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判读标志

合集下载

几种文言文句式区分和判断

几种文言文句式区分和判断

较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或特点有哪些?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型.....答:同学,你好!判断文言文句式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

一、判断句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二、被动句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简析]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

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

自我诊断
现场采样
规范提升
4.用“/”给下面的短文断句。(6分)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 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 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 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也”“则”等, 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 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 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规范提升
3.(2015·四川卷)用“/”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
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 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 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 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答案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 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毁,所以中间应断开。
满分领悟
首先要判断这段文字的特点。从本段文字 看,主要谈王慎中为文的特点。从文句看, 3分 有“初”“已而”“久”等时间线索;从 关键词看,有“谓”“乃”“尤”等表判 断的词,这些都可作为断句的依据。

文言文断句六大标志

文言文断句六大标志

⽂⾔⽂断句六⼤标志
1.找准名(代)词;
2.找准对话起始;
3.找准虚词;
4.找准特殊句式;
5.找准对称结构;
6.找准修辞⼿法。

⽂⾔⽂断句,要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语段进⾏语意和语⽓上的停顿划分。

⽂⾔⽂断句六⼤标志
1.找准名(代)词
在⽂⾔⽂中,可以借助某⼀类词语所在的固定位置给⽂⾔⽂断句。

例如,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考虑⼈物间是什么关系,发⽣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等。

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可在其前⾯断句;如果做宾语,可在其后⾯断句。

2.找准对话起始
在⽂⾔⽂中,可借助表⽰说话的动词来判断⼈物对话,进⽽断句。

两个⼈对话,⼀般在第⼀次问答中出现⼈名,以后就只
⽤“⽈、云、⾔、谓”等,省略主语。

考⽣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对话的起始处,再根据上下⽂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断句。

3.找准虚词
⽂⾔虚词的主要作⽤是表⽰语法关系和语⽓。

古⼈的⽂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因此,明确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4.找准特殊句式
⽂⾔⽂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不能拆开的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断句时,如果发现了这些句式,考⽣可将其作为断句标志。

5.找准对称结构
古⼈写⽂章讲究句⼦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意思有正反对⽐,考⽣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6.找准修辞⼿法
⽂⾔⽂中经常运⽤对偶、排⽐、顶真、反复等修辞⼿法,考⽣可根据这些特点进⾏断句。

文言断句,看清5个标志

文言断句,看清5个标志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 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 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 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 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知识梳理

修辞断句法
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对比、反复
例句: 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 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 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⑤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译文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 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 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 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译文】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 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 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 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 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

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

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请你断案】没有标点的遗书据说从前有一个老头儿,他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小儿子,老头子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

女婿和后妻看了,都想把遗产全部占为己有。

你认为他们各是怎样断句的?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前提)2.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关键)3.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保障)【读文段,通文意,分层次】(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凭语感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句。

例1:思考:这个文段要分为几层?哪里是断开的标志?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例2: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可以据此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标志1 名词和代词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分析。

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例3:例4:(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

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

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请你断案】没有标点的遗书据说从前有一个老头儿,他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小儿子,老头子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

女婿和后妻看了,都想把遗产全部占为己有。

你认为他们各是怎样断句的?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前提)2.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关键)3.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保障)【读文段,通文意,分层次】(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凭语感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句。

例1:思考:这个文段要分为几层?哪里是断开的标志?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例2: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可以据此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标志1 名词和代词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分析。

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例3:例4:(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文言文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断句的标志
在文言文中,断句常常使用以下标志:
1. 句号:用于句子的终止。

句号可以标志完整的句子或独立的子句。

2. 问号:用于疑问句的终止。

3. 叹号:用于感叹句或表示强调的结尾。

4. 顿号:“、”用于列举或分隔并列的词语或短语。

5. 逗号:“,”用于分隔并列的成分或从句。

6. 冒号:“:”主要用于引导解释、列举、总结、举例等。

7. 分号:“;”用于分隔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句子或短语。

8. 引号:“‘’”用于引述别人的话或表示特定意义。

9. 顿弦号:“〈〉”常用于书名、篇名等的注解。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用的断句标志,具体使用要根据句子结构和意义进行判断。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如下:
一、用“者”、“也”表示判断。

