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优课)教案
【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倣发酵实验和制作慢头、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往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以教材,导学案以及相应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讨论、动手操作等环节了解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交流对细菌真菌的认识】设置目的:这节课是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五节,范老师让同学们谈一谈当想到细菌和真菌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同学们思考人类与细菌、真菌的关系。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活动:让学生讨论说出常见食品的保存方法】设置目的:从生活出发,展示几种食品的图片,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食品在生活当中的保存方法,然后学生边回答范老师边板书,将几种常见的保存食品的方法呈现在了黑板上,接着质疑“这些方法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引发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找出大多数的方法有效是因为成功的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些方法能直接将细菌和真菌杀死,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三)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活动:展示酵母菌的发酵实验】设置目的:让学生正确理解发酵的含义。
(四)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设置目的:让学生了解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污水治理。
课堂小结设置目的:使得学生从全局上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彼此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领悟到分享的意义。
四、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原理回家制作米酒。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名师教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性思维。
2、学习目标知识: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根本形态;2、能识记细菌的构造特点;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 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观察细菌构造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总结出细菌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3、通过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构造较为陌生。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细菌?预习任务和?细菌?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汤〕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
产生兴趣,主动探究肉汤变质图片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资料阅读: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完毕后答复以下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注重显微镜功绩〕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里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微生物学之父〞?4.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阅读教材第71页,认真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 细菌 教案设计
细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衣藻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特点。
2.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1.芽孢是一个休眠体,易于孢子混淆。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1.多媒体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衣藻结构示意图。
2.显微镜;细菌的永久涂片。
3.有关细菌方面的资料影片片段。
学生:课下收集各种有关细菌的资料或图片,尤其是收集最新科技成果。
【教学场景】[教师活动]出示世界鼠疫大流行时造成人死亡的影视资料片段和云南师道南《死鼠行》中的一句“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教师:以上同学们所看到的是一种传染病引发的灾难,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种传染病?它是有什么引起的?死鼠行中的诗句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鼠疫,老鼠。
说明那时的鼠疫在我国流行且十分猖獗。
教师:鼠疫曾经给人类带来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人间的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故防治鼠疫对人类健康仍有重要意义。
那么鼠疫真的是有老鼠引起的吗?学生:不是,我阅读过相关资料查到引起鼠疫传播的是一种杆菌。
学生:我在网上也看到过相关的资料,引起鼠疫传播的是一种杆菌。
教师:对,引起鼠疫传播的是一种杆菌,杆菌是细菌的一种。
我们生活中剩饭变馊也是细菌在作怪,看来同学们对细菌的大名早有耳闻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细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点评:从鼠疫疾病入手,结合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剩饭变质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学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看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一篇: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
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
3.思考题:
a.细菌与病毒有什么区别?请从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b.细菌在自然界中有哪些重要作用?请举例说明。
c.细菌对人类生活有哪些有益和有害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细菌的相关知识,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产生直观的认识。
2.讲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等,强调细菌的以下几个特点:
a.单细胞生物,有原核细胞结构;
b.无真正细胞核,遗传物质呈环状;
5.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表达能力。
6.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病毒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细菌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对生物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微生物也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具备了以下特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a
e
帮助理解
5分钟
下载
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菌。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细菌的发现:请阅读生物课本71—72页细菌的发现。(2分钟)
对学生的认识教师给积极评价并补充讲解,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发现史,那么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你了解吗?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活动一:仔细观察给出的细菌形态图片,归纳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2)活动二: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结构图,讨论、交流,得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六、作业
优化设计P37-38快乐预习、轻松尝试应用、能力提升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1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方式等知识。
b.教师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1)开展细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微观世界,加深对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理解。
(2)设计细菌分类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细菌的分类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与细菌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3.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微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进行总结和概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学习细菌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4.导入新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细菌的相关知识,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教师详细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分类和生活方式等知识。
a.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b.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5.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
1.重难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的理解
-学生对细菌的微观结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细菌的繁殖方式较为特殊,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有较大差距,理解难度较大。
2.重难点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细菌的作用多样,学生容易混淆,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杂,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有限,难以深入理解。
4.课后作业:布置与细菌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与分析:请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生活中的细菌应用实例,如酸奶、酸菜等,观察并记录其特点、制作过程以及与细菌的关系。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细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细菌培养方法:介绍实验室培养细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
2.讨论主题: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细菌的形态、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课后作业:布置与细菌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制作细菌模型等,巩固课堂所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细菌的微观形态和结构较为抽象,学生观察、理解难度较大。
3.生活实例: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酸奶、酸菜中的益生菌,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以趣味性学习吸引学生,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嘴,动笔,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生活。
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生的情感。
【学情分析】在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对细菌分裂后的细胞数目的计算,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巴斯德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缜密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填表格等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难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细菌模型。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演示,启发互动,小组合作,引导推测等策略。
5.4.2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生殖方式。
2.对比细菌和动植物细胞,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吃饭前要洗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而在我们看似洁净的手上同样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细菌。
这三幅图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图片,大肠杆菌,一般寄生在人和动物的大肠内,是有益的,但是进入其他器官可引起尿道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葡萄球菌,是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元凶。
空肠弯曲菌,可引发急性肠炎等肠道疾病。
看到这些,你还敢小瞧细菌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细菌,用科学知识应对它们。
二、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大小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它们就是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头发上和皮肤上的细菌。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观察研究发现,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生物。
如果我们拿一粒米来做对比,它的大小相当于10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
因此,我们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二)细菌的发现如此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故事发生在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出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
一天,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惊奇地看到许多小生物,不禁发出感叹:“在人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竟然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
于是他把这些不同形态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
俄国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皇也都亲临列文虎克家中。
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人们虽然看到了细菌,但是细菌怎么来的却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争议。
有部分人从肉汤变质、腐肉生蛆等现象得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最终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巧妙的鹅颈瓶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
