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思考和实践
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思考和实践中医药学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并推动其现代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成为了当下亟需关注的话题。
传统中医药学以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念、个体差异和气血阴阳平衡。
与之相比,现代医学更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来解决这些差异,从而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首先,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可以使中医药学得到更全面的认知。
传统中医药学不仅包含药物治疗,还涉及到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而现代医学的研究更加侧重于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通过与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使中医药学得到更全面的认知,并获得更多的科学证据支持。
其次,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可以促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传统中医药学在治疗方法上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但往往缺乏精确的量化指标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研究,可以将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发展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另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还可以挖掘中医药学的潜力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传统中医药学在治疗慢性病、健康保健、康复疗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与生物医学工程、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学的潜力,拓展其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然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学科间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差异巨大,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困难会对研究进展产生阻碍。
其次是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机制不完善。
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各学科的专家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和交流,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
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在军队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
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在军队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军校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担任国防使命,又要献身救死扶伤、投身科学研究。
现代的医学科学技术进步越发呈现出军民融合一体化、交叉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化态势,过去军校管理模式条件下的医学研究生培养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如何提高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关键。
本文从师资队伍、学生构成、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军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方式的优势,结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在军民融合结合学科交叉的初步实践探索,提出新时代军校医学研究生军民融合、学科交叉培养方式的思考,以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国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标签:军民融合;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军队医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主力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军队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综合分支和军事后勤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积极着眼于当今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今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的要求[2-3]。
虽说是军队医学研究生,但其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和地方医学院校大同小异,最终均会辐射全民生活,使得其教育和管理既要坚持“姓军”的原则,又要服务于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的宗旨。
因此,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军队医学研究生是深化軍事教育改革、促进国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军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以提高军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要求与现状分析1.1 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要求1.1.1 军事素质要求高不同于地方学生,军校学生既担任着国防使命,又担任一个普通学生该有的学习任务。
军人基本思想素质的养成:首先是政治思想素质要过硬,坚定政治信念,献身国防精神;其次是军事技能本领合格,胜任新时期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任;再次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优良,强壮的体魄和坚强意志是适应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战争的突发性、剧烈性和残酷性的保证;最后才是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应该有的义务和责任[4]。
交叉学科培训的反思
交叉学科培训的反思引言交叉学科培训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回顾本次交叉学科培训的经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培训内容回顾本次交叉学科培训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
通过这次培训,我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1. 跨学科基础知识: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
2. 团队合作:学会了与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创新思维:培养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4. 沟通与表达:提高了跨学科交流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培训教学方法分析本次培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研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
以下是对这些教学方法的分析:1. 讲座:讲座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
但在本次培训中,部分讲座内容过于理论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建议增加实践案例,提高讲座的实用性。
2. 研讨:研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但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讨论跑题,确保研讨目标的达成。
3.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议增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4.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但要注意分工公平,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项目中。
学习效果评估本次交叉学科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掌握:通过培训,我对多个学科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能力提升: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沟通与表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为今后的职场生涯做好了准备。
