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合集下载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设形态,在世界上可供直接参考的范例并不普遍,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身已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因此结合国内外大学园区和大学城的发展状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它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江宁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案例按大学城的发展沿革、模式和成熟程度等基本标准,研究共选取六个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及亚洲的国外大学城(大学园区)例子,包括:日本筑波大学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英国牛津大学城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园区马来西亚以及四个国内的大学城例子,包括:上海松江大学城廊坊(东方)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福州大学城. 国外大学案例研究() 日本筑波大学城日本筑波大学城座落于筑波科学城内,占地平方公里。

离东京公里,距成田国际机场约公里。

大学城内的公共设施采用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教育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向公众开放。

筑波大学城是整个筑波科学城的心脏地带,不单提供了教育及科研设施,更带动了外围技术园的发展。

筑波科学城能够由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日本一大科技研究中心和产业开发中心,全凭筑波大学城所发挥的功效。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赫尔辛基大学城座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东北面约公里,占地平方公里,南部大片土地及水体均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连接赫尔辛基大学城与其它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巴士为主,城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主。

大学城的核心为科学园、商业设施与教学中心。

芬兰有的高新科技公司和大学挂钩,赫尔辛基大学城是响应生物科技的急速发展而兴建的。

大学城为生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大学与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 牛津大学城牛津大学城位于英国南部,距伦敦约公里。

牛津大学乃英国最早之大学城之一,它的起源不像近代大学城经过规划设计而成,而是源自于早期学术活动集结,知识分子汇聚而发展出来的。

大学和城巿发展融为一体,大学内的公园、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均对公众开放,并为巿民举办讲座、展览、参观等活动。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大学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宜宾临港大学城概况宜宾临港大学城位于四川宜宾市南岸区山河路口,距宜宾市中心仅15公里。

该项目启动于2012年,投资约60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约18.7平方公里,计划建设20所高等院校,预计将提供20万个学位。

目前,临港大学城已经建成了多所高等院校,包括四川文理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宜宾学院等。

同时,大学城内还配套了众多的商业、娱乐、住宅等设施,为学生和居民提供便利。

1. 促进就业大学城建设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设计师、工程师等人才参与其中。

同时,大学城建成后,也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来提供各种服务。

目前,临港大学城已经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带动投资大学城的建设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

随着大学城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会进入其中。

这些企业的进入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掀起投资热潮。

同时,大学城内的商业设施也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得当地的经济更加活跃。

3. 带动房地产市场大学城内的高校和各种配套设施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学城。

因此,在大学城周边的房地产市场也将会逐渐火爆起来。

尤其是在学校周边,房价往往会有较大的涨幅。

三、问题与挑战虽然大学城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1. 建设资金问题大学城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这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财务压力。

同时,大学城的建设周期通常也比较长,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来维持建设。

因此,建设资金一直是大学城建设的一个难点。

2. 市场风险问题大学城建设需要通过吸引高校和企业入驻来维持持续的发展。

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

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

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城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许多大学城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等。

因此,对大学城的改造与优化变得非常必要。

目标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份全面的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以解决大学城现存的问题,并创造更好的未来。

方案
一、交通问题
1.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2.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市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
3.完善步行道、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4.完善停车设施,规范停车秩序。

二、公共服务设施
1.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满足市民学习、娱乐的需求;
2.建设多功能运动场馆、体育中心等设施,提高市民体育素质;
3.完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市民基本需求。

三、城市绿化
1.开展绿化行动,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
2.建设城市公园、花园等休闲场所,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实施
以上方案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各方协作实现。

政府需要加强规划、引导与投资管理。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通过捐款、投资等方式参与到改造计划中,市民则可以通过绿化、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行动支持改造计划的实施。

结论
通过此次计划的执行,大学城的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的生活品质将得以改善。

本方案可为其他城市的大学城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

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

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变得异常拥挤。

城市里的大学原先处在边沿的位置,现已经成为市中心。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各地就开始了大学外迁,建设大学城的步伐。

大学城的建设,对于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城建设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

