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收发系统设计概述
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带电路图和代码)
1 引言伴随着短距离、低功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成熟,无线数据传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的领域。
与有线通信方式相比,无线通信以其不需铺设明线,使用便捷等一系列优点,在现代通信领域占重要地位。
但以往的无线产品存在范围和方向上的局限。
例如,一些无线产品在使用时,无法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者;还有一些无线产品不能很好地显示参数或状态信息,如果能在系统中增加一块小型液晶显示电路,产品不仅能向用户显示其状态或状态的改变,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正如人们所发现的,只要建立双向无线通信-双工通信并且选择成本低的收发芯片,就会出现许多新应用。
本次设计主要是利用无线收发电路,加上单片机控制与液晶显示制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收发系统。
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需求,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方案成本低,体积小,低功耗,集成度高,尽量无需调外部元件,传输时间短,接口简单。
nRF401是国外最新推出的单片无线收发一体芯片,它在一个20脚的芯片中包括了高频发射、高频接收、PLL合成、FSK调制、多频道切换等功能,并且外围元件少,便于设计生产,功耗极低,集成度高,是目前集成度较高的无线数传产品,它为低速率低成本的无线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
2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2.1 系统组成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有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三种。
本系统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接收器和数据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nRF401进行,构成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整个系统中,两数据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采用433MHz的频段作为载波频率,收发通过串口通信。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可以分为无线收发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按键电路四部分组成,系统原理如图2-1所示:图2-1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原理图2.2 实现过程当我们需要发送数据时,使用按键来输入所需发送的信息。
按键与单片机AT89S52的P3.2-P3.5口相接,单片机的 P1.0口控制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并且TXD 端与收发器输入端相连,通过TXD将数据传入收发器,收发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FSK调制,将信号发送出去;接收端的收发器通过解调,将载波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完成信息传输过程;收发器的输出端通过RXD端将数字信号输入到单片机;单片机将数据传送到显示器,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数据发送与接收并显示的过程。
基于 51 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
基于 51 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摘要:系统使用 51 单片机通过NRF24L01 模块远程传输数据,接收端通过NRF24L01 模块接收无线数据。
处理后由液晶进行数据显示,可根据需要设置声音提示。
系统接收与发送端模块均单片机、无线发送模块/ 接收、显示、声音提示模块。
关键词:51 单片机;NRF24L01;液晶显示;无线通讯1硬件设计1.1系统组成该系统将数据经过控制器由无线发送模块进行远距离发送,再通过接收端进行无线数据接收。
接收的数据经控制器处理后由液晶显示器显示,并根据需要可以实现一定的声音提示。
1.2无线收发模块本设计使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数据的传送,能够实现此功能的硬件电路模块总类较多。
为符合设计需求,采用以NRF24L01 为核心的无线通讯模块。
该方案可以使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体积小等特点。
NRF24L01 无线模块出至 NORDIC 公司。
其工作频段在 2.4G— 5GHz,该模块正常工作电压为 1.9V—3.6V,内部具有 FSK 调制功能,集成了 NORDIC 公司自创的增强短脉冲协议。
该模块最多可实现 1 对 6 的数据发送与接收。
其每秒最高可传输两兆比特,能够实现地址检验及循环冗余检验。
若使用 SPI 接口,其每秒最高可传输八兆比特,多达 128 个可选工作频道,将该芯片的最小系统集成后,构成NRF24L01 无线通信模块。
1、引脚功能此模块有 6 个数据传输和控制引脚,采用 SPI 传输方式,实现全双工串口通讯,其中 CE脚为芯片模式控制线,工作情况下,CE 端协配合寄存器来决定模块的工作状态。
当4 脚电平为低时,模块开始工作。
数据写入的控制时钟由第 5 脚输入,数据写入与输出分别为 6、7 脚,中断信号放在了第 8 脚。
2、电器特性NRF24L01 采用全球广泛使用的 2.4Ghz 频率,传输速率可达 2Mbps,一次数据传输宽度可达 32 字节,其传输距离空旷地带可达2000M 此模块增强版空旷地带传输距离可达 5000M—6000M, 因内部具有 6 个数据通道,可实现 1 对 6 数据发送,还可实现 6 对 1 数据接收,其工作电压为 1.9V-3.6V,当没有数据传输时可进入低功耗模式运行,微控制器对其控制时可对数据控制引脚输入 5V 电平信号,可实现 GFSK 调制。
基于CC1101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基于CC1101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刘雪亭【摘要】无线射频收发系统是近年来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模块电路。
