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辛亥革命网2010年10月27日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晓秋查看:11572 次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豫籍留日学生与河南辛亥革命

豫籍留日学生与河南辛亥革命

豫籍留日学生与河南辛亥革命摘要:豫籍留日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担负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辛亥革命前夕,大批豫籍留日学生毅然放弃学业,返回国内勇敢地投身革命大潮之中。

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学堂等媒介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各类进步团体并整合各地分散的武装力量,汇聚革命力量,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推动了河南辛亥革命日益高涨。

当然,豫籍留学生所主导的河南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南社会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豫籍留日学生;原因;特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留东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的社会大变革运动。

在这场广泛的社会大变革过程中,豫籍留日学生怀着拳拳爱国之心,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对于河南辛亥革命的进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于豫籍留日学生与河南辛亥革命的研究尚不系统。

①基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豫籍留日学生群体的形成、特征及留日学生群体与河南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清末河南留日学生运动的兴起及原因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20世纪初清政府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在清政府主导下,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和留学机构竞相涌现,开始有序地大批外派海外留学生。

河南地区虽地处腹心,然“筹款维艰”,留学事宜“较他省实形固陋”。

②直到1903年,在晚清留日大军中才出现了河南籍留学生的身影。

至1904年底,河南“目前选派游学日本者,尚不及二十人”③。

1905年冬,河南巡抚从河南武备学堂(后改为陆军小学)选送50名学生赴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另选派60余人赴日本其他学校学习。

④此后,河南省内各地学生“纷纷具禀,自请出洋”⑤,豫籍留日学生的人数开始逐渐增多。

据《河南教育官报》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终,河南省留日学生计96人,其中官费生76人,自费生20人。

⑥1907年9月,河南考选留日公费生60人赴日深造。

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故事

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故事

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故事清末四川人民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线。

20世纪初,四川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由四川省留日学生首倡,经四川总督锡良奏请,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公司。

第二年改为官商合办,1907年改为商办有限公司。

采取田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股方式,自办川汉铁路。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旋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总额为六百万英镑,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

消息传到四川,川民极为愤慨。

6月17日,成都各团体两千余人在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提出了破约保路的宗旨,发布《保路同志会宣言书》等文告,出版《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四处张贴,宣传保路。

并派会员分路讲演,举代表赴京请愿。

全川各地闻风响应,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重庆保路同志协会和各州、县、乡、镇、街、各团体保路同志分会相继成立,会员众至数十万。

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

教师学生、农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以各种形式集会演说,呼号奔走,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揭露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

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斗争日趋激烈,逐渐冲破立宪派文明争路的束缚。

8月24日,群众性的罢市罢课风潮在成都发端,迅速席卷全川各地。

9月1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税。

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捣毁各地经征局、厘金局和巡警局。

风潮所播,遍及全川,使清廷陷于窘境。

9月5日,在铁路公司特别股东大会上,出现《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号召川人共图自保,隐含革命独立之意。

川督赵尔丰奉清政府严令。

于9月7日诱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首要人物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邓孝可等人,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10-09T05:25:08.22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张媛[导读]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晚清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显著特点。

张媛玉溪市新平县第一中学 653400摘要: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晚清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显著特点。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晚清政局突显出的时代特点是革命与改革并行。

而清末留日学生群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便投身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政治道路。

关键词:清末;留日学生;晚清政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清末兴起的留日热潮下培养的一大批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变化发展起了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虽然这种影响不像化学反应那样的强烈,但细究下来你会发现其实它起的是滴水穿石般的决定性作用。

一、清末学生留日的原因及其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

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国与西方大国相比工业近代化实在落后很多,向早已通过西学改革的日本学习,比向西方国家学习,实在简单方便许多。

大力倡导留学日本的巨大好处与效果;“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西洋不如东洋,一是路近省费,可多遣,一是奉华近,易考察,一是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1] 综上所述: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之下清政府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

清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日本政府的诱导、日本友人的帮助以及其它有利因素的推动之下,广大学子东渡日本,探索救亡之道,几年之后,留学日本的人数迅速增加,遂形成了后来的赴日本留学高潮。

其主要特点主要是:(一)人数是最多,规模是最大的据统计,从1896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面停止派遣留学生,42年间,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人数不下五万人数!形成中国留学史上的空前规模。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论文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论文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初探摘要:清末在全国范围内赴日留学的高潮的影响下。

东三省也掀起了赴日留学浪潮。

并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有志青年。

他们回国后对东北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 一是推动了东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二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加快了东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四是影响了民国时期东北的社会政治发展。

关键词: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东北社会变革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68-01一、清末赴日留学高涨的原因甲午战后特别是在戊戌维新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

东三省在这一时期也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和富强的经验,成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志向。

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对留日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清政府提倡和鼓励留学的政策。

