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鲁肃与诸葛亮的对话:“为将者,若不知天文、不晓地理、不通阴阳、不懂奇门,庸才耳”“孔明真乃神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孙刘联盟的巩固,才有了后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诸葛亮的才干表现在哪些方面?四字)
五、课外延伸,链接名著
1、这样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出自哪一部作品呢?(介绍《三国演义》)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了,追也来不及了。
(画路线图)
(三)、识人心
师:大家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 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口答: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师: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不敢轻举妄动,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英雄本色)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深入研读,领悟“神妙”
教师引入:那么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部编新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秀课件

部编新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秀课件
吩咐军匠迟延 减少造箭材料 派人监督
问题二:诸葛亮是如何化解周瑜的刁难的?
知人善用
课文哪些 句子体现出了 这些特点?
了解人心
草船借箭
通晓天文
善于谋划
知人善用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 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 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 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 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妒 忌曹督委鲁 遮寨擂呐插
5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无惧刁难
三天时间,诸葛亮居然真的“造”好了 十万支箭,果真是神机妙算。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课文,一起去看一看他“造”这十万支 箭的具体过程吧!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开门见山,点明故事起因
妒忌诸葛亮的周瑜想到了什么计谋来 陷害诸葛亮?读第2自然段。
明知故问,用心险恶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 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这里的“船轻水急”显示出 了什么?
显示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 地理知识。由此可见诸葛亮谋划之 周密,安排之巧妙。
诸葛亮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他完成任务了吗?
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 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 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 不上他!”
本文名为《草船借箭》,请大家说一说 是谁找谁借的箭?他为什么要找他借箭? 诸葛亮找曹操借的箭。 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 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于是诸葛亮用妙计向 曹军借来了箭。
遮蔽
擂鼓
妒忌 保护 炉火
水寨
妒忌
水寨 堵塞 赛跑
呐喊
委托
呐喊 收纳 木讷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任务群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任务群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任务群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任务一:单元导读,明确要素1.请学生自学单元导读页。

课 题5 草船借箭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3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学习 重难点 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兴趣比较浓厚,学习起来积极性较高。

且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如何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1)读一读四句话,想一想:分别介绍了哪一部名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每一句话都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名著的特点,让我们明白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名著之旅。

(3)找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回顾迁移: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阅读名著的经验和方法?(学生自由交流)预设:(1)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需要第一遍泛读,大致了解这本名著的基本内容如作者基本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艺术风格等等。

这些基本的内容清楚后然后再慢慢读,可以细致的阅读和理解。

(2)把握情节。

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情节,如开始、发展、高潮、结束。

(3)把握人物形象。

名著描写的人物不但形象性格鲜明丰富而且有层次感。

我们可以通过场景、人物语言对白、环境描写等多方面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任务二:激趣导入,解题质疑【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接着创设情境,然后再引出主题。

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y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y

子,并写下你的体会。
(二)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小学高段的教学应更多
知天文
的立足于篇章的教学,所以教
句子一(展示课件第六屏)
学设计应从全局着眼,防止支
1.自由读句子。
离破碎。在此教学环节中以孔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2.这句话是抓住孔明的什么进行描写? 明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
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28 孔明借箭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 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 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什么意思吗?
4. 用这两个字练习扩词。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
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1.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交流,
帮助理解。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2.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
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

2023年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3年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3年《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023年《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__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

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__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__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__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 草船借箭【教学精品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 草船借箭【教学精品课件】
诸葛亮:_____足__智__多__谋_______ 周 瑜:_____心__胸__狭__隘_______ 曹 操:_____谨__慎__多__疑_______
选自“课前预学单”第3题
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会读。
yú dùjì cáo
dū wěi
周瑜 妒忌 曹军 都督 委托 照办 预计 紧急

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按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将 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1、2自然段 借箭的起因
第3~9自然段 第10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经过 借箭的结果
比较阅读,激发兴趣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 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 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 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 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 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 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
2.圈画重点语句阅读法。抓住关键语句,及时地圈点 勾画,有助于品读人物形象。
3.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课前我们搜集了四大名著的 大量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课 文,认识书中的人物。
4.批注阅读法。阅读时在关键词句旁边及时写下自己 的感受。
阅读《三国演义》原著, 了解“诸葛亮三气周瑜” 的故事。
5 草船借箭
第1课时 第2课时
激趣导入
第1课时
仔细观察这张图片, 图上的两个人物, 大家认识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一、素质教育目标㈠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㈠教师活动设计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孔明借箭 优秀原创教学设计

孔明借箭  优秀原创教学设计

孔明借箭优秀原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

(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

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

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篇1【教材分析】《草船借箭》一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

讲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课文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脉络及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3、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4、能把课文的内容编成课本剧。

5、重点、难点: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及其实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所在及其原因。

【教学构想】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草船借箭》一课,课文篇幅长,距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年代很远。

