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及其文化蕴涵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发布时间:2010年7月14日点击:0 网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古典诗词漫话】南朝诗魂------民歌的谐音双关语
【古典诗词漫话】南朝诗魂------民歌的谐音双关语民歌的谐音双关语南朝民歌技巧上有一个特点,是常常使用谐音双关语。
本文就专门谈谈这个有趣的现象。
谐音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乃是利用了音同义异的语言现象。
汉语中单音词多,古汉语中尤其是这样,同音异义的机会也就多。
于是人们自然而然会利用这种现象。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那是秦朝末年,项羽在黄河以北与秦军苦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乘着河南空虚,长驱入关,攻破了咸阳。
及至项羽的军队到了函谷关,反被刘邦守军挡住了进路。
项羽大怒,破关而入,大军四十万驻扎在鸿门。
谋士范增劝他赶快一举消灭刘邦。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一大早带了百余骑兵到鸿门谢罪。
项羽是个没心计的人,听了一番花言巧语,便留刘邦一同宴饮。
此时范增心急如焚,一次次对着项羽使眼色,又三次举起身上佩的玉玦给项羽看(玉玦是一种环形而有口的玉器)。
“玦”与“决”、“绝”同音,范增借此暗示项羽快快决断,赶快对刘邦下手。
类似的情况其实今天也有。
除夕吃年夜饭的时候,有些人家席上总有一盘鱼。
大人叮嘱小孩,那鱼千万不要吃尽了,要留下一些。
那便是利用“鱼”与“余”的谐音,讨个“年年有余”的口彩。
旧日有些地方娶媳妇、嫁女儿时,总忘不了设下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样果子,那便是祝贺一对新人“早生贵子”的意思,可见利用谐音的语言现象,又古老又普遍,实在是不足为奇的。
鸿门宴上,范增曾三次举玦暗示不过上面的那些例子,只是借音,还不是从意义上同时关说两件事。
用作双关的,也可举两个小故事:北宋末年,童贯用兵于燕蓟,大败而归。
一日,宫内设宴,教坊的三位伎人出场表演。
他们都扮做侍婢,而梳的髻子各不相同。
第一位,髻子在额头正中朝上,说是“蔡太师家人”;第二位,髻子偏坠一边,说是“郑太宰家人”;第三位,髻子密密地梳了满头,说是“童大王(童贯)家人”。
问是怎么回事,第一位说:“太师觐见皇上,这是朝天髻。
”第二位说:“我家太宰回家赋闲,这是懒梳髻。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中国诗词在很多时候要表达双重含义时而字面上却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从而获得委婉,含蓄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一语双关。它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一)谐音双关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还是多音字,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
再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烛-嘱,围棋-违期”,诗人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
总之语义双关可由借景传情,也可由一字一词或一句揭示其中的双关精髓。
巩固练习:(一)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鹈,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么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丝”与“思”谐音,此双关语比喻极为巧妙。“千千结”比喻解不开心中的纠缠烦恼,如乱麻有千万个结子,用得绝妙,可见忧郁之深,相思之苦。正所谓:言有尽,意无穷!
