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与国际的接轨
——如何与国际接轨
主讲人简介1.颜帅,男,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9月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6—9月、2004年6—8月赴英国做访问学者,学习考察期刊编辑出版技术和管理技术。
1996年晋升副编审职务,2002年1月晋升编审职务。
1985年起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1999—2011),《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中国林学》(英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及《中国林业教育》副主编,《编辑学报》编委。
其他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农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八届常委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2011年起)。
曾任第一、二届国家期刊奖评审专家组成员(2000、2002年),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评委会委员(2002、2004年),国家林业局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1999年至今)。
编辑出版方面的代表作有:《论学术期刊编辑的独立人格精神》(2001年)、《高校科技期刊应努力转变办刊理念》(2006年)、《China opening up: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research – today and tomorrow》(2007年)、《论高校科技期刊的6种属性》(2009年)、《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初探》(2010年)。
(部分合著)2011年3月起到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工作,任出版社副总编兼期刊中心主任。
2.任胜利简介任胜利理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杂志社编审,《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
1997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后从事科技编辑工作,先后担任《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的责任编辑。
先后在Science, Nature, Scientometrics, Learned Publishing, 《科学通报》、《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献计量学和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论文或杂文6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引用100次以上(基于scholar.google统计)。
浅谈当今国际政治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当今国际政治形势与中国外交摘要:政治文化对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在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持久的政治风格、方式和实体形式,这些都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而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的外交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本文分析了当今国际政治形势,并立足于此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政治形势;中国外交在当今社会中,影响国际政治稳定与和平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美俄三国之间的权力转移和战略关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中国的崛起和欧洲等大国的战略影响力下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实力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渐渐地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差距,但同样的也扩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建之间的实力差距,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权力的转移,国际政治的形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正逐渐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
现如今我国的综合实力与美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但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中美、中俄关系稳定,中俄关系趋于紧密。
总的来讲,未来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仍是中国实力的增长以及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变化,但就目前来讲,欧洲各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地区的国家对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增长报以积极的态度。
下面,笔者具体谈一下现如今的国际形式与中国的外交。
1 当今国家政治形势简述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大国割据局面,即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中国、日本、俄国作为强国没有一个能与美国的实力比肩。
这种力量的失衡状态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导致了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凭借自己超前的实力奉行单边主义,想要称霸全球。
像04年美国宣布的全球部署大调整战略,就是美国妄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1.1.中国的经济持续的增长从经济实力上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到现如今已经与其他经济大国拉开了差距,与美国的距离也在逐渐的缩小,在亚太地区,中国也逐渐的成为贸易中心。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一、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分析也具有独特的政治学视角。
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中国有包括汉、英、法、俄、日等在内的27种官方语言。
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和使用。
同时,各地区也存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它们在传承地方文化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学视角下,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涉及国家和公民的权力与责任,还受到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合理的语言政策应有助于促进国家统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语言文字工作坚持国家主导、立法保障、行政推进的原则。
各级政府在执行语言政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民族特点,以确保政策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有效实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语言政策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语言政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国,普通话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这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普及具有积极作用。
合理的语言政策有利于促进地区和民族团结,对于多民族和多方言的中国而言,尊重和保护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有效的语言政策对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增多,掌握多种语言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独特的政治学视角。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进一步完善语言政策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简要介绍语言政策的重要性和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全球高等教育体系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展望未来、措施建议和结论总结,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整篇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概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包括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探讨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对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影响。
最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3. 结论:展望未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措施。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教育事业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正文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数量大学生的国家。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2857所普通本科院校,拥有超过3800万在校本科生。
简析中国商事仲裁“双轨制”与国际商事仲裁惯例接轨的方式和途径
简析中国商事仲裁“双轨制”与国际商事仲裁惯例接轨的方式和途径简析中国商事仲裁“双轨制”与国际商事仲裁惯例接轨的方式和途径摘要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起步相对较晚,又因一系列原因与现行相关国际商事仲裁常规有一定出入,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的特点,在实践中,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有必要思考和研究我国商事仲裁“双轨制”如何与国际商事仲裁惯例相接轨。
关键词商事仲裁仲裁双轨制作者简介:许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2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国际公法。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045-02我国现行仲裁法在很多场合下,对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实行双轨制的约束模式。
比如,在法院对仲裁权的监督实行“双轨制”,即:将国内仲裁权的监督范围与涉外仲裁权的监督范围差异化,涉外仲裁适用与解决国内争议仲裁相不同的规则。
实际层面上,“双轨制”的表现为:人民法院在对涉外仲裁裁决或国际仲裁裁决的监督审查仅限于程序方面,而对国内仲裁裁决的监督审查不仅包括对程序方面的审查,而且包括对某些实体方面的审查。
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存在较大差异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比如在立法层面上,我国现行的《仲裁法》和2012年8月31日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前的《民事诉讼法》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国内仲裁、涉外仲裁分别由不同的仲裁机构进行,为了预防地方行政权力对仲裁活动的干扰,司法机关对国内仲裁的审查要严于涉外仲裁,这一做法被称为“双轨制”。