3. 拓展视野:本次培训让我接触到不同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交叉学科的兴趣。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交叉学科培训的质量,我提出以下建议:1.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于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思考
统 地 学 习一 门新 的专 业 知 识 , 对 于 想 彻 底 放 弃 原 有 这 专 业 知 识 的 人 来 说 可 能 影 响 不 大 , 对 于 大 多 数 想 以 但
原 有 专 业 知 识 为 基 础 , 加 另 一 门 专 业 知 识 的 人 来 说 增
可 能 要 花 较 大 的 代 价 , 为 他 们 的 目 的 是 想 通 过 学 科 因
2 1世 纪 不 仅 是 科 学 技 术 和 生 产 力 迅 速 发 展 的 时 代, 而且 也 将 是 充 满 激 烈 竞 争 和 挑 战 的 时 代 。 历 史 的 发 展 已 经 表 明 , 未 来 世 界 各 国 的 竞 争 中归 根 到 底 是 在 科 技 和 人 才 的 竞 争 , 这 一 切 又 取 决 于 一 个 国 家 教 育 而
的壁 垒 。
要 特 点 是 既 高度 分 化 , 高 度 综 合 。信 息 论 、 统 工 程 又 系 等 学 科 的产 生 , 分 说 明了 学 科 知 识 交 叉 、 透 和 相 互 充 渗
融合 的结 果 。 目前 , 解 决 经 济 建 设 中 的 重 大 科 研 课 要 题 , 靠 某 一 学 科 、 一 方 法 已 经 显 得 无 能 为 力 , 须 单 某 必
能 力 的 一 个 重 要 手 段
要 提 高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质 量 , 中 一 个 核 心 的 内 容 其 就 是 要 培 养 研 究生 的创 新 能 力 , 培 养 具 有 交 叉 学 科 而
知 识 的 研 究 生就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手 段 。 所 谓 学 科 知 识 的
考 试 , 必 须 要 系 统 地 学 习 该 专 业 的 知 识 , 可 能 对 他 就 这 来 说 要 花 费 更 多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 多 人 就 只 好 选 择 放 许 弃 。所 以 , 目前 的 研 究 生 招 生 制 度 还 不 能 为 培 养 交 叉 学 科 的研 究 生 提 供 通 道 , 反 却 是 研 究 生 跨 专 业 学 习 相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科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交叉学科是应对这一变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交叉学科建设旨在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具有多领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研究人才。
与此同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则是为了培养具有自主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本文将讨论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的复杂性日益增加,需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例如,生物医学研究需要结合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二是交叉学科能够促进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交叉学科能够促进创新,为新的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交叉学科建设是迎接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培养研究生具备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科研工作。
二是培养研究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是培养研究生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交叉学科建设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
交叉学科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为研究生提供多个学科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并培养他们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可以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发展。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进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建议:首先,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大对交叉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建立交叉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促进交叉学科的合作和交流。
其次,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思考与实践贾立军研究
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思考与实践贾立军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推动各领域创新的重要途径。
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体系,中医药如何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发挥其特色与优势,成为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实践与思考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以期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演变。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医药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疗效的科学性与标准化、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等。
在此背景下,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成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1.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疾病防治、药物研发等方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有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
2.中医药与生物科技的融合:生物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等,有助于揭示中医药作用机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3.中医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药临床诊疗、药物筛选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中医药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哲学思想等,有助于丰富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提升中医药的地位与影响力。
三、思考与探讨1.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中,中医药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境。
2.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搭建多学科研究团队,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
3.研究成果的评价与传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2.建立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
研究生自评学术研究与跨学科交叉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研究生自评学术研究与跨学科交叉的经验总结与启示在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是我们主要的任务之一。
而随着学术界对于跨学科交叉的重视,研究者们也需要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本文将总结我个人在研究生期间学术研究与跨学科交叉方面的经验,并分享一些启示。
一、学术研究经验总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我认为以下几点经验是至关重要的:1.确定研究方向: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制定研究计划。
这需要我们对自身兴趣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研,以便找到一个有价值且可行的研究课题。
2.详细的文献综述:在进行具体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
