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国家走向统一B .分封制的瓦解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铁器牛耕的推广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C .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4.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 .小农经济B .佃农经济C .庄园经济D .商品经济6.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7.比较右下两幅图,我们可以得出当时( ) A .青铜农具已经被淘汰,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 .步犁发展成熟,已经推广全国使用C .粮食产量提高,满足了百姓需要D .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8.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A. 夏朝B. 商朝C. 汉朝D. 晋朝2. “冶铜为镰,悬刑为纲”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唐朝B. 春秋时期C. 元朝D. 明朝3. 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以下错误的是:A. 刀币B. 壳币C. 铁钱D. 纸币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A. 马车B. 船舶C. 飞机D. 人力车5. “黄金盛世”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元朝B. 唐朝C. 宋朝D. 东汉末年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并重。

()2. 铁器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在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互通。

()4. 农民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5.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以金银为主,并逐渐发展出纸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古代冶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 金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金银的使用情况。

四、综合题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请你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从商朝到明朝,进行论述。

以上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提高你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学习,你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汜胜之书》3.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4.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里拥有①郑国渠②白渠③六辅渠④芍陂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冶铸技术,两汉时期的人们还没有掌握的是A、水力鼓风冶铁B、低温炼钢C.铸铁柔化技术D.金屑切削、焊接鼓术6.曹魏屯田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A.总结了汉朝西域屯田的经验B.按军事编制组织管理C、实行封建土地国有D.使流亡农民与土地结合7.隋朝实现统一的经济基础是A.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D.南北交通的不断加强8.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9.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10.“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

车首之末,缚以诸筒。

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种工具出现在A.西汉B.东汉C.曹魏D.唐朝11.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13.据《清朝通典》记载:“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禄田,令与民田—例起科(征税)。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实行了均田制?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A. 长安B. 洛阳C. 扬州D. 成都3. 下列哪项是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A. 布币B. 交子C. 银元D. 纸币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5.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A. 长安B. 洛阳C. 开封D. 杭州二、填空题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__________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2. 唐朝时期,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 明朝时期,__________的兴起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4. 清朝前期,__________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

5.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从__________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三、简答题1. 简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 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3. 简述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

4.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5. 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关系。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论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五、史料分析题《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哪个时期的经济现象?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六、判断题1.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以重农抑商为主。

()2. 隋唐时期,坊市制度已经完全取代了前代的市井制度。

()3. 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

()4. 明朝的“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

()5.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七、连线题1. 均田制().__A. 唐朝2. 税收改革().__B. 北魏3. 海禁政策().__C. 明朝4. 市舶司制度().__D. 宋朝5. 一条鞭法().__E. 隋朝八、名词解释1. 重农抑商2. 坊市制度3. 海上丝绸之路4. 钞关5. 漕运九、地图分析题1. 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北京的故宫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 ] 元朝- [ ] 明朝- [ ] 清朝- [x] 明朝2. 以下哪个朝代是没有铸造铜钱的?- [x] 秦朝- [ ] 汉朝- [ ] 魏晋南北朝- [ ] 五代十国3. “币制统一”政策始于哪个朝代?- [x] 秦朝- [ ] 汉朝- [ ] 魏晋南北朝- [ ] 五代十国4. “三公”包括以下哪些官职?- [x] 太尉、司徒、司空- [ ] 都督、总管、巡抚- [ ] 太守、太傅、太常- [ ] 令、长、丞5. “洛阳纸贵”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现象?- [ ] 秦汉- [ ] 魏晋南北朝- [x] 唐代- [ ] 宋代二、简答题1. 请简述唐代经济的特征。

- 唐代兴起了“市舶司”,发展海运贸易,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 开放了丝绸之路,并与西亚、中亚、印度及东南亚等地进行商贸往来。

- 钱粮铁农均具发展。

金属冶炼和铁制钢铁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唐代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有利于都市经济繁荣和商业发展,造就了大量富商巨贾。

2. 请简述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 南北朝时期天灾频繁,加上战乱不断,农业收成大幅下降,人口锐减。

- 工业与商业企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滞缓。

士族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三、论述题请论述商鞅变法与秦朝的经济发展。

-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国家权力、推行士族统治的改革。

- 商鞅变法中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以法治国”、“法者政之极”等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和定义,为后世政治体制和法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商鞅变法中取消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制,推动优势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 商鞅变法还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使秦朝经济得以腾飞。

所以,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变革的重要事件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一、名词解释1、兼祧制度2、节令3、泛家庭主义4、阴历5、商贩6、祠堂7、集市8、名义收养9、姓名10、家庭11、五名12、婚丧消费13、诸子平均制度14、一次性继产方式15、庶生子的继承权16、遗嘱继产17 商铺字号18、草市19、多子多福观念20、奁产陪嫁21、庙会22、勤俭平均制度23、族谱24、休耕制二、简答题1、简述家庭的类型。

