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合集下载

广西来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广西来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广西来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

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

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

不过,在心理学家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

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之所以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并且严重低估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

那么,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②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但他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一方面,语言规范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

另一方面,语言是公共的,语言的发展取决于共同体的存在。

语言的规范其实是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黏合在了一起,使人成为理性意义上的存在者。

语言规范之所以必要,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③其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

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

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

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1.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找出错误选项的设错点。

答案选A.B选项强加因果,原文:深度思考的缺乏与阅读快感的追求,使得这类小说努力表现生活真实的同时习惯于简化生活的矛盾。

深度思考的缺乏与阅读快感的追求是并列关系。

C.选项程度不当。

原文:此外,情节推进简单化、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

这些都是目前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但不是主要问题。

此外的“此”指的是没有写出深层次的“真实”。

D.肯否失当。

原文说的是网文作家表现的时代冲突主要是一种外部冲突,而不是不去表现时代冲突。

2.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还有论证的思路跟论证结构。

答案选B。

第3段的例子证明网络文学是通过“金手指”的方式获得阅读快感的,但不能证明其有积极意义。

3.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砧.板/粘.贴绿蘋./东施效颦.纤.夫/纤.尘不染扁.平/扁舟.一叶B.碣.石/喝.问乐阕./龙城凤阙.堵.塞/渚.白风清绮筵./垂涎.三尺C.淑.气/椒.兰朝.觐/朝.云暮雨卷.帘/卷.帙浩繁门槛./直栏横槛.D.部署./曙.色唱和./和.颜悦色伶仃./岸芷汀.兰撒.落/霰.雪纷纷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随着我国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时常可以在各类媒体报道中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

B.姚明和刘伟早在上海东方篮球队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以说是一对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的好兄弟。

C.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在科学上朝云暮雨....的人是无所作为的。

3. 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

(不超过25个字)(4分)当前,我国超过90%的智能手机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

而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或盗版软件,则又将会面临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更多的风险。

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对应用软件的安全审查机制,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少。

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不容小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一段话,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与示例相同。

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中的自由曹雅欣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抱负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不雅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天真烂漫,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阿谁叫做“鹏”的大鸟,能够青云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彼苍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

其实,庄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本身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保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踏踏实实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

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河池市2020年秋季学期⾼⼆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选择题部分1.C(A项,把或然当作必然,原⽂的表述是“或许有以下四个⽅⾯;B项,都把……的理想”错误,原⽂的表述是“⼏乎成了中国古代⼈们所普遍追求的⼀种理想”;D项,表,武断,原⽂的表述是“是使我们的专制社会⻓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个原因”。

)2.B(⽂中并没有运⽤“⽐喻论证)3.A(强加因果)4.A(原⽂为“联合国近期发布报告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世界濒临⾄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危机”,可知“世界濒临⾄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危机”的原因并不是⼈⼝增加造成的。

)5.C(“说明中华⺠族⾃古以来就很重视粮⻝安全问题”错误,原⽂意思为⾃古以来,中华⺠族对粮⻝⼼存敬畏和尊重,⽽⾮对粮⻝安全的重视。

)7.C(“为功夫尽失⽽忧,为受到怒斥⽽愧,为得到解脱⽽喜”表述不准确,陈武“功夫尽失”⽂中并未明示,忧”便⽆从说起;“为受到怒斥⽽愧”的“愧”⽐较确切,“为得到解脱⽽喜”既不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也不符合⼈物的个性发展逻辑。

)10.D(原⽂是:及观军于北陲,馆于忻州,会晋祖降下晋安寨,遣使告于近郡,琦适遇其使,即斩之以闻,寻率郡兵千⼈,间道⽽归。

)11.A(“为唐代以来通⽤的官名”错误,应是为汉代以来通⽤的官名。

)12.B(“河阳掌管钱库的官吏尹训盗窃钱财”错误,尹训不是河阳掌管钱库的官吏,⼩吏的名字⽂中并未提及。

)14.C(“吹作雪”是正⾯描写,运⽤⽐喻修辞直接写杏花)17.C(“有⽬共睹”指⼈⼈都看⻅,形容极其明显,“有⼝皆碑”是说所有⼈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喻⼈⼈称赞,“有⼝皆碑”常⽤于到处为⼈称颂的⼈及业绩、成就等。