该系统由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组成,以单片机C8051F310作为控制核心部件,基于无线收发芯片CC1101构成的通信传输模块系统,实现信息的无线收发。
本文对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其软硬件设计过程。
%Wireless RF transceiver system is the fastest and most widely used in the communication field 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transmitting module and a receiving module.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8051F310 as the core component, and a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module system based on the wireless transceiver CC1101 is realized. 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working mode are analyzed, and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process is given.【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6(024)018【总页数】4页(P123-125,128)【关键词】CC1101;C8051F310;发射模块;接收模块【作者】刘雪亭【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 628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无线射频收发系统是近年来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
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无线收发系统设计首先,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需要确定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和RFID等。
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
其次,需要设计无线收发系统的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发射机通常包括信号源、调制电路和功率放大器等。
信号源用于产生要发送的信号,调制电路用于将信号进行调制,将信息嵌入到载波中,功率放大器则用于将调制后的信号放大,以便进行传输。
接收机通常包括天线、解调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等。
天线用于接收到达的无线信号,解调电路用于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信号处理电路则用于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所需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设计无线收发系统的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用于控制无线收发系统的工作,并处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软件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调制解调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通信协议模块等。
调制解调模块用于进行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得到所需信息,通信协议模块则用于控制无线收发系统的工作,确保信息的可靠传输。
最后,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
例如,信号的传输距离、速率和功耗等。
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的特点,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总结起来,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需要确定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设计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并考虑特殊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无线收发系统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的要求。
无线收发器设计指南: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篇
目录分析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收发器在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中扮演着举 足轻重的角色。本书《无线收发器设计指南: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篇》旨在为 读者提供关于无线收发器设计的全面指南,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无要介绍无线收发器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我们将讨论无线收发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基本组成和分 类。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无线设备的关键技术,包括蓝牙、Wi-Fi、蜂窝通信等。 这些技术在当今的无线通信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本书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这些技术的窗口。