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家书》看中国家庭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曾国藩家书》看中国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书》问世以来为什么能得到广泛赞誉?

《曾国藩家书》本名《曾文正公家书》,全书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亲友等搜集编纂的一部书信集。

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毛泽东早年认真地读过曾国藩的著作,尤其对《曾国藩家书》一书十分推崇。1915年6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道:“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这是他借曾氏之语来表达自己今后治学要专心致志而不再

兼营并骛的决心。毛泽东还十分赞赏曾国藩那种反省内求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给朋友写的信中就明确指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也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与其内容和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

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子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共约1500封。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的方法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事无巨细,纤悉无遗,可谓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比如修身方面,他终生以“拙诚”和“坚忍”行事,不仅在得意时谦虚谨慎,在失意时也不自暴自弃。在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兢兢业业。在用人方面,他以“仁孝”和“血诚”为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并以“崇实黜浮”为用人标准,他的幕府人才辈出,其中就有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名臣。在持家方面,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能沾染纨绔习气,保持自身的耕读本色。可见,这些书信无不渗透着曾国藩“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亲身践行的实践精神。

再从该书的特点来看,这些书信虽为家书,却没有落入一般家书的窠臼,曾氏家书不论是写给祖父母、父母等长辈,还是写给弟弟或子侄等晚辈,从不草率敷衍,这是曾国藩严谨性格的体现。同时,曾氏家书的内容充实深邃,言之有物,极少简单报个平安即告结束,而且书信因对象不同而略有侧重:与长辈们多是问候和祝福之语,与弟弟们则是关于治学、理家、交友、为官等教诲之语,与儿子们则是有关治学和修

身的指导之语。加之曾氏家书行文生动,语言真诚,因而颇具感染力。

还需指出的是,曾国藩专门写给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风格十分符合旧式家族中长辈对子女的规训教导之词,因此曾氏家人将这部分内容单列出来,编成《曾国藩家训》二卷。据曾纪泽出使英国时的日记,他在光绪十一年(1885)七八月间于伦敦郊外养病时,曾阅读过“文正公家书”与“家训”,这也是两书之名首次并列见诸记载。《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训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着影响。《曾国藩家书》对今人的启示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其中有很多思想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首先是做官用人之道。人们常说“为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为政要学曾国藩什么呢?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做官最根本和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穷’字”。又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勤俭节约是兴旺之本,骄奢懒惰是失败之源,能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此外,曾国藩还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对于选用人才的标准,曾氏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选拔人才时要‘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

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曾国藩一生爱才,也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后人曾用“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来形容他对李鸿章的培养。

其次是治家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追求家庭的稳定、和睦、团结。曾国藩深知“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的道理,在家书中屡次叮嘱后辈要勤俭持家,避免奢华。他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他还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还吩咐长子在自己逝世后只需将书籍运回家乡,其他随意处置。曾国藩坚决反对为子孙购置产业,留给后人的只是耕读家风,他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朴素真挚的话语流露出一个道理: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银田产,而是能有创造财富的本领;保证家道不衰不是广积钱财,而是去培养后人自强求进的学识和才华。

第三是治学之道。曾国藩提出读书要有“三要”——有志,

有识,有恒。志存高远,就有奋力拼搏的动力和力争上游的勇气;有识才会有自知之明,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恒就会坚忍不拔,负重前行也义无反顾。曾国藩一生都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式学习,他认为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只会越学越差,指出读书不仅要“勤思善问”,还要“经世致用”“匡救时弊”。在这种思想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将兴办洋务纳入经世体系,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第一所制造武器的兵工厂就此诞生;186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黄鹄”号轮船试水成功;1865年至1866年他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867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增设翻译局和印书处,等等。

第四是治心之道。曾国藩人称“曾三戒”,因为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过“三戒”的规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过这些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修身养性。同时,曾国藩本人善于自省,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敢于正视,敢于毫不隐讳地剖析自己。这种治心之道值得我们学习。说不尽的家书文化家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浓浓的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家书,如诸葛亮诫子书、孔融家书、陶渊明家书、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以及现代的鲁迅两地书、胡适家书、闻一多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连绵数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