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论述
艺术概论-论述
论述:1、艺术的起源:1、模仿说:关于艺术起源,最早产生的是模仿说。
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
从燕子那里人类学会了建筑,从天鹅和黄莺那里人类学会了唱歌。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艺术就是模仿。
他根据模仿所用的媒介把发为不同各类,模仿是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
2、表现说:表现说也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古老学说。
它认为,艺术是艺术碰到珠表现。
一切用来激发情感的艺术如的,爱国的,法西斯的等,都是巫术艺术。
而巫术艺术是一种再现艺术,它出于预定的目的唤起某些情感而不唤起另外一些情感,为的是把唤起的情感释放到实际生活中去。
由此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表现情感的,原始艺术就是这种真正的艺术。
表现说的合理之处在于它突出了艺术普尔主体精神,这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3、游戏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
人类的过剩精力通过艺术得以发泄,呈现为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游戏特征。
比起模仿说与表现说,游戏说产生的较晚。
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自由的,要受到自然力量和理性法则的双重约束。
只有逃离这些约束,人类才能获得自由,唯一的路就是游戏。
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是艺术起源于游戏,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现实的功利目的,是一种为了自身的练习活动。
游戏说的主要坐标在于它侧重从艺术的本性去研究艺术的起源,发现了艺术的重要特性,即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不以直接的现实目的为旨归,而以人类的精神满足为目标,为人类创造一个灵魂的家园。
4、巫术说:巫术说产生是晚,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
巫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某种巫术仪式掌握世界。
艺术正是产生于巫术活动的需要。
通过巫术仪式研究,人们找到了艺术的最早源头。
对于原始人而言,重要的不是艺术,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艺术,而是生存。
面对散乱无章的自然界,他们无法像现代人一样用科学的态度去归纳推理,只能以他们当时的思维方式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艺术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论述
1、艺术家和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显然,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对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作为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已故著名电影演员金山曾经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一般来讲,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直接体验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间接体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艺术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的一种方式。
艺术概论是对艺术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的学科。
在艺术概论中,有六大论点被广泛接受和讨论,它们分别是审美论、象征论、表现论、创新论、形式论和传媒论。
审美论是艺术概论中的重要论点之一。
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体验。
审美论认为艺术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美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引起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思考。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令人愉悦或震撼的视觉效果。
象征论强调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体系。
艺术家通过各种符号和象征手法,表达出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和理解。
艺术作品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象征性描绘,也可以是对抽象概念和情感的象征表达,通过符号的选择和组合,艺术家传达出自己的意图和观点。
第三,表现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真实、生动的表现。
艺术家通过对人物、风景、事件等的描绘和再现,将观众引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中。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和传达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的情感和命运。
第四,创新论强调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和突破。
艺术家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技巧的改变和创新,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创新论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突破和超越,艺术家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形式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艺术家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元素的选择和运用,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和内在结构的艺术作品。
形式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通过对形式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传媒论着重于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式。
传媒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传媒技术和媒体环境的影响。
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传播和接受艺术作品,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不可忽视。
艺术概论论述题
论述题1、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家应具备基本的修养和能力答案要点:(1)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应具备的审美创造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精湛的艺术技能。
简答2、简述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1)艺术创作客体与主体相对应而存在。
艺术创作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创作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
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
主体可以向客体运动、转化,客体也可以向主体运动、转化。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
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3、简述审美理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1)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2)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3)审美理解是美感演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4、简述艺术语言及其特性。
答案要点:(1)准备阶段:审美期待;鉴赏流程:包括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
①自觉与感知。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
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自:观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
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艺术概论基本论述题
论述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要点)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
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
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
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
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
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
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
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
第四,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第一,情景交融。
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
(6分)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
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
(6分)第三,意与境谐。
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
(6分)第四,韵味无穷。
艺术概论(白金版)论述题
“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性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识理性世界的摹本;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柏拉图认为主观情感和客观真理达到的统一且把艺术看做是媒介,最重要的是其表达的内容,要利用艺术的语言来为政治服务;同时他也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并且肯定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性,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且二者是统一的。
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且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艺术以感性的直观的形式认识和表现绝对精神。
艺术美是由精神所产生的、真正的美。
但是正因为艺术是以直接的感性的形式表现“绝对精神”, 因而必然是有限的、片面的, 而精神是无限的和全面的。
因而艺术不能完全体现出精神的本性。
精神必须向前发展过渡到宗教。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文以载道”说,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更是走上了极端,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和“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并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并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并强调了艺术中创作主题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推向极点,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艺术概论论述题万能例子
