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2015暑期高二学习辅导
“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 不敢正视的残忍的行动。” “且慢!我还要到我母亲那儿去一趟。”
2015暑期高二学习辅导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 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 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 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 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 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 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 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 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微弱的自身处境和重大的社会责任的差 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 距,使王子忧郁、探索、徘徊。 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纵欲的时候,有赌 |博、咒骂或 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 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我的母亲在等我。这一服 续命的药剂不过延长了你临死的痛苦。
2015暑期高二学习辅导
(二)三组感情关系: 老国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克劳狄斯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的恋爱关系
2015暑期高二学习辅导
(三)四组误杀
1、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去的信使
(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 2、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 3、哈姆雷特误杀雷第三幕是剧情发展的关键。
哈姆雷特从装疯、试探、训母、杀相,遭流放 的曲折过程。
2015暑期高二学习辅导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 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 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 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 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 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 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 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 哈姆莱特的思想并不是专注在复仇任务上和克劳迪斯身上, 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相反,却深深纠缠和分析到各种带根本性的社会道德、行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 为意志、生存死亡等重大问题上面去了。 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 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 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 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 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人性与母性的碰撞
《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人性与母性的碰撞作者:曾茜雅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5期摘要:乔特鲁德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一个复杂矛盾的女性角色,人物性格真实、鲜明。
笔者将站在女人、母亲、王后三个不同身份的立场上对乔特鲁德的人性与母性进行分析,探究其身上所呈现出的人性与母性的碰撞,从而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关键词:乔特鲁德;人性;母性;形象分析一、引言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英国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把他和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并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不仅如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世界文学领域也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哈姆莱特》作为其最重要的悲剧代表作,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王子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确实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王后乔特鲁德这个女性形象也不容忽视。
她是老国王生前贞淑的妻子,也是新国王甜蜜的爱人,更是哈姆莱特的亲生母亲。
作为王后、女人、母亲,乔特鲁德维系着多重人伦关系,充满了矛盾性。
她的地位看似高贵华丽,实则岌岌可危,即使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苦苦挣扎,也难逃悲剧的命运,注定沦为王室贵族之间夺名争利的牺牲品。
基于此,笔者将通过女人、母亲和、王后三个角度对乔特鲁德所显现的人性与母性进行简要分析,在两者的碰撞下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和阐释这个人物,使乔特鲁德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二、人性情欲的渴望作为一个女人,乔特鲁德具有女性柔弱、顺从的性格特点,也渴望追求新的爱情生活,得到人性欲望的满足。
人一生下来便拥有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无论是感情表现的心理活动,还是生存和享受的生理需要,七情六欲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无可厚非。
面对老国王的突然死亡,她和哈姆莱特一样,伤心不已,但是考虑到以后无所适从的处境,她有且只有选择答应新国王的求爱,做他的新娘,才能避免被遗弃的下场,依旧享受一国之后的荣华富贵,延续人生的幸福。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摘要】莎士比亚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把美毁灭给读者、观众看,而剧中的主、配角也都成为这被毁灭的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剧中的配角乔特鲁德,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只是一种摆设般的存在,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本文试图对《哈姆莱特》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解读乔特鲁德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乔特鲁德;中立;爱子;自保;悲剧悲剧作为世界文学创作的一种极其富有情感表现艺术的形式,往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它的变体是多样的,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中心人物“哈姆莱特几乎受到所有评论家、观众与读者的关注,而戏剧中的女性,往往处于完全被忽略的地位,她们的悲剧也无人问津” [1] 。