通过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对当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争议进行了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3.合理的实验设计与方法选择:在实验设计和方法选择上,我们需要考虑到实验的可重现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设计实验时,要确保实验条件的合理性和操作的准确性。
4.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在完成实验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
这一过程需要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我们的结论具有科学的可信度。
5.撰写论文与发表:在研究结束之后,我们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撰写。
一个好的论文应该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并能够清晰地阐述研究背景、方法、结果和讨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争取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向学术界做出贡献。
二、跨学科交叉的经验启示除了在单一学科的研究中寻求突破,跨学科的交叉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启示。
以下是我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1.发现学科间的联系: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这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交流和合作,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思路。
2.培养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学科知识,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和课程,以增强自己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交叉学科的出现填补了学科之间的空白,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许多高校纷纷推出了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跨越学科边界,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创新。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打下。
学生在入学前,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目标,选择一到两个学科作为主修学科。
在这些学科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通过考试或者项目评估来确保自己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创新。
在主修学科的基础上,学生需要选择一到两个相关的交叉学科进行深入学习。
这些学科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如工程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交叉学科,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实际的项目或者实验室工作,通过实践来巩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还可以提供一些选修课程和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术经历和跨学科交流。
例如,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和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学科和国家的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跨学科合作能力。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选择特定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
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以及交叉学科的特性出发,突出交叉学科的优势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要性,探讨目前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来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领域不再是纯粹单一而专门化的趋势,而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趋势。
近现代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表明: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交叉学科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其学科的有机联系,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一种主流,它有效的提高了知识创新的速度和密度。
在新时期里,中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其中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利用发展交叉学科的平台,来快速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的进程。
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要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开始。
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研究生教育,在当代交叉学科发展中将起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从事基于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的创新品格,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1]。
因此,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一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近5年(2000-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及其获奖成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多学科或跨学科背景,如200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悉尼·布雷内教授就先后获得过医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若尔斯·阿尔费罗夫就同时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而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其中之一。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
深入分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推动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术狭隘性目前,一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学术狭隘性的问题。
他们只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容易走入学术的死胡同。
2. 缺乏实践能力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些研究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得他们在职场上面临很大的挑战。
3. 缺乏创新意识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普遍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研究生更多地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4. 缺乏国际视野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国际化教育的培养比例较低,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
5. 缺乏职业规划目前,一些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职业规划的指导,往往导致他们毕业后面临就业迷茫的问题。
1. 开展多元化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术交流,鼓励他们跨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和广度。
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构建创新思维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创新思维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 加强国际化教育针对国际化教育的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国际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
5.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