然而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依法行政取得进步,双轨制对仲裁制度的公正和效率的妨碍性开始突显。
对仲裁的司法审查应该如何“并轨”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
基于此,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解决我国商事仲裁制度并与国际常规相接轨的方式和途径。
一、进一步切实高效贯彻运用《纽约公约》1958年5月20日至6月10日在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商事仲裁大会”,通过了著名的《纽约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于1959年6月7日生效。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二、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三、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挑战五、技术升级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和压力。
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对每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一、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自新世纪以来,中国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国际贸易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挑战,比如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技术壁垒等。
针对第一个挑战,推进质量效益型经济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针对第二个挑战,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补贴政策,倡导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针对第三个挑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加速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备向的核心问题。
二、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之间进行跨国投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与此同时,投资带来的技术、人文、文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合理地引入外来资本、管理企业特别是合理利用外来资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在政策面上,应完善外资准入机制,优化外资环境,引导外资更加合理地流入中国市场。
在管理层面上,应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堵好外资对中国公司管理不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提升公司竞争力。
三、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世界各国发展的走向。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正面临新一轮的转型。
在经济转型中,我们应该顺应全球化趋势,在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同时避免陷入不平衡发展和割裂全球化趋势的迷思。
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挑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机制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还有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现状及评析
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现状及评析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涉外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其法律适用立法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并进行评析。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规则。
我国先后修订了《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核心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明确了知识产权的权属、保护范围、侵权判定标准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
为适应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需求,我国在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在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立法实践中,我国注重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规则,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制度。
我国还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政府部门的相关指导意见以及地方立法等方式,对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进一步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在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取得显著成效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国际规则的衔接需要进一步优化,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将在后续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1. 简述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重要性。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关乎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创新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于涉外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能够保障我国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避免技术流失,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对于维护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纠纷频发,如不能妥善处理,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声誉和市场份额。
健全完善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体系,有助于为我国企业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的重要体现。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需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1. 引言1.1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是中国特色学科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术探索。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化、民俗、习俗、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学科。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学术交流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涉及到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涉及23个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宗教、语言、习俗、传统艺术等广泛领域。
通过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不仅丰富了学术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突出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当今世界学术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支持,也为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与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方向,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1.2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土化指的是将原本外来的学术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使其与中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需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地民族的问题。
国际化则是指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提升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本土化,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作出贡献。
中国油价为何必须与国际接轨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的原因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中国油价的 现状
03.
国际油价的 变动
04.
中国油价与 国际接轨的 意义
05.
中国油价与 国际接轨的 措施
06.
中国油价与 国际接轨的 挑战和机遇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与国际油价接轨,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内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油价与国际接轨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动能源结构的 调整和优化。
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的措施
05
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包括生产、流通、储备等环节
推动国内石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降低国内石油价格,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
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 权和影响力
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石油市场的公平竞争 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增加国家外汇储备 推动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推进石油价格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推进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价格管制 建立石油价格波动调节机制,稳定市场预期 推进石油企业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
加强国际石油市场的合作和交流
添加标题
加强国际石油市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合作和交流,中国可以更好地了解国 际油价的形成机制,提高自身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今国际局势分析