所表达的中心较难领会的特点,教学时按“学前备课──激发兴趣──质疑讨论,自主学习──课中表演──课后阅读”的构想进行。

质疑讨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课时。

当学生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教师启发学生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较浅显的问题进行质疑,训练学生探索性思维。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时教师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诱导他们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具有非凡的才干和广阔的胸怀”这一中心有顺序地质疑,即抓重点词、中心词进行思维辐射,理解课文。

在学习总结全文之后,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能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能在课内又能在课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自读课文,查资料或请教。

《三国演义》的是谁?“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代表人物是谁?诸葛亮、周瑜各是哪国大将?又是怎样的人?二、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习生字新词。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5《草船借箭》优质示范课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5《草船借箭》优质示范课教学课件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 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 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 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诸葛亮是如何实施草船借箭的?
请鲁肃帮忙
➢ 诸葛亮为什么会找鲁肃帮忙?又为什么不让鲁肃告诉 周瑜借船一事呢?
课文解读
➢ 默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谋略和智慧的 地方,交流阅读体会。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 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军令状
军令状为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 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 法受罚。
➢ 思考并交流: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 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
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
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
操懊悔不已。
要追也来不及了。
——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 默读上述“阅读链接”的片段,找出课文中对应的 段落。将原著与课文比较阅读,谈谈自己读后的发
➢ 思考并交流: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 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诸葛亮早已算准 天气的语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 把鲁肃请到船里。
联系上下文可知,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侯会起大 雾,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诸葛亮之所以主动要求去 做,是因为他在立军令状之前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他洞悉 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此外,当时孙刘联盟,诸葛 亮答应造箭任务也是为了顾全大局,达到联合东吴抗击曹军 的目的。

《出师表》教学设计 2022年部编版精品

《出师表》教学设计 2022年部编版精品

22出师表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3.学习本文融议论、表达、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 "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 "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 "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 ,准备北伐曹魏,以 "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古今异义】①先帝不以臣卑劣..(古义: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②由是感谢..(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一词多义】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诏(遗|留)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成效)③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④以:先帝不以.臣卑劣(因为)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1 -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局部(6 -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 "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局部(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述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 "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 "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 "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 "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 "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根底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 "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波,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 "崩殂〞,亦当 "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 "不以臣卑劣〞,而 "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屡次提及先帝遗诏?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到达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效劳,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忠〞?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 "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小结:<出师表>以 "形势〞使对方震动,以 "情感〞使对方感动,以 "措施〞教导对方,以 "事业〞鼓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三、板书设计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答复)答复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 -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4.阅读第8 -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 "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比照论证,得出了结论: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明确: "见〞可指代材料,无 "见〞便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假设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3)假设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复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复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板书设计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 -(写文字) - -所感所想- -(读文字) - -读者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 -(读)文字- -(想象)画面- -(感悟)意境。

2020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经过(3~9自然段);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

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孔明借箭l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孔明借箭l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2.情境再现:利用多媒体展示孔明借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借箭?”“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借到箭?”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本案例以《孔明借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领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卓越才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5.专业素养与人性化教学的结合: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同时,我注重人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成功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取长补短。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汇报:鼓励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2023部编版语文《草船借箭》五年级下册教案

2023部编版语文《草船借箭》五年级下册教案
积累运用
本文的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比如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表面上十分简单,实则暗藏杀机。写作中,要学习运用这种平实的语言来表现含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富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故事及本课的视频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儿童版《三国演义》。
2.观看影视作品,对故事中的人物形成初步印象。
活动3朗读感悟,了解孔明
1.布置阅读任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诸葛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最能体现诸葛亮谋略和智慧的地方找出来,仔细读一读。
2.全班交流阅读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1)“军令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周瑜以为诸葛亮已经中计,三天内诸葛亮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
课件出示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精心准备,利用大雾漫天的天气,令二十条船驶向曹军水寨。曹操看不清虚实,只好叫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很快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就插满了箭。
草船借箭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4.学生结合“学生活动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是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社会生活。
板块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及对话的目的。

2.全面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了解本文矛盾双方斗智斗勇的经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妒忌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探听疑惑私自布置调度呐喊神机妙算小结: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委托”的“委”不要写成“枯萎”的“萎”,“预计”的“计”不要写成“记录”的“记”,“军令状”的“状”不要写成“壮观”的“壮”。

只有真正理解了词语,牢记了字形,明确了与其形近字的区别,默写时才能胸有成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过程体现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草船借箭”的现场,去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用文中的话回答。

)(2)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在重点句子下面做上记号,思考: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造箭?时间紧、任务重,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军令状?为什么头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才去“借箭”?为什么曹操不出兵?周瑜对诸葛亮“借箭”成功做出了怎样的评价?明确:周瑜的一句话,点明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这句话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借人心”——识人心(1)借周瑜的陷害之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教案(共2课时)

《草船借箭》教案(共2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重点指导“忌”“延”“援”的字形、“丞”字的笔顺。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

