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书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书1.引言传感器是现代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农业、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
对传感器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不仅可以加深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以及设计方法。
2.课程目标1)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3)熟练掌握传感器的设计方法;4)能够利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3.1传感器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对传感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传感器原理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传感器并观察输出结果。
3.3传感器参数介绍传感器的相关参数,如灵敏度、精度、线性度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3.4传感器设计方法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的选择、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传感器的设计。
3.5传感器应用实例介绍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团队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传感器设计和实现。
4.实践环节本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需在实验室完成一系列传感器实验,并完成一个小组项目。
实验内容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操作、传感器参数的测量、传感器的校准和传感器的应用设计。
5.评分方式本课程的评分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讨论等。
2)项目成绩:根据小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3)考试成绩:根据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6.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参数,还能够熟练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课程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感器课程设计大纲
传感器 课程设计 大纲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掌握不同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特性和应用场景;3. 学会分析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意义。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实验操作;3. 学会运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物理选修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 常见传感器介绍-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光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管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电容式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3.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家用电器中的传感器应用- 工业生产中的传感器应用- 环境监测中的传感器应用4. 传感器实验操作-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 简单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应用实例制作5. 传感器技术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传感器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介绍,学习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传感器应用实例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一),学习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第五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二),设计简单传感器电路和应用实例第六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探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应用教材章节:本教学内容参考初中物理选修教材《传感器》相关章节。
《传感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4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11
M4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4
M2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5
M2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传感器的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应用设计。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应用设计。
2.能够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3.能够结合其他电子元件,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2.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介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价值。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教学目标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实训操作流程,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实训任务。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传感器故障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传感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原理及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光电效应、磁电效应等;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传感器实训操作:详细讲解实训操作流程,包括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数据采集等环节。
3.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4.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介绍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探讨传感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作用。
5. 传感器故障处理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常见故障,提高传感器使用效果。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并解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电路中传感器的功能及相互协作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际操作传感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想法、分享信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课本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章节为基础,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硅压阻等;- 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简单传感器电路分析;-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 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五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传感器课程设计慕课
