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合集下载

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创立了荆公新学,这是他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思想体系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思想:王安石以“气”一元论为基础,提出了以“天人不相干”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反对汉唐以来流行的守旧、迂腐的思想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宇宙生成理论,即“元气—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发展过程。

王安石认为,宇宙的起点不是空间上相互间断的物质微粒,而是一种绵延连续的物质——“元气”。

2.经济思想:王安石主张变法革新,改变大地主阶级垄断土地、税收等资源的现状,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他提出了“均天下之财”的经济思想,主张通过国家宏观干预,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

同时,他也强调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商品流通和市场调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教育思想:王安石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他主张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摒弃汉唐训诂笺注的旧传统,提倡以义理注经的方法。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提倡学以致用、勤思好学的教育理念。

4.伦理思想:王安石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社会风气。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孝顺、忠诚、信义等美德,认为这些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王安石荆公新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教育和伦理等多个方面。

其核心思想是变法革新、经世致用和道德教化,这些思想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

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

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

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

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

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

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刘一兵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05期“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同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学者一样,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

王安石从政治改革需要出发,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主张,并积极地实行了改革,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

王安石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历代教育家都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王安石也不例外。

他在《虔州学记》中提出:“夫士,牧民者也。

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

……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要培养能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人才,以供国家之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礼、乐、刑、政”,“兼习文武”,还要能积极推行国家的法令制度,“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今”,即教育培养宣传、推行新政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通过学校进行专门的正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为国家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服务。

王安石的教育目的观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

所谓“士”,是指当时统治者的辅佐人才。

所谓“君子”,是指现实生活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如诸侯国的国君。

他以“学优”作为标准推举贤才,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

孟子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所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办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强调伦理道德教育。

王安石不仅继承了儒家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又有新的发展:其一,王安石的教育目的是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提出来的,富有培养“从政”人才的强烈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思孟思想与人生哲学

传统文化中的思孟思想与人生哲学

传统文化中的思孟思想与人生哲学一、思孟学派1.思孟学派的起源与发展2.思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思孟3.思孟学派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二、孟子的思想1.性善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2.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义利观:义利之分,重义轻利4.浩然之气: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5.孟子的人生哲学:立功、立言、立德三、思孟学派的其他思想1.思孟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2.思孟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3.思孟的“诚”的观念: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四、思孟思想在人生哲学中的应用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信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追求卓越3.修养心性,追求精神境界:浩然之气,中庸之道4.处理人际关系: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五、思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2.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3.倡导和谐教育: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孟学派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思孟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思孟思想的优秀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习题及方法:1.习题:思孟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哪位是思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答案:孟子、思孟。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思孟学派代表人物的了解。

通过回忆课本或相关资料中关于思孟学派起源的部分,可以得出答案。

2.习题:在孟子的思想中,哪项观点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看法?答案:性善论。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孟子性善论的了解。

回想孟子的观点,即人性本善,可以得出答案。

3.习题: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他的哪种观念?答案:仁政。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孟子仁政观念的了解。

中国古代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简介一、生平及代表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

二、教育改革的活动贡献。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1扩增太学校舍。

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

2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

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

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3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上舍学额为100人,亦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方式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

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

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接着又在三月,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学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并设立小学教授。

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熙宁八年(1075年),又下诏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取优通者选差”。

(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

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同一时期,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是我国宋朝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崇实尚用,系统的人才理论,以及其教育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
㈠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⒈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王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⒉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王安石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所谓,“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精术,朝廷礼乐行政知识,武事。

㈡系统人才理论
⒈“教之之道”
所谓“教之之道”,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⒉“养之之道”
所谓“养之之道”,即人才的管理问题。

⒊“取之之道”
所谓“取之之道”,即人才的选拔问题。

⒋“任之之道”
所谓“任之之道”,即人才的使用问题。

二历史影响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他所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主张,其中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北宋疑孟思想的探究】 孟家思想

【北宋疑孟思想的探究】 孟家思想

《【北宋疑孟思想的探究】孟家思想》摘要:①孟子在经学史上地位之确立,以及后世“孔、孟、程、朱”或“孔、孟、陆、王”的排序,实首倡于韩愈此说,李觏的非孟思想,大致有数点:孟子背叛孔子、孟子怀疑六经、孟子持“性善论”、孟子不尊王、孟子不言利,王安石写有讨论心性的一系列文章,如《性论》《性情》《原性》《性说》,推动了宋代谈心论性风气的高涨摘要:唐宋时期,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在宋代出现了一股批评孟子的思潮。