2.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设计学生学案。

2.学生可以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3.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重点指导“忌”“延”“援”的字形、“丞”字的笔顺。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尝试自学。

根据学案进行自学,学案内容如下1.读:我把课文读了____遍。

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起因是:____;经过是:_______;结果是:____。

2.写:我会正确书写下列词语。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由妙用神机妙算3.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查阅,我了解了“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将重要信息进行提炼)4.思: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标注。

二、自学反馈1.检查朗读。

(1)【出示】朗读词语。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根据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

“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时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逐步把握课文内容。

还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而围绕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四.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夜伏周郎。

2.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故事,猜一猜?揭示课题《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3.这个故事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相关内容改编。

二.学习字词,扫清障碍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听写词语:周瑜、妒忌、诸葛亮都督、委托、军令状鲁肃、私自、四更曹操、水寨、擂鼓呐喊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诸葛亮有谋略,有智慧,把这个词写下来。

(神机妙算)2.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并订正一遍。

说一说自己写错的生字,交流易错点和识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8.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半晌擂鼓隐讳少顷支吾幸勿推却不解其意”理解“措办欣然而至不解其意诈乎见委少顷慨然隐讳”等词语。

2. 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

4.通过对“借箭经过”的阅读感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其他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借箭经过”的阅读感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描写,结合不同方式读文体会文中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半晌擂鼓隐讳少顷支吾幸勿推却不解其意”理解“措办欣然而至不解其意诈乎见委少顷慨然隐讳”等词语。

2. 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入情入境欣赏音乐。

2. 教师:同学们,听完了音乐,谁能说说你对这首歌都有哪些了解?
3. 学生:我知道这首歌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4.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积累量还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这部名著的一篇课文《孔明借箭》。

(板书课题:孔明借箭)
二、认识名著: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 反馈自学成果:
①教师出示生词,检查读音:半晌擂鼓隐讳少顷支吾幸勿推却不解其意
②教师出示生词,检查词义:措办欣然而至不解其意诈乎见
委少顷慨然隐讳
3. 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借”写了哪些内容?反馈学习结果:草船借箭的原因(1~3)、经过(4~7)、结果(8)
4. 现在谁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小结:草船借箭故事内容我们理清楚后,下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走进文本,认识其中人物。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借箭经过”的阅读感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描写,结合不同方式读文体会文中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借箭经过”的阅读感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描写,结合不同方式读文体会文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教师出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图片。

(二)回顾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这几个人物(出示人物图片: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些人物中你们最喜欢谁?(学生:诸葛亮板书:诸葛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诸葛亮的形象,你想用什么词呢?
(板书:神机妙算)
2. 指导学生理解“神机妙算”。

(三)精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 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船借箭的结果是诸葛亮成功地借到了十万支箭,这与他的神机妙算有着必然的联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出来,同桌读文交流:诸葛亮在借箭的前后都算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
体现一:大雾——通天文: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通晓天文。


(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说说你的体会。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
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
到船里。

”而是先写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动静?(组织学生议论: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好一个通天文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

(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体现二:水的流向——晓地理
师:这部分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出示:
①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③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
20 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好一个晓地理的诸葛亮!(引导学生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体现三:知道曹操谨慎多疑,鲁肃忠厚守信义——知人心
曹操:谨慎多疑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了解曹操是怎么做的、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鲁肃:忠厚守信
诸葛亮不仅算了曹操的性格,他还算了其他人的性格,你能找出对应的句子说说体会吗?
①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枝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 诸葛亮明明知道鲁肃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体会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了如指掌。

)指导朗读。

②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

)指导朗读
体现四:心中有数,做事周密——巧安排
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
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


②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

③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

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3. 观看视频,让我们来更直观的感受一下孔明借箭的过程。

4. 运用你学过的成语夸夸诸葛亮。

5.小结:
(指板书)诸葛亮一算到了天,二算到了地,三算到了人,他把“天、地、人”进行巧妙地安排,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最终成就了他的“神机妙算”。

(四)体会周瑜的性格特点过渡:同学们都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有的同学喜欢忠厚、守信义的鲁肃,那么对于周瑜你们是怎样评价的呢?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周瑜为什让诸葛亮造箭?造箭的要求是什么?
从中你能体会到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A:师:十天能造好十万支箭吗?诸葛亮明知道不能为什么还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军令状?体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

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师:立下军令状就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

想象:周瑜看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他是什么心情?(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体会周瑜的阴险狡诈。

(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
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

所以“很高兴”。


(五)品读周瑜的话,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当周瑜正满心欢喜的准备杀诸葛亮时,却不料诸葛亮已经完成了任务。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于是周瑜长叹一声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那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智商、胸襟、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完了课文,同学们想对文章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我想对诸葛亮说:
我想对周瑜说:
我想对鲁肃说:
我想对曹操说:
(七)选择性作业设计(其中1 题为必做题2、3任选一题完成)
1. 搜集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2. 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3. 复述故事,讲给朋友或家人听。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