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_兼论米兰_昆德拉的复调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1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01月V o.l 19 No .1

Sichuan Universit y of A rts and Science Journal(Social Sc ience Edition)

Jan .2009

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

兼论米兰 昆德拉的复调小说

颜东升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复调∃原是音乐学术语,20世纪早期由巴赫金引入文艺理论领域,此后经由米兰 昆德拉

的拓展与实践,发展出#现代复调理论∃。相较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现代复调理论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使复调更加形式化,而正是这种趋于形式化,流于文本层面的复调在昆德拉作品中更具有深层次的反讽意味。

!关键词∀反讽;小说复调理论;巴赫金;昆德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09)01-0054-03

一、小说复调理论

(一)巴赫金复调理论

复调原是音乐术语,它是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

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1]

两个或以上的声部

#虽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却仍保留各自的独立性∃。[2]

文艺理论中的复调理论是前苏联理论家巴赫金在考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过程中引入并提出的,它是指#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

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

[1]

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艺术性质。在(诗学与访谈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问题)中,他指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

形成事件∃。

[3]

可见,巴氏复调理论更多的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或曰个体性,这里的#人∃不仅只包括小说中的人物,也包括

作者与叙述者。[4]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复调小说中,由于作者更多地赋予人物以主体性,他与人物之间甚至就存在内部的#对话∃,这为更加直接的表述自己的观念或思想提

供了充足空间,也更有利于在读者心里树立一个独立的作者或叙述者的形象。

关于复调小说的体裁渊源,巴赫金指出对复调小说体裁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属于庄谐体的两种体裁,一个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另外一个是#梅尼普的讽刺∃。其中梅尼普体较之苏格拉底对话体更加诙谐,由于梅尼普体广泛采用插入文体,使得它具有了讽刺的性质。可以说,复调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同讽刺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是讽刺催生了复调小说。而在现代复调小说的发展中,人物的主体性逐渐增强,作者的介入相对减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带有话语霸权性质的讽刺逐渐被反讽所取代。

(二)米兰 昆德拉的复调理论

随着20世纪新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小说复调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复调小说∃,其代表人物就有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 昆德拉。他既是小说复调理论的拓展者,又是自己的理论的实践者:他有多部长篇小说可以被视为#现代复调小说∃,但其理论并未形成系统,更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而是以谈话或随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小说的艺术)一书)。

从国内学者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似乎对昆德拉的复调理论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诸如相同的文体复调,叙述视角复调实质上也就是人物的复调,时空观念复调也就

是时间的复调。[5]

至于#情感空间的复调∃则更多的沿袭了巴赫金的理论,这与#未完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着独立意识与思想的人们自然有各自的情感空

间,进而形成了复调。[6]

线索复调的这个概括不够准确,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有些长篇小说线索复调并不明显,或者说线索复调与文体复调和人物复调重合了: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作者用大量哲学论文、随笔等讨论轻与重、灵与肉的关系,意在用另外的文体复调表达与小说叙

54

*

[收稿日期]2008 10 21

[作者简介]颜东升(1985 ),男,河北保定人,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事相同的主题,这种文体复调实际上也构成线索;在(玩笑)中,作者以不同的小说人物作为叙述者来描述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物视角就各自构成线索,人物复调也就与线索复调重合了。但还是有长篇小说的线索是复调很明显的,例如(告别圆舞曲)和(生活在别处)等。

(三)两种复调理论的比较

相较于昆德拉,巴赫金的理论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与个性思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为主要艺术特征的复调理论。这也符合巴赫金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虽然其理论也涉及材料选择与布局结构,并且对复调小说的类型做了历时性的谱系学、发生学研究,但他认为这样杂呈与多样的材料是为了服从于统一的哲理思想,服从于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即对话性),材料选择与布局结构仍旧处于次要地位。按照上述对复调的系统分类的第一种说法,巴赫金复调理论很明显属于#内容范畴∃,是#隐性层次的复调∃。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复调理论则更偏重小说结构与文体方面,这是更接近文本形式的复调。首先,他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明确指出复调小说的反面就是单线结构的小说,这足见他十分重视小说结构在复调理论中的地位;另外他在作品创作中也十分重视小说整体结构上的平衡。其次,昆德拉在解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隐蔽的对位法时,明确指出#关于媚俗的随笔∃这一段论述性的复调文字是#整个结构平衡的秘诀∃,可见他已经把文体上的复调作为复调小说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当把布洛赫的复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加以比较时,他得出的结论是#布洛赫的复调要走得更远∃。[2]原因是布洛赫在小说(梦游者)第三部分中引入了三种非小说文体,有诗歌、报道和随笔。可见,昆德拉更为重视小说结构与非小说种类的文本复调,同样按照上述对复调的分类标准来说,应属于#形式范畴∃,是#显性层次的复调∃。