作为“孟子升格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思潮有其深刻的原因。

本文从整个北宋新学术传统建立大背景下来研究这一现象,以期更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疑孟思想。

关键词:尊孟疑孟宋学在宋代学术史上,随着“孟子升格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一股疑孟、非孟的思潮,这股思潮是孟子升格运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展现了宋儒对待孟子的不同态度。

北宋疑孟思想固然与当时的政治斗争联系紧密,但还有深层的学术根源。

如果将其放在宋代儒学更新的进程中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宋代尊孟、疑孟思想的论争只是表象,其深处尚隐藏着新学术(宋学)发展的方向之争。

本文试图从学术变迁的角度来探讨北宋疑孟思想的成因,以期能得出新的结论。

一研究宋代思想的转变和宋学的建立,要上溯至中唐。

宋初许多儒学更新的思想,其源头是中唐的韩愈、啖助、陆淳等人。

韩愈对宋代的文化进程影响尤为巨大,宋儒正是接过韩愈“排佛老”的旗帜,才开始在学术上的独立创新的。

唐至宋时期孟子地位的上升,实亦肇始于韩愈。

他的“道统论”,可以说是后代(尤其是宋儒)尊孟的滥觞: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矣。

①孟子在经学史上地位之确立,以及后世“孔、孟、程、朱”或“孔、孟、陆、王”的排序,实首倡于韩愈此说。

陈寅恪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总结为六条,第一条就是:“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王安石荆公新学是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他与以关学、洛学为主的理学在天道、人性、礼乐以及社会政治领域的很多看法相反又相成,他们的论争共同促进了儒学的演变。

由于王安石在政界的巨大影响,“王氏学独行于世者六十年”,王安石新学曾一度在学界居于主导地位。

王安石治学涉及儒学内圣外王两个方面。

他把儒家的礼乐论与传统的天道性命之说联系在一起,在宋代儒学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值得深入探讨。

一王安石一生学问渊博,他曾自称“某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答曾子固书》)苏轼在政治上与王安石不和,但在王安石去世后也曾称他“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糍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王安石赠太傅》,《苏轼文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7页)。

王安石的思想学问在北宋学界是得到普遍承认的。

王安石思想宏大,但他的思想的主旨,我们可以通过《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文来把握: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

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

道之在我者,德也。

以德爱者,仁也。

爱而宜者,义也。

仁有先后,义有上不,谓之分。

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守。

形者,物此者也。

名者,命此者也。

所谓物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表饰之其物不同者是也。

所谓命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称号之其命不同者是也。

物此者,贵贱各有容矣,命此者,亲疏各有号矣,因亲疏贵贱任之以其所宜为,此之谓因任。

因任之以其所宜为矣,放而不察乎,则又将大弛,必原其情,必省其事,此之谓原省。

原省明而后可以辨是非,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七)这其实是对《庄子·天道》篇中“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也,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段话的疏解与发挥。

《天道》篇是《庄子》外篇中争议较多的一篇,此篇黄老思想倾向非常明显,尤其这一段讲论“大道之序”,就是在道的前提之下,把道、儒、名、法各家排列起来,主张积极用世,为帝王服务。

王安石教育思想启示

王安石教育思想启示

王安石教育思想启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同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学者一样,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

王安石从政治改革需要出发,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主张,并积极地实行了改革,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

王安石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历代教育家都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王安石也不例外。

他在《虔州学记》中提出:“夫士,牧民者也。

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

……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要培养能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人才,以供国家之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礼、乐、刑、政”,“兼习文武”,还要能积极推行国家的法令制度,“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今”,即教育培养宣传、推行新政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通过学校进行专门的正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为国家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服务。

王安石的教育目的观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

所谓“士”,是指当时统治者的辅佐人才。

所谓“君子”,是指现实生活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如诸侯国的国君。

他以“学优”作为标准推举贤才,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

孟子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所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办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强调伦理道德教育。

王安石不仅继承了儒家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又有新的发展:其一,王安石的教育目的是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提出来的,富有培养“从政”人才的强烈要求。

