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三)

合集下载

中国瓷器ppt课件

中国瓷器ppt课件
38
珐琅彩
39
意义
陶瓷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这些陶瓷艺术品 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包容了中国 人深沉婉约、融于自然,却又慷慨激昂、 粗犷豪迈的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 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 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陶瓷艺术品以 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 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
16
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17
汝窑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代 五大瓷窑的魁首。窑址位于今河南 临汝、宝丰一带,宋代属汝州,故 名汝窑。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 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 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造型 端庄,釉色晶莹似玉。
18
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0
Thank you !
41
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 汝窑青瓷盘,器的底 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 ,由一主脉生出很多 支脉,每一支脉又形 成很多的支脉,纹理 细密,脉络清晰,很 耐看。
19
官窑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 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 (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 “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 后者为南宋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 世。样式繁杂,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 宫廷风格。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其烧瓷原料的 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 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 发展打下基础,唐三彩出现。
15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 唐代的陶器,以黄、 褐、绿为基本釉色,后 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 器称为"唐三彩"。 唐 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 ,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 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 ,便形成浅黄、赭黄、 浅绿、深绿、天蓝、褐 红、茄紫等多种色彩, 但多以黄、褐、绿三色 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 浓淡变化、互相浸润、 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 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 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6.3.1)--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6.3.1)--陶瓷

青瓷兔形水盂(三国吴,高 10.1 厘 米) 魏晋南北朝,神仙、宗教思 想弥漫,但艺术品中,仍不乏生东晋,高 22 厘 米) 羊、祥同音。因此,在古典 艺术里,羊被一再表现,主要的 原因应是对吉祥的渴望。
青瓷鸟形杯(三国吴,高 6.1 ,口径 10.5 厘米) 鸟头似鸽,展翅翘尾,两 腿腾空,作飞翔状,颇有神韵。而尾可 做柄,将观与适用结合巧妙。同样作品 也见于两晋。
3 、装饰
变化—— 三国西晋较精 而后相对粗放
手法—— 刻划 题材:几何纹(弦 纹)、 莲瓣、卷草 流行:东晋南朝
青瓷刻莲瓣纹单柄壶(南朝,高 21.5 厘米) 莲瓣纹流行始自东晋,与佛教 的传播有直接关系。腹部刻出的优美 的卷草则与忍冬纹形态接近。
刻莲花、莲瓣纹
印花 题材:几何纹(联珠、网格) 流行:西晋最早流行,延用南朝
1 、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兴起——北魏中期 窑址——河北、山东,数量少,面积小 青瓷——
特点:胎厚质粗,釉偏黄,易剥落 与南方的差异
造型:雄放挺拔,较多空间变化 装饰:精品立体化、繁缛华丽 西方因素——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钟爱
青瓷六系盘口瓶(北周,通高 32.5 厘米)
北周手工业落后于北齐。反映于陶瓷,在 北周墓葬、遗址中的发现就远少于北齐, 故这件器物更显珍贵。
堆塑 代表:堆塑罐(谷仓罐、魂
瓶)
流行:三国西晋越窑
三国晚期最精 造型:圆雕式楼阁、庭院、 仓廪、主仆、乐舞、禽畜俱 全,仙人、佛像
青瓷堆塑罐(三国, 260 年,高 47 厘米)
那时,青功瓷用明:器样殉式葬多品样,但制作最精美的
还是堆塑罐,此罐上还有纪年,就更显珍贵 。
三、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青瓷印纹洗(西晋,高 23.7 厘米) 腹外装饰的就是联 珠网格纹。这样的联珠纹制作简便,是用小管戳出的。洗 腹还贴有那时常见的铺首衔环。

三彩陶瓷杂谈

三彩陶瓷杂谈

三彩陶瓷杂谈说到三彩,在人们的脑海中一般首先会想到名扬天下的唐三彩。

唐三彩以其牛动逼真的造型,绚丽多彩斑驳淋漓的釉色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多样器物,形成具有古代中国独特风格的陶瓷艺术品。

