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_钟毅平
风险决策任务中时间距离对框架效应的影响_钟毅平

风险决策任务中时间距离对框架效应的影响Ξ钟毅平ΞΞ 申 娟 吴 坤(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 通过考察中国大学生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并进而探讨时间距离对风险决策任务加工方式及框架效应的影响。
实验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与发生时间相对较远的事件相比,相对较近的事件,其认知相关性更大,验证了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假设。
在此基础上,以时间距离为自变量,设计不同的风险决策任务,考察框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实验二、实验三)。
结果显示,时间距离近时,框架效应不明显;时间距离远时,框架效应明显。
其原因是,发生在相对不远的将来事件引起分析加工模式,导致框架效应的减弱;发生在相对远的将来事件引起整体加工模式,导致框架效应的增强。
关键词 时间距离 框架效应 分析性加工 整体性加工1 引言111 前景理论1979年K ahneman 和Tversky 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1]。
该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催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其基本思想是,在风险条件下如果问题以积极正面的形式表征,人们更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当问题以消极负面的形式表征时,人们则更倾向于风险寻求[2]。
框架以及框架效应是前景理论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所谓框架(frame )就是对问题的表征形式。
不同的框架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即是指这种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的现象,有时也称为形式效应(formulation effect )。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框架效应,最经典的范例则是K ahneman 和Tversky 关于亚洲疾病的研究[3]。
Davis 和Bobko 发现某就业机构相对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呈现方式影响了人们对该机构绩效的评价[4]。
Levin 和G aeth 的研究表明,当牛肉描述为75%是瘦的时,被试报告了更多喜爱的感觉;而当牛肉描述为25%是肥时,报告的喜爱感觉就少得多[5]。
2022年-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2年-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单选题] WAIS-RC适用的年龄范围是()。
A.8岁以下B.15岁以下C.16岁以上D.18岁以上【答案】 C2、正确地反映了道德与法律差别的说法是()。
A.在管理效力上,道德比法律的作用效果差B.在适用范围上,道德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小C.在调节时效上,道德比法律具有自觉性和事前性的特点D.在社会地位上,道德比法律地位低、权威弱【答案】 A3、你跟一个朋友去看电影,忽然你的家人打电话说家里有急事等你回去处理,你会( )。
A.立即赶回家里B.看一会儿再回家C.看完电影再说D.等家里人催了再说【答案】 A4、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倡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心理学理论是( )。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答案】 C5、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对其心理,行为问题形成大致的判断,这被称为()。
A.初步诊断B.鉴别诊断C.初步印象D.问题评估【答案】 C6、最古老的感觉是()。
A.味觉B.听觉C.嗅觉D.触觉【答案】 C7、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会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总体印象D.客观印象【答案】 C8、简单任务下的注意广度大约是()。
A.4-6B.5 ~9C.3-5D.6-9【答案】 B9、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这种表现称为()。
A.情感淡漠B.意志增强C.情绪倒错D.意志减退【答案】 C10、“真诚不等于实话”的含义是( )A.真诚与实话之间没有联系B.表达真诚不能通过言语C.表达真诚应有助于求助者成长D.实话实说只是表达真诚的一种方式【答案】 D1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
A.经典条件反射B.社会学习理论C.操作条件反射D.交互抑制【答案】 C12、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
心理投射与道德判断投射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心理投射与道德判断投射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心理投射是指个体在面对他人行为时,将自身的情感、欲望、观念等内部体验加诸于他人之上的心理过程。
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被心理学家们广泛研究和应用。
心理投射不仅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投射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投射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心理投射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倾向性判断:个体往往会将自身的态度、价值观念投射到对方身上。
例如,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能更容易认为他人也是诚实守信的;而一个善于欺骗的人可能更容易怀疑他人的言行。
这种倾向性判断会影响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评价和判断,进而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2. 角色转化:个体会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中进行想象,从而影响自身的道德判断。
例如,一个家长在判断孩子的行为时,往往会将自身置于孩子的角色中,产生对孩子行为的偏向性判断。
这种角色转化使得个体在道德判断时往往带有亲情、友情等情感成分,影响了客观性的评价。
3. 自我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往往与自身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当个体遇到与自己相似的他人时,往往会将对方的行为作为一种反映,进而影响个体对于道德判断的确定。
例如,一个廉洁自律的人在面对贪污行为时,可能会更严厉地进行道德谴责。
二、心理投射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心理投射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动机激励: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状态会影响其道德行为。
当个体投射自身的善良、正直心态于他人时,会激发出个体表现道德行为的动机。
而当个体感知到他人的恶意行为时,可能会产生回应性的道德行为,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利益。
2. 行为模仿:个体在面对他人的道德行为时,往往会出现模仿的现象。
当看到他人做出道德行为时,个体可能会受到其行为的影响,从而模仿并表现出类似的道德行为。
这种模仿作用使得道德行为得以在社会中传承和扩散。
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分析

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学 术 论 坛道德是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守的一套行为准则,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道德准则,但有些道德标准人类社会所共有和一致赞同的。
从认知节约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判断,人们大多时候都是直接利用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至于这些道德标准是否被大多数人所采用,我们并不知晓。
于是心理距离的远与近、疏远与亲密对于人们进行道德的判断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就对这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先对道德判断进行讲解,然后论述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具体影响。
1 道德判断的含义及其内容1.1道德判断的含义道德判断,一般我们认为,它是道德上的价值判断。
道德判断具体说来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即表达了人们对所处社会、集体或者阶级的道德要求,同时又表现出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以及行为者的道德责任;另一层则是道德评价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层面上,是指人们审视他人或者自己善恶行为及责任的活动。
由此,可以认为所谓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自己所认同的道德关键和社会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规范对自身和他人的实践活动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善恶价值的断定。
1.2道德判断的具体内容道德判断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行为者的动机。
它是引起行为者进行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动机主要由行为者内部需要或者外部因素刺激引起,具体表现为行为者的欲望意识。
二是主体的行为。
主体的行为由其动机所引起,也是动机的实际具体化;通过行为,主体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意识,同时对他人乃至社会产生某种影响。
三是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主体的行为能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这种结果是行为动机的客观化。
四是主体与他人及社会整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
这种利益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另一种则是后天培养所建立起来的。
五是他人的动机、行为、结果及他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心理距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来自最后通牒博弈情境下的证据

( 亲社会动机 /自 私动机 ) 和心理距 离( / 对合作性的影响 。 远 近) 结果表 明:1社会价值导 向对人 们的合作性具有显著 的影响 , ()
亲社会 动机激发的个体更加热衷于合作行为 , 带有 自私动机 的个体是竞争的或利 己的 ;2 高解释水 平下亲社会动机 个体是 合 () 作的, 自私动机 个体是竞争的或利 己的 , 高解释 水平下亲社会或 自私动机 的个体的行为均根植 于其所赞 同的社会动机。 关键词 : 心理距 离; 解释水平 ; 社会动机 ; 合作 ; 最后通牒博弈
en d 20 ) 发现 , 资源困境条件 下高解释水平 的个 在 ( 在 , 来 )空 间 距 离 ( 近 , 远 ) 现 将 、 附 遥 和社 会 距 离 ( 团体 内 成 员 / &K n ey(0 9 嘲
团 内外 成 员 ) 解 释水 平 是 心 理距 离 的 功 能 之 一 。解 释 水 平 理 体更 多 的采 取 合 作 行 为 。 , 论 Lbr n T p i ma。 r e& Seh n 20 ) 认 为 : 们 在 不 同 心 理 e o tpa , 0 7 四 人 ( ) 释 水 平 和社 会 动 机 。综 上 所 述 可 知 , 理 距离 和解 二 解 心
木 第 3 卷第 5 木水 1 期
V0 . 1 N . 13 o 5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h a U iest o r a fS iu nv ri y
21年 l 01 0月
Oc 2 1 t. 0 1
心理距离对合作行为的影 响 来Leabharlann 自最后通牒博 弈情境下 的证 据