2、为什么说家庭规模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3、中国古代史通常讲的经济史内容可以归纳为几大类。

4、怎样理解古代三代五口之家的传统模式。

5、家庭的存在时限。

6、简述各代各阶层的人口生育观念。

7、家庭怎样履行教养家庭成员的职能。

8、家庭怎样履行教养家庭成员的职能。

9、简述我国古代历法的种类和作用。

10、何谓先秦的休耕制。

11、简述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种类和演变。

12、简述我国古代衣料作物的种类和演变的情况。

13、简述古代小农家庭与市场交往的特点。

14、简述古代小农家庭与市场交往的渠道。

15、简述古代集市的特点。

16、简述古代草市的特点。

17、简述古代小农家庭衣食消费的标准。

18、简述古代小农家庭节日消费的特点。

19、简述古代小农家庭社会消费的特点。

20、简述古代小农家庭婚丧消费的特点。

21、简述古代小农家庭吃的特征。

22、简述古代小农家庭住的特征。

23、简述同居共财大家庭的结构特征。

24、简述古代诸子平均析产的主要方式。

三、论述体1、试论古代小农家庭的勤俭平均观念。

2、试论古代小农家庭的知足常乐观念。

3、我国古代小农家庭的消费含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

4、试述我国古代小农家庭的经济观念。

5、试述我国古代诸子平均析产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6、怎样理解我国古代的“泛家庭主义”?7、试述同居共财大家庭的结构特征和解体因素。

8、试述我国古代妇女的家产继承权。

9、试述古代小农家庭与市场交往的主要渠道和特点。

10、试述古代诸子平均析产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11、试述同居共财大家庭的产生原因和解体因素。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

中古经济试题 - 答案

中古经济试题 - 答案

中国古代史经济试题答案1.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B.农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C.地主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明显2.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

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3.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4.读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5.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

违者论如法”。

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

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

这表明宋代()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6.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7.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袁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肄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莄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蚈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羆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薃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膄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虿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荿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膇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蚁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螁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蒇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蚆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莁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薈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薆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肅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肁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蚀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羈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蒅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袂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蚁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肆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羄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薂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蒈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葿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莃11.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莂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薀12.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薇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 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肇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 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肃13.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薁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蚅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蒆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袃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莈14.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肈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袆15.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薄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蒀16.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膆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氾胜之书》莅17.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莄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蒁18.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蕿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螄19.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肄A.水排B.桔槔C.筒车D.耧车芈20.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回答1~3题。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图一春秋时期铁锤图二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图三战国铁口犁图四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2、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A、刀耕火种B、二牛抬杠C、火耕水耨D、一牛挽犁3、牛耕普及全国是在A、秦朝B、汉代C、唐代D、宋朝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由此引发了社会动乱。

据此回答4~5题。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不大D、沉重赋税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据此回答6~7题。

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7、土地兼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胁政府财政收入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④导致地方割据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水利是农业命脉”历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据此回答8~9题。

8、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哪些省份A、山西、四川B、江苏、安徽C、陕西、四川D、贵州、江西9、明清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开凿郑国渠B、王景治理黄河C、发明“井渠”法D、灌排工具的改进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据此回答10~12题。

七下历史期末古代中国经济测试题

七下历史期末古代中国经济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测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A.隋朝的繁荣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2.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诗歌中,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是对哪种瓷器的由衷赞美A.唐三彩B.白瓷C.青瓷D.景德镇瓷器4.“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

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民族团结D.文化昌盛5.唐朝时,一位农民要翻耕田地,他可以使用的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是6.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研究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两宋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的是A.淮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D. 东北地区7.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

”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8.徐来军在《调笑令》中写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他描述的农具是A.青铜工具B铁犁 C.曲辕犁 D.筒车9.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10.宋朝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A.海河流域B.淮海流域C.长江流域D.钱塘江流域11.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到的是A.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B.除夕夜,挂年画,贴桃符C.诵读苏轼李清照的词作品D.研读八股文12.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家庭是同居共财的------群体。