艺术概论论述题万能例子1.艺术与社会:艺术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还可以影响、引领、改变社会。
例如,梵高的作品反映出当时欧洲社会的文化、宗教和艺术氛围;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则旨在通过艺术反映社会现实、传达社会理想和价值观。
2.艺术与表现形式:正如语言有各种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艺术也有各种表现形式(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
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卡拉瓦乔的油画《烧烤变魔术师》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绘画技巧表现出情感的细腻、人物的逼真;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和和声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3.艺术与文化: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京剧等文化形式反映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西方的雕塑、绘画、交响乐等文化形式则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艺术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既有互相影响、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和对抗。
4.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体验和评价,而艺术则是一种能够引起审美体验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技巧、内涵、意义和情感。
例如,毕加索的作品以其惊人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欣赏和赞美。
5.艺术和自然:艺术作品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艺术家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素材。
例如,许多画家在描绘自然景象时,注重观察自然之美、表现自然之神韵;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也常常以自然景象和情感为蓝本和灵感来源。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反过来启发人们去重新认识自然的美和意义,呼吁人们保护自然。
艺术概论论述---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2)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4)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想像的特征有:第一,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与艺术创造相关联的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艺术创造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3)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4)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2)艺术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以阿Q而论,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阿Q 这个典型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表现.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3)与艺术典型个性鲜明性联系的是其真实性的概括性,即共性.共性使得艺术典型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功能和有益的教育作用.阿Q是一个连姓都被剥夺的雇农形象,精神胜利法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既具辛亥革命前后这些流浪雇农的表现,又体现出了中国农民身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劣根性.这种特征既是一个时代人物的特征,又是不同时代,阶层人物性格的典型,表现出了艺术概括性即典型的共性.(4)艺术典型在个性中体现出了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了普遍性,在偶然性中体现出了必然性.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1)这一题目应结合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一些具有深刻意蕴的作品来分析.(2)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其内在的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直接作用于文艺作品,促进某些艺术流派形成,并直接产生某些哲理性作品.(3)艺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的艺术思考往往会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从发现和体现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2)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揄和论证的思维方法.(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能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相互交叉和转化,渗透,与灵感思维一起成艺术思维.(4)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着重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特征;抽象思维则侧重于分析,在艺术创造中要服从于形象思维规律,有机融合于形象思维中,二者在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它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享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鉴赏主体充分地拥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属性.(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所以,鉴赏主体又具有突出的认知属性.(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优秀的艺术作品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内涵,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自然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做出阐释.(4)对艺术作品形象,意境的再创造.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1)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2)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3)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例如:可以以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猪八戒为例.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它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该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3)艺术意蕴.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1)艺术在它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3)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4)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1)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劳动使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要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人的审美能力同人的感觉器官一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人为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某些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性活动;原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劳动生产的内容或是与劳动生产有关的事物;人类对诸如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以及对色彩美的认识,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1)艺术体验.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2)艺术构思.它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的成熟的过程.(3)艺术表现.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呈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如下特征: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艺术意蕴将在物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殉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举例说明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们思想,感,理想的变化,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地休息.(4)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彼此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实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艺术典型,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2、艺术直觉,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3、艺术流派,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4、艺术风格,艺术创作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5、艺术真实,艺术家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i,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6、形象思维,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想象的思维过程。
7、创作方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规则。
8、艺术题材,(1)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2)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的基本资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9、艺术主题,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生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10、艺术结构,指艺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使艺术作品成形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11、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
指的是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12、艺术意境,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
13、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