1901年9月,清政府就颁布了奖励留学政策。

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1905年随着科举考试的废止,出国留学也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

另外清政府鼓励自费留学,也是促成留日热潮的重要原因。

(三)日本政府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

为了对华侵略的长远战略和影响中国未来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为了能够吸引中国留学生,甚至专门设立了一批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学校。

二、清末东三省赴日留学的基本情况(一)学校。

东三省派出的留学生大部分进入了日本私立学校,只有少部分在国立学校学习。

绝大多数是学习一年半载的速成科和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普通科。

主要的学校有弘文学院、警监学校、早稻田大学、同文书院、法政大学、高等师范、明治大学、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实践女学校等。

(二)专业。

东三省留日学生所学专业十分广泛,以学习政法、军事、师范为主。

学习政法和军事,主要是为了适应清廷预备立宪和编练新军的需要;学习师范,是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东三省师资力量。

1903年留日学生拒俄运动述略

1903年留日学生拒俄运动述略

慨激昂,率先代表全体二十余名女留学生发 为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名为拒俄”“,实则 深入发展,特别是清政府对他们的正义行动
表爱国演说“:我最爱之祖国,将为他国所统 希图作乱”,并多次“要求日本政府设法取 采取压制态度后,二者分歧日渐加剧。改良
辖,我最亲之同胞,将为异种所奴隶,岂不伤 缔”[11]。在学生军紧锣密鼓的活动期间,日本 思想主张继续乞求清政府抗战,革命思想则
变化,一时间朝野上下掀起了分析日本成功 无多”[4]34。
围的许多事情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
模式和向日本学习的议论风潮。鉴于日本留
除了中国为救亡图存派人赴日留学的 热情。据《苏报》披露,留学生“居东京,多生
学强国的成功模式,张之洞提出了向日本学 习的主张“,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赴 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
哉,岂不耻哉!“”我等既知亡国之惨伤,奴隶 政府开始公开干涉。1903 年 5 月 8 日,日本 坚持要积极而独立地采取行动,保卫东三
之羞辱,便任其灭亡,任其残害,岂我辈之所 神田警察署以组织学生军“于日本外交颇有 省。最终经过双方辩论,革命思想逐渐占据
宜出此耶?亦岂共爱会之本旨也?我思现在 阻碍”为由,要求解散学生军。在清廷和日本 上风,改良主义则逐渐被抛弃。
了报道,消息所及,全体中国留日学生一片哗 队,每区队分四分队,公推蓝君天蔚为学生 的组织,形成了学界轰轰烈烈的抗俄浪潮。
然,愤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
军队长”[10]93。至此,1903 年留日学生掀起的
再次,从留日学生思想的后续发展而
面对沙俄的蛮横无理和清政府的卑躬 拒俄运动浪潮达到最顶点。
打击”,进而“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 费殊多,故郑重兹事,迟迟未举”;“日本变法 喧腾全国上下之风气。然而留日学生们一旦 认识的亟变”[1]154。在痛定思痛的反思后,国 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 从腐朽、落后、闭塞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作者:刘志强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代替了中国落后的教育制度,现代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建立起来了。

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宗教礼俗、生活习俗及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进步的变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教育、外交、文艺几个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奠基者真正将西方科学整体性面目介绍到中国来,并使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是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他们不仅将西方科学首次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而且身为之倡,他们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是留学生贡献最大的一个领域。

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各门科学移植到中国来,打破了数千年来经、史、子、集等独占学坛的局面,这些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创始人和早期的学术骨干绝大多数是留学生。

地质学:地质学是较早移入中国的学科。

这门学科的奠基人是章鸿钊(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丁文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比利时罗汶大学理学博士)、李四光(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由章鸿钊担任科长。

1913年,丁文江又创办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

丁文江聘请翁文灏为专任讲师,培养了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李学清、王竹泉、谭锡畴等等一批地质学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外闻名的地质学家,活跃在中国地质学界,是中国地质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开拓者。

1918年,北京大学首先设立地质系,留美学生可杰任第一任系主任,李四光应聘担任该系副教授、教授。

1922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选举章鸿钊担任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为副会长。

近现代数学:在中国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近现代数学的,也是留学生。

他们学成回国后,创办数学研究机构和刊物,培养数学人才,逐步形成了中国数学研究的骨干队伍。

留学生中,最早学习数学的当推冯祖荀(留日)、郑之蕃(留美)、胡明复(留美)、姜立夫(留美)等,胡明复和姜立夫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浅谈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浅谈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即如 何 为 辛 亥 革 命 的 发生 所 作 的 思 想准 备 。
译 辑 社 、 湖 南 编译 社 、普 通 百 科
全 书 、闽学 会 等 。如 译书 汇 编社 , 该 社 社 员 全 是 留 日学 生 ,他 们 不 仅 翻{ 日本的 新思想 , 将 日文 版 译 还
留 日学 生 吸 收 了 大 量革 命 思 想 并 积 极 进 行 宣 传
袁 世凯 需 要 一 段 时 间 把 散 处 各地
作 者单 位 :内江 师范学 院