此处⽂意是“效果明显,所以应选“有⽬共睹”;⾛⻢观花:骑在奔跑的⻢上看花,常⽤来形容不深⼊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喻被表⾯现象所迷惑。

浮光掠影:指⻅识肤浅,印象不深刻。

⾛⻢观花是强调过程,意指在看的过程中不细致地观察,浮光掠影强调结果,意在指看后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

福建省泉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麻婶没把长根的话当回事,时不时往马鞍山跑。王大明劝过多次,甚至动员村里的老头老太轮番上阵,给她做思想工作。麻婶总是微笑着,不停地说好好好,等他们走后,该干啥还干啥。无奈之下,王大明又给长根打电话,长根倒也配合,很快给麻婶回了电话。不管长根说什么,麻婶只会点着头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每次挂了电话,她握着手机站在石头上,看着天边的云发呆。从远处看去,她就像一株树,一株矮矮的树,长在石头上似的。
D.材料二中“六艺”的含义与《诗经》“六义”不同,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成为了创办私学、传播学术的先驱。
B.官学失守、礼崩乐坏是周室衰微的部分表现,是周王室的不幸,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幸事。
高地
王刚
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的一条,像一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这年头,还缺地吗?村里的壮劳力都跑往城市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打理,长满了荒草,成了飞禽走兽的乐园。就拿麻婶家来说吧,自从长根带着媳妇儿子进城后,大多数地都撂荒了。长根是个孝子,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麻婶放开胆子用,啥也不要操心,想吃就吃,该喝就喝。对于老年人来说,混光阴没什么不好,相反,有福的老人才有资格混光阴呢。麻婶是有福的,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而是瞄上了马鞍山那片瘦地,动不动往上面跑。她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篼,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爬上马鞍山。从后面望去,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这点在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论语·子路》记载:卫出公请孔子主持政事,子路问孔子打算从什么开始做起,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当即嘲笑孔子迂腐,说:“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反之,孔子对子路也是像朋友一样,如《论语·先进》记载了一次孔门师徒学术研讨会,会上子路讲大话,孔子直接当面“哂之”。孔门师生强调相互切磋探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如原本学儒的楚国之士陈相,听闻许行在滕国讲学,便弃儒从农,背起农具直奔滕国拜许行为师。在私学中能够出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不说与王官失守、礼崩乐坏而导致的思想解放有关。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私学。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一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2021.0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 . 5mrn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枞本题共5小题过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

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

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

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

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

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已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

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

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

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

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

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

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

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

“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 “乡丛” “闺怨” “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

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

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乐山市高中2022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2021.11.B(A.“其中要数裴高才成就最高”说法错误,原文为“但像高才兄如此多产、且影响远及海内外者,似不多见”。

C.根据原文内容,裴高才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空前”,但不能说“绝后”。

D.原文最后一段提到费孝通先生的思考,是书评作者樊星的联想,而不是《无陂不成镇》一书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

)2.D(张冠李戴,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审视的应是“黄陂”这一地域及其文化影响,并不是《无陂不成镇》一书。

)3.C(“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

)4.B(除了国家政策外,还跟张滢自己的吃苦勤学有关。

)5.C(埃及《民生报》是就一个省市的脱贫工作进行报道,不能说“全面”。

)6.①党政层面: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布局;(1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满腔热情地投入脱贫攻坚工作。

(1分)②政策层面:a.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持就业稳定;b.减税降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更加富裕;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居民收入;d.完善社会保障网,促进居民持续增收。

(4分)7.B(从文中不能看出祖父“盼着自己死去”)8.①守信,说到做到,不再轻生;②热心肠,街上七个老人去世,他冒着高温酷暑,逐一登门吊唁;③对生死的态度达观,由轻生变成看淡生死;④承受孤独,轻生时感叹“一言难尽”;对晚辈的不放心,暗示晚辈关心不够。