(二)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诗歌鉴赏古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举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谐音双关-诗“兴”义探赜一隅(一)
谐音双关:诗“兴”义探赜一隅(一)最早提出“六诗”的是《周礼·春官》,“六诗”中含比与兴。
《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对“六义”中的风、雅、颂作了解说,对另三项——赋、比、兴却置而不论。
汉代的郑玄对比兴有所阐释,他说。
“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托事于物”(《周礼·大师》注引)。
其后,研究比兴者历朝都有。
刘勰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文心雕龙·比兴》)。
唐孔颖达谓“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毛诗正义》)。
北宋李仲蒙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与李叔易书》引)。
这些讲法都说中了比与兴的一些特点,但还不够完备圆通。
直到南宋的朱熹,才总结前述诸家的看法,提出了虽然尚待完善、但却流传广远又颇有影响的说法:“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楚辞集注》);而他在《诗集传》里给比与兴下的定义则流行了近八百年。
他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氏释“兴”的典型例子是《周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和《周南·桃夭》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起“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
两例的“引起”,均聚焦于“他物”与“所咏之词”在形态、状貌或情境(均属内蕴)方面的某种类似,此即能以“引起”的根据,是朱氏“兴”义观的核心。
窃以为,朱熹对“兴”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不能覆盖所有的兴句。
比如《王风·黍离》,开篇四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朱熹谓是“赋而兴也”。
说“赋”是因为抒情主人公“所见黍之离离与稷之苗”,系叙写;说它也是“兴”,则只讲了“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何以能兴起此情呢?朱氏没有详说,读者也就难以看出“他物”(黍稷离离之“苗”)与诗人之“情”(“靡靡、摇摇”)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而有些学者说这种“兴”“只是发端起情和定韵”,是“不可以理义求”的①,是与“本义没有干系的趁声”②,“这个起头也许合下文……完全没有关系”③。
例解古典诗词中的双关、离合技法
例解古典诗词中的双关、离合技法双关艺术技法双关,即一语双关,指在诗词创作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形成表达上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1、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夜四时歌》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或眷恋之情,全篇质朴清新、细腻缠绵。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从而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2、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采用起兴手法,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和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形容少女听到歌声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终于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采用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十分贴切自然。
3、隐语谐音双关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这是一位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
“匹”,既是指布匹,也是寓指“匹配”、“匹偶”。
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并不是在诗词中产生歧义,而是透过表面文字传达出另一曾意思或是根据诗韵挖掘更深入的语意。
李商隐《乐游园》向晚适不意,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谐音古诗报告
谐音古诗报告引言谐音古诗是一种独特的古典文学形式,通过运用音韵的变化和谐音的技巧,创造出富有幽默和趣味性的诗句。
本文将介绍谐音古诗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谐音古诗的起源与特点谐音古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韵文创作传统。
与其他古典文体相比,谐音古诗注重音韵的变化和谐音的运用。
它以音韵的美感和语言的幽默为主要特点,通过变换词语的发音或使用谐音词来构建诗句。
在谐音古诗中,诗人常常运用字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进行押韵,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通过巧妙地运用谐音,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得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
谐音古诗也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使诗句更加优美婉转。
谐音古诗的发展与演变谐音古诗起初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逐渐被文人雅士所采用并发扬光大。
在唐代,谐音古诗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都曾创作过大量的谐音诗。
他们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笑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谐音古诗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元曲中的“踏脚诗”就是一种运用谐音的戏剧形式,以其生动风趣的表达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近现代的谐音诗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不仅注重音韵的变化,还融入了现代的思想和情感。
