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x/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 t2–v o2=2ax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 v t–v o)/24.末速度v 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 s/2=[( v t2–v o2)/2]1/26.位移x=v平t= v o t+at2/27.加速度a=(v t-v 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x=aT2Δx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a=(v 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F=ma)。
(4)图象的应用:看到图象后分清两轴,看清单位,还有坐标原点是不是O起点,注意图象的斜率和图线与横轴包含的面积的物理意义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 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x= v o t+at2/22.末速度v t=v 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 t2–v o2= -2gx( 取向上为正)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 v o /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高度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 x = v o2.竖直方向速度v y =gt3.水平方向位移x= v o t4.竖直方向位移y= gt2/25.运动时间t=(2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 t =( v x2+ v x2)1/2=[ v 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anβ= v y/v x=gt/ v o7.合位移S=(x2+ 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 anα=y/x=gt/2 v 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归纳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归纳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 ²–v0²=2as3.中间时刻速度v平=vt2 =vt+v024.末速度vt=v0+at5.中间位置速度vs2 =v0²+vt²2 126.位移s=v平t=v0t + at²2 =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F做正功F是动力当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当派/2<= a <派W<0 F做负功F是阻力(3)总功的求法:W总=W1+W2+W3……WnW总=F合Scosa2.功率(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 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1w=1J/s 1000w=1kw(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输出功率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a恒定F不变(F=ma+f) 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3.功和能(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4.动能.动能定理(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表达式Ek=1/2mv^2 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5.重力势能(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 是标量单位:焦耳(J)(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6.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ΔE=W非重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第一章力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力的方向: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有表示大小的刻度和表示方向的箭头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如下图所示.6.力的测量:用弹簧秤测量.力的种类: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产生的力(注: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等于mg,g是常数,等于9.8N/Kg.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心:重力总是作用在物体的各个点上,但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点上,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其它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出重心位置.弹力: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形变时,发生形变的物体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F=kx(胡克定律),k为弹簧的倔强系数.X为形变量.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的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滑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它们做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N, 为滑动摩擦系数,N为压力.滑动摩擦系数与物体的材料和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相互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它们做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跟它反方向的外力的大小相等.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首先分析重力,其次分析是否的形变从而分析是否有弹力,第三,分析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从而分析是否有摩擦力.物体受力时,只要物体在地球表面或地球附近,就一定有重力,物体间有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弹力,也不一定有摩擦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力的运算: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反过来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图解法:A.平形四边形定则:如右图1所示.B.三角形定则:利用三角形定则求合力台下图2所示.C.多边形定则:如图3所示,将F1,F2,F3, (6)个力依次首尾相连,最后将第一个力的起点到最后一个力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即为合力.多边形定则适用于多力合成.计算法:A.当分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时,直接相加.即F合=F1+F2B.当分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直接用大的力减去。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它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又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定律实际上说明了物体具有惯性,即物体倾向于维持其原来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所受合外力与物体质量及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公式表示如下:F 是合外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说明了外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所需的合外力也越大。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在受到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1.1 第一定律惯性的基本原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惯性属性,即物体对于改变其运动状态的抵抗程度。
惯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牛顿第一定律公式化表述: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为零,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合外力Fma(其中F代表合外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当F0时,a0。
这一公式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定律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物理现象和力学问题。
它指导我们理解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奠定了基础。