埋 伦 园地
件。
其 中 ,最 突 出的 是 中 国 近 代
号召 人们起 来反抗 外国侵 略者。 并 且 在 书 中 揭 露 了 当 时 朝 廷 奉 洋 人 号令 的卖 国嘴 脸。“ 人的朝 廷” 洋 被 陈 天 华 一 语 喊破 后 ,立 即 在 爱 国 人 民 中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 形
2 1 .0 0 11
理 论 园地
2 世 纪 初 , 中国 出现 了 盛极 O

在 日本 接 受 教 育 期 间 , 主要 通 过
两 种 大 事 业 来 介 绍 启 蒙思 想 和 宣
译 活 动 ,的确 起 到 了宣 传 民主革 命 思想 的作 用 。 留 日学 生 为 宣 传 革 命和 介绍 启 蒙 思想 所 从 事 的 另 一 种大 事业 是 经营 杂 志 。邹 鲁 在 《 国 同盟 中
方 面 。 在 革 命 团 体 组 织 以 及革 命 实 践 两 方 面 ,留 日学 生 仍 然 充 当 了主 角 。 中 国 资 产 阶级 革 命 派的 全 国统 一 性 组 织 中 国 同盟 会 成 立 之 初 ,留 日学 生 占其 成 员 的绝 大 多数 。在 l 1 广卅I 件 中 ,“ 9l 年 事 黄

留日学生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留日学生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留日学生与清末 民初 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口 魏聚 刚
【 摘要 】 清末民初的留日 学生问 题是近代史 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对于2 0 世纪初中 国的社会转型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文章分析了清末民初留 日 学生群 体出现的原 因, 探寻了留日学生群体与清末民初社会政治转型的关系。 它导致了 民族 主义与社会舆论的广泛兴起 ;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组织与发动; 清末民初铁路风潮与革命 的最终爆发。
【 关键词 】 留日 学生 清末民初 政治转型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问题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 9 1 1 年全国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和云南起义, 都有留日学生
并且 在 其 中起 了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著 名 的 黄花 它对 于 2 0 世 纪 初 中 国的 社会 转 型 起 着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长 期 以 们 的积 极 参 加 ,
来, 我 国的学术理论界对留日学生 问题 的研究一直都很重视 。
岗7 2 烈士中, 留日学生 占了8 人, 云南起 义的领袖 中, 留 日学生
1 人。 日本 的实 藤 惠秀 指 出:“ 如 果 没有 留 日学生 , 则 中 国革 他们 的研 究领 域 ; 主 要 涉 及 到 了留 日学生 的人 数 规 模 、 留 日学 有 3
特别是辛亥革命, 是很难 有进展的。 ” 孙中山在 1 9 1 3 年2 月 生所学 的专业和从事 的活 动、 留日学生与留美 学生 的比较、 留 命, 日学生对 中国社会 的影 响, 等 等, 也取得了大量的研 究成 果。
2 2 日的 演 说 中 指 出 , 1 9 0 0 年 后 中 国学 生 纷 纷 留学 日本 ,“ 最 盛 在 日留学 者 达 二万人 , 其 十之七 八 皆 持革 命 主义 者 ” , 几 但是 , 从整体上看, 已有 的研究较孤立和分散 , 缺乏系统性和 之 时, 留 日学生 大 量 回 国, 革命 思 想遂 普 及于 全 国 , 才促 发了辛 深度。 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大量 历史文献资料 , 把留日学生 问题 年 后 , 放 在 客观 的历史 环 境 中 去 , 探 寻 留 日学 生 群 体 与 清 末 中 国社会 亥 革命 , 因 此 ,“ 东京 ( 留 日中 国) 学 生实 为 中华 民 国 建 国最 有 转 型之 间的关 系 。 功之 大 。 ’ ’ @ 留 日学生 对 近 代 中国 的影 响 , 我 们 将 其 与 留美 学生做 粗 略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代替了中国落后的教育制度,现代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建立起来了。

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宗教礼俗、生活习俗及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进步的变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教育、外交、文艺几个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奠基者真正将西方科学整体性面目介绍到中国来,并使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是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他们不仅将西方科学首次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而且身为之倡,他们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是留学生贡献最大的一个领域。

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各门科学移植到中国来,打破了数千年来经、史、子、集等独占学坛的局面,这些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创始人和早期的学术骨干绝大多数是留学生。

地质学:地质学是较早移入中国的学科。

这门学科的奠基人是章鸿钊(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丁文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比利时罗汶大学理学博士)、李四光(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由章鸿钊担任科长。