三、结语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推动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医+X”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圆园圆员 年 第 怨 期窑员源员窑荫研究生教育野医 垣 载冶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课程 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张 莎袁马振秋袁许正平袁应婧倞袁徐凌霄鄢渊浙江大学医学院袁浙江 杭州 猿员园园园园冤咱摘要暂 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是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遥 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一环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推动野医 垣 载冶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遥 文章在对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相关因素进行背景梳理的基础上袁着重介绍浙江大学在野医 垣 载冶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和面临的问题袁进而提出相关建议遥咱关键词暂 学科交叉曰研究生教育曰医工交叉曰课程体系 阅韵陨院员园援 猿怨远怨 辕 躁援 蚤泽泽灶援 员园园圆原员苑园员援 圆园圆员援 园怨援 园苑园咱中图分类号暂 郧远源猿 咱文献标识码暂 粤咱文章编号暂 员园园圆原员苑园员渊圆园圆员冤园怨原园员源员原园圆一尧背 景 当今世界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尧产业革命和教育革 命持续纵深会聚袁以生命与信息科技融合为主的科技创新 已成为影响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遥 医工学科的 交叉融合袁不但能提升传统学科的层次和水平袁催生新的 学科领域咱员暂 袁也将成为引领现代医学发展尧推动未来医学 提升的关键驱动要素遥 国内外各知名大学都十分重视推 动医工学科的交叉融合遥 如创立于 员怨苑园 年的哈佛要麻省 理工医疗科技学院渊匀杂栽冤袁以跨学科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 具有工程尧物理尧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复合人 才袁成为国际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典范咱圆暂 遥 二十一世纪以 来袁国内诸多高校也相继建立了医学与工程尧信息等多个 学科的交叉平台遥 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ll Rights新R发e展se的r指v导ed意.见曳明确指出院野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袁设置交叉学科袁促进医工尧医理尧医文学科交叉 融合遥冶咱猿暂 可见袁开展医工交叉研究袁推进野医 垣 载冶复合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袁是当下医学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遥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袁加强课程体 系建设是提升野医 垣 载冶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重 要的举措咱源暂 遥 圆园圆园 年袁教育部尧国家发展改革委尧财政部发 布叶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曳 提出院 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袁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袁完善课程设置袁优化课程体系咱缘暂 遥 然而袁传统单 一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多局限于医学学科范围袁 缺乏多学科知识融合贯通袁已不能有效支撑交叉融合型医 学人才的跨学科培养袁因此袁构建科学的野医 垣 载冶交叉学 科课程体系袁变得尤为迫切遥 本文分析了浙江大学目前在 野医 垣 载冶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的一些探索袁指出存 在的不足并针对性提出建议袁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医工 交叉研究生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遥鄢通讯作者 耘皂葬蚤造院曾怎造蚤灶早曾蚤葬燥岳 扎躁怎援 藻凿怎援 糟灶二尧探索与实践 渊一冤培养方案遥 浙江大学野医 垣 载冶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方案袁是在 原有医学直接攻博辕 硕博连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袁针对工 学和信息学等不同背景的研究生袁增加圆耀猿 门交叉学科专 业课程的修读要求遥 此外袁实施交叉培养研究生课程野主 辅修制冶院即研究生在完成以上要求的基础上袁直博生再额 外多修读 圆 门及以上尧硕博生再额外多修读 员 门及以上交 叉学科课程袁即可获得学校颁发的辅修专业证书遥 以鼓励 学生尽量多地修读交叉专业课程袁打下更加扎实的交叉学 科理论基础遥 渊二冤课程体系遥 员援 野阶梯式冶科研创新课程遥 开设分子医学玉原芋尧科 研技能训练玉原吁等系列核心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遥 通过 阶梯式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袁因材施教尧由浅入深袁多层次 安排教学内容尧渐进式设计教学方案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 从简单到复杂尧从孤立到系统的认知体系遥 在传授学生核 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袁提高学生的横向学习能力尧综 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遥 圆援 野医 垣 载冶交叉融合课程遥 凸显医工信交叉尧医文理 兼容袁建设大数据健康科学尧医学概论尧信息学概论等覆盖 各学科野载冶方面的整合课程遥 为不同生源专业和研究方 向的学生补齐交叉学科知识短板袁多领域拓宽学生知识体 系袁帮助其建立系统的交叉学科思维袁掌握所交叉学科的 核心知识遥 猿援 野前沿性冶国际化课程遥 持续引进国际优质师资及 教学资源袁不断提升全英文教学质量袁整建制推进医学学 科所有核心主干课程全英文教学曰与海外一流院校共享共 建袁开设海外教师主导的共享性全英文课程遥 努力构建全 英文教学保障体系袁不断扩充学生的国际视野及理论知 识袁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遥 源援 素养与能力培养课程遥 强化交叉学科研究生综合 素质的培养袁一方面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袁注重理想信念窑员源圆窑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圆园圆员 年 第 怨 期和人文关怀的融通袁形成贯穿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思政脊 梁袁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全覆盖曰另一方面袁以学生为中 心袁从知识尧能力尧视野尧人文四个层次的要求出发袁不断改 革课堂教学模式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袁打造一系列素养与 能力培养型课程袁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尧思辨能力尧实践能 力的塑造遥三尧成效与问题 渊一冤取得的成效遥 自 圆园员远 年至今袁野医 垣 载冶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 目共培养野医 垣 载冶博士研究生毕业 怨猿 名袁在读 员缘缘 名袁成 效初步显现遥 经过几年教育教学实践检验袁项目全面总结 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袁于 圆园圆园 年 成功申报浙江大学教学成果校级特等奖袁并于 圆园圆员 年被 推荐评选为浙江省教学成果奖遥 渊二冤存在的问题遥 员援 缺少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遥 野医 垣 载冶多学科交叉研 究生培养不同于以往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袁课程学习应兼 顾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袁需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 生构建系统的尧差异性的交叉培养方案遥 在现行政策中袁 交叉学科研究生按学院统一培养方案并额外选择所交叉 学科的 圆 耀猿 门课程袁总体课程修读压力过大袁课程学习的 灵活性和拓展性不足袁尤其是对工程尧信息技术专业的知 识和能力针对性培养不足遥 圆援 导师对学习计划的引导作用未有效发挥遥 学校要 求导师组在学生入学后袁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尧研究需要尧兴 趣爱好等为其量身打造个人学习计划遥 但这一环节并未得 到导师及导师组的足够重视遥 学生由于专业基础和上课时 间等限制袁在选课时倾向于选择门槛更低尧更易通过的课 程袁这对所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遥ll Rights Re猿s援 e院r系v尧e学d科.