(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总体来看,国际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对于中国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都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提高加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国与国之间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美国、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就排在前列。
管理学院会计1003李海波1011210318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当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
当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战争爆发、皇朝更换接连发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上了《形势与政策》后自己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加深了很多.这不仅由于大学自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了解外面形势的渠道多了很多,更由于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形势与政策》课,使我们能够正确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日本选举、韩国人被绑架、台湾局势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与我们大学生无关,但想深一层事实是否是这样呢。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打败帝国主义、日本主义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大学生不可置疑地被认为是一股强大而不可缺少的力量。
五四运动、各种爱国报纸的出版,无疑给了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在国家动荡时期需要大学生的力量,而如今社会已经安稳,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我们大学生是否对国家形势的发展有所帮助呢?作为现代的主流,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国家早几年实施了大学扩招政策大学生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不容忽视。
其次大学生是经过十多年勤工苦读,高考等考验而挑选出来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比较强。
再次,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涉及的面之广,程度之深,实在不可估量。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学生,虽然我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虽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由扩大了,但我们始终是一名学生。
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任,无论怎样都应先把学习搞好。
但我们不单是学生,我们也是半个社会人,所以毫无疑问,了解国际形势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了解国际形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电视报纸和电脑。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
在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课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加强了解。
大二的生活转眼间过去了,即将面对的是大三的生活。
有中国特色地与国际接轨
有中国特色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这是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做的一个努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与国际接轨,主要指的是与美国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英欧文化接轨。
而且,在许许多多方面,我们国家早已经就开始了接轨。
与国际接轨,确实能给中国带来很多益处。
但是,过分的与国际接轨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中国与国际接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沟通的日益方便,外国文化以及西方流行也开始在中国侵占市场,各种繁多欧美文化开始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开始普及。
中国的文化是古老而传统的,因为发展的历史久远,文化也就有了一些传统和古老的味道,这正是重点,正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古老,使得很多国内的年轻人认为中国文化老土,以导致崇洋媚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可悲的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受的都是外国文化的熏陶,而且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可悲的是,近几年来,许多外国人登上了属于我们中国人民的春节晚会的舞台,以前大年30晚上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没有了以前的味道。
我们一直在呼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哈韩族”、“哈日族”,中国的流行乐坛,大多受美国、日韩等地的影响,歌曲旋律、歌词当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也基本都是外国文化的味道,而有本国文化的音乐人却很少,能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与霸气电影电视剧也加入了西方文化色彩,大大缺失了原本中国古典美的特色。
更接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女生穿的袒胸裸背,头发五颜六色,,而男生的头发有的比女生的还长,甚至还有些男生把头发理成千奇百怪的形状。
在与国际接轨中,中国渐渐的失去了他的特色,所以,我们要有中国特色地与国际接轨。
在与国际接轨时,不能完全接轨,要保持中国特色。
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着我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样,我们的名族将一直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我国工程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
目前 ,我 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 1 0 4 7 所 ,占本科高校总数 的 9 1 . 5 ;高校共 开 设工科本科专业 1 4 0 8 5 个 ,占全 国本 科专 业 点 总数 的 3 2 ;高等 工程 教 育 的本科 在 校 生
4 5 2 . 3万人 ,研究生 6 0万人 ,占高校本科 以上在校 生规模 的 3 2 ,我 国工程 教育规 模世 界
我 国工 程 教 育 标 准 与 国际接 轨
近 日在韩 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 上 ,《 华盛顿 协议 》全会 一致通 过接纳 我 国为
该协议签约成员 ,我 国成为该 协议组 织第 2 1 个 成员 。这在 一定程度 上表 明我 国工程 教育 的
质量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认 可 。《 华盛顿 协议 》是世 界上最具 影响力 的 国际本科 工程学 位互认
协议 ,该协议提 出的工程专业教育 标准和工程 师职业 能力标准 ,是 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 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 。在推进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 国际接轨 的进程 中,中 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我国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在学生 、培养 目标 、毕业要求 、持续改 进 、课程体系 、师资 队伍和支持条件等 7 个 方面与国际标准 紧密对接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 表 示 ,今后 ,我 国高等教育将 以加入 《 华盛顿协议 》为契机 ,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 证范 围 ,积极采用 国际化的标准 ,吸收先进 的理念 和质量保 障文化 ,引领和推动工程教育 改 革发展 ,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 国际化水平 ,持续提升 高等
第一 。2 0 1 0 年6 月,“ 卓越 工程 师教 育培养 计划 ”正式启 动 ,目前 ,已在 1 9 4 所 高 校 中的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法在国内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背景、现状、趋势、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国际法的发展与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紧密相连。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就开始重视国际法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国际条约,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尊重和遵守国际法的义务。
中国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法》等法律法规,将国际法纳入国内法律体系。
国际法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外交、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经贸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经贸体制的活动,通过国际法保障经贸利益。
在外交领域,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际法为依据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还通过国际法在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在国际法实际操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法院在国际法的实施和解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庭和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构的案件审理,为国际法的实践作出了贡献。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法法律体系,加强国内立法与国际法的衔接。
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不断变化,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中国在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上将继续拓展。
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国际法在环境、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国将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际法对于维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国际法,中国与各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和国际趋势,以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地理科学是一个关于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综合性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地理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地理科学研究涵盖了地貌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深入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的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工具,促进了地理空间模拟、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发展。
