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
曾国藩人生感悟
曾国藩人生感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其一生中
留下了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曾国藩强调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
战时,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使他能够在逆境中崛起,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在人生中,我们也要学会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其次,曾国藩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主张修身以正心,
养性以安命。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成就一番人生。
在当今社会,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内
心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最后,曾国藩强调了勤勉奋发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勤勉奋发,
才能够取得成功。
他自己也是以勤勉奋发著称于世的。
在人生中,
我们也要学会勤勉奋发,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够取得更大的
成就。
总之,曾国藩的人生感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他的坚韧不拔、修身养性、勤勉奋发的品质,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我们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最终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曾国藩修身的具体做法
曾国藩修身的具体做法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杰出的修身立德之道而闻名于世。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是一种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实践,它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的做法。
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学习。
他在自己的修身之道中,将学习视为提高自己能力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涉猎了广泛的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军事等领域。
曾国藩深知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曾国藩非常注重诚信和道德品质。
他坚持以诚信为本,为人正直,言行一致。
曾国藩在与人交往中始终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他的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他也倡导廉洁奉公、以德服人,并以身作则来影响身边的人。
此外,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律和修身养性。
他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做法,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
曾国藩还注重修身养性,他会参与冥想、静坐等修行活动,以提升自己的心性和境界。
最后,曾国藩注重实践和奉献。
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推动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政治和军事事务,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建议。
总的来说,曾国藩修身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学习、诚信、自律和修身养性,同时注重实践和奉献。
他通过这些做法,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个人修养和能力,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品德和作为将永远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
三立完人曾国藩
:“三立完人”曾国藩: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史海钩沉]曾国藩作为一个政治家,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大人物的地方,所以大家才对他格外感兴趣。
那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炼,并以自己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了。
◎曾国藩其人◎-“内圣外王”的典范,“三立完人”-严于律己,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曾国藩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一个标本人物,传统主流文化对此有一个表述语,就是“内圣外王”。
所谓“内圣”,就是讲心中充满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修炼。
“外王”是表现在外的事功符合王政、王道的要求,即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建王者之业。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来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
他甚至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极端的口号。
这表示他的决心,而且他一辈子都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在做。
在他的晚年,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圣哲画像记》的文章。
曾国藩晚年还在以圣哲作为自己的榜样,可谓“内圣”做到家了。
中年之后,他奉旨平叛,将混乱14年之久的社会重新纳入封建正轨,使东南十余省的百姓重新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这可算作他的“外王”。
曾氏一生所走过的正是一条典型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认为人格修炼即“圣化”和从政即从事公共事业管理这两件事情是难以很好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圣化”是属于理想化的东西,在书斋里,在山洞里,它似乎可以完成。
但是社会却是复杂混乱的,所谓“人心险恶”,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只能以毒攻毒,治理社会是英雄豪杰的事业,而非圣贤可以做到。
我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
但曾国藩却在一个较高层面上做到了“内圣外王”,这很罕见。
中国主流文化对最为成功者还有一个价值评判体系,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就是文字著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援八,号忠介,湖北咸宁人,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是晚清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
曾国藩在其人生的历程中表现出了许多对人处世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方法。
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令人钦佩和借鉴。
首先,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在他的价值观中,个人品德与人品至关重要。
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修身养性,并通过研读儒家经典和借鉴道家思想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他秉持着正直、勤奋、诚信和谦虚等传统美德,以身作则,以优异的品德感染身边的人。
其次,曾国藩重视创新和学习。
他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不断前进的勇气。
他鼓励自己和他人不断扩展眼界,开拓思维,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理念。
他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求索心态。
他以优秀的学识和创新意识,在政务、教育和战略计划等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另外,曾国藩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他深知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他善于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处事方式。
他重视与下属的沟通和合作,善于激励团队成员的潜力。
他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对他人的贡献表示认可和感激。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
此外,曾国藩注重个人的坚持和奋斗。
他的一生经历了几次转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气馁。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以非凡的毅力和耐力战胜了许多困难。