杨孟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杨孟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杨孟王安石贤之所以贤,不肖之所以不肖,莫非性也;贤而尊荣寿考,不肖而厄穷死丧,莫非命也。

论者曰:“人之性善,不肖之所以不肖者,岂性也哉?”此学乎孟子之言性,而不知孟子之指也。

又曰:“人为不为命也,不肖而厄穷死丧,岂命也哉?”此学乎杨子之言命,而不知杨子之指也。

孟子之言性曰性善,杨子之言性曰善恶混;孟子之言命曰莫非命也,杨子之言命曰人为不为命也。

孟、杨之道,未尝不同,二子之说非有异也,其所以异,其所指者异耳。

孟子之所谓性者,正性也,杨子之所谓性者,兼性之不正者言之也;杨子之所谓命者,正命也,孟子之所谓命者,兼命之不正者言之也。

夫人之生,莫不有羞恶之性,且以羞恶之一端以明之。

有人于此,羞善行之不修,恶善名之不立,尽力乎善,以充其羞恶之性,则其为贤也孰御哉?此得乎性之正者,而孟子之所谓性也。

有人于此,羞利之不厚,恶利之不多,尽力乎利,以充羞恶之性,则其为不肖也孰御哉?此得乎性之不正,而杨子之兼所谓性者也。

有人于此,才可以贱而贱,罪可以死而死,是人之所自为也。

此得乎命之不正者,而孟子之兼所谓命者也。

有人于此,才可以贵而贱,罪可以生而死,是非人之所为也。

此得乎命之正者,而杨子之所谓命也。

今夫羞利之不厚,恶利之不多,尽力乎利而至乎不肖,则杨子岂以谓人之性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恶其失性之正也。

才可以贱而贱,罪可以死而死,则孟子岂以谓人之命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恶其失命之正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支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然则孟、杨之说,果何异乎?今学者是孟子则非杨子,是杨子则非孟子,盖知读其文而不知求其指耳。

而曰我知性命之理,诬哉!(选自《王安石文集·卷六十四》,有删节)【参考译文】论者说:“人性善,不成材者不成材的原因,难道是本性吗?”这是学于孟子的谈论本性,却不知孟子的意旨。

以意逆志见知音——王安石《孟子》解读

以意逆志见知音——王安石《孟子》解读

(孟 子 ・ 章 下 》可 见 面 对 已然 逝 去 的古 人 , 与 之 为 友 而 得 其 精 《 万 ) 欲 神 , 之书 于竹 帛的文 字是 唯一 的办法 。 求 三 四两句是 王安 石读《 子 》 孟 之书 后 的感慨 。何妨 举 世嫌 迂 阔 , 即
举世 皆谓我迂 阔又有何 妨? 大家都 知 道 , 子 曾经 提 出过 阅读 古人 作 孟
而 》 孔 子对 于 周公 的思 念 , 安 石 对 于孟 子 的思 念 , 是伟 大 人 物所 ) 王 这 具 有 的共 同的伟 大感情 。
次 句无 论是从 文 气 还是 诗 意 上来 说 都 是 紧 承 首句 的 。“ 编 ” 遗 自 然 是指《 子 》 孟 一书 ,风标 ” “ 就是 风度 、 品格 。孟 子 已经作 古 千年 , 法 无
的这首七 绝一 《 一 孟子 》 。
以历 史人物 为 主题 的 咏 史 诗在 王安 石 的 集 子 中 还 有 很 多 , 如 诸 《 武 》《 汉 、子贡 》 《 子 》 《 鞅 》《 生 》 《 、杨 、商 、贾 、 明妃 曲 》 等等 , 为 议 论 之 多 作 , 以 时 出新 意 , 作 翻案 文章 而 闻名 。但 这 首《 且 好 孟子 》 通 篇 不 见 却 议论 , 用 形象 化 的语 言 , 示 了一位 大 政 治家 内心深 处 的孤 独 与寂 全 展
品的一 个重 要原则 : 以意逆志 。东汉 的赵歧 对 这个 原则 有 着精 审 的注
解 :志 , “ 诗人 志 所 欲 之 事 。意 , 者 之 心 意 也 …… 人 情 不 远 , 己之 学 以 意, 逆诗 人之 志 , 为得 其实 也 。 (孟 子 正义 》 十/ ) 者在 阅读 时 , 是 ”《 卷 L读