这一部分的公式并不复杂,但其理解深度和应用的熟练程度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会了解到更多的物理公式和定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1.2 第二定律第二定律是描述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在物理学中,这一定律通常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定律中的合外力是指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这些力的矢量和。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1.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篇一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 平:平均功率}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行驶速度(vmax=P额/f)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2.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篇二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静摩擦力)5.万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 时:F=BIL,B//L时:F=0)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1.V=X/tV是平均速度m/s X是位移m 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t是时间s;3.X=Vot+1/2at2X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2;4.Vt2-Vo2=2aX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X是位移m;5.h=1/2gt2 Vt=gt Vt2=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7. f=μFNf是摩擦力N 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X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X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2;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gh gt v t2== ②下落高度:221gt h = ③下落时间:gh t 2=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③上升时间:gvt 0=上④总时间:gvt 02= ⑤最大高度:gv H 220=7.平抛运动②合速度:222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tan v gt=α⑤位移方向:02tan v gt =β ⑥飞行时间:gh t 2=,与v 0无关 8.斜抛运动tv x ⋅=θcos 02021θsin gt t v y -⋅=θcos 0v v x =gt-θsin 0v v y =t v x 0=221gt y =0v v x =gtv y =绳子伸绳子摆③飞行时间:gv t θsin 20= ④射程:g v X θ2sin 20= ⑤射高:g v Y 2θsin 220=————————————————————— 9.线速度:Tr ts v ⋅==π210.角速度:Tt πϕω2==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T 1=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f n 60= 14.向心力: 15.向心加速度: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17.方程格式: 所需的向心力实际力向==F ————————————————————— 18.开普勒第三定律: kTa =2319.万有引力定律: 221r m m GF =,G=×10-11 20.中心天体质量: 2324GT r M π=21.中心天体密度: )( 33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 ππR Mρ==22.卫星的运行速度: rGM v =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RGM g = 2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km/s 9.71==Rg v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16.7km/s —————————————————————25.功的计算:αcos Fs W = 26.变力做功的计算:①摩擦力做功: W f = f s, s 为路程 ②图像法: F-s 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 ③功能关系: 间接计算功 27.动能:221mv E k= 28.重力势能:mgh E p = 29.弹性势能:221kx E p= 30.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高度有关,p GE W ∆-=31.动能定理: 21222121mv mv E W k -=∆=总 32.机械能守恒定律: 33.功率: αcos Fv tWP ==34.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m fv P =→fPm v =。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 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 = 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 [ (Vo2+Vt2)/2]l/26.位移s=V平t =Vot+at2/2=Vt/2 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d〉0;反向则垠0}8.实验用推论As = aT2 {A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⑴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 m/s;加速度(a): m/s2;末速度(Vt): 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lm/s=3. 6km /ho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 (Vt-V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 ,/s—t图、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o2)自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 = 02.末速度Vt = gt3.下落高度h = gt2/2 (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 = 2gh注:(1)自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 = g = 9.8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沪9. 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 = 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篇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大全1. V=_/tV是平均速度(m/s) _是位移(m) t是时间(s);2. 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t是时间(s);3. _=Vot+(1/2)at2_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2);4. Vt2-Vo2=2a_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_是位移(m);5. h=(1/2)gt2Vt=gtVt2=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_m/s2)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_m/s2);7. f=μFN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_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_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2).计时基准都是取自家用电的周期,在我国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_秒,因而有相同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并可与斜面小车.轨道小车等配套使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_s打一次点.即一秒打50个点.使用2_V 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_s打一次点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差满足 s(n+1)-s(n)=aT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 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4.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S1=S3-S2=?=S(n)-S(n-1)=△S=aT ;故其加速度a=△S/T(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 有S4-S1=(S4-S3)+(S3-S2)+(S2-S1)=3a1_T同理S5-S2=S6-S3=3a2_T求出a1=(S4-S1)/3T a2=(S5-S2)/3T a3=(S6-S3)/3T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打点计时器一般就求解两个量:1.某一点的速度,把该点当做某一段的中间时刻,那么这一点的速度等于这一段的平均速度,公式就是v=_/t,_是这一段的总位移,t是总时间,一般取这一点前后两个点.2.求解a,用的方法是逐差法,公式:相邻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at ,这要分两种情况,当给出的纸带上,位移差都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公式,当位移差都不相等时,要稍微复杂一些,过程就是:把纸带平均分为前后两段,比如一共有六个S,s1,s2,s3,s4,s5,s6,那么s1.s2.s3分一组,后面分一组,用a=(s4+s5+s6-s1-s2-s3)/nt ,其中n等于4+5+6-(1+2+3),运算方法和分子的角标一样,时间t是一个S的时间.一般打点计时器会出一个刻度尺,若设有A B C三个点 A到B的距离为S1,B到C的距离为S2,打下S1所用时间等于打下S2所用时间.(S2 S1,时间相同是因为有加速度,速度在增大) 而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所以每隔0._秒打下一个点一般以5个间隔为一段S(5个间隔是指,打下每一段S所用的时间均为0.