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合集下载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需求导向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需求导向
2 1 年第 2 期 00 2 第 3 卷 1 总 60 2 期
职业 技 术 教育
VOCAT ONAL AND I TEC HNI AL EDUCAT1 C 0N
No2 ,0 0 .22 1
V0 . 1 31
Ge ea .2 n rlNo6 0
高职教 育 人才培 养 的新 思路 : 求导 向 需
发展 已刻 不容 缓[ I 过对 高 职教 育人 才 培养 导 向 关键所 在 。 ] 。通 在我 国高 职教 育快 速发 展 的二 十 多年 里 , 终 始 理论的探讨 , 旨在厘清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思路的基 础上 , 从根本上寻求突破高职教育发展症结的对策。 存 在着 导 向 的迷 失 。一 方 面 , 向的偏 离导 致人 才 导 培养 与社会 需 求脱 节 :由于忽 视 了市场 的需 求 , 忽


人才培养导 向与培养 目标的关系
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无 法满足企业 的需求 , 企业有许多 岗位 因技 能要求高
高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缺失问题 日益 培 养 目标是 人才 培 养 的总 原则 和总 方 向 , 开 而无人能胜任 , 是 突 出。据 统计 , 上海 年均 高级 技工需 求约 1 . 8万人 , 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人才规格是培养 目 标的具
作 精神 、人 际 交往 能力 和 面对 挫 折 的承 受 能 力 等 看成是传统学科型教育的“ 压缩饼干” 来经营 ; 另一
“ 技能的培养 , 软” 人才培养带有过专的“ 工具化” 倾 方面为了收益最大化, 目扩招 , 盲 不顾及 自身的办学 向, 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识割裂和异化现象。随着就 条件制约 , 使高职教育呈规模化、 低质化繁殖 。 业形 势 逐 步 严 峻 , 职 学生 就 业 空 间被 压 缩 , 当 高 相 “ 力导 向” 能 办学 理 念 代 表 了职 业 教 育 应 有 的 大 比例 的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不对 特征和特色。但是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却不少 , 那 口,这就对 学 生掌握 通用 职 业 能力 提 出 了要 求 , 即 就 是 对 “ 职业 能力 ” 内涵 的界 定迄 今 没有 权威 、 一 统

“一核五维,三全育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核五维,三全育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核五维,三全育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摘要: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是国家战略,已成为发展趋势。

国产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生态薄弱,直接影响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而Linux网络运维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破解国产操作系统生态薄弱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型人才Absrtact: self-control, home-made alternative is a national strategy, has become a development trend. The application ecology of domestic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is weak,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merging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inux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ppli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weakness of domestic operating system.Keywords: autonomous and controllable ;national strategy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applied talent一、探索创新的核心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抓牢教学模式、教学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网络学习平台五个维度,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强化“三教改革、一以贯之”,构建了“一核五维、三全育人”的Linux网络运维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所示:二、构建“一核五维、三全育人”体系结构构建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省规划教材。

202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核心内容

202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核心内容

202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核心内容
202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人、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产业升级和振兴,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强调职业教育改革要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能力导向和效益导向。

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培养机制和平台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构建起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平台,提升培训质量和覆盖面。

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质量保障和监督评估: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评估和监测,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实现培训和就业的有机衔接。

五、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财政资金
支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奖励机制,鼓励职业教育单位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

通过以上核心内容的实施,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02.08•【字号】晋教〔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晋教〔2021〕2 号各本科高等学校:为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结合山西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总体部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转型发展蹚新路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和“六新”突破的创新人才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办学方式,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内涵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产业为要,主动服务发展。

建立健全与我省能源革命和14+N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高度契合、紧密关联的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提高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对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支撑作用和服务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产教融合,全面协同发展。

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持续深入,破解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壁垒,打通产、学、研、转、创、用一体育人“堵点”,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打造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坚持改革引领,加快创新发展。

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打造比较优势,蹚出一条示范引领的可持续、内涵式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简称“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计划,旨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产教融合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该工程由中国教育部主持实施,2010年启动。

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以产业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现代化;•实现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工程的实施方式和内容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建设优质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群;•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重视实践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对接。