文章从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出发,分别分析了大学城建设的优点及存在的弊端。

以供相关部门和领导在做大学城建设和大学搬迁决策时参考借鉴用,而不是为了一味考虑城市化和城市利益。

关键词:大学城城镇化土地价值利弊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末,我国吹响了城镇化的号角。

大量的农村人口拥进城市,尤其是我国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城市,到了21世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急剧增加。

到现在,城镇化进程已经过了1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0%,虽然离西方国家城镇化率80%,乃至90%还差得很远,但是我国的很多特大城市,如北、上、广、深,早已拥挤不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大多接近四五百万,也出现了拥挤和堵车的现象。

城镇化的10年,也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10年,我国大城市及各地省会级城市高楼林立,地价、房价连续飙升。

城镇化的10年,也同时是我国高校扩招和高速发展的10年,在90年代以前,我国万人大学,只有北大、清华、复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

然而,现在,万人大学早已是多如牛毛,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二本院校都达到了万人,乃至几万人。

我国的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

因此,我国各地的大学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学生人数和大学的建设都得到大规模的扩张,学校的各种资源也变得很紧张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大学选择了兼并其他高校,或者低一层次的学校。

为适应大学的发展和需要,有的学校干脆选择了在郊区建设分校。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参与了进来。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大学城的建设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和地方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

本文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分析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宜宾临港大学城的建设背景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随着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宜宾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临港大学城,以推动宜宾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宜宾临港大学城占地面积广阔,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是宜宾市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

大学城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宜宾市的教育体系,吸引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促进了宜宾市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1. 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大学城的建设为宜宾市教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大学城内相继建设了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为宜宾市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大学城的建设也吸引了国内外一流教育机构前来合作办学,提高了宜宾市的教育水平和影响力。

通过教育产业的发展,大学城为宜宾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了宜宾市经济的不断增长。

2. 优化了就业结构大学城的建设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需要建筑工人、教师、管理人员等一大批劳动力,还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如餐饮、酒店、交通运输等。

这些就业机会的增加,优化了宜宾市的就业结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学城的建设为宜宾市带来了不少的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宜宾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与此大学城还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宜宾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促进了宜宾市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4. 改善了城市环境大学城的建设为宜宾市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大学城推进情况汇报

大学城推进情况汇报

大学城推进情况汇报近年来,大学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大学城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进力量。

下面,我将就大学城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工程,为大学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大学城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其次,大学城产业发展蓬勃。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学城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同时,大学城还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为大学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大学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

大学城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与此同时,大学城还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此外,大学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学城严格控制了环境污染源,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有序推进,绿化覆盖率逐渐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保障。

最后,大学城社会治理不断完善。

大学城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各类治理主体密切配合,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大学城的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看,大学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全力推进大学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

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

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

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

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

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

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

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

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集聚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探讨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学城建设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气等设施的建设,这将带动当地建筑、工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学城中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的设立和运营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学城还会吸引大量的教育、培训、咨询等相关服务机构的落户,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

大学城建设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城建成后,将吸引大量的高等教育和相关专业人才的聚集,这些人才将为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尤其是对于地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将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当地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而且,大学城中的高校和产业界之间形成的紧密合作关系,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大学城建设促进了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大学城聚集了大量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为当地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平台。

这将带动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大学城还将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聚集,为当地的人才竞争力提升和创新潜力释放提供良好环境。

这有利于当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并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大学城建设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学城中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带来丰富的学术交流、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资源,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城中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将为当地带来更加年轻、活力和开放的氛围,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与当地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是指按照一定规划和布局,在城市郊区或其它地段集中建设一批高等学府
和相关的科研机构、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师生员工的住宅等配套设施的区域。

大学城不仅是
高等教育的集聚地,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可以看
出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城建设吸
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科研技术,为当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宜宾临港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此落户,促使当地经
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经济。

大学城建设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提供了优厚条件。

大学城聚集了
大量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创新
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在宜宾临港大学城的建设中,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频繁,
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升,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科技进步,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城建设还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繁荣和人才流动的增加。

大学城的建设为周边地区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激发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宜宾临港大学城的建设吸引了大
量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前来居住和工作,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对当地商业和服务业产
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大学城概况