__5=_秒即为一个T) 而两段S所用时间相同有个定则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所以有例如:(S1+S2)/2T 即为B点的瞬时速度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0与F合不共线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0的方向转向F合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绳子伸缩绳子摆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v t?gt?2gh②下落高度:h?12gt2时间:t?2hg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vt?v0?gt②下落高度:h?v0t?2gt2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vt?v0?gt②下落高度:h?v0t?12gt2时间:t上?v0g④总时间:t?2v0g ⑤最大高度:H?v_2g7.平抛运动v_?v0vy?gt ②合速度:vt?v_?g2t2向:tan??gtv 0_?v0ty?2gt2⑤位移方向:tan??gt2v0间:t?2hg,与v0无关③下落③上升③速度方⑥飞行时篇二: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a?tt②vt?v0??at③?t2④S?v?t?vt?v_?t⑤S?v0t?at2⑥vt2?v_?2aS _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1∶v2∶v3∶…∶vn=1∶2∶3∶…∶n.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n=1∶2∶3∶…∶n.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1∶s2∶2222s3∶…∶sn=1∶3∶5∶…∶(2n-1).④通过前s.前2s.前3s…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1∶t2∶t3∶…tn=∶2∶∶…∶n.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1∶t2∶t3∶…tn=∶(2)∶(32)∶(nn-1)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v0?0,a?g)①vt?gt ②h?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_2gt ③vt?2gh ④2v?vts①中间时刻速度:vt??0? ②中间位移速度:vs?2t_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差:sn?sn?1?aT2?sn?k?kaT21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内位移差:sn二.力学1.重力:G=mg(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k_ (_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1)滑动摩擦力:f=uN ,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为滑动摩擦因数.(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③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f静?fma_注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 4.力的合成①F1 .F2同向:合力F?F1?F2方向与F1.F2的方向一致②F1 .F2反向:合力F?F1?F2,方向与F1.F2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F≤ F1 +F2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分解(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又知F1.F2的方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1.F2大小(F1?F2)——有一组解③又知F1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1的方向及F2的大小:当F F2 Fsin?时——有两组解当F2=Fsin?时——有一组解当F2 F时——有一组解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①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三.牛顿定律1.牛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的方向与F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a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a3a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3)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化. .........5.力学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位.4篇三:必修一必修二教科版物理公式大全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_ = 2as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_ a t2V0?Vts= 2t(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 =vo?vt2_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4)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为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2.胡克定律:F = K_3.重力: G = mg4.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F1?F2?2F1F2COS?22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F2sin?1tan?=F1?F2cos?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 F? F1 +F2滑动摩擦力: f= ?N5.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_ = m a_ ?Fy = m ay6.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合速度:v?_v_?vy 合位移:s?_2?y2小船渡河最短时间:tmin?dv船小船渡河最短位移:?v船?v水则smin?d ?v船?v水则smin?d?7.平抛运动:v水v船水平位移: _= vo t 水平分速度:v_ = vo 竖直位移: y =1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21t 时刻平抛物体速度:_2vt?v_?vy?v0?g2t2tan??vyv_?gt(θ为v与水平防线夹角) v0?1?_s?_2?y2?v0t??gt2??2?t 时刻平抛物体位移s:tan??ygt?_2v0(α为s与水平防线夹角)tan??2tan?平抛运动初速度: ?轨迹完整:v_.圆周运动?_g2y?轨迹不完整v0?ghBC?hAB线速度:v= ?R=2?n R=2?R?2?角速度:?=??2?fTtTv24?_向心加速度:a =??R?2R?4?2 n2 RRTv24?_向心力: F= ma = m?m?R= m2R?m4?2n2 RRTr3_.开普勒第三定律: 2?k (r为椭圆的半长轴或轨道半径,T为公转周期) T_. 万有引力:F=Gm1m2(r为两质点或两球心距离,或是球心与质点间的距离) r2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万有引力=向心力V24?2Mm2?m?(R?h)?m2(R?h)?m G(R?h)2T(R?h)2?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MmM2 g = G 则gR?GM(黄金代换式)_RR?距地面h高处 mg?GMm2R?h2求天体的加速度.质量.密度1.加速度:G表面上GMGMMmMmg??mga?得非表面得G?maR2R2R?h2 R?h2一.研究对象:绕中心天体的行星或卫星Mmmv2v2rG2? M? (已知线速度与半径)rGrMm?2r32G2?mr? M? (已知角线速度与半径) rGMm2?2(2?)2r3G2?mr() M? (已知周期与半径) 2TrTG二.研究对象:绕中心天体表面运行的行星或卫星Mmmv2v2RG2?M? (已知线速度与半径)RGRMm?2R33?_G2?mR? M? (已知角线速度与半径) ??已知角速度) RG4?GMm2?2G2?mR() (已知周期与半径) 已知周期)TR与任何因数都无关.三.研究对象:距离地面hg(R?h)2MmG?mg M?2G(R?h)(已知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与距离)四.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MmgR2G2?mgM?(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g与R) ?? 4?GRRG3。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t = )a>0;(T) ;末速度 (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2gh,在高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mV2/r)rad);(r):米(m/s2。
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T=2)1/2=h: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一物理必修二全部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二全部公式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价值推断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边线速度vs/2=[(vo^2+vt^2)/2]1/26.加速度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断δs=at^2δs为相连已连续成正比时间(t)内加速度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备注:(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
(2)物体速度小,加速度不一定小。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同意式。
(4)其它有关内容:质点/加速度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行踪高度h=gt^2/2(从vo边线向上排序)4.推断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大,方向直角向上。