同时,工程的实施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工程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对高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工程强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产学研合作工程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

职业教育和人才流动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鼓励人才流动,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

工程的成效和启示自2010年工程启动以来,该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通过优化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人才流动,工程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符合产业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工程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

工程的实施经验也为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如:•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适用于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鼓励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什么是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跨学科知识融合可以培养学生 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
竞争力。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经验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国际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提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合素质提升
知识结构:跨学 科、跨领域的知 识体系
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培养模式
目录
复合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跨学科知识融合
跨学科知识融合可以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知识融合可以培养学生 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
的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知识融合是指将不同学 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 知识体系。
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职业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职业态度: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勇于创新 职业形象:注重个人形象,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国际化视野拓展
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 方法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项目
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 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力
国际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
国际实习: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全球视 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合作能 力的人才
全球竞争力提升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 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国际交 流等方面
动态调整机制
适应市场需求:根 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场需求变化调 整人才培养方向
注重实践能力:加 强实践教学,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

叶树江:需求导向,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20140508114747_4928

叶树江:需求导向,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20140508114747_4928
需求导向,合作育人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Demand and Cooper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High Quality Personnel Geared to Applied Engineering
黑龙江工程学院 叶树江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e Shu-jiang 河南· 驻马店
Heilongjiang Province(Industrial base) • upgrade of industry • developing higher-end industries • developing tertiary industry
哈 尔 滨 市 产 业 布 局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1952-2014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年3月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Harbin Engineering College
“大交通、大测绘” 行业特色
macro-communications and macro-surveying and mapping
认识
Cognition
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双元制” 项目融入企业;
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
发,服务于企业; 学校通过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
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政府则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方 面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产业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为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人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突出 并强化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运而生,成为各大高校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特点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应用型人才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意义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他们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应用型人才也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可以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呈现出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1.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该围绕行业需求、企业需求进行规划,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2.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习实训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和市场信息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起双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高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高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挑战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已经由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

2017年9月,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五分之一。

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三分天下,已近其一”的规模。

目前,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74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数的28.13%。

民办本科高校已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拾遗补充”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逼近,民办本科高校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后大众化需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从最初“有学上”的机会需求,已转变为“上好学”的质量需求,但民办本科高校自身无论是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文化积淀上而言都存在短板。

二是“双一流”建设需要培养一流人才。

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仍然存在“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办学思路功利化,管理家族与行政化,人才培养空心化,政府宏观管理弱化”等问题,甚至深陷于选择“公益性”还是“营利性”的困惑之中,严重影响了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是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智慧化需要不断加大投入。

高等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教学的物理空间越来越少,但对网络空间的应用越来越频繁,线上线下教学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都需要智慧校园的建立、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以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高校对数字校园基础建设、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等加大投入。

四是新冠疫情引发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产生了新变化。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高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也证明了智慧校园建设、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然影响了老百姓的收入,这对靠收费“以学养学”的民办本科高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本就捉襟见肘的学费收入难以应对费用不断增加的智慧校园建设和质量层次提升需要。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通知精神,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以传统专业改造升级试点专业为主体,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5个产业学院。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学校其他专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组织机构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每个产业学院均成立由校企双方(或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负责对产业学院办学中有关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行业企业专兼职教师选派、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

理事会设立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一人,理事若干人。

可以聘任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的知名人士担任名誉理事。

每一届理事会任期三年。

理事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产业学院设院长1名,由校领导兼任;常务副院长1名,由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院长兼任;副院长若干名,其中至少一名副院长由企业方人员担任。

产业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

三、运行模式产业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多种运行模式:第一类产业学院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产业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紧密对接合作企业及所在行业的产业链,合作企业支持产业学院的办学建设、参与产业学院的办学过程,并允许合作企业对产业学院进行冠名。

第二类产业学院开设的部分专业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产业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并允许合作企业对产业学院的产业班进行冠名。

第三类产业学院主要面向行业和企业,目的是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

“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作者:邹玉友丁小雨张静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5期摘要: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服务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双重战略”的应然选择。