1、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判断,这就是“……者……也”式。

这种句式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形式。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句式。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3、“……者也”句式。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者……”句式。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夫……——《游褒禅山记》。

二、名词修饰名词,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为……”句式。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四、用副词“乃”“则”等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五、用动词“是”直接表判断。

先秦时代文言文中“是”很少做判断词用,汉代以后才逐渐被当作判断词使用。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过秦论》。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考点一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即练即悟
跟踪训练
即练即悟
文言断句是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就 成了评判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
“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 下五种标志:
[即练即悟]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郊曰种 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 无以是知之耳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 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 俱无/以是知之耳
标志四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 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 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 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 乎”“何……为”等。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 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 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 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 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 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古文判断句的标志和例子

古文判断句的标志和例子

古文判断句的标志和例子
1. “……者,……也”这可是很常见的标志哟!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不就是阳城人嘛,多明显呀!
2. “……,……也”也别小瞧呀!比如说“夫战,勇气也”,直接就能判断
出来呢,是不是很有趣呀!
3. 还有“……,……者也”呢,听着就有意思吧!像“莲,花之君子者也”,一下子就说清了莲的地位呢!
4. “乃”字也能表示判断呢!比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很直白地就表明了呀!
5. “则”也是个标志呀!就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多干脆利落地判断呀!
6. “是”字有时候也可以哦!像“斯是陋室”,不就说明这是陋室嘛,多简单呀!
7. “即”也能起到判断作用呀!比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多清晰呀!
8. “皆”也不错呢!“环滁皆山也”,周围都是山,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啦!
9. “必”有时候也能表达判断哦!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肯定的语气多强呀!
总之,古文判断句的标志挺多的,掌握了这些,读起古文来就更轻松有趣啦!。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结构比较严谨,精炼,也比较难以解读,而文言文判断句式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有句式,即起判断作用的句子,也就是归纳性说理句子,它是文言文最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

文言文判断句式一般有如下特点:1、有两个相对句,以比较类、比较方式的句式结构,表示两者的关系;2、以动宾或者主谓的构成结构,表示结论;3、有特定的词汇标志。

以上三点即是文言文判断句式最基本的特征,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文本中,可以根据以下词汇标志,可以判断出文言文中是否有判断句式:
一、以“所以”开头,出现在句首,表示有总结判断功能,如:所以,其实……因此……
二、出现以“若”“假使”等词,表示对条件的判断,如:若是这样,那么……如果……
三、出现以“可见”、“可知”、“必然”、“可想而知”、“终究”等词,表示有推理判断的功能,如:可见,其实……必然……
四、出现以“故”“所以”“是故”“今”等词,也是文言文判断句式的典型标志,如:故而……今可见……
以上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式的标志,它们是判断句式最基本的特征,在分析文言文文本时,通过这些标志就可以判断出这段文言文中是否有归纳性说理句子,从而对文言文文本有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文言文判断句式不仅仅出现在文言文中,它也可以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两者在语法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当接触的文章是现代汉语文本时,也可以利用文言文判断句式的特征,进行判断句式分析,达到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目的。

总之,文言文判断句式在文言文文本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文言文最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有着多种特征,以及可以从多个特征中辨识的相关词汇,因此在文言文的研究中,文言文判断句式的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

判断句式有哪些标志?

判断句式有哪些标志?

判断句式有哪些标志?⽂⾔特殊句式⼀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般为“主—谓—宾”“定(状)—中⼼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变化。

判断句式有哪些标志?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1).⽤“者……也”表判断举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句末⽤“者也”表判断举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3).⽤“者”表判断举例:①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

(王安⽯《游褒禅⼭记》)4).⽤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举例: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壁之战》)②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

(⽩居易《琵琶⾏》)5).⽤“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举例:①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 “⾂本布⾐,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6).⽤“⾮”表⽰否定判断举例:①⼦⾮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秋⽔》)7).⽆标志判断句,也即语意判断。