3)竖直上抛1.加速度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来往时间t=2vo/g(从甩老迈回原边线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直角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sx=v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5.运动时间t=(2sy/g)1/2(通常又则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o7.合位移s=(sx^2+sy^2)1/2,加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y/sx=gt/2v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高一必修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必修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高一物理必修二期中考试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 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 +Vt^2)/2]1/26.位移S= V平t=V 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 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 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物理公式

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物理公式随着科学发展的飞速进步,物理学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物理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常见的学科,在学校中也是必修课程,因为它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
物理学以其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等理论构建出了关于空间、时间和物质结构的深刻理解,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学校将物理学从高一必修课程开始,一直到高三必修课程结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中物理学课程体系。
其中,高中必修物理公式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考试中必须准确掌握这些公式才能取得高分,下面来总结一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公式。
一、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1.动量定理:p=mv;2.力的定义:F=ma;3.表面张力:T=μs;4.势能定理:U=mgh;5.牛顿第一定律:F=ma;6.牛顿第二定律:F=G(m1m2)/r2;7.动能守恒定律:K+U=K0+U0;8.动量守恒定律:P=P0;9.相对论:E=mc2二、高中必修二物理公式1.热力学第一定律:Q=U+W;2.热力学第二定律:ΔS=Q/T;3.热潜率:λ=Q/AΔT;4.温度传导:K=λ/L;5.比热容:C=Q/ΔT;6.黏弹性系数:S=F/A;7.声速:v=K/ρ;8.折射率:n=sinθ1/sinθ2;9.偏振:n1/n2=tanθ/tanφ;10.拉曼散射:Δf=2π(B/m)f;11.屈服应力:σ=σy/2;12.弹性模量:E=σ/ε三、高中必修三物理公式1.静电力:F=-V;2.电容:C=Q/V;3.阻值:R=V/I;4.电势:V=Ed;5.电流密度:J=I/S;6.电荷密度:ρ=Q/V;7.电场强度:E=-V;8.电动势:V=IR;9.磁通量:Φ=BAS;10.磁感应强度:B=μ0I/2πr;11.磁场强度:H=B/μ0;12.磁力矩:M=IL;13.电磁感应定律:F=BIL;14.电磁能密度:u=εoE2/2以上就是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物理公式的汇总。
(精选推荐)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精选推荐)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二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以下是对高一物理必修二中的公式进行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1/2at^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x/t=v0+at/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公式:a=Δv/t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2.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变,物体处于平衡状态4.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即Δp=Ft5.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7.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三、能量守恒定律1.功能原理:物体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它所受的合外力的功和内力的功之和2.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时,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3.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系统内部的作用力的冲量之和为零,即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量的总玳保持不变四、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 (G=6.6710^-11N*m^2/kg^2)3.环绕速度公式:v=√(GM/r) (M为中心天体质量)4.第一宇宙速度:v1=√(GM/R) (R为星球半径)5.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2GM/R)6.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GM/(R星表面))五、角动量守恒定律1.角动量守恒定律:对于一个旋转参考系中的任意一个点而言,其受到的合外力矩为零时,该点的角动量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 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4.末速度V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 +Vt^2)/2]1/26.位移S= V平t=V 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 ot- gt^2/22.末速度Vt= V 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 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 V 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Sx= V 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 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 o7.合位移S=(Sx^2+ S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 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 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T :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1.功(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1J=1N*m当0<= a <派/2 w>0 F做正功F是动力当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当派/2<= a <派W<0 F做负功F是阻力(3)总功的求法:W总=W1+W2+W3……WnW总=F合Scosa2.功率(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 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1w=1J/s 1000w=1kw(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a恒定F不变(F=ma+f) 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最大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3.功和能(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4.动能.动能定理(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表达式Ek=1/2mv^2 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5.重力势能(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 是标量单位:焦耳(J)(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6.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ΔE=W非重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第一章力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力的方向: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有表示大小的刻度和表示方向的箭头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如下图所示.6.力的测量:用弹簧秤测量.力的种类: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产生的力(注: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等于mg,g是常数,等于9.8N/Kg.