谐音古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谐音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还培养了人们对音韵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谐音古诗也是反映中国人民智慧和幽默天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谐音古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幽默感和智慧,体味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此外,谐音古诗还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运用音韵的变化和谐音的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和传承。
结论谐音古诗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幽默趣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的起源与特点、发展与演变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都使得谐音古诗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谐音古诗的研究报告
谐音古诗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谐音古诗一、引言谐音是指在语音、音节结构、声调等方面存在相似或相同的情况。
古代诗歌也可以利用谐音来达到吟咏愉悦、语言妙趣的效果。
本文旨在研究古代诗歌中的谐音手法及其效果。
二、谐音手法1. 音节谐音音节谐音是指诗歌中相邻两个音节发音相似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两句,「日」和「黄」谐音,「山」和「河」谐音,使得整首诗在音乐般的韵律中呈现出优美的感觉。
2. 声调谐音声调谐音是指诗歌中不同字或词的声调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例如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顾而乃言遂」和「笑而不答应」两句,「乃」和「笑」的声调相同,「遂」和「答应」的声调相同,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三、谐音效果1. 增加美感谐音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能够增强诗歌的美感。
通过音节谐音的运用,使诗歌的节奏韵律更加优美,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通过声调谐音的运用,使诗歌的节奏明显,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使人更加喜爱诗歌。
2. 提升表达效果谐音手法的使用,能够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音节谐音,使得古代诗歌在音韵上更加丰富多样,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声调谐音的使用,能够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明显,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四、结论谐音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既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又提升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通过音节谐音和声调谐音的使用,古代诗歌在音韵和节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韵律美感,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享受。
在今天,谐音手法仍然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并可以为我们创作新的诗歌作品提供启发。
“谐音双关”在古典诗歌中的妙用
“谐音双关”在古典诗歌中的妙用作者:李学开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3年第03期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运用谐音双关,可使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委婉含蓄,韵味无穷。
谐音双关是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古典诗歌中大量运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谐音双关,例如《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谐音“媒”,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青春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一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一天天增长。
该诗借助谐音双关,将女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诗中的“丝”、“悟”、“匹”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言织妇对自己心上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
该诗如泣如诉,动人心魄,表达了女子对错爱的悔恨和对负心汉的谴责。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构成谐音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缠绵的情意。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从谐音现象看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
从谐音现象看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李丽群摘要:在汉民族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谐音双关”的运用非常普遍,其日常语言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基于“谐音双关”的歇后语,甚至还存在着很多基于“谐音”的迷信。
这些现象都指向汉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音义联想:音同或音近即义同或义近。
这种音义联想,究其实质,是汉语“音近义通”的音义衍生、调节机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体现,而催生这种衍生、调节机制的心理动因,则是汉民族“比类取象,援物比类”的独特思维方式。