但是,实际上这部讲述王子复仇的悲剧将“悲”的元素渗透到每一个角色中,主角和配角都成为撕裂的美的见证者。
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乔特鲁德是很卑微的,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她作为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的缩影,首先试图通过中立的模糊态度来缓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同时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和回护;最后虽有觉悟,却无力反抗,只能以悲剧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主宰。
一、复杂而模糊的配角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往往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有一种“边缘化”趋势。
《哈姆莱特》中的两位女性,王后乔特鲁德和少女奥菲利亚出场的次数都不及男性角色,甚至在剧中人物的介绍中,二者被写在了众男性龙套角色之后,是一种微弱的存在。
她们的“品质、性格不是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来评论,通过剧中男性话语来定界的”。
乔特鲁德贵为丹麦王后,在剧中却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开场时,她就她劝哈姆莱特对新国王和颜悦色并忘掉已故的生父。
剧中并未交待出王后更倾向于哪一方,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她在为新国王说好话,但是话语生成的环境是在国王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之时,所以我们不如把她看作在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的调停者。
乔特鲁德形象
柔弱而勇敢的女性———对《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众所周知,《哈姆雷特》( 1601) 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悲剧代表作。
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
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 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 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
但哈姆莱特悲剧原因的焦点在于其复仇行为的“延宕”, 因此破译哈姆莱特“延宕”之谜, 便成为打开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钥匙。
对这个万古常新的问题的探究,前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典型的原因有:( 1) 社会原因说: 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寻找原因。
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的代表, 他的悲剧在于客观上人文主义者寡不敌众, 弱不胜强。
主观上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存在着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等缺陷。
( 2) 个性缺陷说: 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寻找原因。
歌德认为,《哈》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任在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 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哈姆雷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 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 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他是怎样的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 总是触景生情, 总是回亿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 可是再也不能变得快乐了。
”赫士列特也断言, 哈姆雷特“非常软弱而忧郁”。
( 3) 思想与行动脱节说: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认为: 哈姆雷特的失败不是由于他的长于思想短于行动,或者由于思想与行动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
正是这两种形式的脱节特别是后者, 造成了哈姆雷特的悲剧。
当然还有理想幻灭说、心理失衡说、“俄狄浦斯情结”说即恋母情结说等等, 以上种种, 真可谓“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被许多学者、文人所评论, 可是对剧中其他人物的关注似乎就很少了。
比如, 乔特鲁德。
目前, 对于哈姆雷特的妈妈乔特鲁德王后仅有的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她背信弃义、贪图享受, 没有政治上的野心, 只是做了“情欲的奴隶”。
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哈姆雷特无疑是全剧的核心。
他本是一个充满理想与热情的丹麦王子,接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类有着美好的憧憬。
父亲的突然离世以及母亲迅速改嫁叔父这一系列变故,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
他开始陷入深深的困惑与痛苦之中,这种痛苦不仅仅源于对亲人行为的失望,更是对整个世界秩序的怀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句经典的独白深刻地展现了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
他在复仇的使命面前犹豫不决,这并非是他的懦弱,而是人性在道德、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艰难权衡。
从道德层面上讲,为父复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他所面对的敌人是自己的叔父,是丹麦的国王,这一身份让复仇变得复杂而危险。
理智上,他需要精心策划,寻找合适的时机揭露叔父的罪行,然而情感上,他又被悲伤、愤怒和怀疑所淹没,难以做出果断的行动。
再看剧中的其他人物,如克劳狄斯,他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阴谋家。
他弑兄篡位,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一切手段。
他的存在如同黑暗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丹麦宫廷。
与哈姆雷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劳狄斯代表着人性中的恶,他的欲望驱使他走向罪恶的深渊,毫无道德底线可言。