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征,把握发展新机遇亟须培养时代新农人;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标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理念,拓展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深度和广度;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积极推动世界农业强国建设,为世界农林教育改革与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农科;内涵式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34-03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实际而作出的论断、提出的理念和部署的战略。

农林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承担着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时代任务,肩负服务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自2019年国家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奏响了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系统地擘画了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的总体框架和举措。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农业强国战略的加速演进,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亟须契合“三新”发展观来提升新农科站位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

“内涵式发展”有别于传统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更注重质量提升以及文化、学科等属性特色化发展[1]。

这要求农林高校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调动传统农科多方优势,扎根祖国大地,深入“三农”领域探究新农科发展内核,以建设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强国为目标,牢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新发展理念,促进农科理念创新、动力协调、视野开放、目标明确,从双循环视角出发打开农林教育新格局,培养一批知农科、爱农业、敬农民的新型农科人才,建设面向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农林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兴涉农专业,推进农科专业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出“一懂两爱”的卓越农林人才,完成高等农林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樣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诉求。

基于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基于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设 立 项 目的研 究 、 研 究 方 向 的研 究 、 实 操 能 力 的研 究 , 探 索 以
自觉性 , 鼓励追求学 生 的个性 发展 和全面发 展 , 培养不 同层 次、 不 同类型 的多角度 的人 才 , 以适 应社 会经济发展 的要求 。 在教学 中应发挥 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 起主导性的作用。
专 门人才和高级技术型专 门人才 。 2 . 职业岗位 专业 培养方案 要确定本专 业学生毕 业后可 以从事的 职 业、 岗位 , 有特殊要求 的要确定毕 业后将要 从事的职位 、 岗位
所 涵 盖 的基 本 企 业 及 所 在 区 域 。
合专业 技能 。激发学生 的各 种兴 趣特长 , 引导其参加各种课 外活动。高校应设置大学生竞赛 活动 , 其 目的是激发学生创
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
2 . 以“ 学习为主, 传授为辅” , 追求学生的个l 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 课 程 安排 卜要 以学 生 为 主 , 培 养 学 生 学 习 的 主动 性 和
实践 ” 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侧重于对实际问题 的研究 、
“ 行” 求“ 知” 的教学实现路 径 , 通过实践 的锻炼 、 重 大项 目 的
3 . 开设 特 色专 业 , 培 养 学 生 的 特 长
带动 、 实际应用 与教学研 究合作 、 国内和国际交流 合作相结 合的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 的综合 素质 , 增强学生 的主观 能动
性、 严谨治学精神 、 创 造 性 思 维 和创 业 能 力 。
我 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 整合 、
新活动的热情和潜力。 5 . 加强人才核 心能力 , 重点 突出以“ 需 求” 为 前 提 的培 养

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j胜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本文论述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策略。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

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

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

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

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0 1 3年 1 2月 第 5 2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A TI ON T EA CHI N G F O RUM
D e c. 2 O1 3 N 0. 5 2
基 于校企合作 的高校 高层 次 、 创新型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研 究
阳立高 , 韩
( 长 沙理 工 大学
用型人 才提 出政 策 建议 。
关键词: 目标导向; 高层次 ; 创新型 ; 应用型 ;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 分类 号 : G 6 4 6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O 1 3 ) 5 2 - 0 2 7 3 - 0 2

