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节能新技术第一章
《建筑节能分析》课件
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 素,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如自然采光、自然 通风等,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包括采用合理 的建筑布局、适当的建筑朝向、良 好的建筑保温隔热性能等,以提高 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建筑材料
节能建筑材料是指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 热量传递,降低能耗。
地方建筑节能标准
介绍各地方层面的建筑节能标准,包括建筑 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标准。
建筑节能标准及评价体系
1 2
建筑节能标准
详细介绍建筑节能标准的内容,包括建筑围护结 构、采暖空调、照明等方面的节能要求。
节能评价体系
介绍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评价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VS
详细描述
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实现绿色建筑 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等技术广泛应用 于建筑中,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 能源,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
总结词
通过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公共建筑节能案例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 启示。
通过对多个公共建筑节能案例的对比和分 析,可以发现不同技术和设计方案的优缺 点,为其他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居住建筑节能案例
总结词
居住建筑数量众多,通过节能设计和技术手段实现节能具有广阔的市 场前景。
详细描述
例如,某住宅小区采用外墙保温、太阳能热水器、高效空调系统等技 术手段,实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同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建筑节能治理,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爱护环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民用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治理等活动及实施对建筑节能的监督治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第三条建筑节能定义本条例所称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纳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治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第四条市场主体责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筑节能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建筑节能标准,依法对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负责。
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等运行治理单位依法对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负责。
第五条政府责任各级地点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建筑节能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及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督治理;采取措施,逐步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更低能耗节能建筑的进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推广项目等实施经济鼓舞。
第六条科技进步国家鼓舞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舞进展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的新技术,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限制或者禁止使用能耗高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
第七条治理体制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节能的监督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节能的监督治理工作。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材料研发方案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材料研发方案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3)1.1.2 绿色建筑的意义 (3)1.2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2.1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3)1.2.2 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4)2.1 建筑节能技术概述 (4)2.2 外墙保温节能技术 (4)2.3 窗户节能技术 (4)2.4 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5)第三章绿色建筑材料研发 (5)3.1 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5)3.2 生态建筑材料研发 (5)3.3 节能建筑材料研发 (5)3.4 环保建筑材料研发 (6)第四章建筑设计节能优化 (6)4.1 建筑设计原则 (6)4.2 建筑布局与形态优化 (6)4.3 建筑结构优化 (6)4.4 建筑功能布局优化 (7)第五章建筑施工节能技术 (7)5.1 施工现场管理 (7)5.2 施工设备节能技术 (7)5.3 施工工艺优化 (8)5.4 施工废弃物处理 (8)第六章建筑运行维护节能技术 (8)6.1 建筑运行维护概述 (8)6.2 建筑能耗监测与管理 (8)6.2.1 建筑能耗监测 (8)6.2.2 建筑能耗管理 (8)6.3 建筑设施维护保养 (9)6.3.1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维护保养 (9)6.3.2 给排水系统维护保养 (9)6.3.3 电梯系统维护保养 (9)6.4 建筑节能运行策略 (9)6.4.1 节能设计 (9)6.4.2 节能技术措施 (9)6.4.3 节能管理措施 (9)第七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0)7.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0)7.1.1 节能标准 (10)7.1.2 节地标准 (10)7.1.3 节水标准 (10)7.1.4 节材标准 (10)7.2 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0)7.2.1 定量评价 (10)7.2.2 定性评价 (10)7.3 绿色建筑评价案例分析 (11)7.3.1 项目背景 (11)7.3.2 评价过程 (11)7.3.3 评价结果 (11)7.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优化 (11)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 (11)8.1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概述 (12)8.2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12)8.3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 (12)8.4 政策法规与标准完善 (13)第九章绿色建筑推广与应用 (13)9.1 绿色建筑推广策略 (13)9.1.1 政策引导与支持 (13)9.1.2 宣传教育与培训 (13)9.1.3 市场机制激励 (13)9.1.4 技术创新与推广 (13)9.2 绿色建筑应用案例 (14)9.2.1 某绿色住宅小区 (14)9.2.2 某绿色公共建筑 (14)9.2.3 某绿色校园 (14)9.3 绿色建筑市场前景 (14)9.4 绿色建筑国际合作 (14)9.4.1 国际标准与技术交流 (14)9.4.2 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 (14)9.4.3 国际项目合作 (14)第十章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4)10.2 绿色建筑技术创新 (15)10.3 绿色建筑产业升级 (15)10.4 绿色建筑未来展望 (16)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人体健康为目标,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设备第一章:概述及室外给水
二.取水构筑物 根据水源的不同, 根据水源的不同,构筑物也不同 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管井:地理水源丰富的地区,水位深, 1.管井:地理水源丰富的地区,水位深,深水泵
管井图
1.井室 . 2.井壁管 . 3.过滤器 . 4.沉淀管 . 5.粘土封闭 . 6.人工填砾 . 7.深井泵 .