同时,他也教育他的部下要有志向和奋斗精神,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经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曾国藩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和回报。
他一直视为公务为己任,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积极推动农田水利、教育事业和军事改革等领域的发展。
他建立了许多学校来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他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贫困人群,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总之,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以正直、创新、人际关系、坚持和回报为核心。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
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
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
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
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
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
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
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
他曾经夫子自道说: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
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
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文/知行君修身养性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修身养性(资料图图源网络)一个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
曾国藩把自身修炼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地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后又经过严格的科举选拔,终成一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典范。
也因为此,曾国藩极其重视儒学,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人生追求的理想,曾国藩还将其视为自身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宋明之后,封建正统士大夫通常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置于两个对立面,将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最后,非但治国、平天下缺乏精神依靠和宏伟目标,也导致其无法完成救世大业,就是满腹经纶也不能为天下人办实事。
这样就把“传教”与“做事”对立了起来。
追根究底,曾国藩认为其主要问题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过于简单化,将它完全孤立起来,从而使其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更不可能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很好地结合。
因此曾国藩主张,自身的修为必须与当前的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无论做什么,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为人处世,带领军队,为官从政,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
要使它们有机结合,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将自身的修养放入广大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
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
静坐: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静坐(资料图图源网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有怎样的人生观。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里想要做的事情。
唐镜海先生曾说,为人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
曾国藩对唐镜海先生极为信任,曾告知唐镜海,说他自己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狠来什么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于自己喜动不喜静。
镜海先生说,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刚的恶习,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恶习,它们各有偏颇,一旦沉迷其中就会经常性发作,而这些没有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用心体验它并终身不断警醒自己。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读后感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读后感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是一本以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曾国藩为主要内容的书籍。
曾国藩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令人钦佩。
本文将结合这本书中的经验和教诲,从一个个步骤开始思考曾国藩的人生修炼。
第一步:明确修炼目标与从容的心态 在《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中,作者告诉我们,要进行人生修炼,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修炼目标。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前行。
同样重要的是从容的心态。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平静、沉着的心态,不被外部环境影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举例说明:曾国藩在历史上有无数次遭遇困境,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修炼目标,保持从容的心态。
他在很多挫折和失败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步:培养自律和节制的品质 自律和节制是曾国藩强调的重要品质。
自律意味着以自我约束为基础,控制自己的言行和行为。
节制则强调积极合理地使用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举例说明:曾国藩深刻认识到自律和节制的重要性。
他注重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正是这种自律和节制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
第三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刻苦学习 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学习是曾国藩成功的重要因素。
曾国藩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举例说明:曾国藩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努力的人。
他在官场中屡战屡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相反,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刻苦学习,使得他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曾国藩人生修炼的机会。
通过分析曾国藩的人生修炼过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他的坚持、努力和自律品质。
曾国藩的人生修炼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目标、保持从容的心态,培养自律和节制的品质,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刻苦学习,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励志修身名言
曾国藩励志修身名言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名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修身哲理,对于我们在追求成功和塑造品格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这句话直击要害,点出了失败的两个常见根源:懒惰和骄傲。
庸人往往因懒惰而错失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最终一事无成。
而那些有才华的人,常常因骄傲自满而固步自封,失去了继续进步的动力,导致失败。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两个“敌人”,保持勤奋努力的态度,同时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恒心和专注是成功的关键。
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开始到结束都坚持不懈。