传感器课程设计慕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慕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应用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基本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领域;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具备初步的传感器故障排查和维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定义、分类、性能指标等。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热电偶式等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3.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生物医学、交通运输、智能家居等。
4.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
5.传感器的选择与使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传感器故障排查与维修。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通过线上直播或录播的形式,为学生系统地讲授传感器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感器知识的深入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一系列传感器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传感器实验所需的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进行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领域。
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效应、光电效应等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传感器的性能参数:灵敏度、迟滞、重复性、线性度、分辨力等参数的定义和计算。
3.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传感器应用案例。
4.传感器选型、安装和调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5.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技术:了解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方式,掌握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教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感器系统课程设计
传感器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2. 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3. 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系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传感器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在掌握传感器系统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系统概述:传感器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基础知识内容列举: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灵敏度、精度、线性度等性能参数。
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等传感器;教材章节:第二章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内容列举:各类传感器的特点、原理、选型及应用案例。
3. 传感器信号处理:信号调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信号处理内容列举: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卡、数据滤波、线性化处理等。
4. 传感器系统设计:传感器选型、系统搭建、调试与优化;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系统设计内容列举:传感器选型原则、系统设计方法、调试技巧及优化策略。
5.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物联网、智能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内容列举:传感器在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 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景;3. 学会分析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使用和调试常见类型的传感器;2.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传感器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具备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与分类-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及趋势2. 常见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电感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磁电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3. 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医疗设备中的应用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实验室常见传感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实验报告撰写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基于单片机转速测量显示装置的设计
目录1、概述1.1 相关背景和应用简介1.2 总体设计方案 (2)1、各模块的功能介绍 (2)2、总体设计框图 (3)2、硬件电路的设计2.1 传感器的选型及电路接口设计 (4)2.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6)一、复位电路 (6)二、晶振电路 (8)2.3 显示电路设计 (9)2.4 脉冲电路设计 (11)3、软件部分的设计3.1 总体流程图及子程序流程图 (12)3.2 主要程序 (13)4、仿真及结果4.1 数据分析表 (16)4.2 仿真界面图 (16)5、小结课程设计小结 (17)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8)1、概述1.1相关背景和应用简介目前国内外测量电机转速的方法很多,按照不同的理论方法,先后产生过模拟测速法(如离心式转速表、用电机转矩或者电机电枢电动势计算所得)、同步测速法(如机械式或闪光式频闪测速仪)以及计数测速法。
计数测速法又可分为机械式定时计数法和电子式定时计数法。
传统的电机转速检测多采用测速发电机或光电数字脉冲编码器,也有采用电磁式(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或可变磁阻的霍尔元件等)、电容式(对高频振荡进行幅值调制或频率调制)等,还有一些特殊的测速器是利用置于旋转体内的放射性材料来发生脉冲信号.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光电式,光电式测系统具有低惯性、低噪声、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优点.加之激光光源、光栅、光学码盘、CCD 器件、光导纤维等的相继出现和成功应用,使得光电传感器在检测和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采用光电传感器的电机转速测量系统测量准确度高、采样速度快、测量范围宽和测量精度与被测转速无关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总体设计方案1、各模块的功能介绍图1.1 系统原理图各部分模块的功能:①传感器:用来对信号的采样。
②放大、整形电路:对传感器送过来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在送入单片机进行数据的处理转换。
③单片机:对处理过的信号进行转换成转速的实际值,送入LED④LED 显示:用来对所测量到的转速进行显示。
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