距 离 上 采 取 不 同抽 象 水 平 来 解 释 物 体 或 事 件 ,远 心 理 距 离 事 释水 平 能 够影 响合 作 行 为 。 但 这 种 影 响 作 用 的 具 体 机 制 还 不 E a等 20)1 7 发现 : 处 在 考虑 遥 远 将 来 的情 境 中时 , 当 件 和 物 体 被 更 多 的 在 总体 、 象 层 面 上 解 释 , 心 理 距 离 的 事 明 确 。 yl (09 1 抽 近 抽 象 价 值 的心 理 引 导作 用 更 容 易 被 激 发 ; 反 , 相 当个 体 考 虑 不
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关键词 :解释 水平理论 ; 时间距 离; 社会距 离; 道德判 断 中图分 类号 :B 4 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4 2 1 )20 9 .4 6 1 2 ( 0 2 0 —0 60 6
一
、
引 言
表征 发生 在较 近 的心理距 离条 件下 的事 件 ,时 间解 释 理论 把 这 一类 型 的 心理 表 征 定 义 为 低 水 平 解 释
的价值 以不同的决策权重。人们赋予与低水平解释 生在较近的未来 的事件会更加不道德 ,即在评价远 简单、 不依赖情境的特 相关 价值 (a er a d t l ee cnt a) vl e t o o l l o su1的 距离不道德事件时具有抽象、 u le w v r 而在评价近距离不道德事件时具有具体 、 复杂 、 权重将会随时间下降 , 而高水平解释相关价值(a e 点 , vl u rle ohg ee cnt a)的权重将会随时间 情境化的特点。 e t t i l l o su1 ad h v r 实验二通过社会距离来考察 。我们认为同样的 增加 。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偏好与选择 , 也表
第 1 卷 第 2期 1
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 响
钟 毅 平 ,陈文 龙
( 湖南师范大: 以心理距 离的两种表现形式 ( 时间距 离和社会距 离) 自变量 , 为 探讨 心理距 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
用单 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0 大学本科生随机 分成 两组 。结果发现, 8名 与发生在较近 的未来( 明天 ) 的不道德行为相 比, 生在 发
知客体 的心理表征具 有不同的抽象程度 即解 释水 只会引起事件整体意义上的微小变化。 平 ,而解 释 水平取 决 于人们 所感 知 的与 认知 客体 的 2 心 理距离 .
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用法的影响

值得注 意 的是 ,国 内外 很 多学 者并未 详 细阐述
心理距 离对 人称 指示 用法 的影 响 。L vno e isn虽然论
述 了人称 指示 的用法 ,却 没有提 及 心理距 离对 人称
指示 的影 响 ;Y l ue也仅 是提 到 了心理距 离 ,并未详 细论述 它 是如何 影 响人称 指示 的用 法 ;何 自然 则在 他的 《 语用 学概 论》 中论述 了人 称指 示之 间的借用
10 2
辽 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l 2卷第 1 期
友谈 心 ,用这种 方式缩 小 与嘉 宾 的心理距 离 ,表达 了友好 的感情 。第 一人称 代词复 数形式 用来指 代第
二人称 。例如 :
( ) W h t ae we s p o e o d 3 a r u p s d t o, my d a e r
敬等 善意情 感 和讽刺 、指 责等恶 意情 感都 可 以通 过
某些 人称指 示 的特殊 用法 表现 出来 。实 际 的言语交
流 中,应注 意心 理距 离 的不稳 定性 ,选择 合适 的人 称 指 示 ,达 到成 功交 流 的 目的 。
( )我 们 听说 在 农村 就 有 这么 一 种风 俗 ,就 2 是 谁家孩 子要 结 婚 、 要娶媳 妇 , 全村 当作大 喜事 , 就 全村 人 都要 到这来 吃一 顿 。 例 ( )中 ,复数 lt 相 当于 l me I e’ S e ,这种 用 法 t 常见 于 非常通 俗 的 口语 中,指说话 者 自己,不包括
Vo11 . o. .2N 1
F b. e 20 10
心 理 距 离 对 人 称 指 示用 法 的影 响
陈红 波 一 , ,马 艳 红
如何从言行举止看清彼此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可是,我们常常因为一两个错误的肢体动作使人产生误会。那么,如何拉近我们 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及时应对对方的消极肢体动作呢? 【心理学知识】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感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人际交往中,距离的把握也是这个道 理。 心理学家曾经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阅览室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阅览室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 伺机走进来的心理学家却只坐在那个唯一的读者身边。就这样,心理学家寻找了 80 次的机会, 坐过 80 个不同的人的身边。结果发现,在这 80 个人里,没有一个人能忍受在一个空旷的只 有两位读者的阅览室里,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紧挨他们时,更多的人选 择重新寻找一个离心理学家很远的位置坐下来,甚至有人直接质问道:“你想干什么?” 很显然,心理学家紧挨着他们坐的行为,让他们很不舒服。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就是,每 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心理学家紧贴他们坐的行为已经入侵了他们的个人空间,这种空 间被侵犯的感觉引起了他们的不舒服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他们选择逃避(离开)或是进攻(质 问)。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距离的不适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对方做出逃避(离开)或 是进攻(进攻)的应激反应。显然,距离不当对人际交往是不利的。 用空间距离调整心理距离 与人交往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利用空间距离调节与交往对象的心理距离,以获得良好的交流 效果。表 2.1 是人类学家艾德华·霍尔博士研究得出的在不同场合之下最佳的人际交往距离。 表 2.1 不同场合下的人际交往距离 距离 范围 动作表现 心理效果 适用性 亲密距离 近:少于 15 厘米 远:15~44 厘米 面对面的交谈,挽手臂或窃窃私语,能够清楚看到对方的表情和眼神 亲密友好 关系亲近的人之间 常规距离 近:46~76 厘米 握手,亲切交谈 友好、亲切 熟人之间 远:76~122 厘米 除交谈二者外,第三方可以自由进入空间 友好,不会给对方造成侵犯 陌生人之间 社交距离 近:1.2~2.1 米
自我_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_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_钟毅平

系越亲近 , 自我 – 他人重叠程度越高 , 同时社会交 往关系能增加自我与他人的重叠。还有研究发现 , 对比陌生人 , 个体通常情况下会倾向于帮助血缘关 系较近的家人或朋友 (Tesser & Smith, 1980)。因此 , 研究者推测自我 – 他人重叠可能对助人行为会产生 重要的影响。 观点采择 (perspective taking) 是个体从他人或 他人所处情境出发 , 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 心理过程 ( 赵显 , 刘力 , 张笑笑 , 向振东 , 付洪岭 , 研究发现 , 观点采择会增加自我与他人的重 2012)。 叠程度。 Goldstein 和 Cialdini (2007)研究观点采择 与自我概念变化的关系中发现 , 当采择某人观点时 , 个体将会知觉自己与被观点采择的对象有更多相 似的地方 , 自我与他人信息表征在心理上出现融合 (Goldstein & Cialdini, 2007)。为了探讨自我与他人 之间的重叠 , Galinsky 和 Ku (2004)运用对人格特质 形容词的评价 , 发现观点采择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 特征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较小 , 而控制组被试 对目标人物的特征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较大 , 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进行观点采择后与其采择对 象的心理表征出现了融合 (Galinsky & Ku, 2004)。 还有研究发现 , 当观点采择的目标人物是教授时 , 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后会倾向于认为自己获得了 更好的成绩 , 而当观点采择的目标人物是啦啦队长 时 , 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后则倾向于认为自己获得 的成绩更差。这表明观点采择后个体不仅对他人的 评价会发生变化 , 对自我评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Galinsky, Wang, & Ku, 2008)。最近一项研究发现 , 与控制组相比 , 观点采择组被试与消极刻板印象目 标 ( 小混混 ) 坐得更近 , 而刻板印象组被试离目标对 象更远 , 这说明观点采择能增加群际交流的意愿 , 并通过与外群体成员的交流来促进社会关系融洽 发展 (Wang, Kenneth, Ku, & Galinsky, 2014)。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 , 观点采择不仅是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 同时也对自我 – 他人重 叠产生影响。那么 , 可以推测观点采择可能会调节 自我 –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往关于自我 – 他人重叠的研究大多是作为观点采择改善群际关 系的中介机制 , 较少从自变量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自 我 –他人重叠 , 即控制自我 –他人的重叠水平后研究 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两个实验 探究自我 – 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 以及观点 采择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这是对前人研究的补 充和扩展 , 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助人行为的研究
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 “危难见真情”:道德难题中情感的功用

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危难见真情”:道德难题中情感的功用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此概念源自于20世纪初对美学的研究,之后也受到国际贸易研究所援引。
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身态语言学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
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他(她)紧张、警戒和反抗。
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
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校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所以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能缩小到零,即产生肉体间的紧密接触。
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核心提示】物理距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但是却无法决定它,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和亲密感的,是心理上的距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曾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做过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
物理距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但是却无法决定它,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和亲密感的,是心理上的距离。
心理距离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心理距离是人们对物理距离感知的主观体验,其中包含大量情感因素的成分。
