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开始,我就在想,审美教育?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啊。

不过席勒用他的文字把我慢慢拉进了他的世界。

他好像在告诉我,在这个忙碌、有点乱糟糟的现实世界里,审美可不仅仅是看看画、听听音乐那么简单的事儿。

席勒觉得人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

这就像我们心里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就想跟着感觉走,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另一个呢,就特别理性,整天想着规则、道理啥的。

这俩小人儿要是一直打架,那我们的内心世界可就不得安宁了。

而审美呢,就像是一个和事佬,它带来的是游戏冲动。

这个游戏冲动可有趣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玩游戏,而是一种让感性和理性能够和谐共处的状态。

就好比在一场很棒的艺术表演里,我们既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情感氛围(感性的部分),又能从表演的结构、艺术手法里看到理性的安排。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我们平常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太感性,冲动行事,就是太理性,变得有点刻板。

就像我有时候看到一个超美的风景,就只剩下“哇,好美啊”这种单纯的感觉,根本想不到什么构图、色彩搭配这些理性的东西。

而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呢,又完全沉浸在理性的世界里,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解题机器了。

席勒的审美教育就像是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告诉我可以让这两种状态更好地融合起来。

书里还提到审美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他觉得一个有着良好审美教育的社会,人们不会只知道追逐利益、互相争斗。

大家会更懂得和谐相处,因为审美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样性和美好。

我就想啊,要是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审美素养,那街道上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争吵和不愉快了。

大家看到一个设计独特的建筑,不是想着这能赚多少钱,而是真心去欣赏它的美,感受建筑师的创意。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挑战。

席勒的思想很深刻,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有点晕头转向了。

那些长长的句子就像一团团绕在一起的毛线,我得费好大劲儿才能理清楚他到底想说啥。

但是,当我终于搞明白的时候,又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很难的谜题。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中译本序言在这长远的路途中,当代(即启蒙时期)正处在人类结束自然历史、开始精神历史的转折点上,因为在启蒙时期人正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职责,使理性成为指导一切的原则。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4)分裂的人有两种冲动,那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5)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反复论述这两种冲动的特点: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

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

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

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

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5—P6)“游戏”一词可以说是自由的同义语,席勒认为,人在自由中才是全人,不是分裂的人。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6)第一封信我素来缺乏运用正规形式的训练,因而也就不至于有由于误用这些形式而损害良好趣味的危险。

我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与自己内心单纯的商略,而不是主要来自丰富的世界经验或者读书的收获。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10)如果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专门术语中解脱出来,它们就成为一般理性的至理名言与道德本能的事实;而道德本能是智慧的自然为监护人类而设置的,直到人类有了明彻的认识而变得成熟为止。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10)第二封信这种理想的艺术必须脱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第十六封信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

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

(P51),二者的适度。

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的总结和认知。

1/ 16第十七封信现实的舞台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体。

”(P52下)松弛对于压抑的作用,“感觉”通过“形式”,“法则”通过“质料”(P53下)(哲学意义上的“质料”——康德认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

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

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全都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

)柔软通过两种形式:缓和剂(它将作为宁静的形式,使粗野的生活缓和下来,并开辟从感觉通向思维的道路P53下)与回环针(它将作为活的形象,用感性的力量装备抽象的形式,把概念引回到直观,并把法则引会到感觉P53)第十八封信美便是一种“中间状态”(P54下)“美是把两种彼此对立的、永远不可能一致的状态相互结合起来。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席勒美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他关注18世纪90年代的两件大事:法国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

席勒认为,前者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裂,尤以社会下层与社会上层的分裂为甚;后者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一方面否定出于人自然本能的各种需求,一方面又要人在精神领域接受自然冲动的支配,即理性与感性被分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他用极具批判性的话如此描述时代:“文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它在我们身上培植起来的每一种力都只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需要。