1913年,丁文江又创办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

丁文江聘请翁文灏为专任讲师,培养了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李学清、王竹泉、谭锡畴等等一批地质学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外闻名的地质学家,活跃在中国地质学界,是中国地质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开拓者。

1918年,北京大学首先设立地质系,留美学生可杰任第一任系主任,李四光应聘担任该系副教授、教授。

1922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选举章鸿钊担任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为副会长。

近现代数学:在中国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近现代数学的,也是留学生。

他们学成回国后,创办数学研究机构和刊物,培养数学人才,逐步形成了中国数学研究的骨干队伍。

留学生中,最早学习数学的当推冯祖荀(留日)、郑之蕃(留美)、胡明复(留美)、姜立夫(留美)等,胡明复和姜立夫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近代中国的五次留学浪潮

近代中国的五次留学浪潮

近代中国的五次留学浪潮又到一年高考季。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去国外留学学习,而出国留学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中国古代也有留学生,唐代"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可以算一个。

而大规模有系统地奔赴外国留学,在中国历史上是从近代开始的,是近代历史的一件大事。

1.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通过民间渠道赴美追根溯源,"留学生"一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

远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

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时间不能过长,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始,同时派来了"留学生"和"还学生"。

"还学生"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留学生"是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然而守旧的清政府改变的行动很迟缓,最早的留学生,是通过民间渠道实现的。

1846年冬,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主办马礼逊学校,他准备回美国时,想带几名学生一同返美。

经过一番动员,当时仅有容闳(hóng)、黄胜、黄宽三名学生愿意前往。

他们的赴美经费,由香港《中国日报》的主笔美国商人梦奇、苏格兰人康培尔等人赞助,以两年为期,同时还补助他们的父母赡养费。

容闳那年18岁。

经过98天漫长的海上行程,他们到达美国纽约。

容闳等三人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就读。

1848年秋,一同赴美的黄胜因病回国,剩下容闳和黄宽二人。

黄宽得到香港几位英国商人的资助,转去英国后专攻医学,七年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我国留欧学医的第一人,后来回国行医,名声很大。

留在美国的容闳,直到1850年在受到一个妇女团体的资助后才得以进入耶鲁大学。

他的微积分每次都考不及格,幸亏他的英文较好,几次获头奖,这样才把平均成绩拉起来。

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第29卷第10期2008年lO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01.29No.10Oct.2008[文章编号】l004-5856(2008)10—o107—05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夏俊锋,苏诚(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费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粱”的作用。

研充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关键词】晚清留日学生;辛亥革命;作用与功缋[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六君子”喋血刑场而告终;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而失败;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以腐败透顶的清政府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结束。

在外侮的压迫下,举国一致要求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0世纪前十年,中国掀起了一次广泛的留日运动,大批的中国青年学生东渡扶桑,在日本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欧风美雨”的滋润,在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为救国而群趋革命。

孙中山说:“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问题。

”¨1他们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的领导下为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活动,作了一系列准备。

本文拟就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等问题试加探讨,不当之处,请史学界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1896年6月,清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13名留学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辛亥革命名词解释

辛亥革命名词解释
邹容
1903
邹容,1902年留学日本,1903年回上海,结识了章太炎,出版了《革命军》,《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歌颂革命,号召推翻对内压迫人民、对外卖国的清政府,恢复人民的民主权利,他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
革命军是表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最为完整和鲜明的著作,对民主革命的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3.光会
1904年冬,江浙地区的革命团体光复会在上海成立,成员有蔡元培、陶成章、龚宝铨等,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誓词,章炳麟在狱中参加了光复会的创立
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针对康有为有关“中国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观点,他指出“公理之未明,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当时革命派从思想上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重要著作
《革命军》
革命团体的涌现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宣传活动,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也推动了各地革命团体的先后成立
1903年,留日学生中的激进分子秦毓鎏等组织了一个小团体——青年会,它“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
拒俄运动中,青年会成员均参加“拒俄义勇队”
拒俄运动失败后,义勇队又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
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法令
共进会,于1907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人有焦达峰,孙武等,共进会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主张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