之间相互协同管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遥缺少多院系尧学科参与共建的交叉学科课程袁也缺少专为 野医 垣 载冶交叉学科研究生打造的交叉课程袁现有课程存在 知识点分散尧重复尧不够全面尧系统性和交叉性不足等问 题袁学生面临修课数量多但针对性不足尧各学科交叉性知 识难以有效融合的困境咱远暂 遥四尧讨 论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开展专业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袁构 建合适的课程体系对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咱源暂 遥 对标世界一流高校袁为更好推进我国野医 垣 载冶 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袁提出以下建议遥 渊一冤加强组织管理遥 交叉人才培养离不开多学院尧多学科的合作遥 学校尧 学院管理层面要创新管理模式袁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袁 为跨院系尧跨学科尧跨专业培养人才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遥 注重改革教学过程尧教学内容尧教学实践袁为学生提供整合 性跨学科训练袁从教学安排尧教学方式尧教学考核评价等各 方面优化交叉培养过程遥 渊二冤打造特色化培养方案遥 为每一个交叉学科方向及不同来源的研究生制定出个性化尧宽口径尧具有浓重学科交叉色彩的培养方案曰针对 培养目标和专业基础袁设计差异化尧针对性的交叉课程模 块袁如根据学生来源专业袁打造野医 垣 工冶野医 垣 信冶野医 垣 理冶 野医 垣 文冶等不同方向的模块课程袁适量压缩必修课硬性要 求袁增加选修课数量和范围袁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知识储备需 要和核心技能训练要求袁让学生得到实质性的交叉培养遥渊三冤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遥 严格要求导师及导师组在学生入学后对其进行评 估袁基于学科方向尧研究需要尧专业基础尧个人兴趣等制定 学习计划袁突出学科交叉特点袁平衡第一专业和跨专业课 程修读袁挖掘跨学科课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重构和填充作 用袁帮助学生明确选修课程袁弥补其原有知识尧方法尧理论 的不足袁激发学生开展交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遥 渊四冤加强交叉课程的系统整合遥 可组织各方师资成立专门的交叉学科课程研究小 组袁或设立交叉学科联合教学项目袁为野医 垣 载冶交叉学科 研究生精心整合尧打造数门交叉课程袁有效融合各相关学 科知识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补齐专业短板袁并着重解决不 同学科知识分散尧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袁使课程教学具 有专业深度和系统性袁促进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遥 渊五冤提升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广度遥 首先袁加强人文素质尧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教育袁培养 医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曰其次袁将学科前沿性热点问题融 入教学袁强化对相关学科新型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袁激发研 究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遥 此外袁圆园圆园 年新冠肺炎疫情 的全球大爆发袁暴露了医疗卫生体系和医学教育中公共卫 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缺乏遥 在野医 垣 载冶研究生课程设计中袁 应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知识的融汇袁培养学生对心理健 康尧公共卫生尧传染病的识别以及管理能力遥咱参考文献暂咱员暂 马德秀援 实践与探索咱酝暂援 上海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袁 圆园员缘院苑源愿援咱圆暂 原 帅袁黄宗英袁贺 飞援 交叉与融合下学科建设的思考咱允暂援 中国高校科技袁圆园员怨渊员圆冤院源原苑援咱猿暂 国务院办公厅援 国办发也圆园圆园页猿源 号援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 发展的指导意见咱耘月 辕 韵蕴暂援 渊圆园圆园原怨原员苑冤援 澡贼贼责院辕 辕 憎憎憎援 皂燥藻援 早燥增援 糟灶 辕 躁赠遭 赃 曾曾早噪 辕 皂燥藻 赃员苑苑苑 辕 皂燥藻 赃员苑苑愿 辕 圆园圆园园怨 辕 贼圆园圆园园怨圆猿 赃源怨园员远源援 澡贼皂造援 咱源暂 林予松袁李润知袁高文逸援 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特点的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咱允暂援 河南教育袁圆园员怨渊愿冤院愿源 原愿苑援 咱缘暂 教育部尧国家发展改革委尧财政部援 教研也圆园圆园页怨 号援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咱耘月辕 韵蕴暂援 渊圆园圆园原怨原圆员冤援 澡贼贼责院辕 辕 憎憎憎援 皂燥藻援 早燥增援 糟灶辕 泽则糟泽蚤贼藻辕 粤圆圆辕 泽苑园远缘辕 圆园圆园园怨辕 贼圆园圆园园怨圆员赃 源愿怨圆苑员援 澡贼皂造援 咱远暂 吴 伟袁何 秀袁姜天悦袁等援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困境 与出路咱允暂援 教育发展研究袁圆园员愿渊员员冤院员圆原员苑援咱收稿日期暂 圆园圆员原园猿 咱作者简介暂 张 莎袁女袁硕士袁研究方向院医学研究生教 育袁教学管理遥。
跨学科交叉培养
跨学科交叉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学科交叉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跨学科交叉培养指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意义、实施方式以及挑战与应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义1.拓宽知识面跨学科交叉培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当学生能够跳出狭隘的学科限制,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时,他们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提出更创新的解决方案。
2.培养综合能力跨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非常重要。
3.创新思维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论。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和方法。
二、实施方式1.课程设置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或选修课程来促进跨学科交叉培养。
这些课程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解析同一个问题或主题,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学习。
2.导师指导学校可以安排跨学科研究团队,由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
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跨学科交叉能力。
3.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企业、参与社区项目或参加国际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挑战与应对1.学科壁垒在跨学科交叉培养过程中,学科壁垒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学生可能会遇到学科之间的难以融合和冲突。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学校可以加强跨学科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
2.教师培训跨学科交叉培养需要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来指导学生。
因此,提供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和教学水平,对于促进跨学科交叉培养至关重要。
开学第一课的学科交叉与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分享
开学第一课的学科交叉与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成为当代教育的热门话题。
开学季即将到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开学第一课上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呢?下面将分享一些方法与大家。
一、了解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开学第一课上,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学科交叉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科交叉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创新思考和问题解决。
二、打破学科壁垒为了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语文课上引入数学元素,让学生通过解题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数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跳出传统的学科框架,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注实际问题一个好的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是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我们可以在开学第一课中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学科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四、鼓励合作学习与讨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开学第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学科知识,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了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我们应该多样化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我们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价、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融汇贯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六、运用科技手段科技的发展为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和科技设备,在开学第一课上引入跨学科的科技项目,如设计APP、编写网页等。