9.①为自己准备遗照的做法表面上看是老人未雨绸缪,实际上反映的是老人对子女的不信任。

小说中祖父说“我这条命,说走就走的,到时都靠他们,怎么也不放心”,由此可见,老人的子女平时对老人的照顾不够尽心;而码头工人乔师傅留下的遗憾也让祖父感到心寒,所以祖父才打定主意“趁着身体还硬朗,就为自己准备一张新鲜的遗照”。

②这一做法,值得小说中老人的子女反省,也值得我们读者深思。

现实生活中,有些子女对家中老人的晚年生活关注不够。

(结合小说中的现象言之成理即可)10.A(“初”为时间副词,其后应断,排除C项;“高邮”“六合”为并列的地名,其间应断,排除B、D两项。

新高考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度上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度上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度(上)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刑法,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

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

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为什么还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原来,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

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2”的效果。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今天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说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

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所谓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而非财产性权利,范围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

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微力试卷为您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教育文件等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可去除河池市2020年秋季学期高--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_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

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②我们今天品读、吟咏中国诗,欣赏、创作传统中国画,也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神髓有深切体悟,否则可能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

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

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

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④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

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

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

⑤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

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

王维于“有”中透视“无”,以禅境入诗境、画境。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统编版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第 I 卷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古代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

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

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

正如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祗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

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

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

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

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

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

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

(节选自《中国乡村发现》,作者左亚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不是宗教国度,但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知识分子不缺少宗教信仰,甚至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笃信神灵,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宗教归属。

B.祀天祭祖二神崇拜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但祭祖、崇祖是主要载体,正如美国学者 J.L.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

C.中国传统社会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的主体大致涉及政府和民间两方面。

政府主体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民间的基本主体则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D.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中国本土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地位,显示出民间信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首先否定了一个武断的观点,进而提出“中国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B.对于中国的民间信仰的论述,作者主要阐述祭祀的不同内容,同时,文章也有历史角度的纵向分析与中西方横向的比较。

C.文中举出“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等,是为了证明中国民间信仰属于多神信仰,有利于和平共处,消除冲突和战争。

D.最后一段出现的“民族的信仰”“活的灵魂”“遗传基因”等词语,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及其内在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祀天祭祖活动都是宗教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体现。

所以说,中国的“民间信仰”就是中国的宗教。

B.祭祖崇祖是中国人各种祭祀活动的核心,它与祀天敬天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是二神崇拜的体现。

C.中国宗教神灵中,“天”是至高无上的,只能由天子祭祀,民间不能擅自祭祀。

可见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仍属于一神教。

D.中国的“民间信仰”作为民族“活的灵魂”,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它有其内在固有的逻辑演化过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与父亲唠嗑许心龙“爹,又有一段时间没跟您唠嗑了。

”暑假后开学第一天,我被任命为镇中学副校长。

上午放学后,我就屁颠屁颠地步出校园找父亲唠嗑。

我笑着说:“爹,我当上副校长啦。

”父亲不语。

我想父亲应该自豪地说“祝贺我儿”。

父亲的自豪是压抑不住的,就像吃馍掉馍渣一样往下掉。

当然,馍渣儿父亲会习惯性地一一接住,可这自豪他断然不会去接,而是让其尽情掉落,让村里人看个清清楚楚透透亮亮。

“爹,您的第一次自豪您还记得吗?”我问道,“应是我 23 岁那年考取师专吧?”我无意中选择了一个“自豪”的话题与父亲唠嗑。

父亲没表态。

我想父亲应该点点头说“是的”。

父亲说话的表情还是甜中带苦。

咋说父亲苦呢?父亲的苦是他不蒸馒头争一口气,拼命让我这只公鸡为他下蛋。

好在铁树开了花,我这只公鸡竟也下了一个滚圆的大蛋。

父亲老实巴交,木讷口拙,交个公粮都能让人偷梁换柱,他的嘎嘣脆响的麦子被调换成土坷垃麦,收到镇粮管所大喇叭的广播批评。

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愚顽地找到村支书说理,颐指气使的村支书笑着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再追还有意思吗?村支书当然没去想父亲想要回什么,父亲执意要的是一个人起码的尊严。

