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

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

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

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臵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磊落的胸怀。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

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语)。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得形象性不足。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

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轼的区别。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

为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深刻,

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

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

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

得不借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

的提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

“集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

响、开创宋诗局面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

硬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作品集与版本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

集?。

布谷、布谷长鸣、农业百科、布谷新闻https://www.360docs.net/doc/23953827.html,

6bn6Ipy02K7v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半山春晚即事》①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1] 注释: 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 晚:即晚春,暮春。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 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2] 译文: 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 晚年退居江宁, 并于元丰年间 (1078—1085) 营建半山园, 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 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

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 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 “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 没有这个“酬”字, 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 诗人的达观, 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 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 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 静谧, 在葱茏的深处, 园屋隐约可见。 这两句写静, 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 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 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 拄杖独行。 两者虽是一静一动, 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 抬头看去, 原是北山一鸟, 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 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 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 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高步瀛《唐宋诗举 要》)[3] [王安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相关文章: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前言】《半山春晚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生活环境的幽静美丽和退居后的安舒闲逸,脱去常人惜花伤春的窠臼,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庭园的种种佳景,尤其末二句则在宁静、喜悦感受的抒写中,又隐约地透露了世罕知音的淡淡哀愁。【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⑵春风:一作“晚风”。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⑷翳翳:树阴浓暗的样子。陂路:湖岸,塘堤。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⑹床敷: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⑺杖屦: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⑻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翻译】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

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 过许多。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 更有生意。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

中国古代名家作者简介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 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 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 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 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试题一: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由此联想到陶潜《桃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是春末或夏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题区间是首联。从“暖草如积”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 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步证明 了这一点。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 为“盛开的花”。) 试题二 (1)简析首联“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2)二三联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 (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

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 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 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2)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 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 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 气氛。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

古诗词《梅花》王安石带拼音(最新)

古诗词《梅花》王安石带拼音 《梅花》 méi huā 王安石 wáng ān sh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yáo zhī bú shì xuě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

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扩展阅读:精选王安石轶事典故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泊船瓜洲》原文 北宋·王安石 京口2瓜洲3一水4间5,钟山6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7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2] 还:回。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 的感情。[4]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 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5] [6]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泊船瓜洲》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

关于小斋即事的理解与赏析

一、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二、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道题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在不音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一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决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赏析: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

王安石描写梅花的古诗

王安石描写梅花的古诗 梅花,不惧怕寒风呼啸;它,在寒风里盛开;为雪白的大地或枯黄的大地添 加了一丝色彩;在寒风的吹拂下绽开这笑脸。下面小编收集了王安石 描写梅花的古诗 ,供大家欣赏。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道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 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诗人之前,北宋诗人林逋 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 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 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 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诗人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

,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 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 用雪喻梅的冰清玉 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诗 人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 难处境, 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 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 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 年过半百、 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 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 年 1 月 18 日-1086 年),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 “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中 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 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 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 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 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 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 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 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 有很深的影响, 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 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 革家”。、与“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关于王安石的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笔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为相,

古诗钟山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钟山即事翻译赏析 《钟山即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前言】 《钟山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注释】 ⑴钟山:紫金山,今江苏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有感于当前事物 ⑵涧水:山涧流水 ⑶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⑷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⑸幽:幽静,幽闲 【翻译】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赏析】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

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写,寓静于闹,更富有

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数枝:几枝。 凌寒:冒着严寒。 遥知:远远的就知道。 为:因为。 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佳句赏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压不倒梅花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 【阅读训练】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译文】 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 远望就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 【古诗今译】 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神宗熙宁三年和八年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由于受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钟山,悲愤死去。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有《临川文集》。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仍然积极力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

王安石简介

简介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编辑本段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

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编辑本段变法历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人,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罢相事件介绍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罢相事件介绍 王安石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相信大家都对这位诗人多少有所了解吧!那么你想知道有关王安石罢相事件的相关始末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了,赶紧和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圣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径授吏部尚书之衔。 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神宗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经义》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

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人物评价1)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2) 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3)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4) 崔鶠: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5)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后世纪念【墓葬】 据史载,王安石病逝后,葬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

7即事即景感怀诗

即事即景感怀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即事即景感怀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即事即景感怀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一、概念: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或眼前景物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思想内容 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情深意长的劝勉,游历山水的感悟等。 三、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想象与联想、烘托与渲染等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考查重点 分析诗歌即时即景而引发的所思所感所想,鉴赏诗作刻画的形象,区辨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赏析炼字炼意所在。 【方法点拨】 1.从关键信息入手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信息包括命题给出的注释,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字词,承载情感的意象,题干中透露的信息等,它们往往成为把握诗意的切入点。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①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陂(bēi):池塘。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③床敷(fū):床铺。 结合诗意,简析诗歌借助哪些景或事,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答案】诗歌描摹了半山的春天,有花落后树枝叶茂送来的绿茵,有春鸟飞过留下的悦耳鸣声,我或小憩,或踏青,表达了诗人闲居半山的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选材与思想感情间的关联。诗歌标题给出的信息有时间和地点,春天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愉悦欢快,也可能是惜春伤感。前两句描写了春花虽然凋落,但“红瘦”换来的是“绿肥”。由此我可以在这样一个春末的季节,或休憩,或踏青,就连春鸟送来的也是悦耳的 1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

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者:王安石加入日期:14-05-27 《半山春晚即事》①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1] 注释 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2] 译文 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