物质枷锁的束缚使人越来越胆颤心惊,因而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这个准则被看作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因此,我们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 (德)席勒著:《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第226页]席勒认为,文明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有用”,“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同上,第209页]。

在《论美书简》中,席勒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美以其自律性是超越现实的,而当现实被“有用”包围时,美就被逼退了。

因此,席勒说:“事态的运行给时代的天才一个方向,迫使他越来越远离理想的艺术。

”于是,“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成一个碎片”[ 同上,第231页]。

在文明社会的大机器上,人只能听到齿轮的嘈杂声,而听不到来自内心的和谐之音。

在这种境况下,席勒认为,“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起审视力的改善”[ 同上,第245页]。

上述问题使席勒联系上了康德的思想。

康德认为,人是感性(自然)的,也是理性(精神)的。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觉得很有意思呢!
书里说审美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就像我们看到一幅漂亮的画,心里会觉得很开心很舒服。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特别美,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心情特别好。

还有音乐,好听的歌能让我们陶醉。

像我听了一首欢快的儿歌,就忍不住跟着唱起来,整个人都变得很快乐。

审美教育能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我要多去发觉美,感受美,让自己变得更棒!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二)》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那本《审美教育书简》,有好多想法想和你们分享。

这本书让我知道,美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这就是美呀。

还有跳舞的时候,优美的动作也是一种美。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姐姐在舞台上弹钢琴,她的样子可美啦,音乐也特别好听。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弹钢琴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审美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更快乐。

以后我要多多发觉身边的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是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教育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审美教育对个体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美好。

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人。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更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另外,作者还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审美教育体系和机制,确保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

通过阅读《审美教育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努力将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审美教育,重视审美教育,共同努力,让审美教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想世界,被席勒对于审美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

席勒在书中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和实用所驱使,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荒芜。

而审美教育则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起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为了工作、为了生计而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的绽放,去聆听一首乐曲的悠扬。

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各种琐事和压力填满,心灵也因此变得疲惫和干涸。

而审美教育,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席勒认为,审美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超越功利的考虑,纯粹地感受和体验美。

这种自由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成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

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场动人的音乐会时,我们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动,仿佛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感受,这种自由是如此珍贵,它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同时,席勒还指出,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一个充满美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的氛围会更加温馨。

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重视审美教育,培养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席勒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物质的追求和功利的计算中,忽略了内心对于美的感知和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而《审美教育书简》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审美与教育的认知之路。

这本书以书简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审美在人类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论述,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审美教育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是关乎我们灵魂塑造和人格完善的关键因素。

书中提到,美能够调和人的感性与理性,使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不再仅仅凭借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当我们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聆听一首动人的乐曲或者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的内心会被触动,情感会得到抒发,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和烦恼,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同时,审美教育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审美活动能够激发我们打破常规、突破束缚的勇气和灵感。

通过接触美的事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的边界,从而为创造新的价值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可能。

另外,审美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个体具备了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减少因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一个充满美感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学校教育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显得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实用技能,而忽略了对孩子审美情趣的引导。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使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心灵变得荒芜和贫瘠。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首先,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当我合上《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心中像是被打翻了的调色盘,五彩斑斓,思绪也随之纷飞。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审美教育的阐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美不再是简单的外表好看,而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塑造人格、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力量。

书中提到的审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是一次旅行,我独自一人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青山绿水和朴实的村民。

刚到村子的那一天,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惊了。

连绵的青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深浅不一的绿色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山脚下,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稻田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水底的石头和游鱼清晰可见。

我沿着小溪漫步,看到了一位老者正在溪边钓鱼。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宁静和安详。