⽂⾔⽂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壁之战》)总结:判断句式是所有特殊句式中较为简单的句式,翻译起来也相对简单。

这7种标志中只有⽆标志判断,也即语意判断是最难辨析的,在具体翻译的时候,应该根据上下⽂语意去⽆标志判断,也即语意判断是最难辨析的,在具体翻译的时候,应该根据上下⽂语意去翻译。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构成的文章,古书中典型的表达形式,这种文体在三国至清末期间形成,因此也被称为“古文”。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判断句式,从而被称为文言文判断句式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判断句式是文体的标志,它们在中国传统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对于理解古作品以及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说非常重要。

文言文的判断句式的特点是明确表达一种事实或论点,表达概念,这也是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其中最常见的判断句式就是使用“是”字:“是”表明事实本身,也表明文章本身对其他论点的判断。

“是”这个字是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核心,它表达的是文中的逻辑思维。

此外,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还包括使用“可”“应”“为”等词语。

“可”“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这是一种虚拟的判断,它表明一个可能性,而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可以被另一个论点所反驳。

因此,文言文中使用“可”“应”“为”,是对现实可能性的一种评价和诉求。

此外,文言文还有一种精细的判断句式,就是使用“言”、“言之”、“言以”等词,表达的是一种关联性的判断,例如“言以”就表示用于解释前文的论述,因此可以有效深刻地理解前文所陈述的论点。

总而言之,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包括使用“是”、“可”、“应”、“为”、“言”、“言之”、“言以”等词,他们表达的是一种明确的、精细的判断,深入探究事实本身,增加文章的理论深度,提升文章的影响力。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对于中国传统文言文来说不可或缺,对理解和欣赏古书非常重要。

《新月集》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文言文判断句式的表达方式深入析论事实,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例如:“一人之智,略非一人之力,是也。

”这句话表述的是一种精辟的判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古尔班通典》则是一部介绍中国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他历史文献的书,也用了很多文言文判断句式,一句“以若努斯汗之势,可称陈景楼与环大汗也”就说明了中外古代政治家在政治上的相似性。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文言文句式好复杂呀!那到底有哪些类型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探索。

判断句咋判断呢?“者……也”“乃”“为”等这些词常常是判断句的标志。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多明显呀!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一下子就知道这是判断句啦。

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被动句呢?“于”“为……所”“见……于”等是常见标志。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一看就知道是被动句。

这就好像一个人被命运捉弄,处于被动的状态。

省略句呢?主语、谓语、宾语都可能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这就跟说话只说一半似的,得靠我们自己去脑补完整。

哎呀,这不是很考验我们的想象力吗?倒装句又分好几种呢!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就像把东西放错了地方,得重新摆一摆才能明白。

难道不有趣吗?在学习文言文句式的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呀!这又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

只要我们认真去分析,仔细去辨别,就一定能掌握好。

文言文句式的应用场景可多啦!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写文言文的时候,也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地道。

这多棒呀!就好比有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文言文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阅读题,如果能准确判断出句式类型,那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再比如,自己写文言文作文的时候,运用合适的句式,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难道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文句式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掌握好。

它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古老文化的宝库。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出现于汉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直至今日,依然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容和精彩的情节故事。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判断句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而且它一般都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

在文言文判断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便是“判断词”的使用。

判断词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传达出明确的意思,且做出判断和结束性论断,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读起来的流畅度。

此外,现代文学语言中通常也会用到判断词,但是其语义一般都会比较含糊,以至于有时候难以理解相关句子的真正含义。

文言文中的判断词有着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其中一些最常见的有“可”、“宁”、“然”、“夫”、“非”、“若”、“左”、“右”、“但”、“倘”、“焉”等字,这些判断词可以有效地表明句子的论断性和判断性。

例如,句子“使者以辞,王可令退”,其中判断词“可”就表明了这是一句判断句,表示“使者以辞,王可以令使者退去”,这里的“可”就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也可以采用“虚词+判断词”的形式,而且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表达手法。

例如“言之无物,归乎谁焉”,其中虚词“谁”和判断词“焉”共同构成一句判断句,表示“言之无物,归于谁呢?”,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种判断句式标志,即“对立两词”。