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学生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
七、倡导多元化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案设计中的交叉学科思考
教案设计中的交叉学科思考在教育教学中,交叉学科的概念日益受到关注。
交叉学科指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交叉融合,以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案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充分考虑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案设计中交叉学科思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交叉学科思考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交叉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多个学科间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只看到学科的片面性,而交叉学科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学习更加有意义。
3.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
今天的社会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的人才,交叉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案设计中的交叉学科思考方法1.明确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和每个学科的目标,以确保交叉学科的融合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
2.寻找交叉学科的契合点。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
可以从共同的主题、概念或技能等方面入手,找到适合交叉学科教学的内容。
3.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交叉学科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学习兴趣。
可以运用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整合评估和反馈机制。
在交叉学科教学中,评估和反馈机制也需要进行整合。
可以设计综合性的评估项目,考察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三、教案设计中交叉学科思考的实例为了更好地说明教案设计中交叉学科思考的实际应用,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主题: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交叉学科思考:1.语文:通过阅读环保文章、写作环保宣传资料等,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及思考
教育与科研训 练一体化” 目(G R ) , 项 I E T 等 支持 和
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 。通过对世界上最大的教
培养研究 已有成果进行综述及思考 , 有助于使未来 研究建立在坚实 的基础之上 , 不断深入或者促进开
拓新 的研 究视 野 , 对 建 立 更 加科 学 的学 科 交叉 研 也 究 生 培养 模式 具 有一定 的参考 意义 。
养模 式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 国内外有 关 学科 交叉研 究生培 养研 究 的 已有成 果进 行综述 , 在 总结与分析 现有成果的 同时, 出了对学科 交叉研 究生培养研 究 需要进 一 步研 究解决 指
的问题 , 同时也提 出了几 点思考 。
关键 词 : 学科 交叉 ; 究生培 养 ; 究综述 ; 研 研 思考
学科 交叉 研 究 生培 养研 究综 述 及 思考
高 磊 彭 大银 赵 文华
( 海交通大 学, 上 上海 20 4 ) 0 2 0
摘
要 : 多学科集成与 交叉 的培养环境与机制 , 构建 培养 未来能够解 决综合性重 大科技 和
社会 问题 的复合 型创新人 才 已经成 为各 国研 究 生教 育发展 的共识 和趋 势, 也是研 究生培
一
个 学科 交叉 组织 ( 学 院或 中心) 予学 位和 教师 如 授
隶属于这一机构时 , 质量约定更容易达到 ; 在传统院 系获得学位的学生将他们的学科 学习、 研究 与学科 交叉的需求联系起来 比较困难 , 并且经常遇 到来 自
教 师 的难 以协调 起 来 的学科 要 求 或建 议 ; 管 他 们 尽
Mie, C r n ] lr Mc at [ 认为 , l a 质量在评价 学科交 叉学 位项 目是否有价值 中是最主要 的因素 , 同时也要 但 将 经 费 、 织 、 生 兴 趣 以 及 就 业 市 场 问 题 考 虑 进 组 学
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 引言1.1 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在掌握传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多学科交叉思维能力,有利于从更广泛的角度解决问题;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跨领域的合作;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在未来科研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的材料科学人才,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1.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 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经常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院校的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传统,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影响其未来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
3. 导师团队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导师团队在领域交叉和科研合作方面存在欠缺,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影响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 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学生在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在科研领域脱颖而出。
5. 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有限:当前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有限,学生在科研领域缺乏与其他领域和国际学者的交流机会,导致学术视野狭窄,影响其学术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交叉学科发展的现实思考
交叉学科发展的现实思考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流,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交叉学科发展的现实思考。
一、交叉学科的意义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交叉学科能够拓宽学科边界,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创新。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打破学科的壁垒,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交叉学科能够应对复杂问题。
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多个维度和因素,单一学科的研究往往无法全面解决。
而交叉学科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最后,交叉学科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在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交叉学科的合作,可以培养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交叉学科的实践案例交叉学科的发展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基因组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应用使得基因测序和分析更加高效和准确。
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在城市规划领域,交叉学科的合作可以将城市设计、土木工程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打造更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这些实践案例都证明了交叉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三、交叉学科的挑战和对策虽然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科边界的模糊性使得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位和评价困难。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需要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法,而这往往需要跨学科的专家来进行协调和引导。
