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条文说明

合集下载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05.01 范围本节内容为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本规范各章节的相关内容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对本节《强制性条文》的所有条文都必须强制性执行,并作为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检验的强制性标准条文。

若工程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监理工程师不予验收。

并指令承包人自费重做。

105.02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 J032—94)1.0.5 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停止施工。

雨季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路面排水。

1.0.6 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应有良好的劳动保护。

沥青拌和厂应具备防火设施,配制液体石油沥青的车间严禁烟火。

使用煤沥青的施工人员应防止吸入煤沥青蒸气或皮肤直接接触沥青,使身体受到损害。

4.2.1 道路石油沥青适用于各类沥青面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2.1.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时,应采用符合本规范附录C表C.1“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规定的沥青。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C.14.6.3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粗集料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表C.8“沥青面层用粗储料质量技术要求”的规定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C.8指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30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3040视密度不小于(t/m3) 2.50 2.45吸水率不大于(﹪) 2.0 3.0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15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11大(﹪)软石含量不大(﹪)55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Ν)42实测注: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多孔玄武岩的视密度限度可放宽至 2.45t/m3,吸水率可放宽至3%,但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4.6.5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表层及各类公路抗滑表层的粗集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表C.8中关于石料磨光值的要求。

沥青抗剥落剂应用介绍

沥青抗剥落剂应用介绍

HB-2型沥青抗剥落剂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一、基本情况:1、根据交通部1998年12月(JTJ036-98)《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以及99沈阳会议专家们提出改善沥青与石料(特别是酸性石料)的黏附性,宜掺加抗剥落剂并限制石灰石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

宜昌市地处东联武汉、西至渝川、南通潇湘、北达豫陕的公路交通枢纽位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核心部分就在我市境内。

在“十五”期间,宜昌市的公路通车里程会成倍增长,还会有几条高速公路穿过市域。

因此,沥青路面会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以便充分利用本地矿料资源,高标准新修和维修原有公路,使之达到前述规范和会议精神的要求,为国家的重点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从全市公路沿线路面材料分布情况来看,花岗岩、砾石等酸性石料资源极为丰富。

利用HB-2型沥青抗剥落剂解决了沥青与酸性石料黏附性这一技术难题,不但使沿线材料得以应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本费用。

二、立项背景和目的针对我国公路交通量逐年增大,公路等级逐年提高,公路交通载荷不断提高,一些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年限、使用功能不佳的现象,在总结以往沥青路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交通部于1998年12月发布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

该规范提出: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应符合以下两个指标要求:1、采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方法测定的48h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厦不应小于80%;2.采用“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方法测定的劈裂强度比不应小于80%。

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应采取抗剥落措施。

交通部1999年冬在沈阳召开了“全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公设技字[2000]01号)记录了与会专家的下列3点意见:为改善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宜掺加抗剥落剂。

建议限制石灰石在路面中的应用。

应考虑抗剥落剂的寿命及适用性。

交通部又于2000年6月l5日发布修订《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提出了《沥青抗剥落剂性能评价试验》(T0663-2000)方法。

改性沥青知识

改性沥青知识

1、我国改性沥青概述根据《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所谓的改性沥青是指通过往沥青中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它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到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改性剂则指的是“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天然或人工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它应“可熔融、分散在沥青中”、能够“改善或提高沥青路面材料性能”、“与沥青发生反应或裹复在集料表面上”。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沥青改性可以分为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两大类。

本文仅涉及狭义的改性沥青,即化学改性沥青中的聚合物改性沥青。

我国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改性的技术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范围基本上涉及到路面使用性能改善的每一方面,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为:(1) 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的SBR橡胶改性产品,如重庆交通科研所研制的湿法SBR;(2) SBS等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技术及PE等树脂类复合改性技术,如国创一号、二号;(3) 作为“八五”攻关项目的土工格栅、土工布等改善沥青路面结构力学性能的物理改性技术;(4) SMA(Stone Mastic Asphalt)及相应桥面铺装的研究;(5) 成套沥青改性设备开发研制,如北京国创改性沥青有限责任公司的LG-8型炼磨式设备等;总结我国改性沥青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呈现这几个特点:我国关于改性沥青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基本上是与国际同步的;我国的改性沥青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实验室与试验路上,而且各研究工作几乎是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完成的,缺乏象美国SHRP那样的大型系统工程;我国改性沥青的应用规模很小,或者说根本谈不上应用规模,相应的沥青改性设备与成套生产-施工-管理工艺的研究工作显得滞后。