关键词:谐音双关 歇后语与数字迷信 语言文化心理引言语言既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又是思维的最重要工具。
通过对某一语言的考察,可以透视其背后蕴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众所周知,“谐音”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汉语各个使用层次的常见现象,对它们进行解剖,理应能够揭示出汉民族有别于印欧语诸民族的某些文化心理。
以下就从汉民族文学作品中的“谐音双关”、日常生活语言中的歇后语与数字迷信等现象出发,来尝试着揭示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上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谐音双关”汉民族古代和现代的许多文学作品,经常运用谐音的手段来表情达意。
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段,为我们的民族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趣味。
请看刘禹锡这首著名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以天晴之“晴”谐感情之“情”,“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在说“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天气,又是再讲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
使用谐音双关,既清楚地表达了彼此的爱慕,又避免了直白浅露,可谓含蓄隽永。
又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以“莲”谐“怜”(“怜”古有爱慕之义),“莲子”就是“怜子”(“子”是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敬称),“莲心”就是“怜心”。
一语双关的谐音,把少女内心的复杂情感世界描述得曼妙空灵。
诗本抒情之作,重在言约意丰,短语长情;运用谐音修辞,以求语义双关之效,本是体裁所宜有。
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
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我国古典诗词曲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意象意境意蕴已经跨越了时空,融入到当代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古典诗词曲运用各种修辞法,营造含蓄深邃、灵动鲜活的意境。
双关这一修辞法的运用,使古典诗词曲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双关是指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双关的字面意义是明确的,内涵的意义是暗蕴的。
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一、谐音双关一个字除本字所含的意义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同音的字的意义,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
1、音形一致的谐音双关。
所用词与引申的词读音相同,形体也相同。
其为一个字。
例如乐府《吴声歌曲·子夜歌》,多用双关隐语,相传晋代女子子夜所作。
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均写男女恋情,形式为四句五言句。
诗中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聚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心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乐府《吴声歌曲·子夜歌》)北魏胡太后《杨白花歌》:阳春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巢里。
诗中“杨花”即杨白花。
据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亦一时妙捷,帝深赏之。
华本名白花。
……魏胡太后逼幸之。
华惧祸,改名华,来降。
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的《咏白海棠》有这样的诗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林黛玉、贾宝玉名字中都有玉字,就玉说“痕”是玉的瘢痕;就宝黛的爱情悲剧看,“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此处运用双关是以人拟“痕”,指二人的泪痕。
谐音古诗的研究报告
谐音古诗的研究报告谐音古诗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谐音古诗是一种注重音韵和谐的古代诗歌形式,常常采用谐音、双关、响声等手法来增强意境和表达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谐音古诗的特点和韵律规律,以及它在古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谐音古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然后,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谐音古诗,分析其音韵结构和双关含义。
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总结谐音古诗所体现的韵律规律和意境特点。
三、谐音古诗的特点1. 音韵和谐:谐音古诗强调音韵的美感,常常使用相近的谐音或有意义的变音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效果。
2. 双关表达:谐音古诗常常通过双关的手法,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3. 响声对比:谐音古诗常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重复、变奏等手段营造声音层次感,达到意境的丰富和独特。
四、谐音古诗的韵律规律1. 音韵的变化:谐音古诗中常常运用韵律的变化,通过音节的增减、调子的转变等手法来达到节奏感和韵律感。
2. 音韵的对比:谐音古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运用相近的音韵来增强音韵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3. 音韵的延展:谐音古诗中常常使用音韵的延展,通过音节的重复、倒序等手法来营造动听的声音效果。
五、谐音古诗在古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影响1. 丰富诗歌表达:谐音古诗通过音韵的变化和双关的表达方式,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达层次和形式,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2. 引发读者联想:谐音古诗常常使用隐喻和暗示的方式表达主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唱读传承:谐音古诗通过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效果,被广泛传诵和欣赏。