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不仅了解了各种 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还对它们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无线收发器设计指南: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篇》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的原理和技术,还启发了我对未来无线通信发 展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从事无线通信领域工作的工程师、设计师或 研究人员都会有所启示和帮助。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无线收发器的测试与验证技术。测试是确保无线收发 器性能的关键步骤,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同时,我们还 将介绍一些先进的测试仪器和工具,如信号源和频谱分析仪等。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无线收发器应用案例,深入探讨其在 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中的应用。这些案例包括蓝牙、Wi-Fi、蜂窝通信 (2G/3G/4G/5G)等。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线收发器的 实际应用和优化方法。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无线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语音通话、视频会议和数据传输 时,我们都在依赖无线通信技术。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线通信背后的原理和技术仍然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为了揭开这个神秘面纱,我阅读了《无线收发器设计指南:现代无线设备与系 统篇》这本书,这是一本为无线通信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全面、深入洞察无线 收发器设计的指南。
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
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收发系统在各种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监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而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具有功耗低、性能稳定、功能丰富等特点,因此在无线通信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一、系统架构设计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通常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
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主控单元、无线收发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部分,而软件设计则涉及到系统的逻辑控制、数据处理、通信协议等方面。
1. 主控单元选择在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中,选用STM32系列微控制器作为主控单元是一个常见的选择。
STM32系列微控制器具有低功耗、高性能和丰富的外设资源等特点,适合用于无线收发系统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型号的STM32微控制器,如STM32F1、STM32F4等系列。
2. 无线收发模块选择无线收发模块是无线收发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实现无线通信功能。
在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中,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无线收发模块,如NRF24L01、CC1101等。
这些无线收发模块具有功耗低、传输距离远、通信稳定等特点,适合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控器等场景。
3.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通常需要考虑功耗管理的问题。
在设计时需要合理设计电源管理模块,以提高系统的能效和续航时间。
电源管理模块包括电源转换、电池管理、低功耗设计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供电需求和功耗特性。
4. 软件设计基于STM32的无线收发系统的软件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
软件设计包括系统的逻辑控制、通信协议的实现、数据处理和存储等方面。
在软件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STM32微控制器的性能优势,合理设计系统的任务分配和调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二、系统制作流程1. 硬件制作流程(1)电路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硬件设计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包括主控单元的连接、外围电路的设计、无线收发模块的连接等部分。
课程设计-无线电报收发系统分解
无线电报收发系统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电子101班姓名:学号:目次一、电报发射机 (4)1、调幅发射机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5)2、电报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5)3、电报发射机的设计原理图 (5)4、电报发射机各模块具体设计 (6)4.1、音频振荡器 (6)4.1.1、音频振荡器原理图 (6)4.1.2、音频振荡器仿真波形 (7)4.1.3、音频振荡器仿真频率 (7)4.2、音频放大器 (8)4.2.1、音频放大器电路原理图 (8)4.2.2、音频放大器仿真波形 (8)4.3、载波振荡器 (9)4.3.1、载波振荡器电路原理图 (10)4.3.2、载波振荡器仿真波形 (10)4.3.3、载波振荡器仿真频率 (10)4.4、振幅调制器 (11)4.4.1、振幅调制器电路原理图 (13)4.4.2、振幅调制器仿真波形 (13)4.5、功率放大器 (14)4.5.1、功率放大器电路原理图 (14)4.5.2、功率放大器仿真波形 (15)4.6、电报发射机总原理图 (16)二、电报接收机 (17)1、调幅接收机的作用及目的 (17)2、调幅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7)3、电报接收机的设计原理图 (17)4、电报接收机各模块设计 (17)4.1、选频放大电路 (17)4.1.1、选频网络原理图 (17)4.1.2、放大网络原理图 (18)4.1.3、放大网络仿真波形 (18)4.2、检波解调电路 (18)4.2.1、检波解调电路原理图 (19)4.3、滤波低放电路 (19)4.3.1、低通滤波电路原理图 (19)4.3.2、低通滤波电路仿真波形 (20)4.3.3、低频放大电路原理图 (20)4.3.4、低频放大电路仿真波形 (21)5、接收机总原理图 (22)三、设计心得与体会 (23)四、参考文献 (24)无线电报收发系统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电子101班姓名:学号:摘要:无线电报收发系统设计是继《高频电子线路》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之后又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收发系统设计
这一章讨论了非线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互调、干扰屏蔽和频谱再 生及调制等。还介绍了如何利用非线性分析改善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第六章:移动系统中射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
这一章针对移动系统中的射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自动 增益控制、模/数转换动态范围和电源管理等关键技术。还介绍了如何优化这些 集成电路的性能,以满足移动系统的严格要求。
《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收发系统设计》是一本全面介绍无线通信中射频收发系统设计的书籍,既适 合初学者入门学习,也适合专业人士深入探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射频收发系统 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掌握射频收发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无线通 信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摘录
在无线通信领域,射频收发系统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实现无线 通信的关键,也是决定无线通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 技术的快速发展,射频收发系统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本名为《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收发系统设计》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 指导。
本书还重点介绍了射频收发系统的性能评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评 估射频收发系统的性能,包括传输速率、功耗、稳定性等指标。
还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参数调整来提高系统性能。
本书讨论了射频收发系统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收发系统设计将面临 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展望了未来几年内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可能的创新方向。
《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收发系统设计》这本书的目录覆盖了无线通信中射频收 发系统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术,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这本书对 于从事无线通信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对于相关领 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来说也是一本极好的教材。
基于CC2500的2.4G无线收发系统设计正文(郝兴恒)
基于CC2500的2.4G无线收发系统设计正文(郝兴恒)基于CC2500的2.4GHz无线收发系统设计1.系统方案设计与论证1.1设计要求利用无线芯片设计一个无线收发系统,要求设计达到以下技术要求:①低工作电压,低功耗。
②工作于免费的2.4~2.485GHz免许可证ISM频段。
③各主要技术指标可实现编程控制,要求操作简单。
④高信息传输速率(≥250kbps),支持多种调制方式。
⑤高接收灵敏度(10kbps下-100dBm;250kbps下-90dBm;1%数据包误码率,450KHz数字信道滤波带宽),可编程输出功率控制。
⑥可实现点对多点通信地址控制。
1.2设计方案与论证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系统主要由无线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构成。
1.2.1无线模块根据设计要求,查找工作在2.4GHz频段相应无线收发芯片的datasheeet,从Nordic、Maxic、TI、Silicon Labs等各大公司生产的无线收发芯片中仔细查找筛选,筛选的原则是:①满足设计性能要求②价格合理,容易购买③设计难度小,操作方便。
通过比较,最终选定TI公司的CC2500作为无线模块核心。
CC2500体积小,几乎集成了所有的无线射频功能,灵敏度高,可编程设定主要工作参数,高效的SPI接口,工作在1.8V~3.6V电压范围,功耗低,具有多种调制方式,能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纠错能力强、误码率低。
所需外围器件很少,降低了设计难度;数字特征明显,软件设计难度降低,用户操作也更加简单;收发一体,可实现双向通信。
所以,选择CC2500作为无线核心具有很大的设计优势和价格优势,设计周期短,使用简便,最终产品也能够更快的占领市场。
1.2.2控制模块无线模块选用了CC2500,由于CC2500芯片内部集成了几乎所有的射频功能,控制器只要能控制 CC2500的不同操作模式,写入缓冲数据,通过4线SPI(SI,SO,SCLK 和 CSn)总线配置接口读回状态信息就能达到要求。