其实除了唐三彩以外,还有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宋二彩、金三彩、辽三彩、元三彩和明清三彩等三彩陶瓷器。

另外,在唐三彩的影响下,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如古代朝鲜的新罗创烧了新罗三彩;日本在奈良时期仿烧成功了奈良三彩;在欧亚地区的陶瓷工匠还创烧了伊朗的波斯三彩、匈牙利三彩(16世纪)、意大利三彩(15世纪)和越南三彩(17世纪)等等。

三彩陶瓷以其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釉色而引人人胜,所谓三彩其实并不一定三种颜色,因为“三”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表示“多”的意思,三彩陶瓷的釉色一般是三至五种不等。

按胎体的材料不同,三彩陶瓷有陶胎和瓷胎的区别,像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金三彩、元三彩、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等均属于三彩陶,明和清两代生产的三彩主要是三彩瓷。

三彩陶瓷制作工艺一般是先索烧坯,再用釉料中含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釉料着色剂,在釉中加入铅作为助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经800~900℃烘烧,形成赭、黄、深绿、褐红、茄紫等各种色凋,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唐三彩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唐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艺术巾的瑰宝,它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唐代厚葬风气下的产物,因此,唐三彩的用途主要是唐代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唐三彩的前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黄绿釉陶器,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彩陶。

彩釉陶发展至唐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型,斑驳艳丽的色泽而引人人胜,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三彩器在唐墓中是作为一种随葬品而风行一时的,时间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可能是因为作为冥器使用,因此在历史文献典籍中鲜有记载,最早的记述应是在民国时期。

1905―1909年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北邙山一带,从一批被挖开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三彩陪葬器,随后这批三彩釉陶器被运到了北京文物市场,起初大家对这些陶质三彩器反应冷淡,但是却引起了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兴趣。

中国陶瓷-全

中国陶瓷-全
宋龙泉窑 双鱼耳瓶
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 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 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里泛青,带 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元景德镇窑枢府釉印龙纹盘
枢府窑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 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 常有“枢府”二字,因 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 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 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五代柴窑
葵口八瓣三足洗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秘色窑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 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 制造。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塔唐代 地宫中出土了一批精美供器, 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 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 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 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 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 的谜底。
通过对瓷胎上釉顺序的不同,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 彩”两种不同的种类。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 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 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 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 脱落。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 将 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 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 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 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 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 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 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中国三大瓷都

中国三大瓷都

中国三大瓷都中国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

一、景德镇陶瓷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二、福建德化福建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

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

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驰名中外的德化传统瓷雕,继承明代何朝宗的风格重放异彩。

动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在德化生产的在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大型瓷雕《滴水观音》高达1.90米,气势端庄高雅;最小的《披坐观音》,高仅5厘米,清逸隽秀。

这些神态各异的造象,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艺人们善于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泽极富变化。

现代题材和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的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种。

这些瓷雕艺术品多次被选出国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赏。

明代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易名为“建白瓷”。

复产成功的建白瓷。

三、醴陵陶瓷醴陵的陶瓷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陶瓷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

陶瓷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日用陶瓷、电瓷、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为核心,集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陶瓷物流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和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陶瓷综述

中国陶瓷综述

1、红陶
红陶在新石器早期较多,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 化为代表,另外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大 溪文化及东南地区的山背文化都是以红陶为 主。 红陶一般以手制成型,外形粗糙,烧 成温度低,呈红色或红褐色,石最原始的陶 器。新郑裴李岗的红陶有泥质红陶和加砂红 陶两种,手制,器壁厚薄不均,器表素面为 主,少数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和乳钉 纹,代表性的器型有球腹小口双耳壶、圆底 钵。三足钵、深腹罐等几种。 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手 制成型,圆形和椭圆型盂是典型器物,均直 壁平底,下有支座,实心底或园足底都有。

白陶背水壶大汶口文化
高 19.3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山东泰安大汶 口文化出土 细白陶,器表打磨光滑,制作规 整,光素无纹饰,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作品


