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大全

文言文句式大全

文言文句式大全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否定句、定语后置句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B]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高中文言文判断句总结

高中文言文判断句总结

高中文言文判断句总结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判断句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高中文言文的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以上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刘备天下枭雄。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同是天涯沦落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高中文言文的其他句式1、被动句(9种类型)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2、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借疑问词“谁”)3、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4、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第一、......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第三、......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四、......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五、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第六、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第七、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1. “汝知之乎,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例子:汝知之乎,吾今日出门,抬头一望,哇,那天空真蓝啊,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
2. “其岂非人之所为哉?”例子:看那一片混乱的场面,垃圾遍地,其岂非人之所为哉?
3. “此非吾之所愿也!”例子: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满心无奈,此非吾之所愿也!
4. “斯事岂不怪哉?”例子:他突然就消失了,毫无踪迹,斯事岂不怪哉?
5. “彼乃真英雄乎?”例子:他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彼乃真英雄乎?
6. “此真乃奇妙之事也!”例子:看着那神奇的魔术表演,东西一下子变没了,此真乃奇妙之事也!
7. “其果能成乎?”例子:他说他能做到那件很难的事情,其果能成乎?
8. “吾岂不悲哉?”例子:努力了这么久却还是失败了,吾岂不悲哉?
9. “那岂不美哉?”例子:要是每天都能吃好吃的,那岂不美哉?
10. “此岂易事乎?”例子:想要爬上那座高峰,看看那壮丽的景色,此岂易事乎?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判断句式文言文,口语化又易懂,还带着真情实感,让人很容易产生兴趣并想要读下去。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01
添加标题
……乃…… (则、诚)
04
添加标题
例12、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也。《岳阳楼记》
02
03
添加标题
例11、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史记 •陈涉世家》
添加标题
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 子扶苏。
05
添加标题
这就是岳阳楼的美丽景 色啊。
12
添加标题 ……乃…… (则、诚)
添加标题
例13、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出师表》
3
添加标题
这确实是(国家)危 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添加标题
……是……。
添加标题
汉朝开始出现的一种文言判断句格式
添加标题
例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添加标题
(渔人)问(桃花源中的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花源中的 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枪的信号。
《冯婉贞》
02
03
添加标题
04
添加标题
例3、陈胜者,阳 城人也。 《史记 •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A2、 ……
01
有时只有“者”,
者,……。
无“也”。
02
03
添加标题
04
添加标题
例4、陈婴者,故 东阳令史。《史 记· 项羽本记》
陈婴,是以前东 阳的令史。
添加标题
01 A3、 ……,……也。
添加标题
03 例5、鱼,我所欲也。
添加标题
02 有时不用“者”,后 面仅以“也”收尾。
添加标题
04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
张良说:“(他) 是沛公的卫士樊 哙。”
有时“者”“也”连用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关于文言文的判断句

关于文言文的判断句

关于文言文的判断句
关于文言文的判断句
概念阐释: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

常见的形式: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有“……者,……也”“……,……也”
“……,……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出师表》)
⑤“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延伸)
如: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4.“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如: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你看,就像说“张三是个好人呀”,陈胜就是阳城那个地方的人嘛。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不就是在说老师啊,老师不就是那个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嘛!哇塞,这句话真经典!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就好像说“那个房子,是以前的南阁子哟”,项脊轩就是旧的南阁子呀。

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这多明显呀,不就是说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那个大帅哥嘛,哈哈。

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就相当于说“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呀”,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很好理解啦?
6. “夫战,勇气也。

”哎呀,这不就是说打仗啊,靠的是勇气嘛,是不是很直白?
7. “非人哉!”哇,像不像说“不是人啊”,就这么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和判断呢。

我觉得文言文判断句虽然有些古老,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简洁的表达力呀!。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文言文判断句的五种形式。

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有以下四种形式:1.“……者,……”表示判断例一: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翻译: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例二: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翻译:达到象韩信这样的,就是天下无双的国士了。

例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同游的人,有……(略)例四: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翻译:这四个人,分别是……(略)2.“……,……也”表示判断例一: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翻译:作战,靠的是气势。

例二: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例三: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翻译:我是子瑜(诸葛瑾)的朋友。

例四: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翻译:周公(姬旦、周公旦)是弟弟,管叔(姬鲜)是哥哥。

3.“……者,……也”表示判断例一: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例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例四: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4.“……,……者也”表示判断例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女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口: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女口: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女口: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女口: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女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女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女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 受+ 谓语+于”的形式。

女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岀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女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

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

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

例: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 亚父者,范增也。

6)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7) 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8)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 子瑜者,亮兄瑾也。