我国大学城概况
14
5.开始建设时间 2003 年。
十五、上海松江大学城 1.规划设计单位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华建建筑设
15
计院、上海雅道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 学院。
2.用地和人口规模 占地约 8000 亩。 3.入驻院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 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 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七所学校。 4.建设和管理模式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不详。
6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不详。
7
七、广东深圳大学城 1.规划设计单位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 计院。 2.用地和人口规模 深圳大学城坐落在深圳南山西丽湖畔,目前占地约 2 平方 公里。到 2005 年,在校生规模达到 1 万人,研究生比例达 到 70%。
深圳大学城北大校区
3.入驻院校 引进的名校主要是从国内进入“211 工程”的大学,特别 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面向世界一流的 9 所重点大学;和国外世 界排名前 100 名的大学中选择。目前,已经引进的学校包括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所著名高校。2003 年 9 月,以深圳市政府投入为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
4.建设和管理模式
19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2000 年 12 月。 十九、浙江宁波高教园区 1. 规 划 设计单位 浙江省 城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 用 地 和人口规模 规划范 围总用地 405.5h ㎡ 。园区总人口规模合计约 5.5 万人-5.9 万人。 3.入驻院校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学院、宁波华茂学院、宁波市服 装学校、宁波市卫生学校,另加一所重点高中。 4.建设和管理模式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2001 年。

世界大学城空间

世界大学城空间

世界大学城空间在当今世界,大学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

因此,世界各地的大学城空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城的定义大学城是指以大学为核心,以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城市。

通常,这样的城市周边会聚集大量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在大学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学术的热情、活力的活动和多元化的文化。

大学城的空间特征大学城的空间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魅力。

首先是校园内部的建筑和园林环境。

大学校园通常设计优雅,绿树成荫,建筑风格多样,充满活力和创意。

在校园内,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青春活力和知识的氛围。

其次是大学城与城市的融合。

许多大学城位于城市的边缘或中心,与城市的交通、商业和生活密切相关。

大学城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活力,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大学城的功能和意义大学城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引擎。

大学城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大学城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空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促进着国际交流和合作。

大学城空间的建设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营造宜居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和打造学术名城。

只有这样,大学城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语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我们应该重视大学城的空间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更加宜居、宜学、宜人的大学城,为未来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城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学城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 府 统 筹、 大 学主 体 运 行 、
社会参 与
知名科教 园
深圳 大 学 城

培 养 全 日制 研 究 生 为 主 的研 究 生 院 群 : 清 华 大 学 深圳 研 究 生 院 、 北
京 大 学深 圳 研 究 生 院 、 哈 尔 滨 工业 大 学 深圳 研 究 生 院 、 南开 大 学 深 圳 金 融 工程 学 院 政 府 为 主
* 本 文 系重 庆 市社 会 科 学 “ 十一五”规划重点项 目 “ 重 庆 大 学城 资 源共 享 与 整合 研 究 ” 阶段 性 成 果 ;批 文 号 :渝委 宣 E 2 o o 6 3 4 3 7号 ( 2 0 0 6 一J YO 3 ) 。
大学 城 主要有 以下 三大 功能 作用 : ( 一 ) 大学城 的建设 是 推 动 城 市化 建 设 的重 要
发 展 都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针 对 大 学城 建设 定 位 不 明确 、特 色不 鲜 明 、 管 理 不 力 、 资 源 共 享 不 到 住 等 问
题 , 必 须加 强 统 筹 规 划 、发 挥 品 牌 效 应 、促 进 资 源 共 享 ,切 实推 动 大 学城 建设 与 区域 经 济 建 设 的 密 切 结 合 。 [ 关 键 词 ] 大 学城 功 能 作 个 国家 或地 区经 济社 会 发展 状况 的重要 指标 。城 市化 进程 是人 的整 体素 质 不断 提高 的过 程 。而大 学城建 设在 城市 化进 程 中 主要 作 用之一 便 是提 高人 的整体 素质 。其 一 ,大学
城 的建 设需 要大 面积 征地 ,导致 大批 农 民转 为城市

大 学 城 的 功 能 作 用
1 0多 年 来 ,大 学 城 建 设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效 。