A地缘B血缘C姻缘D业缘【】2.家庭规模的大小是由------决定的。

A生产关系B生产力 C 生产技术D意识形态【】3.我国古代的育人场所主要是在------中。

A家庭 B 家族 C 乡村D学校【】4.农业经济时代主要以------为时间单位来安排生产生活。

A年B月C星期D季【】5.唐代以前的主要衣料用物是------和麻。

A棉B绢C兽皮D土布【】6.人类社会可以按照觅食的方式划分为-------、畜牧、农耕、工业社会四个阶段。

A愚昧B文明C渔猎D混沌【】7.我国最早的人口记录是夏初,约有------万人。

A 5000 B8000 C 3500 D 1355 【】8.小家庭中一般只有------血缘关系。

A直系B旁系C男系D女系【】9.唐代以前修士族谱牒是为了------和选官。

A认亲B服役C婚配D征税【】10.古代供奉祖宗的场所为------。

A祖坟B祠堂C家庭D家族【】11.在世界范围内分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我国则分------和北方人。

A南方人B东北人C西南人D西北人【】12. 农业经济时代的人聚合为------群体,近代工业社会聚合为目的群体。

A血缘B地缘C自然D社会【】13.我国古代婚姻的内限是------不婚,外限是不嫁外乡人。

A同族(姓) B 同辈 C 同龄D同乡【】14.我国古人的泛家庭主义表现在------关系、师生关系、将士关系和政治臣属关系方面。

A租佃(主佃)B阶级C地缘D血缘【】15. 家产的------指父母死后继用遗产,析分指父母在世的时候分家析产。

A买卖B租赁C分配D继承【】16. 在分家文书上见证签押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和舅父。

A族长B父亲C母亲D继承人【】17.我国古代一妻多妾制下同父不同母的儿子分为-------和庶生子。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检测试卷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检测试卷

因。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
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
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30.“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
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
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
B.注重扩大商业资本
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
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
21.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宋代话本②明朝制定经济法律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D D B B D B A D DACCA
二、主观题 31.答案:
(1)唐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主要征收实物;明朝实行一条鞭
法,其特点是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 转变,土地成为征税的重要标准。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 税。
(2)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的积 极效果。(4分)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A B B B D B C B B D B D AB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检测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检测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60分)1.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期,下列文物图片中最能够反映这一时期文明的成就的是2.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D.“相地而衰征”3.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4.下面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说明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5.下列各项中,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初税亩D.西周井田制6.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7.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某水利工程建成后,后人称赞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此水利工程是A.漕渠B.白渠C.都江堰D.大运河8.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妇女日夜劳作,说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身为小吏的焦仲卿家中陈设豪华,说明汉代吏治腐败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家庭手工业在汉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9.北魏“均田制”的主要作用是A.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10.我国灌钢法的发明是在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11.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路美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古代经济史真题

古代经济史真题

古代经济史真题训练(2012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012海)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2012国)3.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013海)4.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2013国)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2014海)6.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2014国)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4国)8.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中国古代的经济练习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练习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后汉书》记载:“〔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技术的落后B.自然资源的贫乏C.灌溉技术的落后D.农民意识的落后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 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表达,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5、据统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亿亩。

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岗”、“陡绝之地”。

明清时期,“瘠卤沙岗”和“陡绝之地”能够成为耕地的条件是[ ]A.筒车等新灌溉工具的推广应用 B.犁耕技术的提高适应了不同土壤耕作需要C.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植制的推广 D.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6、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司马迁在《史记8226;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20.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辐辏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21.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8.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资本主义萌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猛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11.《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A.统一了度量衡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D.统一了货币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A.唐玄宗开元年间B.唐太宗贞观年间C.唐高祖武德年间D.隋文帝开皇年间11.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12.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13.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14.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15.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氾胜之书》17.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8.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19.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B.桔槔C.筒车D.耧车20.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这主要说明了唐朝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21.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22.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得以普遍种植的先后顺序是①蚕桑②茶叶③棉花④甘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D.③①④②23.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B.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D.出现了郡县24.“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C.中国人口众多,吃饭是首要问题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5.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26.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

这种现象表明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D.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7.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②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④28.战国时期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B.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9.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①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②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③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④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0.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31.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需求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3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抑商”的含义是A.取消一切商业经济活动B.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C.限制私人商业经济活动D.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3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主要条件是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34.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B.建州女真进入辽沈地区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35.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A.水排B.翻车C.耧车D.筒车36.自秦统一到清朝初年,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是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B.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C.不够发达的商品经济D.中小地主土地所有制3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C.王权的削弱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38.封建国家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国家财政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9.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40.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材料二:“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

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2)材料二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佛山俗善鼓铸,其为镬(锅),……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

良以质坚,……以其薄而光滑,消熔炼)既精,工法又熟也。

——屈大钧《广东新语》材料二:(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

粤东所产铁锅,每连(五或三口为一连)约重二十肋(同“斤”)。

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

计算每年出洋之锅约一.二万肋,诚有关系。

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违者,船户人等照例治罪,官役通同徇纵,照徇纵废铁例议处。

嗣后令海关监督详加稽查。

……得旨……杨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查禁止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抬罪之处,悉照所请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