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用的与时间有关名称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辅导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风师名飞廉雨师名屏翳云师名丰隆日御名羲和月御名望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
《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
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
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和方法
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和方法一、名称在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主要有四个:年、月、日和时辰。
1. 年:古代人们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作为计算单位,将其称为一年。
中国古代历法中,年份通常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的方式进行表示,例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 月:月份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所需时间的1/12,古代人们将其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以月亮的形状来命名,比如正月、腊月等。
3. 日:日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24小时。
古代人们用太阳的位置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比如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
4. 时辰: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小时。
时辰的名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例如子时、丑时等。
二、方法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日晷和水钟。
1. 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的影子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由一个直立的棍子和一个指示时间的阴影投射器组成。
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日晷可以通过阴影的位置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从而记录时间的流逝。
2. 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的流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由一个漏斗和一个容器组成。
将水注入漏斗,水会通过细小的孔洞慢慢流入容器,通过测量水位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从而记录时间的流逝。
除了日晷和水钟,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计时方法,比如漏刻、蜡烛计时和沙漏等。
漏刻是利用沿斜面流动的水滴来测量时间,蜡烛计时是利用蜡烛的燃烧速度来测量时间,沙漏是利用沙子通过细小的孔洞流动的速度来测量时间。
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没有现代科技和精确的仪器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成功地记录了时间的流逝。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的概念,也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主要有年、月、日和时辰,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有日晷和水钟。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古代人们的努力下,成功地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今,我们虽然有了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计时工具,但是我们应该铭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古代计时方法
辰土,代表医巫卜相、宗教等相关之人,引申为执法人士,倔强好斗。性格激昂、强大和独立。
地支中,只有龙为图腾物,人未曾见。龙为图腾,麒麟也是图腾,因此图腾之物都可以归到龙类,用辰来表征。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3,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4,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其中《史记?老子申韩列传》里提到:老子对孔子说,不要一天到晚总是充满斗志想要成就功业,计划着将来如何如何,这样其实无益于自身,并且也恐怕活的不长久,在社会上发展的好,将来会有后遗症。孔子听了他的话,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可以“乘风云而上天”,年轻的孔子,认为老子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文言文表示时间的句子精选281句
文言文表示时间的句子精选281句(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讲话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entence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表示时间的句子精选281句文言文表示时间的句子精选132句1.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文化常识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源于课堂]《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都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拿纪年来说,既有干支纪年,也有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有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七月既望”;纪时如“五鼓”。
[拓向课外]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代历法
国古代文化----古代历法什么叫历法?简单说来,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
具体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
时间的计量单位也和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
但是,人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用和生产实践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作为天然计量时间的尺度,这对人们计量时间的工作,将带来极大方便。
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回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三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
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
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
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
成文的历法从周未到汉初的《古四分历》开始,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
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进等。
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治历方法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这就是俗称的六十甲子。
古人常用干支纪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一般认为从东汉建成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我国使用干支纪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中国古代治历注重天象的观察,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阳为观测目标的计时仪器,结构简单,是中国流传于世最古老的天文仪器。
由于其创制年代久远,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发展而来,而日晷则是再由圭表演变而来。
初中阶段常用的四种历史纪年法
初中阶段常用的四种历史纪年法01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
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
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
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
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
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在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一天被分为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有独特的称呼。
下面将介绍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及其含义。
1. 子时子时是指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的时间段。
在中国古代,子时被认为是一天的开始,也是阴阳交替的时刻。
子时的到来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人们通常在这个时候安静休息或做一些祈福的仪式。
2. 丑时丑时是指凌晨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丑时的名称来源于十二地支中的“丑”,代表着地支的第二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丑时被视为阴气最重的时段,人们相信此时鬼魂活动频繁,因此多数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深度睡眠。
3. 寅时寅时是指凌晨三点至五点的时间段。
寅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三位,寅时是阳气逐渐抬头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相信寅时是最适合进行修炼和学习的时间,因为此时人体的精神状态最佳,容易保持专注。
4. 卯时卯时是指早晨五点至七点的时间段。
卯是地支的第四位,与寅时相邻。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卯时属木,代表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人们认为卯时是最适合进行晨练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也是精力充沛的开始之际。
5. 辰时辰时是指早晨七点至九点的时间段。
辰是地支的第五位,也是五行学说中的土。
辰时代表着阳气渐长,大地回春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多数会在辰时进行一些劳动或事务,如农耕、工作等,以借助大自然的能量来完成任务。
6. 巳时巳时是指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的时间段。
巳是地支的第六位,与卯时相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巳时被视为阳气最盛的时刻,人们相信此时进行一些重要的决策或商谈会更加顺利成功。
7. 午时午时是指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的时间段。
午是地支的第七位,代表着日正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午时被视为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刻,此时人们会选择午睡来保持体力和精神的平衡。
8. 未时未时是指下午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未是地支的第八位,与午时相邻。
在古代,未时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疲惫的时刻,人们通常会选择休息或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喝茶等。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时间名词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
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时间不大叫做“旋”,“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倾之”是一会儿,“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短暂;“少顷”、“未几”和“逾时”,也是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这段时间称“居有间”,“方”即正当某时候,“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期年”表示一周年。
“来年”即为第二年,表示年年用“累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也称“岁晏”或“岁阑”,要记诗文时间词,正确理解是关键。
口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初中文言文中,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方面,有时与时间不无关系。
时间和纪年
国际通用公元纪年,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式 采用公元纪年。
公 元 一 年
把传说中耶稣诞 生的那一年定为 公元元年
公元 后
前 元 公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享年几岁?