他的身旁放着一个破旧的竹篓,里面只有几条小鱼,但他似乎并不在意收获的多少,只是享受着钓鱼的过程。

我好奇地凑过去和他搭话,他微笑着回应我,声音沙哑却充满了亲和力。

我们聊了很久,他给我讲了村子里的故事,讲了他年轻时候的经历。

在他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在村子里的日子,我每天都会早起去看日出。

那时候,天空还是一片灰暗,只有远处的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

渐渐地,太阳从山的那头慢慢升起,先是露出一个小红点,然后一点一点地变大,直到整个太阳完全跳出了山头。

那一刻,阳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被染成了金黄色,那种美让人心醉。

村子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单,但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妇女们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红的、粉的、紫的,五彩斑斓。

孩子们会用树枝和树叶在地上拼出各种图案,那是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男人们在劳作之余,会坐在树下弹奏自制的乐器,歌声和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子里。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经典著作。

初读此书,我便被席勒深邃的思想和对审美教育的独特见解所吸引。

在书中,席勒深刻地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与异化。

他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下,人们往往被局限于狭隘的职业领域,人性中的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逐渐分离。

这种分离导致了人们心灵的空虚与痛苦,使人们失去了对完整人性的追求。

而审美教育,在席勒看来,正是弥合这种分裂、实现人性完整的重要途径。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席勒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功利、自由自主的活动。

在审美中,人们既能够感受到感性的愉悦,又能够运用理性进行思考和判断。

通过不断地参与审美活动,人们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使两者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感性素质的发展。

我们培养出了许多成绩优异、技能熟练的人,但他们却可能缺乏对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审美教育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席勒的观点中,审美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够让人摆脱现实的束缚,自由地想象和创造。

当我们沉浸在一首优美的诗歌、一幅动人的画作或者一段精彩的音乐中时,我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我们能够看到现实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对于艺术创作至关重要,对于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效率和实用,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变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此外,审美教育有助于塑造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

席勒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通过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人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善良、正直、宽容等美好品质。

当我们被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感动时,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义会被唤醒,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公正。

而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往往也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在翻开《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审美这个看似简单又常见的概念,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内涵和巨大的力量。

书中的观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审美认知的那些昏暗角落。

它让我明白,审美不是表面的好看与不好看,而是一种深入灵魂、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力量。

回想起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让我对审美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决定独自前往一座古老的小镇。

这座小镇没有现代化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和繁华喧嚣,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当我踏入小镇的那一刻,就被它那古朴的街道所吸引。

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那陈旧的木头颜色,带着一种历经风雨的沧桑美。

有的房子墙面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那些叶子随风摇曳,像是在与路过的行人打招呼。

我走进一家小店,店里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

有精美的木雕,每一刀都刻画出细腻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工匠在创作时的专注与热情;有色彩斑斓的手绘陶瓷,那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搭配,让人眼前一亮。

店主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微笑着向我介绍这些作品,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些手工艺品的喜爱和自豪。

他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的,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种美的表达。

在小镇的中心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古老的喷泉。

喷泉的造型虽然简单,但那流畅的线条和水花飞溅的瞬间,却有一种灵动的美。

周围的人们或坐或站,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发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宁静和满足。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种和谐的场景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生活中的美。

我继续漫步在小镇的小巷里,看到一位画家正在街头作画。

他的画板前是一排古老的建筑,他用画笔和颜料,将那些建筑的韵味和历史感一点点地呈现在画布上。

我站在他身后静静地看着,他的每一笔、每一抹色彩,都像是在赋予这座小镇新的生命。

当夜幕降临,小镇的灯光陆续亮起。

那些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街道上,形成一片片柔和的光影。

《审美教育书简》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笔记1、第⼀封信席勒申明,他研究美与艺术虽以康德的原则为根据,但不拘于门户之见。