夏商周春秋的陶瓷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珍贵的文物
夏商周春秋的陶瓷(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大约在公白陶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夏族,通过 部落联盟形式,建立了夏王朝。在夏代遗址中,发现了青 铜器、陶器、和骨器的工厂,说明当时手工业已经相当发 达。在这些手工业行业中,集中反映了夏代文化特点和工 艺水平的是青铜器制造业,标志着我国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均精雕细刻,因费时费力,以当时的生 产能力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日常使用最普遍的仍是陶器。 这时候灰陶、白陶和印纹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商代中期原始瓷器烧制成功,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中国陶瓷综述
作者:张艳峰
美术鉴赏课
目录
一、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瓷 1、红陶--2、彩陶--3、灰陶--4、黑陶--5、白陶--二、夏商周春秋的陶瓷 1、灰陶--2、白陶-的陶瓷 1、彩绘陶 2、秦兵马俑 3、画像砖 4、秦汉瓦当 5、汉铅釉陶 6、东汉青瓷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1、越窑青瓷 2、缥瓷和德州黑瓷 3、北朝的白瓷和黑瓷 4、北方的铅釉瓷

中国的陶瓷

中国的陶瓷

中国的陶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英语中的“china”一词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瓷器。

西方人很早就把中国与瓷器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制瓷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而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二者所用的原材料也有所不同。

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

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

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一、陶器陶瓷工艺是烧制陶土的工艺,中国陶瓷工艺有悠久历史,始于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找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

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制造了很多红色陶器。

他们用泥土做成各种形状的陶坯,用火烧成盆、碗、罐、瓶登各种生活用具。

由于当时陶器上多画着黑、白、红的文饰和图案,所以人们把这种陶器叫做“彩陶”。

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时候,人们又烧制出表面经过打磨处理,表面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的黑陶。

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中国古代帝王和贵族常把陶器作为死后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一种陪葬用的彩陶。

在西安、洛阳的古墓中发现的大量的“唐三彩”,也是作陪葬用的物品。

中国陶器的品种很多,较为知名的包括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广东石湾的陈设陶器、安徽界首的三彩釉陶、山东淄博的绛色陶、湖南铜官的绿釉陶、四川崇了的雕镂釉陶、河南洛阳的唐三彩等。

传统技艺的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陶瓷艺术

传统技艺的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陶瓷艺术

传统技艺的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陶瓷艺术传统技艺的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品。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陶瓷艺术不仅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情感,更成为了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陶瓷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陶瓷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出现在约7000年前的中国。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陶瓷艺术也逐渐发展壮大。

在商代、周代时期,中国的青铜器逐渐被陶瓷器取代,陶瓷艺术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而到了宋代、元代、明代及清代,陶瓷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中国陶瓷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湛的制作工艺:中国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独步天下,从原料的挑选、制胎、饰面、烧成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中国陶瓷独创的青花技法、釉下彩技法、哥窑武器烧等工艺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多样的造型和装饰:中国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装饰十分丰富多样,既有敦实沉稳的青瓷、白瓷,也有精巧细腻的彩绘瓷器。

不同朝代和地区的陶瓷器具有各自的特色,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追求。

3.独创的意境表达:中国陶瓷艺术注重以形传神,通过器物的形态、纹饰等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意境。

陶瓷作品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能够给观赏者带来深思和愉悦。

三、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中国陶瓷艺术有着许多代表作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重要的代表作:1.汝窑青瓷:汝窑青瓷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陶瓷之一,主要产于宋代。

它以淡雅的色调、细腻的纹饰和独特的器形而闻名于世。

汝窑青瓷不仅在国内广受喜爱,也是世界上最具收藏价值的瓷器之一。

2.明代官窑瓷器:明代官窑瓷器以成化官窑、永乐官窑、嘉靖官窑为代表,其中最有名的是成化官窑。

成化官窑的瓷器釉色晶莹剔透,烧制工艺非常精湛,被誉为"官窑之巅"。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一、选择填空1、我国最早的陶片发现于湖南道县玉蟾岩,最早发现的彩陶是河姆渡文化的。