也正是由于此,改性沥青的成本与国外相应改性沥青的成本而言,无多少竞争优势。

2、国内改性沥青的技术水平2.1沥青改性的关键技术沥青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与荷载作用下表现为典型的弹-粘-塑性,并且在高温与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老化现象。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05.01 范围本节内容为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本规范各章节的相关内容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对本节《强制性条文》的所有条文都必须强制性执行,并作为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检验的强制性标准条文。

若工程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监理工程师不予验收。

并指令承包人自费重做。

105.02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 J032—94)1.0.5 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停止施工。

雨季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路面排水。

1.0.6 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应有良好的劳动保护。

沥青拌和厂应具备防火设施,配制液体石油沥青的车间严禁烟火。

使用煤沥青的施工人员应防止吸入煤沥青蒸气或皮肤直接接触沥青,使身体受到损害。

4.2.1 道路石油沥青适用于各类沥青面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2.1.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时,应采用符合本规范附录C表C.1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规定的沥青。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C.14.6.3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粗集料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表C.8 “沥青面层用粗储料质量技术要求”的规定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C.8注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多孔玄武岩的视密度限度可放宽至2.45t/m 3,吸水率可放宽至3%但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465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表层及各类公路抗滑表层的粗集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 表C.8中关于石料磨光值的要求。

4.7.2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 表C.11的要求。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4.8.1 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要求干燥、洁净,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 表C.12的技术要求。

精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新技术规范简介

精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新技术规范简介

一、沥青技术标准1.沥青材料路用性能气候分区·高温 七月平均气温(1)夏炎热 >30℃(2)夏 热 20~30℃(3)夏 凉 <20℃·低温 极端最低气温(1)冬严寒 <-37℃(2)冬 寒 -37℃~-21.5℃(3)冬 冷 -21.5℃~-9℃(4)冬 温 >-9℃
3)技术要求的核心是沥青的感温性指标——针入度指数(PI)。(1)国外一般要求PI在-1~+1之间而目前我国的沥青过分强调延度,PI一般较低,大都达不到-1以上。建议中的PI值分别要求不小于-1. 5(A)和-1.8(B)(2)Pfeiffer提出: 或 式中:
外掺微晶蜡对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 表8
8)老化试验·由于施工方法绝大部分采用热拌工艺,所以统一采用薄膜加热试验(TFOT)(163℃、5h、5.5r/min、3.2mm厚)·薄膜加热相应于施工过程老化。·薄膜加热(TFOT)与旋转薄膜加热(RTFOT)试验结果大体相当。
(2)适用于本规范的聚合物改性剂按如下分类: ①热塑性橡胶类,代表性品种有笨乙烯一丁二烯一笨乙烯嵌 段共聚物(SBS)。 ②橡胶类,代表性品种有丁苯橡胶(SBR)及其乳液。 ③热塑性树脂类,代表性品种有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乙烯(PE)、聚烯烃等。当使用回收废旧塑料制造的再生聚乙烯产品时,必须清洗、切碎处理。且不得混有不能溶解的废旧塑料制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降水量(1)潮 湿 >1000mm(2)湿 润 500~1000mm(3)半干旱 250~500mm(4)干 旱 <250mm气候区表示:高温序号-低温序号-降水量序号
沥青气候分区指标 表1
·现行的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相当于2号标准,1号标准为赶超进口沥青的标准(含蜡量提高到不大于2%,软化点提高2℃,溶解度提高到99.5%,增加了密度指标,对薄膜加热试验后的针入度比、质量损失和延度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专题,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的最新成果,并考虑我国现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新的重交通道路沥青技术要求的建议(表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新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新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新版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新版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为施工提供了更科学、更精确、更全面的指导,确保公路沥青路面的质量达到更高的标准。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原材料的品质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基础。

沥青作为关键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路面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最新版的规范对沥青的技术指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包括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

施工单位在采购沥青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验,确保所选用的沥青符合工程需求。

集料在沥青混合料中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

规范对集料的规格、级配、强度、耐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

例如,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棱角性和坚固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

同时,为了提高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必要时还需采取抗剥落措施。

矿粉作为沥青混合料的填充料,其质量也不容忽视。

规范要求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合理的配合比是保证沥青路面性能的关键。

最新版规范强调了配合比设计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道路的交通量、使用环境、路面结构等因素。

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应进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等,以检验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配合比设计完成后,还需进行生产配合比验证。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拌和设备的特点和原材料的实际情况,对配合比进行微调,确保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质量稳定。

三、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于保证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要对下承层进行检查和处理,确保其平整度、强度、压实度等符合规范要求。

如有不平整、松散等缺陷,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处理。

施工设备的准备也是关键环节。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1.1 主要工程机械应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和配件,拌和、运输、摊铺、碾压设备能力相配套,施工前应做好保养、调试、试机工作,以确保在施工期间一般不发生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的故障。