因此,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事物的心理距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生活中,我们也深有体会。
亲人或与自己非常亲密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我们心理上还是感觉他们近在眼前,感情和关系也不会随着距离变大而渐淡或疏远。
而对于陌生人,即使他就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心理上还是没有亲近的感觉,反而距离很近时会有一种压迫感。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对心理距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从科学实验中揭示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关系以及心理距离对人们认知(认识周围事物)的影响。
研究者们对心理距离的研究是在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LevelTheory,CLT)的基础上展开的。
钟毅平 主编 心理学 知识精要 第五章至第九章

第五章注意第一节注意与分类一、注意的基本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在某一瞬间,我们的心理活动只对有关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发生反应,表现出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而离开一定对象,即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者紧张度。
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一定对象之后,还将心理活动保持、稳定在这一对象上,使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和完善程度,即所谓“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边缘<——————>注意中心有意识控制外部注意:周围的对象和现象,帮助我们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究和反应。
内部注意:自己的观念、情感、行为(自我意识),帮助我们洞察自己的心理活动,体会自己的情感,评价自己的道德、智慧和审美等个性特征,是发展意识和自我的重要因素。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不能脱离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而独立地反映事物,它只是伴随这些心理过程发生,并保证心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脱离了心理过程,注意就不能独立存在;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也无法进行。
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即注意贯穿于一切心理过程的始终。
一个人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时时刻刻都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也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的,因此,注意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
“没有注意”实际上说的是,此时的心理活动没有指向应该指向的对象上,而指向了其他无关事物。
注意的功能: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对心理活动起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清晰、完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基本功能:1.选择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使人的心理活动接受和处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刺激,同时避开那些无意义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保证人的心理活动正确地指向和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2.保持功能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适当分配和转移注意力,保持工作和学习的正常进行。
《最爱》中“心理距离”的作用

浅析《最爱》中“心理距离”的作用心理距离是一种用来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来自于观赏者的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上的不一致性。
这一概念初见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
布洛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认为传统的“距离”在艺术上通常指空间距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的可以用数据表示空间距离,而美学距离则是一种“心理距离”。
观赏者对于作品中所展示的事物,由于在情感或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消除了对作品的实用性的追求,使自己对作品的观赏更有利于快感的产生,从而对眼前的作品所展现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布洛认为,这是艺术气质的特质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
他认为,这种心理距离自身包含着一种内在的矛盾,即既切身又具有一定距离的“距离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表现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客体既渗透主体情感,主体又和客体保持一定距离。
欣赏者或艺术创作者与作品既有切身感(而非冷眼旁观)又要保持一定距离。
“距离”太远,审美对象不能为欣赏者所了解;“距离”太近,则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
所以,“不即不离”才能是保持作品美感的最理想的状态。
心理距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存在形式看,心理距离体现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从人文社会特征看,心理距离体现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则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等多个方面。
心理距离是构建传播关系的基础,因此至关重要。
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
在电影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而影片《最爱》就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
影片《最爱》描述的是身染重病的得意和琴琴在绝境中萌生的近乎看得到尽头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部影片述说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爱情故事,更是教育人们在遭遇不公正对待的环境里,面对物欲、互相利用、欺骗、讹诈和歧视等社会丑恶现象,应该如何去爱、去坚持自己的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绝望又无奈的生活。
心灵的距离(转载)

心灵的距离(转载)1. 心理距离的重要性心理距离是指个人在情感上与他人的连接程度。
它可以影响人际关系和情感健康。
在人们之间建立适当的心理距离有助于维持健康的关系和个人幸福感。
首先,适当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个人的自我保护。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境,如争吵、冲突或悲伤。
如果在这些情况下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个人将能够更好地处理情绪,降低冲动和情感伤害的可能性。
其次,心理距离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它帮助人们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同时允许他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如果一个人感到心理距离太近,可能会感到无处可逃、沉重负担或失去自我的感觉。
相反,一个人如果感到心理距离太远,可能会感到孤独、缺乏支持和理解。
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帮助人们在关系中实现平衡,既能够保持个人独立性,又能够享受与他人的亲密联系。
最后,适当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距离可以帮助人们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当个人与他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他们会感到自信、有动力和自主性。
这种心理距离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而言之,心理距离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个人保持情感健康、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适当地处理心理距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2. 理解心灵的距离心灵的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
不同的心理距离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彼此的情感状态。
理解心灵的距离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首先,感知和理解他人的心灵距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情感状态和所需的心理距离。
如果一个人表现出需要独处和思考的迹象,我们应尊重他们的空间,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距离。
如果一个人表现出情感上的需求,我们可以主动提供支持和理解来缩小心灵的距离。
其次,理解心灵的距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
时空距离、特征类型对态度的影响

社会 建构论 (oi osutns 是 当代 西 方 sca cnt ci i l r o m)
心理学 的一股 重要 学 术思 潮 , 它认 为 知 识 不是 一 种
科学发 现 , 而是一 种社会 建构 , 即知 识不 是通 过客观 方法 “ 发现 ” , 的 而是 人 们 在 社 会 生 活 中互 动 、 商 协
来 自专 家或 者非 专家 的对 于这项 制度 的支持 或者 否 定 的评 价 , 那么 个 体会 更 看 重 哪些 信 息 呢 ?根 据个
人相关性假设 , 告知制度将在一年 内实施的被试更 加 关注评 价 呈现 的强 度 , 告 知 制度 将 在 一 百年 后 而 实施 的被试 更 加 关 注 评 价 的来 源 ( 比如 说 , 源是 来 否 为专 家 ) l 。因 此 , 双 重 加 工 理 论 的 角度 来 'j o 从
特征 类型对态度 的影响 。结果发现 , 空间距 离影响 时
间距 离对态度 的影响 显著 , 而在近空 间距 离水平上 时间距 离对 态度 的影响不 显著 ; 远 空间条件 在 下, 时距远 的对 象优先 注意类型化的特征 , 时距近 的对 象优 先注意样例化特征 。最后 , 建构水平 在
看 , 人相 关性 高 时 , 体 进 行 系 统式 加 工 , 个 个 即小 心
事件是通过抽象性及关键性特征 ( 高水平建构 ) 来 表征。对于同样的信息 , 也存在 时间与抽象性之 间 的这 种 关 联 ( 时 距 , 象 性 高 ; 时 距 , 象 性 远 抽 近 抽 低 )称 之为过 度 概括 化 。研 究表 明 , 人 对 于远 时 , 个
个 体 的决定 倾 向于建 立在类 型 的高级 特征 而不是 样 例 的次要 特征 上 。当被试 在 时间远距 离 的事物 而不 是 近距离 的事 物 中做 选 择 时 , 们 更 倾 向于关 注 主 他 要 的 、 目标 相关 的评 价而不 是次 要 的 、 目标无 关 与 与
社会距离对他人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

帮助 ) ( ) 高抽象 的状 态动词 表征 ( : ;3 更 如
宁 愿 , 解 );4) 抽 象 的 特 质 形 容 词 表 征 理 ( 最 ( : 益 的 , 攻 击 的 ) 个 体 作 为 行 动 者 如 有 好 。
节 作 用 。 实验 结 果发 现 : 1 随 着社 会 距 离的延 伸 , 试 对 社 会 远 距 离他人 () 被