最早的陶窑发现于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2、陶瓷的制作工艺:①选择陶土;②对陶土加工(淘洗、加羼和料、陈腐等);③制坯;④烧造。

3、陶器器皿的制法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仰韶中晚期出现,龙山早期普遍)。

其中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制法、泥条盘筑法。

4、陶器的装饰技法包括:拍印、压印、刻划、镂空、彩绘、堆塑、彩绘、彩釉装饰5、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根据颜色来分,中国古代陶工发明了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

陶器装饰主要有素陶、彩陶、陶衣陶,在我国还有漆陶、釉陶、三彩等。

黑陶的烧制成功标志着陶器烧制的成熟。

6、仰韶文化彩陶装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动物形象较多,鸟纹、鹿纹、蛙纹等,其中以鱼纹最具特色,有单体鱼、双体鱼、三体鱼,有的为变体纹饰,既写实又抽象。

7、马厂类型彩陶:加涂有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或黑色条带构成的,常见的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

8、大汶口文化最显著的装饰特点是出现了镂空,多用于豆和高柄杯9、龙山文化时期轮制技术出现,其典型器物是蛋壳黑陶,典型器形是高柄杯10、陶排水管是我国最早的建筑陶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水管呈直筒状,一段稍细、一段较粗,轮制或泥条盘筑制成。

商周时期还出现一种T字形水管,作纵横改道使用。

中国古代的砖出现于西周,空心砖出现在战国晚期,呈长方形石条状,内部空心。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建筑用的板瓦和筒瓦。

瓦当是筒瓦的头,是在筒瓦的窄端处加上圆形或半圆形的头。

11、我国最早出现的色釉是与器物本身一起烧成的高温釉,出现于商周时期。

12、、陶明器成组出现,最普通的是鼎、豆、壶的组合。

13、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中期,在白陶与印纹硬陶的基础上产生的。

原始瓷器所施釉为高钙石灰釉。

14、战国时开始用陶制明器代铜器随葬。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上最为独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陶瓷艺术不断演进和创新,同时也保持了对传统与文化的深刻敬意。

其中,瓷色与釉色是其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其风华与雅韵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让世人为之陶醉。

一、瓷色风华:唯美千姿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瓷色是由器物釉料的成分与烧制工艺共同决定的。

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与创新,中国陶瓷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瓷色风貌。

在宋代,北方窑烧制出的汝窑青瓷,以其淡雅的绿色闻名。

白瓷、青瓷、黑瓷等,宋代的陶瓷瓷色丰富多样,每一种颜色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南宋时期,宜兴出产的宜兴紫砂陶,其褐色则成为紫砂壶的独特特色。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蓝色为主,青花瓷成为了明代陶瓷艺术的代表。

清代时,瓷器的颜色更加丰富多样。

豆青色、乳黄色、粉红色等不同瓷色的陶瓷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二、釉里雅韵:内敛与含蓄除了瓷色之外,釉色也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釉色是指瓷器表面的釉料所呈现出的色彩。

它给陶瓷增添了一种沉稳和神秘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雅韵。

最著名的釉色技法之一是汝窑釉色。

汝窑釉色是中国北方窑口的烧制工艺之一,以其奇特的变化和丰富的层次感而闻名。

釉上彩技法是宋代瓷器釉里画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在釉上绘制图案,使瓷器更加美观而凸显艺术价值。

明代德化窑的青花瓷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饰,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风采。

其釉色多以蓝色为主,富有浓厚的装饰美感。

三、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瓷色风华与釉里雅韵源远流长,得到了世世代代陶艺家的传承与发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转型。

随着科技与工艺的进步,现代陶瓷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釉色与瓷色。

当代艺术家探索了各种新的烧制技法和材质,使陶瓷艺术更加多样化。

如今,艺术家们运用现代洗砂陶、彩瓷和珐琅等新技术,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陶瓷作品。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概述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概述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概述1.历史: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7000年。