他研究美的⽅法论基础是,美虽然与感官即感觉有密切关系,但严格的科学研究必须使对象接近知性,因⽽有时不得不使对象避开感官和感觉,脱离它的直接表现形式。

2、第⼆封信艺术是⼈类理想的表现,它是由精神的必然⽽产⽣的,不是为了满⾜物质⽅⾯的需求。

但是,现今需要⽀配了⼀切,功利盛⾏,科学发达,艺术越来越失去了它的意义。

另外,政治不再是少数强者的事,每个⼈都觉得政治问题的解决与他有或深或浅的关系,因⽽⼈们普遍地注⽬政治舞台,研究艺术和美似乎成了⼀件不合时宜的事。

不过,席勒认为,政治问题的解决必须假道美学问题,⼈们只有通过美才能⾛向⾃由。

因此,他要顶住时代的需要和风尚,让美在⾃由之前先⾏。

3、第三封信⾃然国家是历史地⾃然形成的,它源于⼒,受盲⽬的物质必然的⽀配,⼀切都是靠强制⽽产⽣的,故亦称强制国家。

当⼈度过童年期进⼊成年期,就不再满⾜这种强制国家,要求建⽴伦理国家,它源于法则,受道德必然的⽀配,⼀切都是⼈的⾃由选择。

但是,这个伦理国家只是通过理性假设的,是在观念中形成的⼀种理想的⾃然状态,因⽽道德的⼈也是推论的,⽽物质的⼈才是现实的。

理性要建⽴⾃⼰的国家就得废弃⾃然国家,这样,为了推论的道德的⼈就得牺牲现实的物质的⼈。

⼈固然因此有了原来缺乏的⼈性和尊严,但他的⽣存陷⼊险境。

因此,为了保证道德社会在观念中形成的同时,物质社会也能继续运⾏,就必须找到⼀根⽀柱。

这根⽀柱既不在⼈的⾃然性格之中,也不在⼈的道德性格之中,它同两者都有关系,⼜不同于它们,是第三种性格,它为从⾃然国家到伦理国家的过渡开辟了道路。

4、第四封信理性要求⼀体性,⾃然要求多样性。

观念的⼈,即纯粹的、理想的⼈,客观的⼈,体现了这种永不改变的⼀体性时代的⼈,即经验的⼈,主观的⼈,则表现出始终变换的多样性因此,每个⼈都有两种性格,即客观的、类属的性格和主观的、特殊的性格,这两种性格各有其⽚⾯性。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是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审美教育的深入探讨,引导读者了解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审美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他指出,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人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书中还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指出,审美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社会、媒体等都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让我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审美教育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就能够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审美体验。

最后,书中还对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者提出,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有广泛的审美素养,要多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其次,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要学会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最后,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美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开始明白,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

总的来说,读完《审美教育书》后,我对审美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意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也意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篇一:《美育书简》读后感】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审美心理学课程主讲人:潘智彪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论文题目: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系别: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陈国芳学号081011009 指导老师:潘智彪二0一0年十二月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是其美育思想体系的关键。

“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

本文就其本身出发,谈谈笔者的理解。

【关键字】游戏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美一、引言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

而“游戏冲动”一直贯穿席勒的这种美育思想。

二、游戏冲动的源头席勒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分裂的人都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另一种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

这两种冲动在现代人身上是相互矛盾的、完全对立的,对人性都带有强制性(分别为物质的强制和道德的强制)。

只有消除它们的对立,调解它们的矛盾,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

2.1 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下,以人作为基本的寄托,要求不断的变化。

“人应该把一切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并使他的一切天赋表现为表象”[1],人是纯自然法则支配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使人变成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他用牢固的锁链把向高处奋进的精神固定在物质世界中,把无限漫游的精神束缚在现实界限之内。

形式冲动则是把人当作类归属,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对永恒的追求,他扬弃时间和变化,他要离开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实现理想,要把自然法则的强制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质的必然上升为道德的必然,从而克服了对物质现实的依赖,赋予其人格的独,把人变成绝对实在。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这人可真够厉害的,他把审美教育这事儿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给我们看。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审美教育不就是教教画画、欣赏欣赏音乐嘛,能有多少门道?结果被他啪啪打脸。

他说审美教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这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呢。

就好比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赚钱、工作,没有一点审美情趣,那他的生活就像一碗没有盐的汤,寡淡无味。