引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校 作 为人 才 培养 的摇 篮 ,肩 负 着培 育创 新 型人 才 的 重大史 命 。然而 , 由于 我 国高校普 遍存 在 的“ 官本 位 ” 教 育体 制、 应 试 教育模 式 、 校 企合作 不 紧密 、 重科 研 轻教学 和教 育教 学缺 乏 明确 目标 导 向与系 统性 等 问题 ,导 致 我 国高 校 培养 的人 才干 人 一 面 , 理论 知 识水 平 高而 解决 实 际 问题 能 力低 , 看 问题 眼光 高 而动 手操 作 能力 低 等诸 多 问题 ,继 而 造成 大 学 生 就业 难 和企 业 招所 需 的优 秀人 才 难 ,有 的专 业 甚 至 出 现“ 一 将 难求 ” 的 困境 , 成 为 制 约 我 国产 业 转 型 升级 与 经 济 增 长 方式 转 变 的瓶 颈 ,过低 的大学 生 就业 率 也对 社会 稳 定 带 来 了系列 不 良影 响。 自2 0 0 8 年全球 金 融危机 以来 , 近几年 大学 生的 就业压 力 越 来越 大 , 就业 率呈 直线 下 降的态 势 , 出现 了 “ 就业 率 ” 和“ 薪 资” 双低 的 情况 【 1 ] 。然 而 , 在大 学生 就 业越 来 越难 的同 时 , 近 年 来 却 出现 了让 人 困惑 的企 业 “ 招工难_ , ' 问题 , 并 一 直 延 续 至今 ,尤其 是在 2 0 1 0 、 2 0 1 1 、 2 0 1 2 、 2 0 1 3 年春 节前 后 的用工 高 潮 表现 明显 。据 统计 , 仅 深圳 市2 0 1 1 年用 工缺 口就达 到 了1 5 万; 在 对广 州市 7 2 家 规模较 大 的外 向型企业 进行 的春节后 用 工 调 查 中发 现 , 有7 3 %的企业 反 映 预期 招 工 “ 有 困难 ” 或“ 有 定 困难 ” , 7 2 家企 业 申报空 缺 岗位 1 0 4 2 9 个, 缺工2 0 0 人 以上 的企 业3 7 家[ 2 1 。4 7 %的企 业 人力 资 源 部经 理 表 示 , 尽 管 递 简 历、 来 应聘 的大 学生不 在少 数 , 但 通过 简历或 面视 发现 , 符 合 条件、 满 足要 求 的学 生很 少 ; 真正 很 有素 养 , 沟通 能力 强 , 业 务水 平 高 , 善于 合作 带 团 , 又 能吃 苦耐 劳 、 扎实 肯干 的少之 又 少; 而 能 在工 作 中独 挡 一面 , 起 引领 带动 作用 的“ 将才 ” 更是 凤 毛麟 角 , 出现 了企业 招聘 “ 一将难 求 ” 的尴 尬局 面 。 因此 , 探讨 如何破 除 “ 官本 位 ” 教 育体制 和传 统应试 教 育 模式 , 充 分发 挥 校企 优 势资 源 , 构 建 以培 养 创新 能力 与 应用 能力为 目 标 导 向 、高 校 与企 业 双主 体 的校 企人 才联 合 培养 模式, 对 于增 强 大学 生 创新 与应 用 能力 , 提 升高 校 毕业 生就 业 率 、 国家整 体 创新 水平 及 综合 国际竞 争 力具 有 一定 的理 论 价值 与现 实意义 。 二、 我 国高 校人 才培养 模式 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 一) 高校人 才 培养缺 乏 明确 的 目标 和系 统的 培养计 划 新 中 国成立 以来 , 在 很 长 的一 段 时间 里 , 我 国 的高 等教 育体 制 都在 计 划 经济 体制 下 运行 ,在 政 府 的高 度集 权 与严 格控 制 之 下 发 展 , 形成 了相 对 封 闭 、 孤立 、 自我 的办 学模 式 与成 长 范式 曰 。改 革 开放 之后 , 尽 管 市场 经济 和 经济 全 球一 体化 的迅速 发 展推 动 高校 进 行 了系 列改 革 ,但 长期 形 成 的 封 闭 、 自我 、被 动 的发 展 模式 成 为制 约 高校 人 才培 养 的瓶 颈, 使 高校 人 才培 养 缺乏 明确 的市 场导 向 、 目标 导 向与 系统 的培 养计 划 。具 体 表现 为 : 一 是 高 校缺 乏 市场 需求 敏 感度 , 参与 社会 服 务 的能 力低 ,这使 高 校人 才 培养 缺 乏 明确 的 目 标导 向 , 高 校难 以从 “ 可 雇佣 性 ” 出发 , 综 合考 虑人 才 培养 的 “ 入” 和“ 出” 的 问题 , 难 以根据产 业转 型 升级与 经济社 会 可持 续发 展 的需 求及 劳 动力 市场 需 求及 其 变化 趋 势等 , 有 目的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探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探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于基础理论 ,有 的则侧重于动手能力 。培养学术 型、 研 究型人才 , 还是培养 职业 技能型人才 , 还是介 于二者之 间的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 院应探 索适合 自己持 久健康
发 展 的空 间 。