14、艺术世界,15、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的面目的创作方法。
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较大的包容性,它的主要的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方法上利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艺术概论论述题
试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内容,内容包含两方面,即题材和主题。
1、题材,就是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
对于题材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有两种错误的认识:①题材决定论。
认为题材在艺术作品中起决定作用。
例,18世界英法艺术家认为“历史画”就是高尚的,而“人物画”“风景画”就是低贱的。
②题材无差别论。
认为题材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对艺术作品无关紧要。
例,董希文的《开过大典》。
对题材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有两种正确的认识:①题材是主题的外在表面。
②题材表现艺术作品的倾向性。
2、主题,主题是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主题的特征:①隐蔽性,艺术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②主题是艺术作品的主要思想。
任何优秀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艺术的主题是主要的思想。
所以,在艺术的内容中有主观因素,就是题材;也有客观因素,就是主题。
艺术作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主题和题材的关系①主题统帅题材,是题材的灵魂。
例,用妓女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就不一定不高尚。
②题材对主题有一定制约作用。
二、形式,是包含两个方面:①内容诸要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也叫内形式。
例,《最后晚餐》人物组织关系。
②艺术语言,也就是艺术形象的体现者,也叫外形式。
例,《最》线条和色彩。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2、艺术作品的形式影响内容。
3、艺术作品的形式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例,中国的格律诗的韵律。
4、艺术作品应该是进步的内容和先进形式的统一。
试述意境极其特征1、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2、意境的构成:①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也就是景,是意境的客观因素。
②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也就是情,是意境的主观因素。
③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高度融合统一。
意境即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描绘,也不是主观因素的简单的表现,它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统一,景表现情,情统帅景。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艺术语言:指得就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得表情达意得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就是艺术作品得物质表现手段,就是作品得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得艺术都有自己独特得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与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艺术直觉:就就是在一定得艺术心理定势得不知不觉得导向与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得智力思考得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得认识与把握事物得思维活动。
3、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就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得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得典型化,真实得再现生活得一种创作方法。
它得基本特征就是:艺术描绘得客观性、艺术形象得典型性、思想倾向与情感得隐蔽性。
4、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就是艺术作品得因于内而符于外得风貌,就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得具有代表性得面貌。
艺术家独特得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得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与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得景真、情深、意切得出神入化得艺术境界,就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得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得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就是指在一定得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得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得形成得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就是多种多样得。
它就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得表现。
7、形象思维:就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得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就是指运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得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它就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就是一种静态得视觉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就是艺术家得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得融合。
它就是情与景、意与境得统一。
艺术概论论述题
艺术概论论述题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的学科,讨论艺术的定义、形式、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它探讨艺术创作的过程、作品的风格、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揭示艺术的本质和特点。
艺术概论首先涉及艺术的定义问题。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体验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形式和意义的表达,传递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图。
艺术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具有多样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其次,艺术概论讨论艺术的形式和风格。
艺术作品有着各种形式和风格,如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
形式是作品的物质呈现,风格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艺术概论还研究艺术的功能和意义。
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想象力。
艺术也可以起到批判社会、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作用。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同时获得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最后,艺术概论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艺术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期和地区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同时,社会也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和创作。
艺术家受到社会的束缚和激励,他们的创作也反映了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和期待。
综上所述,艺术概论涉及了艺术的定义、形式、功能和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研究艺术的本质和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同时认识到艺术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所谓“客观精神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之“本质论美字”理论。
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而这个“美本身”拍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或者是客观“宇宙精神”。
艺术只是这种美的理念,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而已。
这是柏拉图基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对艺术本质的一种界定,即艺术作为对“理式世界”基本的现实世界的摹仿,是第三位的。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源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并非是某种概念——“美的理念”。
艺术是审美的表现,而审美的根据是主观的。
所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持这种艺术“主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如德国古典美字的开山祖康德更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
这种“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
有着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特征。
3、“摹仿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古希腊美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真实的“摹仿”。
此说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摹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还进一步认为,艺术的这种“摹仿”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摹仿”的现实世界更真实。
4、形象性——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相对于哲字、社会科学的总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另一种样式。
即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作品的社会生活和体现于其中的作家、艺术家之思想情感。
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艺术形象。
这就是艺术的形象性。
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首先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名著——《美育书简》中提出。
在该书中,美育的概念已不局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特定方式之义。
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情与理性等基本人生哲学命题出发,从而成为人的重新认识自我并获得自由、和谐之发展。
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的更为寓义广阔的审美教育。