要求配备的主要施工机械如下:1.1.1 拌和设备200t/h以上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机 3000型以上 1台或2000型 2台发电机满足拌和设备功率要求拌和机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生产过程,并配有完好的打印装置,冷料仓须有5个以上,热料仓 4个以上,50t沥青罐4个以上,其中有两个沥青罐配备搅拌器。

1.1.2 摊铺设备铺筑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时,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m(双车道)-7m(3车道以上),通常采用满足平整度要求同型号两台或多台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形同步摊铺作业。

应配备性能良好的接触式或非接触式自动找平基准装置。

1.1.3 压路机(10-12)t(或相当功率振动压路机) 3台20t以上轮胎压路机1-2台1.1.4 运输车辆载重15t以上的自卸汽车,数量以能满足摊铺机连续作业为原则。

1.2 施工准备1.2.1 其它工程下面层摊铺前应先完成路缘石、路边石等附属工程和防撞护栏柱、标志基础等交通工程。

1.2.2 配合比设计6.2.2.1 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按附录B、附录C的方法,优选矿料级配、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阶段技术要求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供拌合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

6.2.2.2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由拌和楼热料仓中取样筛分,以确定各热料仓中材料比例,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

并取目标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OAC、OAC ±0.2%进行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确定各热料仓材料、矿粉比例及最佳沥青用量,供试拌、试铺使用。

6.2.2.3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即通过试拌、试铺最终确认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用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检测的依据。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本节内容为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本规范各章节的相关内容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对本节《强制性条文》的所有条文都必须强制性执行,并作为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检验的强制性标准条文。

若工程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监理工程师不予验收。

并指令承包人自费重做。

公路工程部份)JT J032 —94)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住手施工。

雨季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路面排水。

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应有良好的劳动保护。

沥青拌和厂应具备防火设施,配制液体石油沥青的车间严禁烟火。

使用煤沥青的施工人员应防止吸入煤沥青蒸气或者皮肤直接接触沥青,使身体受到伤害。

道路石油沥青合用于各类沥青面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时,应采用符合本规范附录C 表C.1“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规定的沥青。

表C.1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粗集料的质量 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 表 C .8“沥青面层用粗储料质量技术要求”的规定表 C.8注: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多孔玄武岩的视密度限度可放宽至 2.45t/m 3 ,吸水率可放宽至3% ,但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表层及各类公路抗滑表层的粗集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 表 C.8 中关于石料磨光值的要求。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 表 C.11 的要求。

指标石料压碎值洛杉机磨耗损失视密度吸水率不大于(﹪)不大于(﹪)不小于(t/m 3 )不大于(﹪)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级)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不大于(﹪)水洗法<0.075mm 颗粒含量 不大(﹪)软石含量 不大(﹪)石料磨光值 不小于(BP Ν)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28302.502.04151542其他等级公路30402.453.032015实测表 C.11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石灰岩或者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 的矿粉。

沥青路面设计说明

沥青路面设计说明

沥青路面设计说明附件一:沥青路面专项设计说明1、路床顶面设计标准路基交工验收前,应对路基外观质量和局部缺陷进行整修或处理,路床顶面表层的整修,应根据质量缺陷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案、工艺进行。

补填的土层压实厚度应不小于100mm,压实后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得松散、起皮。

路床顶面验收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的有关要求执行,其施工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路面结构设计1、车行道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各层由上至下依次为: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粘层(0.5kg/m2)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封层(1.0kg/m2)18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人行道路面结构6cm彩色人行道板2cm1:2水泥砂浆卧底12cmC10水泥混凝土3、路用材料设计1、沥青砼面层沥青砼路面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良好的抗水损害并具有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

本工程沥青砼面层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热拌沥青混合料应符合以下要求:2、材料要求(1)、一般要求①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替代现场检测。

②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

①沥青本工程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其各项指标不得低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要求;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注:[1]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执行。

用于仲裁试验求取PI时的5个温度的针入度关系式的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

②粗集料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该采用碎石,粗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路面面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符合要求的玄武岩,若无玄武岩可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条文说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93条文说明目录1.总则2.水泥稳定土2.1 一般规定2.2 材料2.3 混合料组成设计2.4 路拌法施工2.5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2.6 养生及交通管制2.8 其它3.石灰稳定土3.1 一般规定3.2 材料3.3 混合料组成设计3.4 路拌法施工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23.5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3.7 养生及交通管制3.8 其它4.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4.l 一般规定4.2 材料4.3 混合料组成设计4.4 路拌法施工4.5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4.7 养生及交通管制4.8 其它5.级配碎石5.1 一般规定5.2 材料5.3 路拌法施工6. 级配砾石6.1 一般规定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36.2 材料6.3 施工7. 填隙碎石7.1 一般规定7.2 材料7.3 施工8.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8.4 质量管理8.5 检查验收附录A修订说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是1986年10月1日由交通部批准实行的,编号JTJ034-85,实行6年多以来,对指导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很大作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4用。