72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 年,灭字数
• • • • • •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 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 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 (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 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 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 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汉武帝
209
数 轴
计算时间长度的小窍门: (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 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 (2)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 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享年几岁?
世纪
公元前 1年——
• 清朝 • 天命:1616年—1626年 • 天聪:1627年—1635年 • 崇德:1636年—1643年 • 顺治:1644年—1661年 • 康熙:1662年—1722年 • 雍正:1723年—1735年 • 乾隆:1736年—1795年 • 嘉庆:1796年—1820年 • 道光:1821年—1850年 • 咸丰:1851年—1861年 • 祺祥(未及行):1861年 • 同治:1862年—1874年 • 光绪:1875年—1899年、1899年—1908年 • 保庆:1899年4月 • 宣统:1909年—1911年、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
有关日晷和圭表的介绍
有关日晷和圭表的介绍一、日晷1、简介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2、概述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
最常见的设计,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谓的庭园日晷,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将跟着变动。
其实,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
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3、常见分类(1)水平式日晷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E)是最常用的日晷,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盘,日晷轴的倾斜度,依使用地的纬度设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才能确定。
适合低纬度的使用。
(2)赤道式日晷赤道式日晷(The ERquatorial Sundial)是依照使用地的纬度,将轴(指时针)朝向北极固定,观察轴投影在垂直于轴的圆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装置。
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圆盘上的影子会分在圆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的使用。
若将圆盘改为圆环则称为赤道式罗盘日晷。
(3)极地晷极地晷(TheRE polar Dial)供指时针投影的平面与指时针平行,即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并朝向正北。
时间的刻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图来处理,投影的时间线是平行的线条。
适合各种不同的纬度使用。
(4)南向垂直日晷南向垂直日晷(Vertical Direct South Dial)刻度盘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
“十二时”:古代时间的秘密
“十二时”:古代时间的秘密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3期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而独创于世的。
古代中国人从中抽象出敬天顺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
十二时辰到底是什么十二时即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而独创于世的。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叫“夜半”。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到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鸡鸣”在十二时中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
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
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日中”是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
“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
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探究变化的尺子:时间与纪年
课后作业
根据下面的材料制作关于楼兰古城历史变迁的年代尺,制作 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 公元6年,楼兰古城作为楼兰古国的故都,是丝绸之路 的一颗璀璨明珠,水丰草茂,阡陌纵横,鸡犬相闻。 到公元4世纪,楼兰古城神秘消失。 1900年3月,瑞典地理探险家斯文 ·赫定闯进了亚 洲腹地沙漠中的这座古城遗址,发现了已废弃的楼兰古城。 斯文 ·赫定在楼兰古城遗址中盗挖了许多古钱、汉文书、 丝织品以及反映“春秋战国时代”的劳作工具,运回欧洲。 楼兰遗址的发现,轰动了中外考古界,20世纪70年 代末,中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楼兰古城遗址作了三次考察。
最早的年号:
西汉武帝刘彻。刘彻即位之年(公元前 140年),即为建元元年。一年的时间里,使用了十八个年号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清圣祖玄烨在位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历 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康熙”也是 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
根据以上的历史事件,制作一个年代尺
袁世凯的“洪宪”年号,只用了83天。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
宣布恢复帝制,准备于
1916年元旦废除民国纪
元,改为洪宪元年。在 全国人民坚决反对下,
袁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中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年: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十日,各省 代表开会于南京,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并决定采用公历纪年。结束了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方 法。
公元前3世纪
公元1世纪
1、用世纪来表述公元前229年和25年
公元前3世纪
2、用世纪和年代来表述:
公元1世纪
1861年 1990年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50年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1)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1)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 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幵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幵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幵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幵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幵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古代半个月的叫法
古代半个月的叫法1.引言1.1 概述古代人民对时间的计算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对半个月的特殊称呼。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古代半个月的叫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的调查和分析,以期对这一古老的时间概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解读。
在古代,时间的划分不像今天一样精确,而是以天文现象和自然规律等为参照。
半个月这一时间段的划分在古代十分重要,因为它与月亮的变化密切相关,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在本文的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古代半个月相关的叫法,其中包括“上旬望”、“中榜圆”、“下两青”等。
这些叫法多源自于古代历法体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我们将尝试还原古代半个月的叫法内容和应用场景,并探讨它们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另外,我们也将考察与半个月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以丰富对这一古代时间概念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古代人民的时间观念和文化体系,并探索这些叫法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对于时间的划分和叫法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节气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的规律和习俗。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半个月的叫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期待能够揭示古代社会的时间观念和文化特色,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思考角度。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1.1 概述(Overview):简要介绍古代半个月的叫法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Purpose):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古代半个月的叫法。
2. 正文部分(Main Body):2.1 古代半个月的叫法1:详细介绍一种或多种古代描述半个月的名称,包括来源、含义以及在古代社会的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变化和演变。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精华知识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见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里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②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会宾客大宴。
(林嗣环《口技》)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蒲松龄《狼》)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罗贯中《杨修之死》)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⑥急令医土调治。
(罗贯中《杨修之死》)例①〜④“忽” “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 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常用的与时间有关名称
一、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
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
日入时称夕、暮、晚
日入后依次为黄昏、人定、夜半(或叫夜分)、鸡鸣、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二、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三、十二时辰别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午时三刻: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