பைடு நூலகம்

与母体高校 的学 生相 比,独立学 院的学生有着 自 己的特点 , 家庭经 济条件大 多 比较好 , 趣爱 好广泛 , 兴 有 一定 的文体特长 ; 思维活 跃 , 易接受新 鲜 事物 ; 容 动 手 实践能力 、 组织协 调能力 较强 ; 求知识 , 远大 的 渴 有 理想, 综合 素质较 高 ; 习基础不扎 实 , 学 缺乏 主动学 习 的积极 性 ; 较强表 现欲 , 有 自尊心强 , 困难 和挫折 的 对 心理 承受 能力 较弱 , 经常拿 自己与二本 学生相 比 , 因 也 此经常产生“ 自卑感” 。 上述独立学 院的学 生特点 决定其培养 目标与母体 学校 的区别 。独立学 院要把学生培养成 为社 会 的有用 之才 , 就应该按 弥补不 足 、 发挥 特长 的原则 来培养 , 即 加强对学生 的基 础知识 教育 ,这是学 习 、应 用专业知 识 、 能 的基 础 , 技 同时还要发扬 他们组 织协 调能力 强 、 思维活跃 的优点 。在确定 人才培养 目标 时应 根据 自身 的办学条 件和社会 需要 , 当交叉 衔接 , 革创新 , 适 改 形 成 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前景 。 二、 基于市场人才 需求的差异化 , 探索独 立学院人
独立学院是我 国高 等教 育现阶段一种崭新 的办学 形式 ,随着独立学 院办学规模 的扩大和社会影 响 的 日 益广泛 , 自身存在的问题也 日渐彰显 。其中最 为重要 其 的是其人才培养 目标定 位 ,这 是独立学 院能够 存在并 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 的中心问题 。作为高等教 育大众 化的产物 , 独立学 院要想谋求更 好 的发展 , 必须 制订符 合 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 的人 才培养 目标 ,培养适应 社 会发展需 要和市场需求 的人 才是经济社会发展 对独立 学院提 出的要求 。 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 明确 人才培养指 导思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年33期总第525期ENGLISH ON CAMPUS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文/孙玲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在我国对外沟通与交流中愈来愈呈现出其价值。

国家推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需要既具有语言优势,又具备一定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国家对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能够“会复语、懂专业、知相关领域”的毕业生,为国家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外语人才。

一、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出访中亚、南亚期间,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也提出“早在 2000多年前,中国就与东南亚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我们正在续写历史的辉煌……”之后,“一带一路”倡议写入 31 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其路线图之中包含了亚洲 43 国、中东欧 16 国、独联体 4 国、非洲 1 国,共计 64 个国家,涉及官方语言达 40 余种。

至今, “一带一路”始终受到世界的关注与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各国通过开展国际紧密合作,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合作,在相互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整个区域国际地位的提升。

同时,该倡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如金融、贸易、建筑、旅游、外语等专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金融贸易、商业项目、建筑项目、旅游项目等储备人才,而外语类专业由于有着外语语言优势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然而,在机遇面前,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英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各高校国际化培养尚有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培养并没有完全落地,以至于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脱离不了课本对语言和思维的束缚,不能够融会贯通。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医疗行业:对医疗 专业人才的需求较 大,需要具备医学 知识、临床经验和 团队协作能力的人 才。
教育行业:对教育 专业人才的需求较 大,需要具备教育 理论、教学经验和 教育管理能力的人 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技能:企 业需要具备特 定专业技能的 人才来完成工 作任务。
0 1
沟通能力:良 好的沟通能力 可以帮助企业 内部的协作和 外部的客户维 护。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 过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教 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 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 展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 新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 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 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 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旨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需 与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 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师资力量:教师的学术水 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人才
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 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 计未能充分反映社会 需求和行业特点,导 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 际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不足:高校过 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 高校教师缺乏行业经验和 教学能力,无法有效地指 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0 2
团队协作:企 业需要员工能 够融入团队, 共同完成项目 和目标。