最早的陶瓷器是手工制作,艰苦而朴素。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文明的发展,陶瓷工艺逐渐成熟,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

宋代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中国陶瓷工艺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各地纷纷兴起瓷窑,产出了众多精美的陶瓷器。

2.材料: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粘土和瓷石。

粘土是制作陶瓷器的基本原料,可以分为黏土、白土和红土等不同种类。

瓷石是一种矿石,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等成分,可以提高陶瓷器的质地和光泽度。

此外,还有其他辅助材料如砂、石灰等。

3.工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包括挤压、轮盘、建坯、修坯、着彩、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轮盘是最重要的制作工艺之一、陶匠会用手逐渐地将黏土压均匀,然后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烧制则是制作出陶瓷器的关键步骤。

瓷器经过精细的装饰和上釉后,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成为坚硬、通体如玉的陶瓷器。

4.特点:(1)丰富多样:中国陶瓷工艺繁多,形式多样,花纹丰富,风格各异。

分为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多个品种。

(2)精湛细腻: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注重细节和精致,以其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瓷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关键步骤需要经过细心和耐心的打磨,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陶瓷器。

(3)注重装饰:中国陶瓷工艺不仅注重器物的实用性,还注重器物的装饰效果。

在器物上可以见到各类山水、花卉、动物等纹饰,也有许多象征吉祥之意的图案。

(4)以色彩为主导:中国传统陶瓷工艺追求色彩的和谐与格调。

通过巧妙地配合纹饰和釉色,使得陶瓷器的色彩更加丰富多样、层次感更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影响力。

中国民间艺术--陶瓷篇

中国民间艺术--陶瓷篇

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介绍发布:2009/8/12 15:05:08来源:[字体:大中小]陶瓷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守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和定居的生活;陶瓷的发展史,是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它影响着整个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进程。

陶瓷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提高;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

陶瓷的产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另僻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陶艺发展的开初,本属民间艺术,它根植民间的土壤,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曾有着壮观的发展和规模,中国陶瓷曾征服了海内外的人心、民心,震憾了海内外的帝王将相。

中国皇帝在景德镇曾多次设立御窑厂,为陶瓷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越到后期,由于统治者审美水准的低下,又要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形成了一条繁琐、堆砌、做作、空虚的宫庭艺术格式,因此就有官窑民窑之分。

字串5民间陶艺,尽管经历着各朝的风风雨雨,它仍显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现代审美趣味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的顽强的发展起来。

字串7一、民间陶艺的特征字串8民间陶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土生土长、地方特性、地方习俗很浓的一种群众性创造。

字串7民间陶艺有结合实用的,也有纯欣赏性的。

民间陶艺从造型到装饰,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往往反映着人们淳朴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愿望,流露着纯真的乡土感情和对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方、朴素、不加修饰、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笔弄刀,运用自如,活泼、粗犷、洒脱、自然天成;形象处理,高度简炼、概括、夸张、稚拙之美、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要说现代抽象艺术的发源地在哪里?我看就数民间陶艺了,因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纹样就是抽象的典型。

民间陶艺的选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价廉物美,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

三足陶鬲拍卖成交记录表

三足陶鬲拍卖成交记录表

三足陶鬲拍卖成交记录表三足陶鬲拍卖成交记录表一、引言陶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人造器具之一,陶器源远流长,在文化传承、美学观念和文物价值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而陶瓷中的三足陶鬲更是其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细腻的制作工艺和美妙的装饰纹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近期,一件稀世珍品的三足陶鬲在拍卖市场上亮相并成功售出,引起广泛关注。

下面将详细记录这次拍卖的成交细节,带您走进这件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陶瓷艺术精品。

二、拍卖信息名称:三足陶鬲尺寸:高2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8厘米时代:商周时期晚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装饰:鬲身上饰以波纹纹饰和祥云纹饰,鬲底下刻有装饰纹样拍卖场次:2021年秋拍第二场拍卖机构:中国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三、评估价值三足陶鬲的历史价值和珍稀程度使其具备了较高的估价。