审美能让我们从现实的各种压力和烦恼中暂时解脱出来,就像给我们的心灵放个小假。

比如说,当你看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时,你会暂时忘掉工作上的烦心事,沉浸在那片宁静美好的世界里。

这就像是给我们的精神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们有力量再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鸡飞狗跳。

而且啊,席勒还提到审美能调和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人有时候就是很纠结,感性起来就像脱缰的野马,只凭感觉做事;理性起来又像个机器人,只讲规则道理。

审美呢,就像是一个和事佬,让感性和理性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就像我们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一方面我们会被情节感动得稀里哗啦,这是感性在作祟;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电影里体会到一些关于人性、社会的道理,这就是理性在悄悄发挥作用。

通过审美,我们就能让感性和理性和谐共处,而不是整天在脑袋里打架。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些地方就像迷宫一样,我得来回读好几遍才能有点明白。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场有挑战性的游戏,你得费点心思才能通关,通关之后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审美认知的新大门。

这本书并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以及审美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决定出门去附近的公园溜达溜达。

公园里人不少,有遛娃的家长,有锻炼的老人,还有像我这样纯粹想放松一下的年轻人。

我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湖边。

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就像洒了一层碎金。

湖边有几棵柳树,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在轻盈地舞蹈。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穿着一条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支画笔和一个小画板。

她就那么静静地站在湖边,眼睛专注地看着眼前的景色,然后一笔一笔地在画板上画着。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发现她画得并不是很像,比例也不太对,但那色彩的运用,那自由的线条,却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

她画的不是眼前的湖和树,而是她心中感受到的美。

在她旁边,她的妈妈微笑着看着她,没有任何指点或者批评,只是静静地陪伴。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审美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表达,是不受规则和标准束缚的。

这个小女孩,她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却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并勇敢地用画笔表达出来,这是多么珍贵的事情啊!再看看周围的人们,有的在拍照,试图用镜头留住这美好的瞬间;有的坐在长椅上,闭着眼睛,感受着微风的轻抚;有的则在草地上放风筝,那五颜六色的风筝在蓝天中飞翔,不也是一种美的展现吗?而我自己,平时总是匆匆忙忙,很少有这样的时刻,能真正静下心来,去感受身边的美。

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和压力困扰,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细微却又动人的美好。

读了《审美教育书简》,再加上这次在公园的所见所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审美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开篇就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这一点真的特别戳中我。

你看现在,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地为各种东西奔波,很多时候都不是在做真正让自己开心或者有意义的事儿,感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

就像我们为了赚钱,去做那些重复又枯燥的工作,慢慢地都快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喜好。

席勒说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毛病,把人给分裂了,理性和感性各走各的路,这哪行呢?
然后他就提出审美教育这个“救星”。

我当时就想,审美教育?这玩意儿有这么神奇吗?但越读下去越觉得有点道理。

审美教育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感性和美好的部分。

比如说,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或者听一首音乐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博物馆看一幅特别美的风景画,就站在那儿看了好久,那一瞬间,我感觉心里特别宁静,那些平时的烦恼都消失了。

这大概就是席勒说的审美体验吧,它能让我们从日常的琐碎和功利中暂时解脱出来。

席勒还说,通过审美教育,人能够走向自由。

这自由可不是说想干啥就干啥的那种任性,而是一种内心的自由。

以前我觉得自由就是不受约束,但现在我觉得他说得对,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和谐。

当我们接受了审美教育,我们的理性和感性不再打架,而是手拉手一起跳舞。

这样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从容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让我有点头疼的地方。

席勒的论述有时候真的太哲学化了,那些复杂的句子和概念,就像一道道谜题。

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但也许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吧,它就像一个宝藏,虽然挖掘起来有点费劲,但里面的宝贝可不少。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第十六封信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