2.大口井:浅层地下水 (深15米以内,井径5~10m) 大口井: 15米以内,井径5 10m 米以内
1.加药(混凝剂)明矾,硫酸亚铁,碱式氯化铝等 .加药(混凝剂)明矾,硫酸亚铁, 2.混凝沉淀 :添加混凝剂,除去胶体颗粒表面电荷,使微小的悬浮物混 .混凝沉淀:添加混凝剂,除去胶体颗粒表面电荷, 凝成絮状,再创造平稳水流条件,使凝聚后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凝成絮状,再创造平稳水流条件,使凝聚后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混凝沉淀作用 用于去除原水中固体颗粒物。 作用: 混凝沉淀作用:用于去除原水中固体颗粒物。 3. 过滤:下图 过滤: 4.消毒: 物理法:紫外线,超声波 .消毒: 物理法:紫外线, 化学法:加氯,氯胺, 化学法:加氯,氯胺,ClO2,臭氧 5.清水池,经过上述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集中于此。 .清水池,经过上述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集中于此。
水源,取水构筑物, 水源,取水构筑物,一级泵站
一.水源(两类) 水源(两类) ㈠.地下水源 井水,泉水):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源( ):潜水 ㈠.地下水源(井水,泉水):潜水、承压水、溶洞水 特点: 埋于地层,水质清洁, 特点:1.埋于地层,水质清洁,水温低 2.取用简便,安全经济 取用简便, 若过量开采, 3.若过量开采,会导致地面下沉 4.水量有时不能保证 地表水源( 水库) ㈡.地表水源(江、河、湖、水库) 特点: 特点:1.水量大 2.水质较差 3.水温随季节变化 4.需较完善的净化过程
建筑节能技术-第一章
BP(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底 ,中国原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 148 亿桶,仅占全球总量的 1.1%,
储采比(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 尚可开采的年数)为 9.9;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 仅占全球总量的 1.5%,储采比为 29.0;煤炭剩余探明储量为 1145 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3.3%,储采比为 35。
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以建筑设备、设施为对象,以智能化技术为手段 ,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利用建 筑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节能,一是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机电设备 的优化控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二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能耗管理信息 平台,对建筑能耗进行分类分项实时计量,实现科学的能源管理;三是开 发智能化技术在环保生态设施和系统中的应用, 与环保生态系统共同营造 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建筑在形成、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加大了我国能
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对环境产生很多负
面影响。据统计,建筑在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的 全生命周期内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 、50%的材料,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 应、40%的水源污染、20%的固体垃圾和50%的氯氟烃等。
在绿色智能建筑中,绿色是目的,智能化是手段 用绿色的观念和方式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
管理,实现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水及其 他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等特定目标 采用智能化技术是为了促进绿色指标的落实,通过应用以智 能技术为支撑的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 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提 高绿色建筑性能。 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 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全文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全文为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公共建筑。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积极培育民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推动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做好民用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民用建筑节能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导下,编制全国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国家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发布。
国家鼓励制定、采用优于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民用建筑节能资金,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第一章拟采用的科学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措施3第一节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1.推广要点32.使用部位33.施工要点4第二节视频监控技术41.监控设备的选择:52.监控设备的数量:53.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方法:54.云台、解码器安装:6第三节喷雾降尘技术7第四节木方接长技术81.工艺原理82.工艺流程:83.操作要点94.技术经济效益:95.生态环保社会效益9第五节计算机推广、应用和息化管理技术10第六节活动式板式围墙11第七节混凝土地坪一次性成型手艺121.现浇混凝土板面一次成型的优点132.现浇混凝土板面一次成型的技术措施13.z.-第八节智能数控弯箍机错误!未定义书签。
1.手艺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2.加工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3.使用实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移动式雨水收集箱14第十节可周转移动住房14.z.-第一章拟采用的科学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措施先进的施工手艺、施工工艺、新型材料和新机具的使用,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义务、发明过程精品、包管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缩短施工周期,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完全实现修建物设计风格和使用功能的关键之地点。
联合本工程的特点,我们将积极引进与推广新手艺。
同时,还将联合我公司同类工程中所使用的科技成果使用于本工程的施工中。
第一节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手艺1.推广要点直螺纹连接手艺是指在热轧带肋钢筋的端部制做出直螺纹,利用带内螺纹的连接套筒对接钢筋,达到传递钢筋拉力和压力的一种钢筋机械连接手艺。
适用于受力主筋直径粗排列层次多且密集的大跨度结构,相关于传统的搭接、焊接工艺,直螺纹连接手艺有着接头质量高、快速施工、工艺简单、冷作业等明显上风。