数据采集及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Absr c : i p p ri t d c sa s l y t m fd t c u s o n r ls ta s ev r t a t Th s a e r u e i e s s n o mp e o aa a q i t n a d wi e s rn c i e .Th o i i e e c mp s o ft e oi n o i t h s s m mp ea d e s y t eu e . e c n g t h e d a k o e ts i y t i s l n a i O b s d W a e ef e b c ft e t mm e itl d a ay e t aa T e n an e si l t h da e a l z yn n hed t. h l i  ̄a eo t i s s m o a o t eADu 4 u y i t g ae a aa q i t n sse i c r o a n ih p r r a c mr f h s y t i t d p e s h t C8 1f U e r t d d t c u s o t m o p r t g ah g ef m n e n i i y n i o ADC, r ls y ta s t h aat ed t e v r t r u h t eDTU, s g t e c mmu ia o e wo k GPRS Th wi e s rn mi t ed t O t aas r e s h o g h e l h u i h o n nc t nn t r i . e
eo e s s m n ed s n o e cru taes fh t t y e a d t ei f h ic i r i l e i m eh d Ex ei n s h w a es se i h h g t mp i d i t s t o . p r i f n h me t s o t tt tm i h g h h y s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无线收发系统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实现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的一种通讯系统。
它将从传感器或者其他设备中获取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射频信号进行传输与接收。
在实际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中,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收发系统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案。
下文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介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一、硬件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收发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部分。
其中发送端主要是将电信号转化为射频信号进行传输,而接收端则是将射频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
1、发射模块设计发射模块设计中最核心的是无线电频率,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射模块芯片。
首先需要选择一款可控制衰减的功率放大器,以便根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合适的调节。
其次需要选择一款有较多输出功率档位的变频器。
最后需要进行天线设计,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类型的天线。
(如:旋转天线,贴片天线,板载蜂窝天线等)2、接收模块设计接收模块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接收机芯片。
可以选择具有数字解调功能的芯片,以便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通过功率放大器增益的设计,可以使信号幅度调整到最佳值,然后输出给单片机进行处理。
二、软件设计软件设计中需要编写相应的代码程序,对模块控制进行设置,并实现数据的传递。
1、发射模块控制在发射模块控制中,主要是对功率放大器与变频器进行控制。
可以利用单片机的PWM功能模拟模拟电压输出,并实现对变频器的频率和功率的调节。
同时还需要设计相应的信号调制方案,以使数据正确地传输。
2、接收模块控制在接收模块控制中,主要是对解调芯片和功率放大器进行控制,并将解调后的信号数据传输给单片机进行处理。
可以利用单片机的外部中断功能实现接收到数据的中断处理,并利用单片机的USART串口功能实现数据的传输。
综上,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射与接收模块,并进行天线设计。
在软件设计中需要编写相应的代码程序,实现模块控制与数据传输。
无线收发器设计指南: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篇_记录
《无线收发器设计指南:现代无线设备与系统篇》读书札记目录一、无线收发器基础概念 (2)1.1 无线通信原理简介 (3)1.2 无线收发器的功能与分类 (4)1.3 现代无线收发器的发展趋势 (5)二、无线收发器设计要素 (6)2.1 无线收发器的硬件设计 (8)2.1.1 射频前端设计 (9)2.1.2 模数转换器 (10)2.1.3 数模转换器 (12)2.1.4 天线与射频模块 (13)2.1.5 电源管理与稳压电路 (14)2.2 无线收发器的软件设计 (15)2.2.1 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 (16)2.2.2 通信协议与数据处理算法 (17)2.2.3 驱动程序与固件开发 (19)2.3 无线收发器的系统设计与布局 (20)2.3.1 系统架构设计 (22)2.3.2 PCB布局与布线 (23)2.3.3 散热与电磁兼容性设计 (25)三、无线收发器应用案例分析 (26)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27)3.2 蓝牙技术 (29)四、无线收发器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 (30)4.1 信号干扰与抑制技术 (31)4.2 无线收发器的能效优化 (32)4.3 多频段与多标准支持 (34)4.4 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 (35)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37)5.1 无线收发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8)5.2 对无线收发器设计的建议与展望 (40)一、无线收发器基础概念在深入探讨无线收发器的设计与应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基础概念。