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

,P51,~二者的适度。

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的总结和认知。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 第十七封信现实的舞台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体。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美育?这听起来好高大上啊,跟我有啥关系呢?”但是随着一页一页地看下去,我就被席勒的想法给深深吸引住了。

席勒说,人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这就像我们心里住了两个小人儿,一个只想着吃喝玩乐这些感官享受,另一个就成天琢磨着逻辑啊、道德啊这些规规矩矩的事儿。

这俩小人儿要是老是各干各的,那我们这人啊,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协调了。

就好比我有时候想痛痛快快玩游戏(感性冲动),但是理智又告诉我得去工作或者学习(理性冲动),两边拉扯得我头疼。

然后他就提出了游戏冲动这个概念,可别误会啊,不是让我们都去玩游戏的意思。

他说的游戏冲动是一种能够把感性和理性融合起来的状态。

我理解呢,就像是我们在做一件自己特别热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既能够发挥我们的感性,去感受色彩、声音、情感这些东西,又能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理性去构思、去布局。

比如说画画,你可以尽情地用色彩表达你的感觉,但同时你也得用理性去思考画面的构图、比例这些。

再说到审美教育。

以前我就觉得审美嘛,就是看东西好不好看呗。

但席勒让我知道了,审美教育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性和谐发展的大门。

要是一个社会里的人都接受了很好的审美教育,那这个社会肯定超级和谐美好。

因为大家都能从美的事物中找到平衡自己感性和理性的方法,不会老是为了点利益就争得你死我活的。

而且席勒还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拯救人类。

我刚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眼睛都瞪大了。

心想这美育有这么神?但仔细想想,也有点道理。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很多人都在压力下变得麻木不仁,失去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

要是审美教育能让我们重新学会感受美、创造美,那我们不就又活过来了嘛。

就像我有时候被工作折磨得要死要活的时候,突然看到路边一朵盛开的小花,那一瞬间就觉得心里有什么被触动了,整个人都放松了一点。

这就是美的力量,要是能通过审美教育把这种力量放大,那真的是不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第十六封信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

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

(P51),二者的适度。

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的总结和认知。

第十七封信现实的舞台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体。

”(P52下)松弛对于压抑的作用,“感觉”通过“形式”,“法则”通过“质料”(P53下)(哲学意义上的“质料”——康德认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

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

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全都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

)柔软通过两种形式:缓和剂(它将作为宁静的形式,使粗野的生活缓和下来,并开辟从感觉通向思维的道路P53下)与回环针(它将作为活的形象,用感性的力量装备抽象的形式,把概念引回到直观,并把法则引会到感觉P53)第十八封信美便是一种“中间状态”(P54下)“美是把两种彼此对立的、永远不可能一致的状态相互结合起来。

”(P55上)重视感觉或者知性的哲学家都不能真正找到美,对于自由和规则性他们在认识上具有局限。

第十九封信思想的美,美在思想上的体现。

“无规定性的状态——空虚的无限性”(P57上)精神便是一种无规定性的自由。

实在通过限制来达成,现实的确定要通过否定或者排除,可规定性要通过扬弃自由(P57中)思想——“假如不存在某种可以排除的东西,假如不是通过精神的绝对活动把否定同某种肯定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从不确定之中产生对立,那么,从单纯的排除之中永远不会产生实在,从单纯的感官感觉之中永远不会产生表象;这种心灵的活动叫做判断或思维,而这种活动的结果叫做思想。

”(P57下)思想是一种纯粹的绝对活动。

“美为思维提供了动力,使思维力能按照自己的法则来表现自己”。

(P58)意志就是在抑制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力量,意志伴随着感觉和自我的形成而形成。

当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都慢慢觉醒,存在之后,人性便建立起来。

“这样两种对立的基本冲动在人身上活动起来,那么这两者就失去了它们的强制,而两种必然性的对立就成了自由的根源。

”(P61上)“从感觉的受动状态过渡到思维和意志的主动状态,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实现。