它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六、结论通过对谐音古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古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谐音古诗以其音韵和谐、双关表达的方式,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内涵,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古诗中的谐音
古诗中的谐音
嘿,你知道吗?古诗里可有好多有趣的谐音呢!就像“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不就和“情”谐音嘛!这不就像是
生活中那些巧妙的双关语,让人会心一笑。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我开玩笑地说:“你可别‘竹篮打水
一场空’哦!”朋友立马回我:“放心吧,我才不会呢!”这就跟古诗里的
谐音一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着意思。
再看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丝”和“思”谐音,那深深的思念
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绵绵不绝。
哎呀呀,这多像我们对家人、朋友的牵
挂呀!
还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里的“莲子”就是“怜子”呀,多
么含蓄又美妙的表达。
就好像有时候我们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心中的喜爱,就用一些委婉的方式来暗示,真的很有意思呢!
你想想,古人多有智慧呀,能用这样巧妙的谐音在诗中传达出那么
丰富的情感。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们就像一个个魔法师,用
文字编织出奇妙的世界。
古诗中的谐音,不只是文字游戏,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瑰宝。
它们让古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在欣赏古诗的时候能感受
到古人的细腻心思和独特创意。
所以呀,我们可一定要好好领略古诗
中谐音的魅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寓意。
你难道不想去深入探索一下吗?。
诗词谐音知识点归纳总结
诗词谐音知识点归纳总结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谐音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谐音常被用于表达含义和增强语言的音韵美感,让诗词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味。
因此,掌握诗词谐音知识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作品至关重要。
一、谐音的定义和特点1. 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音节在发音上非常接近,甚至相同或相似,但在意义上却存在差异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诗词中很常见,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驻马归何处,忧心不见久。
”(《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马”与“忧”、“久”谐音。
2. 在诗词中,谐音的运用要遵循音韵美感和诗意表达。
它可以使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乐感。
二、谐音的分类谐音可以按照音的相似程度和词语的意义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下面几种类型:1. 完全谐音:指两个或多个音节在发音上完全一致,但在意义上却存在差异。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中的“千”与“亲”完全谐音。
2. 半谐音:指两个或多个音节在发音上相似,但在意义上略有不同。
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摸鱼儿·雁丘词四首之三》)中的“执”与“与”半谐音。
3. 同音反复:指在诗句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音节,具有强烈的音响效果。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中的“明”与“望”、“低”、后两个“明”同音反复。
4. 轻微谐音:指两个或多个音节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但在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浪淘沙》)中的“复”与“不”、或“到”。
三、谐音的作用诗词中的谐音有许多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增加韵味:谐音使诗词的音韵更加丰富,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味。
2. 传神增彩:谐音可以使诗词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感。
3. 增添情感:谐音可以使诗词更具有情感色彩,营造出更加丰富的情感氛围。
4. 艺术美感:谐音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够增加诗词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
巧抓“双关”透析诗情
巧抓“双关”透析诗情作者:王湘红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0年第02期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含蓄性,造成了中国诗歌讲究意象、内蕴深沉的特点。
这一方面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美感,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困难。
其实,表意的隐蔽性很多时候是通过双关的修辞来完成,能抓住双关的基本规律,很多诗歌的内蕴就能够迎刃而“解”。
从分析的方法和角度来看,双关在诗歌中往往可以体现为这样几种类型:一、读:谐音比喻最为人熟知的要算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了。
因为运用了谐音,所以诙谐幽默又不乏大胆,最适合表达浓烈的情感,因此在民间运用极广。
如民间送别亲朋时爱折“柳”以寄寓“留”恋之意,姑娘爱用“丝”帕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之心等。
这种情致引申到诗人的创作中,又有了以子规(子归)鸟来暗喻游子思“归”的传统。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末尾处,引用了一首以采莲为内容的《西洲曲》。