如果总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今天做这个,明天想那个,就像坐在这座山上,却望着那座山,最终将一事无成。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梦想,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这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和领导他人的智慧。
不看重钱财,能够聚拢人心;严格要求自己,能够让人信服;胸怀宽广,能够赢得他人的支持;身先士卒,能够带领他人前行。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关于利益和谋略,曾国藩有着独到的见解。
利益不能独自占有,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而谋略则不宜与过多的人商量,因为人多意见杂,容易泄露机密。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利益时要有大局观,在制定谋略时要有判断力和决断力。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一个家庭的衰败往往源于奢侈浪费,一个人的失败常常是因为贪图安逸,而招人讨厌往往是因为骄傲自大。
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同时,不能贪图安逸,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进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为政治家而奋斗的同时,也以一名细致入微的父亲而闻名。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对子女的教育指导和人格塑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关于家庭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宝贵经验。
1. 父母身教的重要性曾国藩强调父母应以身作则,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他在书中提到:「孩子是用眼看父母成长起来的,所以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榜样。
」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示范,父母才能将正确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2. 教育目标与方式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
他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尊重长辈,并树立正确自我评价的意识。
同时,他也强调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和个人发展,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 学习方法和技巧曾国藩在信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建议。
他鼓励孩子们注重思考,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建议他们记笔记、总结经验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他还教导孩子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学习,面对困难时不气馁。
4. 良好品德的培养曾国藩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
他鼓励孩子们做一个有责任心、勤奋好学、宽容待人和正直忠诚的人。
通过纪律训练、道德教育和例行操练等手段,他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出良好的品质。
5. 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最后,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发展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曾国藩鼓励孩子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成就,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曾国藩家书中探讨了家庭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他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培养出有品德和责任感的下一代,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对于家庭、社会以及整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人格、学问与治术贯穿了他的一生,并成为了他的传奇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的内涵,并分析它们在他的人生舞台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坚定的信念、严谨的自律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上。
他秉持着“君子慎独”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成为典范。
在面对困难时,他始终保持冷静和坚定,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应对。
然而,曾国藩在处理与同僚和上级的关系方面略显固执,表现出过于强势的一面,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发展。
曾国藩的学问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他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学说。
他坚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
曾国藩将学问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管理家庭、教育子女还是治国理政,他都游刃有余。
同时,曾国藩也重视西方文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国藩的治术思想强调“中庸”和“权谋”,在领导风格上,他注重恩威并施,以德服人。
在管理方面,他提倡制度化管理,注重细节,并强调团队精神。
在决策方面,他审时度势,善于权衡利弊,力求做到最优。
同时,曾国藩在执行方面也展现出高效的行动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他的治术思想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给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无疑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在人格方面,他的自律、坚定和领导能力使他在逆境中屡次崛起,并影响了无数人。
在学问方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造诣,并善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治术方面,他的智慧和行动力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然而,曾国藩也有他的局限性。
在处理与同僚和上级的关系时,他过于强势和固执。
在洋务运动中,他的保守思想使他的一些举措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并不影响他在整体上的人格、学问与治术的评价。
曾国藩修身的启示和感悟
曾国藩修身的启示和感悟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名将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特别是他对修身的重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曾国藩修身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曾国藩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一生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修身,不仅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还亲自撰写了《曾国藩全集》等著作,这些都是他修身养性的体现。
曾国藩的启示在于,无论在什么时代,学习都是重要的,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增加自己的见识,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此外,修养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修养好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修为和修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我们需要从曾国藩身上学习,不断努力学习和修养,才能不断发展自己。
其次,曾国藩注重自律和自强的精神。
曾国藩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秉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原则,他不向艰难低头,也不向困难屈服,始终保持自律和自强的精神。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在政治上坚持原则,在家庭和教育上注重自律和自强。
曾国藩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拥有自律和自强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和毅力,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坚持,才能走向成功。
最后,曾国藩注重品德和人格的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他提倡忠诚、正直、勤奋和谦虚等美德,自己也身体力行。