而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则是一个在欲望与软弱之间徘徊的女性形象。
她的迅速改嫁暗示着她对肉欲的屈从,同时她在面对哈姆雷特的质问时又表现出软弱和逃避,她无法正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反映出人性中在面对诱惑时的脆弱性。
哈姆雷特压题
一、2011届模拟考试原题1、《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请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答:这句个性化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2分),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1分),体现了哈姆雷特精于思想,疏于行动、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2分)。
2、“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诶,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复杂心理?(6分)答:(1)“颠倒混乱”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不满,充满正义感。
(2)“重整乾坤”表现了他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的重大,有责任感。
(3)“诶,倒霉的我”表现了他感觉到自己重整乾坤的巨大压力和当此重任的无奈,内心矛盾。
(每点2分)3、《哈姆雷特》中有三重复仇,请写出具体内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5分)答:(1)哈姆雷特为被谋杀、篡权的父亲报仇(2)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害的父亲报仇(3)小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报仇。
(3分)关系:三重复仇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为主线,(1分)其他两重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1分)4、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答:(1)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2)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不相信人民(3)他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4)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每点1分)5、《哈姆莱特》中雷欧提斯为什么会中克劳狄斯的奸计,和哈姆雷特比剑?决斗的最终结局怎样?(5)答:雷欧提斯要为偷听王后和哈姆雷特谈话而被哈姆雷特误杀的父亲报仇,为他那受刺激变得精神失常溺水而亡的妹妹报仇。
(2分)结局: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哈姆雷特,不明真相的哈姆雷特夺过剑刺伤了雷欧提斯,双双殒命,哈姆雷特死前也用剑刺死了克劳狄斯。
(3分)6、为什么说《哈姆莱特》的悲剧结局和主人公的性格弱点有很大关系?(5分)答:主人公哈姆莱特过于内向、审慎、优柔寡断,他多次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错失报仇机会,最后在和雷欧提斯的比剑中,随同雷欧提斯、王后、克劳狄斯的死,自己也中毒剑而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五章人物议论和评价摘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人物议论1. 关于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称赞他是一位有远见的领袖,他的冷静和果断带领着苏联度过了危机。
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手段残酷,对待政敌毫不留情。
他的形象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极富复杂性的人物。
2. 马尔泰·诺娜特诺娜特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他对改变世界充满了信心和热情,但是在革命的浪潮中,他也逐渐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和复杂。
他的形象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理想和迷茫。
3. 雷季亚·科尔采亚伯科尔采亚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决心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获得了成功。
他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工人,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二、人物评价摘抄1. 保尔·柯察金“柯察金的执政手段虽然残酷,但却带领苏联度过了二战的艰难时期,他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伟大领袖。
”2. 马尔泰·诺娜特“诺娜特的形象给予了年轻一代无限的勇气和希望,他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激励着无数年轻人。
”3. 雷季亚·科尔采亚伯“科尔采亚伯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就非凡。
”以上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五章中人物的议论和评价摘抄。
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所展现的性格和命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为读者呈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关于革命、斗争和人性的伟大作品。
小说通过讲述保尔·柯察金、马尔泰·诺娜特和雷季亚·科尔采亚伯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苏联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
这些人物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改变者,他们的故事饱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作为其戏剧作品中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观念,引发读者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不断思索。
正如他本人评价自己的作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一、哈姆雷特及人文主义精神(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辉煌灿烂的创作生涯第二时期(全盛时期)中最成功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位于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的转接点,那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逐渐削弱、资本主义冉冉升起的交替时期,英国社会也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期,莎士比亚别出心裁地将丹麦设置为故事的发生地,展现其所在的英国社会面貌,以跨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雷特的故事带入伊丽莎白末期的英国社会。