由此美育便被提升到了一个全面培养、发展人的即社会普遍教化的意义高度。
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1、艺术本质问题得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得科学理论基础,即就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得“艺术生产”得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瞧作就是一种特殊得精神生产,就是人们满足审美得需要,它得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得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得起源,性质与特点。
艺术得起源离不开人类得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得“不平衡关系”,即它得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得物质生产条件。
但作为一种特殊得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得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得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得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就是内容与形式得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就是内容与形式得统一,它们意义首先就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就是以一定得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
就是两者得有机统一。
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得就是艺术得形式,例如一首乐曲得优美得旋律,鲜明得节奏。
或者一幅油画得丰富而与谐得色彩等。
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得思想内容。
4、艺术得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得审美认知作用就是艺术所自有得一种独特得认知功能。
艺术以其所特有得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得对社会、人生敏锐得观察、深刻得评判、揭示对象得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得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得真实,又因它得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得对更为美好得未来得憧景与热爱。
展现了人得思想、灵魂得纯化与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得事物、高尚得道德、诚真得情感得响往与追求。
有鉴于此,艺术得认知作用中得审美认知作用就是艺术审美所特有得一种功能,就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得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名词解释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
就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就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就是高度典型与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与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与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瞧,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瞧,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Δ什么就是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就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觉与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其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就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与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Δ艺术流派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与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就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就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它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
彭吉象《艺术概论》35道论述题标准答案 精校共8页可编辑精编版
艺术基础·论述三十五题▲1.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答题要点:(1)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
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
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2.结合具体实例阐述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答题要点:(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一条根本原则。
毛泽东曾强调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艺术家也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
著名电影编导郭宝昌的力作《大宅门》获得巨大成功,收视率创下了当时电视剧的最高纪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与真情感悟。
如果郭宝昌没有这些生活经历,没有生活源泉给他提供如此鲜活、生动的创作原料,他的《大宅门》是难以产生轰动的社会效应的。
(2)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为艺术不是生活原样的复制与照搬。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艺术概论是一门探讨艺术本质和特征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被提出。
其中,有一些理论被认为是艺术的六大论,即形式论、表现论、再现论、象征论、审美论和批判论。
这些论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读和理解艺术。
形式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本质的核心,艺术作品的形式元素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纹理等。
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家对于艺术表达的关键,通过形式的安排和组织,艺术家可以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和描绘。
表现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一些特征和问题,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感受和看法。
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写实的、抽象的或者是一些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再现论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的再现和模拟。
再现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的再创造,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的艺术世界。
再现论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思想。
而象征论强调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象征论认为,艺术作品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
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可以是具体的符号或者是一些抽象的形象,通过这些象征和隐喻,艺术家可以传达出自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审美论则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体验。
审美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认知和体验。
审美论强调艺术作品的感性和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所传达的美的意境和情感。
批判论则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批评和评价。
批判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被客观地评价和批判,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审美标准来进行评判。
批判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批判和评价,艺术家可以得到对于自己作品的反思和提高。
资料:艺术概论(论述 名词 简答)
论述题模仿说——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说之利弊人类史前洞穴壁画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
但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对事物的一种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巫术说——最有影响、最有势力的一种观点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之间的关系而得出,认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
巫术说的利弊巫术说从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
但并非一切原始艺术都受巫术的影响,比如因饱餐后的满足而产生的原始歌舞。
而且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发生的唯一动机,忽视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游戏说(过剩精力宣泄说/席勒-斯宾塞理论)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席勒: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
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
游戏说之利弊游戏说揭示了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揭示了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但游戏说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弊端。
表现说——最早开始于17世纪的一种理论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这种学说最初产生于崇拜原始艺术的艺术家,但他们关注的是现代的原始艺术,而不是史前的原始艺术。
表现说之利弊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
艺术概论简答与论述
明式家具特点:1、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2、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实牢固;3、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4、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作用;5、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