四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帝 国主义 不甘 心 自己 的失败 。 汉铁 路 开工后 , J r J 它 们 叫嚷 :川 路 不借外 款 ,不雇 外 国技 师 ,现在 居然 开 “ 工 , 国前途 叵 测 , 球 列强 均 当留意 。” 并 加紧推 行 中 环 @
受大弊” ⑦。为 救 亡御侮 而 争路 的呼声 日趋 高涨 。 同 年 。 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的成立 , 四川保 川 是 路 斗争 的起点 。川路 公司决心 中国人 自办川汉铁路 ,不 “ 招外股 , 不借外债 ” “ ,以辟 利源而保 主权 ” 表示 了 四川 ③, 人 民 自力 更生 、团结 图存 的意 志和 在 四J 实 行交 通运 l 』
辛 革 国 专 亥 命1 年 0 0 栏
原 料 。 因此 , 它们 掠夺 四川 铁路 主权 的 贪欲格 外 急切 。 特别 是 对 于 由四J 、 l 湖北 自办 的Jf I l 汉铁 路更 是 “ 臂坐 攘
索 ” “ 求 强取 , 端纷 扰 ” 围绕川 汉铁 路得 失 的斗争 。计 百 。 就 成 了二 十世 纪初 年 四 川 人 民 同帝 国主 义 斗 争 的焦
派 、 民、 人 、 农 工 城镇平 民 , 国士绅 等组 成 的 强大 的联 爱
师 詹 天佑 被聘 为川 汉 铁路 总工程 师 , 亲赴 工段 , 定路 勘 线 , 定开 工计 划 。一 九 。九年 十二 月二 十八 日, 制 川汉
合阵 线 , 成 了四J 爱 国民主运 动 的空前 高 涨 。 一运 促 l f 这
动正 如林伯 渠 同志所 说 :它反 映 了当 时全 国人 民的爱 “
铁 路在 宜 昌举 行 开工典 礼 。 东西宾 侣 , “ 联盛 来观 , 诧为
盛事” 。川 汉铁 路 在宜 昌至 归州 间三百 里 地段 “ 同时兴 作 ” 给帝 国主 义 以当头棒 喝 , ⑩, 显示 了中国人 民反帝 爱 国的伟 大气 魄 和奋发 图强 的英 雄 气概 。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他们除认真学习科学 知识 外 , 以创办刊 还 今变得如 此强大 ?中 国的 出路在 何方 ?这 是 时代 留给 他 下 。在 留学期间 ,
以 后 , 籍 学 生 赴 日本 留 学 的 人 数 不 断 增 加 。 “ 9 6年 全 川 10
0 这是历年最 高数 字 ,I 川 省独 居 鸦 片战争 后 , 方 列强 肆 无 忌 惮地 蚕 食 没 落的 清 王 国留 日学生达到 80 0余人 , 西 8 0 占十分 之 一 。 ] 0, ”4 据 统 计 , 10 ~1 1 ( 从 9 1 9 1年 间 , 川 朝, 将中国一步步地推 向半 殖 民地 半封建社 会的深 渊。在 9 3 他们 不 亡种灭 国的危机面前 , 阶级都 曾探索过 中国 的出路。但 籍 留 日学生总数达到 184名 。在 1本 留学期 间, 各 无论 是地 主阶级 的洋务 运动 , 还是农 民 阶级 的太平 天国起 但 接 受 了西 方 资 产 阶级 民 主 思 想 并 通 过 办 报 刊 等 方 式 积
战争爆发 , 没落 的清 王朝被蕞 尔小 国 日本击败 。这 一结 局 犹如一声惊雷 , 震聋 发聩 , 人深 省。 国人 不得 不对 日本 发 刮 目相看 , 同时也在反思 : 同样是“ 师夷” 为何昔 日小 , 3 但时 刻 身怀 祖 国, 系天 心
《 鹃声》 四川 》 积极宣 传民主革命思想 ; 制武 器弹药 , 学 不 切 要 者 , 人 已删 节 而 酌 改 之 。 中 、 情 势 风 俗 相 近 , 和《 , 研 东 东
策划武装革命 ; 参加 中国同盟 会 , 扩大革命 组织 。回国后 , 易仿行。事半 功倍 , 无过 于 此。 L ( ”l 】 受 此影 响 , 数 出 多
而且 回 他 义, 或是康 梁领 导 的维 新 运 动 , 没有 改 变 中 国 的命 运。 极 宣 传 , 将之 作 为 挽 救 民族 危 亡 的 手 段 ; 国 后 , 们 都 并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 , 以容 闳为代表 的爱国志士将 目光投 又发动了一系列 旨在推 翻清王朝 的革命 运动 , 积极投 身 向西 方 , 开 了 中 国 留 学 运 动 的 序 幕 。 19 拉 85年 , 午 中 日 于 辛 亥 革命 。 甲

晚清政府对留日学生监督制度论析

晚清政府对留日学生监督制度论析

晚清政府对留日学生监督制度论析[摘要]甲午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下,广大学子以留学东瀛为强国之途径纷纷赴日,举国上下形成了轰轰烈烈的赴日留学热潮。

清政府为了能够培养出维护其统治的所需人才,制定了监督制度,并派遣留学监督,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各种社会活动进行监视、管理。

这些措施虽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挽救腐朽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相反却使大批的留学生走向清王朝的对立面,成为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关键词]晚清;留日学生;监督制度甲午之战堂堂大清帝国的惨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极大地刺激了晚清政府和国内的知识界,有识之士意识到“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榎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这是当年先觉之士究根溯源后得出的一致答案。

