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整合战略方案之成功案例分析
国际化战略的案例分析
案例1:海尔国际化----经验
? 1.以出口创牌为导向 ,形成海尔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 先难后易,形成质保体系。
? 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6种质量标准,海尔都已经通过。 海尔的实验室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了6个国际 认证机构的数据等效认可
? 植根于当地消费者的营销网络。
? 2019年,海尔的产品已出口到146个国家和地区,营 销网络达3.8万多个,并进入30多家国际大连锁店、 大采购集团。比如已进入美国10大连锁店中的6家。
案例1:海尔国际化----当地化战略
? 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 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 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 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 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 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 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 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 设计和生产的。
?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 500强 产值---销售额---利润--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 ·EVA的基本理念是 : -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 -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 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
案例1:海尔国际化----市场进入战略
案例2:华为
? 公司概况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 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 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 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 的网络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 3G(WCDMA/CDMA2000/TD-SCDMA) 、NGN 、光 网络、XDSL 、数据通信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 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 工24000 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9 年,华 为的销售额为317亿元人民币。2019 年实现销售额462 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22.8 亿美元。
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案例分析
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案例分析近年来,宜家家居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家居零售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通过对宜家家居全球化战略的案例分析,探讨宜家家居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策略,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宜家首次选择了瑞典以外的国家开设分店,进入了德国市场,并选择了波兰和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作为其欧洲业务的重点发展地区。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宜家家居逐步进入亚洲市场,并在中国、日本等地设立分店。
目前,宜家已经在全球拥有超过400家分店。
二、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原因1. 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宜家家居在全球拥有强烈的品牌影响力,其品牌形象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为其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2. 独特的经营理念:宜家家居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创新的产品设计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宜家坚持提供高质量、功能性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产品,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家居产品的需求。
3. 适应本地市场:宜家家居在海外市场的取得成功,部分得益于其能够灵活适应本地市场的能力。
宜家根据各国家居文化和消费习惯的不同,进行产品设计和价格调整,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三、宜家家居全球化战略的影响1. 激发了竞争: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其成为全球家居品牌的代表,也激发了其他公司进军国际市场的热情。
许多家居零售商开始追随宜家的脚步,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资。
2. 带动了就业和地方经济:宜家家居在进入新市场时通常会选择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这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3. 促进了文化交流: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的家居文化,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结论宜家家居的全球化战略案例展示了一家成功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企业是如何通过品牌影响力、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本地市场的适应能力取得成功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借鉴宜家家居的经验,灵活应对本地市场的需求,培养和发展品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
企业全球化战略分析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 企业全球化战略分析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国际化,打开国际经济市场的大门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不同国际化战略分析案例:一、海尔安营扎寨模式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 之前。
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二、TCL 品牌共享模式TCL 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 和德国施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带动了TCL 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 品牌的提升。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也有很大的风险,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三、联想借船出海模式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
收购IBM 个人电脑部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 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 在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
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关键的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
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间,从联想英文更名、成为奥运的顶级赞助商,联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
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四、华为技术领先模式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家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际市场,形成了自己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
谷歌的全球化战略成功案例分析
谷歌的全球化战略成功案例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谷歌一直以其成功的全球化战略而闻名。
本文将分析谷歌的全球化战略,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一、引言谷歌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科技巨头,成立于1998年。
该公司最初以其强大的搜索引擎而闻名于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歌开始扩展其业务范围,并逐渐进军全球市场。
二、全球化战略谷歌的全球化战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市场定位:谷歌在全球市场中采取了不同的定位策略。
在市场成熟的地区,如美国和欧洲,谷歌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其市场份额,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新兴市场,如中国和印度,谷歌更加注重市场渗透和用户增长。