王安石“内圣外王”思想刍议

王安石“内圣外王”思想刍议

王安石“内圣外王”思想刍议作者:李应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摘要】作为儒家人格理想的集中体现,“内圣外王”包括个体内在德性的高度圆满以及由此而外化的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伟业。

它不仅是一个人品修养问题,实质上更属于一个政治问题。

王安石对“内圣外王”思想的阐释,对于理顺理学发展脉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导向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内圣外王;理学“内圣外王”源于《庄子.天下篇》。

“内圣”是《天下篇》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其中“天人”、“神人”、“至人”、“圣人”代表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人格。

“内圣”是《天下篇》作者的政治理想,它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可见,《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思想是儒道法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而儒家公认的内圣外王理论则出自《大学》。

《大学》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大学》八条目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

外王是现实的王道政治,内圣是必要的圣人品格。

对帝王和士大夫而言,内圣外王都是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属于政治问题,而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人德性修养问题。

这不仅是因为古代把道德政治化,把教育和文化政治化,还因为内圣外王的确有它的现实政治责任。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安石、赵崇祯。

陆九渊(1139-1193):陆九渊是宋宗朱千秋之子,他在宋元理学及道家
哲学上都有独到的成就。

他是宋明理学思想的奠基者,主张“以理定宋
明元化”。

他尊崇道家“老子”,重视道学中“德”和“修身”,主张尊孔尊孟,认为社会应以正义为主,以学习为准则,以慈悲谅解为原则,以
自然为参考,以公义为保障。

王安石(1045-1095):宋朝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作为宋明理
学的奠基者,他深刻阐述了“气”与“知”的关系,认为“气”是行为之总本,而“知”则是制作行为之工具,气阴阳平衡,知可道行令。

他认为“道”是合乎自然规律与实践生活的真理,主张以实际行动使“道”得以实现。

赵崇祯(1056-1101):赵崇祯被认为是宋朝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认为,“惩治割据,尊崇孟子老训,考核官吏,议论决改法”是最能
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推行内治外国的政策,促进宋明理学的发展。

论王安石与苏轼孟学思想之差异

论王安石与苏轼孟学思想之差异
M e c us he t e r fg od na ur n on i e c he y,a husi h r on r s o W a g Ans n i ’t h o y o o t e a d c tng n y t or nd t n s a p c t a tt n hi S ho ht n t ug o M e i .Ans ’ t ou t ncus hiS h gh on M e c u g e ty o rbut d o he e iai a i n f n i s r a l c nt i e t t r v t lz to o
NO .3
J n 0 2 u e2 1
论 王 安 石 与 苏轼 孟 学 思想 之差 异
胡 金 旺
( 宜宾 学院 马 克 思主义 学 院 ,四川 宜 宾 6 4 0 ) 4 0 0
摘 要 : 安 石 从 孟 子 思想 非 常 切 合 北 宋 时 代 建 设 儒 学 心 性 之 学 与 富 国强 民 的 需 要 出发 , 孟 子 之 学 采 王 对 取 了完 全 尊 信 的 态 度 。而 苏 轼 从 对 儒 释 道 一 视 同 仁 的 借 鉴 吸 收 和 反 对 王 安 石 变 法 的 态 度 出 发 , 对 孟 子 的 反
Bu d im ,Ta im , l a n d f o t e a t u e o h b o p i n, g i s a g An h e o m s a d d hs os e r e r m h ti d f t e a s r t t o a an t W n s ir f r n
关 键 词 : 安 石 ; 轼 ; 学 思 想 ; 善 论 ; 变 思 想 王 苏 盂 性 权
中 图分 类 号 :2 6 2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2 0 2 1 ) 30 0 — 6 1 0 — 6 3( O 2 0 — 1 70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读〈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读后感,也是一篇驳论文,旨在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见。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手下食客常达数千人,以好养士著称,曾借助所养之士逃出秦国。

王安石却别出新见,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全文仅用九十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结构严谨,用词精练,气势充沛,被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作品原文读《孟尝君传》1世皆称2孟尝君3能得士4,士以故归5之,而卒6赖7其8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9鸡鸣狗盗10之雄11耳12,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13齐之强,得一士焉,宜14可以南面15而制16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17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作品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2、称:称颂,赞扬。