这反倒成了村人永远的笑柄。

“爹,我可是咱村第一个从小鸡窝里飞出来的大凤凰啊!”我继续说。

我知道父亲的苦远远大于他的自豪。

那苦宛如一把大伞完完全全遮住了他。

父亲苦是因为我的脑壳里装的全是纹路粗糙的大块豆腐脑子。

我光高考就考了五次,年年落榜,近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

父亲能不哭吗?那年我第一次高考离分数线差17分,父亲抱有希望地卖了八袋麦子让我复读。

第二年高考离分数线差2分,父亲大有希望地卖了快下崽的老母猪让我继续复读。

第三年高考离分数线差9分,父亲不免失望地摸摸我浓发覆盖的头,说了一句我终生难忘的话:“这脑子一点儿也不少呀!”。

后来父亲戒了烟,供我再复读。

第四年高考离分数线差2分,父亲摇晃着头说:“咋恁巧跟千年一样还是2分?”父亲怀着残存的希望笑了。

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第五次高考后,我走出考场就打工去了。

我知道自己不敢贸然回家了吗,心里怕极了父亲的眼光,那眼光像父亲的身体一样细瘦,但却如鹰眼般锐利。

就是这红军长征一样史诗般的复读,让我考中了!回到村里我听说,父亲得到捷报后一连在村里转悠了几天,逢人便说,无人自语,整个人神经了一般。

父亲压抑了五年之久或者说大半辈子的满腔晦气终于扬眉吐了出来,吐得村里角角落落坑坑洼洼里都是。

紧盯着父亲拱桥似的后背的,是全村人太阳一样灼人的眼光!后来我才悔之莫及地知道父亲愚顽兴奋的胸腔里裹挟的是一颗柔弱的不堪一击的心脏。

“爹,咱终归胜利了不是?”我笑着吁出口气,“连蛮横的村支书都点着头握着您的手不是?”父亲没接腔。

我想父亲应该说“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

这是父亲在我高考落榜时常念叨的一句话。

大家都说我同学多,那是因为我读了七年高中。

这样说,虽不乏挪揄的意味,可同学多了不是坏事呀。

朋友多了路好走,我就沾了同学多的光。

他们给我牵线搭桥找到了一个对象,心灵手巧,貌若天仙,还是响当当的镇干部,父亲自豪得合不拢嘴,露出了两颗发黄的残牙。

父亲曾预言过我的面相是文曲星下凡。

我还真的在杂志上发表过大大小小的文章。

媳妇就是看了我的文章后的作者简介才慕名嫁给我的。

不就媳妇又给父亲生了个胖孙子,孙子自然也是非农业户口,每月供应粮面三公斤。

父亲拿红粮本的手都是光彩夺目的。

父亲自豪得合不拢嘴,嘴里四颗发黄的残牙暴露无遗。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媳妇打来的。

我一抬头,发现太阳偏西南了,我这才想起只顾着给父亲唠嗑了。

午饭还没吃呢。

“爹,我今儿来告诉您的啥,听清楚了吧?”我立起阵阵发酸的双腿,继续说:“爹,抽空再来看您。

”父亲静如泰山。

我弯腰拔起一把青草,紧紧攥在手里。

一低头,我的清泪洒落在了手中的青草上。

那是父亲坟茔上的杂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的苦,在于他“拼命让我这只公鸡为他下蛋”,而“我这只公鸡竟下了一个滚圆的大蛋”,突出了“我”获得成功的来之不易,更表现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艰辛付出。

B.父亲得到“我”高考的捷报后,“一连在村里转悠了几天,逢人便说,无人自语”,以至于“我”以为他得了神经病。

后来才理解了父亲,因此“我”追悔莫及。

C.文中的“‘爹,咱终归胜利了不是?’我笑着吁出口气”,这说明想争一口的气的不只是父亲,还有耳濡目染受其教育的“我”,有其父必有其子。

D.小说的语言朴实生动,使用了很多极富乡土味的方言如“唠嗑”、“嘎嘣脆响的麦子”、“大块豆腐脑子”等,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5.小说以“与父亲唠嗑”为题,写的却是“我”的自言自语和父亲的“沉默”,这样构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作品,谈谈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