1991年交通部决定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修订工作。

对原规范的主要修订如下:1.为了适应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本规范对原规范作了某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如下: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了保证半刚性材料层与其下半刚性材料层之间不会留下素土夹层,除直接铺在土基上的半刚性材料层可以采用路拌法施工外,其上各个半刚性材料层都必须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

这不是说对于二级公路不需要这样做,而是因为我国当前的机械水平还达不到二级公路的基层都用集中厂拌法施工,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采用厂拌法施工。

为了保证面层顶面的标高和面层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5的厚度,以及为了在开放交通后沥青面层的平整度不会较快变坏,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混合科应使用摊铺机摊铺。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of Highway Modified Asphalt PavementJTJ 036-98主编单位: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施行日期:1999年3月1日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北京关于发布《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交公路发[1998]729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重庆市交通局,部属公路设计、施工、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036-98),作为行业标准,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该标准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希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98年12月1日前言近年来,我国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研究、开发和使用改性沥青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改性沥青和具体的工程实践,编制了相应的技术标准、施工指南、手册、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对我国改性沥青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些文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制订系统、完整、实用、可操作性较强的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为了适应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应用的需要,交通部以交公路[1994]1265号文下达了编制《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任务,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主持编写。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改性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的制备,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压实的有关规定,改性沥青路面接缝的施工以及施工质量管理等。

目前可用于沥青改性的添加剂有很多,本规范所涉及的仅是其中应用比较广泛、技术比较成熟的几种聚合物改性剂。

本规范大量采用了国内有关改性沥青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引用了国外改性沥青技术标准、规范、指南等的有关内容,各单位在使用本规范的过程中,如发现有问题或有修改意见,请随时函告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地址:重庆市南岸五公里邮政编码:400067),以便修订时参考。

改性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标准

改性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标准

改性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标准310.01 范围本节工作内容是在完成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的基层或其他沥青面层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

它包括提供所需的设备、劳力和材料,以及施工、养护、试验等全部作业。

310.02 材料1.基质沥青使用的基质沥青材料应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规定的石油沥青标准。

2.改性剂(1) 改性剂应符合图纸及《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的要求。

(2)根据改善路面性能的特殊要求,宜选择使用塑性橡胶类、橡胶类或热塑性树脂类改性剂及辅助外掺剂。

3.集料与填料(1)粗集料a.用于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的集料宜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其粒径和质量要求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有关规定。

b.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有害杂质,且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及良好的颗粒形状。

c.当采用酸性石料时,必须采用抗剥落剂,以保证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2)细集料a.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及石屑。

其规格和质量要求,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的有关规定。

b.细集料应洁净、坚硬、干燥、无风化、无杂质或其它有害物质,并有适当级配,并与改性沥青有良好的粘附性。

(3)填料a.必须采用石灰岩或者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的矿粉或水泥、消石灰粉等做填料。

b.采用水泥、消石灰粉做填料其用量不宜超过矿料总量的2%。

310.03 改性沥青1.改性沥青的试验(1)承包人应在生产前14d,将现场制备改性沥青所需的材料、设备、加工工艺的试验报告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

(2)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交通及特殊使用要求选定,并符合《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表5.2.1的规定,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确定改性沥青的相应等级,选取最适宜的基质沥青、改性剂的剂量和加工温度及加工工艺。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条文说明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条文说明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条文说明目录制订说明1 总则2 术语、符号3 基层4 材料5 改性沥青6 改性沥青混合料7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8 施工质区管理制订说明一、编制过程交通部以交公路[1994]1265号文下达《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后,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拟订出“编写大纲(草案)”,并于1996年3月在重庆市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对“编写大纲(草案)”进行了讨论、修改,形成了正式的“编写大纲”,同时成立了编写组,落实了分工及编制计划。

此后,编写组成员按照分工转入正式编写工作。

随后,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对各参编单位的初稿进行了汇总、统稿,经编写组成员反复磋商,提出了规范讨论稿,于1997年8月分别寄送各参编单位和部分专家审阅。

1997年IO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编写组及有关专家参加的《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讨论稿)讨论会,会议对讨论稿的内容逐章逐条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建议;编写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后,完成了规范送审稿。

1998年5月在重庆市,由交通部公路管理司主持召开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对送审稿逐章逐节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和评议,编写组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报批稿,报交通部审批。

二、主要制订原则1.规范制订应尽可能系统、完整;2.规范制订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3.应与其它有关规范、标准协调,并与国际上同类标准、规范接轨。