3、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5、归:投奔,投靠。

6、卒,终于,最终。

7、赖:依仗,依靠。

8、其:指门下士。

9、特:只,仅,不过。

10、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

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也 很盛 行 , 种社会 积弊 层 出不 穷 , 各 这种社 会环境 激 发 着有 志之 士去奋 力改 变这种 局 面 。宋代 又是 一个 士 大夫 政治地 位 高涨 的 朝代 , 而给 了像 王安 石 这 从
样 的有 志之 士施展 才能 的广 阔空 间 。而孟 子 以道 自
所 追求 的事业 的信 心 和信 念 。他在《 子 》 孟 一诗 中写
处地 满足 了他 建 立儒 学 的道 德 性 命 之 学和 强 国富 民 的 理 想 与 目标 。 王 安 石 的 孟 学 思 想 比 起 同 时代 学 者 们 的 孟 子 之
学要 更加 激进 , 加 独 树 一 帜 。从 总体 上 看 , 安 石 首 先 是 从 精 神 人 格 上 学 习孟 子 , 次 才 是 从 《 子 》 本 中 汲 取 更 王 其 孟 文
・ 1 6 ・ 2
置, 但是 在实 际成 就和影 响上 都不及 王 安石 。
Hale Waihona Puke 王 安 石 的 孟 学 思 想
胡 金 旺
( 宜宾 学 院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 I 宾 64 0 ) 四J l宜 4 0 0
摘 要 :王 安 石之 所 以在 心性 论 与 政 治 思想 上 充 分 认 可 孟 子 的 思 想 , 在 于孟 子 的人 格 精 神 与 孟 子 之 学 恰 到 好 就
学 术 和政 治上 的信 息资 源 。
关键 词 : 安 石 ; 子 ; 王 孟 以道 自任 ; 臣观 君 中 图分 类 号 : 4 . B2 4 5 收 稿 日期 : 0 2 O —1 2 1 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3 1 2 1 ) 5 1 6 0 1 0 —3 1 ( 0 2 0 —0 2 — 6

《孟子》王安石诗歌阅读理解

《孟子》王安石诗歌阅读理解

王安石《孟子》诗歌阅读理解
王安石是一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文思敏捷、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不少与《孟子》相关的诗篇。

王安石的《孟子》诗歌,首先表现了他对于孟子的崇敬之情。

在诗中,他以孟子的学说和思想为核心,通过对于孟子形象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这位古代思想家的敬仰和推崇。

同时,王安石的《孟子》诗歌也表达了他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在诗中,他强调了儒家思想中“仁爱”、“正义”、“道德”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基础。

此外,王安石的《孟子》诗歌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在诗中,他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和不道德行为的愤怒和不满。

他认为,只有通过儒家思想的引领和教育,才能够使人们摆脱不道德行为的束缚,走向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孟子》诗歌不仅表现了他对于孟子和儒家思想的崇敬和认同,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生哲理思考。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感悟人生和社会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 1 —。

王安石孟君传心得体会

王安石孟君传心得体会

王安石孟君传心得体会《王安石孟君传》是一部以北宋名相王安石和他的儿子孟君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

通过对两人的生平和事迹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勇于改革、政治抱负和家族情感,深刻描绘了王安石和孟君在政治、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成长与奋斗。

本书以王安石的一生为主线,首先描述了他的出生背景、家族教育和政治抱负。

王安石出生于官僚世家,得到了良好的家教,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极具政治抱负的人。

他看到了北宋政治经济的混乱,决心要改革这个国家的命运。

随着他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渐攀升,他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治理政策,例如新法和青苗法等。

尽管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后期的废除,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无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王安石改革的过程中,他的儿子孟君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孟君与父亲关系密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拥有优秀的才干和领导才能,并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

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对新法的推行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尽管孟君政治上并没有达到父亲的高度,但他仍然是一个优秀的官员和思想家。

通过对王安石和孟君两人在政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成长和奋斗的描写,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王安石深知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疾苦,他愿意为国家的命运负起责任,不惜付出个人的努力和牺牲。

他坚信自己的改革能够使国家走上正轨,为人民带来福祉。

孟君作为父亲的儿子,同样对国家和民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积极投身到政治改革中,为实现父亲的抱负而努力奋斗。