在正式拍卖前,拍卖机构对该件藏品进行了认真评估。

据专家估计,三足陶鬲的起拍价为人民币500万元。

同时,出于对这一珍贵文物的尊重,拍卖机构还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其进行全面鉴定,以确保其真伪和完整性。

四、拍卖过程2021年11月18日,三足陶鬲在中国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的秋拍第二场中作为焦点亮相。

在整个拍卖过程中,众多的文物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和投资者齐聚一堂,竞相出价。

拍卖师在精心宣读了这件三足陶鬲的历史背景及价值后,随即开始了竞拍。

拍卖过程可谓惊险刺激,一开始就有多位藏家提出高价,争夺激烈。

伴随着举牌的报价声,拍卖师抬起手中的小锤子,代表竞拍结束。

双方紧张等待,最终,该件三足陶鬲以惊人的价位成交。

五、成交价铭刻在历史记忆中的三足陶鬲在这场激烈竞争中以人民币788万元的高价成交。

这个价位超过了最初的评估,并且创下了中国古代陶器的拍卖纪录。

这一成交价格体现了市场对于这件三足陶鬲独特价值的认可。

六、文物价值这件三足陶鬲的成交让人再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产生了无尽的想象和推测。

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

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

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关于“China”的由来有三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说是“China”跟中国的瓷器有关。

今天不是要讨论这种说法究竟可不可靠,而是要详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及种类。

一、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

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

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国陶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使用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一阶段:原始陶器制作(约公元前8000年- 公元前2500年)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和有限的资源,掌握了基础的陶器制作技术。

最早的陶器出现在黄河流域的居住遗址中,其主要特点是粗糙、简单而原始。

第二阶段:彩陶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 - 公元前221年)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彩色的颜料,装饰他们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外观更加精美。

同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也对陶器制作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青花瓷的兴起(约公元10世纪)在唐朝和宋朝时期,青花瓷开始流行起来。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而闻名,它是通过在瓷器表面涂抹蓝色颜料,然后用瓷器上的花纹刻画出来的。

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高峰。

第四阶段:瓷器的繁荣(约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贸易的重要商品。

著名的明代瓷器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绿釉瓷器,而清代则以粉彩瓷和釉里红瓷为代表。

第五阶段:现代陶瓷制作(19世纪至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陶瓷工艺受到了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工艺技术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所取代。

然而,在当代,很多陶艺家也开始注重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性和独特性,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鉴赏3陶瓷

美术鉴赏3陶瓷

瓷器——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开片瓷器制作过程中,
因釉面会产生开裂, 称为开片,这种自然 的缺陷在士人的眼中, 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 美感。
瓷器——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冰裂纹开片
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器物
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 风格。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 有开片,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 釉较薄者开小片。
中国历史朝代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两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两汉(西汉\东汉) 两晋(西晋\东晋)
丽,华贵的艺术品。
瓷器
瓷器——商周
中国历史上制陶业的第一次飞跃:原始瓷的烧成与发展
商代出现青釉瓷器也 称“原始青瓷”青釉 以青绿为主,所施釉 彩轻而薄,易脱釉。 商周时期的瓷器造型, 纹饰在很大程度上受 陶器与青铜器的影响。
(商代) 青褐釉原始瓷尊
瓷器——商周
中国历史上制陶业的第一次飞跃:原始瓷的烧成与发展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瓷器——宋代
宋代是瓷器发展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三大瓷窑体系:青瓷窑系 白瓷窑系 黑瓷窑系 五大名窑: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瓷器——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
青色”“蟹爪纹”“香灰色 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 汝窑的重要依据。汝窑传世 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 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 珍贵。
隋唐五代时期是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期。
青瓷——越窑
隋唐五代烧青瓷名窑,首推 越窑,越窑青瓷在我国瓷器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 具有制作精美,瓷釉晶莹, 瓷质坚薄,富有一种质感, 故当时有人以“类玉”“类 冰”“千峰翠色”等来形容 和称赞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概说
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就河南 瓷窑釉色品种来说,以白釉.青 釉为主,黑釉次之。低温铅釉陶 器只在少数瓷窑中出现,白釉器 光素无纹、印花、刻花、珍珠地 划花以及白地黑花俱全。
宋 白 釉 小 盘





