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看出孝虽然本是基于人类至诚内发之爱而对祖宗父母的敬养顺从报恩之伦理情感和义务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历史发展道路所带来的血缘与政治关系合一家国一体伦理政治家天下家长制等从而使孝这一家族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成了传统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到了汉代以后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使孝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因而从客观上讲孝道及其教化还是帮了统治者的忙维护并延续了他们的统治起码是主要精神要素之一
曾子对孝道理论进行了全面泛化和深化。首先,曾子强调指出孝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中。这是曾子关于孝道理论的基本点。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诚恳的孝。其次,曾子把孝作为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礼、信、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则以孝为中心,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将这些都纳入了孝的体系之中。第三,曾子还论述了社会各阶层之孝,及孝之等级等一系列问题。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⑥”并且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第四,把孝理解为一种柔美的思想意境,力求达到和谐完善,这是曾子关于孝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看出,孝,虽然本是基于人类至诚内发之爱,而对祖宗、父母的敬养、顺从、报恩之伦理情感和义务,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历史发展道路所带来的血缘与政治关系合一,家国一体,伦理政治,家天下,家长制等,从而使“孝”这一家族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成了传统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到了汉代以后,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使孝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因而,从客观上讲,孝道及其教化,还是帮了统治者的忙,维护并延续了他们的统治,起码是主要精神要素之一。
关键词:孝孝道儒学伦理道德
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confuciouism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

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传统孝道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孝道强调的三纲五常等愚弄人们的思想,带有较强的虚伪性。

因此,对待传统孝道,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孝为德之本,传承孝道,能够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其次,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固。

孝可以维系着家庭中的亲情,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的。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再次,传承孝道,有利于营造团结友善的社会和谐环境。

孝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大力传承孝道文化呢?这需要全社会来行动,需要每个人来行动,形成学习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践行孝道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道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姓名:王齐禹学号:5112039035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

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

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

孝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

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

以下是一些现代价值的例子:
1. 人际关系:孝文化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互助关系,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孝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关心和照顾家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与现代社会中强调家庭价值、关注家庭和睦的观念相契合。

2. 社会和谐:孝文化强调家庭中的和谐与团结,扩展到社会层面,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这种价值观,社会中的亲情关爱将更加普遍,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3. 个人发展:孝文化注重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这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孝文化中的关键特质,如恭敬、尊重、忍让和关怀,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认同感。

4. 传统文化的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孝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孝文化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它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有着积极影响,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精神,让其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传统孝道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敬,教育子女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之恩。

在传统孝道文化中,子女要孝顺父母,照料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度过晚年之年。

而现代社会的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关心父母的生活、健康和幸福,包括陪伴父母、经济支持父母、帮助父母处理各种事务等。

现代孝文化倡导尊重父母的意愿,尊重他们的独立和尊严,同时也注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传承了孝道
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结合,体现出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在现代社会,子女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关心父母、尊重父母、陪伴父母,传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让父母在晚年得到更好的关怀和照顾。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首先,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尊老爱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无论子女的成就有多大,他们的一切荣誉与成就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感恩父母,尊敬他们,尽孝道。

尊敬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尊重,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如事事以父母的意愿为重,孝敬他们的物质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等。

其次,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纳贤纳老。

中国人更加注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认为老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可以给年轻一代以指导和帮助。

因此,中国人常常倾听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重要决策上尊重老年人的意见。

同时,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尊重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使家族代代相传,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重视家庭观念。

中国人把家庭视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寄托,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心灵港湾。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中国人常常说,“有家才有国”,家庭的和谐与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人将家庭视为责任和义务的起点,家庭的底线是温暖、亲情和幸福。

第四,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家族观念的延续。

中国人认为,家庭不仅限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包括祖先和后代。

家族是一个延续的整体,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中国人常常重视祖宗的尊敬和纪念,认为祖先的智慧、贡献和精神会给后代以指导和力量。

因此,中国人会举办祭祀仪式,尊敬祖先,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并保持家族的凝聚力。

最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人尊重传统文化,认为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教化和启示,通过孝敬父母表达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人相信,只有保持家庭和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包括尊老爱亲,纳贤纳老,重视家庭观念,家族观念的延续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