曾国藩以身作则,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声望,也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曾国藩的启示在于,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决定了他的价值和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之,曾国藩对学习、修养、自律、自强、品德和人格的重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我们应该从他的身上学习,努力修身自律,增强自己的修养和品格,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欲正人先正己曾国藩语录:1.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一些人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总是轻易对别人的作为指指点点,甚至横加指责,满口仁义道德,但是,自己的作为却难以服众,说一套做一套。
这样的人别人是会敬而远之的。
曾国藩说,正人先正己,“以己所向,转移习俗”。
他恨官气,因此摒弃官府排场,禁止部下迎送虚文;他恨懒惰,自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
当然,曾国藩的这些认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自身经历中得到的教训。
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后,为了树立威信,整饬腐败到了极点的官风吏治,仿效当年武则天的办法,在总督衙门口设置了一个举劾匦(与今天的举报箱类似),号召军民将官吏奸弊等情事写成举劾书投入匦内,由总督大人亲自阅览。
这个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极大恐慌。
当时两江总督衙门驻节祁门县,祁门县令包人杰就有大祸临头之感。
他不惜重金,向一位当过48年刀笔吏、侍候过十多位县太爷的施七爹讨教对付办法。
施七爹略施小计,便让曾国藩败了兴。
曾国藩开匦所拆开的第一封举劾书,就是检举其弟曾国荃打下吉安后偷运两万多银两回家的事情。
接下来还有揭发曾国藩打仗无功,争权有术,办事不按国法等内容的举劾信。
曾国藩极为恼怒,明知道这是有人故意和自己作对,有心想查个水落石出,又怕事情一旦传扬出去更不好办,朝廷对握有兵权的汉人早有戒心,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情怎能说得清楚?于是只好以“军务紧急”为由,撤掉了举劾匦。
一个小小的刀笔吏,竟能轻而易举地挫败堂堂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整饬吏治的雄心壮志,的确发人深思。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之道_张宛艳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之道文 _ 张宛艳曾国藩出身寒微,身处清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代,以学问和修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反复磨砺,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第一名臣”。
他在人格修炼和处世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近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格修炼观:求缺持盈曾国藩从识字发蒙到踏上仕途,共花去二十三载艰辛的岁月,此后他的仕途一直非常顺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的品秩由四品骤升至二品,由翰林院的纯学官转入内阁,正式参与朝廷重大政事的决策。
这使年轻的曾国藩颇感自豪,“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一·致澄弟沅弟季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49页)。
但曾国藩承续古人盈满亏损、物极必反的天命观,又通过自己的阅历形成居安思危的思想,经常警醒自己“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萧守英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84页),并一再告诫家人“富不享尽,势不多使,自然悠久矣,自有深固之基矣”(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二·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4页)。
他认为,天道恶盈,人道忌满,“家运太隆,虚名太大,物极必衰,理有固然,为之悚皇无已”(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二·致澄弟》,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56页)。
其时,正值青年曾国藩官运亨通、仕途平步青云的得意顺境,但他却常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
曾国藩认为,天地的盈虚交替与人世的盛衰变化是自然的规律。
他特意将自己的书舍取名为“求阙斋”以示自警,表达追求求缺持盈保泰的境界,“余官京师,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阙斋,恐以满盈致吝也”(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版,第56页)。
他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曾国藩做人的十大方法
曾国藩做人的十大方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名臣,他在做人方面深受人们敬仰,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这些佳话中蕴含着他做人的十大方法,以下是详细介绍:一、自尊自信曾国藩自尊自信,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精益求精。
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鼓励孩子在身体、智力、品德方面充分发展自己。
二、推己及人曾国藩在做人方面非常注重“推己及人”,他关心他人的需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宽容与体谅曾国藩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宽容,能够体谅别人的处境和难处。
他常常能够放下过去的矛盾,和解和谐,和别人一起为公共利益而进步。
四、谦虚谨慎曾国藩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断深入了解别人的想法,使自己不因性格缺陷而陷入困境,并且能够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保持镇静。
五、慷慨大方曾国藩对别人慷慨大方,愿意为别人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他也乐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承认义人之言,通过合作与伙伴们共同获得成功。
六、勇于承担责任曾国藩勇于承担责任,没有逃避和规避,即使他是在困苦和压力下面临挑战,他也会开始行动,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七、坚守底线曾国藩在做人方面还坚守自己的底线,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并且在处理问题时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八、注重实际效果曾国藩做人方面注重实际效果,他喜欢用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他清楚自己要实现什么目标,怎样才能最快地达成。
九、勇于创新曾国藩勇于创新,他非常崇尚科技和新思维方法,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去解决旧问题,并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经验,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上的标志性人物。
十、追求卓越曾国藩生命的全部精力都用来追求卓越,追求人类更高的精神境界。
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出卓越的事业,即使在做人方面,他也能做到卓越。
综上所述,曾国藩做人的十大方法,概括了其勇于承担责任、实践创新、注重实际、追求卓越、坚守底线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这些方法适用于我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场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看人的八个层次
曾国藩看人的八个层次
1.外表: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外表能够反映出他的品行和性格,包括举止、神态、表情等等。
2.言谈:言谈是反映一个人思想和修养的重要指标。
曾国藩认为,善于言谈的人,往往有着高尚的品格和优秀的能力。
3.学识:学识是一个人智慧和格局的象征。
曾国藩认为,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4.背景:背景是一个人家世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曾国藩认为,虽然背景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是背景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5.才干:才干是一个人能力和实绩的体现。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干越高,就越能够在社会上得以发展和成长。
6.品德:品德是一个人行为和处世的标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得到尊重。
7.修养:修养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心态的展现。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越高,就越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8.人品:人品是一个人信仰和道德的体现。