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心:重力总是作用在物体的各个点上,但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点上,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其它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出重心位置.弹力: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形变时,发生形变的物体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F=kx(胡克定律),k为弹簧的倔强系数.X为形变量.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的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滑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它们做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N, 为滑动摩擦系数,N为压力.滑动摩擦系数与物体的材料和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相互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它们做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跟它反方向的外力的大小相等.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首先分析重力,其次分析是否的形变从而分析是否有弹力,第三,分析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从而分析是否有摩擦力.物体受力时,只要物体在地球表面或地球附近,就一定有重力,物体间有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弹力,也不一定有摩擦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力的运算: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反过来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图解法:A.平形四边形定则:如右图1所示.B.三角形定则:利用三角形定则求合力台下图2所示.C.多边形定则:如图3所示,将F1,F2,F3, (6)个力依次首尾相连,最后将第一个力的起点到最后一个力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即为合力.多边形定则适用于多力合成.计算法:A.当分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时,直接相加.即F合=F1+F2B.当分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直接用大的力减去小的力,且合力的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F1-F2 C.当分力互相垂直时,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合力,即F= tgθ=d.特殊情况的力的合成:如果两个分力是大小相等的力,且两分力的夹角为特殊角时,可以用解棱形的办法求解.3.力的分解: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只能求解:已知合力及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分力的大小;已知合力及两分力的方向,求两分力的大小.①图解法: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逆过程求解.正交分解法:适用于将一个已知力分解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如图4所示.力的正交分解的典型例子:如图5所示,质量物体为m的物体位于水平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θ角的斜向上方的力作用而保持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则有N=m g+Fsinθ f= (mg+Fcosθ)如图6所示,一物体质量为m位于顷角为θ的斜面上,保持静止,则有f=mgsinθ N=mgcosθC.如图7所示,一根细绳水平拉住一个电灯,电线与竖直线的夹角为θ,电灯保持静止.则有:T1=T2sinθ, T2cosθ=mg第二章直线运动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变动.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或物体系.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而无大小的点.位移(s):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它是矢量.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时间和时刻:时间是一段,而时刻是一点.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的运动: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的运动.注意:①只有当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或物体上有运动情况不同的点,但不影响物体的整体运动时,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②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与联系: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运动的描述:物理量描述:位置变动的描述——位移s.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v:物体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即v=,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非国际单位还有cm/s,km/h等.平均速度:=,它粗略地描述了物体的平均运动快慢,是物体在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平均速度跟时间对应.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某一点或某一时间的运动快慢.它精确地描述了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跟时刻对应.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a:在变速运动中,物体速度变化跟所用时间的比.即a==,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m/s2,它是一个矢量,其方向就是速度变化的方向.图像描述:①位移图像(s-t):表示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在位移图像中,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位移s .如图1中,水平直线a 表示物体在离原点s1处静止不动;倾斜直线b表示物体从原点开始以速度v=tgθ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c表示物体从离原点s0处开始以速度v=tgα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d表示物体从离原点s2处开始以速度v=tgβ向原点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t0时刻到达原点;曲线e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直线f在位移图像中无意义.速度图像(v-t):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速度图像中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如图2所示,直线a表示物体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b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tgθ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线c表示物体以初速度v1,加速度a=tgα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线d表示物体以初速度v2,加速度a=tgβ做匀减速直线运动,t0时刻速度达到0;曲线e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直线f在速度图像中无意义.两种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经过和位移都相等,则这个物体的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恒定不变(v = =恒量),加速度为零(a=0).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则这个物体的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a = = = 恒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为v0,t秒的速度为vt,经过的位移为s,加速度为a,则vt=v0+at s = v0t+at2 vt2-v02 = 2as = = vv=≠v当初速度为0 时,vt=at s = at2 vt2 = 2as推论:A.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1:v2=t1:t2B.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1:s2=t12:t22C. 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之比为奇数比,即s1:s2:s3=1:3:5D.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邻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为常数,刚好等于加速度和时间间隔平方和乘积,即E.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历连续相同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为1:(-1):(-):……F.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等效地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时对解题委方便.④自由落体运动: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受重力以初速度为0开始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的运动.