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2、学习本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体味作者的“童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法:讲授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故事导入法: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作者简介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①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②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明确语音停顿,节奏清楚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1. 能根据要求熟练朗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理解文言词句,初步了解文言文词语的根本特点,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胡心理顾虑。

2. 能根据古文朗读胡要求熟练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根底上,能口头翻译全文。

课型:讲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呢?池塘边的榕树、秋千、知了、蝴蝶,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童年就像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

相信我们班每个同学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童年的我们也曾很傻,可是却也很天真,普通的事物通过想象或是联想会在我们眼中变得很美丽很奇特。

那么到底有么美丽、奇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沈复的《童趣》,看一下发生在儿时的作者身边的童年趣事。

板书课题童趣二简介作者沈复,生于1763年,即清乾隆年间,卒年不祥,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东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于诗画和散文。

三介绍文言文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本来是没有停顿的,更没有标点符号,我们现在阅读大的文言文都有标点,是后人加上的。

2.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使得文言文逐渐被丢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白话文。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

《 童趣》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童趣》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路综述:本设计意在初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进而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交给学生用换字加字法疏通文言字词的方法,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要领;启发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以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并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并训练情感式朗读2 初步掌握用换字加字法疏通文言字词的方法,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3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4 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创设互动式教学课堂,营造乐学氛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必要把培养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况且具备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必须)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

(优美而熟悉的旋律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另外也能把他们带入自己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助于他们畅所欲言,营造温馨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童年像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无穷的乐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相信文中的趣事一定会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说不定还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配乐朗读,指导技巧1 指出文言文诵读应注意抑扬顿挫,即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这便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境界――情感式朗读。

2 启发学生体会《童趣》中蕴涵的情感:从标题,怡然自得,怡然称快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愉悦的心情,所以朗读的基调应该是轻快的,愉悦的。

3 老师在古筝曲《平湖秋月》的配乐下进行范读。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研读课文,前后位四人组成合作小组,互相切磋,交流讨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此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也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第一课时).doc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第一课时).doc

童趣教案
段语文
教学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分钟)——朗读感知(
第一课时
(加字换字猜字识记)方法
3.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合作翻译2.3.4段。

4. 练一练1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果然
..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方.出神
鞭.数十,驱.之别院
练一练2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练一练3 翻译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回忆童年时期的一些趣事,并从这些事情中得到许多物外之趣。

6.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作业设计
1.把课文翻译成优美的现代文
2.背诵课文。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读――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在读中体会“趣”。

4.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5.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感悟整理的“趣”,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6.积——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

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7.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教学难点:赏析整理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进入初中刚一个星期,我们就觉得初中的学习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苦于作业;有同学已经有了向往小学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可我们把学习和作业当成一种苦命的负担,我们要把他幻想成一座座大山,一个个堡垒,一条条大海……如果你攀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个个堡垒,跨过了一条条大海,那老师想你肯定会感到格外的喜悦。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是如何来把小小的事物幻想成宏大的事物,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的。

二.整体感知,感悟整理的乐趣1、整理简介: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听录音,并初步感悟文章及纠正字音童稚(zhì)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3.齐声朗读,读得流畅(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整理从几个方面来写童年的乐趣?明确:a.夏天拟蚊作鹤,鹤鸣云端,此为物外之趣b.以丛草、虫蚁、土砾、凸者、凹者为树木、为兽、为丘、为壑,此则亦为物外之趣c.见蛤蟆吞吃二虫,以大欺小,“我”鞭打蛤蟆,并驱赶之别院三.分析课文,感悟整理的乐趣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重、难点】1.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难点: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预习提纲】1.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并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3.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①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4.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合作展示】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2.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3.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5.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6.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检测反馈】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 __,作者______,字______,苏州人,_ _代作家。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余忆童稚时.又留蚊于.素帐中A、时B、于故时.有物外之趣于.土墙凹凸处使其.冲烟飞鸣项为.之强C、其D、为常蹲其.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忆童稚时E、余余.年幼3.翻译下列句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导学案1(教师用)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导学案1(教师用)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导学案1(教师用)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的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两课时【预习导引】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凹凸..(āo tū) 壑(.hè) 癞虾.(há)蟆土砾.(lì) 庞.( páng)然童稚.( zhì)(2)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明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现多指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把你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出来。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

儿童的想像是奇特的,在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们看来却是非常有趣的。

今天我们学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和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二、简介作者: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三、朗读课文: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评价;学生齐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课文中童趣的表现形式。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激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珍惜当下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趣。

(2)学会生字词,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2)如何将童趣融入写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分享一下最难忘的趣事。

2.导入课文《童趣》,告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课文。

二、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跟读。

3.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课文内容分析1.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修辞手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写作练习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童年趣事,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2.教师辅导学生写作,提供修改意见。

第三课时一、课文回顾1.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将童趣融入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三、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

2.收集关于童趣的诗歌、故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作文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内容预览:5 、童趣一、教学目标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1、检查作业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②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教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教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教案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特别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采纳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关心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什么原因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1、检查作业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②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舞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么样的启发?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教案(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教案(人教新课标)

《童趣》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创意说明: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

默读以疏通其义,朗读以领悟其妙,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一、引用古诗导入新课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

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清代小说。

六卷。

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

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

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

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2.学习本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屏幕显示课题作品、作者简介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解释下列词语: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作业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③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检查作业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②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⒈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⒉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⒊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提示:a、珍惜生命。

b、处置有度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同步练习3、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抄录在语文学习本上。

小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

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

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

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自然景物新形象心情(乐趣)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2、学习本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体味作者的“童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法:讲授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故事导入法: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作者简介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①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②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

教师首先讲解两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试着去划分语音停顿并掌握规律。

(在黑板上展示)例如: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b、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e、作青云白鹤观。

f、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g、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参考: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e、作/青云白鹤/观。

f、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g、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停顿。

(通过以上生字词读音的解决和划分语音停顿方法的掌握,学生已经不难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四)、整体感知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①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然后讨论翻译的技巧,从而总结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加字法”、“换字法”、“意译法”。

②教师讲解: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③学生尝试翻译课文:运用刚才所总结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检查翻译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并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在翻译全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

例如: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自主探究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自主思考或者讨论明确: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加字法”和“换字法”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课文通过记叙了三件趣事来表现“物外之趣”,使我们认识到“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