朝廷中的一些大员也欲借鉴日本经验,纷纷上书,奏请向日本派遣游学生,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上奏中提到“奖劝游学……以日本为最善,文字较近,课程较速;其盼学生成就之心,至为恳切。

传习易、经费省,回国速,较之学于欧洲各国者,其经费可省三分之二,其学成及往返日期可速一倍。

江鄂等省学生在日本学堂者多,故臣等知之甚确,此时宜令各省分遣学生出洋游学,文武两途及农工商等专门之学,均需分门肄业……最为善策。

”因此,甲午之后,全国迅速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

1 留日学生监督制度产生的原因1.1 留学生人数增多1898年,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各省督抚相继派遣学生赴日,官费与自费学生纷纷涌入日本,“1899年增至二百名,1902年达四五百名,1903年有一千名;到了1906年,有谓竟达一二万名之多。

”由上表可知,1906年留日生的数量达到了八千多人,1906—191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达到万人以上。

随着留日学生人数的增多,在留学生中,自费生比例的增加更为惊人。

1902年,梁启超在其《行人失踪》中说:“东京现时留学生数百人中,官费者仅强半身,余皆自备资斧,茹根尝胆而来者。

吴玉章与辛亥革命

吴玉章与辛亥革命
一 直 革命 到 最 后一 息
都始 终站 在 时 代
,
, 吴 玉 章投 身 革命
是从 参加 和 领导 辛亥 革命 开始的
。 。

吴 玉 章 之 所 以 走上 革 命道 路
” ,
根据
,
他 的 回 忆 和 自述
,
可 以 概括 为 以 下 几 方 面 的 因 素 吴玉 章 出 生 在

一 是 良好的 家庭教 育 在 父 母 的 严格 教 育下 品性
吴 玉 章 因此被
,
判刑半 年
只 因他 尚在 求学

才 被批 准 缓期执 行

( 三 ) 支 持和 参 与 反 清 武 装 起 义
从 1 9 0 6 年 开始
同盟 会 在 国 内连续 发 动 武 装 起 义

力 图 推翻 卖国的 清 王 朝
日本 ,
,
,
鼓动
大家坚 持到 底 斗争
支持 了九 个 多月

终 于感 动大 家

,
重 新恢 复 组 织
继续 展 开
迫 使 日本政 府承 认 了 中国留 日学生 会 馆的 合法 权 利
( 二 ) 积 极 宣 传 民 主 革命
同盟 会 成 立 后
,
,
革命 派 和 改 良派分 别 以 《民 报 》和 《新 民

丛 报 》为 主要 阵 地

昊 玉 章 积 极 地 宣 传变法 维 新运 动 仍 然 不 屈不 挠
,
成 了邻 封各 县的 一个 新政 的 宣 传者

,

在戊戍 政变



,
力 说 新政仍要 实行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组图: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2010年10月27日 08:56:39 来源:人民政协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秋瑾演讲人:王晓秋编者按: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着重想分析探讨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怎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

近代留日学生的革命性

近代留日学生的革命性

近代留日学生的革命性《浙江潮》编辑群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

他们在短暂的一年办刊时间里,以期刊为阵地,发表了大量倾向革命的文章,是近代留日学生文本革命的典型。

《浙江潮》编辑群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共性与个性特点,他们的思想在倾向革命的同时,仍有青年人所特有的稚嫩和时代的弱根性。

以《浙江潮》编辑群为代表的近代留日学生所掀起的文本革命,具有科学性和国际视野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

不仅对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同时对其后的思想解放和革命思潮,均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近代留日学生;《浙江潮》;编辑群;学生革命【中图分类】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3-0125-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CAAll0102)刘训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浙江宁波315211)日本是中国辛亥革命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特别是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期刊,客观上促成了191 1年革命所需思潮的加速演进。

《浙江潮》是浙江籍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在学生革命思潮如火如荼的1903年正月创办,它非常鲜明地代表了当时一大批留日学生刊物的特点,特别是编辑人员体现出来的江南人士所特有的才情与革命性,更使得这份稚嫩的刊物勃发出青年人的朝气与豪情。

以《浙江潮》为代表的近代留日学生的革命性,既体现于文本所表现的科学启蒙、国际视野,又深具地域文化特色。

它总体上的革命性,成为推动当时年轻人思想集体“左”倾的重要力量,并对后世不断革命的社会思潮起了先锋作用。

一、《浙江潮》编辑群的形成《浙江潮》编辑群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他们来自于浙江境内不同区域,身份、性格与思想倾向也有很大的不同。