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

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社会中的伦理意蕴则是指这种孝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孝文化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孝文化的伦理意蕴依然存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关爱亲人与家庭价值观的延续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和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亲情和家庭关系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孝文化依然强调关爱亲人、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蕴的核心是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于孝敬父母的态度有所变化,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关爱亲人和尊重长辈的情感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道德标准。

2. 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的培养孝文化的核心是关爱家庭,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孝文化倡导个人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维护社会公德。

现代社会中,孝文化的伦理意蕴体现在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上。

在社会中,人们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热心帮助他人等,这些都是孝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意蕴。

3.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孝文化中的“孝”并不仅仅是尊敬父母,还包括尊重长辈、关心亲人等。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交压力和挑战。

孝文化中注重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伦理意蕴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这种伦理意蕴包括尊重他人、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体谅他人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二、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社会凝聚力孝文化注重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

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情感沟通能力孝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启示。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这种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孝道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子女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纷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它教导子女们如何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和付出。

通过孝道的教育,子女们能够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传统孝道还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照顾父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和照顾父母,子女们能够培养出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满足感。

同时,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子女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爱和经验能够帮助子女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子女们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随
着家庭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许多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下,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因此,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传统孝道的延续和实践。

总之,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维系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秉持传统孝道,注重关心父母,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新时期孝文化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尽孝道 教育资料

新时期孝文化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尽孝道 教育资料

新时期孝文化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尽孝道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当代大学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面对建设新时期孝文化出现的新特点,他们正确的尽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建设优秀传统孝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孝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孝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新时期孝文化特点新时期,中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孝文化也正在向现代新型孝文化转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继承性与和谐性。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古为今用,代精神继承和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而新型孝文化提倡的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孝顺、尊重他人的父母,本着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构建和谐的新型孝文化。

2.包容性与时代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

在与继承传统孝文化以及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中华民族孝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嬗变。

中华民族孝文化同其他民族孝文化,除了许多共性,也必然会出现许多差异,尤其是价值层面的深刻差异。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浅析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

浅析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

浅析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文化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传统孝文化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孝文化的重塑是历史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精华,弃其糟粕,使传统的合理内核更好地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服务,让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

标签:孝文化内涵挑战重构“百善孝为先。

”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焦点,家庭养老模式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那么支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理念,孝文化的重塑成为历史的要求。

拙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追本溯源,继承传统精华,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更好地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1.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1.1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

何为孝?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在语源学意义上,孝的基本含义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合成的一个会意字。

后来,“孝”的古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据史料记载,孝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人类家庭血缘关系、社会政治伦理关系都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进程。

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

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形成于西周时代,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孝道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被视为人们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观念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而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传统孝道观念的演变孝道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孝顺父母是人们尊重传统、弘扬家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传统孝道注重尊敬和孝顺父母,而现代孝道观念则更加注重关爱和陪伴。

现代人们更加重视家庭情感,注重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以及在父母年迈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二、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现代生活中,孝道观念不仅仅体现在照顾和关心父母身体上,还体现在尊重和支持父母的人生选择、关注父母的情感需求等方面。

具体而言,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爱和照顾现代人们更加注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给父母买保健品、陪伴他们做运动等。

同时,现代人们对于父母的精神需求也更加关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聊天、陪伴他们看电视等。

2.尊重和支持现代人们更加尊重和支持父母的人生选择,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例如,在父母退休后,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或者支持他们去旅游、学习等。

3.传承和弘扬现代人们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观念,通过各种方式让孝道观念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例如,传承家族文化、传统节日等;参加志愿活动、捐助慈善事业等,体现了尊重父母、关爱他人的精神。

4.理解和沟通现代人们更加注重理解和沟通,尤其是在家庭中。

他们更加倾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与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现代人们也更加理解和包容父母的一些行为和言语,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之一。

孝道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们需要尊重父母、关心子嗣,把重心放在家庭责任上。

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传统的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中国的孝道可以在很多文学、诗歌、故事中看到。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责任,还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责任。

尽管在老年人面前,孝顺的责任更加强大,但孝顺也应该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特别是对于父母生命的晚期阶段来说,孝顺祖父母视为重要的家庭责任。

传统的孝道等同于敬老、敬祖。

孝是尊敬父母的代表,敬老是尊敬长辈的代表,而敬祖则是尊敬祖先的代表。

孝道强调的是个人家庭责任的履行,意味着孝顺子女会尊重父母。

传统的孝道中,家族的权利和责任比个人权利和责任更重要,因为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家庭的责任和家族的进程视为更为重要。