大多数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即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而此处的引用仅仅是为了引出对江南的思念。
但若能从谐音的角度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莲”与“怜”同音,而“怜”在古代则有“爱”之意。
那么再读此诗,首句“采莲南塘秋”已经展示了一个“当爱已成往事”的时令,从而暗示了一段悲伤的恋情。
而“莲子”(怜子)即“爱你”的意思,那么诗中“莲花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等句,则更让我们看到悲情的实质在于:女子的爱恋却依然如“过人头”的莲花一般葱郁,并且清澈如水,丝毫没有改变。
这样的“求而不能得”的恋情不正隐喻朱自清本人欲追求光明幸福的生活却终将“无福消受”的痛苦吗?二、观:字形拆合中国的文人,钟爱猜字谜的雅趣。
而这种宴集上的娱乐,流传至诗歌的创作上,就又形成了另一种饶有情趣的双关。
这其中利用字形的拆解、组合来暗示作者情感的手法,应成为学生理解诗歌的突破口之一。
黄庭坚的《两同心》中有这样一句:“你共人,女边着子(好);争知我,门里挑心(闷)”,表面上写了一个男子另有新欢,女子形单影只的古老的故事,但透过组合的“好闷”二字,我们读到了作者的心声。
谐音古诗 (3)
谐音古诗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融合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美学,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而在古诗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被称作谐音古诗,它以谐音为特点,采用巧妙的语言技巧,给人带来了独特的欢快和趣味。
本文将探讨谐音古诗的起源、特点以及一些著名的谐音古诗作品。
谐音古诗的起源谐音古诗,顾名思义,即利用音韵相似的词语进行创作,给人以悦耳的感受。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文学的开端。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们的交流相对有限,于是他们通过谐音的方式来构建诗歌,以加深自己的情感表达。
这种以谐音为基础的诗歌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了谐音古诗。
谐音古诗的特点谐音古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韵相似:谐音古诗的基本特征是利用音韵相似的词语,让读者听起来感觉诗句之间的韵律非常和谐。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春”和“绿”、“风”和“岸”之间的音韵相似。
2.双关意义:谐音古诗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双关意义,可以同时表达多个含义。
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得古诗具有更多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3.幽默趣味:谐音古诗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着一定的幽默趣味。
它利用音韵的巧妙组合,带给读者一种欢愉的体验。
著名的谐音古诗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著名的谐音古诗作品,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杜牧运用了“夜色凉如水”,巧妙地将“凉”和“梁”谐音,形成了一句富有音韵美的句子。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把酒问青天”和“高处不胜寒”之间的谐音,赋予了词句更深层次的意义。
3.白居易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知一夜满,梦到离恨残。
这首诗以“明月”和“梦到离恨残”之间的谐音为基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著名的谐音古诗作品不仅在技巧运用上有所创新,而且通过谐音的方式,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愉悦和趣味。
诗句中的谐音
诗句中的谐音一、引言诗歌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通过押韵和韵律来营造出诗意迷人的氛围。
其中,谐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维持韵律和意思更加丰富。
本文将深入探讨诗句中的谐音,探索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和美学效果。
二、什么是谐音1. 谐音的定义谐音,指的是不同字词的发音相近或相同,但含义不同的现象。
在汉语中,谐音的出现给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得诗句的表达更富有层次感和音乐感。
2. 谐音的分类谐音可以分为完全谐音和半谐音两种情况。
完全谐音是指两个字的声调、韵脚和声母韵母全部相同,如“诗”和“思”、“红”和“黄”。
半谐音则是指两个字的声调、韵脚或声母韵母之一相同,如“窈窕”和“邀梦”。
三、谐音在诗歌中的运用1. 谐音的作用谐音在诗歌中起到了增加韵律感和节奏感的作用。
通过使用谐音,可以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同时,谐音还可以增加诗句的幽默感和趣味性,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惊喜。
2. 谐音的表现形式谐音在诗歌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显性的谐音指的是出现在诗句中的两个或多个字词的发音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而隐性的谐音则是指通过一些修辞手法,如反复、对称、遣词用字等,间接地呼应谐音的效果。
四、谐音的美学效果1. 增加韵律感和音乐感谐音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它使得诗歌的读起来更加流畅、抑扬有节奏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2. 增添诗意层次谐音的使用丰富了诗句的意义,使其具有更多的意义层次。
谐音可以在传达表面意思的同时,引发读者关于音、意、韵之间的联想和想象,拓宽了诗歌的内涵和文化内涵。
3. 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谐音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机智和创意。
谐音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欢快和诙谐的气氛,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谐音在不同诗体中的运用1. 谐音在七言绝句中的运用谐音在七言绝句中的运用尤为常见。
带谐音的古诗
带谐音的古诗一、谐音在古诗中的运用1.1 古诗中的声韵美在古诗中,谐音常常被用来增添诗句的韵律美和音乐感。
通过运用谐音,可以使整首诗的节奏更加流畅,吸引读者的眼球。