三、指导思想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对道路使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许多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工程及养护部门的道路工作者为改善国产沥青特性,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改性沥青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进步。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基层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基层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基层技术规范3.0.1 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检查,基层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3.0.2 基层按结构组合设计要求,可选用沥青稳定碎石、沥青贯入式、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等柔性基层;水泥稳定土或粒料、石灰与粉煤灰稳定土或粒料的半刚性基层;碾压式水泥混凝土、贫混凝土等刚性基层;以及上部使用柔性基层,下部使用半刚性基层的混合式基层。

3.0.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基层与沥青层宜在同一年内施工,以减少路面开裂。

3.0.4 以旧沥青路面作基层时,应根据旧路面质量,确定对原有路面修补、铣刨、加铺罩面层。

对原有路面补强加铺基层时,仅对坑槽、翻浆等病害进行局部处理后可直接加铺,无需铣刨或挖除沥青层。

只加铺沥青面层时,旧路面处理后必须彻底清除浮灰,洒布粘层油,再铺筑沥青层。

3.0.5 以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作基层加铺沥青面层时,确认能满足基层要求后,方能加铺沥青面层。

在大纵坡路段,应对水泥混凝土表面作凿毛处理。

旧路面处理后必须彻底清除浮灰,洒布粘层油,再铺筑沥青层。

3.0.6 重视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板体的完整性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板体的完整性对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基层或底基层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板体上部、下部与中间部位一样均匀密实、钻取的芯样呈圆柱形且上下边缘完整;第二,钻取的芯样强度不低于相同龄期的试件强度且最终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水泥稳定类最终强度的龄期为3个月,石灰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及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类最终强度的龄期为6个月。

施工中除重点控制材料质量、材料比例、混合料质量和压实度外,还应重点注意以下事项:⑴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混合料生产应把含水量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指标,而不仅仅是和易性指标。

施工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1.5-2.0)%(蒸发量另计),碾压成型后表面应湿润;⑵把摊铺混合料前“下承层的洒水湿润”作为施工工序进行检查,确保摊铺作业时下承层处于湿润状态;⑶对于水泥稳定类或掺加水泥的综合稳定类混合料,从拌和到碾压作业完成的工序严格控制在水泥初凝前完成(综合稳定类在石灰消解后掺加水泥);⑷应十分重视基层的养护工作,在铺筑下一层位前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切忌“忽干忽湿”;⑸钻取的芯样(水泥稳定类7-10天,石灰稳定类、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20-28天)呈圆柱形且上下边缘完整,芯样强度不低于相同龄期的试件强度,切忌取出的芯样上部和下部有剥落。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和指标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和指标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和指标E.6.2 施工准备E.6.2.2 配合比设计关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有马歇尔法、美国工程兵团的GTM法和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的Superpave法。

根据十九届世界道路会议对16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资料表明,多数国家认为用马歇尔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和流值指标与实际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能相关性不好。

我国“七五”期间进行的大量试验也表明,马歇尔法用来衡量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存在有局限性。

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多采用马歇尔法作为沥青混合料最基本的设计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方法的思想更好地进行马歇尔配合比设计。

本规范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修订”课题的基础上,只是对马歇尔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指标,结合山西高速公路建设经验进行调整,对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计算公式,还是以《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为标准,不可随意改变。

我国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计算与美国现行方法基本上已经没有区别,只是改性沥青混合料最大相对密度确定方法有差别。

表E-33列出我国新旧规范对混合料体积指标计算的差异,表E-34列出我国新旧规范最佳油石比确定方法的差异,以便更好的对照理解执行。

表E-33 我国新旧规范对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体积指标计算比较指 标 JTG F40-2004 JTJ 032-94 差 异 试件相对表干法或蜡封法 水中重法、表干法或—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普通沥青:真空法改性沥青:计算法真空法或计算法均可—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 bbisesii t γγγP +P =100aan n at γγγγγP +P +⋅⋅⋅+P +P P +=2211100JTJ032-94没有提到“有效密度”的概念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n nsb γγγγP +⋅⋅⋅+P +P =2211100nnsb γγγγP +⋅⋅⋅+P +P =2211100完全相同矿料的有效 相对密度 bbt b e s γγγP -P -=100100JTJ 032-94没有提到“有效密度”的概念完全不同()sbsa e s C C γγγ⨯-+⨯=1空隙率1001⨯⎪⎪⎭⎫ ⎝⎛-=t fVV γγ 1001⨯⎪⎪⎭⎫ ⎝⎛-=t f VV γγ 1.计算法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意义不同 2.JTJ 032-94试件密度可采用视密度 VMA1001⨯⎪⎪⎭⎫⎝⎛P ⨯-=s VMA sb f γγ1001⨯⎪⎪⎭⎫⎝⎛P ⨯-=s VMA sb f γγ 公式完全相同但JTJ032-94试件密度、矿料密度都可采用视密度VFA100⨯-=VMAVVVMA VFA100⨯+=VVVA VAVFA实测法意义不同VV VA VFA +=计算法有效沥青用量s ba b be P ⨯P-P =P 100没有“有效沥青用量”概念不相同注:JTG F40-2004中 VFA 为试件矿料间隙中扣除被集料吸收的沥青以外的有效沥青结合料部分的体积在VMA 中所占的百分率。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1.1 一般规定1.1.1 各层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便于施工,不容易离析。