这是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强大和传统礼仪情感的起源。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改变在现代,随着共同家庭状态的衰退以及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责任也随之减弱。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日常和社会联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太少的家庭时间也导致了孝顺的休闲时光的减少。

与此同时,经济上的负担也对传统的家庭和孝道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医疗、社会福利、经济和日常照顾等多种问题,另外也由于一些现象,例如单亲家庭、女性参工等问题,导致家庭责任和孝道的压力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而不是孝顺问题。

传统的孝道强调了人们彼此到家庭和家族的传承和社会责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比前几代人更为重要。

孝道已经逐步退让,由于这种取向,一些社会对孝道缺乏理解和尊重,人们往往不认为自己应该遵循传统的孝道。

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孝道和家庭责任的传承仍然是文化能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情感联系和儿女和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人类生命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美德孝道与家庭观念的传统与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孝道与家庭观念的传统与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孝道与家庭观念的传统与现代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孝道与家庭观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价值观。

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在过去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在现代社会保持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孝道与家庭观念的意义。

一、传统意义孝道与家庭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孝道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中国古人认为尊重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其次,孝道塑造了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核心,子女通过孝顺父母来维系家庭的团结和谐。

另外,孝道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关系和情感延伸到社会的其他领域。

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也被视为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尊重,体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二、现代意义尽管现代社会风云变幻,但孝道与家庭观念在中国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孝道与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观念可以成为人们向家庭寻求慰藉和支持的重要纽带。

家庭作为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给予个体平衡和安全感。

其次,家庭观念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通过对父母的孝敬,个人能够培养出牺牲自我、关心他人的品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

三、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冲击给传统的孝道与家庭观念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其核心的意义仍然可以适应并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定义和组成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人们对于亲情、关爱、尊重和责任的需求并没有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的孝道与家庭观念。

一方面,教育是培养孝道和家庭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应该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孩子对父母和家庭的尊重和关爱。

另一方面,社会应该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代意义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代意义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代意义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

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古代社会中,“忠”即臣民对君主要绝对的服从,“孝”即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顺从、敬养义务。

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

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长日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

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孔子特别看重孝,把它做为其仁学的根本,孔子的学生还进一步说明了倡导孝梯之道的社会政治意义。

因为孝悌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梯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也就不难理解。

儒家把孝推广到社会,便移“孝”为“忠”。

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

于是忠孝便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

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道德规范引向岐途。

这也是没落地主阶级保守性、反动性在道德上的反映。

是忠、孝道德规范历史局现性的反映。

它并不影响忠、孝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的光辉内涵。

古老的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忠孝道德,形成了光耀千秋的传统美德,而体现这一美德并使之大放异彩的主体,不是或主要不是历代统治者和道德家。

虽然统治阶级中也不乏操高尚的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地说,劳动人民的这种传统美德,要远比统治阶级载于史册的忠孝典型感人得多,高尚得多。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首先,中国传统孝文化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应该对父母表达深深的敬意和孝顺。

这种强调家庭的重要性的观念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即将家庭看作是一个继承传承的地方,父母是家族的根基,子女是家族的延续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孝文化注重尊重与关怀。

孝顺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更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关心与照料上。

孝顺还包括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帮助父母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抉择。

这种关怀和尊重的行为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优待和关爱。

另外,中国传统孝文化具有家族观念的特点。

中国文化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

孝顺观念的延伸和传承是通过家族的传统和习俗来实现的。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家族的规矩和礼仪,如祭祀祖先、尊重长辈、祖孙三世同堂等。

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孝文化强调长辈的尊敬与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的观念。

这种观念要求子女对长辈表示尊敬和礼貌,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定。

子女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种尊重长辈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受到重视和弘扬。

最后,中国传统孝文化注重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孝文化可能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孝文化的观念和价值仍然让人们铭记和尊崇,并且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包括家庭关系、尊重与关怀、家族观念、长辈的尊敬与尊重,以及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这些特征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家庭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孝的内涵的理解

新时代孝的内涵的理解

新时代孝的内涵的理解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它代表了对长辈的尊敬与关爱、对家庭的责任与奉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新时代下,孝的内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本文将通过梳理新时代孝的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美德。