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

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

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一、大学城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1. 大学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大学城是指一个由多所高等院校所在城区所构成的集聚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大学城。

建设大学城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城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学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育服务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则是以来自院校的智力与科技成果为主导的技术服务模式。

3. 大学城的优势大学城具有教育、人才、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如高素质的人才、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就业机会等。

这些优势为大学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 大学城的影响因素影响大学城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产业、人才等因素。

政策是关键,政府需要制定实施一些支持大学城的政策来推动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

5. 大学城的发展趋势大学城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发展等方面。

未来,大学城的经济发展将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二、大学城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1. 大学城的空间带动作用大学城的建设对于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较落后的经济区域,可以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的影响力。

2. 大学城的科技带动作用大学城涵盖了大量知识技术企业,其科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3. 大学城的人才带动作用大学城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推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动,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

4. 大学城的品牌带动作用大学城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拥有较高的公信力。

大学城品牌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

5. 大学城的创造价值作用大学城不仅可以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城市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大学城与城市器宇线条的统一1. 大学城的建筑风格大学城的建筑风格需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统一,呈现一种和谐有序的氛围。

国际大学城的发展及借鉴运用

国际大学城的发展及借鉴运用

国际大学城的发展及借鉴运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大学城的兴建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

国际大学城是指由多所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共同规划、建设、运营的大型城市文化教育综合体。

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区域,更是一个汇集了各种高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智慧城市。

本文将以国际大学城的发展为例,探讨其发展及借鉴运用的问题。

一、国际大学城的发展背景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城市也呈现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大学城的兴建是大城市面对城市化发展、高等教育扩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大学城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城市的人口、环境和职业等综合因素。

这不仅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以及创建创新基地。

二、国际大学城的优势1. 人才优势国际大学城本身就是一个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不仅有来自本国的优秀学者和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和学生,高端人才得以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智能优势,交流和合作带来的是丰富的文化氛围和科学技术创新。

2. 景观优势国际大学城建设理念中,绿色、生态是主打,城市景观也更多体现出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天际线毫无疑问代表着城市建设的质量。

国际大学城的建设中,拥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从园林、公园、人工湖、校园中心等,都是城市绿地的标志和城市生态文化的代表。

3. 空间优势国际大学城的建设中,暂无住宅和商业用途。

大学城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如购物中心、超市、电影院、餐厅等都是为解决园区内居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设立,同时,城中区、市区等服务配套与交通设施也是趋于完善。

因此,大学城成为了科研和生活的理想地区。

三、国际大学城的借鉴运用在国际大学城的发展中,不仅得到了社会协同支持,更是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和战略重心,因此值得在国内生产实践中借鉴。

具体来说:1. 以教育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发展大学城的构建要以教育为主体,以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为次要,通过引入相关企业,逐步发展本地新产业,促进大学和产业的是合理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大学城构建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型,同时保证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的稳定。

关于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关于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关 键词 : 大 学城 ; 建设; 规 划
我国各地大学城的兴起和建设是很有特色的。 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
时, 也 带动 了区域 经 济 的调 整 和升 级 ; 许 多 省 市甚 至用 “ 大 学城 经 济 圈 ” 来 描 述 其 作用 。 但是, 从 中也 有很 多不 可 忽视 的 问题 。 本 文通 过与 世界 上成 功 的大 学城参 考 , 分析 了我 国 大学城 在 规划 现状 并 提 出建议 和建 设 规划 的措 施 。
建 筑理 论与 设计
关于我 国大学城建设 的规划思考
摘要 : 随着 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的浪潮席卷发达城市 , 并发展到 了较落后地 区, 我国总体上 已进入
城 乡经济 社会 发展 一体 化 新格 局 的重 要 时期 , 作 者根 据 多年 的理 论 与实 践对 大 学城 的发展 进 一 步规 划 思考。
素 质作 出新 贡 献 。 3 . 3与发 展 高新技 术 产 业 紧密结 合 , 实施科 教 兴 国