直螺纹钢筋连接技术2.使用部位按照设计要求,直径大于等于18mm的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工艺,结合本工程.z.-特点,该工艺主要使用部位为底层梁、板、柱。
建筑行业 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
建筑行业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第一章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 (2)1.1 系统定义 (2)1.2 发展趋势 (2)1.3 系统组成 (3)第二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 (3)2.1 安全性原则 (3)2.2 可靠性原则 (3)2.3 实用性原则 (4)2.4 可扩展性原则 (4)第三章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4)3.1 用户需求 (4)3.2 功能需求 (5)3.3 功能需求 (5)3.4 系统集成需求 (5)第四章建筑智能化系统架构设计 (5)4.1 系统网络架构 (5)4.2 系统硬件架构 (6)4.3 系统软件架构 (6)4.4 系统集成架构 (7)第五章建筑智能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7)5.1 传感器技术 (7)5.2 控制技术 (7)5.3 通信技术 (8)5.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8)第六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选型 (8)6.1 传感器设备 (8)6.2 控制器设备 (9)6.3 通信设备 (9)6.4 数据处理与分析设备 (10)第七章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与调试 (10)7.1 施工准备 (10)7.2 施工过程 (11)7.3 系统调试 (11)7.4 系统验收 (11)第八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与维护 (12)8.1 系统运行管理 (12)8.2 系统维护保养 (12)8.3 故障处理 (12)8.4 安全防护 (12)第九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与环保 (13)9.1 节能措施 (13)9.1.1 设计阶段 (13)9.1.2 施工阶段 (13)9.1.3 运营维护阶段 (13)9.2 环保要求 (13)9.2.1 设备选型 (13)9.2.2 施工过程 (13)9.2.3 运营维护 (14)9.3 节能效果评估 (14)9.3.1 评估方法 (14)9.4 环保效果评估 (14)9.4.1 评估指标 (14)9.4.2 评估方法 (14)第十章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市场发展前景 (14)10.2 技术创新方向 (15)10.3 政策与法规支持 (15)10.4 行业应用拓展 (15)第一章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1.1 系统定义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建筑物的设备、设施和管理集成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节能与环保技术方案
节能与环保技术方案第一章节能技术概述 (2)1.1 节能技术发展背景 (2)1.2 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2)第二章节能建筑设计 (3)2.1 节能建筑的设计原则 (3)2.2 节能建筑的设计方法 (3)2.3 节能建筑的技术应用 (4)第三章节能照明技术 (4)3.1 照明节能技术概述 (4)3.2 节能灯具的选择与应用 (5)3.2.1 节能灯具的分类 (5)3.2.2 节能灯具的选择原则 (5)3.2.3 节能灯具的应用 (5)3.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5)3.3.1 控制器 (5)3.3.2 传感器 (5)3.3.3 执行器 (6)3.3.4 通信网络 (6)3.3.5 用户体验 (6)第四章节能空调技术 (6)4.1 空调系统节能原理 (6)4.2 空调设备的选择与优化 (6)4.3 空调系统运行与维护 (7)第五章节能动力设备 (7)5.1 动力设备节能技术概述 (7)5.2 高效电机与节能变压器 (7)5.3 节能动力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8)第六章节能热水系统 (8)6.1 热水系统节能技术概述 (8)6.2 热水器与热泵技术 (9)6.2.1 热水器技术 (9)6.2.2 热泵技术 (9)6.3 热水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9)第七章环保技术概述 (9)7.1 环保技术发展背景 (9)7.2 环保技术发展趋势 (10)第八章污水处理技术 (11)8.1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1)8.2 生物处理技术 (11)8.2.1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1)8.2.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1)8.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1)8.3.1 吸附法 (11)8.3.2 离子交换法 (11)8.3.3 膜分离法 (12)8.3.4 高级氧化法 (12)第九章废气处理技术 (12)9.1 废气处理技术概述 (12)9.2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 (12)9.3 无机废气处理技术 (13)第十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 (13)10.1 固废处理技术概述 (13)10.2 固废资源化技术 (13)10.3 固废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14)第一章节能技术概述1.1 节能技术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耗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改造与功能提升方案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改造与功能提升方案第一章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概述 (3)1.1 绿色建筑节能改造的意义 (3)1.2 绿色建筑节能改造的原则 (3)1.3 绿色建筑节能改造的趋势 (4)第二章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4)2.1 外墙保温隔热改造 (4)2.1.1 保温材料的选择 (4)2.1.2 保温层施工技术 (4)2.1.3 外墙保温系统设计 (4)2.2 窗户节能改造 (4)2.2.1 窗户类型选择 (5)2.2.2 窗户密封功能提升 (5)2.2.3 窗户遮阳系统优化 (5)2.3 屋面节能改造 (5)2.3.1 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择 (5)2.3.2 屋面防水层施工 (5)2.3.3 绿色屋面系统应用 (5)第三章建筑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5)3.1 供暖系统节能改造 (5)3.1.1 概述 (5)3.1.2 热源设备更新 (6)3.1.3 热力管道保温 (6)3.1.4 末端设备优化 (6)3.2 通风系统节能改造 (6)3.2.1 概述 (6)3.2.2 自然通风优化 (6)3.2.3 机械通风系统改造 (6)3.3 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6)3.3.1 概述 (6)3.3.2 冷热源设备更新 (6)3.3.3 空调末端设备优化 (7)3.3.4 系统智能化控制 (7)3.3.5 能量回收与利用 (7)第四章建筑照明系统节能改造 (7)4.1 照明设备节能改造 (7)4.2 照明控制节能改造 (7)第五章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改造 (8)5.1 给水系统节能改造 (8)5.1.1 给水系统现状分析 (8)5.2 排水系统节能改造 (8)5.2.1 排水系统现状分析 (8)5.2.2 排水系统节能改造措施 (9)第六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9)6.1 太阳能利用 (9)6.1.1 概述 (9)6.1.2 太阳能热水系统 (9)6.1.3 太阳能光伏发电 (9)6.1.4 