”(P70下,第二十三封信)第二十封信自由,从感觉过渡到思维规定——打破——重塑的轮回自由本身是自然的作用,人的两种基本冲突建立之后,自由才开始形成。

“审美状态”——可规定性状态(P63上)感性冲动具有优先权,人们最先开始都是通过感觉来认识社会,生命冲动是一种自然性,而之后理性冲动的力量会伴随着逻辑道德的认知逐渐加强。

从感觉过渡到思维首先需要到无序的状态,对以前的规则进行扬弃,“把各种规定相互对立起来”(P62),即首先冲破审美状态。

然后心灵上达到一种既不受“自然状态”,又不受“逻辑的状态”和“道德状态”的束缚(P63),即自由的状态,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审美状态。

(这里就应征了关于美在现实状态中不断打破和平衡,重组的观点)第二十一封信双重的可规定性状态和双重的规定性状态(P64)心灵的两种状态:当它处于感觉时,它是被规定的,完全仅仅只是受到限制(“内在无限力量的限制”P64中);当它处于思维时,它是从自己的绝对能力出发自己限制自己(“来自内在无限丰富的一种否定”P64中)现实中的美的双重性,美“排除任何被规定的存在”(P64下),美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是按照人的本性,从自己本身出发来创造他所愿望的东西,是一种自由的皈依,这便是“人性的馈赠”(P65下)。

审美心境是要脱离开感性和理性的束缚,如何达到这样的审美心境,两种冲动的平衡就需要意志的力量。

(心灵的审美境界——1、只要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和确定的作用上,就必须被视为零。

2、倘若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不受任何限制,同一个心灵中共同起作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就必须认为审美心境是一种最高实在性的状态P66中)第二十二封信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作品是审美的媒介,达到的“是精神上的高度宁静和自由”(P67下)——心灵上的审美境界,而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人性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P67上。

每一种艺术的完美风格表现——“消除这种艺术特有的局限性,而又不把这种艺术独有的长处一起抛弃,并通过聪明地运用这种艺术的特点而使这种艺术具有更为普遍的性质。

”(P69上)艺术家的智慧——正确运用形式和质料,“通过形式消灭质料——内容不论多么高尚和广泛,它对精神随时都起限制作用,而只有从形式中才有希望得到真正的审美自由”(P69上),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让部分消失在整体之中,从而达到一种审美上的自由。

第二十三封信审美的人感性的人缺乏思维的自主和自由,感性的人已经被规定了,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审美的人,不仅仅遵从自然,慢慢运用理性、精神自由来实现自然规定,超脱自然。

但是同时他又不能仅仅丧失被动的规定,因为那样的话,他同时也丧失了被重塑的可能性,形式总是在质料的基础之上才有实在性。

按照美的法则,人要不受感性和理性的束缚,达到一种审美自由,不受到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制约,达到一种绝对状态。

第二十四封信●三种状态的过渡“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仅仅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

”(P75上)“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把世界置身于自身之外或观赏世界时,他的人格性才与世界分开,对他来说才出现了世界,因为他不再与世界有同一关系。

”(第二十五封信P80下)●欲望——动物性,理性——人性自然与理性的结合人在动物性的追逐下会毫无节制地追求自己的欲望,在理性世界里面会感到“忧虑和畏惧”(P78上),他还没有运用知性,理性在这个时候是带有枷锁感的。

“他预感不到自己身上立法者的尊严,而仅仅感到臣仆式的强制和无力反抗”(P79中),此时他的理性还没有展示出来,道德是为自然服务的,自然地盲目性统治着他。

可是当他过渡到理性,人性状态时,自然不再单独支配,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的时候,他开始独立于自然和理性。