2. 本地化战略: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语言和法律环境,谷歌采取了本地化的战略。
例如,在中国市场,由于法律限制和竞争压力,谷歌无法提供其搜索引擎服务,因此公司将重点转向其他产品和服务,如Android操作系统和云计算。
3. 跨界合作:为了进一步扩大全球业务,谷歌与其他跨国企业展开合作。
例如,谷歌与手机制造商合作,将其搜索引擎与手机操作系统集成在一起,从而拓展了其市场影响力。
此外,谷歌还与各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三、成功原因谷歌的全球化战略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公司,谷歌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
公司致力于研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全球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令谷歌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而且使其能够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2. 本地化战略:谷歌深入了解本地市场的文化、语言和法律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这种本地化战略使谷歌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3. 合作伙伴关系:谷歌与其他跨国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为谷歌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还为公司在新兴市场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球化战略:成功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全球化战略:成功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全球化是指将全球贸易、财政和社会交往融为一体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都互相依赖和影响,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
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和公司经营策略,而且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人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一些成功的全球化战略案例,并列举一些实践经验,以帮助其他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成功。
美国耐克公司是一个成功的全球化公司。
自创立以来,耐克一直以开发和销售高品质运动用品而闻名世界。
耐克的全球化战略是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市场,并适应每个地区的特定文化和环境。
例如,在中国市场中,耐克致力于建立更多中心城市的零售店,并且运用了中国市场上所独特的购物方式和电子商务模式。
在欧洲市场中,耐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重要,他们更倾向于推出新的技术和创新型产品。
另外,耐克还在各种国际体育活动中赞助运动星, 通过这种赞助,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吸引度。
总体来说, 耐克的全球化战略是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和文化特别加以改变,从而适应全球市场上所有的不同地区。
微软是另一个国际化公司的好例子,成功实施了全球化战略。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微软不断寻找新的市场以及增长速度较快的新领域,为整个公司呈现了无限的增长潜力。
此外,微软也采用了区分式市场模式,基于各个市场的不同需求而开发不同的软件产品品类。
例如,在中国市场中, 微软的购买者普遍是年轻的大学生和不懂英语的初学者。
因此,微软在中国市场中,重点发展了专业的中文版本, 这样能识别和推进国内用户,同时还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微软的地方化战略不止是成功的根本,它还明了一个重要的幸福经验,即与国际化的名称和适当的定位相结合,使市场更为接近操作,并更容易实现成功。
为了成功建立全球化战略,公司还需要考虑如何控制成本。
全球化公司通常会在各个国家既包含特定的劳动力、运输和制造费用, 所以如何降低这些成本是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
海尔全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全球化战略案例分析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案例分析一、问题剖析从海尔的角度考虑,面对增速放缓的家电产业,未来的战略重心应当集中于哪些类型的产品和市场?针对日本市场而言,海尔应当继续在日本市场加大投入,进一步开发市场吗?他们真的能在日本市场获得成功吗?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海尔在日本市场能否有效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虽然海尔已在欧美市场取得了成功,并且通过前期与日本三洋的合作和收购在日本市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日本毕竟是世界家电强国,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家电企业,品牌间竞争和挑战将更趋激烈,所以海尔要想在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确立在日本市场稳定地位,就必须更深入开展和实施相关的战略战术以实现最终目标。
二、背景分析(一)家电行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家电企业来说,2011是不平静的一年,比前几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新产品新技术的冲击……导致家电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放缓。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家电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下滑。
2012年1-2月,家电行业收入同比下降2.39%,但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61%,延续了2011年增速放缓的趋势。
(二)海尔战略发展成效: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通过在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在欧洲实施并购方式先后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并迅速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
(三)海尔在日本市场发展历程:海尔瞄准日本市场并采取始于2002年。
2002年1月,日本海尔销售株式会社成立,构建在日本的销售据点。
2002年2月海尔和三洋成立三洋海尔株式会社,两公司开始在中国和日本的合作销售。
2002年6月,海尔日本控股公司成立,负责管理海尔在日本的相关公司。
2011年7月,海尔宣布以10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从松下集团手中接管“三洋电机”,同时接管三洋在日本、印尼、大马、菲律宾和越南的家用电器业务。
全球资源整合战略整合全球资源提高综合竞争力
全球资源整合战略整合全球资源提高综合竞争力全球化时代,资源整合战略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市场拓展。
本文将探讨全球资源整合战略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从中总结出有效的资源整合策略。
一、资源整合战略的重要意义1. 扩大市场份额资源整合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例如,摩托罗拉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与国内企业合作合资,共享技术和市场资源,迅速扩大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2. 降低成本资源整合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企业可以利用各个国家的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苹果公司将生产基地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大幅度降低成本。
3.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资源整合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综合竞争力。
例如,欧美企业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具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合作与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全球资源整合战略的案例分析1. 联想集团联想集团是一个成功的全球资源整合案例。
在1990年代初,联想集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联想选择了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
他们通过与IBM合资,引进了IBM的先进技术和全球市场资源。
通过整合资源,联想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中国企业转型为一个全球品牌,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是另一个成功的全球资源整合案例。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和市场资源,快速扩张了自己的业务。
他们通过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帮助中国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实现了资源的全球整合。
全球化整合战略之成功案例分析
全球化整合战略之成功案例分析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正如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那样,江苏熔盛的地理位置在江苏南通如皋,而它的总部一开始就设置在上海,现在又移师到香港。