无线收发器,作为无线通信的核心组件,它不仅实现了信号的发送与接收,更承载着数据传输的关键任务。
传统的无线收发器常采用分立元件或集成电路来实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这些技术虽然成熟稳定,但在集成度、功耗和成本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单片无线收发器应运而生,它集成了多种功能,包括天线、放大器、调制解调器等,大大简化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无线收发器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通信协议的要求,不同的无线标准(如WiFi、蓝牙、ZigBee等)对信号传输的速率、带宽、功耗等参数有着不同的定义。
无线发射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
无线发射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1、引言对于环境信息采集是很普遍的,但是将采集的信息如何传输就是关键,传统的系统都是用有线的方法,不仅要铺设线路,而且不方便,可移植性差。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加,通过嵌入式系统,用无线的方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仅简化了实施的难度,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本文主要是以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用无线接收发射装置来实现环境数据采集系统。
2、系统目的设计并制作一个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实现对周边温度和光照信息的探测。
该装置由1个监测终端和不多于255个探测节点组成(实际制作2个)。
监测终端和探测节点均含一套无线收发电路,要求具有无线传输数据功能,收发共用一个天线。
探测节点有编号预置功能,编码预置范围为00000001B~11111111B。
探测节点能够探测其环境温度和光照信息。
温度测量范围为0℃~100℃,绝对误差小于2℃;光照信息仅要求测量光的有无。
探测节点采用三节1.5V干电池串联,单电源供电。
监测终端用外接单电源供电。
探测节点分布示意图如图1所示。
监测终端可以分别与各探测节点直接通信,并能显示当前能够通信的探测节点编号及其探测到的环境温度和光照信息。
每个探测节点增加信息的转发功能,节点转发功能示意图如图2所示。
即探测节点B的探测信息,能自动通过探测节点A转发,以增加监测终端与节点B之间的探测距离D+D1。
该转发功能应自动识别完成,无需手动设置,且探测节点A、B可以互换位置。
3、方案设计与论证3.1、方案设计方案一:采用at89s52单片机,无线发射采用使用LC振荡器,无线接收采用超外差电路,硅光片,DS18B20,8位拨码开关。
方案二:采用at89s52单片机,无线发射采用使用声表器件,无线接收采用超再生电路,硅光片,DS18B20,8位拨码开关。
3.2、方案论证:(1)无线发射电路选择早期的发射机较多使用LC振荡器,频率漂移较为严重。
无线收发电路设计报告
无线收发电路设计报告一、设计要求设计最简单的无线收发电路,要求通信距离不小于30cm。
通过无线收发电路传送单片机IO口状态。
二、设计方案选择系统框架图2.1控制芯片选择发射和接收端均采用STC12C5A60S2单片机,该单片机是宏晶科技生产的单时钟/机器周期(1T)的单片机,是高速/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新一代8051单片机,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但速度快8-12倍。
内部集成MAX810专用复位电路,2路PWM,8路高速10位A/D转换(250K/S),针对强干扰场合。
2.2调制方案选择数字通信中常用的调制方式有ASK,FSK,PSK等。
考虑到功耗及技术复杂度方面,由于FSK 或 PSK 调制解调方式需要的供电电压和功耗较高,且实现电路比较复杂,所以我们选用功耗低且易于实现的 ASK调制解调方式。
三、电路设计分析因为要求的通信距离较短,发射功率和功率的稳定度也不是很高,所以设计电路应采用少元件设计,用方便调试的LC电容三点式振荡器来产生发射电路,电路如下图所示。
西勒振荡电路,在幅度和频率稳定性方面比克拉泼振荡电路均有较大的改善。
本系统选择的是改进型的西勒电容三点式振荡器,西勒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在电路形式上增加了电容C4,电路中的C1 C2既是谐振电容又承担交流分压反馈的任务,电压的反馈系数为,频率3.1、发射部分直流分析如上图所示的电路,由LC电容三的式振荡器的性质知要使电路起振,震荡稳定稳定,则震荡三极管工作的电流大约为3.5~4mA。
再结合电路图计算出个元器件的参数如下:(1)、调制开关T1参数选择为:C-E极导通电压降小于0.3V的C9013(因为工作在低频的开关状态)。
(2)、电阻R1,R4:当TXD端为3V时。
Vbe=0.8V,T1导通,R1=(3-0.8)V/0.2mA=11k欧,为保证T1的深度饱和,R1取10K,R4是T1的极电流电阻取值范围3~7k欧,实际上去5.1k欧。
(3)、震荡三极管T2的参数的选择为:小功率三极管要求其截至频率fT=300MHZ.最大的功率PCM=500MW,直流的放大B>150。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报告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报告1.系统目的、用途、功能该系统目的是运用两个无线收发模块实现向计算机传输信息的功能。
在该系统中,用一块单片机来控制信号发送模块,另一块单片机来控制信号接收模块并将信息通过USART口传输给计算机。
该系统可方便的实现无线通信,功能扩展之后还可在计算机之间实现无线通信。
在该系统中,用两个NewMsg RF905C 模块实现无线通信,然后通过USART口将信息在计算机上显示。
2.软件设计思想、流程图模块采用了NRF2401芯片进行无线传输,一次传输的数据包的大小总共为28字节,由于加入了包的校验机制,占用了第1,2字节,故只有后26字节可用,其格式为:1字节的“标识字节”+25字节的“数据段”,标志字节用来表示数据段中的数据的有效数,数据段用来存放用户的数据。
注意:标识字节一定要正确表示后25字节数据的有效字节,否则在PC上的应用程序就不能正确标识出有效数据。
以下发送的原理示意图:以下是接收的示意图:3.详细软件功能以下是主机完成一次发送的步骤:(1)在主机发送一个包前,先在“序号字节”标识好该次包顺序n,再在“标志字节”中写入0X22标志DATA包,最后在后26字节中打包好数据,最终发送出去,等待Twait时间接收从机的ACK包(2)若在Twait时间内等待到了ACK包,并校验ACK包中的“标志字节”是0X11和“标志字节”是步骤(1)中写入的顺序号n,则说明从机已经正确接收到了本次数据;若在Twait时间内没接收到ACK包,则说明可能是从机没收到本次数据包或是ACK包丢失,则重新进行步骤(1),总共尝试10次。