1.2 谐音表达的意境谐音在古诗中还能够通过类比与联想,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意境。
通过运用谐音,可以将不同词语之间的关联性联系起来,使诗句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二、谐音的不同表现形式2.1 音韵谐音音韵谐音是最常见的一种谐音形式。
通过把两个谐音词放置在相近的位置,使得诗句的韵脚相同,达到一种音乐的效果。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把“光”和“床”两个谐音的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音韵效果。
2.2 字义谐音字义谐音是通过具有相近或相反意义的词语来形成谐音效果。
这种谐音形式可以起到一种对比或者对立的效果。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其中,“泪眼”与“凝噎”虽然谐音,但一个表示悲伤,一个表示无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谐音的故事性表达3.1 双关谐音双关谐音是指一个词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意思,通过这种双关来实现一种双重解读的效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其中,“一岁一枯荣”这个双关谐音,既可以解读为四季交替的自然景观,也可以解读为人生的变迁。
3.2 故事背后的谐音谐音还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故事来进行表达。
通过借用故事内涵中的谐音,使得诗句更贴近实际情境,增加诗句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里的“冯唐”和“李广”分别与“凤凰”和“李白”谐音,通过借用这两个人物的故事,使整首诗更加丰富有趣。
四、结语在古诗中,谐音不仅仅是一种音韵的装饰,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手段。
通过运用谐音,可以使古诗更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也能够增加诗句的深度和趣味性。
古代文人士子们在创作中善于运用谐音,使得古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及其文化蕴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郭玉娥 830000)摘要:唐诗是中国文学语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诗也成为研究唐代词汇的一项重要材料。
《唐诗三百首》是唐朝文化的凝聚体,是其文化总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谐音双关是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古典诗歌中大量运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以语言学中的修辞学视角来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意义的一种边缘角度的研究,望能为汉语语义学、文化语言学尽自己绵薄之力。
关键词:谐音双关;唐诗三百首;文化蕴涵一、谐音双关的定义及文化魅力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使其既具有本身的表意作用,又可以从其表意中引出含意,而以含意为主,构成一语双关的效果。
由于汉语谐音的现象及其普遍,因此,谐音双关就成了最常用到语言修辞的形式,此修辞方式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固然和该语言的语言结构有着直接关系,最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
通过谐音成分,可以寻觅出字词的文化渊源,从中窥探汉语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语语音尤其是谐音对汉文化的渗透是多方面的。
它成为文人骚客手中的娱乐方式,登高临空,逢友把酒,或拜谒前的叩问诗,或挥别前的赠言诗,以文寄情,以诗托意,几乎成为中国文人的文化传统;它成为市井俚人的口头诙谐语、或隐语示意,或黑话做事,或问签,或问卦,都是借助于特定的谐音方式来泻意,来渲情。
汉语语音造词中的谐音修辞成为解密汉民族的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一把钥匙。
二、《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谐音双关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就是人们熟知的例子。
它们表面上是说天气,实际上是倾诉爱情,运用谐音双关的方法,以“晴”来代替同音的“情”,很是巧妙。
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长行”本是古代博弈之一种,“烛”谐音“嘱”,“围棋”谐音“违期”。
诗人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博弈之戏,实际上是说女主人公与郎分别时,曾殷殷嘱咐不要过时而不归。
该诗把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真挚、火热的爱情表达得委婉而动人。
在其《南歌子词》“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诗人通过衣物的颜色引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之情,正是通过以物达情,艳丽的颜色正是少女情窦初幵的表象。
然而和衣物不同的是,爱情理应为“日久常新”而并非对待衣服时的“喜新厌旧”。
核桃本是两半相合而成,故常被用作表达爱情的信物,用“仁”谐音“人”,写核桃内的“仁”双关合欢之人原来心中另有别人,巧妙地讽刺了对爱情喜新厌旧的态度,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其《咏柳》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此句中“碧玉”,本意是碧绿的玉,指春天鲜嫩心翠的带着玉石光泽的柳树。
在乐府吴声歌曲的《碧玉歌》中:“碧玉小家玉......”那么春天袅娜多姿的柳树,正像是凝妆而立的美人碧玉,用柳树的美转嫁到了人的身上,用碧玉双关活灵活现的小家碧玉形象。
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及其《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玉笛”、“玉碗”或许不都是“玉质的”生活器皿,因为当听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悠扬笛声时,李白并没有真的看到那支笛子。
同样,主人端出的酒碗似乎也不一定就是“玉质的”,正如那碗中的美酒也并非确是"琥拍光”。
但这并不妨碍李白把它们称为“玉笛”和“玉碗”,因为对于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意而言,似乎只有这样的称谓才是合理而妥当的。
对于读者而言,诗人采用双关的手法,用“玉笛”和“玉碗”双关美好的意象,仿佛只有这样的意象才能承载诗歌所特有的美感。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例中有所了解谐音双关现象的特点。