各层应连续施工并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当发现混合料结构组合及级配类型设计不合理时,应进行修改、调整,以确保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1.1.2 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

为减少离析,便于压实,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层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对于SMA等嵌挤型混合料,沥青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2.5)倍。

常用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见表18。

表1 常用的沥青面层结构形式结构层厚度(cm) 三层式双层式上面层3-4 AC-13 AC-13SMA-13 SMA-13 4-5 AC-16 AC-16SMA-16 SMA-16中面层4-5 AC-16 —5-6 AC-20 —6-7 AC-25 —下面层5-6 AC-20 AC-206-8 AC-25 AC-25 1.1.3 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划分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空隙率划分,见表19。

表2 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混合料类最大粒径公称最密级配开级配半开连续级配间断间断级配沥青碎石沥青沥青沥青排水排水式特粗式53.0 37.5 —ATB-4——ATPB-40—粗粒式37.5 31.5 —ATB-3——ATPB-30—31.5 26.5 AC-25ATB-25——ATPB-25—中粒式26.5 19.0 AC-20 —SMA-2——AM-20 19.0 16.0 AC-16 —SMA-16OGFC-16—AM-16细粒式16.0 13.2 AC-13 —SMA-13OGFC-13—AM-13 13.2 9.5 AC-10 —SMA-1OGFC-10—AM-10砂粒式9.5 4.75 AC-5 —————设计空隙率(%)——3-5 3-6 3-4 >18 >18 6-121.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1.2.1 表20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是遵循工程设计级配的调整原则,结合山西省气候、交通条件及工程实践经验提出的,可作为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材料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材料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材料技术规范1.1 一般规定1.1.1 材料招标文件或材料采购合同应明确材料规格、质量技术指标、供货时间等要求。

1.1.2 进场材料须附产品质量检验单,材料进场后应按批量进行检测验收,符合要求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对加工的粗集料(碎石)、细集料(石屑、机制砂)、填料(或矿粉)等地方材料应随时对加工场的原料和成品质量进行检测;对现场加工的SBS改性沥青或购买的成品改性沥青,应派驻地监理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理,检查生产过程的SBS剂量、加工温度和成品质量。

1.1.3 进场材料要按料源、规格分开隔墙堆放,对相同规格不同料源的集料要分别进行矿料配合比设计,对于细集料、矿粉要搭棚或用帆布覆盖存放。

1.2 沥青结合料1.2.1 道路石油沥青4.2.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把道路石油沥青按照路用技术性能分为A、B、C三个等级,适宜于山西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的90号、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2和表3规定。

表1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等沥青标号试验90号70号针入度0.1 80-100 60-80 T 0604 适用的气候分 1-2-2 2-3 1-3 2-2 2-3 附录 A 针入度指数PI A -1.5-+1.0 T 0604 B -1.8-+1.0 当量软化点T ℃ A 、实测记录 当量脆点T ℃ A 、实测记录 软化点(R &B ) ℃ A 45 44 46 45 T 0606 B 43 42 44 43 60℃动力粘度 Pa A 16140 180 160 T 0620 10℃延度 c m A 20 30 20 20 25 20 T 0605 B 15 20 15 15 20 15 15℃延度 c m A 、100 蜡含量(蒸馏% A 2.2 T 0615 B 3.0 闪点 ℃ A 、245 260 T 0611 溶解度 % A 、99.5 T 0607 密度(15℃) g/c A 、实测记录 T 0603 TFOT(或RTFOT)后 T 质量变化 % A 、±0.8 残留针入度比% A 57 61 T 0604 B 54 58 残留延度cm A 8 6 T 0605 B 6 4注 1: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规定的方法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条文说明目录制订说明1 总则2 术语、符号3 基层4 材料5 改性沥青6 改性沥青混合料7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8 施工质区管理制订说明一、编制过程交通部以交公路[1994]1265号文下达《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后,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拟订出“编写大纲(草案)”,并于1996年3月在重庆市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对“编写大纲(草案)”进行了讨论、修改,形成了正式的“编写大纲”,同时成立了编写组,落实了分工及编制计划。