上述变更反映了江苏熔盛超乎现实地理位置的野心。
今天,江苏熔盛正在奔赴香港上市的途中。
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一直是它的壮志。
这一切,都有赖于其全球化整合战略的成功。
全球化整合是一种有别于之前国际企业与跨国企业的一种新兴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是未来几年时间里,那些有意于利用全球化趋势的企业竞相效仿的模式。
在旧的跨国企业模式里,那些世界级企业,在有业务的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里都建立一个缩微版,这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缺乏效率和成本高昂的经营模式。
全球整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是“整合”的而不是“互联”的,工作只流向最适合完成它的位置。
成本并不足以决定工作的流向。
真正决定工作流向的是它的市场价值以及效率。
席酉民:每一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
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达:①企业的规模,②企业从年轻到逐渐衰老的过程。
有些企业从年轻到老仍然是一个小企业,有些则发展成大企业,还有一些可能夭折。
贵企业创建仅两年多的时间,正值年轻,就发展到年销售额10亿美金,并迅速壮大。
这让我们做管理研究的人很是惊讶,真有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意味。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能否谈谈您对企业的构思,现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从管理角度谈一下您的思考,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陈强: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熔盛)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从创建的第一天开始,其身份就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劣势在于,其社会信用不一定被认可,以及资金实力可能并不雄厚。
所以,企业面临着发展规划与现有资源的矛盾。
于是,我们的战略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起步;第二步,寻找合作。
通过合作来提升整体的信用;第三步,引进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级企业。
我们确实也是按照上述思路来运作的。
企业全球化案例
企业全球化案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企业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机会,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以某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全球化为案例,分析该企业的全球化策略和实施情况。
一、企业背景该汽车制造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初期主要在本国市场开展业务,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声誉。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和竞争的加剧,该企业逐渐意识到只依靠本国市场已无法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决定进一步实施全球化战略。
二、全球化战略1.海外市场开拓该企业积极寻找机会进入海外市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市场开拓,如与当地经销商合作、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
通过与海外经销商的合作,该企业可以借助当地市场资源和渠道,快速推广产品,并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2.研发和技术合作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该企业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
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该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并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3.全球供应链建设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通过与全球各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该企业可以获得更灵活、高效的供应链服务,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交付的及时性。
三、全球化实施情况通过以上的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1.市场份额扩大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尤其在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该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2.品牌形象提升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推广活动和广告宣传,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
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品质、可靠性和创新性有了更高的认可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3.研发实力增强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该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增强。
某公司的全球化案例分析详细版——以“YeeCall”为例
某公司的全球化案例分析详细版——以“YeeCall”为例某公司的全球化案例分析详细版——以“YeeCall”为例本文供:管理学,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参考一、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形成条件:1、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产品都能顺畅流通,弥补了国内市场狭窄、需求量小的缺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将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是追寻利润的手段。
而且成本可以规模化然后很大程度上地降低,形成自己公司的谈判实力,分担了很多广告营销成本。
2、通信、物流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沟通和运输的成本降低,为中小企业快速走向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3、、有资金。
YeeCall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在还搞不清楚这公司要做什么业务的时候,就痛快地投了钱。
所以说YeeCall在资金上是没有问题的。
资金的充足奠定了该项目可以顺利的运行。
资金链条完整。
天生国际企业定义: 一个从成立之初就从国际市场的销售中寻求相当部分收入的企业。
一个从成立起, 就利用多国的资源并向多国销售并从中积极寻求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 这种企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成立初就是国际化的。
4、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比如快速反应、适应性强等优势能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5、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家出现,也是这类企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企业家由于有海外工作或生活经历,对海外市场比较了解,其视野从创办企业开始就瞄准了国际市场,而其本身也具备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创办企业不久,就会走向国际化道路。
6.生产技术的提高,因而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取得成功因素:1、YeeCallapp作为天生全球化的新一代通讯社交网络平台,很好的利用了信息化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的优势,快速走向国际化的道路2、在竞争对手中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通过利用其核心技术占领了市场,同时,并确定了针对留学生和海外务工人员为群体设计了这个app,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店铺或工作,这个群体的数量是庞大的,因此,我认为这也是YeeCallapp取得海外成功的重要因素。
海尔全球化策略案例分析
海尔全球化策略案例分析引言海尔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家电制造企业之一。
在全球化趋势下,海尔制定全球化策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本文将对海尔的全球化策略进行案例分析。
1. 全球市场拓展海尔通过多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首先,海尔积极开展海外并购,收购了许多具有地区优势的家电企业。
这样,海尔能够利用这些企业的资源和渠道来进入当地市场,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海尔借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海尔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并提供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最后,海尔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
