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个人经历总结
王安石个人经历总结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东山,一字千里,福建闽县人。
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任过多个官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方案,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职晋升王安石中进士后,历任考功郎、谏议郎、仪曹郎等职。
他的才华被朝廷认可,于1070年晋升为参知政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新法施行王安石上任后,积极推行新政,提出了“变法”的思想。
他的新法主要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等,以解决当时面临的农民贫困和军队不足的问题。
青苗法青苗法是王安石推行的重要农村改革政策。
这项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与农作物种植相关的税收,对灾民进行救助,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同时,青苗法也起到了调剂经济、促进生产的作用。
保甲法王安石还实施了保甲法,通过组建保甲组织,加强军事管理和社会秩序。
这项政策有效地加强了社会的稳定,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均输法均输法是王安石的另一个重要农村改革政策。
这项政策通过减轻地方负担和强化中央财政,平衡地方收入和支出,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为了解决干旱和水灾问题而推行的政策。
他提倡修建水利工程,引导水源,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改革遭遇反对尽管王安石的新法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遭到了传统官僚和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新法干涉了地方利益,限制了他们的权力,因此对新法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和攻击。
辞官归隐王安石受到了来自保守势力的艰难斗争,使得他无法实施这些改革,最终辞去了官职,归隐于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改革的理想,继续著述,致力于教育事业。
影响力和评价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系列新法,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调节了财政和经济的矛盾,为后世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王安石的新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其中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民众不满。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
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诗人王安石简介
诗人王安石简介诗人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世人又称王安石为王荆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其诗“学杜得其瘦”,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深刻独到,还在于其诗歌形象的理性概括和见解的独到深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吴氏的母亲即王安石的外婆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且兼喜阴阳数术之学。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多子女家庭,上有两个哥哥安仁、安道,下有四个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
两个哥哥为父亲前妻徐氏所生,后都在30多岁时英年早逝。
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年经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
2.地方官经历:在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曾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宋初以来的法度提出全面批评和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在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上担任地方官,表现出色。
3.推行新法:在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他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
这些新法的实施,旨在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改变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的局面。
4.担任宰相:熙宁二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入京,升任参知政事。
北宋王安石简介
北宋王安石简介
北宋王安石,字更仲,号苍林,晚号临清,本名安畴。
来自河北唐县,出身公族,为北宋末年最杰出的官吏之一。
一、人物简介
1.幼年
王安石出生于宣和四年(1078年),母亲是北宋朝中大臣安石秀之女,
曾经做过两级官。
幼年受广泛教育,精通经籍,还拜仓颉大师点苴,
贯穿古今。
2.仕途
太宗时期,他以优异的文学功底,及傲人的智慧,深受太宗的青睐,
在朝廷中担任多个要职,被封侯,受太宗宠信,快速成为朝野上下关
注的诸子百家,且传言蒙古武士都不畏惧他。
二、安石改革
1.司法改革
安石任宰相期间,发起了权力分立、司法公正的“令变改新”运动,取
消了以前人与官僚纷繁杂乱的地方刺史、尚书、曹参谋及其他官员官
办案件,责令全国各地司法权独立,分别任命代表“随案判定”和“判定
监察”的官员,对地方进行司法监督,以减少不公乱纪的案件泛滥。
2.财政改革
安石任宰相期间,科学地实行现金税,取消比例税,减少压迫百姓,
同时进行审计管理,整治现金囤积、官宦贪污,规范国内财政,使国
家财政收支良好地维持到末期。
三、安石的家族子孙
1.安石的婚姻及子嗣
安石共结过两次婚姻,育有据称二十余子,其中晚年最杰出的子孙安
德禄,在父亲即位之初就当上侍郎,由祖父安石秀恩典一夜升任太师,并官至右监都御史。
2.安石子孙的事迹
安石临清之子安辉,以优异的政治才能成为宰相,继续父亲安石改革
之举,增加宰相下属官员及增加爵位,更加关心财政,力促综合征税
法统一改革,令延续朝政多年的安石改革得以持久地延续下来。
北宋诗人王安石简介及代表作写作技巧
北宋诗人王安石简介及代表作写作技巧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代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世称王介甫。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宋代政治家贾似道和范仲淹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尽管政治上存在争议,但在文学和散文方面,王安石有着重要的贡献。
王安石自幼喜读书,积极考取进士,曾经在宋仁宗年间历任司马参军、翰林学士等职位。
当时王安石的才华突出,宋仁宗收到他的《订顽疾表》后,决定任命他为靖康年间因逆贼破坏,民间文物和古乐器不足的宫廷教坊作曲的督弦官。
随后,他于1070年奉调赴广西柳州任知州。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以“新法”为主旨的政治改革,遭到一些反对势力的抵制。
1085年,突厥人侵扰边疆,朝廷二话不说任命王安石为右丞相平夷北将军节度使,很快平复了局面。
但是,因其推行新政受到一些贵族和官僚的反对,于1086年被迫辞去相位,次年病逝。
代表作王安石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使用小调举行大义的手法,突出诗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在政治改革期间,他还经常撰写《策问》这类政论性质的文章。
以下是他的几首代表作。
《登飞来峰》登高必自卑,攀高引百死。
自非木石亲,谁为表里之?江山多妖姬,踞此旧庙基。
遽闻神鬼骇,浩气倍忘机。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山水诗。
他通过多种手法,如用“卑”和“高”对立、用动词“攀”突出登山的艰辛、用形容词“浩”和“忘”描绘壮志、用动词“遽闻”和名词“神鬼”突出惊险等等,将山水的壮美、危险和诗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兰亭已矣梓州路,岳阳楼空吟白鹭。
临别赠言断蓬蒿,行舟短缆莫缠绕。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七绝诗。
他将自己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感人,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风景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了对故地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希望。
《岳阳楼记》昔闻建业之树,不挠初者,不屈精神;万世之家,不磨旧者,不盛文明。
尔来四万八千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名人王安石的事迹生平
名人王安石的事迹生平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0xx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历时20xx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8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就:变法革新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积贫局面的改变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大家,为北宋王朝的经济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