另外,通过对王安石和孟君家庭关系的描写,我深刻感受到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王安石和孟君之间的亲情和信任是他们成为杰出人物的重要动力。

他们相互支持和鼓励,在困难时刻共同面对,共同克服。

家庭教育对于培养杰出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力量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通过《王安石孟君传》对王安石和孟君的故事的描述,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和人物,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胡金旺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5)005
【摘要】王安石之所以在心性论与政治思想上充分认可孟子的思想,就在于孟子的人格精神与孟子之学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他建立儒学的道德性命之学和强国富民的理想与目标。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比起同时代学者们的孟子之学要更加激进,更加独树一帜。

从总体上看,王安石首先是从精神人格上学习孟子,其次才是从《孟子》文本中汲取学术和政治上的信息资源。

【总页数】6页(P126-131)
【作者】胡金旺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5
【相关文献】
1.清代考据学受惠于日本的古学?——从伊藤仁斋《语孟字义》看中日学术思想的互动 [J], 王晴佳;屠含章
2.韩婴孟学思想探析——再论《韩诗外传》与孟荀的关系问题 [J], 李峻岫
3.论王安石与苏轼孟学思想之差异 [J], 胡金旺
4.论王安石诗学思想的适用原则及其美学特征 [J], 李唐;董天时
5.薛瑄的孟学思想与明初孟学转向 [J], 张宏锋;刘瑾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出 处 行 藏 ,在 政 治 思 想 上 对 孟 子 的 继 承 王 安 石 自 视 甚 高 ,要 做 新 时 代 的 孟 子 ,这 种 精 神 在政治上的突出表 现 就 是 以 君 子 自 励,而 决 不 苟 且 求 进 ,有 亏 于 道 ;同 时 以 孟 子 的 政 治 思 想 作 为 自 己 发 表政见和制订政策措施的指导。王安石的出处行藏 以孟子为楷模,如 果 可 用 则 用 之,不 用 则 以 待 天 命。 他 说 :“万 物 之 废 兴 ,皆 命 也 。 孟 子 曰 :‘君 子 行 法 ,以 侍命而已矣。’”[5]行 道 的 时 机 还 没 成 熟 就 不 能 强 而 为 之 ,否 则 就 有 可 能 降 志 辱 身 ,作 为 君 子 这 时 只 有 静 待天命。在 这 里 王 安 石 强 调 了 “处”与 “藏”的 必 要
一 、以 道 自 任 ,做 新 时 代 的 孟 子 王 安 石 对 孟 子 非 常 推 崇,将 孟 子 的 地 位 提 高 到
· 126 ·
与孔子并尊的高度,而 在 此 之 前 通 常 是 将 周 孔 或 孔 颜并列的。[1]他 说:“孔 孟 如 日 月,委 蛇 在 苍 冥;光 明 所照耀,万物成冬春。”[2]在失意落寞时,王安石 常 以 孟子的人生遭际来 抚 慰 自 己,也 更 加 坚 定 了 对 自 己 所 追 求 的 事 业 的 信 心 和 信 念 。 他 在 《孟 子 》一 诗 中 写 道:“沉魄浮魂不 可 招,遗 编 一 读 想 风 标。 何 妨 举 世 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2]在道德性命之学 上、在 政 治 思 想 上 ,他 都 视 孟 子 为 同 道 。 因 此 ,王 安 石 向 孟 子 学 习 是 要 做 像 孟 子 一 样 的 人 ,是 全 盘 仿 效 ,而 不 只 是简单地向他吸取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他在和欧阳 修的《奉酬永叔见 赠》的 诗 中 说:“欲 传 道 义 心 虽 壮, 学作文章力已穷。 他 日 若 能 窥 孟 子,终 身 何 敢 望 韩 公。”[2]王安石在诗中不满意欧阳修嘱其学习韩 愈 文 章的期望,他以为文 章 之 事 比 起 传 承 道 义 来 是 微 不 足道的,显示了安石 以 孟 子 为 标 杆 传 承 大 道 的 宏 大 志 向 。 弟 子 陆 佃 评 价 乃 师 道 :“言 为 《诗 》、《书 》,行 则 孔、孟”。[3]从 立 志 要 做 新 时 代 的 孟 子 和 在 实 际 行 动 中的践履,并且在社 会 思 想 领 域 和 政 治 领 域 造 成 了 深远的影响来看,王 安 石 是 自 孟 子 之 后 第 一 个 真 正 提升了孟子在儒 家 先 师 中 地 位 的 人。 诚 然,前 代 也 有不少的 思 想 家 将 孟 子 的 地 位 放 在 极 为 重 要 的 位 置 ,但 是 在 实 际 成 就 和 影 响 上 都 不 及 王 安 石 。