通过参与国际展览会、举办全球性促销活动等方式,海尔提升了自身品牌形象,并吸引了更多海外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2. 本地化生产与研发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海尔采取了本地化生产与研发的策略。
海尔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以满足当地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通过本地化生产,海尔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更好地适应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同时,本地化研发也使海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地市场的趋势,推出更受欢迎的产品。
3. 场地化管理为了提高海尔全球化经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海尔采用了场地化管理的策略。
海尔将全球各个地区划分为多个“场地”,每个“场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业务运营和决策权。
通过场地化管理,海尔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并更灵活地制定和执行战略。
这一策略使海尔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4. 结论海尔全球化策略的成功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海尔通过全球市场拓展、本地化生产与研发以及场地化管理等策略,有效提高了公司的全球竞争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海尔还需继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全球化策略,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案例分析:全球化品牌战略发挥核心作用
品牌优势 海尔集团是世界⽩⾊家电第⼀品牌、中国价值品牌。
⽬前海尔已发展成为⼤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说起海尔的品牌优势,我们必须提到⼀个⼈,他就是海尔集团的⾸席执⾏官张瑞敏。
他就像海尔的⼀⾯旗帜,在某些时候他就代表海尔。
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确⽴的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多年的拼搏努⼒,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达812亿元,⾃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
根据最新消息了解,海尔在2009年中国市场家电⾏业品牌排⾏榜中依然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位。
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海尔依然是他们最信赖的品牌,部分⽤户表⽰家⾥⼤部分家电都是海尔品牌。
⽤户的认可是海尔的品牌优势。
产品优势 海尔品牌旗下有冰箱、空调、洗⾐机、电视机、热⽔器、电脑、⼿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其中海尔冰箱、洗⾐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批中国世界。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青岛电冰箱总⼚成⽴⾄1991年的7年时间⾥,海尔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了海尔冰箱。
服务优势 海尔以服务⽀撑品牌的能⼒是海尔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海尔核⼼竞争⼒。
我们⼤家都接受过海尔的服务,⾮常优秀,⾮常专业。
在这种优异和专业的背后是海尔精⼼培育的服务队伍。
海尔始终坚持“⽤户第⼀”的思想。
海尔认为,要靠⽤户和市场认可,更要靠优良的服务来创造和维护。
因此,海尔把售后服务看成创造、宣传、维护、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要领域。
1996年6⽉,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五星钻⽯奖”,这是亚洲家电⾏业第⼀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
其核⼼内容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购买,以上门设计服务到上门安装,从产品使⽤到回访服务,不断满⾜⽤户新的要求,并通过具体措施使开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回访个环节的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案例分析与思考第一章概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是指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跨国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措施。
全球化战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本章将从案例分析与思考的角度,探讨几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
第二章耐克公司耐克是全球领先的体育用品制造商,采取了一系列全球化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
首先,耐克通过出口模式进军国际市场,并在全球设立生产基地,以降低成本。
其次,耐克采取了市场扩张战略,通过私人品牌定位,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再次,耐克注重品牌营销,通过赞助体育明星和体育赛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耐克通过并购和合作,加强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关系,实现全球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第三章谷歌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谷歌通过全球化战略实现了强势增长。
首先,谷歌采取了全球性的研发战略,将研发中心分布在全球各地,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其次,谷歌通过全球化市场拓展战略,将搜索引擎服务本土化,提供当地化的搜索结果和广告服务。
再次,谷歌注重跨国并购,通过收购具有潜在价值的公司,扩大市场份额。
最后,谷歌积极参与社会责任项目,提升公司形象,促进全球化发展。
第四章马自达公司马自达是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全球化战略实现了市场转型。
首先,马自达采取了全球研发战略,不断推出符合全球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如节能环保型汽车。
其次,马自达通过跨国并购和合资合作,进入新兴市场并扩大销售渠道。
再次,马自达注重品牌重塑,通过重新设计标志和产品造型,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最后,马自达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实现高效运作,降低生产成本。
第五章思考与启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全球化战略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来制定,必须与当地需求相符。
其次,商品的本土化是全球化成功的关键,必须满足当地消费者的文化、习俗和偏好。
再次,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是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和维护强大的品牌形象。
全球化战略案例(李元旭)
全球化战略案例(李元旭)案例1:海尔电器进军卡罗来纳州2003年,当很多美国公司总裁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试图将制造业转向中国时,中国最知名的企业之——海尔却对此此实施了有效的反击。
海尔将其一部分冰箱制造转到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东北部的一些小城镇,由美国工人生产,目的是想让海尔像惠而浦和美泰克一样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并且这样做也可以节约运输费用。
对于一个年收入85亿美元的公司,这个新分厂是海尔开拓在美国的前景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分厂于2000年建成,造价4000万美元,目的是为了灵敏地回应美国零售商的需求。
海尔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戴维.帕克斯说,零售商们的存货量小,但现货售完后,他们希望可以及时补充,而从亚洲船运需要长达6星期的时间。
帕克斯说:“分厂的建立非常合理,当你使用船运时,你同时也做了一些无用之功。
”在国外建立分公司不仅可以节约金钱,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使中国有至少50家公司进入全球500强,但根据目前的官方数据,仅有11家公司在500强之列。
2003年,海尔公司使其总裁张瑞敏先生备受媒体关注。
张先生常说自己是中国的杰克.韦尔奇,他将缺乏生机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生机勃勃的家用产品巨人的事迹已经被制作成电影。
许多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已由革命家转向主管人员,所以张瑞敏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中国的英雄。
海尔美国分厂的成立是经济和文化双方面的胜利。
但是,想从惠而浦和美泰公司手中赢得市场并不容易。
贸易杂志Appliance的编辑黛安娜.里奇说:“人们倾向于购买他们熟知的品牌,在美国,每个人都知道惠而浦、美泰克和Frigidaire,亲人们是购买他们的母亲或祖母购买的品牌。
”“有些人甚至不能正确说出他们所购买的产品(海尔)的名字,”海尔的里奇女士说,“在自已的家中捅有一个连品牌也说不清楚的商品,也不是件坏事。
”很多情况下,人们将Haier(海尔)读成Higer(更高)。
海尔这个来自于中国青岛品牌已经在美国的货架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
全球化战略案例
全球化战略案例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关注全球化战略,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实现更快的业务增长。
本文将介绍两个成功的全球化战略案例,分别是苹果和可口可乐。