因此,《哈姆雷特》是英国社会秩序混乱、群众精神模糊的缩写,英国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呈现政局稳定且生产力发展迅速的状态,而自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英国社会泛滥起专制集权主义,挥霍浪费的宫廷生活与官僚主义作风压榨着资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堪。
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创作《哈姆雷特》来讽刺黑暗腐败的英国社会,揭示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揭发了王权与封建势力的丑恶罪行。
(二)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主义精神是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世界观,最早出现于意大利。
人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反对神学论中神的绝对权威和教会的来世观及禁欲苦行,旨在将人的尊严、思想、情感、智慧都从神学的枷锁之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内容是肯定现世生活、主张人的个性解放,并歌颂爱情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并崇尚科学和理性的思想,反对封建等级的压迫和愚昧腐朽的观念。
人文主义符合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展现朝气勃发和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打击落后迂腐的封建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群众开辟崭新的精神世界。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几百年来,无数的评论家抒发他们对这一伟大悲剧的深切感受和崇高评价。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无可厚非的主人公,读者和评论家都将视线的焦点集中在他身上。
而本文将分析的焦点转向剧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即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
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两位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考察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不平等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标签:《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乔特鲁德悲剧成因一、引言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第十二夜》中的奥维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之一,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的悲剧命运也十分引人关注。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现实给与的,而她们自身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通常以女儿、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出现,从而决定了她们对于男性或依附或从属的生存状态。
二、悲剧成因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中的两个女性角色。
作为哈姆雷特的恋人和母亲,她们对于哈姆雷特的个人情感和最终命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本是纯洁的恋人关系,由于政治阴谋的介入,失恋和丧父的双重打击使奥菲利亚陷入了疯癫状态。
作为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匆匆改嫁给新国王,激起了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怨愤。
事实上,这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是男性主宰的社会中脆弱的女性的悲剧。
她们只能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命运屈从顺服。
1.时代背景及其对作者的影响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转折时期,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深入人心。
然而,这里所提到的个人是不包括女性的。
这一时期。
女性的家庭角色地位仍然沿袭中世纪传统的男性中心论,女性在家长制家庭处于从属角色。
从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来看,文艺复兴时期,在婚姻问题上,贵族妇女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们也必须听从丈夫的安排,家族利益和社会利益要远远超过个人的情感偏好。
论《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
性 与女性在 现实社会 中所处 的不 同地位 ,类似于奥 菲利亚的女性是没有话语权 的 , 情 愿也罢 , 不情愿也
路 的” 。毫无疑 问, 奥 菲利亚对于哈 姆雷特而 言是生 命 中至 关重要的一个节点 , 然而, 也仅 仅是一个 节点
而已 。 她曾经获得过 这个悲情 王子 的垂 青 , 然 而在对 立的男人之 间 , 她能够做 出的选择 太过残酷 , 或者 是 舍弃父兄做烈女 , 或者是舍弃爱情做孝女。而哈姆雷
面, 传统的男权 主义思想 并没有在社会 文化 中消退 , 女性话语权 的争夺反而激起 了根深蒂 固的传统思想
的强 烈反弹 ,奥菲利亚 的话语 在哈姆雷特心 中虽然
对整个 世界 以及所 有 的女性产 生 了根 本 的怀疑 , 他
开始鄙视所有 的女性 ,对女 性的忠诚 以及所谓 的爱
重要, 但是一旦 涉及他心 中的某些 “ 原则” 或者 不可 触碰 的东西 , 就 必然会被 当作 “ 疯话” 。
二、 哈姆雷特与乔特鲁德—— 母爱的异化
乔特鲁德在《 哈姆雷特》 中是 一个非 常重要 的角 色, 她在故 事发展 的不 同阶段 , 分 别充 当了女人 、 寡 妇、 乱伦 者 、 罪人 的角色 , 然 而在上 述的 角色转 变过
1 2 5
总第 4 4 6 期 程中 , 她始终有 一个 角色是从不 变动的 , 即她作为哈 姆雷特母 亲的角色 。在第一幕 中, 乔特鲁德请 求哈姆 在乔特 鲁德 丰满 的母 性和 女性形象面前 ,哈姆 雷特背后 的诅咒 以及埋怨 , 显得如此苍 白无力。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克劳狄斯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
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
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克劳狄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哈姆莱特(节选)》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题《哈姆莱特》(节选)课型新授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对莎士比亚有简单的了解,但对《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较为懵懂,加上本篇属于节选章节,学生若要更好的把握情节内容和理解人物形象,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加深对人物的解读。