《浙江潮》的创刊是时势激荡的产物。

1900年冬,唐才常因汉口组织“自立军”事泄露遇害,蒋百里(方震)激于义愤写诗悼念,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受到政府压力,拟将他除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李成波朱华(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在这一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还是回国后,他们都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关键词:四川留日学生辛亥革命特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孙中山、黄兴等人功不可没,但四川①留日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既是革命理论宣传者,也是革命实践者。

他们怀着救亡图存的目的而留学日本。

在留学期间,他们创办了《鹃声》和《四川》,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研制武器弹药,策划武装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扩大革命组织。

回国后,他们又著书立说,发展同盟会员,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通过发起保路运动,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埋葬了清王朝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做初步考察,有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斧正。

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肆无忌惮的蚕食没落的清王朝,将中国一步步的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亡种灭国的危机面前,各阶级都曾探索过中国的出路。

但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或是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容闳为代表的爱国学生将目光投向西方,拉开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序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没落的清王朝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

这一结局犹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

国人不得不对日本刮目相看,同时也在反思:同样是“师夷”,为何昔日小国如今变得如此强大?中国的出路在何方?这是时代留给他们的思考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留学日本并不是偶然。

日本“师夷”的成功既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的①本文所指“四川”,均系近代以来的四川,包括今重庆。

榜样,又增强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信心。

此外,文化、地理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对此,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就曾写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费省,可多遣。

一去华近,易观察。

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1]965受此影响,多数出国者选择留日,“回首西蕃无净土,奋身东渡探神山”[2]P67。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部分爱国志士放下了昔日“天朝上国”的尊严,东渡日本向对手学习,从而掀起了20世纪初的留学日本的热潮。

1901年,四川选派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其人数是二十二人”,[3]P209揭开了川籍学生留学日本的序幕。

从此以后,川籍学生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

“1906年全国留日学生达到8000余人,这是历年最高数字,川省独居800,占十分之一。

”[4]P409另据统计,从1901年到1911年间,川籍留日学生总数达到1894名。

①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们不但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通过办报刊等方式积极宣传,而且将之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回国后,他们又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并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二川籍留日学生虽处他乡,但时刻身怀祖国,心系天下。

在留学期间,他们除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外,还以创办刊物、研制武器和组织同盟会等方式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创办革命刊物,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革命的兴起离不开革命思想的传播。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大众对清政府的腐朽卖国和帝国主义的野心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和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重视不够。

因而,要实行资产阶级革命,对大众进行思想启蒙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晚清众多资产阶级性质的报刊杂志的兴起正源于此。

1905年,孙中山先生成立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机关报来向国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06年以后,清政府严厉查禁革命刊物,《民报》很难运进国内。

为了继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各省留日学生纷纷以本省的名义创办各种刊物。

由川籍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鹃声》和《四川》应运而生。

①数据来源于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09。

《鹃声》于1906年在东京创刊,主要负责人有雷铁崖、董修武、李肇甫等,先后出版三期,它是近代川籍留日学生在国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它以“发明公理,拥护人权”为宗旨,其名称也蕴含了深刻的含义:“我们这个报取鹃声的意思,原来是望我们四川人,听了鹃声二字,就想起了亡国的惨历史,……所以本社同人,欲效啼鹃,把以上所说这些事情,及如何造就新中国,救我四百兆同胞的法子,一期一期的说了出来”。

[5]P555《鹃声》虽系川籍留日学生主办,但并没有地域偏见。

它不仅关注四川的处境,也关注国家的命运。

因为他们认为:“今满虏亡中国,则中国全体皆鹃声矣!全体皆有亡国之痛矣!夫岂四川一隅有杜鹃之啼血呼?故吾党之取《鹃声》,非仅四川人啼四川,实合中国人而啼中国。

”[5]P556 由于清政府的镇压和查禁,《鹃声》出刊两期就被迫停刊,但对革命思想的传播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仅出版的两期杂志中,还是刊载了许多宣传革命思想的文章,如《说民气》就高呼“我们做了主人的自己,振作起精神来,中国就有救了”。

[4]P512《说报》曾写道:“如今我们是居于文明国,要讲自由权,自由权者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三大自由也”[4]P516,更体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中国已亡之铁路说》则痛斥了清政府的卖国面目。

此外还有《檄告蜀人当先天下兴光复军》、《四川人之生活程度》、《亡国灭种之一问题》、《亡国灭种问题之解释》、《论改变陆军的法子》、《四川人惊醒!中国人惊醒!》、《中国已亡之铁案说》、《热心筹蜀之鉴》、《再评四川高等学堂》、《瓜分中国之原动力》等文章,用醒目的标题和犀利的语言揭示了晚清中国所面临的险恶环境,以此来唤醒酣睡的中华民族。