(3)完成一次发送后,把“标志字节”自加1,为下一个包做准备以下是从机完成一次接收的步骤:(1)从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检验“标志字节”中是0X22,说明是DATA包,则接收,否则丢弃该包。
(2)从机检验“序号字节”,并以该“序号字节”的值作为即将发送的ACK包的“序号字节”的值(3)从机制作ACK包,并发送。
通信射频电路4 无线通信收发系统结构ppt课件
(1)两条变频支路特性完全一致 信号幅度、增益、时延特性等 (2)精确正交
超外差式接收机
为保证正交性,上方案有如下改进:
BPF2
VRF
本振 -п/2
BPF2
- VIF
π/2
+
Weaver镜频抑制方案
超外差式接收机
第四章 无线通信接收/发送系 统结构(方案)
概述
当今的无线通信系统一般都有接收和发送 两个部分组成。
发送系统的任务是完成基带信号对载波的 调制,并将其变频至通信频段,再以足够 的功率发射出去。因为在发射机附近其输 出信号为频段内的大功率信号,故应尽可 能减少它对相邻信道的干扰,故其主要指 标为:频谱、功率和效率。
fLOfRFfIF945~970M Hz fimfRF2fIF955~980M Hz
2.低本振 fLOfRFfIF925~950M Hz
fimfRF2fIF915~940M Hz
超外差式接收机
3.比较高本振时 当fRF位于频段低端,fim也位于频段内高端 低本振时
当fRF位于频段高端,fim也位于频段内低端 4.若增大fIF(=70MHz),则无论是高本振还 是低本振,镜频都不会进入通信频段,故 可用BPF1滤除之。然而却不利于大增益的 IFA信道滤波及解调。
接收系统方案
系统方案的考虑 对接收系统来讲,其系统方案的考虑主要 针对选择性和灵敏度。 一、选择性 包含两个方面:
接收系统方案
1.选出有用信号 2.抑制干扰和无用信号。 二者通常是联在一起的。一般而言,选出 有用信号较为容易,而抑制干扰和无用信 号则更难。 例如:900MHz GSM通信,信道间隔 200KHz,这本身就要求选频滤波器要有 较高Q值。若中频再选取不当,镜像干扰 也很难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RF2401无线收发系统设计一 实验目的培养基本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锻炼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单片机系统应用设计的技能,掌握单片机的简单编程方法以及调试方法,并能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中,提高同学们对综合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加深对无线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基本要求(1)正确使用电子仪器;(2)根据项目设计要求能够进行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 (3)学会查阅接口电路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4)具有初步的单片机电路硬件和软件分析、寻找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5)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写实验报告。
三 实验器材万能板、单片机、nRF2401无线收发模块、液晶屏、晶振、按键、发光二级管、开关、电容、电阻、5V 电源适配器、导线、万用表、电烙铁、焊锡。
四 GFSK 调制解调原理4.1 调制频移键控方式,幅度恒定不变的载波信号频率随着调制信号的信息状态而切换,通常采用的是二进制频移键控,即载波信号频率随着数据信息码的“0”、“1”变化进行切换。
根据频率变化影响发射波形的方式,FSK 信号在相邻的比特之间,呈现连续的相位或不连续的相位。
一种常见的二进制FSK 信号产生方法是根据数据比特码是“0”还是“1”,在两个振荡频率分别为 c d f f +和 c d f f -的振荡器间切换,这种FSK 信号的表达式为:[]()()2π() 0FSK H c d b S t v t f f t t T ==+≤≤ (二进制1)[]()()2π() 0FSK L c d b S t v t f f t t T ==-≤≤ (二进制0) c f 和d f 分别代表载波信号频率和恒定频率偏移,而b E 和b T 分别表示单比特能量和比特周期。
这种方法产生的波形在比特码“0”,“1”切换时刻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相位会造成诸如频谱扩展和传输差错等问题,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按照频率偏移的负二次幂衰落,在无线系统中一般不采用这种FSK 信号,而是使用信号波形对单一载波振荡器进行调制,这样FSK 信号可以表示如下:[]()2π()2ππ()tFSK c c S t f t t f t h m d θττ-∞⎡⎤=+=+⎢⎥⎣⎦⎰上式中,h 是频率调制系数,定义为2/b b h f R =,b R 为比特率,尽管调制波形()m t 在“0”和“1”比特间转换时不连续,但是相位函数()t θ是与()m t 的积分成比例,所以是连续的,大部分信号能量集中在以载波频率为中心的主瓣范围,功率谱密度函数按照频率偏移的负四次幂衰减。
为了进一步减小信号的频谱旁瓣,可以在前加入一级高斯滤波器,高斯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222π()h t t α⎛⎫=- ⎪⎝⎭,其中:α=通过高斯滤波,平缓了输入信号的相位变化,大大压缩了信号频谱的旁瓣。
cos(2π)f t θ+0c +1-1()x t图1 典型的GFSK 调制输入信号()x t 是随机二进制信号形成的双极性方波,方波经高斯滤波器后是:()()*(/)g t h t t T =∏式中﹡号表示线性卷积运算,矩形脉冲定义为:1/, /2(/) 0, T t T tT ⎧<⎪∏=⎨⎪⎩其它通过数学推导,得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1g()=2π2π2t Q Q T⎡⎤⎛⎛-⎢⎥ ⎝⎝⎣⎦式中Q 定义为:2/2()d tQ t ττ∞-=⎰连续相位通过频率调制产生为:()2π[]()d tn t h x n g nT θττ∞-∞=-∞=-∑⎰式中h 是调制指数;()x n 是对()x t 离散时间采样。
4.2 解调尽管高斯滤波器减小了发送GFSK 信号对带宽的需求,但是以接收端得到符号间干扰为代价的。
GFSK 是频率调制信号,所以采用鉴相和鉴频的方法来解调。
令:()()()k x t x k g t kT ∞=-∞=-∑()x t 是引入码间干扰的()x t ,基带同相和正交成分分别表示为:()0()cos 2π()d t I t h x t τθ-∞=+⎰()()sin 2π()d tQ t h x t τθ-∞=+⎰基带信号的相位可以通过:10()tan 2π()d ()t Q t h x I t ττθ--∞⎛⎫=+ ⎪⎝⎭⎰计算。