一、尊重的内涵传统的孝强调对长辈的尊重与顺从,但在新时代下,孝已经不再仅仅指向长辈,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孝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更在于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

孝的内涵转变成为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观念,人们在互动中不断彼此尊重,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

因此,新时代的孝承载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内涵。

二、关爱的内涵新时代的孝,除了尊重的内涵外,更强调对家庭成员的关爱。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显得更加重要。

孝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支持,而是更多地关注家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人的健康、安全和快乐,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关怀,成为新时代孝的重要体现。

三、责任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孝除了关爱外,更强调对家庭的责任和奉献。

新时代孝的内涵代表了承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无论是经济支持,还是精神慰藉,都应该尽己所能地付出。

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创造幸福的家庭。

四、积极的参与传统上,孝强调子女要顺从父母的要求,而在新时代下,孝更加强调积极地参与家庭事务。

孝的内涵体现在主动承担家务、关心家庭大事、参与家庭决策等方面。

通过积极地参与,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庭状况,切实地为家庭幸福付出一份力量。

五、社会责任新时代孝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畴,也与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孝不仅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还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通过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传递孝和关爱的价值观念,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结语新时代孝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尊敬长辈,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尊重、关爱、责任、参与、社会责任是新时代孝的重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08哲学张娥摘要: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孝文化表现在对中国人民对人类起源的寻根意识,并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并表现出自然性、无我性、推及性、标准性的特征。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的特征“孝”乃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

近百年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巨变,如何建立具有活力的新型家庭伦理,是有关我们的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孝文化,当是思考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一、孝的基本含义中国古代对于“孝”的诠释和注解很多。

甲骨文当中的“孝”字,像一位长着长发的老人。

金文“孝”的上部,似一位面朝左,长着长发的驼背老人,身前由一个孩子扶着。

《说文解字》对“孝”的本义也做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

[1] 中国思想更注重的是“孝”的伦理含义。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孔子也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3]这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应该行使的做法。

”,孔子对此还有进一步的说明:“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4](《孝经白话注解》)总之,在传统儒家看来,孝是道德以及教化之道的根本,孝行的伦理意义不仅在家庭生活,还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