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并理解其影响传感器性能的因素;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其配套设备;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4.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能够从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传感器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全面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紧密联系课本内容,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基本概念:传感器定义、分类、特点及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性能参数及测试方法:灵敏度、精度、线性度、重复性等参数的测试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4. 传感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介绍传感器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应用实例5. 传感器选型与配套设备: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其配套设备;-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选型与配套设备6. 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教材章节:第六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7. 传感器实践操作:开展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的实践操作;- 教材章节:第七章 传感器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前四章节内容,共计12学时,进行理论教学;2. 第五、六章节内容,共计6学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3. 第七章节内容,共计6学时,开展团队协作项目实践。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描述简单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并解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能够处理传感器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传感器连接和调试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传感器实验结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简单传感器介绍:-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原理及应用;- 光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敏三极管原理及应用;- 声音传感器:麦克风原理及其在声音检测中的应用。
3.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一:温度传感器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实验二:光敏传感器实验,探究光照强度与传感器输出的关系;- 实验三:声音传感器实验,了解声音传感器在声音检测中的应用。
4.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分析日常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工业生产等;- 探讨传感器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技术实用教程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实用教程课程设计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医疗到工业生产,从汽车到智能家居,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的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课程设计,介绍传感器的原理、种类、技术细节等实用知识,以期让学生们能够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传感器技术应用理解。
2.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传感器原理介绍、传感器种类分类和传感器技术实践。
2.1 传感器原理介绍本部分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个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通过实例和操作演示,让学生对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有深刻认识。
2.2 传感器种类分类将传感器按照不同物理量、不同测量规模、不同测量方式分类,阐明不同种类传感器的特点,提供学生们更多实际应用技能的细节支持,同时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分类的科技知识和思维水平。
2.3 传感器技术实践本部分主要采用课堂实验操作、课堂演示、作业及课后实践等实际练习和实践,让学生们积极探索传感器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加深对传感器原理、类别和应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并促进学生们应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3.1 传感器原理1.传感器的定义和种类2.传感器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3.传感器的应用范围4.实验工具介绍:麦克风、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气压计、光敏二极管等。
3.2 传感器种类1.按照不同测量物理量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等。
2.按照不同测量规模分为:微小尺度、介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等。
3.按照不同的测量方式分为:电磁式、电容式、电感式、热电偶式、红外线测量式、声波式、光电式等。
3.3 传感器技术实践1.麦克风传感器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验操作练习。
2.加速度计的传感器操作演示和探究实践。
3.温度传感器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验操作实践。
4.气压计的传感器操作演示和探究实践。
4. 总结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们通过课堂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练习等多角度的探究和体验,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方法和细节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应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传感器科技分类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经验。
传感器原理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原理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传感器的性能指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能够进行传感器的简单安装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分类和应用。
首先,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然后,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接着,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传感器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再次,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参考书《传感器技术》、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板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传感器课程设计问题
传感器课程设计问题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各类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传感器设计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增强其对科技创新的认同感,提高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各类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2.各类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详细讲解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3.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讲授法:用于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各类传感器的特点。