太阳能供暖系统 (9)6.2 风能利用 (10)6.2.1 概述 (10)6.2.2 风力发电技术 (10)6.2.3 风力发电在建筑中的应用 (10)6.3 地热能利用 (10)6.3.1 概述 (10)6.3.2 地热供暖 (10)6.3.3 地热发电 (10)6.3.4 地热制冷 (10)第七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改造 (11)7.1 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 (11)7.2 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改造 (11)7.2.1 节能改造的必要性 (11)7.2.2 节能改造措施 (11)7.2.3 节能改造效果评估 (12)第八章绿色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 (12)8.1 项目策划与管理 (12)8.1.1 项目策划 (12)8.1.2 项目管理 (13)8.2 项目实施与验收 (13)8.2.1 项目实施 (13)8.2.2 项目验收 (13)8.3 项目后期运行与维护 (14)8.3.1 运行管理 (14)8.3.2 维护保养 (14)第九章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政策与标准 (14)9.1 政策法规 (14)9.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4)9.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4)9.2 标准规范 (15)9.2.1 国家标准 (15)9.2.2 行业标准 (15)第十章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案例分析 (16)10.1 典型案例分析 (16)10.1.2 改造措施 (16)10.1.3 改造效果 (16)10.1.4 项目二:某住宅小区 (16)10.1.5 改造措施 (16)10.1.6 改造效果 (17)10.2 案例总结与启示 (17)第一章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概述1.1 绿色建筑节能改造的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能耗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任务。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21修正)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21修正)【发文字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5号【发布部门】湖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7.30【实施日期】2021.07.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9年3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21年7月30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集中修改、废止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节能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第三章新建建筑节能第四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第五章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第六章激励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选用节能型的用能设备、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等方式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以下简称建筑节能)。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建(含改建、扩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制定建筑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措施,实行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建筑节能考核体系;引导和扶持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的科研、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对在建筑节能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执行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二)拟订建筑节能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三)拟订引导、扶持建筑节能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四)组织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和论证推广;(五)普及建筑节能知识,提供有关建筑节能的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六)对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等实施监督管理;(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建筑物节能技术综述与展望
建筑物节能技术综述与展望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建筑物能耗问题日益凸显。
建筑物在能源消耗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环境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业积极探索和应用节能技术。
本文将对建筑物节能技术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建筑物节能技术分类和原理2.1 建筑物外保温技术建筑物外保温技术是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增加建筑物外表面的保温层来减少热量的传递。
常见的外保温技术包括外墙保温、屋顶保温和地板保温等。
2.2 太阳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是一种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能源。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
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减少对传统电力的需求。
2.3 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来实现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精确控制。
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照明、采暖、通风等设备的智能调节,从而降低能耗。
第三章:建筑物节能技术的应用案例3.1 超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是一种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就考虑到节能的建筑,其能耗远低于传统建筑。
例如,德国建筑物热效能协会研发的被动式房屋通过精确的建筑设计和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使其能耗减少至传统建筑的1/10。
3.2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一种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和技术,以及合理的能源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建筑。
绿色建筑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耗低于传统建筑。
例如,新加坡的“花园By The Bay”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等技术,实现了零碳排放。