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生平简介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享年65岁。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老家是抚州临川,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王安石从小就表现的与一般人不一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不仅天赋好后天也很努力,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塑造的王安石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此后也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王安石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没有好的职位他宁愿做地方官吏,直到被宋神宗任用后,期间他一直都在当一个小官吏,当过鄞县知县,当过舒州通判,当周常州知州等等多个地方官吏。
直到1067年,新皇登基,王安石才得以重用,短短2年时间,王安石从一个知江宁府升到翰林学士再升到参知政事,最后升到宰相一职。
1069年,王安石提出变法,并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开始,王安石推行了数十项新法来解决一些列问题,其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经济改革,改善”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人物生平出身王安石出身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
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
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
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
历史趣谈:王安石简介 北宋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安石简介北宋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生平导语: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生活常识分享。
王安石年表简编
王安石年表简编
摘要:
一、王安石简介
二、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四、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五、结论
正文:
【一、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擅长诗文。
年轻时曾游历各地,深入了解民间疾苦。
后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等职,政绩显著。
【二、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王安石主张“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富强。
他提出“理财先务”,主张通过改革财政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均输法”、“青苗法”等政策中。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1.均输法:规定各地应将赋税分为三等,按照田地肥瘠和产量征收,从而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2.青苗法:设立青苗钱,以低息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业生产。
3.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兴修水利,提高农业产量。
4.保甲法:改革兵制,实行保甲制度,加强乡村治安管理。
5.市易法:限制商人投机,稳定市场物价。
6.保马法:改革马政,提高战马质量。
【四、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
然而,变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损害部分官僚利益等,导致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激烈斗争。
最终,王安石变法在元祐年间被废除。
【五、结论】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虽然最终未能彻底实现改革目标,但其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
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世称“王荆公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人物生平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
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王安石相关事迹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
王安石相关事迹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一、作者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简要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二、文学成就:文学主张: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
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他所著的<<伤仲永>>在初一课本有收录。
散文的特点:1.散文风格雄健简练、奇崛峭拔。
2.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文章内容: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古代诗人名人人物介绍(完整内容版)
人物生平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 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 “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 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 《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PART 02
主要影响
MAIN
IMPACT
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 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 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 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 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PART 02
主要影响
诗歌 词
《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棋》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郊行》 《登飞来峰》《千秋岁引》《梅花》《元日》《商鞅》《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清平乐·留春不住》《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千秋岁引·秋景》《菩 萨蛮·集句》《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个人作品 /NAL
WORKS
PART 03
个人作品
PERSONAL WORKS
类型
内容
散文
《伤仲永》《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 《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在临川出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王安石幼时随父亲到各地出游,因此对民生疾苦深有感触。
十七岁时,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结识了曾巩与欧阳修等人。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了其赏识,被召入京城,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
但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罢免。
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元素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却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词、短文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孟尝君传》等。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来看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精髓所在。
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王安石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距今996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
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
江西抚州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时弊,简练有力。
诗歌险峭奇拔、颇多佳作。
词则风格高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字说》《易言》等。
今存《临川集》、《唐百家诗选》及《周官新义》残卷等。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代表作品:《伤仲永》《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梅花》《元日》《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