宋 白 釉 双 龙 耳 瓶
白釉 珍 珠 地 划花 凤凰花 草纹枕
宋 珍珠地 划花 双虎纹 瓶
黑定
黑 定 又 称 “兔 毛 花”
宋定窑酱釉口盂紫定
宋 定 窑 酱 釉 盘 口 瓶
宋定窑绿釉龙纹盘绿定
宋 定 窑 绿 釉 碗
北宋早期白釉釉色白中泛 青,比较光亮,中、晚期白中 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滋润 莹泽。定窑白釉的特点是有蜡 泪痕----釉在高温下流淌、降 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 蜡泪痕状的渍釉点。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 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 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 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 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 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 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 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 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 采用正烧,流釉方向 自口至底,北宋中期 以后,定窑创造了覆 烧的技法,流釉方向 自底向口。
定州 地宫 定瓷 精品
仿定器的窑址有:
“土定”: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胎体 比较粗厚,质地亦较松软,釉色白中泛黄或赤,体 轻质差。 “新定”:山西霍县的霍窑出产,质坚而薄, 但较脆。 “南定”:是南宋时期在金人统治下继续烧 造的定窑瓷器,质量不如北定。 “粉定”:景德镇仿造的定器,亦采用覆烧 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比较 高,可以乱真,区别之处是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 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宋 白地黑花
梅 瓶
宋 黑 釉 碗
宋 黑 釉 铁 锈 花 玉 壶 春


定 窑






青釉除一般的青瓷及带刻花、 印花的耀州窑系装饰风格的青瓷 外,还有烧制钧瓷的禹县、临汝、 新安、辉县、淇县、鹤壁、和安 阳瓷窑。烧制珍珠地划花的密县、 登封、鲁山、宝丰等瓷窑。烧制 花青瓷的临汝、禹县、宜阳、宝 丰、内乡和新安瓷窑。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 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 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 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 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 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 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 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 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 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宋介休窑白釉六出筋盘
宋介休窑白釉碗底
宋 定 窑

花 盘
定 窑 小 罐
宋磁州窑白釉裼彩童子莲纹碗
宋 磁 州 窑 大 碗
宋 耀 州 窑 高 足 杯
宋 耀 州 窑 菊 瓣 纹 盏
上述的各个北方瓷 窑所生产的陶瓷器物, 大部分可归结为北方的 定窑、磁州窑、钧窑、 耀州窑四大窑系。
定 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 村以及东西燕川村,古属定州, 故名定窑。定窑是宋代著名瓷 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 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 质量以及制作工艺较五代都有 明显的提高。
宋 青 瓷 刻 花 碗
宋 刻 花 青 瓷 碗
宋 印 花 青 瓷 花 纹






民 窑 钧 瓷
民 窑 钧 瓷
山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瓷窑以 烧白釉以及黑釉瓷为主,烧白釉的 有平定、介休、交城和阳城等地的 瓷窑。 河北发现的定窑、磁州窑、临 城窑、龙泉务窑以及隆化窑均以烧 制白釉为主,定窑最精,磁州窑以 烧制白地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具代表性。陕西的 耀州窑亦烧制刻花、印花的青瓷。
宋 定 窑 高 三 足 炉
宋定窑划莲瓣纹盂
定 窑 刻 花 狮 流 壶
定 窑 漏 斗 口 瓶
宋 定窑 划花 直颈瓶
宋 定窑 白釉 瓶
宋定窑 五管 葫 芦 瓶
宋 绿定 划花花瓶
宋定窑白釉划花海螺