中国大 学城 发展 的阶段
我 国从 1 9 9 9 年 开始 实 行 高等 教 育扩 招 政 策 , 经过 连 续几 年 的扩 招 , 处 于
著 名 的英 国牛津 大学 城和 剑桥 大学 城 , 已经 历 了上百 年 的发展 历史 。 围绕 剑 桥大 学所形 成 的高科 技 产业群 , 让世 界为 之瞩 目。 大 学城 与大 学科 技 园区应

3 . 2大 学城在 当前 区域发 展 中应 起 的作 用
当前 , 为完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的首要任务 , 大学城建设要紧紧围
绕 深入 实 施科 教 兴 国 战略 , 为推 进 建设 创 新 型 国家 进 程 作 出新 贡 献 ; 紧 紧 围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宜宾临港大学城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占地面积约为1000亩,是宜宾市政府重点打造的高等教育集聚区。

大学城内拥有多所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孵化器,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包括工科、理科、文科等。

大学城建设带动了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配套大学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周边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大学城建设促进了人才聚集。

大学城内拥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高级人才前来学习和研究。

这些人才的聚集不仅丰富了大学城的人口结构,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大学城的建设还吸引了一些企业和科技园区的入驻,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大学城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大学城内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孵化器为当地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和创新平台,提高了当地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大学城内的高校还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学城建设对当地的服务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大学城内学生和人才的增加,周边的商业街、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不仅为大学城内的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聚集、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等。

宜宾临港大学城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和机遇,也为区域经济的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随着大学城的进一步发展,宜宾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随着中国大学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城的建设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大学城的建设旨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优秀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宜宾临港大学城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占地面积约1500亩,计划建设20所高校。

大学城规划中除了教育资源外,还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孵化器、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

宜宾作为四川的中心城市,大学城的建设对宜宾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城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大学城内建设的高校将为宜宾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提高教育水平。

学生的增加将带动教育产业的发展,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图书馆、学术交流活动等。

这些教育产业的发展将促进区域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城建设促进了科研机构的发展。

大学城内聚集了各类科研机构,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人员的增加将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科研机构的建设也会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到该地区,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大学城建设推动了创新创业环境的培育。

大学城内设有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

这些创业者和创新团队将带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变。

创新创业的活动也会带动周边的服务业、餐饮业等产业的发展。

大学城建设对于当地的就业和人口流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学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学城建设期间和后期的建设工作将带动就业的增加,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城的建设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到该地区就业和定居,增加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大学城”建设的分析、梳理和建议

“大学城”建设的分析、梳理和建议
维普资讯
第3 O卷 第 l 期 1 20 0 7年 1 月 1
合肥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U ̄ A FH F I NIE ST FT C O O Y O I LO E E V R IYO E HN L G N U
a d r ai .Ba e n t e iv sia in it e e a o si n v riy twn n o u c s f li— n e l y t s d o h n e tg t n o s v r l me t u ie st o sa d s me s c e s u 稿 日期 :0 60 —0 2 0-82
sa c sfo d m e t n o eg u sa dn o es s m e e it g p o lms a d d s d a t g o s t n e r m o s i a d f r in o t tn i g m d l , o xsi r be n ia v n a e u c n
大, 校园内建筑稀疏 , 有些校园还规划有教师公寓
和别 墅模式 的教 授住 区 , 由于种 种原 因 , 但 目前很
大学城的兴建 , 为高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
少有教师居住 , 不少楼都空在那里, 如图 1 所示。
台, 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这本身是功在 当
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 但建成之后也暴露出了 这样 或是 那样 的问题 。作 者通 过对 国 内几 座 大学 城的调研和 自 身长期深处校园的体会 , 对大学城 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和思考 , 希望能对今后高
( u h uI d s r l ak De in& Re e rh I si t,S z o 1 0 1 hn ) S z o n u t a P r s i g sa c n t u e u h u 2 5 2 ,C ia t

我国大学城建设模式分析与思考

我国大学城建设模式分析与思考
第 28 卷第 1 期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 � � � (社会科学版) .28 .1 � � � 20 � � 0 � 6 � 年 � � 3月 � � � � � � � � � � � � A � � � A A A .2006
我 国 大 学城 建 设 模 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析 与 思 考
方 莉1 , 陶明法2
(1.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 0 83; 2.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 022 )