10)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11)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注: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

例: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上》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上》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 胜之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

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

2.……,……也。

例:1)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2) 妾,洞庭龙君之女也。

《柳毅传》3) 吾君,龙也。

《柳毅传》4) 毅,大王之乡人也。

《柳毅传》5) 此钱塘也。

《柳毅传》6) 此天子气也。

7)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8)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9)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10) 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1)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一、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二、判断句类型1、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动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动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2、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总结: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以上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是已”略等于“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4、复指的情况(1)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注意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一)、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用来表达主观判断、评价、推测等意义,通常由“以为”、“必”、“当”、“恐怕”、“未必”等词语引导。

判断句有肯定和否定之分,肯定的判断句常用“必”、“当”等词语,否定的判断句则常用“未必”、“安能”等词语。

例如:
“夫人之丧,吾必不兴也。

”——《孟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太公曰:‘恐非吾志也。

’”——《史记》
“若不信,则庸人自扰。

”——《论语》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对人物、事件、事物等做出主观判断和评价,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判断的对象、判断的依据、判断的程度等因素,同时也需要了解上下文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其意义。

- 1 -。

文言文判断句及翻译

文言文判断句及翻译

一、孔子曰:“君子不器。

”此句为判断句,意谓君子非器物也。

其中“不器”二字,为判断之核心。

孔子以此句告诫弟子,君子应具备广泛的知识与才能,而非局限于某一器物之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亦为判断句,意谓学习并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其中“不亦说乎”为判断句式,表达出孔子对学习的赞赏。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句为判断句,意谓在三人同行的情况下,必然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其中“必有”二字,为判断句式,强调无论何种情境,都能有所收获。

翻译:孔子说:“在三人同行的情况下,必然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四、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句为判断句,意谓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虑。

其中“坦荡荡”与“长戚戚”形成对比,凸显君子与小人之别。

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虑。

”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此句为判断句,意谓君子致力于根本之事,根本建立,道德自然产生。

其中“本立而道生”为判断句式,强调道德之根本在于务实。

翻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之事,根本建立,道德自然产生。

”六、子曰:“仁者,爱人。

”此句为判断句,意谓仁者就是爱人。

其中“仁者”为判断主语,“爱人”为判断谓语,表明仁者之本质。

翻译:孔子说:“仁者,爱人。

”综上所述,判断句在《论语》中运用广泛,既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又展示了文言文的表达特色。

通过对判断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之精髓,从而受益匪浅。

(完整版)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

判断句的种类1.“⋯⋯者,⋯⋯也”2.“⋯⋯者,⋯⋯”3.“⋯⋯,⋯⋯也”4.“⋯⋯,⋯⋯者也”5.无志判断句6.“乃、必、亦、即、、皆、”等副表示必然判断,用副“非”表否定判断。

7.用“ ”表示判断。

用“ ” 系主和,表示判断8.用“是”表判断。

此象出晚,且少。

一、“⋯⋯者,⋯⋯也” 是文言判断句最常的形式。

主后用“者” ,表示提,有舒气的作用,后用“也” 句,主加以必然的判断或解。

翻不用管“者” “也”,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忌王》2.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4.者,所以道授解惑也。

《》5.今所山洞者,以其乃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够至也。

今言“ ”如“ ”之“ ”者,盖音也。

《游褒禅山》6.此三者,吾恨也。

《伶官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子也!《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学》9.《》者,志怪者也。

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身也。

《人有一妻一妾》11.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宴》12.廉者,之良将也。

相如者,人也。

吾所以此者,以先国家之急此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也。

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相如列》13.( 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武》二.“⋯⋯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后用“者”表示提,种情况不常。

1.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2.四人者:陵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父。

《游褒禅山》三、“⋯⋯,⋯⋯也”在判断句中,有“者”和“也”不用然同出,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的后边,或有停(逗号点),或无停(不加点)。

1.吾不能够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也。

《之武退秦》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3.秦而力,破之道也。

《六国》4.此所以学者不能够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完整版)文言文判断句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判断句汇总

文言文判断句汇总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

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

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

(《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

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四)。

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

(《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又如: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五)。

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

(《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六)。

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四、……,……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 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句型
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 “……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二、……,……也。
•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 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这是自然的道理。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
•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 ”,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 少。如:
七、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 。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 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 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残的。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2.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①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确实是冤情不浅 呀。
②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在座的都是不相识 的异乡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 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也有少数 “是”作判断词用。如:
1.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五、……,……。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 ……”。如: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 子。 2.秦,虎狼之国。(司马迁《屈原列传》)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六、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是”。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 辞别什么? 3.项燕为楚将。(司马迁《陈涉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