《吕氏春秋》对此有明确的说明:“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也。

”[5]下文将分两大部分来分析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从文化的角度看,孝的内涵可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对人类生命的寻根就起源来说,传统的孝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点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并为孝道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学论证,把孝纳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标之中,从而使孝成为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疑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至孝派。
但是若从文化的其他要素如宗教哲学的视野,从孝之发生的初始含义上再做细究的话,似乎孝之含义还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两层含义。这就是尊族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的这三种含义是同时共有的,但在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后两意占主导,之后,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
关于孝产生于何时,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康学伟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一书种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但这种观点争议颇多,在此不另赘述。孝道起源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产生于殷代。这种观点的代表论著是杨国容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但这种观点也被较多的论者批评。另有论者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一文中,指出“‘孝’这一德目应是由周人首先提出的。在西周时,‘孝’又扩张为一中伦理政治范畴,从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③。”尽管有上述三种不同的观点,但是认为孝是大兴于周代是被众论者普遍肯定的。
至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孝的含义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就是西周春秋之尊族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之初义,向善事父母的转变。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意识、家庭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使“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内容。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意识的进一步理性化,人们对鬼神的观念也由盲目畏惧变为敢于与之斗争,由此导致世俗对祖先神敬畏的减轻,相应地“追孝”的观念也日益淡漠;另外,各诸侯国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正常的社会运转,无不重视自己的“编户齐民”的稳定。当时有所谓“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④”的说法。当时的政府不但依靠舆论提倡孝道,甚至以法律为强制手段来维持“孝”在社会伦理中的地位。《周礼?地官?大司徒》有“乡八刑”,其第一项便是“不孝之刑”。春秋战国之际“孝”观念的这种变化,确立了后来中国社会伦理中重人事,轻鬼事的基础,因而具有深远重要的历史意义。
孝之初始含义有二,其一:尊族敬宗。查昌国认为:“西周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德,宗德;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周代以致春秋之孝,其主要内涵为尊族敬宗,并且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现有文献中大量可见的享孝连文的语言表现形态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如果说尊族敬宗是出于祖先崇拜,那么,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则是出于生殖或生命崇拜。周予同《“孝”与生殖器崇拜》一文,揭示了“孝”与生殖崇拜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儒家的思想为其出发于‘生殖器崇拜’与‘生殖崇拜’,所以郊天祀地,祭日配月,尊族敬宗,迎妻纳妾等,都与‘孝’有一贯的关系。”金文中的“孝”大多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一种祖先祭祀,即祈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多子多孙。
曾子把原本是家庭伦理德目之一的孝,无限地扩充到道德、政治、社会生活甚至天地间,这种孝道泛化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曾子对孝作为一种伦理观、理论与规范的论述,又全面、细致、深刻,极大地发展了儒家的孝道理论。
《孝经》则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之地位与作用推至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它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和阐发,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在以后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是对上述孝道理论的附会、政治方面的实践而再少有理论的创新。
那么孝道理论创造是如何逐步完成的呢?
首先要从儒家孝道理论的开山鼻祖孔子说起: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所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旦后人的封地,保存着大量的周文化典籍,所以,他是在周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西周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极为赞成和拥护,因而对周初以来所大力提倡的孝道,当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且对西周传统孝道有重大发展。
曾子对孝道理论进行了全面泛化和深化。首先,曾子强调指出孝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中。这是曾子关于孝道理论的基本点。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诚恳的孝。其次,曾子把孝作为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礼、信、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则以孝为中心,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将这些都纳入了孝的体系之中。第三,曾子还论述了社会各阶层之孝,及孝之等级等一系列问题。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⑥”并且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第四,把孝理解为一种柔美的思想意境,力求达到和谐完善,这是曾子关于孝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孝文化在当代的地位与特点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也就是说,在现代这会,孝道只能是家庭中的一套人际态度与行为??子女对父母的良好态度与行为,这是因为:1.封建家长制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平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家长的威信大大下降了,家产的父传子承弱化甚或不再保持。致使“孝”文化受到严重冲击。2.现代人趋向于工作认同,以事业为重,家庭意识弱化,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流动性的增强,都直接影响了对父母的“行孝”。由于提倡尊重个人独立人格,以个人成就为取向,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使得“孝”的意识淡化了,此外,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沟通了障碍,“行孝”也更加不容易了。3.现代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已不主要靠老年人的身教口授。年龄已不是权威的象征和一笔宝贵无比的财富了。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地位庭地位中的下降,使得“孝文化”基础变得更脆弱了。4.现代家庭教育功能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到了有关社会机构,学校和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影响,从而削弱了“孝文化”的力量。5.现代家庭关系,以夫妻为中心而不是以父子为中心,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松散化,两代之间的关系更多地靠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伦理道德已不再是强有力的了。
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⑨”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封建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顺天下,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基础,防止“乱”和“逆”。《孝经?纪行章》说:“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居上而骄,为下而乱者则刑”。孝道价值观的核心的对权威的服从,因而在行为规范上突出了一个“顺”字,即“孝顺”。孝是对父家长权威的服从,忠则是对君主权威的服从,忠孝相通在观念上使君和父的权威联成一体,两种权威相互渗透,使君主带有更多的父家长色彩,父家长则类似家中的帝王。两种权威互相支持,使其变得神圣而至上,君父权威的相互影响强化了全社会的权威认同意识普遍化。
《孝经》思想的主题或最大特点仍然是孝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其主题无外乎孝为天下之大经,以孝事君及以孝治国。《孝经》的理论还有些独特的内容,如用刑罚来维护孝道等。
孝之文化综合意义
那么作为“天下之大经⑦”的“孝”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孝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西方文明、印度文化虽不能说没有养、爱、敬父母的伦理观念,但是哪个民族文化也没有像中国文化把孝道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也没有像中国人如此重视孝道。中国文化虽然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和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看,它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看,也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伦理上的祭天敬祖等,思维方式上的纵向思维,崇古取向等都是其显明表现。不仅如此,由这种血统之所系,命根之由出,报效之主标的孝道意识中经过提升衍伸,又产生了“爱国爱乡”的道德感情,因为黄帝是大中华民族共同的元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最大的追孝敬祖就是孝敬中华民族这个命根。因此,孝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摘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孝之珍惜生命价值的哲学意义。儒家之孝道,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珍视生命,首先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也是父母、祖宗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开启家族生命的基础。《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⑧”;这说明,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中国自古以来养生理论之发达,也许就是基于孝道这种珍视现世生命的哲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