王 安 石 (1021-1086 年)前 大 半 生 主 要 生 活 在 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 期,当 时 的 社 会 经 济 文化都有很大的发 展,但 同 时 因 循 守 旧 的 社 会 风 气 也 很 盛 行 ,各 种 社 会 积 弊 层 出 不 穷 ,这 种 社 会 环 境 激 发着有志之士去奋力改变这种局面。宋代又是一个 士大夫政治地位高 涨 的 朝 代,从 而 给 了 像 王 安 石 这 样的有志之士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而孟子以道自 任睥睨权贵的伟岸 人 格、非 我 其 谁 的 自 信 和 担 当 精 神、光耀千古的思想 以 及 雄 辩 无 碍 的 口 才 深 深 吸 引 了抱负不 凡 的 年 轻 才 俊 王 安 石。 他 要 以 孟 子 为 楷 模,做新时 代 的 孟 子,来 构 建 他 理 想 中 的 社 会 与 国 家 。 因 此 ,王 安 石 在 年 轻 时 就 非 常 崇 拜 孟 子 ,最 早 使 他闻名遐迩的著作《淮 南 杂 说》就 是 拟 孟 之 作,见 者 比做《孟子》。王安 石 在 后 来 的 成 长 过 程 中,也 一 直 以孟子为楷模来建 构 他 的 思 想 体 系,他 的 心 性 论 就 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与发展的成果。其政治思想 更 是 沾 溉 于 孟 子 甚 多 ,在 当 政 期 间 ,时 常 从 《孟 子 》中 随手引用以论证 其 思 想 的 合 理 性。 从 总 体 上 看,王 安 石 首 先 是 从 精 神 人 格 上 学 习 孟 子 ,其 次 才 是 在 《孟 子 》文 本 中 汲 取 学 术 和 政 治 上 的 信 息 资 源 。
庆 历 二 年 闰 九 月,王 安 石 在 淮 南 任 所 撰 写 了 著 名的《送 孙 正 之 序 》。 他 慷 慨 激 昂 地 说 道:“时 然 而 然,众人 也;己 然 而 然,君 子 也。 己 然 而 然,非 私 己 也 ,圣 人 之 道 在 焉 尔 。 夫 君 子 有 穷 苦 颠 跌 ,不 肯 一 失 诎 己 以 从 时 者 ,不 以 时 胜 道 也 。 故 其 得 志 于 君 ,则 变 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 也。”[2]王 安石这种不从流俗 的 独 立 品 质 来 自 孟 子 “众 人 固 然 不识也”[4]精神的激励。君子之所以不随波逐 流,是 因为他以道自任,要 改 变 积 弊 丛 生 的 时 局。 王 安 石 以舍我其谁的气魄 开 一 代 新 风 气 的 理 想,不 愿 做 众 人的英雄主义的气概正是孟子精神的复活。不愿做 众人是孟子精神的 灵 魂,而 这 一 点 恰 为 王 安 石 所 接 续,其所体现的勇往 直 前 的 精 神 几 乎 贯 彻 在 他 整 个 人 生 的 行 为 之 中 ,直 到 改 革 失 败 他 才 偃 旗 息 鼓 ,一 腔 沸腾的热血才平静下来。
摘 要:王安石之所以在心性论与政治思想上充分认可孟子的思想,就在于孟子的人格精神与孟子 之 学 恰 到 好 处地满足了他建立儒学的道德性命之学和强国富民的理想与目标。王安石的孟学思想比起同时代学者们的孟子之 学要更加激进,更加独树一帜。从总体上看,王 安 石 首 先 是 从 精 神 人 格 上 学 习 孟 子 ,其 次 才 是 从 《孟 子 》文 本 中 汲 取 学术和政治上的信息资源。
在 《拟 上 殿 进 劄 子 》中 ,王 安 石 以 为 当 今 之 世 “患 在无法度 故 也 ”。 他 说:“今 朝 廷 法 严 令 具,无 所 不 有 ,而 臣 以 谓 无 法 度 者 ,方 今 之 法 度 多 不 合 于 先 王 之 法度故也。孟子曰:‘有 仁 心 仁 闻 而 人 不 被 其 泽 者, 为政不法 先 王 之 道 故 也。’”[2]在 此,王 安 石 用 孟 子 “法 先 王 之 道 ”的 思 想 论 证 了 他 的 法 “先 王 之 法 度 ”的 正确性。
在《段缝书》中,王 安 石 说:“孟 子 曰:‘国 人 皆 曰 可杀,未 可 也,见 可 杀 焉,然 后 杀 之。’…… 孔 孟 所 以 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2]由孟 子 的 “不 惑 于 众 人 ”,王 安 石 进 一 步 引 申 出 “用 人 惟 己 ”论 。 他说:“用人惟己,己之可用而后用之。”[7]“不惑 于 众 人 ”与 “惟 己 ”就 要 有 自 己 的 主 见 和 坚 持 己 见 而 言 ,有 其 积 极 的 一 面 ,因 此 ,王 安 石 用 它 作 为 排 除 阻 力 推 行 政治措施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道 是 学 者 们 最 为 珍 视 的,它 是 正 义 与 合 理 的 化 身 ,因 而 以 道 自 任 者 就 能 不 为 权 贵 所 屈 服 ,不 因 贫 贱 而降志。这 是 儒 家 知 识 分 子 独 立 和 自 由 精 神 的 体 现 ,是 有 远 大 志 向 和 抱 负 的 体 现 ,是 他 们 最 核 心 的 价 值观,成为他们批判 和 改 造 不 合 理 社 会 的 精 神 支 柱 和 力 量 源 泉 。 因 此 ,王 安 石 的 以 道 自 任 ,说 到 底 就 是 要践行儒家的大道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第01425年卷10第月5