第二十五封信审美状态——从世界中分离,美到真理的过程,感性依赖到道德自由。

分离的过程——内心反思:“自然的必然性,在纯粹感觉的状态中会以整个威力支配着人,而在反思的时候,却离开了人,在感官中就出现了瞬息的平静,时间本身,即永恒的变化停止不动了,这时分散的意识的光线汇集在一起,而形式——对无限的东西的模仿,就反射在短暂的基质上。

(”P81中)分离的结果——“只要人仅仅在感觉自然,他就是自然的奴隶;而一旦他思考自然,他就从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立法者。

”(P81下)人开始将自然作为一个对象审视。

经历的过程:“人把形式赋予质料。

”(P81下)“自然中任何令人惊恐的东西,只要人能懂得把形式赋予它,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对象,人就能胜过它。

一旦人开始面对作为现象的自然维护他的独立自主性,那他也就开始面对作为力量的自然维护他的尊严,并以高尚的自由去反对他的众神。

”(P82上)美的观赏——“真理是抽象的纯粹产物把一切质料的东西和偶然的东西都分离出去了;真理是纯粹的客体,其中不能保留主体的任何限制;真理是纯粹的自主性,不混杂任何手动性。

”(P82下)“美同时是我们的状态和活动”(P83中),反思是获得美的条件,形式和质料均不可少,美是形式和生命的统一体。

——人的道德自由决不会被他的必然的自然依赖性所取消。

真理只能证明感觉可能随着思想而来,并不能认为二者具有统一性-共同存在。

在享受美之中二者却可能相伴而生,在“美中道德自由和感性依赖可以共同存在”(P84上)。

我们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切不可理所当然地认为感觉与理性道德是同生的,真理是纯粹性的,感情与思想在真理的范畴上要严格区分开来。

但是在美的范畴之中,除了要将自然性从本身上分离开来,进行审视外,又不能完全分离,因为理性和思考也不能完全离开感觉以及它的表现质料,所以在审美过程之中,道德和感觉、情感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二者是不能分割开来的。

从美到真理的追寻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的追求,因为在理性和思考之时就必须排除情感,追求的是一种概念。

这样的过程就是从日常美到审美,从纯粹的自然到生命形式的过程,而这我以为就是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教育的任务。

第二十六封信审美外观——人开始的走向人性“审美心境必定是自然的赠品,只有偶然的恩惠才能打开自然状态的束缚,引导野蛮人走向美。

”(P84上)人开始摆脱野蛮状态——以美的发展为象征:“对外观的喜爱,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P85上)“对实在的冷漠与对外观的兴趣就是人性的真正扩展和走向文化的决定性步骤”(P85中)与自身的对话,发现自己内心的人性;不再对质料盲从,形式开始使自然高尚——“幸运的均衡就是美的灵魂和人性的条件”(P85上)人性过程:触觉感官(野蛮人的状态)——视觉感官(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自由),开始游戏冲动——模仿的造型冲动(形式的能力)——注重外观上的艺术(将外观与实在分割开来)外观上的不能赋予存在,或者企图用外观去得到某种存在,这也是想象和实在的矛盾,只有在想象的世界才具有无上高的权利。

追求审美外观就必须将自己留在想象的世界,不能将实在掺杂进来,然而这正是现世的矛盾,诗人不能将存在赋予自己的理想,也不能将自己的理想以存在为目的,它是纯粹的,这是审美外观的追求,这却正是人性的完整建立之标致。

“只要外观是坦诚的(公开放弃对实在的一切要求),而且只要它是自主的(不需要实在的任何帮助),外观就是审美的。

一旦外观是虚假的,并伪装成实在,一旦它是不纯粹的,并需要实在的帮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外观就只不过是达到质料目的的一个低劣工具,并且丝毫证明不了精神的自由。

”(P88上)“不论在哪个人身上或者整个民族那里,人们只要找得到坦诚和自主的外观,也就可以判断出那里有精神和审美趣味以及任何与此同源的优点——在那里,人们将会看到支配现实生活的理想,看到荣誉战胜财产,思想战胜享乐,不朽的梦想战胜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