第四章:建筑物节能技术发展趋势4.1 房屋能源管理系统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房屋能源管理系统将成为未来建筑物节能的重要手段。
该系统通过监测和控制建筑内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能耗的最优化和节约。
4.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也是建筑物节能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 第一章
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掌握最新 的施工技术。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 效率和质量。
施工安全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建筑设备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何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是施工安全管理面临 的重大挑战。
解决方案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 效执行。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 第一章
目录
•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概述 •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核心概念 •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应用 •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前景展望
01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项 目中,利用各种设备进行施工、 安装和维护的技术。
特点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具有专业性、 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综合考虑 设备选型、施工组织、安全控制 等多个方面。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施工效率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应用 可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 缩短工期备和技术手 段,可以更好地控制施工 质量,提高工程品质。
05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前景展 望
新材料的应用前景
01 02
高强度轻质材料
高强度轻质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在建筑设备施工中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结构强度、减轻设备重量,为建筑设备的设 计和制造带来更多可能性。
节能环保材料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节能环保材料如绿色混凝土、可再生材料等在建 筑设备施工中将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方案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方案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2)1.1.2 绿色建筑的意义 (3)1.2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1.2.1 国际发展历程 (3)1.2.2 我国发展历程 (3)1.3 绿色建筑的政策与法规 (3)1.3.1 国际政策与法规 (3)1.3.2 我国政策与法规 (4)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2.1 生态优先原则 (4)2.2 节能环保原则 (4)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第三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5)3.1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5)3.2 建筑设备节能技术 (5)3.3 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 (6)第四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6)4.1 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6)4.1.1 建筑废弃物的概念及分类 (6)4.1.2 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7)4.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4.2.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7)4.2.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7)4.3 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政策法规 (7)4.3.1 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7)4.3.2 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政策措施 (8)第五章绿色建筑材料 (8)5.1 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 (8)5.2 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证与评价 (8)5.3 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与应用 (9)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9)6.1 绿色建筑施工工艺 (9)6.2 绿色建筑施工安全与环保 (9)6.3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0)第七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0)7.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方法 (10)7.1.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0)7.1.2 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1)7.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应用 (11)7.2.1 建筑设计 (11)7.2.2 建筑施工 (11)7.2.3 建筑运营 (11)7.2.4 政策制定 (11)7.3 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机构 (11)7.3.1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11)7.3.2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 (12)7.3.3 德国绿色建筑协会(DGNB) (12)7.3.4 英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BREEAM) (12)第八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2)8.1 绿色建筑政策概述 (12)8.2 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12)8.3 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3)第九章绿色建筑市场发展 (13)9.1 绿色建筑市场规模与趋势 (13)9.1.1 市场规模 (13)9.1.2 市场趋势 (13)9.2 绿色建筑产业链分析 (14)9.2.1 产业链结构 (14)9.2.2 产业链发展现状 (14)9.2.3 产业链发展趋势 (14)9.3 绿色建筑市场推广策略 (14)9.3.1 政策引导 (14)9.3.2 市场宣传 (14)9.3.3 品牌建设 (15)9.3.4 技术创新 (15)9.3.5 人才培养 (15)9.3.6 合作共赢 (15)第十章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与启示 (15)10.1 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5)10.1.1 国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5)10.1.2 国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5)10.2 绿色建筑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16)10.2.1 绿色建筑的经验 (16)10.2.2 绿色建筑的启示 (16)10.3 绿色建筑发展前景与建议 (16)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标,采用适宜的技术、材料和工艺,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新技术及其实施