的 正 性 行 为 更 倾 向 于 高 水 平 的 特 质 性 表 征 , 在 负 性 行 为 上 未 获 得 明 确 的 但
类 似 效 应 ; 2 相 对 于 社 会 远 距 离他 人 , 试 对 社 会 近 距 离他 人 正 性 行 为 和 () 被
建 构 。本 研 究 以特 质 性 和 行 动 性 行 为描 述 句子 为 实验 材 料 , 过 两 个 实验 通 考 察 了社 会 距 离 ( 密 舍 友 / 选 课 上 认 识 的 同性 同 学 ) 他 人 正 性 和 负 性 亲 公 对
行为评价的影响 , 以探 讨 评 价 内容 效 价 对 于 建 构 水 平 的 心 理 距 离效 应 的 调
多 研 究 ( ide , e n, ik n u r & B r Fe lr S mi Fn e a e , e—
为 归 因则 更 强 调 他 人 稳 定 的人 格 特 质 的 作
用 ( , 他 踩 了 我 的 脚 , 因 为 他 太 粗 鲁 如 “ 是 了” )。该 倾 向 被 称 为 行 动 者 一观 察 者 效 应
响人 们 对 距 离 的判 断 和 估 计 , 而 两 者 具 因
有 双 向 因 果 联 系 ( 见 Lb r n & To e 参 iema rp , 2 0 T o e& Lb r n,01 。 建 构 水 平 0 8; rp iema 2 0) 理 论 认 为 , 会 距 离 是 心 理 距 离 的 重 要 构 社
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该研究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現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采用两因素完全被试间设计,12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自编道德评价问卷_(共四个道德事件)。
结果发現,时间距离远近和社会距离不同对道德行为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
时间距离越远倾向于高评价,时间距离越近倾向于低评价。
发生在自己身上倾向于低评价,发生在他人身上倾向于高评价。
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标签:心理距离;道德行为;道德判断;解释水平1.引言1.1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存在形式看,体現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从人文社会特征看,体現为社会距离。
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等多个方面,它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李雁晨,周庭锐,周瑗,2009)。
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現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
据《科学美国人》网络版2009年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現,心理距离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给人们心理上带来越大压迫感(心理距离近)的事物,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体。
比如,就一株玉米而言,对它的具体看法会涉及玉米本身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食用功能等,而抽象看法则会让人联想到玉米作为酒精原料的能源用途等,而不会去关注一些琐碎的特征。
这表明,对事物或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人们把看似不相关联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大脑中灵感,提升创造力(Liberman&Trope,1998)。
1.2解释水平的概念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其核心观点之一是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而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
事件的某些特征为核心特征,因为与事件的外围特征相比,它更具有解释力(Liberman&Trope,1998)。
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英文摘要Psychological Distance Affect Moral JudgementAbstractPeople not only can directly experience the moment, also can sense the past ,predict the future, imagine other places,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thoughts, predict the likelihood of time, therefore, memory, plan, prediction, imagination, hope , balancing possibility make up our minds, and affect people's emotion, and guide people's choices and actions.Psychological distance has four dimensions, they are time distance, social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ossibility, each dimension has two levels, namely the low level and high level of constral.Moral judgment itself has characteristics is balancing and making decisions between the deontological thinking and utilitarian thinking. The base of deontological thinking is the abstract moral law, the base of utilitarian thinking is the specific utility as a result. the moral law is more abstract and summed up the general rules, the specific results of utilitarianis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when people form the high construal level tend to b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law to make moral judgments, and when people form low construal level tend to make a moral judg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situation. Interaction of psycholog ical distance’s four dimensions of can be formed the different construal level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in moral judgment, to explore the construal level under two dimension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further on the impact of moral judgment.First study: using 2 (time distance:near far) x 2 (social distance, near far) within the subjects of design, with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of modified Liberman’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is study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moral judgment under interaction of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The results found that when time distance is near and social distance is near, people tend to have low construal level and have relatively tolerant for violation of the code of ethics. Among three condition of the high construal level ,namely far time distance and near social distance, near time distance and far social distance, far time distance and far social distance, moral judgment is no significant, comparing between two construal level moral judgment is significant.英文摘要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Second study:using 2 (time distance: near far)2 x (social distance: near far) within subjects design, with the moral judgment questionnaire compiled byYang Qingsong (2013) as experiment material, to explore when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commonly work the moral judgment under positive situation and negative situat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first study, and further explore. Some researchers think that the experiment material is out of the life, and foreign experimental material is not necessarily apply to the Chinese, what is more, the moral judgment is maybe different under positive situation and negative situati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dopts university campus eventswhich the college students always can touch as experiment material, and explores under positive situation and negative situation.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situation, subjects will make more positive moral evaluation under the high level of construal, and make more negative moral evaluationunder negative situation , three conditions of high construal levels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whether i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situation scenario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gree of the extent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Third study: using 2 (time distance: near far) x 2 (social distance, near far) within the subjects of design, with questionnaire (2011) compiled by Shouli Shu et.al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under moral dilemma situation explore moral judgment when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work together.