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衡水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课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解读】(1)结合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2)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两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归纳其再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认识其实施的经验教训。

【教材地位】《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经济政策的调整》共同构成了世界现代史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的时代特征。

本节课重点叙述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作用,体现了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变化。

这种变化,各有侧重,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斯大林模式”则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弊端日益严重,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扮演苏联领导人和普通民众,模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原因、内容及影响,重点分析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2.介绍斯大林在苏联领导地位的确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引导学生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苏联在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原因、内容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1.通过展示苏联革命后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苏联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兴趣。
2.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扮演苏联领导人和普通民众,模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设计情景剧,让学生编排苏联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场景,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本节课教师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的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同时,我会在下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背景和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苏联历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
2.集体主义思想: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集体作贡献的精神。
3.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责任感,让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4.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后,我会引入斯大林上台的背景和原因,如列宁去世后权力的争夺、斯大林的政治手段等。在此基础上,我会详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等,以及这种模式对苏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为学生提供几个讨论话题,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问题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发生在苏联内战时期,讲述一位农民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包括内战的压力、阶级敌人的反抗等。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如粮食征收、工厂国有化等,以及这些措施对农民、工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经济史部分的学习体会出了一些门道。

但是,对于世界史部分还是不如中国史部分感到熟悉亲切,尤其对本单元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

如何带动学生利用常识和已学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能复述其政策内容;学生观看史实资料片,可以感触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史料解析与比较,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揭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架、文字、图表等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是一种创举,开创了新模式;了解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不断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全体工人大会讨论“第一次五年经济计划”,报告人说:“最高经济委员会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倘使我国经济还是和从前一样落后,那末必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必不能独立。

倘使需要纺织机、耕种机、制造机,都要用金子到外国去买,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不得不听资本世界的命令。

倘使本国工业不发达,农业亦是一定不能发展的。

“国家工业不发达,就不能有强大的武力。

敌人能制造枪、炮、飞机、坦克车。

而我们没有大的兵工厂,那末一定要被敌人消灭,我们就要变成亡国奴,俄国就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

“所以我们的政府要很快地从事工业建设,很快地建造自己的工业,自己来开矿,来制造机器、飞机、大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农民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农业政策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余粮收集制上面,并且主要反映在余粮收集制的以下两个特征上。

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强制性,即通过武装征粮队强迫农民交纳余粮。

1918年8月20日曾规定武装征粮队每队应不少于75人,并配备2~3挺机枪。

1918年武装征粮队达20 000人,1920年增长到45 000人。

余粮收集制的强迫性很明显,正像粮食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中谈到的:“只是在征粮队活动的地方,能够发现和得到剩余粮食。

”......直到1920年底,列宁仍然认为对农民的强制是必要的,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

尽管列宁也提到要对农民进行说服教育,但同时主张:“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我们主要的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实行国家强制。

”第二个特征就是征粮过多,由于战争和播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按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统计,1920年七种主要谷物收获量,比1919年低21%,比1909~1913年平均产量低39%(不包含中亚、外高加索和远东),而据中央统计局的资料,1920年谷物总产量比1909~1913年平均产量低46%。

然而,粮食征集额非但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成倍增长。

(1919)年底到1920年底列宁不断收到有关因过多征集“余粮”致使农民的口粮和种子欠缺的报告,就说明了这一点。

——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2.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实行粮食税以后,允许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自由买卖,将会大大助长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新的剥削阶级就会在这块土地上重新滋长起来,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

他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眼下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就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我们的忙”。

这种情绪不仅在苏俄内部滋生,甚至蔓延到国外。

1922年2月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全会上,法国代表们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削弱国际革命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
b.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转变原因、过程及其对苏联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c.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其异同。
d.结合现实,评价这些政策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研究,选取以下课题之一进行深入探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局限。
8.课后作业,拓展提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9.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0.反思教学,不断改进: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客观态度,学会尊重历史、珍视现实,对未来充满信心。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分析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文章需包括以下内容:
a.概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概念、背景、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问题驱动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设计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

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模式的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整体设计本课概述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

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

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本课讲述了苏俄和苏联早期经济建设的探索,教学中结合多媒体,主要以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方法为主,结合谈话分析、解析史料、历史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历史的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网址:/groups/newsreel/27876.topic)合作探究: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1)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2)商品应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3)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合作探究: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自主学习:不知道。

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情境导入播放《列宁在1918》中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

(网址:/u75/v_MTM1NjIyNzI.html)合作探究:影片中反映了苏俄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自主学习:严重缺粮。

合作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的苏维政权能不能经受这一严峻考验,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呢?……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推进新课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4本课的导言。

问题情境1: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形势。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

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提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学生回答后总结: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却要面对如此严峻的背景。

(板书)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4本课正文。

问题情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是什么?(板书)2.内容3.特点自主学习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除此之外,为保障劳动力的供给还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自主学习2: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问题情境3: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板书)4.评价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材料四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五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学生回答后总结:(1)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4)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合作探究:1918~1920年,苏维埃国家进行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请看下列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

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

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材料三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苏俄的发展,同时概括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问题情境4:概括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板书)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学生依据材料归纳,教师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

问题情境5: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板书)2.内容合作探究: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粮食税的数额比余粮征集制时的交粮数额大为减少。

(2)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如授权美国商人哈默开采石棉,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3)重新重视货币的作用,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过程评价:同学们的概括非常全面,简单来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两大不同:①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多媒体展示下表)问题情境6: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