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新技术及其实施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建筑工程作为能耗较大的领域之一,应用节能新技术对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新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实施方法。
2. 节能新技术介绍2.1 高效节能材料2.1.1 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是减少建筑能耗的关键材料之一。
目前,纳米孔绝热材料、气凝胶绝热材料等新型高效绝热材料逐渐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应用。
2.1.2 蓄热材料蓄热材料可利用夜间低电价时段进行能量储存,白天释放热量,降低建筑能耗。
如相变材料、碳材料等。
2.2 节能设备与系统2.2.1 太阳能利用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可降低建筑能耗。
2.2.2 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系统通过建筑设备自适应调节、能耗监测等功能,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
2.3 节能设计方法2.3.1 建筑一体化设计将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等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
2.3.2 被动式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风力、地形等,降低建筑能耗。
3. 新技术实施方法3.1 高效节能材料的应用在建筑物的外墙、屋顶、地面等部位使用高效绝热材料,减少热量的传递和损失。
同时,合理选择蓄热材料,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
3.2 节能设备与系统的安装在建筑工程中,安装太阳能利用设备,如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
同时,设置智能建筑系统,对建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实现能耗的降低。
3.3 节能设计理念的融入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一体化设计和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
4. 结论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对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高效节能材料、节能设备与系统,以及融入节能设计理念,可实现建筑能耗的显著降低。
在未来,我国应继续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 用 建 筑 节 能 条 例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已经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八年八月一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新建建筑节能第三章既有建筑节能第四章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公共建筑。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积极培育民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推动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做好民用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民用建筑节能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导下,编制全国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国家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发布。
国家鼓励制定、采用优于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建筑节能条例》
《建筑节能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公共建筑。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积极培育民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推动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做好民用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民用建筑节能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导下,编制全国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国家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发布。
国家鼓励制定、采用优于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民用建筑节能资金,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建筑节能新技术应用ppt课件
课外科技活动
➢ 全国高校人工环境工程奖学金历届竞赛中, 1人次获二等奖,3人次获三等奖。
➢ 陈卓同学的专利作品《一次性防液体残留及 血液返流式输液器》,2002年获全国第九 届专利博览会金奖
➢ 在广东省第六、七、八届“挑战杯” 课外 科技作品竞赛中,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次, 三等奖2次,优秀奖2次。
2、参加课内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要求)
3、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培养 领导才能!(必须要求)
4、争取深造机会!
热烈欢迎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2010级新同学
.
广州大学
Guangzhou University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专业介绍
.
汇报内容
➢1、专业现状; ➢2、师资力量; ➢3、实验条件; ➢4、培养方案; ➢5、就业状况; ➢6、热点问题。
.
专业现状
➢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于1994年开始招收建筑设备工程专业普通专科生, 1998年开始招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 并授予学士学位。
➢ 2000年本专业获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 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华南地区第一个硕士点, 2002年正式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 2010年申报博士点.
.