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ow and high construal level when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commonly work, but in the case of social distance is near, participants were more inclined to make selfish judgment, when social distance is far, the choice result is no difference.Key words time distance social distance moral judgement high level construal low level construalWritten by:Xiaorui.Wang.Supervised by:Rongxian.Wu.目录1 引文 (1)2文献综述 (3)2.1解释水平理论 (3)2.1.1 解释水平的来源 (3)2.1.2 解释水平的四个维度 (4)2.1.3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 (5)2.1.4 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之间关系的原因解释 (7)2.1.5 解释水平的操作方法 (7)2.2.道德判断 (9)2.2.1 理性模型 (10)2.2.2社会直觉模型 (11)2.2.3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 (12)2.3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13)3本研究问题提出 (17)4本研究研究假设 (18)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 (19)6研究设计 (20)6.1研究一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共同作用下的道德判断 (20)6.1.1研究目的 (21)6.1.2研究方法 (21)6.1.3 数据处理 (22)6.1.4 结果与分析 (23)6.1.5 讨论 (23)6.1.6 结论 (24)6.2研究二在积极情境和消极情境下,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共同作用下的道德判断 (24)6.2.1研究目的 (25)6.2.2研究假设 (25)6.2.3研究方法 (26)6.2.4 数据处理 (27)6.2.5 结果与分析 (27)6.2.6 讨论 (30)6.2.7 结论 (31)6.3实验三道德两难情境中,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共同作用下的道德判断 (31)6.3.1研究目的 (32)6.3.2研究设计 (32)6.3.3 数据处理 (34)6.3.4 结果与分析 (34)6.4讨论 (35)6.5结论 (35)7总讨论 (36)8总结论 (38)9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9)参考文献 (40)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5)附录 (46)致谢 (54)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1 引文1 引文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些人对一些事的评价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之类的评价语,因此相比自己的事,我们对别人的事的关注程度会大打折扣。
心理距离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探究

心理距离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探究摘要道德判断是个体对某一种行为的善、恶、对、错的评价。
道德判断与心理距离的研究随着解释水平理论的兴起而随之展开。
已有研究通过对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维度的探索,证明了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也发现,情绪状态会与心理距离共同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
为了给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未来的研究应整合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继续探究社会距离和可能性维度。
关键词道德判断;心理距离;解释水平1引言道德判断是一个人利用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来评价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的道德意义的活动。
随着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对事件道德程度的评价水平也在不断发展。
个体评价和判断外部世界的人或物时,会运用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
可以说,道德意识的核心是道德判断。
心理距离包含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可能性四个维度,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研究,证实了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密切相关 (Trope, 2006)。
心理距离都有一个共同的零距离点,这就是个体此时此地所经历的现实。
还有一些围绕着那些现在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他们可能属于过去和未来,或者其他地方以及其他人身上,出现的可能性很小的事情。
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距离是它在社会上存在的方式,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是它以物质而存在的方式。
2009年,有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所运用的方式,会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
换句话说,一个物体的压力越大(或在心理上越接近),它就会被看得越抽象。
比如,人们在看一株金银花时,金银花本身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是人们对它的具体看法,而联想到金银花作为中药的药材用途则是对它的抽象看法。
这说明,对一个物体或问题保持“心理距离”可以帮助人们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大脑的灵感,提高创造力。
解释水平理论(CLT)提出同一个事件或对象可以用高低两个解释水平表示。
主要的和去情境化的是高解释水平表征,它们需要构造信息的抽象概念化。
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

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曾令仪;张营;高华【摘要】为了探讨在解释水平理论下心理距离对于合取谬误是否有影响,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了两个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分别从时间距离(近距离,远距离)和社会距离(近距离,远距离)上探讨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检验了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都有显著差异.与近距离相比,被试在远距离条件下,对合取事件的决策判断,都较少地出现合取谬误.【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4【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合取谬误;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时间距离;社会距离【作者】曾令仪;张营;高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1.4“理性人假设”在早期的行为决策和经济领域的研究中都占据重要的位置,之前的研究认为人的判断和决策都会严格遵循概率和统计规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性人假设”并不是那么现实,人们并不会时时刻刻都保持着理性状态,在做决策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或直觉以及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和选择,因此,会经常地违背“理性人假设”.合取谬误就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决策偏差的现象.合取谬误指当A、B等多个事件可以联合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时(例:事件A 为张铭是一位登山爱好者,事件B为张铭是一位会计师,事件A、B联合发生是张铭是一位爱好登山的会计师),人们却违背概率的合取规则,而认为单个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于两个或多个事件联合发生的概率[1].Kahneman和Tversky[2]最早通过Linda问题对合取谬误进行了研究.1 合取谬误概述1.1 因果模型理论Kahneman和Tversky[3]使用因果模型理论研究了合取谬误心理机制,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因果关系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代表性启发法的,进而对所遇到的问题情景进行决策与判断.代表性启发法使人们基于“X所能代表Y的程度”的信息来判断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然后做出决策判断.代表性最高的信息与其他一些特征描述性信息相结合,就会生成具有条理性的信息.一般来说,随着事件情景中所添加的特征描述性信息越多,该事件情景所发生的概率就会越低,但是该事件情景的代表性和由此带来的外显可能性却会上升,因此,人们在做决策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合取谬误一般有三个部分形成:第一个为因果模型M,第二个是一个基本的目标事件B,最后的是一个增加的事件A.M-A型合取谬误:构成合取事件的不同的事件A、B之间没有关联,但是都与模型M存在相关关系,例如:在下面的Linda问题中,M是对Linda的个人信息的描述,A代表Linda是女权主义者,B代表Linda是银行出纳员.在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中有一项关于合取谬误的非常著名的实验,给被试呈现一段有关Linda 的个人描述,让被试对Linda 职业描述进行概率判断:“Linda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直率并且非常聪明.在大学期间,她主修哲学,对种族歧视问题和社会偏见非常关注,同时也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A:Linda是一名女权主义者;B:Linda是一名银行出纳员;C:Linda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和银行出纳员.根据概率规则,事件A和B单独发生的概率是大于事件C发生的概率,但是被试在对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描述时,却认为事件C更容易发生,因而产生了合取谬误.A-B型合取谬误:与M-A型合取谬误不同的是,构成合取事件的A、B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不存在模型M,例如:有一项关于对具有代表性样本的英国成年男性的健康状况调查(包括所有年龄和职业),其中,从这个代表性样本中随机抽选一位 F先生,那么你觉得下面两个事件,哪个更可能发生:(a) F先生患有心脏病;(b) F先生的年龄超过55岁并且他患有心脏病.其中,A为年龄,B为犯有心脏病.1.2 其他模型加权平均模型认为人们在进行多个条件的合取判断中,不是对每一个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行决策判断,而是对多个选项发生的概率进行加权平均,进而产生合取项的概率.Gavanski、Fantino等[4-5]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对合取问题进行决策判断时,一般使用加权平均模型;在惊奇理论中,John等[6]认为合取谬误现象可以用潜在惊奇理论进行解释.Fisk等人认为合取事件的惊奇值较高,即惊奇程度高,事件所发生的概率低,也就是说,事件的代表性比较低;其他对于合取谬误心理机制的解释还有确认理论(三个条件)[7]、语义理解错误观点、认知规则、表象—命题双表征解释视角等.合取谬误实际上也可以用基线比例忽略来解释[8].基线比例忽略是指个体在事件的决策判断中,只关注现有的可以获取的信息,而忽视了事件的深层次的统计学概率上的信息,因而出现了对事件决策判断的错误.因为单个事件的概率大于合取事件的概率是一种符合统计学的暗含的基线比例信息,但是,被试在进行事件的决策判断中,却忽视了这一信息,只关注了在事件描述中所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或者是采用了其他的一些有偏差的统计学估算方法,因而产生了合取谬误.1.3 心理距离与合取谬误Liberman与Trope[9-10]的时间解释理论(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解释了心理距离( psychological distance),并把心理距离从时间距离单一维度上扩展到其他距离维度,形成了有关心理距离的范畴.