经过《窦娥冤》《雷雨》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对戏剧作品的理解能力,能够自觉地从情节、语言中梳理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但仍处于较浅层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其深入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3.探究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本文通过曲折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来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难点:1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复杂性。
2 感受本剧的悲剧意蕴。
教学准备1、PPT2、《优化方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西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法国你不了解拿破仑,你就不是法国人;在英国你不了解莎士比亚,你就不是英国人。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英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哈姆莱特》曾被文学评论界评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莱特》。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到要读懂一首诗,就要了解它的作者。
这叫知人论世。
现在,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条经验也一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莎士比亚。
二、知人论世1.知人➢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最新《哈姆雷特》经典片段赏析名师资料汇编
《哈姆雷特》经典片段赏析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1、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赏析:这是哈姆雷特想到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嫁给叔叔时所产生的感慨。
哈姆雷特的这句感慨其实对女人是不太公平的。
当时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其实还处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下是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的。
她们都恪守封建礼教,听从父兄的安排,可以说完全是身不由己。
剧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利亚两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女子形象,都是在男人的阴谋或安排下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生命。
2、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秀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赏析:这句话蕴含着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肯定,表达了对人的赞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遍及欧洲十分强烈。
人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脱离了神权的束缚,开始发现了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自身。
这是一个巨人层出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
”,产生了像但丁、拉伯雷等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像拉斐尔、达?芬奇等杰出的艺术家,像哥白尼、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像培根等卓越的哲学家。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简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那些女性
简评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那些“脆弱”的女性文章摘要:在英国文学史上, 莎士比亚是一位“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伟大作家, 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他在其一生创作的37 部戏剧中, 成功地塑造了128 位女性形象, 她们的性格复杂,其中有“光明的天使”、“美丽的太阳”,也有试图解除“女性的柔弱”的女强人,有惩恶扬善、以爱化恨、化丑为美、化祸为福的爱的使者, 也有被情欲、权欲模糊了眼睛而乱伦、而发疯的人性扭曲、人格分裂者。
本文通过描写她们与情人、亲人之间的爱,剖析她们生动、鲜明的形象,看其本质的“脆弱”。
关键字:莎士比亚女性爱女性形象弱者脆弱大文豪萧伯纳对莎士比亚赞不绝口,把莎士比亚冠为“戏剧之王”,说莎士比亚戏剧对他来说“就象母亲的乳汁一样”;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更把莎士比亚的剧作喻为世界艺术的巅峰。
在莎士比亚精心雕绘的巨型戏剧人物画廊里,观赏者一无例外地要在一大批放射出绚丽夺目光彩的女性浮雕前流连忘返。
莎士比亚在以人文主义者的巨大热情,摒弃中世纪传统偏见的同时,以现实主义者的犀利目光,洞幽探微,深入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并以一代宗师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描绘出一个个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尽管这些形象并不都是完美无瑕、光明洁净,但都或强或弱地闪射出作者理想的光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世界。
在这爱的世界中有男女之间的爱,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勇敢的爱,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之间心灵的爱,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之间情欲的爱,麦克白夫人对丈夫疯狂的爱等;也有父女之间的爱,如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莉亚的亲情之爱;还有母子之间的爱,如乔特鲁德王后对儿子哈姆莱特宠溺的爱。
这些女性对于她们的爱是坚定的、执着的、勇敢的,有的甚至是残忍的。
然而,纵观这些女性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她们是令人悲哀地“脆弱”的。
莎士比亚在其最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以满怀同情乃至怜悯的口吻说“弱者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在他的剧作中,女人就是弱者,无论她贵为女王、王后,还是平民、女仆,也无论她是饱经忧患的老妪,还是涉世未深的少女。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夜宴》被很多人称为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冯小刚自己也这样承认过。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那么,从这样的情节安排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行动—血溅皇宫。