专业现状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广州市名牌专业;
➢ 2、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 ➢ 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 ➢ 3、建筑节能实验室——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基本培养规格:
3、具有进行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建筑 设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系统、建筑给水排 水系统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4、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和广东省计 算机等级考试;
公共建筑电气设备节能运行管理规程
公共建筑电气设备节能运行管理规程
第一章总则
1.为了加强对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运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保护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章负责单位
2.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运行管理由建筑物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包括日常巡检、运行监测、故障处理等工作。
第三章节能措施
3.公共建筑电气设备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电气
设备进行清洁、校准、调试等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四章能源监测
4.建立电气设备能源消耗监测系统,对电力、照明等设备的能源消耗进
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能源浪费问题。
5.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节能运行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
调整和优化。
第五章故障处理
6.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故障对设备运行造
成影响,减少能源浪费。
第六章示例措施
7.采用LED照明设备替换传统荧光灯,降低能耗,提高照明效果。
8.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电气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第七章管理考核
9.对负责单位制定的节能运行计划进行定期考核,对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奖励履行规范的单位,惩罚不履行规范的单位。
第八章附则
10.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需修订,由管理单位组织编制。
以上为《公共建筑电气设备节能运行管理规程》的内容,负责单位应严格执行,确保公共建筑的电气设备能够高效、节能、安全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建筑节能概述一、建筑节能的涵义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有效地利用能源,以便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以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省能源的目标。
自1973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涵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在建筑中节约能源(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我国称为建筑节能。
第二阶段,称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意为在建筑中减少能源的散失。
第三阶段,近年来,普遍称为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意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我国,现在通称的建筑节能,其涵义应为第三阶段的内涵,即在建筑中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改善建筑舒适性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痛风性能好的房屋;在屋面、墙体和门窗等建筑外围护结构上,使用具有隔热和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在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等建筑工程上尽量使用能耗较低的产品,同时尽可能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等新能源。
二、世界能源资源状况根据BP Amoco石油公司发表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末,全世界各种能源资源的大致情况如下: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1011t,按2001年世界煤炭产量2.25×109t折算,储采比约为437年。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43×1011t,按2001年世界煤炭产量3.58×109t折算,储采比约为40年。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55×1014m3,按2001年世界煤炭产量2.46×1012m3折算,储采比约为63年。
2001年全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约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耗的87%。
分析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常规能源的供给将会日趋紧缺。
三、我国的能源资源我国人口众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而已探明的非再生能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比例分别为:煤炭11%,石油2.4%,天然气1.2%。
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
能源资源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能源现状和特点:1、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最依赖于煤炭的国家,2001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包括核电)比例分别是24.7%、38.5%、23.7%和13.1%,美国哦同比数据分别是24.8%、40.0%24.9%和10.3%,我国同比数据分别为62.0%、27.6%、3.0%和7.4%。
相比之下,我国的能源结构很不合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能源利用率地下的主要原因。
2、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很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日益增大,1999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为1106.24Mt标准油(折合1585.24Mt标准煤),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1.3%,但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很低,1999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0.85t标准油,约为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1/2,美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1/10。
3、能源利用率低单枪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耗强度作为衡量能源效率的宏观指标。
GDP能耗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费的能源量。
GDP能耗强度低,表示能源利用率越高,反之亦然。
1999年我国GDP能耗强度约为0.99t标准油/千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美国的3.8倍,日本的10.3倍。