心理距离主要指在时间、空间、社会和假设性等维度对此时此地自我的直接经验的偏离程度[11].心理距离的远近是由参照点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近距离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其参照点是自己的直接经验,与参照点距离越远,心理距离也就越远[12].事物在个体心理空间的分布是不相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目前的研究表明,心理距离有时间、空间、社会性、概率四个维度.时间距离是对事件发生时间远近的知觉,近距离是以“此时此刻”为参照点,远距离是指与此时此刻相比较的过去和未来;社会距离是他人与自我人际关系的远近的知觉,通常是以“自己”为参照点,而且社会距离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操纵[13].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表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距离(假设性)都被包含在抽象的心理距离范畴之中.而且,不同类型的心理距离之间是相关的,个体的直接经验是心理距离各个维度的共有的一个原点[12,14-16].决策的时间、概率、空间以及人际关系在本质上都可以被表征为个体心理距离的结果[17].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表征)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预测、计划、评价和行为)[11].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对事件进行低水平解释(采用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倾向于对事件进行高水平解释(采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在段锦云等人[18]的研究中也证明了心理距离的远近对个体在不同框架条件下有显著的影响.李小平[19]提出用于解释合取谬误表象—命题双表征解释视角.该视角认为,Linda 问题有表象和命题两种不同的解读与表征方式,而不同的被试在Linda问题上可能分别采取了上述表征方式之一.合取谬误的判断可能是一种表征方式的取向所导致的,即大多数被试倾向于采用表象表征,如果引导被试采用更为抽象的表征将能够有效降低被试的谬误水平.前面已经提到,合取谬误也可以用基线比例忽略来解释[8].徐富明等[20]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探索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三种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心理距离也可以影响合取谬误的产生. Charness 等[21]研究发现如果允许个体向团体其他成员咨询(采取他人观点/高水平解释),那么合取谬误率会显著降低.依据解释水平理论,(A)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是双向作用的关系[14,22-23].人们对事件的表征会受到心理距离的远近影响,个体对心理距离远近的知觉受到解释水平的影响.(B)心理距离的各维度在基本意义上是相关的.心理距离的各维度对解释水平有着相似的影响,或解释水平对心理距离各维度有着相似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合取谬误是被试倾向于采用低水平解释的结果,对合取事件采用低水平解释使人们把合取事件知觉为更近的心理距离(更可能,更为真实).如果我们在时间和社会维度上增加人们的心理距离,引导被试采用高水平解释,那么合取谬误的比率会显著降低.因此,本文将从时间和社会距离两个维度来探讨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在解释水平理论下,心理距离是否对合取谬误有影响.具体研究假设如下:H1:时间距离对合取谬误有影响.相比近的时间距离,远的时间距离将使个体犯合取谬误的可能性显著降低;H2: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有影响.相比近的社会距离,远的社会距离将使个体犯合取谬误的可能性显著降低.2 实验1:时间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2.1 被试以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为被试,其中男生28人,女生41人,共69人,平均年龄为19.71.2.2 实验材料采用改编自Scott Plous[24]的战争问题和改编的Linda问题.在战争问题事件描述中,通过操纵战争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战争问题:“十年”或“百年”;Linda问题:“目前”或“十年”)来操纵时间距离的远近.实验1的实验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材料是有关操纵时间距离远近的有效性的检验,材料有两个选项(A.请想象你明天将在本教室参加一个实验;B.请想象你一年后将在本教室参加一个实验),我们首先让被试评估两个选项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值,此部分评估的是以被试自己为中心的远近距离,接着我们把两个选项评估后的距离值相减得出两个选项之间的距离差值;第二部分的材料是关于事件可能性判断的,让被试阅读材料然后对事件可能性进行判断.2.3 实验设计与程序本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时间距离,包括两个水平:近时间距离和远时间距离.因变量是被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被试进行随机分配.首先向被试解释指导语,然后要求被试仔细阅读实验材料,并要求被试对决策情境进行想象.在被试进行阅读和想象之后,要求被试对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距离的远近进行评定,然后再对材料中事件所发生概率大小进行判断.2.4 实验结果我们首先对时间距离的操纵有效性进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如表1所示,被试在想象远期情景时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要长于想象近期情景时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P<0.05表明不同表述方式确实能够有效操作心理距离.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不同时间距离水平下被试的可能性判断结果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显著(t=5.28,P<0.01).表1 被试对时间距离维度不同表述方式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维度表述方式nMst时间距离近期332.610.36-17.65∗∗∗远期366.190.49注:***表示P<0.001表2 不同时间距离下合取谬误结果的可能性判断心理距离维度变量nMst时间距离近期 33 49.00 2.54 5.28∗∗远期 36 42.40 1.14注:**表示P<0.013 实验2: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3.1 被试共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被试66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34;平均年龄19.15.随机分配到社会距离两个维度参与实验处理,现场回收实验材料.3.2 实验材料采用改编自Kahneman和Tversky[2]的Linda问题.在Linda问题事件描述中,通过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好朋友”或“陌生人”)来操纵社会距离的远近.实验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材料是有关操纵社会距离远近的有效性的检验,材料有两个选项(A.我在本校参加一个实验;B.我在肇庆的某所学校参加一个实验),我们首先让被试评估两个选项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值,此部分评估的是以被试自己为中心的远近距离,接着我们把两个选项评估后的距离值相减得出两个选项之间的距离差值;第二部分的材料是关于事件可能性判断的,让被试阅读材料然后对事件可能性进行判断.3.3 实验设计与程序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社会距离,包括两个水平:近社会距离和远社会距离.因变量是被试对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的判断.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被试进行随机分配.首先向被试解释指导语,然后要求被试仔细阅读实验材料,并要求被试对决策情境进行想象.在被试进行阅读和想象之后,要求被试对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距离的远近进行评定,然后再对材料中事件所发生概率大小进行判断.3.4 实验结果我们首先对社会距离的操纵有效性进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如表3所示,被试在想象远距离情景时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要长于想象近距离情景时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t=-20.20,P<0.001).表明不同表述方式确实能够有效操作心理距离.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社会距离水平下被试的可能性判断结果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在远距离所得的平均数是小于近距离的,达到显著水平(t=9.43,P<0.001),说明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显著.表3 被试对社会距离维度不同表述方式所感受到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维度表述方式 n M s t社会距离近距离 32 2.04 0.23-20.20∗∗∗远距离 34 5.78 0.56注:***表示P<0.001表4 不同社会距离下合取谬误结果的可能性判断心理距离维度变量 n M s t社会距离近距离 32 60.47 2.79 9.43∗∗∗远距离 34 51.28 2.45注:***表示P<0.0014 讨论自Kahneman和Tversky揭示合取谬误的现象以来,大量研究已经确认合取谬误是一种普遍存在且较为稳定的决策偏差.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近时间距离和近社会距离相比,在远时间距离和远社会距离条件下,被试更少的产生合取谬误,这验证了假设,表明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的远近确实对合取事件的决策判断有显著影响,这也符合了解释水平理论.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在近距离条件下,人们一般会对事物采用具体的、表面的低水平表征[25].因此,在近距离条件下,被试可能更加关注合取事件的表面特征以及赋予合取事件更多的加工权重,因而更可能增加犯合取谬误的概率.而且我们在近距离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也符合Raue,Streicher,Lermer和Frey[26]的研究结果,其研究表明,被试在近距离条件下,框架效应比较明显,而在远距离条件下,框架效应减弱或消失,也就是说,被试在近距离条件下采用了低水平的解释,更容易犯错误,在远距离条件下,被试采取了更为抽象的方法考虑事件,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因而会更少地出现错误.在此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影响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在近距离和远距离条件下,对合取谬误的影响基本相同,这也说明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可能具有相同的本质.在Yan和Sengupta[27]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可能具有同质性,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条件下,被试在近距离下更多地采用具体的、表面的特征来关注疾病症状的数量,而在远距离条件下,被试则更多地注意疾病的发生率;钟毅平和黄柏兰[28]在心理距离对自发推理特质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心理距离不同维度的相似性;而且在蒋多和何贵兵[17]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心理距离不同维度的相似性.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心理距离的远近与解释水平理论高低并非相对应[29],而且心理距离的各个维度特征之间也不完全相同[30-31].