需要指出的是,对两种复调理论的比较并非绝对,昆德拉的复调同样渗透进内容之中,而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也具有形式化的层面,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二、反讽

反讽现象古已有之。#反讽(I rony)一词源自希腊语&eironei a∋,原意为&佯作无知者∋,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明明了解事物的真相,却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有意说傻话,最后表明这些傻话又是正确的,从而使对手服输。∃[7]D C米克曾指出:反讽作为一种现象#是先于它的名称而存在,因而也是先于它的概念而存在∃。[8]现象的描述难以精确,因此,不论是早期还是晚近的反讽概念不胜枚举,施莱格尔、克尔凯郭尔,直至20世纪的瑞恰兹、布鲁克斯与罗兰巴特等都对反讽进行过描述与阐释,这些概念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描述反讽:一个是从形式上或者说是从方法论角度来阐释反讽,即#反讽∃在言语上如何表现出来,以及怎样做才能被称作是#反讽∃;另外一个是从本质上或者说是从发生学角度来阐释反讽,即#反讽∃究竟为何会产生,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前者似乎是文学和语言学的专利,而后者却渗透了理论家们的哲学观,故多了几分#形而上∃的意味。

按照(贝特福特文学与批评术语词典)的解释:#反讽是外表或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或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反讽概念还进一步被运用于事件、情境以及一部作品的结构元素,而不局限于话语陈述。通常采用反讽是为了对处于&混然无知∋状态的听众或读者进行一种&暗示∋。%%说话者或作者甚至可以运用反讽作为表达的一般模式而不是用来作不连贯的反讽性陈述。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一个作者的语调是反讽的。∃[9]这个概念从文学角度对反讽进行了阐释:反讽不仅是语言上的#口是心非∃,而且还包括了文学表层叙述与深层意义之间的矛盾;反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格来使用,还可以作为一种结构元素甚至作品的基调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从哲学角度对反讽进行阐释的概念也有很多,#卡尔佐尔格断言,真正的反讽&始自对整个世界命运的沉思∋。%%施莱格尔已经认识到,反讽是&对于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认可∋∃。[8]乔治帕朗特认为:#反讽的形而上学原则%%存在于我们天性所含的矛盾里,也存在于宇宙或上帝所含的矛盾里。∃[10]而存在主义奠基人克尔凯郭尔在其论著(论反讽概念)中,认为反讽是反抗人的悖谬性存在的一种力量,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回应,是人的主体性的表达与体现。从上面关于反讽概念的举例中可以看出:反讽是人在把握世界的矛盾性及自身悖谬性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主体意识觉醒、对世界认识更为深入的反映。

三、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与其作品中的反讽意味

米兰昆德拉指出,小说的实质并不是探究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也不是将非小说性的历史知识翻译成小说语言的流行读物,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的探究和人类生活的考察。但在这严肃的小说观背后,文本本身却给我们呈现出一种#撒旦的视角∃(弗朗索瓦里卡尔语)来观照这可悲、但更可笑的世界。在作品里,D C米克提到的#超然因素∃、#喜剧因素∃与#&无知∋或&自信而又无知∋的因素∃等反讽因素都显露无疑。

(玩笑)中路德维克那个可悲的复仇计划的失败,就是源于他过分的#自信∃,当其仇人泽马内克与其年轻漂亮的情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谁都会嘲笑他的无知,而且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喜剧。(生活在别处)中诗人雅洛米尔极端陶醉于自己那闪着智慧之光的语言,对莱蒙托夫模仿以及最后的死去让人感觉到酸涩的滑稽。(告别圆舞曲)中克利玛对露辛娜的欺骗与雅库布的自欺巧妙合拍;一片毒药使露辛娜不明不白的死去,这让克利玛逃出窘境,而凶手雅库布却惬意的离开,这种巧合安排制造了冷冰冰的黑色幽默。由此可见,昆德拉的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反讽的气息,这与其复调理论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首先,人物(叙事视角)复调提供了多重的反讽视角,使其不仅只局限于叙述者或作者身上,还可以通过某个人物的视角对其他人物进行一种#超然∃的观照。在作品中,作者有意把各人物都安排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让各人物都以各自的视角观察其他人物,对其他人的言行做出相应的评判,对其他人物的叙述做出颠覆性的诉说。虽然小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