由此可见,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4、电力迅速增长,但电力消费水平仍然很低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电力总消费量由3006亿kwh增长到11503亿kwh,平均年增长率为7%左右。
电能是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增加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提高总能源的利用效率。
1980年我国用于发电的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20.6%,1999年增加到33.8%,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42.0%,美国已达到65.7%,几乎是我国的2倍。
1999年我国人均电力消费量为935.58kwh,而世界平均为2280.27kwh,是我国的2.24倍,美国人均电力消费达13450.96kwh,约为我国的14.38倍。
四、建筑能耗1、狭义建筑能耗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包括建筑中的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生活热水供应、炊事用具等建筑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及建筑设备运行能耗。
在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状况的研究方面,不同学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例如,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涂逢祥等人认为2001年我国建筑运行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为27.6%,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为26.5%,清华大学江亿的研究结果为21-24%,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康艳兵等人提供的数据为20%,同济大学龙惟定认为该比例约为20%。
2、广义建筑能耗建筑运行能耗建筑材料能耗:主要包括建筑物建筑过程中,消耗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非金属建材和化工建材等材料生产过程的能耗。
建筑间接能耗:主要包括各种建筑设备的制造能耗、建筑机械的制造能耗、建材运输能耗,以及建筑消耗能源的生产、加工、运输或输送的能耗。
在广义建筑能耗中,建筑运行能耗的比例最大,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以上,材料能耗和间接能耗分别占全国总能耗的15%和10.5%,减少建筑运行能耗是建筑节能工作的关键,但同时,减少建筑材料能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五、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和节能潜力我国目前城镇民用建筑( 非工业建筑) 运行耗电占我国总发电量的2 2 %-2 4 %,北方地区城镇供暖消耗的燃煤占我国非发电用煤量的15 %-1 8 %( 建筑消耗的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的2 1 %-2 4 %0) 这些数值都仅为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能源,不包括建筑材料制造用能及建筑施工过程能耗。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总能耗的1 / 3 左右。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 D P比例的加大以及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最终接近发达国家目前的33 %的水平。
根据近3 0 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1、民用建筑运行能耗消耗方式我国城镇民用建筑能源消耗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几类:1) 北方地区供暖能耗,目前城镇民用建筑供暖能耗按标准煤计平均约为2 0 k g / m2,城镇民用建筑供暖面积约为6 5 亿m2,此项能耗约占民用建筑总能耗的5 6 %一5 8 %;2) 除供暖外的住宅能耗( 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折合用电量为1 0 3 0 k Wh / (m2·a ),目前城镇住宅总面积接近1 0 0亿m2,约占民用建筑总能耗的1 8 %-2 0 %;3) 除供暖外的一般性非住宅民用建筑( 办公室、中小型商店、学校等) 能耗,主要是照明、空调和办公室电器等,年用电量在2 0 -4 0 k Wh / (m2 a ) 之间,约占民用建筑总能耗的1 4 %一1 6 %;4)大型公共建筑( 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等) 能耗,此部分建筑总面积不足民用建筑总面积的5%,但单位面积年用电量高达100 -300k Wh / (m2 a ),因此总用电量占民用建筑总用电量的3 0 %以上,此部分建筑能耗占民用建筑总能耗的12 %一14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
上述分析之所以把供暖能耗分出是因为此部分能耗以直接燃煤和热电联产之排热为主,而其他部分能耗则以用电为主; 之所以把非住宅民用建筑分为一般与大型是因为这两类建筑的单位面积用电量差别巨大。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为适应城镇人口飞速增长的需求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在2 0 2 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总量将持续保持在1 0亿m2/ a 左右,到2 0 2 0 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为1 0 0 -1 5 0 亿m2。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线不断南移,新建建筑中将有7 0 亿m2以上需要供暖, 10亿m2左右为大型公建类) ,按照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则需要增加的用于供暖的能量按标准煤计达1.4 亿t / a ,需增加的用电量达40 0 0 亿一45 0 0 亿k Wh / a 。
这将成为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
2、节能潜力1) 北方地区供暖在实施建筑节能标准之前建造的建筑,冬季供暖平均热指标在3 0 - 5 0 W/ m2,为北欧相同气候条件下建筑供暖能耗的2- 3 倍。
新建建筑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加强围护结构保温和有效利用太阳能,可使建筑供暖需热量降低至目前的1 / 2 甚至1/3,供暖标煤耗量可仅为6 ~ 7 k g / m2。
目前北方城镇建筑近6 0 %采用不同规模的集中供热系统供热。
由于调节不当导致部分建筑过热、开窗散热造成的热量浪费平均为供热量的30 %以上。
部分小型燃煤锅炉效率低下也是造成能耗过高的原因之一。
通过更换供热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这三方面的改进,现有建筑的供暖能耗也可以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 0% 。
这样,对新建建筑全面采用节能措施,对现行的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可以使到2 0 2 0年实现这些新增建筑供暖后,我国北方地区建筑供暖能耗总量与目前相同,大大缓解届时对能源供应的压力。
2) 除供暖外的住宅建筑除供暖外,住宅能耗中的用电量为1 0 - 3 0 k Wh / (m2·a ) ,随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呈上升趋势; 生活热水能耗在大城市中也逐渐加大。
推广节能灯和节能家电对降低住宅电耗有重要作用; 改进建筑设计、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也可以使住宅电耗减少3 - 8 k Wh / (m2· a ) 。
及时开发和推广高效的家用生活热水装置,可避免由于生活热水需要量的不断增长所导致的住宅能耗新的增加。
对现有住宅的照明和用电设备实行节能改造,对新建住宅从建筑形式、通风、遮阳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可以使得在增加1 0 0 亿m2住宅后,除供暖外的住宅能耗总量仅在目前基础上增加5 0 %,维持在2 0 0 0 亿k Wh / a 内。
3) 除供暖外的一般性非住宅民用建筑一般性非住宅民用建筑的能源消耗性质接近住宅,其照明和电器耗电更大,但炊事和生活热水能耗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