此后,编写组成员按照分工转入正式编写工作。

随后,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对各参编单位的初稿进行了汇总、统稿,经编写组成员反复磋商,提出了规范讨论稿,于1997年8月分别寄送各参编单位和部分专家审阅。

1997年IO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编写组及有关专家参加的《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讨论稿)讨论会,会议对讨论稿的内容逐章逐条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建议;编写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后,完成了规范送审稿。

1998年5月在重庆市,由交通部公路管理司主持召开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对送审稿逐章逐节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和评议,编写组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报批稿,报交通部审批。

二、主要制订原则1.规范制订应尽可能系统、完整;2.规范制订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3.应与其它有关规范、标准协调,并与国际上同类标准、规范接轨。

三、指导思想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对道路使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许多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工程及养护部门的道路工作者为改善国产沥青特性,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改性沥青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进步。

为适应当前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的需要,本规范在大量可用于改善沥青特性的改性剂中选取了几种在国内外公认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聚合物改性剂。

根据已有的资料,美国、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已制订或准备制订有关改性沥青的标准、规范,但有关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方面的规定、手册、指南、规范等却很少,而且不够系统。

比较完整的是日本沥青协会编制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施工手册”,但这个手册的编制方法与内容都不符合我国的习惯。

其它一些国家也只有一些零星的规定。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改性沥青的大规模应用,改性沥青路面将成为常规施工的沥青路面,因此,制订系统、完整、符合施工要求的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本规范参考、引用了国外有关技术标准的部分内容。

国内有关单位和部门在研制和使用改性沥青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改性沥青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制订了一些相应的技术标准、施工指南、手册、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在指导相应品种改性沥青的施工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本规范采纳了这些文件的有关内容。

根据改性沥青的特殊性和我国工程部门目前在公路施工方面的技术水平,对于改性沥青技术要求中所要求进行的试验,本规范仅在普通道路石油沥青常规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离析、弹性恢复、粘韧性等试验。

对于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中所要求进行的试验,也只增加了冻融循环努裂试验。

这些试验方法已列入修订的《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

规范中还大量采用了近年来,特别是“八五”期间的科研成果,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车辙试验动稳定度、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冻融循环劈裂试验强度比、气候分区等。

1 总则1.0.1 本条规定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

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使用改性沥青时不仅应考虑道路对于抗疲劳、抗车撤、抗低温开裂、抗老化、抗磨耗、抗滑、排水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而且还要考虑采用改性沥青的经济性,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性能价格比分析。

1.0.5 沥青改性剂或改性沥青成品的种类很多,应用范围也很广泛,本规范所涉及的改性剂、改性沥青仅是其中应用较多,具有一定经验的部分。

由于不同的改性沥青通常有不同的具体施工方法及要求,因此,凡使用本规范未作规定的改性剂或改性沥青时,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制订相应的施工规范、指南或手册,也可在本规范的基础上制订补充规定。

2术语、符号2.1 术语2. 1. 1 本条关于沥青的概念和定义是广义的。

国际上关于“沥青”的术语,美国主要称“asphalt”,而欧洲叫‘bitumen”,在欧洲“asphalt”是指沥青混合料。

目前,在各种文章和著作中,两者已有混用的趋势,主要与使用者的习惯有关。

英国标准BS 3690 对沥青的定义是:“一种粘稠液体或固体,主要含有可溶于氯乙烯的烃及其衍生物。

大体上是不挥发的,在遇热时逐渐软化。

呈黑色或褐色,具防水和粘附性能。

可以在提炼石油过程中取得,也可以是天然沉积物或天然存在的沥青与矿物质结合在一起的组成部分”。

本条关于沥青的定义主要参考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的ASTM DS-75的规定。

2.1.2 对于尚未掺加改性剂的沥青有多种称呼,如原样沥青、原始沥青、基本沥青、基质沥青等,但国内、外都有把老化前的沥青称为原样沥青或原始沥青的。

为了避免混淆,也为了区别于其它未改性的沥青,并与相应改性后的沥青对应,本规范把掺加改性剂前的沥青称为基质沥青。

2. 1. 3 本条主要参考了美国 AASHTO Provisional Standard“Standard Practice for the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ModifiedAsphalt Systems”PPS-93 Edition 1A 中关于改性剂的定义。