曾国藩认为,只有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1 -。
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
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一,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曾国藩出身寒微,身处清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代,以学问和修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反复磨砺,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第一名臣”。
他在人格修炼和处世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近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曾国藩的个人要求曾国藩为官处世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三,个人要求对其影响事业上,曾国藩对自己的这些要求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对于曾国藩来说,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为官之道不过在于对人,对人则分为两类,即对待上级与对待下级。
曾国藩曾说:“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待人以诚以敬,处事心平气和,居官而耐烦,自然会受到上级的重用。
对待下级,曾国藩也有经验“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也就是说,对待属下的方法,有两个方面应该宽。
应该宽的:一是使用银钱之事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钱财充裕的时候,要挥金如土,一掷数十百万;当穷困窘迫的时候,也要慷慨解囊,分利于人,而自甘困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
一,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曾国藩出身寒微,身处清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代,以学问和修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反复磨砺,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第一名臣”。
他在人格修炼和处世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近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曾国藩的个人要求
曾国藩为官处世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三,个人要求对其影响
事业上,曾国藩对自己的这些要求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对于曾国藩来说,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为官之道不过在于对人,对人则分为两类,即对待上级与对待下级。
曾国藩曾说:“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待人以诚以敬,处事心平气和,居官而耐烦,自然会受到上级的重用。
对待下级,曾国藩也有经验“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也就是说,对待属下的方法,有两个方面应该宽。
应该宽的:一是使用银钱之事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钱财充裕的时候,要挥金如土,一掷数十百万;当穷困窘迫的时候,也要慷慨解囊,分利于人,而自甘困苦。
二是不与人争功,遇到打了胜仗,要将功劳全部归之于别人,遇有保举的事,就通过保举优奖笼络人。
如此行事,必定受到下属的拥戴,自己的政权便也可以稳固了。
健康上,曾国藩的个人要求也有助于他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养身学价值。
所谓养生,全在一恒字,饮食起居有规律,适当地锻炼,便可养生。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这样好的生活规律使得他身体健康。
另一静字则用来修心。
学会自我沉淀,时时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动怒,不动气,不着急,不紧张,有条不紊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使得他心理上也能够健康长久。
四,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
5、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
6、谨言(刻刻留心)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8、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9、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10、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1、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2、作字(早饭后作字。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13、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五,体现曾国藩个人修为的小故事
曾国藩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他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
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曾国藩在用人上也是相当成功,他对别人也严格要求,能过从细节上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国藩给三个人分派职务。
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
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
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
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问:“还没用他们,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
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无需多少开创精神和机变的事情。
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
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即是淮军勇将,
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
六,曾国藩的个人修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曾国藩严格的个人要求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光辉与荣耀,那么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呢?“求缺持盈”、“常存反省”、“慎独”这些延续了千年的话题还会一直流传下去,永不过时。
求缺持盈,曾国藩认为,天地的盈虚交替与人世的盛衰变化是自然的规律。
他特意将自己的书舍取名为“求阙斋”以示自警,表达追求求缺持盈保泰的境界。
他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他把求缺持盈作为重要的处世准则,从知天乐命,宽阔胸襟的角度来修身处世。
综观曾国藩早期任京官的仕途历史,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之中人格、学问和治术不断磨合和基本定型的时期。
此时,他的“求缺持盈”人格修炼观的确立,与其一生的成败得失、荣辱毁誉密切相关,也是他自强不懈而又谨慎持重的精神支柱。
常存反省。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传统儒家提出了克己内省、改过迁善等具体方法,而其核心是强调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曾国藩按照这一修身之道,也时常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所以要
想修得慎独工夫,首先要做到不自欺,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也应该克己以正,在“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不自欺,达到心安的境地,则内心一定能俯仰无愧,“快足宽平”之感自然产生,精神自然愉悦。
在曾国藩的慎独工夫中,是在“隐”、“微”处下工夫,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是由于人们内心无尽的欲望才会滋生出无数“心贼”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妄为的邪念,形成肆意妄为的恶习,而养成欺人的习惯,欺人更是欺骗自己,欺骗自己的良心。
曾国藩通过这种常存反省的做法,使自己能够达到身心泰然这样一种和谐状态。
当然,关于曾国藩的修身立德之道,在其一千多封家书中可谓不胜枚举。
曾国藩在这样不断地自省中,从维护名节和官德的高度从严自律,强调行为的自觉性,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力行道德修养之道,铸就了自己非凡的道德人格。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像曾国藩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关注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也终将在人格修炼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徐素玮
135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