其次,学科体系的划分和学科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交叉学科的发展。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标准,如何融合这些差异需要跨学科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交叉学科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学科分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交叉学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交叉学科是指两个或以上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现象。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交叉,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交叉学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二、交叉学科的优势交叉学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它能够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结论。
同时,交叉学科也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科学的发展。
例如,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三、交叉学科培养模式的意义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的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3. 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科学的发展。
四、交叉学科培养模式的实践交叉学科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教育机构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的学习机会。
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培养出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的人才。
五、结语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是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
它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科学的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高虹孙忻刘颖陈皓明摘要本文从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对激励和规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可能做法进行了探讨。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
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甚至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不断给我们提出单一学科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涌现出众多的新兴交叉学科,并使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
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律,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使得在学科交叉领域做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国家经济、科技、国防需求,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
一、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和来自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和综合的特色。
这种特点使得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模式,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来保证。
然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
1.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学科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50年代建立起来的体系,这些专业设置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出现,一些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
虽然经过学位授权点的大调整以及一级学科授权点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科专业培养口径得到扩大,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一些学科特别是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仍普遍存在着专业口径窄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学科还沿用按原有二级学科培养的模式,加上多年来专业限制形成的教师研究方向偏窄的现象,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专深协调统一”的要求。
因此,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迫切需要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成长的学科环境和培养模式,从而使研究生能在更宽广的学科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
2.人们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认识不足,对其研究成果缺乏评价手段由于学科划分上的不完善,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在有明确学科界限的范围内从事“纵深”式的研究,各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认识和探究方式上的不同,都成为学科之间“横向”交流与对话的障碍,而突破已有学科的界限,将研究疆界拓展到所在学科以外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员在实际研究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申请交叉、边缘学科课题比较难,常常是既不能使同行学者理解和支持,也不能得到其它学科专家的认同;由于各学科认识和探究方式的不同,导致人们往往会对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质量产生怀疑,认为交叉学科的研究实质上只是知识的简单应用,学术水平不高;因为一些教师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缺乏了解,给属于交叉学科题目论文的评价和学位授予等带来影响,等等。
3.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受制于导师的学术水平导师的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以及与同行和其它学科学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尤其如此。
目前,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有的导师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交叉学科研究题目,并未有意识地思考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安排培养过程,让学生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综合的素质和能力;有些导师以交叉学科招生的名义争取到更多的招生名额,而并非真正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有的导师没有跨学科领域的“知音”,仅仅借用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结果是由于理解不深入,出现使用术语不准确,甚至犯概念错误的现象;还有课题仅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深入的融合和借鉴等。
这些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水平以至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也影响了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4.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缺乏学校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支持从教师方面来说,院、系的划分使得学科设置固化,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才能有招生名额,才能核算工作量等等。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入学考试内容以及培养方案都有一定的学科“归属”,否则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跨学科招生的困难和在培养方案认可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森严的学科界限使我们失去了解其它学科发展动向的机会,直接影响了高水平的交叉学科联合研究项目的实施,抑制了导师开展跨学科科研以及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最终会限制学科的发展。