这里不指两元词,而是指相反词,也就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是而非”、“其而不彼”这种对立成对词语。

例如句子“归其正,邪其假”,这里的“正”、“邪”、“假”是一组对立成对词,形成了一句判断句,表示“归向正义,摈弃虚假”,也是一种判断句式的标志。

此外,文言文判断句式还可以采用“状语+判断词”的标志形式。

状语通常表示结果、原因等,它们构成句子的话,其含义就会非常明显,而判断词通常会出现在句尾,表明句子的结论性语气。

例如“利以图人,礼以维贤焉”,其中“以图人”“以维贤”是状语,而判断词“焉”表示句子的结论,表明“利用手段谋取利益,借助礼节来维护贤明”,也是一种判断句式的表达。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精妙雅致的文学语言,它以极大的娓娓动人之势,诉说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腾蛟起凤的不败之风。

而文言文中判断句式的标志,更是其风骨神韵的精华所在。

首先,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设,然,若”三个字。

“设”可以表示给出一个假设前提;“然”可以表示接受前提之后进行说明;“若”则可以表示让一个假设之后的结果展开。

例如:设无知者有知,然犹如瞎者再明,若未明利,何能施其慧?这句话的后半句中,“若未明利”前提之后的结果就是“何能施其慧”,这就是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

此外,文言文里还有一些相关字可以表示判断句式的标志,例如“岂”可以表示一种反问形式,例句如下:岂非登高必自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岂非”表示的就是一种判断句式的标志。

再者,文言文中的“矣”也是一种判断句式的标志,它可以表示一种表示结果的意思,例句如下:国虚矣,尽在幼弱。

在这句话中,表示国家已经处于虚弱的状态,就是“矣”字表达出来的判断句式的标志。

最后,文言文中也有一种“当”字也是一种判断句式的标志,它可以表示赞同或否定的意思,例句如下:今虽穷当使其贫,古舍者宁当舍之。

这句话表示,今天可以不去使他贫穷,古时的舍者宁愿舍弃它,这就是“当”字表达出来的判断句式的标志。

总结来说,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标志就是“设,然,若,岂,矣,
当”等字,它们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判断句式标志,从而给读者以更细腻的叙事和论证,实现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断句6个标志.

文言文断句6个标志.

【典例3】
3.察对话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晦气 撞而出矣问晦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 草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 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有个偷了牛被抓的人 ,他的熟人探望他而问(他)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 ?” 到:“你有什么事 ?”他回答说:“晦气碰出来 答云:“晦气撞而出矣。”问:“晦气何能自 的 ?” 来. ?” ”熟人问:“你的晦气怎么能自己来呢 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草绳一条 ,他说: 以 “(我)正好在街上散步 ,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 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罪何至尔 ?” , 认为有用 ,于是(把它)捡起来了.”熟人问道: 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什么罪呢?”他又答道: “绳头上还拴着一只小牛!”问的人(露出)一脸
5.麻九畴字知几易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 字有及数尺者一时目为神童章宗召见问卿入宫殿 中亦惧怯否对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草 书,作大字有及数尺者,一时目为神童。 章宗召见,问:“卿入宫殿中,亦惧怯否?”对 麻九畴,字知几 ,易州人。三岁便能识字,七岁 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上大奇之。 可以写草书,写的字有的达到几尺长,一时间被 人称作神童。皇帝章宗召见他,问:“你进入宫 中,对我感到害怕吗?”麻九畴回答说:“君臣, 如同父子。孩子为什么要怕父亲?”章宗认为这 个孩子与众不同。
2.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 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 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其弟遂不复敢言朝士亦未逞。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 吕蒙正因为宽厚为宰相,宋太宗特别知遇关照。 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 ( 朝士 ) 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 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朝士亦未逞。 求得(吕蒙正)的赏识。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 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 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他 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朝士也没有得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
2.“为”“为……所”表被动。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一.判断句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诚””“本”“亦”“素”“必”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为标志,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4)、“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中心词+数量词。
(6).“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状语后置
(1)“于”为标 ···以···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