包豪斯历史地位:1、它倡导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精神,创立了工业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发展了现代设计的新风格,为工业设计指示了正确的方向,对现代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包豪斯是工业设计史、现代建筑史、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标志,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在设计理念上,他提出了三点:一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一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1、从历史上来说,在17世纪或更准确地说在18世纪以前,艺术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活动。
2、从范畴上说,所谓“纯艺术”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形态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实用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即它的物质功能。
纯艺术与实用艺术是艺术范畴中两种不同的形态。
3、从发生学上说,艺术之根是起源于实用的、装饰的,实用艺术是艺术的本源,即纯艺术是从实用艺术中生发出来的。
4、在当代,实用艺术是线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为什么说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
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两方面:1、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确证着文化的生成。
2、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文化世界。
什么是产品形态?1、产品的形态一般分为功能形态、符号形态(或装饰形态)、色彩形态三类。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美感 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
就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 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就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 ,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 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 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就是高度典型与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 明生动的现象与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与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 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瞧,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 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瞧,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 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 ,民族艺术与 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什么就是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就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 度自觉与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 特别就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与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 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与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 与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就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 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 ,就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它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 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
风格的形成 就是时代,民族与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2)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4)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想像的特征有:第一,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与艺术创造相关联的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艺术创造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3)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4)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2)艺术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以阿Q而论,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典型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表现.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3)与艺术典型个性鲜明性联系的是其真实性的概括性,即共性.共性使得艺术典型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功能和有益的教育作用.阿Q是一个连姓都被剥夺的雇农形象,精神胜利法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既具辛亥革命前后这些流浪雇农的表现,又体现出了中国农民身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劣根性.这种特征既是一个时代人物的特征,又是不同时代,阶层人物性格的典型,表现出了艺术概括性即典型的共性.(4)艺术典型在个性中体现出了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了普遍性,在偶然性中体现出了必然性.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1)这一题目应结合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一些具有深刻意蕴的作品来分析.(2)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其内在的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直接作用于文艺作品,促进某些艺术流派形成,并直接产生某些哲理性作品.(3)艺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的艺术思考往往会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从发现和体现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2)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揄和论证的思维方法.(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能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相互交叉和转化,渗透,与灵感思维一起成艺术思维.(4)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着重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特征;抽象思维则侧重于分析,在艺术创造中要服从于形象思维规律,有机融合于形象思维中,二者在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它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享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鉴赏主体充分地拥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属性.(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所以,鉴赏主体又具有突出的认知属性.(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优秀的艺术作品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内涵,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自然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做出阐释.(4)对艺术作品形象,意境的再创造.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1)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2)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3)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例如:可以以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猪八戒为例.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它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该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3)艺术意蕴.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1)艺术在它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3)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4)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1)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劳动使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要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人的审美能力同人的感觉器官一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人为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某些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性活动;原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劳动生产的内容或是与劳动生产有关的事物;人类对诸如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以及对色彩美的认识,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1)艺术体验.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2)艺术构思.它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的成熟的过程.(3)艺术表现.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呈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如下特征: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艺术意蕴将在物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殉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举例说明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们思想,感,理想的变化,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地休息.(4)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彼此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实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