二、对激励和规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传统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已有成熟和规范的管理方法可循。
然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既鼓励教师从事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建设一支在交叉学科领域培育创新人才的导师队伍,又有监控和质量保证的手段,保证高质量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是特别要仔细研究的问题。
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可以在推进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培养过程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1.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前提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有适应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学科环境,而交叉学科恰恰是这一环境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软环境”和“硬条件”。
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开放和自由的环境。
学科氛围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各学科的学者们对学科发展新动向的敏锐洞察力,对学科发展新趋势的含义以及学术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接纳。
勇于并善于突破传统的学科封闭体系,进行开放式的学术思想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动力。
其次,在学校层面上应努力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学术氛围,特别要注意对新的学科生长点加以保护并为其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努力创造条件使不同学科的学者能走到一起。
学校可以制定政策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申请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支持院与院之间、系与系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和联合,并开展与其它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学校还要关注学科发展的趋势,定期开展由多学科专家参加的学科发展动向的研讨,组织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
对涉及环境科学这样的复杂和综合性课题,必要时学校可以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来宏观把握和指导这类大项目的开展。
在有了上述有利于交叉学科成长的“软环境”的基础上,交叉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硬条件”来支撑。
由于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相对齐全,各种层次、结构的人才齐备,因而具备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潜力。
首先,学校应统筹调配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各种教学科研设施等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得以有效地利用。
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及时组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联合研究体,这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学科重组和学科内涵调整的一个有效措施。
联合研究体一般按“虚体”设置,参加这些联合研究体的教师的“身份”仍归属于其原来所在学科(系),只不过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联合研究体内与来自其它学科的教师一起从事交叉学科前沿课题的联合研究。
若交叉学科的发展没有前途,则在共同完成交叉研究项目后联合体自动解散,反之,如学科发展非常有生命力,最终一个新型“实体”学科(系)可以从该研究体中诞生。
其次,学校应协调处理学科建设经费,从用少量经费扶持由几个不同学科教师提出的交叉学科教学和研究项目,到对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加大经费投入,支持新的学科生长点的成长。
以上这些措施不但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有利于综合实力的发挥,还能使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2.严格导师选聘是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根本保证是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
导师不但肩负着把学生尽快引向学科前沿的重任,还要为学生营造与同行以及相关领域学者交流的氛围。
只有导师自身有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的意识,并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合作进行高水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才能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导师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力、高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对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定位和论文研究进展的把握至关重要。
由于学科的划分,导师一般是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资格可以通过同行评价来认定,而且有比较明确的标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最终要由所在学科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
但在出现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情况下,如何评价导师的学术水平以及确认其指导研究生的资格呢?第一类情况是导师的科研方向定位在自己所归属的学科,课题涉及其它学科的内容,学生最终要在本学科授学位。
在这种情况下,对导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和对其指导研究生的资格认定可基本立足于本学科的专家,并在必要时参考其它学科有关专家的意见。
大部分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应属于该范畴。
第二类情况是导师的科研课题明显偏离所在学科的方向,即研究题目的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研究生最后授予学位的学科甚至都可能成为不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应由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共同来认定课题的水平和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特别是当课题的方向更偏向于跨学科领域,或者说学生将来更适合跨学科授予学位时,则该导师是否具备跨学科指导研究生的资格需要由跨学科的专家认可。
一旦导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得到跨学科专家的认可,该导师即取得了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资格,或者说导师具备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资格。
不论以上哪一类情况,均需要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项目的性质和内涵、科研条件以及指导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
这里的专家组由相关学科包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在内的学术造诣深的教师组成,必要时,可以由学校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认定。
3.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我们要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方面留有足够的空间,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1)招生工作。
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
为支持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
一方面,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要有必要的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