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

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

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内容摘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在三个层面复合,即基础、能力和专业三个方面复合。

独立学院应该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四个领域构建培养体系。

复合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体系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跨入大众化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类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高等院校的分类和定位日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独立学院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定位是其发展中的战略问题,特别独立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已经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文就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一、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我国学者杨志坚认为,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政府政策导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趋势,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1]。

(一)复合性的内涵“复合”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说,复合是一种变化。

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结合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具有不同意义的新的复合体。

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把复合性概念与人才概念结合起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等学校的改革中,提出了复合性人才或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

这种复合性人才,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复合。

1、知识层面。

复合性是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基本知识的复合,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的复合,理论知识的复合。

知识层面的复合是复合性人才的基础条件,不是复合性人才的根本目标。

知识的复合是要促进能力的复合和素质的复合,形成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体系,才能成为复合性人才的终极目标。

2、能力层面。

复合性是指在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

这是知识复合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性质、体系间的互补、交叉和融合,会产生新的能力,使一些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形成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2015年教学工作综述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需求的新变化、改革的新要求和发展的新机遇。

一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末考”中,书写了精彩的答卷。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能够激发发展活力。

学校全面实施了专业优化工程,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部分服务我省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高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学校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专业认证工作为牵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全面梳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经验,凝练办学特色。

继测绘工程专业率先成为我省省属高校中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之后,今年,土木工程专业紧随其后通过认证,其他“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认证申请获批,车辆、计算机、电气、材料等专业提交了认证申请。

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认证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向国际标准靠拢,更加注重学习效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专业认证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重心逐步向学生学习转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监督、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今年6月,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评估考察。

审阅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考察教学设施和校外基地,听课看课,深度访谈……这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整体办学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

学校以十项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年多的自评自建,查找在办学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
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通过审核评估这场“大考”,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010年,学校成为我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探索。

今年,这项牵动全局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如期“收口”,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验收。

五年的实践,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建设经验难能可贵。

其中彰显的“应用型”办学特色、积淀的办学成就,使广大师生对转型发展目标更加坚定了信心、充满了底气,也掌握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话语权、主动权。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得到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期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肯定,也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石。

学校启动并完成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加强了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各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制定了体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继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和基于E—learning的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加快引进MOOC教学体系。

完善智慧教室的远程直播互动功能,实现课堂翻转,为慕课提供了教学场所。

建立了首个推广学习慕课的社团——爱慕课社团,已有近百名学生参与。

学校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同时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全国数学微课大赛、全国外语微课大赛、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系列”征集评选等赛事中,我校教师斩获了多个奖项。

在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数学系教师刘雪娇看来,她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我了解了慕课、微课以及如何制作使用微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得很快。


通过课程群、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体育课程、艺术类课程改革等项目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今年,学校把艺术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艺术教育模式。

“学生有中国民间艺术赏析、唱说中
国戏曲、汉字与中国俗文化等50余门艺术类特色课程可以选择,还可以学习珠宝鉴赏、篆刻欣赏、教你成为歌唱达人等慕课资源,接受艺术的熏陶”。

艺术类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工作改革,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形成了新局面。

完善了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学校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规划建设了土木结构大厅、工业4.0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一批特色实验室,规划设计了新的基础实验教学大楼。

学校与中兴通讯签署了框架协议,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已在我校安家落户,“黑龙江工程——中兴新思学院”实现首次招生。

这一大胆尝试,为学校打造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新引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愿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加强与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重要。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开设了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学科渗透、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满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并进行优化,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四年不断线。

依托“致用学院”组织模式,整合了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建设了励能创业中心和同创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学校内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研中创、创中赛”。

这一年,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达到75项,其中“智能自动车库泊车系统设计”与“太阳能增程式电动汽车”两个项目还入选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黑龙江省特邀参展项目。

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奖项100多项,收获满满。

校园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创新的沃土、创业的乐园。

教学是立校之本。

谋划“十三五”宏伟图景,要坚定不移地把教学放在首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积极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