2.讨论法:用于分析传感器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传感器实验,增强对传感器工作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为主教材,辅助以相关传感器的教材和参考书。
2.参考书:提供相关传感器的技术资料和案例分析。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4.实验设备:准备各类传感器和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传感器工作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对传感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传感器综合课程设计
传感器综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感器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选型依据。
在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系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具体包括: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热敏式、光敏式等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传感器在自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性;讨论法,用于分析传感器应用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应用中传感器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相关参考书,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用于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占30%,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占20%,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测验,占20%,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占20%,主要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10%,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传感器原理教案
传感器原理教案教案:主题:传感器原理目标: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能够描述不同传感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时间:1个课时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哪些使用了传感器的产品或设备?如何描述传感器?-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引出传感器这一概念,并简要介绍传感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20分钟)- 解释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非电能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
- 分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通过感知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 传感器通常由传感元件和信号处理电路两部分组成。
- 根据传感元件的不同类型,介绍常见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使用了哪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引导学生思考该传感器在该案例中的应用价值,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总结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 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资源:- 投影仪或白板- 案例分析材料- 学生笔记和讨论记录表评估方法:-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学生对不同传感器的描述和应用能力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或者野外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某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践。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一步探究某一种传感器类型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课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组员共同设计、实施和优化课程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项目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用传感器介绍:- 光电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3. 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电路图的绘制和解读-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课程项目实践:- 项目主题: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项目目标:实现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实时监测- 项目实施:分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传感器电路,编写程序,实现功能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二课时:常用传感器介绍,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感器电路设计,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第四课时:课程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涵盖了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BEI NORMAL UNIVERSITY《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姓名徐泽敏 学 号2013115040428 指导教师洪家平 专业与班级物联网工程1304班 完成时间2015年6月9日目录实验一 Pt100铂电阻测温特性实验 (3)二、基本原理:利用霍尔效应表达式:UH=KHIB,当被测圆盘上装上N只磁性体时,圆盘每转一周磁场就变化N次。
每转一周霍尔电势就同频率相应变化,输出电势通过放大、整形和计数电路就可以测量被测旋转物的转速。
(6)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霍尔转速传感器、转动源。
(6)四、实验步骤: (6)实验三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速实验 (8)二、基本原理: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有反射型和透射型二种,本实验装置是透射型的(光电断续器),传感器端部二内侧分别装有发光管和光电管,发光管发出的光源透过转盘上通孔后由光电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由于转盘上有均匀间隔的6个孔,转动时将获得与转速有关的脉冲数,将脉冲计数处理即可得到转速值。
(8)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转动源、光电转速传感器—光电断续器(已装在转动源上)。
(8)四、实验步骤: (8)五、思考题: (9)实验四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10)四、实验步骤: (11)五、思考题: (12)1.单臂电桥时,作为桥臂电阻应变片应选用:(1)正(受拉)应变片(2)负(受压)应变片(3)正、负应变片均可以。
(12)实验五金属箔式应变片—半桥性能实验 (13)一、实验目的: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
(13)二、基本原理: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
当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O2=EKε/2。
13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
(13)四、实验步骤: (13)实验六:温度传感实验 (16)实验一 Pt100铂电阻测温特性实验小组成员:徐泽敏、杜佳圆、叶新义、丁小宇一.实验目的:了解铂热电阻的特性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利用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可以制成热电阻,要求其材料电阻温度系数大,稳定性好,电阻率高,电阻与温度之间最好有线性关系。