1. 苹果苹果公司是一个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以其创新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苹果的全球化战略关注于市场扩张和全球供应链的优化。
首先,苹果通过开拓新市场来实现全球化。
他们致力于进入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和印度,通过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推出定制化产品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此外,苹果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售店,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对购买决策的直接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其全球化战略。
其次,苹果通过优化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全球化。
他们与全球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合理的物流管理和库存控制,确保产品准时交付和降低成本。
此外,苹果还注重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和生产,以确保产品在不同市场的质量和性能一致。
2. 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之一,其全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口可乐的全球化战略着眼于文化适应和本土化市场策略。
首先,可口可乐注重文化适应。
他们深入研究每个市场的文化特点和消费者行为习惯,并据此调整产品配方和营销策略。
例如,他们在亚洲市场推出了更多茶饮和果汁类产品,以满足当地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
其次,可口可乐实施本土化市场策略。
他们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合资企业,利用当地渠道和网络进行销售和分销。
通过与本土品牌合作,可口可乐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并提供更适合的产品。
总结起来,苹果和可口可乐是两个成功的全球化战略案例。
他们成功地适应了不同的文化和市场,并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本土化策略实现了全球化。
这些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具有借鉴价值。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通过全球化战略实现更大的成功。
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分析
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分析介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联想公司在国际化战略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
本文将通过对联想公司的国际化路径、战略调整以及相应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联想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
一、联想的国际化路径联想成立于1984年,最初是一家专注于个人电脑生产的公司。
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联想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1990年代初,联想决定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并将目光瞄准了全球最大的电脑市场——美国。
二、进军美国市场的策略联想进军美国市场的策略是通过收购来实现的。
在2005年,联想以18.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成功进入了美国市场。
这一收购并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份额的转移,更是联想获取国际化经验、品牌影响力和研发实力的重要途径。
三、战略调整与全球化布局在进入美国市场后,联想逐渐调整了其国际化战略。
首先,联想把全球总部设在了美国,并聘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级管理团队。
这个举措不仅帮助联想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场,还有利于品牌的国际化。
其次,联想对产品进行了本土化调整,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定制开发。
而且,联想还通过加强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来支持其全球化布局。
四、经典案例的分析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这一经典案例标志着联想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并获得了IBM这一全球知名品牌的授权。
通过整合双方资源,联想迅速实现了跨国并购,使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 联想在印度的发展联想在印度的发展也是一起成功的案例。
联想在进入印度市场时采取了本土化策略,根据印度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习惯,开发了各种价格适中的产品。
此外,联想还注重在印度市场建立了强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帮助他们赢得了市场份额。
五、联想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1. 敏锐抓住机遇联想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功进入了全球最大的电脑市场。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研究与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研究与案例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贸易壁垒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寻求跨国经营的机会。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战略,旨在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加深我们对这一战略的理解。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性1. 市场扩展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公司可以迅速进入新的市场并扩大其客户基础。
这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不仅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获得增长,而且还可以通过进入新兴市场来获得利润增长的机会。
2. 降低成本通过在多个国家进行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全球资源来降低成本。
这可能包括寻找具有低廉劳动力和成本的地区,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全球采购,公司还可以获得优质的原材料和配件,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3. 提高竞争力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业务,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和市场的知识和经验。
这将为公司提供更多的想法和创新,从而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此外,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提高产品交付的速度。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案例分析1. 耐克公司耐克是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的典范。
该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网络,将生产基地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交货速度。
此外,耐克还通过全球市场营销活动来推广其品牌,并与全球知名运动员和体育赛事进行合作,提高其产品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2. 苹果公司苹果是跨国公司中的佼佼者,其成功的全球化战略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苹果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零售店,并通过收购和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其市场份额。
此外,苹果还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和设计,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并通过全球营销活动来推广其品牌。
3. 丰田汽车公司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通过其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丰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并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优质的产品设计来提高其竞争力。
全球化整合战略之成功案例分析