纹饰:北宋早
期以划花、刻花为主, 中、晚期及南宋(金) 以印花为主,还有模 印贴花、浮雕。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 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 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 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 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 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 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 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 形,若是完整器,将器 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 易发现这一特点。
匣 体 涩 圈 叠 烧 法
定窑少量烧造的酱釉和 黑釉器物,即文献中记载的 “紫定”和“黑定”,胎体有 精粗之分,精者胎体呈白色, 粗者胎体呈灰色,定窑突破了 青瓷、白瓷的界线,也烧造浮 雕莲瓣装饰,在瓶、壶等器物 上均施浮雕莲瓣纹。
并曾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 器,已发现的定窑器物上的题铭 有“官”、“新官”、“易定”、 “尚食局”、 “尚药局”、“食 官局正七字”、“五王府”、 “奉华”、“风华”、“慈福”、 “聚秀”、“禁苑”、“德寿” 等。题铭有烧造前刻上或者烧造 以后重新刻上的二种。


南 定 双 凤 纹 芒 口 碗
景德 镇窑 南定 印婴 戏花 卉纹

五代 定窑 白瓷 唇口 罐
五 代 定
窑 碗
宋 定 窑 刻 菊 瓣 纹 盖 罐
宋 定 窑 双 耳 瓶
宋代定窑 瓷器的特征
胎:白色微黄,比较坚致。
宋 定 窑 白 瓷 片
釉:定窑兼烧
白釉、黑釉(黑定)、 酱釉(紫定)、绿釉 (绿定)等品种瓷器。
宋 定 窑 白 釉 菊 瓣 盘
宋定 窑黑 釉执 壶
粗瓷用三岔形支钉垫烧,器物里 心有三个支钉痕,细瓷用匣体正 烧。中、晚期创用支圈覆烧,碗、 盘等口沿不施釉,称为“芒口”, 精器用金、银、铜等镶边,称金 扣、银扣、铜扣。



支 钉

金 扣 定 窑 碗
金扣定窑碗
金代后期定窑又创用匣体 涩圈叠烧法,即在器物里心挖 去一圈釉使露胎,另一器物的 圈足正好置露胎处,烧时器物 之间就互不粘连,这种工艺正 好为鉴定定窑瓷器时代留下特 征。
宋 早 期 定 窑 盘
宋早 期定 窑碗
宋 定 窑 莲 瓣 纹 壶
定窑 折腰 六缺 划花 盘
宋定窑印花凤凰纹盘局部
宋 定 窑 小 香 炉
宋定 窑酱 釉铺 首香 炉
滋润莹泽的米白色 釉现蜡泪痕及竹丝刷纹 (釉薄处可见的器身条 条细小痕迹)是宋代定 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蜡 泪 痕
蜡泪痕 及 竹丝刷纹






模 印 贴



浮 雕
模 印 贴 花
定窑的印花特点是:布
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 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究对称, 大多印在碗、盘的里部,内容多 为花卉(牡丹多、莲、菊次之)。 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鸳 鸯、大雁、鸭、鱼等等。再次为 婴戏。还有一种金彩描花的。
工艺:北宋早期,定窑烧
竹丝刷纹
器型:定窑瓷
器多为碗、盘、枕、 炉、盂等日用生活 器皿,还有净瓶、 海螺等佛前供器。
宋 定窑 印花 双凤 纹笠 式碗
宋 定窑 白釉碗
宋 绿 定 窑 印 花 碗
宋 定 窑 刻 花 盘
宋 定 窑 花 口 盘
宋 定 窑 花 口 盘
定窑剔花腰圆枕
宋定窑孩儿枕(藏故宫博物院)
宋 定 窑 弦 纹 三 足 樽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 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 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 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 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 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 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 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 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 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 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 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 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 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 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 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 不平,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 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尚 食

受定窑影响属于定 窑系的瓷窑有:山西的 平定窑、孟县窑、阳城 窑、介休窑、霍县窑, 四川是彭县窑,江西的 吉安窑和景德镇窑。
定窑瓷器
鉴 定
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 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 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 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 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 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 “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 着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 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