要: 大学城的兴起是 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现 象, 对 我国高 等教育 的改革 和发展 具有多 重意义。对 具有
代表性的大学城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指出各自的发 展方向; 并针 对大学 城的发 展规划问 题, 在发展 观、 投 资体 制、 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 见解。 关键词: 大学城; 模式; 策略
一、 大学城的概念界定
“大学城” 是一 个舶来 品, 最 初在 西方国 家产 生。国外著名的大学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城、 剑桥 大学城, 美国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 日本的 筑波大学城等。大学城在我国的出现既是高校扩招 的产物, 又是迎合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的新举措。目前, 对于大学城的定义, 国内 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更没有规范的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城是以政府、 高校和各类民间投资机 构为主体对现有和未来教育资源按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规律 进行开发、 重组而形成的新 型城区。 是大学和城市的复合体, 兼具 “大学” 和 “ 城市” 的双 重功能。严格意义上的 大学城应该是 以大学为主 体, 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 功能互补 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 依托于城市的管理和 服务系统, 以研制、 开 发和培育高新 技术产业为主 导, 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科技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的一种集教育、 科研、 开发服务、 生产、 居住、 旅 [ 1] 游休闲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化社区。 但是, 由于我国的大学城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有些所谓的大学城 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 的大学 城, 以高教园区命名或许更为合适。为了研究的需 要, 本文将这类高教园区也作为一种狭义的大学城 来进行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

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

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

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

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

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

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

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

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二、各地建设大学城的模式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大学城的建设上,各地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不同的建设思路,并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特点与运作模式。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企业开发模式。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状,一些企业抓住其中所显露出来的巨大商机出资办学,实行“校企共建,学校为主,各校合作”的运行机制。

大学城建立管委会,由投资方、校方、经营方组成,履行管理、协调、监督、服务的功能。

大学城从资金投入、基本建设到经营管理、后勤服务都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如廊坊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就属于此类。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产业化运作,由企业投资兴建,企业拥有城区设施,的产权并对其实施产业化运作和管理,企业提供一切教学和生活设施,做好后勤服务,学校则把消费市场全部交给企业,按市场原则运行。

2.人住大学城的高等院校有偿使用城区资源,并在城区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自主办学。

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其教学活动不受企业的影响。

3.城区的城市功能齐全,整个城区按城市社区模式规划建设,形成以若干所大学为核心的具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城市社区。

城区的建设和管理注重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的共享,社会化程度较高。

二是新校区建设模式。

这类大学城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位于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其校区位于城市的闹市区,校区内用地极度紧张,从而制约了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通过将地处城市中心区域地价较高的旧校区置换,在城市近郊购买价格较低的土地,再通过校内挖潜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建设新校区。

一所学校建设成功后,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并在其附近征地建设。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也逐步介入其中,出面牵头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强化园区的整体功能,促成大学城的形成。

例如浙江省5个高教园区(杭州3个,宁波、温州各1个)的建设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建设资金以高校自筹为主。

高校筹资的主要方式是资产置换,即将原有黄金地段的小规模校园出让,用所得收入归还新校区建设的贷款。

2.大学城内一般都聚集了多所高校,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可以实现合理配置和共享,并为开展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操作空间。

3.大学城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的重新组合紧密结合,大学城成为推动当地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三是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在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产业和增加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来抓,并积极支持统筹规划建设大学城。

通过实施或无偿划拨土地,大幅度降低土地费用、减免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吸引高等学校前来建设新校区。

这样不仅。

改善了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而且高校科技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珠海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一批全国著名高校在珠海建立分校的,从而加速了珠海市城市文化科学品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提升。

这类大学城建设的特点是:1.这种模式以政府行为为主。

大学城多由政府出面策划,并由政府促成高等院校进入办学。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投资与优惠政策的引导是大学城形成的关键。

2.入驻大学城的高等院校是建设大学校区的主体。

学校通过市场运作来筹集建校资金,并通过收取学费来抵偿办学费用。

这些大学出于学校的发展、办学声誉、经费压力等原因,也愿意集中较多的人力、物力创办新的分校校区。

3.由于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入城的学校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这类大学城建设的社会信任度较高,在市场运作中也容易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是深圳模式。