正如我们字面上所理解(de)那样,江苏熔盛(de)地理位置在江苏南通如皋,而它(de)总部一开始就设置在上海,现在又移师到香港.上述变更反映了江苏熔盛超乎现实地理位置(de)野心.今天,江苏熔盛正在奔赴香港上市(de)途中.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一直是它(de)壮志.这一切,都有赖于其全球化整合战略(de)成功.全球化整合是一种有别于之前国际企业与跨国企业(de)一种新兴(de)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是未来几年时间里,那些有意于利用全球化趋势(de)企业竞相效仿(de)模式.在旧(de)跨国企业模式里,那些世界级企业,在有业务(de)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里都建立一个缩微版,这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缺乏效率和成本高昂(de)经营模式.全球整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是“整合”(de)而不是“互联”(de),工作只流向最适合完成它(de)位置.成本并不足以决定工作(de)流向.真正决定工作流向(de)是它(de)市场价值以及效率.席酉民:每一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企业(de)生命周期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达:①企业(de)规模,②企业从年轻到逐渐衰老(de)过程.有些企业从年轻到老仍然是一个小企业,有些则发展成大企业,还有一些可能夭折.贵企业创建仅两年多(de)时间,正值年轻,就发展到年销售额10亿美金,并迅速壮大.这让我们做管理研究(de)人很是惊讶,真有一种时势造英雄(de)意味.我(de)第一个问题是,能否谈谈您对企业(de)构思,现阶段(de)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从管理角度谈一下您(de)思考,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陈强: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熔盛)是全国最大(de)民营造船企业,从创建(de)第一天开始,其身份就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de)劣势在于,其社会信用不一定被认可,以及资金实力可能并不雄厚.所以,企业面临着发展规划与现有资源(de)矛盾.于是,我们(de)战略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起步;第二步,寻找合作.通过合作来提升整体(de)信用;第三步,引进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级企业.我们确实也是按照上述思路来运作(de).在我们开始建厂三个月之后,我们就成功地营销了第一批船.当然这笔生意主要是通过我(de)个人信用而获得.当时船东(de)第一句话就是,“我只认识你,陈强.我可不认识熔盛.”现在情形刚好相反.他们说,“陈强,熔盛在欧洲很有名.”甚至很多领导人去欧洲访问,听说江苏有个熔盛,但我们国人自己还不知道这家企业出自何方,身价几许.席酉民:这恰恰是一个非常有趣(de)话题.在普通人(de)观念里,大规模(de)制造行业基本上属国有企业性质.因为它技术含量高,资金需求大,进入壁垒高,所以行业门槛高,管理难.你们是一种什么样(de)思路,在造船这个行业里,以民营企业起家,且一起步就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成世界级(de)企业是来自对自身(de)一种判断,还是某种特定资源世界级企业可以说是你们企业(de)Vision(愿景).一般来说,Vision与发展环境和资源关系可以不那么紧密,但它(de)实现必然与资源有关.为什么企业一成立就作出这样一个惊人(de)决策是市场(de)机会还是别(de)什么陈强:这与我(de)成长经历有关.别人评述我是我仿佛因造船而生,是天生(de)造船人.我从小就向往着船、大海、军舰……我(de)父母在部队,陆军.突然有一天,大院里来了个海军,那飘带简直太可爱了.喏,那时我们还住在深山老林里呢.于是,我就开始憧憬大海,想象它究竟是怎样(de).后来当我有机会去追逐梦想时,我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它.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de)都是以船为核心(de)专业.船就是大海,这是我儿时(de)梦想.大学毕业,很多人选择去研究院所,可是我一定要亲自造船.于是,我选择了中国最古老(de)造船企业——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到今天已然有145年(de)历史,但它显然还不是一个真正(de)国际化大企业,仅仅是一个中等规模(de)企业而已.1999年,一个机会突然来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我离开了江南造船厂,成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简称“外高桥”,目前国内年交船量最大、管理最先进(de)国营船厂)最主要(de)创始人.我去(de)时候,总共才3个人,经过3年半(de)努力,我们成功交付第一条船.到我离开它时,它已然是一个8000人(de)企业了——当然包括我们所讲(de)外包.尽管这个新企业(de)开创取得了极大(de)成功,然而我不得不说,这仍是一种国有企业(de)创造,它(de)更大发展依然受到许多制约.我想,真正制约国有企业发展(de)是它(de)体制,正如我们开玩笑时所说,国有企业(de)周身都布满了癌细胞.我们怎么才能超越它发展转基因.换句话说,国有企业(de)这种有“毒”(de)细胞能不能转变基因结构,变成一个正常(de)健康状况良好(de)细胞我就是带着这样(de)理念在外高桥进行再创造(de).外高桥现在是中国最大(de)造船企业,2007年销售额高达100多亿人民币,利润接近30亿.可是当初,组织上让我去外高桥创业时,谁也没有料到外高桥会有今天(de)成就.在某些不知情(de)外人看来,甚至无异于苏武牧羊,那种悲壮……而我则想着,这可能会是一片新天新地.我就是带着这个梦想到外高桥创业(de).一去到那里,什么也没有,只看到一片滩涂.当然,也没有资金.于是我开始四处向银行借贷—凭借国有企业(de)信用,去银行借贷还比较顺利.然后我又去老东家江南造船厂.正好它们有部分资金闲置,于是便借给了我,只是利率比银行略高.利率高也没关系,反正都是国有企业,有什么好怕(de)呢从一个古老(de)国有企业变成一个新兴(de)国有企业,这就是外高桥(de)起步.因为企业隶属国有性质,所以,要找到合适(de)人才非常困难,当时还没有对外招聘,只能在国有企业内部流动.最后北京(de)领导从中协调,也仅仅给外高桥调来了一百单几号人.你说一百零几号人,怎么能打造一个现代化企业呢这又是一个很严峻(de)课题.于是,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能学民营企业(de)机制,转基因第二,在转基因过程中,为什么不可以眼睛向外,别人(de)也是我(de) 国有企业:只有企业官,没有企业家陈强:我记得起初人员定编,正式员工有将近9000人,后来我一刀砍下去,4500人,再砍一刀,2600人,最后我离开时,核心人员只有1500人.我始终控制着国有企业(de)核心员工,然后又开始了大量(de)合作与外包.这样,迅速地,外高桥没几年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一次我去韩国(de)现代重工访问,发现他们竟然将外高桥船厂作为他们第一位(de)中国竞争对手,很是吃了一惊.中国有江南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大名鼎鼎(de)造船公司,现代重工都不害怕,怎么独独然害怕外高桥要知道,外高桥仅仅是一个婴儿,员工平均年龄才二十几岁.对方如是回复:所有人包括船东在内,预期你们(de)首只船要延期四个月才能交货,你们竟然能够提前10天交付,这太不可思议了.这么年轻(de)企业,这么年轻(de)一拨人,就有如此时间和速度,很不简单.当一个婴儿长大成人时,我相信会更加不一样.人们思考问题(de)角度不一样,价值评估体系就会不一样.按照过去(de)惯性,我们会说,厂长成立多长时间,就如同这个人有多长(de)工作经验了,就如同习武之人,练了多少年武功,武功(de)内力多少,到了第几个级别.事实上,企业(de)发展和时间不完全相关,而是与整合(de)要素相关.我们就非常注重整合,力求在整合上做文章.我们提出总装化造船,再整合周边(de)资源.当时,外高桥上报给国家发改委(de)规划是105万吨造船能力.要这样(de)话,我们发展33年还无法收回投资.这个速度太慢,于是我们就改变规划,要做到350万吨,力求11年赢利.而事实上,不到8年就收回投资了.要按照传统(de)模式走(de)话……席酉民:如果要求所有船只都自己造,那么就永远做不大.于是你们外借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陈强:通过整合,外高桥一定程度突破了国有体制(de)束缚,弥补了国有企业(de)不足,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国有企业最大(de)束缚在哪儿做企业(de)人,总是希望有更高(de)战略,下一步有更大(de)发展.但是国有企业并不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de)追求目标.国有企业里只有国有企业官(开玩笑),而没有企业家.对于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de)企业家而言,可能其理想与战略思维都会受局限.于是在我40岁多一点(de)时候,就又从外高桥出来了.我43岁从外高桥出走,已经四年.当时我看了一个美国人写(de)一篇文章,叫40岁换种活法,我想我为什么不能换种活法当时很多人就觉得奇怪,因为我干(de)好好(de),而且有很好(de)发展空间,怎么突然跑到一个动荡(de)、看起来前景莫测(de)地方去我给大家讲,这里以后将会变成现代化(de)造船厂,他们都不相信.很多领导不相信,记者们也不相信.席酉民:我理解了.你为什么要造船:①从小就有一个梦想.②考大学选择与造船有关(de)专业,这是实现人生梦想(de)第一步;③当你大学毕业做出人生(de)重要选择时,又选择了造船,这是实现梦想(de)第二步.④到了企业之后,发现了企业(de)制约,但是在企业中得到了训练,至少学会了怎么造船,知道了造船业(de)困难.⑤国家给你一个锻炼(de)机会,让你去筹建一个新(de)船厂,于是你从头做起.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de)学习过程.⑥在四十不惑时,做出了人生更大(de)选择,走向了可以真正实现人生梦想(de)新机制、新环境,即使起步(de)条件远不如现在(de)国有企业,但有着更广阔(de)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de)秘诀是:第一你有梦想,第二你一直追求梦想,第三即使别人认为充满困难或是困境,你依然认为它是实现梦想(de)一个机会.然后在机会上你又做到了最为重要(de)一点:要做好一个企业,必须学会整合资本和资源,利用世界(de)资源去实现自己(de)梦想.但是在实际操作(de)过程中,你又发现国有企业(de)机制,依然可能是你更大梦想实现(de)一个约束,于是,毅然决然地走出来,重新在一片空地上绘就更好(de)宏图,实现更大梦想.陈强:我必须得插播一段小故事.我去外高桥时,参观了许多国际知名造船厂,而且刚好在欧洲做了一个咨询,结果发现,中国(de)造船业与国外(de)差距甚巨.用造船界广泛应用(de)生产力评估方法“工时/修正总吨”计,韩国当年(de)平均生产效率为每修正总吨为28个工时,日本是15个工时,而中国(de)平均水平为150个工时.难道中国人真(de)比别人笨吗这给我很大(de)心灵刺激.“苏伊士”旗开得胜席酉民:实际上你看到(de)不仅仅是体制问题,还有管理问题,管理上仍然大有空间.为什么人家用很少(de)工时就能做同样(de)事情,我们却不能这时候你就跳出去了.继续朝着自己(de)梦想走.能否简单描述一下,经过两年(de)努力,你们取得了怎样(de)成就.也让我们感受一下您(de)梦想以及圆梦(de)喜悦.陈强:熔盛从2005年10月28号开始打下第一根桩,2006年2月8日就承接了第一批订单,很多人说我胆大妄为,就一块地在哪儿,就敢接订单了.我当然知道这里面有很大(de)风险,但我为什么敢这么做这就是理想和自信.我对投资人说,“我是为理想而战(de)人,我会解决一切困难,现在,我需要解决资金问题.”于是后来,董事会投了一部分资金.可我始终感觉到,这样(de)投入还是太小,必须走向上市之路,走向资本市场融资之路.有一段时间确实非常艰苦,一方面大量地建设,另一方面承接了订单,人员还没有到位.于是,我们首先将设计工作外包给了韩国一家公司.