而谐音双关的本质特点是:使用者有意识地使用同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包含表里双重意义,表层义与深层义之间存在着主与次、真与假、显与隐的关系。
三、谐音双关现象的文化意蕴谐音双关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日常交际乃至网络语言中频频出现,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青睐,这与其具有独特的文质美、形式美、音乐美、具象美是密不可分的。
(一)文质美谐音双关在内容和文意的传播上体现出的文质美首先表现在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这与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中庸”原则是吻合一致的。
汉民族尚“中”,最典型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中庸之道,这样的思维模式使中国人温柔敦厚,表现在文字学上便呈现出反对情感的直露,反对嘲讽的直击,反对抨击的直面,一切都遵循雍容、和平、温良的法度,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进行由此及彼、“指桑骂槐”式的描写。
中庸的观念表现在审美观上,主张用词应含蓄、委婉、有余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同形或同音异形之便,以此暗指彼,深层义始终躲在暗处,须在表层义的引领下,在细细品味后才悄然现身,这便是中庸的审美观对这一修辞格的深刻影响。
文质美除了表现为含蓄蕴藉之美以外,还表现为言简意赅之美。
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形式美美学最重要的法则便是形式平衡的对称美。
语言形式的对称能给人带来美感信息。
对称是形体上所具有的一种形式,它跟绘画、建筑一样,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即大小、长短、多少等)的匀称,对等。
对这种形式美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二元对立观点有着直接关联。
“所谓二元对待观点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与相互包含的。
”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在中国最早的典籍中就已存在,如老子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他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低相倾。
中国人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指导下所产生的语言必然是一种关系型语言,由此及彼,由这及那,在表达中受到二元思维的引导,总是注意表现事物的关联与对应,这无疑为谐音双关的发展铺就了天然的道路。
在谐音双关中,表层义之外另有深层义的存在,双关便是用表层义关顾深层义,在表现二者联系的同时也起到了隐与显的对称。
但是与其他对称形式不同的是,谐音双关表现的是一表一里的对称,是一种相对隐性的对称。
(三)音乐美诗人在创作唐诗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音乐美,在语音的配调上狠下工夫,尽量让自己的作品声韵和谐,抑扬有致,动静有节,读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优美悦耳,达到音意兼美的效果,这也成为美学观上鲜明的特点之一。
谐音双关除了具有文形兼美的品质之外,还在语言的声韵和谐音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汉语的显著特点是元音多,因而造就了大量悦耳的乐音;元音和辅音的相互间隔又形成了分明的音节,使语言级富节奏性;平仄的调配也使语言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过:“音乐美在词语结构上表现为有规律的重复和有规律的调配。
”谐音双关在特定情境中的运用就达到了这个要求。
《唐诗三百首》在谐音双关方面的音乐美与形式美一样,不同于双声、叠韵等有着不绝于耳的外在美感,它所呈现的往往是更为含蓄、更为朦胧的美感,需要受众仔细玩味之后方得彰显凸现,可见谐音双关的形式美与音乐美也是含蓄、蕴藉的,与传统审美的“中庸”观念亦是一脉相承的。
(四)和谐美在《唐诗三百首》中多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韵律和谐的对偶句,因其句式结构相同,前后句字数相同且内容相关,读起来又朗朗上口且和谐对称,深受百姓的喜欢。
深入探究其文化渊源,与中国人重视和谐价值观及喜用偶数的和谐心理有关。
《唐诗三百首》中所体现出的谐音双关现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价值观的体现。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对“和”的偏爱自古至今有之。
《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说文解字》云:和,调也。
“和”在《说文解字》中是指音调的和谐,因此,“礼之用,和为贵”后多用于礼仪事物中,是指礼的作用。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中国朴素的辩证思维中,讲求的是“天人合一”。
然而,在天时、地利、人和对比中,前面两者都不及“人和”重要。
传承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的和谐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延伸至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
结语谐音双关是汉语语音方面的突出特征之一,具有很高的平民化特征和普遍意义。
谐音双关辞格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修辞方式之一。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随着网络生活的日益丰富,大众对谐音双关现象的开发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谐音双关的现象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谐音双关具有的含蓄蕴藉、言简意赅的文质美,隐显对称的形式美,内外协调的音乐美,及其以此关彼、借此说彼、现此隐彼的特点皆得益于中国人丰富而奇特的心理联想。
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社,2004.[3]郭锦桴.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社,2010.[4]李树辉.汉语文化要略[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3.3[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9[6]刘洪仁.中国古代文化精要[M].巴蜀书社,2003.1[7]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人民出版社,2005.1[8]彭定求.全唐诗九百卷.[M].中华书局,1960.[9]张为才.唐诗三百首[M].青岛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