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
地理科学研究为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持。
研究人员们通过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问题的探索,为解决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
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差异性明显的国家。
地理科学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特征,为区域合理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交通网络、区域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研究,中国的地理科学为我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区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国际趋势方面,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跨学科合作:地理科学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与地理科学相关的领域,如气候变化、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复杂的地理问题。
数据驱动的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于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成为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关注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持。
关于我国在标准化方法上与国际接轨的探讨
关于我国在标准化方法上与国际接轨的探讨作者:胡涵景王志民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7年第11期摘要:分析目前我国在标准化方法上与发达国家所使用的标准化方法的区别,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一套标准化方法论。
关键词: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 ISO 9000Discussion in Our Standardization Methodology Acting o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Hu Hanjing, Wang Zhimin(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Based on experience in studying standardization theory, the authors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in standardization methodologies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n the authors suggest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 new standardization methodology consistent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methodology, comprehensive standardization, ISO 90001 引言198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获得通过并在1989年正式实施,从而确立了我国标准化的法律地位。
1990年,我国发布实施了GB/T 12366.1~12366.5《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从而确立了我国标准化的方法论。
但是无论是《标准化法》还是《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都是建立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
从“国内”到“国际”到底要走多少步 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总经理范晓虹
45“国内”“国际”从到底要走多少步到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国内”与“国际”的双向循环。
在这条教育路上,北外国际是一个独特的探索者。
记者_汝元昕编辑_长谣 供图_范晓虹设计_李阳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总经理范晓虹Figure 人物462021年春天,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教学楼落成,名为“国内大厦”,与校内原有的“国际大厦”距离数十米,相互呼应。
一时间,“国内大厦”的名称引发师生和校友的热 议。
有人戏称,国内大厦和国际大厦之间的便利店可以叫“免税店”,中间的道路可以叫“一带一路”,校医院的医生则可称为“无国界医生”。
还有人说,“在北外,从国内到国际,只需要60步。
”就教育领域而言,从国内到国际,到底要走多少步?为推动这一跨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基础教育国际化探索,正确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怀揣着这些问题,《留学》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简称“北外国际”)总经理范晓虹。
作为国际教育亲历者,范晓虹讲述了自己与国际教育结缘的人生故事,抒发了对于国际教育的见解与感悟,亦分享了北外国际独特的办学探索之 路。
梦回20世纪90年代属于留学的“峥嵘岁月”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出国留学热潮汹涌,中国的国际教育以燎原之势发展。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范晓虹,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她的人生成长道路,亦与国际教育的发展脉络相互交织。
范晓虹是工科出身。
1994年,她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本科毕业,来到首都钢铁公司电机厂研究所,成为一名工程师。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速,国营大厂的角色发生改变,“铁饭碗”的工作已不再成为年轻人争相追逐的首选。
在首钢工作两年后,范晓虹选择了离开,追寻另一方新天地。
据她回忆,在她离开的那一年以及之后的两三年内,与她同年到达首钢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离开了。
那时,离开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选择了考研,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以此改变人生道路。
1996年,范晓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始攻读MB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与国际的接轨
摘要:国家的周边安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应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关键词:周边环境问题、国际形势、外交政策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
其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
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
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
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
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日本对这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周边动荡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持续不稳定,势必分别波及中国的西北、西南与东北沿边地区,影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是周边地区是中国经济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与获取能源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拓展国际经济空间。
而周边邻国政局动荡不定乃至发生政变与骚乱,将严重危及中国在当地的人员安全。
三是美国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企图从多个方向、从陆地到海上对中国实施“立体堵截”,日本、印度、俄罗斯也趁机扩张;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朝鲜等国家政局持续不稳,分别引发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印度、越南、韩国等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所在区域的长远稳定;此外,大国加紧角逐周边油气与矿产资源,中国获取稳定可靠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将面临更大的变数。
四是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
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
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五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
西方大国视朝鲜、缅甸、伊朗等为“眼中钉”,认为中国与其关系“特殊”,敦促中国在防扩散与维护地区稳定上承担“大国责任”,无理要求中国放弃“不干涉内政”原则,对“问题国家”施加影响,致使中国在“问题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陷入两难。
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
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自身和平发展,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
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坚持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方针。
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一到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
主张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强弱,不分种族,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全球多极化。
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一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二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1、全球化中的中国领事地位提高;
2、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
3、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
4、中国外交比以前更加法制化了。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
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
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国的目标是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要做好外事工作,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今天的世界,全球化、多极化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中国同样也处在这个大潮之中,要想发展,必须顺应潮流,与世界同步,所以提高外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外交战略,树立了外交为民的思想,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扩展外交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主张多边主义,明确外交工作的目标,维护我国和各国共同利益,深化了我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
《汉和防务评论》
《安全与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