为什么外包给韩国当时中国有好多企业.国内企业因为彼此太熟,所以对方不一定乐意帮忙.中国人老是喜欢看到成熟(de)东西,人家走来一看,一个空场地,什么都没有.就敢来设计船舶凭什么支付我们(de)设计费那么,韩国人为什么又会答应我们呢因为,我在前一个单位外高桥工作时,也是从一片空白土地开始,最后成为他们(de)现实合作者.他们觉得跟我合作将来肯定会有前景.在什么也没有(de)情况下,我就开始了外包服务.正好新品在市场(de)反响异常强烈.值得一提(de)是“苏伊士”(编者注:一种船型),当时很多船厂都不愿意做,认为批量很少.而熔盛就是靠着“苏伊士”船型打开市场(de).当年在外高桥就想开发“苏伊士”,但是调研下来,大家认为批量少不合算,于是放弃.转而开发万吨(de)“阿芙拉”(编者注:一种船型).外高桥(de)下一步是上马“VLCC”(编者注:一种船型).而“苏伊士”就是位于“阿芙拉”和“VLCC”之间(de)中间产品.我从外高桥出来后发现,即便过了三五年,很多企业仍然不接“苏伊士”.我想这可能会有一集聚效应.于是我推出了“苏伊士”,一下子承接了42条船,跃居该品种世界第一.一个还没有建成(de)工厂,一起步就创造了世界第一,这样(de)美谈不径而走.于是,很多人因为“苏伊士”知道了“熔盛”.今天,国外(de)船东要将“苏伊士”放到中国制造,首选(de)还是“熔盛”.席酉民:有一个地方我非常好奇.开始外包给韩国设计时,肯定要付给对方咨询费和设计费.没有订单,当然可以通过设计吸引订单.那么后来(de)制造呢,你们是怎么解决(de).是有贵人相助,还是你们(de)股东形成了一定(de)前期资源.陈强:前期(de)资金投入异常关键.正值我们(de)大股东战略转型(编者注:熔盛(de)大股东是上海阳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掌控者张志熔今年40岁).转向哪里最初(de)想法是进入钢铁领域,恰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撰文,“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我们就拿着这个文章给他看,最后成功说服他.然则仅凭个人(de)资源,要想做大一个企业,那是远远不够(de).我们(de)大股东早年房地产做(de)非常不错,可是深圳万科、广州碧桂园后来者居上,这都是整合世界资源而后成功(de)绝好范例.。
全球化案例分析
全球化案例分析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
它带来了许多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以下是一个全球化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机会和资源优势。
其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成为了许多国际企业扩展市场的首选之一。
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苹果公司于1976年在美国成立,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苹果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且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中国市场成为了苹果公司的潜在利润增长点。
然而,苹果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了许多挑战。
首先,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对于国产产品的认可度很高。
其次,中国市场对于产品价格比较敏感,苹果的高价策略不一定能够取得市场反应。
此外,苹果公司还要面临政府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限制。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苹果公司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以降低成本并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其次,苹果公司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例如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广iPhone手机。
此外,苹果公司还在中国开设了旗舰店,提供专门的售后和技术支持服务。
这些努力为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苹果公司的全球化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下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苹果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许多困难,但通过采取适应性措施,它最终成功地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市场的需求。
全球化落地方案及案例研究
全球化落地方案及案例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落地方案成为解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全球化落地方案及相关案例。
一、经济方面全球化落地方案在经济方面的目的是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经济互利。
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协定、降低关税壁垒、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等方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流通。
例如,在中国,自贸区的建设成为全球化落地方案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优化贸易环境,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推动经济发展。
二、文化方面全球化落地方案在文化方面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外国文化产品、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方式,可以推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
例如,在韩国,全球化落地方案的一项举措是设立韩国文化中心,通过组织文化展览、举办文化活动、传播韩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韩国文化,促进韩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环境方面全球化落地方案在环境方面的目的是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国际合作,加强环境保护标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排放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全球环境的共同管理和保护。
例如,在挪威,全球化落地方案的一项举措是推动电动车的普及和建设充电设施,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成功案例全球化落地方案的成功案例是各国共同努力的成果,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例如,在新加坡,全球化落地方案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一带一路”倡议。
新加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其区域中心的作用,打造国际贸易和物流枢纽,吸引大量跨国企业入驻。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新加坡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投资和合作机会。
总结全球化落地方案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通过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化落地,实现互利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如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那样,江苏熔盛的地理位置在江苏南通如皋,而它的总部一开始就设置在上海,现在又移师到香港。
上述变更反映了江苏熔盛超乎现实地理位置的野心。
今天,江苏熔盛正在奔赴香港上市的途中。
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一直是它的壮志。
这一切,都有赖于其全球化整合战略的成功。
全球化整合是一种有别于之前国际企业与跨国企业的一种新兴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是未来几年时间里,那些有意于利用全球化趋势的企业竞相效仿的模式。
在旧的跨国企业模式里,那些世界级企业,在有业务的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里都建立一个缩微版,这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缺乏效率和成本高昂的经营模式。
全球整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是“整合”的而不是“互联”的,工作只流向最适合完成它的位置。
成本并不足以决定工作的流向。
真正决定工作流向的是它的市场价值以及效率。
席酉民:每一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
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达:①企业的规模,②企业从年轻到逐渐衰老的过程。
有些企业从年轻到老仍然是一个小企业,有些则发展成大企业,还有一些可能夭折。
贵企业创建仅两年多的时间,正值年轻,就发展到年销售额10亿美金,并迅速壮大。
这让我们做管理研究的人很是惊讶,真有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意味。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能否谈谈您对企业的构思,现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从管理角度谈一下您的思考,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陈强: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熔盛)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从创建的第一天开始,其身份就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劣势在于,其社会信用不一定被认可,以及资金实力可能并不雄厚。
所以,企业面临着发展规划与现有资源的矛盾。
于是,我们的战略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起步;第二步,寻找合作。
