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拱艺术
陈莉霞-08级机电二班-2802220581
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是屋顶和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2
屋身上的过渡。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更长地伸出屋檐。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时,不管屋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从而避免建筑物倒塌。历史上北京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达两千多吨重,因为斗拱的作用却没受到损坏。四川平武报恩寺殿堂上的屋顶在平武大地震时因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无恙。可见作为传力构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我国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2·造型优美,装饰性强
古代匠师们对斗拱的造型除满足承力和传力的实用功能外,还从审美角度将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斗拱造型从整体看,重重叠叠,结构有条有理,符合规律。其构造精巧,如盆景,似兰花,象民间量米的斗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从出土的战国至汉代文物上的斗拱造型来看,坐斗上有一左右弯曲起翘的拱,拱的两端有一小斗。两端弯曲向上,端头上放小斗,让小斗至诚额枋,这种处理既达到了增强额枋的受力作用,又使斗拱的整体造型富有变化,起到了装饰美化效果。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牌楼的万象斗拱也非常具有装饰性。牌楼为南方风格,斗拱有云头、凤头、野猪、犀牛,蝙蝠等,最多的是白色的大象。一般古建的斗拱,正面象一只只大牛头在支撑着檐檩,侧面像一排排伸着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头负重。而如意斗拱则把牛鼻子改成了一个个云头如意勾,使用“如意斗拱”更突出了牌楼的装饰性。
斗拱向外出挑可使建筑物出檐更长,美化整个建筑。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长,下面的支点都落在额枋上,正是采用了斗拱这一功能使得撑托屋顶的面积大而下面的落点要小。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我国木质斗拱之典型代表,其斗拱雄大与出檐长,风格简洁雄伟,表现了在结构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三、斗拱形制发展概况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1·起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2·发展与演变斗
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在东汉和三国时期
3
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柱子间铺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其是建筑结构忠实直率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此外,像广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顶全部重力均落在了斗拱上。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宋朝时期,斗拱数量增多,但体积减小,屋顶越来越陡,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用加强。广东的梅庵,斗拱依然保持着挂栓和吊栓,因此可见宋朝斗拱纤细奢华。
宋代的斗拱造型极其丰富,四铺作至八铺作斗拱均以不同的重叠层数组成。即四铺作就是四层重叠的一组斗拱,八铺作的造型就是八层重叠的拱昂枋组成。这些斗拱的造型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所呈现出的多层花瓣形状一样。因此,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一组斗拱为一朵,即是比喻为一朵鲜花。无论是从纵向或是横向上看,这种斗拱均以30度角的斜度向上斜伸,呈倒阶梯形,也是成等比的梯形状,给人以层次感、深度感和变化感。斗拱的结构自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标准颁布以来,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古建斗拱各部尺寸都有标准,元件互换性很强,不用铁钉不用胶全部插接而成。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已开始着手对斗拱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者也可以说宋代是斗拱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由于屋顶的坡度增大,立柱加高,斗拱的作用开始弱化。不仅比例变小,而且补间铺作增多。南宋以后,斗拱更加细腻,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转由挑檐承担,它的原始作用消失。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总之,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撑负载的作用,可使屋檐较大,又有装饰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之一。
清式斗拱的基本造型,虽然只有单翘品字斗拱,五彩重翘品字斗拱、七彩三翘品字斗拱、九彩四翘品字斗拱、单昂斗拱、单翘单昂斗拱、单翘重昂斗拱、重翘重昂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但通过这九种分别在柱头、角柱、额枋上的造型变化,出现了二十七种不同样式的斗拱。除一斗三升斗拱外,以上各式斗拱通过檐柱里面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秤杆变为溜金斗拱后,又分别出现柱头、角柱、檐枋上的造型变化,溜金斗拱出现二十四种不同样式。再加上这些斗拱中的翘、昂的件数与昂耍头、撑头的前后端头造型变化和使用上的一些变化,清式斗口也有百种以上的样式变化。
溜金斗拱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前面有昂,后尾为斜起长一步架的秤杆。它是由宋式下昂演变来的,秤杆即昂身,但外檐部分改为平置的昂头和蚂蚱头,整个构件做成曲折形,构造不如宋式合理。清式斗拱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但以“单”、“重”表示一、二)。最简单的斗拱是不出踩的一斗三升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