2.1.4为了避免改性剂剂量概念上的混淆,本规范特规定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

例如剂量5%是指改性剂5%,基质沥青95%,两者之和为100%,而不是指改性剂是基质沥青的5%。

2.1.5本条主要参考了《第十九届世界道路会议报告汇编》中关于改性沥青的定义。

2. 1. 9 SMA 源于德国,是德文Splittmastixasphalt的缩写,传入英语系国家后,称为 Stone Matrix Asphalt或 Stone Mastic Asphalt,都称为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混合料,这是一种间断级配的混合料,主要用于抗车辙。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混合料除了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外,还具有其它一些优良的路用性能,因此得以在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应用也有几年的历史了。

SMA中的稳定剂可采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或聚脂纤维等。

早期曾使用过的石棉纤维因为健康与环保方面的原因,现已较少使用。

2.1.10 Open Graded Friction Courses(OGFC)就字面上来理解,可称为“开级配抗滑表层”,而在美国,采用这种结构的目的最初也确是为抗滑。

由于这种结构除了抗滑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作用,故本规范称为“开级配沥青表层”。

这是一种空隙含量较高的沥青混合料,要求使用优质耐磨光集料,其主要功能是为沥青路面提供一个具有优良抗滑能力的面层,同时还具有降低噪声、减少水漂、溅水和夜间眩光的作用。

在美国,开级配抗滑表层混合料的空隙率约为12%~15%,抗滑表层厚度为20mm~25mm。

欧洲的开级配抗滑表层也称为大空隙性沥青混合料(porous asphalt),空隙率在15%~20%以上,厚度一般为40mm~50mm。

现在已逐渐与OGFC混用了。

由于开级配沥青表层空隙含量高,存在着易老化、松散、剥落和渗水等缺点,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混合料,因此常使用添加剂以提高其抗剥落能力,延缓老化,改善温度敏感性。

但即使如此,采用这种结构时仍需十分慎重。

2. 1. 12 热塑性橡胶的整个高分子链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具有橡胶弹性的链段所组成,大分子链之间由某种“约束成分”形成网状结构,起着分子间化学或物理的交联作用和补强效应,而在高温下,这些“约束成分”在热的作用下失去作用,聚合物经熔化或熔融呈现塑性。

因此,热塑性橡胶具有化学或物理交联性质的可逆性,主要有聚氨脂类、聚脂类、改性聚烯烃类等。

热塑性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是公路改性沥青路面使用的最典型的热塑性橡胶,其硬段为S,即塑料段;软段为B,即橡胶段。

热塑性橡胶具有与普通硫化胶类似的物理性质,硬段能形成轻度的化学和物理交联,不需硫化。

2. 1. 13 热塑性树脂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不伴有化学反应,故能反复使用。

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醋酸纤维素等均属于热塑性树脂类。

而热固性树脂经化学变化后交联成不溶不熔的三维网状结构,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以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等为代表。

虽然热固性树脂也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但由于其使用方法特殊,价格较高,而且目前使用也不广泛,故本规范未将其纳入。

3 基层3.0.2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半刚性基层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均已成熟,这种基层具有板体性好、整体强度高、变形小、成本较低的优点,特别适合于作为改性沥青路面的基层。

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由于收缩变形大,易开裂,稳定性较差,只宜用做底基层或低等级道路的路面基层。

碾压式水泥混凝土与沥青面层的组合是一种很好的复合式路面结构形式,但通常成本价格较高,适用于特别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公路,采用时应认真进行投资分析。

3.0.4~3.0.5 为延长旧路面的使用寿命或改善旧路面的使用性能,用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罩面处理是一种合适的方法。

对旧路面除了应进行常规补强、整平处理外,最重要的是还应对裂缝进行处理,特别是水泥混凝土的接缝,以减少反射裂缝。

通常可采用土工织物、应力吸收膜等措施来解决。

4 材料4.1 一般规定4.1.1 根据目前商品经济的特点,采用订货合同的形式采购材料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合同中应注明重要条款,符合正视合同要求,并经公证部门公证。

4.1.2 材料到场后应尽快进行试验检测,如不符合订货合同规定的要求,可请有关质检部门检测、仲裁,以明确责任,索取赔偿。

进口材料应经商检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4.2 基质沥青4.2.1本条主要是为限制使用除道路石油沥青以外的其它沥青。

4.2.2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道路沥青,通常可以直接用于铺筑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

而在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中添加改性剂则主要用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改善或提高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特殊路用性能,例如抗车辙、抗疲劳、抗滑、抗低温开裂等,特别适合于要求较高的特重交通道路路面或特殊应用领域,如机场道面、桥面铺装、停车场、运动场等。

我国所生产的大部分道路石油沥青,因受原油油源的影响,相对来说性能较差。

为了改善和提高这些普通道路石油沥青的性能,我国公路科技人员进行了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采用各种改性剂进行改性,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这些用普通道路石油沥青改性后的结合料真正能大规模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还不多,经验与数据尚少,而目前改性沥青主要考虑用于满足特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