而在人物形象设置上,两部作品也交相呼应:厉帝与克劳狄斯,无鸾与哈姆雷特,婉后与乔特鲁德,奥利菲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
《夜宴》中的婉后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有着一样的身份,即都是一女侍二夫的王后。
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哈》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傻,奥菲莉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傻。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
在国王死后,她一直生活在哈姆雷特对她的责骂声中,在王子的羞辱与挖苦中,王后的尊严被彻底摧毁,她的内心被撕伤得鲜血淋漓。
就这样,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不如死的乔特鲁德惨不忍睹地扔给了观众。
至此,哈姆雷特也很好地完成了父亲教给他的“伤其心而不能伤其身”的复仇使命。
剧终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很多人认为是为救哈姆雷特,但如果仔细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意外或者说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这样一个内心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
作者:常聪敏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哈姆莱特》文本的细读,从多个方面对乔特鲁德的形象展开了分析,最后得出乔特鲁德是一个慈爱宽容、具有牺牲精神的的伟大母亲,她没有参与对前夫的谋杀,是一个清白的王后。
关键词:乔特鲁德;母亲;王后
《哈姆莱特》全剧五幕二十场,其中有乔特鲁德出场的只有十场。
除了王后寝宫这一戏外,她每一次出场的台词只有寥寥数语。
尽管她的戏份和台词都不多,但她却是戏中一个重要人物。
在全剧中,她的性格可以说是最难把握,她的心理最难猜测。
她是一个软弱女人还是有野心的女人?她是否参与了对前夫的谋杀?她嫁给克劳狄斯,是因为她爱他,还是出于其他的原因?剧本没有明确交代,这反映了乔特鲁德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
所以有必要对乔特鲁德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个人物和整部作品。
一、慈爱的母亲
首先,乔特鲁德是一个深爱哈姆莱特的母亲。
综观全剧,乔特鲁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对哈姆莱特的母爱。
她的台词不多,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几乎全是关于哈姆莱特的。
爱子之心可谓溢于言表!她认为哈姆莱特因为他父亲的死和自己的再嫁而郁郁寡欢,因此想尽办法让他高兴。
为了哈姆莱特她什么都愿意做,时时处处为哈姆莱特着想。
甚至于匆匆嫁给克劳狄斯也主要是因为哈姆莱特。
老王驾崩,新王登基,如果乔特鲁德不嫁给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就会失去做未来国王的机会。
为了能让儿子成为将来的国王,她不得不尽快嫁给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因为在戏的开头,克劳狄斯在群臣面前公开向哈姆莱特宣告:“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最慈爱的父亲至于他的儿子。
”(117)
但是哈姆莱特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完全不考虑母亲再嫁的真实原因,不考虑父亲死后母亲的幸福。
在王后寝宫中,他用最尖刻的话语斥责母亲的再嫁。
但是做为母亲的乔特鲁德却用博大的母爱宽容了儿子对自己的极大伤害,没有在克劳狄斯面前说哈姆莱特是在装疯,甚至为哈姆莱特错把波洛尼斯当作克劳狄斯而将前者杀死的行为掩饰,说哈姆莱特“在一直疯狂的恐惧之中,把那躲在幕后的老好人家杀死了”(357)。
乔特鲁德还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母亲。
在戏剧的最后她抢先喝下原本给哈姆莱特预备的毒酒,她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哈姆莱特的生命,使哈姆莱特有了最后复仇的机会。
在第四幕第七场中有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设计毒死哈姆莱特的场景。
在他们密谋的时候,机警的国王克劳狄斯突然说“且慢!什么声音?(377),这时乔特鲁德才登场,并通报奥菲利娅的死讯。
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出,王后偷听到了他们的密谋。
尽管克劳狄斯不让她喝那杯为哈姆莱特预备的毒酒,为什么王后一定要坚持喝呢?作为一个母亲无法忍受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作為一个王后和妻子她又无法直接去杀死克劳狄斯。
她无法调节二者的矛盾和仇恨。
她知道儿子一定要报杀父之仇,但这场阴谋会提前结束他的性命使他无法复仇,所以她选择先喝下毒酒,替儿子死一回,让儿子有机会实现复仇的心愿。
正是乔特鲁德的死推进了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在临死之前哈姆莱特杀死了克劳狄斯。
如果乔特鲁德不是太爱哈姆莱特,不是爱他甚于爱自己的生命,她是不会抢先喝下毒酒的。
乔特鲁德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协助儿子完成复仇大计,可见其爱子之心是多么深切与强烈!
二、清白的王后
其次,乔特鲁德是一个清白的王后。
一些评论家认为乔特鲁德参与了对前夫的谋杀。
但是仔细阅读剧本,分析乔特鲁德的形象,我们会发现她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未参与对前夫的谋杀,也不知道克劳狄斯杀害了前夫。
乔特鲁德在剧中的活动证明了她的清白。
我们知道哈姆莱特排演了《捕鼠机》这场戏,戏中的情节与他父亲被杀的情节相仿,他想看看克劳狄斯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也暗含着对母亲的清白的怀疑。
在乔特鲁德和克劳狄斯共同看戏时,当谋杀的场面出现的时候,克劳狄斯当场激动地站了起来,并迅速的离开了现场。
随后的情节他向上天坦白了自己杀兄的罪行。
但是乔特鲁德只是客观的评价说:“我觉得那女人在表白心迹的时候,说话过火了一些。
”(341)看到国王站起来了,只是关切的询问:“陛下怎么啦?”(342)她的一切反应说明她只在看一场戏。
她是清白无辜的,她不知道前夫是克劳狄斯杀死的,也没有参与对前夫的谋杀。
如果她真的参与了对前夫的谋杀,那么在看这场戏的时,她的反应不会如此镇定。
后来,在王后寝宫中,哈姆莱特误以为波洛尼斯是克劳狄斯而将其杀害,王后乔特鲁德与哈姆莱特的对话进一步证明了她的清白。
王后:啊,多么鲁莽残酷的行为!
哈姆莱特残酷的行为!好妈妈,简直就跟杀了一个国王,在去嫁给他的兄弟一样坏。
王后:杀了一个国王!(351)
乔特鲁德的第一句话有责备儿子杀人行为的意思,说明她很善良。
她的第二句话说明她很震惊前夫是被谋杀的,这也暗示了她是清白无辜的,她既没有参与也不知道克劳狄斯对前夫的谋杀。
因此,最后乔特鲁德抢先喝下毒酒,为哈姆莱特的复仇赢得了机会和时间,间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乔特鲁德是一个慈爱宽容、疼爱儿子﹑具有牺牲精神的的伟大母亲。
她清白无辜,她没有参与对前夫的谋杀,也不知道克劳狄斯的阴谋。
为了儿子的利益和自
己的幸福,她嫁给克劳狄斯,但却不被儿子理解。
在男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她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她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注:本文中的译文均来自《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参考文献:
[1]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张泗洋.莎士比亚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