在以往对合取谬误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更多的研究是围绕频率、合取项和合取事件的信息来源、金钱刺激、训练、个体差异及情景的社会化对合取谬误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心理距离,在此研究中,我们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引入对合取谬误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首先,对个体的心理距离进行了诱发,使其感觉到心理上的差距,进而对合取事件进行反应,并产生了明显效果,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近距离条件下,被试对合取事件特征的理解采用了比较具体和表面的低水平解释的方法,并没有深入探究合取事件深层次的本质特征,而在远距离条件下,情况与近距离条件下相反,被试采用了更加抽象的高水平的方法抽取了合取事件的本质特征,理解了单个事件与合取事件的数学统计原理,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了犯合取谬误的概率.但是,在本实验中,没有探究不同时间间隔对合取事件的影响,之后的研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由于社会距离的不易量化,本文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如何使社会距离量化,以及不同远近程度的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本文也没有涉及空间距离和假设性对合取谬误的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着重探讨这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5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研究,说明了心理距离的远近对合取谬误有显著的影响,在近距离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对合取事件进行低水平解释(采用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合取事件进行表征),没有分析其更深层次的数学原理,因而,容易产生合取谬误;在远距离条件下,被试倾向于对合取事件进行高水平解释(采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合取事件进行表征),更加深入地了解合取事件的本质,因而更少地产生合取谬误.总体而言,采用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方向.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斯科特·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施俊琦,王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2] KAHNEMAN D ,TVERSKY A .On the study of statistical intuitions[J]. 1982,11(2):123-141.[3] TVERSKY A,KAHNEMAN D.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J].Frontiers in Psychology,1983,6(4): 440-451.[4] GAVANSKI I,HUI C.Natural sample spaces and uncertain belief[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2,63(5):766-780.[5] FANTINO E,KULIK J,STOLARZ-FANTINO S,WRIGHT W.The conjunction fallacy: a test of averaging hypotheses[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997,4(1):96-101.[6] JOHN E,FISK NICK PIDGEON.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potential surprise,and the conjunction fallacy[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8,51(3):655-681. [7] CRUPI V,FITELSON B.,TENTORI K.Probability,Confirmation,and the ConjunctionFallacy[J].Thinking & Reasoning,2008,14(2):182-199.[8] PENNYCOOK G,TRIPPAS D,HANDLEY S J,et al.Base rates: both neglected andintuitiv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2014,40(2):544.[9] LIBERMAN N, TROPE Y.The role of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nearand distant future decisions: a test of 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5-18.[10] LIBERMAN N,TROPE Y.Temporal theory of intertemporal judgment anddecision[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3:245-276.[11] LIBERMAN N,TROPE Y. Traversing psychological distanc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4,18(7):364-369.[12] TROPE Y,LIBERMAN N,WAKSLAK C.Construal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Prediction,Evaluation,and Behavior[J].J ConsumPsychol,2007,17(2):83-95.[13] 任国防.“最后通牒”博弈的心理学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33-36.[14] BARANAN Y ,LIBERMAN N,TROPE 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6,135(4):609.[15] BARANAN Y,LIBERMAN N,TROPE Y,et al.Automatic processing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vidence from a stroop task[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7,136(4):610.[16] LIBERMAN N,TROPE Y,MCCREA S M,et al. The effect of level of construal on the temporal distance of activity enactmen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2007,43(1):143-149.[17] 蒋多, 何贵兵.心理距离视角下的行为决策[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11):1992-2001.[18] 段锦云,朱月龙,陈婧.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6):1404-1407.[19] 李小平.Linda问题的表象-命题双表征解释视角探究[J].心理学报,2016,48(10):1210-1218.[20] 徐富明,蒋多,张慧,等.心理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48(10):1292-1301.[21] CHARNESS G,KARNI E, DAN L.On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new experimental evidence regarding linda[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68(2):551-556.[22] 华生旭,吕厚超.心理距离与建构水平的双向作用关系[J].心理科学,2012(6):1519-1523.[23] AMIT E,ALGOM D,TROPE Y.Distance-dependent processing of pictures and words[J].J Exp Psychol Gen,2009,138(3):400-415.[24] PLOUS S.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McGraw-Hill s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1993,1(5):724-735.[25] TROPE Y, LIBERMAN N.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distance[J].Psychological Review,2010,117(2):440.[26] RAUE M,STREICHER B,LERMER E,et al.How far does it feel? construal level and decisions under risk[J].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 Cognition,2015,4(3):256-264.[27] YAN D, SENGUPTA J.The influence of base rate and case information on health-risk perceptions: a unified model of self-positivity and self-negativ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3,39(5):931-946.[28] 钟毅平,黄柏兰.心理距离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5):1031-1036.[29] WILLIAMS L E,STEIN R, GALGUERA L.The distinct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4,40(6):1123-1138.[30] 张锋,申之美.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stroop范式的实验证据[J].心理学报,2014,46(9):1317-1330.[31] BORNEMANN T,HOMBURG C.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the dual role ofpric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1,38(3): 490-504.。
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模考模拟试题(全优)

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模考模拟试题(全优)单选题(共50题)1、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由爱情结合的夫妻,一般是在婚后( )年开始爱的情感减退。
A.3B.5C.7D.9【答案】 B2、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一般以( )平方米左右为宜。
A.5B.10C.15D.20【答案】 B3、正确地反映了道德与法律差别的说法是()。
A.在管理效力上,道德比法律的作用效果差B.在适用范围上,道德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小C.在调节时效上,道德比法律具有自觉性和事前性的特点D.在社会地位上,道德比法律地位低、权威弱【答案】 A4、个体感到焦虑的时候,亲和动机会( )。
A.下降B.起伏不定C.提高D.彻底消失【答案】 A5、尊重求助者,其意义在于()。
A.使咨询师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B.使求助者获得自我价值感C.使求助者充分地显示自尊与自信D.以上三点【答案】 B6、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
A.稳定性B.可信度C.准确性D.区分性【答案】 C7、经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A.1985 年 10 月B.1995 年8 月C.2001 年 8 月D.2003 年 6 月【答案】 C8、厌恶疗法的厌恶刺激必须是足够()。
A.意外的B.柔和的C.强烈的D.快速的【答案】 C9、关于理性反应的概念,错误的理解是()。
A.理性反应是以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B.理性反应是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C.理性反应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D.理性反应难以完善地形成决策【答案】 D10、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之间()。
