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的污染和排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细胞培养的污染和排除

组织培养细胞被有害物污染是组织培养工作的大敌。应用组织培养进行研究工作,除需要好的实验设计和技术方法外,成败的关键还在于能否避免污染。一项好的研究,或建成的满意细胞系,往往由于遭受污染而前功尽弃。因此,一个组织培养工作者,要始终注意防止污染。

培养细胞被污染,人们最注意的是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现在看来已经不够,当前“污染”一词的概念应该是,凡混入培养环境中对细胞生存有害的成分和造成细胞不纯的异物,都应视为污染。从这一概念考虑,组织培养污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微生物:真菌、细菌、支原体和病毒

化学物质:影响细胞生存的非细胞所需的化学成分

细胞:非同种的其它细胞

当然在培养中以微生物污染最为多见,化学污染较少;但近年随细胞种类增多,不同种细胞交叉污染却屡有发生,以致在ATCC接受入库细胞中特设同工酶检测一项,目的在于证明是否有HeLa等细胞的交叉污染。但细胞交叉污染只要工作细心,是容易防止的,而微生物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最难防止和易发生的。

第一节污染途径

各种污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媒介发生:

一.空气

空气是扩散微生物的主要途径。由于空气流动性大,在操作场地与外界隔离不严和消毒不充分的情况下,外界不洁空气很容易侵入造成污染。因此,培养设施不宜置于通风场所。现各实验室普遍应用净化工作台,能产生无菌的屏障气流,可防止不洁空气污染。净化工作台使用过久,过滤层受尘埃堵塞情况下,工作时不带口罩或外界

气流过强、污染空气均可进入操作野,导致污染。又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空气内含菌数不同;炎热夏季尤其南方多雨地区空气湿度大、含菌数量多,工作应特别注意。空气是不断流动的;虽用消毒措施也难以排出空气中所有微生物,但每立方米内含菌数不应超过1~5个。

二.清洗消毒

培养器皿和容器洗刷不净残留污物、培养用液灭菌不彻底等,都可引入有害物。

三.操作

实验操作马虎、动作不准确、消毒观念不强,使用的吸管、刀、剪沾染微生物等;或封瓶口时不严,都可发生污染。同时培养两种以上细胞,操作不慎,使用同一吸管或培养用液,可能导致细胞交叉污染。

四.血清

血清也是污染细胞的来源,有的市售血清制备水平低、检测不严,常已被支原体和病毒污染。

五.组织

初代培养组织常有污染;有的是在手术中污染,有的本身可能是被污染的组织(如已经发生溃烂的肿瘤组织);手术用碘酒消毒后,擦拭不净可能混入碘污染。

第二节污染对细胞的影响

在细胞受有害物污染时间短、污染程度轻、并能及时排除污染物的情况下,细胞有可能恢复。当污染物持续存在于培养环境中时,轻者细胞增殖生长缓慢、分裂相减少、细胞变得粗糙、细胞轮廓增强,重者细胞停止增殖,分裂相消失,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堆积物,细胞变圆或崩溃从瓶壁脱落。但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对细胞的影响有别。

有的微生物如支原体,无致死毒性,可与细胞长期共存,对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

响是潜在的。而病毒、细菌和霉菌的增殖迅速,能在短时间内在数量上压过细胞或产生有毒物杀死细胞。化学物,如重金属或其它非培养必需化学试剂混入培养液中后,有的毒性小,被排除后,细胞仍可生存;有的烃化物如多环芳烃有致突变性,能导致细胞发生转化。

一、真菌污染

在微生物污染中,以真菌污染最多,最常见的有: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毛霉菌(Mucor);孢子霉(Oospora);白念珠菌(Candida);酵母菌(Yeast)。

真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污染后均不难发现,大多呈白色或浅黄色小点漂浮于培养液表面,肉眼可见;有的散在生长,镜下观察呈丝状、管状或树枝状菌丝,纵横交错穿行于细胞之间。念珠菌和酵母菌呈卵圆形态,散在于细胞周边和细胞之间生长。

二、细菌污染

较常见的污染细菌有大肠杆菌、假单孢菌,白色葡萄菌等。细菌污染后大多能改变培养液pH使培养液变混浊,也有的对培养液无肉眼可见影响,只在镜下观察发现菌体时才能感知污染。细菌增殖迅速,能消耗营养液和产生毒素抑制细胞生长,毒性大的细菌很快导致细胞崩解死亡。加用抗生素的培养用液一般可预防和排除个别少量细菌的污染。一旦发生细菌污染很易发现,多数情况下培养液短期内颜色变黄,出现明显污浊现象;细菌和霉菌污染多在传代、换液、加样等开放性操作之后发生。而且由于增生迅速,多在发生污染48h以内就已明显。因此在实验的最初两天密切观察实验样本是否有污染发生,这样可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或排除。

三、支原体污染

支原体是细胞培养中最常见、不易被察觉和干扰实验结果的一种污染。从1952~1972年间,有人检查了54个实验室的9700个各类培养细胞时发现,有11%的细胞受到了支原体的污染。当前随实验室设备的改善和技术方法的改进,支原体污染率有所下降,但尚未能彻底杜绝,污染仍时有发生。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研究室重点预防

对象。

(一)支原体的种类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它无细胞壁,形态呈高度多样性,最小的直径0.2微米,可通过滤菌器。

(二)支原体的生物特性和对细胞的影响

支原体大小介于0.2~2微米之间,约有1%可通过滤菌器,因此往往难以发现。

1.支原体形态结构和生物学性状

支原体形态多变,有圆形、丝状或梨形:光镜下难以看清其结构。支原体多吸附于细胞表面或散在细胞之间,横断面很像细胞微绒毛的横断面。

不同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有很大差别。所有支原体都需要固醇,部分需要精氨酸,有的需氧、葡萄糖,有的有DNA酶活性、溶血作用和凝集作用;有的缺乏或全无某一特性,因此支原体对培养细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支原体适于偏碱条件下生存(pH7.6~8.0),对酸耐受性差,对热比较敏感;对青霉素普遍有抗药性;青霉素作用主要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支原体无细胞壁,故不受影响。

2.对细胞的影响

细胞受支原体污染后,个别严重情况下,加之细胞敏感,可使细胞增殖缓慢、部分细胞变圆、从瓶壁脱落。但多数细胞受污染后,无明显变化,或有微细变化却由于传代和换液而被缓解。在观察不够细心和缺乏经验时,外观上往往给人以“正常”的感觉,实则污染细胞会受到多方面潜在的影响。

支原体多附着于细胞的表面,它们能产生丰富的腺苷酸环化酶(Adenosine Phosphorylase),该酶能将无毒的6-甲基嘌呤脱氧核苷(6-Methylpurine Deoxyriboside:6-MPDR)转变为剧烈抗代谢的6-甲基嘌呤(6-Methylpurine:6-MP)和6-甲基嘌呤核苷(6-Methylpurine Riboside:6-MPR),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毒性。需精氨酸型支原体能急速消耗培养中的精氨酸,导致细胞变形。此外支原体尚能影响DNA 合成,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改变细胞染色体核型、增加染色体畸变、抑制PHA促淋巴细胞转化等。而肺型支原体不需精氨酸,反而能促进PHA转化淋巴细胞和增加有丝分裂作用。有DNA活性的支原体能降低DNA的合成。另外,有的支原体还能与细胞竞争尿嘧啶,影响RNA的合成;能抑制细胞合成干扰素,降低细胞的抵抗力。有人在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