的难度。
由于他住的地方离学舍很远,而且没有同伴一同前往,所以他需要独自面对求师的困难。
他不仅要走很
远的路,还要忍受饥饿和寒冷。
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去求师,因为他深知只有通过求师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通过这些描述,宋濂展现了他在求学过程中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的精神。
15、《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 (教师版)
十五、送东阳马生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余幼时即嗜.学嗜: 爱好(2)录毕,走.送之走: 跑(3)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挤满(4)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 同“才”,才能(5)久而不怠.焉怠: 放松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我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
3.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2分)【甲】文: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
(1分)【乙】文:不努力学习。
(1分)4.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4分)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2分)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同主题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于临别赠言。
文章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导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课文分为三个段落,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
这一段层次十分清晰。
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
“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
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
其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
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这一段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苦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本段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2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1段构成鲜明的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结论。
这一段首先写当时的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月裘葛之遗”,与前一段的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纹袍蔽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去写太学生们读书环境之优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其次写教学条件之优越今日之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文系列: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
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 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赤)(咄duō夺):训斥,呵责。 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 “欣”。 卒:终于。 箧(qiè窃):箱子。曳(yè夜)屣(xǐ 喜):拖着鞋子。
古诗文系列:送东阳马生序
背景: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 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 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 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 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 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 辞官还乡。
古诗文系列: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 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 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 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 它。 硕(shuò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 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 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紧凑严密,前 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 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古诗文系列:送东阳马生序
背景:
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人容易接受。 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 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 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与高启、刘基并 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 “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 史公”。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 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 等。
古诗文系列: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及实词释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课文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送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不曾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9、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10、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有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2.益慕圣贤之道
益: 更加
3.尝趋百里外
尝: 曾经
4.或遇其叱咄
或: 有时
5.卒获有所闻
卒: 最终,终于
6.以衾拥覆
以: 介词,拿,用
7.主人日再食
日: 每天
再: 两次
8.略无慕艳意
略无: 丝毫没有
9.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过: 超过,胜过
10.凡所宜有之书 宜: 应该
11.岂他人之过哉
过: 过错,过失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3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3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6.无冻馁之患矣 37.假诸人而后见也 38.流辈甚称其贤 39.生以乡人子谒余 40.撰长书以为贽 41.言和而色夷
42.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县官: 廪稍: 裘葛: 遗: 馁: 诸: 流辈: 谒: 贽: 和: 夷:
知识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1.文中表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的三个句子是: ; ; 。 2.作者解决“无书”这一困难的办法是: , ;解决“无师”这一困难的办 法是: , 。(用原文语句作答)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点原因。
4.作者从哪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各用四个字概括作答)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句子翻译 5.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 问题探究
知识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1.文中表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的三个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 益慕圣贤之道 ; 以中有足乐者 。 2.作者解决“无书”这一困难的办法是: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手自笔录 ; 解决“无师”这一困难的办法是: 尝趋百里外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用原文语句作答)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点原因。 【答案】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4.作者从哪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各用四个字概括作答)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答案】 得书之艰、求师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马生刻苦、 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5.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 【答案】 以抄书克服无书之难;行百里谦恭拜师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 克服求学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初中语文九下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 (2)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 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 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 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 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时候我(才)感叹借书看的人是(那么)用心 专一,而自己少年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
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材典例】作者写《送东阳马生序》的目的是什么?(3分) 【得分步骤】本文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同 乡晚辈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3分) 【技法点睛】①粗读,了解大意,只要求浏览,领会其大致意思即可;②细 读,扫清障碍,排除不用翻译的字词,利用文下注释、已有的翻译经验,大胆 猜测,疏通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③精读,针对问题,各个击破,带着问题 重读原文,进行思考、辨别、选择等。 【对点演练】见本课T9。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 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②后,俸去书来,落落③大满,素蟫④灰丝时蒙卷 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选自《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庋(guǐ):放置、保存。②通籍:出仁,做官。③落落:堆放 的样子。④素蟫(yín):指书里的蠹(dù)虫。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因此
(2)尝趋.百里外
趋: 快步走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 请教
(4)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 挤满
(5)色愈恭,礼愈至. 至: 周到
(6)俟.其欣悦
俟: 等待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 与到君子的行列中,而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 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 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 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 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 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 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甚:很 其:代词,代他 以乡人子:以同乡晚辈的身份 是:这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 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翻译:
东阳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 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他以同乡晚辈 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物,文辞很 顺畅通达,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 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 学习的人了!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 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 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 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 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 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外,恐怕是主观勤苦 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诸生/ 学于太学,县官/日 有廪 (Iǐn) 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qiú) 葛之遗(wè i),无/冻馁(něi) 之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 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 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 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 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选自《宋学士文集》。
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东阳马生的,用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在文章中,宋濂首先回顾了自己幼年时求学的艰辛历程。
他特别爱好学习,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足够的书籍资源。
于是,他只能向藏书之家借阅书籍,并抄录下来。
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更加刻苦学习。
文章中,宋濂通过对比自己与同舍生的不同待遇,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他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而同舍生们则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玉环。
这种对比手法凸显了宋濂求学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文章的最后,宋濂劝勉马生要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和成长。
同时,他也强调了勤奋学习和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充满激励和启示的赠序,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向读者传递了勤奋、刻苦、自励的价值观。
这篇课文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值得认真阅读和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赏析,这篇文言文比较重要,而且比较难理解,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
①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②穷冬:深冬,隆冬。穷,极。 ③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④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⑤四支僵劲:四肢僵硬。支同“肢”。 ⑥媵人:侍俾。这里指旅店中的仆役。 ⑦持汤沃灌: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 沃灌:浇水洗。 ⑧和:暖。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 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 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今义:行走。 今义:祸患。 今义:趋向。 今义:或者。 今义:死。 今义 :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古义:两次
今义:一次又一次
古义:气味
今义:难闻的气味
同学们下课!
①耄老:年老。 ②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预,参加。君子, 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③宠光:恩宠光耀 ④日侍坐备顾问:每天坐在皇帝座位旁侍奉,准备 接受询问。 ⑤谬称其氏名:错误地称我的名字,这里是自谦的 说法。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 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 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 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 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①,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②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③而不知。至舍 ④,四支僵劲⑤不能动,媵人⑥持 汤沃灌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⑧。
门人弟子填其室 或遇其叱咄 俟其欣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注释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余:我。
嗜:喜欢、特别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
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以为;是:这样。
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往。
尝:曾经。
趋:赶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叩,请教。
执:拿着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色: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或:有时。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
色:表情。
恭:恭敬至:周到。
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俟(sì):等待。
卒:最终。
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洗浴。
沃,浇水洗(四肢)。
灌通“盥”。
衾(qīn):被子。
拥:盖着。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旧。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盖: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
文言现象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再:这里作数词,两次)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寓逆旅。
(寓:名词作动词,寄住)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因此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今义:好处)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同义复词1.假借:借。
2.叩问: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呵责。
5.欣悦: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1、以:(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之:(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代词,指书(走送之)(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患:(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4.故:(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5.道:(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6.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7.质:(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8.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3)颜色(课外)9.而:(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2)表修饰:(久而乃和)10.卒(1)同“猝”。
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2)突然(则亡以应卒)(3)死(4)完毕(5)终于11.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2)羡慕(略无慕艳意)12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3)好处,益处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倒装句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
“之”代笔录的事。
“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创作背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赏析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
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
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
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
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
”(《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
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
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
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
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
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
“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