《细菌》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2、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第2页):(1)细菌的菌落一般呈什么颜色?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一般呈白色。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2)真菌的菌落呈什么颜色,有哪些形状?有红、褐、绿、黑、黄等,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二、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
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课件第4-7页)(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㈠情境导入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泡菜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㈡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列表比较异同。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细菌吗?细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基本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细菌”的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细菌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多样性,学生对于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如土壤、水体、空气等。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再次强调,确保学生掌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显微镜切片、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细菌应用实例为导入,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好界中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4.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和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多元化评价与反思: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案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享个人观点等方式,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这一章节时,我以一名特级教师的经验,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注重实用性,符合教学实际,并以人性化的语言呈现。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我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菌的结构、生活习性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生物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4.2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授课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学习细菌形态结构及细菌的营养和生殖,总结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列文虎克、巴斯德科学史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2.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细菌生殖方式。
2.难点: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三、课前准备有关细菌结构的模板和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用护士在打针前对皮肤消毒和极端环境中的细菌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为什么它们能无处不在?观看幻灯片,思考提问,进入学习状态。
细菌的发现1、【展示一个铁钉】提问:被锈铁钉扎破,特别时伤口深时,我们都知道要打破伤风预防针。
因为锈铁钉上有破伤风杆菌。
睁大你们的眼睛,你能用肉眼直接看到钉子上的细菌吗?细菌很小,人们是如何观察呢?2、介绍列文虎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细菌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列文虎克的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启发。
细菌的形态1、【幻灯片:钉子上的细菌】1、观看幻灯片,体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基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DNA集中区域形态:杆、球、螺旋状结构:特殊:荚膜、鞭毛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大多数细菌)四、细胞的生殖分裂生殖(一)情景导入:护士在给病人打针时会先用酒精或者碘酒擦拭皮肤,这是为什么呢?不错,这样做都是为了杀菌消毒。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细菌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交流经验。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细菌在生活中的应用、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
(1)学生分享自己对细菌的了解和疑问;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要求。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讲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特点。
2.教学目标:
(2)关注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细菌研究的新进展,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4.小组合作: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细菌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示细菌的相关知识;
(2)组织一次小组内的细菌知识竞赛,互相提问、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生物学素养。
5.家庭作业:
(1)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介绍细菌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使学生全面掌握细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
3.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3)教师强调细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3.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
细菌一、授课目的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点2.经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经过认识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近相关二、授课重难点1.授课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点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授课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授课过程1.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经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到细菌其实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辰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认识细菌吗?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辰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认识细菌呢?(细菌渺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课本 58 页~ 59 页,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度,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谈论、交流看法)(3)指导学生认识巴斯德实验。
这是一个比较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近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周祥的思想和精巧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诚然时时辰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终究是怎样的呢?(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谈论、交流。
(3)屏幕显现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尔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相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5)显现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谈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依照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相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差异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其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和芽孢生殖,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繁殖能力及其在环境中的适应性。
4.结合实例,介绍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食品发酵、药物研发和环境保护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细菌结构示意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理解。
2.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与细菌相关的实例,了解细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显微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通过播放细菌繁殖和生长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细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如介绍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设计细菌生态环境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细菌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动画,形象地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设置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慢慢伸开你的手,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督预示标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自学梳理请同学们读课本71----74页,并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2.细菌是怎样进行生殖的?小组答疑待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各小组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以下程序:1.让每个组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
2.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对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推选好准备在全班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问题和同学。
展示评价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
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做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
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回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学习目标三:细菌的生殖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3) 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
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联系拓展1.巴斯德用一个鹅颈瓶保存的肉汤四年都没有腐败其原因在()A 鹅颈瓶是封口的,细菌根本无法进入B 鹅颈瓶中的空气不能与外界空气相通C 没有空气,细菌无法生存D 鹅颈瓶口又细又长,空气中的细菌很难通过这样的瓶口进人肉汤2.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多数营异养生活B.都是单细胞生物C.都能使人和动植物产生疾病D.都没有真正的细胞核3.下列结构不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是()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荚膜4.巴斯德向世人证实了()A 细菌是由有机物自己产生的B 细菌是由有机物的某些物质进化而来的C 细菌是自然发生的D 使有机物腐败的细菌原来已经存在总结导预1.细菌的发现:艰难而曲折。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杆状、球状、螺旋状3.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预习另一类异养生物《真菌》。
完成课本70 页作业。
板书设计1.细菌的发现:艰难而曲折。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杆状、球状、螺旋状3.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
为了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本节课以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入手,导入新课,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图片资料,从而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加生动。
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细菌的几种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多样性。
在借助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突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即不含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结构中没有叶绿体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是与植物、动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细菌的繁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设计“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这一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细菌的繁殖之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
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于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还不够,细菌的结构有DNA,授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染色体、基因这些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并明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顺利理解只有DNA结构意味着细胞核的结构较简单,是还未真正成形的细胞核。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清除页眉横线的步骤:点击--插入--页眉页脚--页眉页脚选项,把显示奇数页页眉横线(B)的勾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