A.正相关B.零相关C.负相关D.无关【答案】 A11、关于认知心理学观点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A.情绪、行为问题是错误的认知引发的B.分析求助者现在的错误认知是认知治疗的核心C.要以正确的认知予以替代不合理认知D.不良认知是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答案】 B12、[单选题] 用来描述社会对男女在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的概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勇救落水儿童( M ± SD)
社会距离
自己 他人
关键词: 心理距离; 道德行为; 道德判断; 解释水平
中图分类号: B84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184( 2013) 01 - 0043 - 04
1 引言 1. 1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 存在形式看,体现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从人文社 会特征看,体现为社会距离。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 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等多 个方面,它 是 构 建 传 受 关 系 的 基 础 ( 李 雁 晨,周 庭 锐,周琇,2009 ) 。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 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据 《科学美国人》网络版 2009 年报道,美国印第安纳 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心理距离影响 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给人们 心理上带来越大压迫感( 心理距离近) 的事物,人们 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体。比如,就一株玉米而言,对 它的具体看法会涉及玉米本身的形态、颜色、气味以 及食用功能等,而抽象看法则会让人联想到玉米作 为酒精原料的能源用途等,而不会去关注一些琐碎 的特征。这表明,对事物或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 助于人们把看似不相关联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激 发大 脑 中 灵 感,提 升 创 造 力 ( Liberman & Trope, 1998) 。 1. 2 解释水平的概念
时间解释理论认为,时间距离是影响解释水平 的因素之一,它会系统地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的解 释方式。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事 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特征来解释远期 事件,而更具体地、更多地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 化特征来解释近期事件。
* 通讯作者: 钟毅平,E - mail: ypzhong@ 163. com。
第 33 卷第 1 期
钟毅平等 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 低评价。交 互 作 用 非 常 显 著,F( 1,116) = 4. 481,p < 0. 05。进一步分析发现,时间距离在“自己”的水平 上差异显著,在“他人”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 在“明天”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年”的水平上不 显著。
44
心理学探新
2013 年
解释水平的空间维度。空间距离对解释水平的 影响具有与时间距离类似的机制。较远空间距离的 事物与高水平解释相联系,较近距离的事物与低水 平解释相联系。Fujita 等人( Fujita,Henderson,Eng, Trope,& Liberman,2006) 发现,当被试相信事件发 生在空间距离更为遥远的位置时,人们用更抽象的 语言来描述行为,更多地根据结果而不是手段来识 别行为。Nussbaum 等( 2006) 认为,空间解释和时间 解释背后都存在着一般的机制,这一机制也同样适 用于更为主观的社会距离和事物。
表 4 主动参加帮助残疾人的公益活动( M ± SD)
社会距离
自己 他人
时间距离
明天
明年
5. 80 ± 0. 484
5. 87 ± 0. 571
5. 83 ± 0. 531
6. 30 ± 0. 535
Trope,2008; Nussbaum,Trope,& Liberman,2006; Rim,Uleman,& Trope,2009) 。因此,从时间距离、社 会距离的角度来看,与近期的道德事件相比,远期的 道德事件应该被判断为更道德。即时间距离、社会 距离有可能调节个体的道德判断。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目的
探讨事件的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道德 判断,从而证实心理距离影响解释水平。 2. 2 研究假设
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道德事件的判断。 2. 3 实验设计和程序 2. 3. 1 实验设计
采用 2( 时间距离: 明年与明天) × 2( 社会距离: 自己与他人) 两因素完全被试间设计。
被试为某大学大一、大二学生共 120 人,其中男 生 100 人,女生 20 人,年龄 18 ~ 22 岁,男生平均年 龄为 19. 10 ± 2. 48,女生平均年龄为 19. 02 ± 0. 81。 2. 3. 2 实验材料
人们常常根据一般道德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 但是它是否受心理距离的调节,即心理距离是否影 响个体的社会道德判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Haid 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人们首先产生的应该是 一种迅速的、直觉的简易判断,而不是仔细的、理性 的判断。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 都可以激活不同的心理建构水平,从而影响个体对 事物的态度。相对于次要、具体的特征而言,高水平 的建构提高了在判断过程中对象和事件的主要、抽 象特征的影响力度( 周春燕,2005; Eyal,Liberman,&
心理学探新 2013,Vol. 33,No. 1,43 - 46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钟毅平* 陈海洪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摘 要: 该研究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 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 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
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采用两因素完全被试间设计,120 名大学生参加实验,自编道德评价问卷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 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其核心观点之一是 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 征,而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事件的某些特征为核 心特征,因为与事件的外围特征相比,它更具有解释
力( Liberman & Trope,1998)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 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具有层次性,并形成一个连续体, 在理论上可以简化为高水平解释与低水平解释。高 水平解释是去背景化的,更加简单、抽象,反映了事 物的核心特征; 而低水平解释是背景化的,更加复 杂、具体,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
时间距离
明天
明年
5. 63 ± 0. 490
6. 03 ± 0. 414
6. 10 ± 0. 481
6. 13 ± 0. 507
对“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进行 2 × 2 被试间方差 分析: 时 间 距 离 主 效 应 显 著,F( 1,116) = 6. 259,p < 0. 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 评价,若事 情 发 生 在 明 天,被 试 倾 向 于 给 予 较 低 评 价; 社 会 距 离 主 效 应 显 著,F( 1,116) = 10. 704,p < 0. 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
表 2 协助民警抓小偷( M ± SD)
社会距离
自己 他人
时间距离
明天
明年
5. 67 ± 0. 479
5. 57 ± 0. 568
5. 90 ± 0. 681
6. 37 ± 0. 490
对“协助民警抓小偷”事件进行 2 × 2 被试间方 差分析: 时间距离主效应显著,F( 1,116) = 6. 938,p = 0. 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 评价,若事 情 发 生 在 明 天,被 试 倾 向 于 给 予 较 低 评 价; 社 会 距 离 主 效 应 显 著,F( 1,116) = 31. 278,p < 0. 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 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 较低评价。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 1,116) = 9. 406,p < 0. 05。进一步分析发现,时间距离在他人的水平上 差异显著,在自己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 年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天的水平上不显著。
表 3 拾到 1000 块钱交公处理( M ± SD)
社会距离
自己 他人
时间距离
明天
明年
5. 70 ± 0. 535
5. 70 ± 0. 535
5. 93 ± 0. 521
6. 33 ± 0. 479
对“协助民警抓小偷”事件进行 2 × 2 被试间方 差分析: 时间距离主效应显著,F( 1,116) = 4. 471,p < 0. 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 评价,若事 情 发 生 在 明 天,被 试 倾 向 于 给 予 较 低 评 价; 社 会 距 离 主 效 应 显 著,F( 1,116) = 20. 989,p < 0. 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 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 较低评价。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 1,116) = 4. 471,p < 0. 05。进一步分析发现,时间距离在他人的水平上 差异显著,在自己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 年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天的水平上不显著。
解释水平的社会维度。社会距离( 如自我 - 他 人、群体内 - 群体外、朋友 - 陌生人等) 是心理距离 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距离具有与其他心理距离相 似的影响。归因中普遍存在的行为者———观察者偏 差( actor - observer bias) 是指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 行为进行特质归因( 高水平解释) ,而对自己的行为 进行情境归因( 低水平解释) 。同样人们在预测他 人风险偏好时存在系统的偏差,如预测自己时,人们 更多地基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章志光,1996) 。Pronin 等人( 2008) 在如辅导同学、慈善捐款等情境的 决策实验中发现,人们为未来的自己和为他人所做 的决策类 似,但 是 为 现 在 自 我 所 做 的 决 策 却 不 同。 如果从他人的角度设想未来成功的情景会更加抽 象,这增加了成功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人们 更高的成就动机。这些发现进一步显示,社会距离 可能与 时 间 距 离 具 有 类 似 的 影 响 机 制。Smith 和 Trope( 2006) 直接检验了社会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 系。他们认为权力增加了与他人的距离。根据解释 水平理论,这一距离会导致人们更加抽象地加工信 息。在六个概念任务( conceptual task) 和知觉任务 ( perceptual task) 实验中,与低权力相比,高权力被 试更抽象地加工信息。 1. 3 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