在输出端可以通过:11d ()ˆ()()tan ()()2πd ()t nT k Q t xn x t x k g nT kT h t I t ∞-==-∞⎛⎫⎛⎫===- ⎪ ⎪⎝⎭⎝⎭∑ 获得数字信号()x n 。
0c cos(2π)f t θ+图2 典型的GFSK 解调五 主要器件介绍5.1 51单片机引脚功能: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 P0.0~P0.7 P0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39~32号端子)。
P1.0~P1.7 P1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8号端子)。
P2.0~P2.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21~28号端子)。
P3.0~P3.7 P3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0~17号端子)。
P0口有三个功能: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 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 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2、做一般I/O 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3口有两个功能:除了作为I/O 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
有内部EPROM 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
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 ) 编程电压(25V ):31脚(EA/Vpp )ALE/PROG 地址锁存控制信号:在系统扩展时,ALE 用于控制把P0口的输出低8位地址送锁存器锁存起来,以实现低位地址和数据的隔离。
当CPU 对外部进行存取时,用以锁住地址的低位地址,即P0口输出。
ALE 有可能是高电平也有可能是低电平,当ALE 是高电平时,允许地址锁存信号,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ALE 信号负跳变(即由正变负)将P0口上低8位地址信号送入锁存器。
当ALE 是低电平时,P0口上的内容和锁存器输出一致。
关于锁存器的内容,我们稍后也会介绍。
在80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4KB或8KB的程序存储器(ROM),ROM的作用就是用来存放用户需要执行的程序的,那么我们是怎样把编写好的程序存入进这个ROM中的呢?实际上是通过编程脉冲输入才能写进去的,这个脉冲的输入端口就是PROG。
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读选通信号:在读外部ROM时PSEN低电平有效,以实现外部ROM 单元的读操作。
1、内部ROM读取时,PSEN不动作;2、外部ROM读取时,在每个机器周期会动作两次;3、外部RAM读取时,两个PSEN脉冲被跳过不会输出;4、外接ROM时,与ROM的OE脚相接。
EA/VPP访问和序存储器控制信号:1、接高电平时:CPU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ROM)扩展外部ROM:当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超过0FFFH(8051)1FFFH(8052)时自动读取外部ROM。
2、接低电平时:CPU读取外部程序存储器(ROM)。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知道,8031单片机内部是没有ROM的,那么在应用8031单片机时,这个脚是一直接低电平的。
RST复位信号:当输入的信号连续2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时即为有效,用以完成单片机的复位初始化操作,当复位后程序计数器PC=0000H,即复位后将从程序存储器的0000H单元读取第一条指令码。
XTAL1和XTAL2:外接晶振引脚。
当使用芯片内部时钟时,此二引脚用于外接石英晶体和微调电容;当使用外部时钟时,用于接外部时钟脉冲信号。
5.2 无线通信模块nRF24L01+nRF24L01+是一款工作在2.4~2.5GHz世界通用ISM频段的单片无线收发器芯片。
无线收发器包括:频率发生器、增强型SchockBurst模式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晶体管振荡器调制器、解调器。
输出功率频道选择和协议的设置可以通过SPI接口进行设置。
极低的电流消耗,当工作在发射模式下发射功率为0dBm时电流消耗为11.3mA,接收模式为13.5mA,掉电模式和待机模式下电流消耗更低。
nRF24L01+适用于多种无线通信的场合,如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无线鼠标、遥控开锁、遥控玩具等。
模块特点(1)2.4~2.5GHz全球免申请ISM工作频段。
•(2)125个通讯频道,满足多点通讯、分组、跳频等应用需求。
•(3)发射功率可设置为:0dBm、-6dBm、-12dBm和-18dBm。
•(4)实际发射功率≥0dBm(设置为0dBm时测试得出)。
•(5)SMA接口,可方便连接同轴电缆或外置天线。
•SMA接口:微波高频连接器,最高频率为18GHz。
(6)通过SPI(行外设接口)接口与MCU连接,速率0~8Mbps。
(7)支持2Mbps、1Mbps和250kbps传输速率。
•(8)增强型ShockBurstTM传输模式,完全兼容nRF2401A、nRF24L01等芯片。
(9)支持自动应答及自动重发,内置地址及CRC数据校验功能。
•(10)工作电压范围:1.9V~3.6V,待机模式下电流低于1μA。
(11)工作温度范围:-40℃~+85℃CE:使能发射或接收;CSN、SCK、MOSI、MISO:SPI引脚端,微处理器可通过此脚配置nRF24L01;IRQ:中断标志位;VDD:电源输入端;VSS:地;XC2、XC1:晶体振荡器引脚;VDD_PA:为功率放大器供电,输出为1.8V;ANT1、ANT2:天线接口;IREF:参考电流输入。
模块上的引脚定义,与外部连接信号只有8个。
abcdefgh5.2.1 天线鞭状天线是一种可弯曲的垂直杆状天线,其长度一般为1/4或1/2波长。
可用于小型通信机、步谈机、汽车收音机等,军用电台等。
该实验仅用到了通道1,因为通道1的DATA引脚是双向的数字I/O口,已经满足要求,通道2的DOUT只能在接收模式中使用,为单向数字输出口。
其中PWR_UP、CE、CS三个引脚控制着nRF2401的四种工作模式:收发模式、配置模式、空闲模式、关断模式。
5.2.2 状态字设置5.3 显示屏状态字由RS、R/W、DB7~DB0写入,包括清屏、光标归位、设置输入模式、显示开/关控制、光标或显示移位、功能设置、地址设置、写数据、读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