常用的热电阻有铂电阻(650℃以内)和铜电阻(150℃以内)。
铂电阻是将0.05~0.07mm的铂丝绕在线圈骨架上封装在玻璃或陶瓷管等保护管内构成。
在0-650℃以内,它的电阻Rt与温度t的关系为:Rt=Ro(1+At+Bt2),式中: Ro系温度为0℃时的电阻值(本实验的铂电阻Ro =100Ω)。
A=3.9684×10-3/℃,B=-5.847×10-7/℃2。
铂电阻一般是三线制,其中一端接一根引线另一端接二根引线,主要为远距离测量消除引线电阻对桥臂的影响(近距离可用二线制,导线电阻忽略不计。
)。
实际测量时将铂电阻随温度变化的阻值通过电桥转换成电压的变化量输出,再经放大器放大后直接用电压表显示。
三.需要器件与单元:主机箱、温度源、Pt100热电阻(二支)、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万用表(自备)。
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简介:图中的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是由三运放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调零电路、ab传感器符号、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电桥)及放大器工作电源引入插孔构成;其中RW2为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为放大器电平移动电位器;ab传感器符号<接热电偶(K热电偶或E热电偶),双圈符号接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Rt接热电阻(Pt100铂电阻或Cu50铜电阻)。
具体接线看下图。
四、实验步骤:1)用万用表欧姆档测出Pt100三根线中其中短接的二根线(同种颜色的线)设为1、2,另一根设为3,并测出它在室温时的大致电阻值。
2)在主机箱总电源、调节仪电源都关闭的状态下,再根据图28A示意图接线,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中a、b(Rt)两端接传感器,这样传感器(Rt)与R3、R1、Rw1、R4组成直流电桥,是一种单臂电桥工作形式。
3)放大器调零:将图28A中的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的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引线(一根传感器引线、另一根桥路输出即Rw1活动触点输出)暂时不要引入,而用导线直接将放大器的两输入端相连(短接);将主机箱上的电压表量程(显示选择)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中的RW2(逆时针转到底)增益电位器,使放大器增益最小;再调节RW3(调零电位器)使主机箱的电压表显示为0。
4)将主机箱上的转速调节旋钮(2—24V)顺时针转到底(24V),合上温度源电源开关和调节仪电源开关,将调节仪控制方式(控制对象)开关按到内(温度)位置;在常温基础上,可按Δt=5℃增加温度并且小于160℃范围内设定温度源温度值(设定方法参阅实验二十七,重复6、7、8、9步骤),待温度源温度动态平衡时读取主机箱电压表的显示值并填入下表5)根据表28A数据值画出实验曲线并计算其非线性误差。
实验结束,关闭所有电源。
由图可知,绝对误差的最大值△u=2.97mv,σ=△=u/u(FS)*100%=2.97、37.6*100%=7.90%五.实验小结在做实验室,先要搞清楚实验原理,Pt100热电阻在0摄氏度是是100欧姆,但在室温时,温度会有些上升(根据公式)。
所以在测量时,要明确电阻的范围。
实验室很多pt100是坏的。
实验没有测得正常的数据实验二霍尔测速实验小组成员:徐泽敏、杜佳圆、叶新义、丁小宇一、实验目的:了解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利用霍尔效应表达式:UH=KHIB,当被测圆盘上装上N只磁性体时,圆盘每转一周磁场就变化N次。
每转一周霍尔电势就同频率相应变化,输出电势通过放大、整形和计数电路就可以测量被测旋转物的转速。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霍尔转速传感器、转动源。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16将霍尔转速传感器安装于霍尔架上,传感器的端面对准转盘上的磁钢并调节升降杆使传感器端面与磁钢之间的间隙大约为2~3mm。
2、首先在接线以前,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将主机箱中的转速调节电源2—24v旋钮调到最小(逆时针方向转到底)后接入电压表(显示选择打到20v档)监测大约为1.25V;然后关闭主机箱电源,将霍尔转速传感器、转动电源按图所示分别接到主机箱的相应电源和频率/转速表(转速档)的Fin上。
3、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在小于12V范围内(电压表监测)调节主机箱的转速调节电源(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电枢电压),观察电机转动及转速表的显示情况。
4、从2V开始记录每增加1V相应电机转速的数据(待电机转速比较稳定后读取数据);画出电机的v—n(电机电枢电压与电机转速的关系)特性曲线。
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50010001500200025002 3.96 5.967.910电压转速西部五、思考题:1.利用霍尔元件测转速,在测量上有否限制?答:有限制。
测量速度不能过慢,因为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的周期过长,大于读取脉冲信号的电路的工作周期,就会导致计数错误。
2.本实验装置上用了六只磁钢,能否用一只磁钢?答:如果霍尔是单级的,可以用一只磁钢,但可靠性和精度会差一些;如果霍尔是双极的,那么必须要有一组分别是n/s 极的磁钢去开启关断它,那么至少有两只磁钢。
实验三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速实验小组成员:徐泽敏、杜佳圆、叶新义、丁小宇一、实验目的:了解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量转速的原理及方法。
二、基本原理: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有反射型和透射型二种,本实验装置是透射型的(光电断续器),传感器端部二内侧分别装有发光管和光电管,发光管发出的光源透过转盘上通孔后由光电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由于转盘上有均匀间隔的6个孔,转动时将获得与转速有关的脉冲数,将脉冲计数处理即可得到转速值。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转动源、光电转速传感器—光电断续器(已装在转动源上)。
四、实验步骤:1、将主机箱中的转速调节2-24V旋钮旋到最小(逆时针旋到底)并接上电压表;再按图25所示接线,将主机箱中频率/转速表的切换开关切换到转速处。
2、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在小于12V范围内(电压表监测)调节主机箱的转速调节电源(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电枢电压),观察电机转动及转速表的显示情况。
3、从2V开始记录每增加1V相应电机转速的数据(待转速表显示比较稳定后读取数据);画出电机的v—n(电机电枢电压与电机转速的关系)特性曲线。
根据表24数据画出实验曲线。
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五、思考题:已进行的实验中用了多种传感器测量转速,试分析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
答:光电转速传感器最方便,因为它无需用霍尔元件靠近转盘来测速。
实验四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小组成员:徐泽敏、杜佳圆、叶新义、丁小宇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 /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
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 Uo1= EKε/4。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4V、±15V、电压表)、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421位数显万用表(自备)。
图1 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安装、接线示意图四、实验步骤: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说明:实验模板中的R1、R2、R3、R4为应变片,没有文字标记的5个电阻符号下面是空的,其中4个组成电桥模型是为实验者组成电桥方便而设,图中的粗黑曲线表示连接线。
1、根据图1〔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
传感器中4片应变片和加热电阻已连接在实验模板左上方的R1、R2、R3、R4和加热器上。
传感器左下角应变片为R1;右下角为R2;右上角为R3;左上角为R4。
当传感器托盘支点受压时,R1、R3阻值增加,R2、R4阻值减小,可用四位半数显万用进行测量判别。
常态时应变片阻值为350Ω,加热丝电阻值为50Ω左右。
〕安装接线。
2、放大器输出调零:将图1实验模板上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口引线暂时脱开,再用导线将两输入端短接(Vi=0);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3、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拆去放大器输入端口的短接线,将暂时脱开的引线复原(见图1接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