其特征为:v0=o, a = g,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规律为:vt = gt h = gt2 vt2 = 2gh竖直上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受重力以一定的初速沿竖直向上的方向抛出,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其特征为:v0≠0,a=g,是初速度不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规律为:vt=v0-gt h=v0t-gt2 vt2-v02=-2gh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m= ,上升时间和下落时间相等,等于. 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两段处理,上升过程看成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说明:①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指物体;②当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即从静止到运动或从运动到静止,或从某一速度到另一速度,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改变运动状态,即是改变速度,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惯性:①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由于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惯性是一切物体都有具有的.②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运动与否,速度大小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所以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外力的合力方向一致.其数学表达式为∑F=ma .应用:①力学单位单位制:基本单位:长度:m 质量:kg 时间:s导出单位:根据基本单位导出的单位.如:根据v=s/t,速度的单位为m/s,加速度的单位为m/s2 力的单位为:N,1N=1kg?m/s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类型及步骤:已知受力求运动:a.利用隔离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b.求出合力;c.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d.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其它运动量.已知运动求力:a.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出加速度;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c.作物体的受力分析图;d.根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求出其它力.超重和失重:超重: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即N(或T)=mg + ma.失重: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即N(或T)=mg - ma.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惯性系和非惯性系:能使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不能使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在惯性系中可以直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而在非惯性系中为了使牛顿第二定律成立,必须加一个假想的惯性力,F=-ma,其方向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问题,而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的物体.3.典型应用例题1一木箱装货物后质量为5kg,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2,某人用200N的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斜向下方的力拉木箱使之从静止开始运动,g取10m/s2.求:①木箱的加速度;②第2秒末木箱的速度.解:①作受力分析图如图示2-3所示②求水平方向的合力:F舍=Fcos300-f而f=μ(mg+Fsin300)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1.12(m/s2)④v2=at=1.12х2=2.24(m/s)答:木箱的加速度为1.12m/s2,第2秒末木箱的速度为2.24m/s.例题2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为100g的物体,2s后到达最大高度,空气阻力始终不变,g取10m/s2.问:①运动中空气对物体的阻力大小是多少②物体落回原地时的速度有多大解:①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上升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a1===-15m/s2②作受力图如图2-4所示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1所以f=-m(g+a)=0.5N④物体抛出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v02/2a1=30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下落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a2=-(mg-f)/m =-5m/s2(负号表示方向向下)由匀变速度直线运动的规律得v2=2a2(-h)故v=-=-17.3(m/s) (负号表示方向向下)答:运动中空气对物体的阻力为0.5N,物体落回原地时的速度是17.3m/s.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联系: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B.区别:作用力和反作用一定是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且不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平动平衡)1.概念:①共点力: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这几个力的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则这几个力称为共点力.②(平动)平衡: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个物体平衡(这里指的是平动平衡).2.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即∑F=0(或F合=0)推论1:当物体受到几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时,其中的任一个力必定与余下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推论2:当物体受到几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时,这些力在任一方向上的合力必为零;推论3:当物体受到几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时,利用正交分解法将这些力分解,则必有∑Fx=0,∑Fy=0.推论4:三个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平衡时,这三个力必处于一个平面内,且三力首尾顺次相连,自成封闭的三角形,且每个力与所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3.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用隔离法作物体的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③对于受力简单的物体,可直接利用平衡条件∑F=0列出方程,对于较复杂的可先将力用正交分解法进行分解,然后用∑Fx=0,∑Fy=0列出方程组.④求解方程,必要时还要对解进行讨论.4.应用举例:①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1所示一根细绳子挂着一个小球小球与粗糙的斜面接触,细线竖直,则小球与斜面间( ).A.一定存在摩擦力;B.一定存在弹力;C.若有弹力必有摩擦力;D.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答案:C②二力平衡问题质量为50g的磁铁吸紧在竖直放置的铁板上,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要使磁铁匀速下滑,需竖直向下加 1.5N的拉力.那么,如果要使磁铁匀速向上滑动,应竖直向上用多大的力答案:2.5N.③三力平衡问题④多力平衡问题二.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1.基本概念:①转动平衡:一个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则该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②力臂: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③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积,力矩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转动状态发生改变.M=FL 单位是N?m 当力矩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沿逆时针转动时取为正值;当力矩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沿顺时针转动时取为负值.2.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0或M1+M2+M3+……=03.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及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选定转轴,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②用M=FL求出各力的力矩,注意区分正负力矩;③根据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或方程组.(注意:当物体既处于平动平衡状态,又处于转动平衡状态时,还可以利用平动平衡条件列出方程,与转动平衡方程一起解出未知量.)④解方程,求出未知量.抛体运动知识要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一个恒量、且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