通过合作来提升整体的信用;第三步,引进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级企业。
我们确实也是按照上述思路来运作的。
在我们开始建厂三个月之后,我们就成功地营销了第一批船。
当然这笔生意主要是通过我的个人信用而获得。
当时船东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只认识你,陈强。
我可不认识熔盛。
”现在情形刚好相反。
他们说,“陈强,熔盛在欧洲很有名。
”甚至很多领导人去欧洲访问,听说江苏有个熔盛,但我们国人自己还不知道这家企业出自何方,身价几许。
席酉民:这恰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大规模的制造行业基本上属国有企业性质。
因为它技术含量高,资金需求大,进入壁垒高,所以行业门槛高,管理难。
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在造船这个行业里,以民营企业起家,且一起步就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成世界级的企业是来自对自身的一种判断,还是某种特定资源世界级企业可以说是你们企业的Vision(愿景)。
一般来说,Vision与发展环境和资源关系可以不那么紧密,但它的实现必然与资源有关。
为什么企业一成立就作出这样一个惊人的决策是市场的机会还是别的什么陈强:这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别人评述我是我仿佛因造船而生,是天生的造船人。
我从小就向往着船、大海、军舰……我的父母在部队,陆军。
突然有一天,大院里来了个海军,那飘带简直太可爱了。
喏,那时我们还住在深山老林里呢。
于是,我就开始憧憬大海,想象它究竟是怎样的。
后来当我有机会去追逐梦想时,我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它。
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都是以船为核心的专业。
船就是大海,这是我儿时的梦想。
大学毕业,很多人选择去研究院所,可是我一定要亲自造船。
于是,我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造船企业——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到今天已然有145年的历史,但它显然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企业,仅仅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而已。
1999年,一个机会突然来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我离开了江南造船厂,成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简称“外高桥”,目前国内年交船量最大、管理最先进的国营船厂)最主要的创始人。
我去的时候,总共才3个人,经过3年半的努力,我们成功交付第一条船。
到我离开它时,它已然是一个8000人的企业了——当然包括我们所讲的外包。
尽管这个新企业的开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我不得不说,这仍是一种国有企业的创造,它的更大发展依然受到许多制约。
我想,真正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是它的体制,正如我们开玩笑时所说,国有企业的周身都布满了癌细胞。
我们怎么才能超越它发展?转基因。
换句话说,国有企业的这种有“毒”的细胞能不能转变基因结构,变成一个正常的健康状况良好的细胞?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在外高桥进行再创造的。
外高桥现在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2007年销售额高达100多亿人民币,利润接近30亿。
可是当初,组织上让我去外高桥创业时,谁也没有料到外高桥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某些不知情的外人看来,甚至无异于苏武牧羊,那种悲壮……而我则想着,这可能会是一片新天新地。
我就是带着这个梦想到外高桥创业的。
一去到那里,什么也没有,只看到一片滩涂。
当然,也没有资金。
于是我开始四处向银行借贷—凭借国有企业的信用,去银行借贷还比较顺利。
然后我又去老东家江南造船厂。
正好它们有部分资金闲置,于是便借给了我,只是利率比银行略高。
利率高也没关系,反正都是国有企业,有什么好怕的呢?从一个古老的国有企业变成一个新兴的国有企业,这就是外高桥的起步。
因为企业隶属国有性质,所以,要找到合适的人才非常困难,当时还没有对外招聘,只能在国有企业内部流动。
最后北京的领导从中协调,也仅仅给外高桥调来了一百单几号人。
你说一百零几号人,怎么能打造一个现代化企业呢这又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
于是,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能学民营企业的机制,转基因第二,在转基因过程中,为什么不可以眼睛向外,别人的也是我的国有企业:只有企业官,没有企业家陈强:我记得起初人员定编,正式员工有将近9000人,后来我一刀砍下去,4500人,再砍一刀,2600人,最后我离开时,核心人员只有1500人。
我始终控制着国有企业的核心员工,然后又开始了大量的合作与外包。
这样,迅速地,外高桥没几年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有一次我去韩国的现代重工访问,发现他们竟然将外高桥船厂作为他们第一位的中国竞争对手,很是吃了一惊。
中国有江南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大名鼎鼎的造船公司,现代重工都不害怕,怎么独独然害怕外高桥?要知道,外高桥仅仅是一个婴儿,员工平均年龄才二十几岁。
对方如是回复:所有人包括船东在内,预期你们的首只船要延期四个月才能交货,你们竟然能够提前10天交付,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么年轻的企业,这么年轻的一拨人,就有如此时间和速度,很不简单。
当一个婴儿长大成人时,我相信会更加不一样。
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价值评估体系就会不一样。
按照过去的惯性,我们会说,厂长成立多长时间,就如同这个人有多长的工作经验了,就如同习武之人,练了多少年武功,武功的内力多少,到了第几个级别。
事实上,企业的发展和时间不完全相关,而是与整合的要素相关。
我们就非常注重整合,力求在整合上做文章。
我们提出总装化造船,再整合周边的资源。
当时,外高桥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是105万吨造船能力。
要这样的话,我们发展33年还无法收回投资。
这个速度太慢,于是我们就改变规划,要做到350万吨,力求11年赢利。
而事实上,不到8年就收回投资了。
要按照传统的模式走的话……席酉民:如果要求所有船只都自己造,那么就永远做不大。
于是你们外借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陈强:通过整合,外高桥一定程度突破了国有体制的束缚,弥补了国有企业的不足,发展得非常迅速。
但是,国有企业最大的束缚在哪儿?做企业的人,总是希望有更高的战略,下一步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国有企业并不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追求目标。
国有企业里只有国有企业官(开玩笑),而没有企业家。
对于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企业家而言,可能其理想与战略思维都会受局限。
于是在我40岁多一点的时候,就又从外高桥出来了。
我43岁从外高桥出走,已经四年。
当时我看了一个美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叫《40岁换种活法》,我想我为什么不能换种活法当时很多人就觉得奇怪,因为我干的好好的,而且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怎么突然跑到一个动荡的、看起来前景莫测的地方去我给大家讲,这里以后将会变成现代化的造船厂,他们都不相信。
很多领导不相信,记者们也不相信。
席酉民:我理解了。
你为什么要造船:①从小就有一个梦想。
②考大学选择与造船有关的专业,这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第一步;③当你大学毕业做出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又选择了造船,这是实现梦想的第二步。
④到了企业之后,发现了企业的制约,但是在企业中得到了训练,至少学会了怎么造船,知道了造船业的困难。
⑤国家给你一个锻炼的机会,让你去筹建一个新的船厂,于是你从头做起。
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⑥在四十不惑时,做出了人生更大的选择,走向了可以真正实现人生梦想的新机制、新环境,即使起步的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国有企业,但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秘诀是:第一你有梦想,第二你一直追求梦想,第三即使别人认为充满困难或是困境,你依然认为它是实现梦想的一个机会。
然后在机会上你又做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做好一个企业,必须学会整合资本和资源,利用世界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你又发现国有企业的机制,依然可能是你更大梦想实现的一个约束,于是,毅然决然地走出来,重新在一片空地上绘就更好的宏图,实现更大梦想。
陈强:我必须得插播一段小故事。
我去外高桥时,参观了许多国际知名造船厂,而且刚好在欧洲做了一个咨询,结果发现,中国的造船业与国外的差距甚巨。
用造船界广泛应用的生产力评估方法“工时/修正总吨”计,韩国当年的平均生产效率为每修正总吨为28个工时,日本是15个工时,而中国的平均水平为150个工时。
难道中国人真的比别人笨吗?这给我很大的心灵刺激。
“苏伊士”旗开得胜席酉民:实际上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体制问题,还有管理问题,管理上仍然大有空间。
为什么人家用很少的工时就能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却不能?这时候你就跳出去了。
继续朝着自己的梦想走。
能否简单描述一下,经过两年的努力,你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也让我们感受一下您的梦想以及圆梦的喜悦。
陈强:熔盛从2005年10月28号开始打下第一根桩,2006年2月8日就承接了第一批订单,很多人说我胆大妄为,就一块地在哪儿,就敢接订单了。
我当然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但我为什么敢这么做?这就是理想和自信。
我对投资人说,“我是为理想而战的人,我会解决一切困难,现在,我需要解决资金问题。
”于是后来,董事会投了一部分资金。
可我始终感觉到,这样的投入还是太小,必须走向上市之路,走向资本市场融资之路。
有一段时间确实非常艰苦,一方面大量地建设,另一方面承接了订单,人员还没有到位。
于是,我们首先将设计工作外包给了韩国一家公司。
为什么外包给韩国?当时中国有好多企业。
国内企业因为彼此太熟,所以对方不一定乐意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