深圳市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开发高科技项目的目的出发,创办了以研究生院为主的大学城。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培养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注重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在这里,地方政府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双方互惠互利。

深圳市政府希望高等院校调派部分高水平教师来深圳工作,设置符合深圳产业发展方向的强项专业,在研究生院内建立2~3个国家级实验室,并为深圳提供成熟的、拥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

深圳市政府还为研究生院提供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为来深圳工作的教师提供津贴,为来深圳学习的研究生提供补助,为在深圳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经费支持等。

深圳模式的特点是:1.起点和定位较高,大学城内以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院为主。

目前深圳已有国内大学33所,香港和英、美大学17所,与清华、北大、哈工大、中科大等高等院校合建了55个研究院。

2.大学城内着力于从事高科技成果的介绍、转化、孵化,以及围绕二次开发进行技术培训(非学历教育),兼有技术市场和人才培训的双重功能。

3.城区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负担,为人城大学免费提供办公、培训的场所,并为其办学和科研活动提供多方面支持,为成果转让和孵化提供优惠政策。

同时,由政府主导大学城的发展方向,以保证城区的发展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是原有区域功能提升模式。

这是一些地方政府依托当地高等教育和科研比较大的优势,以科教兴市为目标,通过城市基础建设和用地调整,并辅以各种扶持政策之后,在高等院校及其周边城区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学城建设的一种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要将现有城区改造建设成为一个大学科教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优美的生活区相结合的现代大学城。

上海的杨浦大学城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模式的大学城的特点是:1.大学城不是通过集中新建大学校区来形成的,而是以原有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高等院校为基础来进行规划建设的。

它强调区域内现有高等院校间的联合协作、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2.进行大学城建设的重点不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而是着眼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孵化、产业化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着眼于区域内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大学城的建设与城市旧城区的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紧密相连。

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必将促进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带动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是原有城区各个方面脱胎换骨的过程。

三、大学城的功能定位从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看,大学城的功能和定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主导型的大学城,它在布局上一般包括教学区、生活区和商贸区3个区域;另一类是高新技术研究主导型的大学城,布局上由教学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居住生活区和商贸区4大区块组成。

前一种类型的大学城其内部主要以高等院校的教学及科研活动为主,即是我们前面讨论中所称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或高教园区);而后一种类型的大学城其内部主要以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活动为主,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中所提出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

如果具休分析各地建设的大学城的模式,可以看到,企业开发模式和新校区建设模式的大学城基本上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深圳模式与原有区域功能提升模式的大学城则具有现代大学城的意义;而异地建设分校模式的大学城则同时兼有教学活动与科技转化的双重倾向。

具体来讲:企业开发模式的大学城,开发的主体是企业。

由企业投资兴建大学城,并提供必须的生活设施和后勤服务。

入驻大学城的高等院校独立办学,教学活动不受企业的影响。

例如,上海的松江大学城,由松江区提供土地,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组成投资主体出资建设,拥有大学城资源的所有权,而入驻高校则享有充分的资源使用权。

新校区建设模式的大学城同样是高等院校出于扩大教学规模的考虑而形成的。

以浙江中医学校为例,学校原来位于杭州市黄金地段的庆春路(该地段每亩地价值100万元),整个校园仅有77亩,没有任何的发展空间,后来经过土地置换,整体搬进了占地286亩的滨江新梅园。

这一下使学校可以放开手脚、扩大规模,从原来的3个系扩展到8个系,学生人数从原来的1000人增加到了8000人。

异地建设分校模式的大学城,既迎合了高等院校急需扩张的要求,又克服了自己创办大学起点低、速度慢的缺点,使当地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汇集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

例如,珠海市就用这种方式吸引了中山大学等11所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在珠海设立校区。

1999年,珠海还没有一个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而现在就已经达到了3.5万人。

与此同时,珠海也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在大学园区内创办研究基地,已经有沈阳药科大学珠海产学研基地、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等一批研究机构入驻其中,从而为当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深圳模式的大学城则完全是研究导向型的大学城。

其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支撑当地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和科技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为此,在高等学校的引进上,多集中于那些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研究型大学,如已经入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属于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