在《鹃声》被查禁后,川籍留日学生并没有放弃革命宣传。

他们又以《鹃声》为基础,于 1907年11月在东京创办了《四川》杂志。

其主编有吴玉章、雷铁崖、邓絜等,出至第四期后停刊。

他们创办《四川》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本社同人,以中夏阽危,乡邦锢蔽,爰推四川以爱中华之义,创办本杂志,专为西南半壁警钟。

”[4]P542《四川》是一份综合性的报纸,在当时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它的特点是:“对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坚决反对清朝反动统治,主张革命。

”[6]P94创刊后,曾发表了《敬告全蜀》、《过去之四川》、《论政党与国家关系》、《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论地方自治》、《吞灭四川策》、《殆哉苏杭甬铁路,危哉川汉铁路》、《学生与政治》、《列强协约与中国危机》等文章,积极宣传救亡图存思想;留学生们还翻译了日本的《对清政策》、《英俄协约与中亚》等揭露列强侵华的文章。

此外,“即使是诗词小品,也大都是沉痛的忧时爱国之声,而绝少无聊的吟风弄月之作。

”[6]P94-95这些文章,或针砭时弊,揭露清王朝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本质,鼓励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或为国家前途献计献策,犹如一警钟,惊醒沉睡中的国人。

虽然《四川》仅出版三期,但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发行的数量上来看,《四川》第一、二号出版后半个月,又再版发行,各售4千多份,第三号售5千份;从发行的范围上看,除东京以外,在国内遍及数省,“除了四川省内一些府州县厅外,尚有上海、北京、汉口、西安、贵阳、宜昌、昆明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和云南的一些府州县,还有国外缅甸的瑞波、法国的巴黎、安南的河内和日本的一些地方。

”[7]P613吴玉章认为,“《四川》杂志在当时的中国要算是最进步和最革命的刊物之一”。

[6]P952、研制武器装备,策划武装革命川籍留日学生除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外,还积极研制武器,为武装革命作准备。

在当时,起义主要是靠大刀、梭镖、鸟铳和土炮等传统武器,这大大制约了革命的发展。

如何获得精良的武器装备对于革命党人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除部分购买外,川籍留日学生也常常冒着生命危险自行研制。

“炸弹之王”喻培伦就“穷搜各国制炸秘籍”[2]P55,并“殚精极虑以验之”[2]P55,甚至为此残废了左手。

吴玉章曾赞赏到:“他越发精心研究,终于制造出一种威力强大的炸弹。

由于改进了发火机关,只要收藏得当,它平时绝不致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而且他还把炸药的外形,作得与朝鲜特产的麻糖极其相象,这样就便于往来携带,不易被检查发觉。

”[6]P103“几尺电丝难再续,一筐炸弹奋当先”,[6]鉴于喻培伦在辛亥革命当中的大无畏精神,革命胜利后,在孙中山追赠的四川三大将军中,喻培伦位居其一。

除喻培伦之外,在日本学习研制弹药的还有熊克武、谢奉琦、黄复生等人。

谢奉琦就曾“日夜研习于横滨山下町,试验中屡濒于危,而亦逐渐得其端倪。

”[8]P162后经孙中山介绍,“又得识日本革命志士宫崎寅藏,经其介绍入日人小室氏私立兵工厂,始获制造枪药全术。

”[8]P162留日学生所制弹药,被广泛用在起义暗杀活动中。

1910年,喻培伦、黄复生等预谋用自制炸弹暗杀摄政王载沣。

清政府“发觉炸弹后并未声张,先拿到外国使馆找专家鉴定。

外国专家说:‘这炸弹威力强大,技术高超,绝非中国境内制造’”, [6]P107炸弹之精可见一斑。

在广州起义前夕,“喻云纪等还专门设立了制造炸弹的机关。

”[6]P109广州起义“所用之炸弹,多出其手制造”。

[2]P563、参加中国同盟会,扩大革命组织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部分川籍留日学生逐渐放弃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转而参加中国同盟会,走上了反抗清王朝的道路。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川人加盟者有数十人,选任重要职务的有:总部评议部评议员熊克武、但懋辛,执行部书记李肇甫,四川省分会分会长黄树中”。

[9]P2-3在“1905—1906年同盟会会员名册上,四川籍同盟会员有127人,占会员总数960人的13%强,仅次于广东和湖南”。

[4]P520川籍留日学生积极参加同盟会,为东京同盟会的组织工作做了突出贡献。

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远影响来看,许多会员返川后,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火种从东京传入四川,为四川各地同盟会支部的建立和革命的发展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三川籍留日学生回国后,纷纷投入到革命宣传和革命实践中,并涌现了一批诸如邹容、喻培伦为代表的革命者。

特别是众多留日学生投身于保路运动,直接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与《革命军》著书立说,进行革命宣传是川籍留日学生回国后为救亡图存而采取的最普遍的革命方式,其中又以邹容最为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