延 边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No.5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胡 金 旺
(宜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在 《答 曾 公 立 书 》中 ,王 安 石 道 :“治 道 之 兴 ,邪 人 不利,一 兴 异 论,群 聋 和 之,意 不 在 于 法 也。 孟 子 所 言 利 者 ,为 利 吾 国 (如 曲 防 遏 籴 ),利 吾 身 尔 。 … … 政 事所以理财,理 财 乃 所 谓 义 也。”[5]王 安 石 引 用 孟 子 的话旨在证明青苗 法 的 出 发 点 在 于 “义”而 不 是 利, 这就为青苗法提供 了 权 威 的 论 证,因 而 其 在 实 践 过 程中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自 韩 愈 提 出 了 道 统 说,儒 家 知 识 分 子 都 以 接 续 儒家的大道自任。 在 王 安 石 看 来,他 是 直 接 承 续 了 孟 子 的 道 统 ,是 真 理 在 握 ,这 就 为 其 所 从 事 的 事 业 提 供了可靠的保障。 既 以 道 自 任,则 自 有 一 种 自 信 与 担当的精 神。 据 《二 程 外 书 》记 载:“王 介 甫 为 舍 人 时,有《杂说》行于 时,其 粹 处 …… 又 曰:‘道 义 重,不 轻 王 公 ;志 意 足 ,不 骄 富 贵 。’有 何 不 可 ?”“道 义 重 ,不 轻 王 公 ;志 意 足 ,不 骄 富 贵 ”就 是 孟 子 “道 尊 于 势 和 富 贵 不 能 淫 的 翻 版 ”。 在 《命 解 》中 ,他 也 说 道 :“孟 子 不 以弱而失礼,故 立 乎 千 世 之 上 而 为 学 者 师。”[2]在 与 权 贵 的 结 交 中 ,应 表 现 出 道 尊 于 势 的 气 概 ,以 维 护 道 的至上性。
关 键 词 :王 安 石 ;孟 子 ;以 道 自 任 ;君 臣 观 中 图 分 类 号 :B244.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3311(2012)05-0126-06 收 稿 日 期 :2012-06-17 基 金 项 目 :2010 年 度 四 川 省 教 育 厅 社 会 科 学 科 研 基 地 项 目 (10ZX007) 作 者 简 介 :胡 金 旺 (1972— ),男 ,安 徽 望 江 人 ,宜 宾 学 院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师 ,博 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