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技术规范第一版v终审稿)
机房微模块系统集成技术方案
机房微模块系统集成技术方案目录一、项目概述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目标 (4)3. 项目实施范围 (4)二、需求分析 (5)1. 业务需求 (6)2. 数据需求 (7)3. 技术需求 (8)4. 安全需求 (10)三、系统设计原则及规范 (11)1. 设计原则 (12)2. 设计规范及标准 (13)四、技术架构设计 (14)1. 整体技术架构设计 (16)2. 微模块划分及功能描述 (17)3. 关键技术选型及介绍 (18)五、系统详细设计 (19)1. 机房硬件环境设计 (21)1.1 设备选型及配置方案 (22)1.2 设备布局及线缆规划 (24)1.3 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26)2.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27)2.1 操作系统选择及配置方案 (28)2.2 数据库系统架构设计 (30)2.3 应用软件架构设计 (31)3. 网络系统架构设计 (33)3.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4)3.2 网络安全系统设计 (35)六、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36)1. 集成策略及流程设计 (38)2. 集成测试及调试方案 (40)一、项目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承载着大量的数据和业务运行需求,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系统管理和运营挑战。
本技术方案通过引入微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对机房内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UPS电源、空调系统以及其他相关设施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旨在提高机房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通过实施本方案,可实现数据中心机房的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和高效运维,确保业务的高效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房微模块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设备选型与配置、系统集成与测试等方面的工作。
将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方向,注重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灵活扩展、高效节能的现代化数据中心机房。
项目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提升机房整体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微服务系统报告
微服务系统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微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并讨论其对组织的影响和益处。
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许多组织在构建大型软件系统时的首选方法。
本报告将介绍微服务系统的基本概念、架构设计原则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背景以往的软件系统往往是以单体架构的方式设计和构建的。
单体架构将所有的功能模块打包在一起,这导致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耦合性的增加。
当系统规模变得庞大时,任何小的变动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可预料的影响。
此外,单体架构往往难以满足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
微服务架构将一个大型系统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存储和业务逻辑。
这些服务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维护,从而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设计原则微服务架构遵循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确保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微服务应该只关注一个具体的功能,并且负责维护自己的数据存储和业务逻辑。
这种设计原则使得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松耦合原则微服务之间应该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例如使用HTTP协议的REST API。
这种松耦合的设计使得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演进,不会对其他微服务产生影响。
自包含原则每个微服务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存储和业务逻辑。
这种自包含的设计可以减少微服务之间的依赖性,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可观察性原则微服务应该提供丰富的监控和日志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中的问题。
这种可观察性的设计使得运维人员可以迅速定位和解决故障,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实施微服务系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服务的拆分方式、服务之间的依赖管理、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服务拆分方式拆分服务的方式和粒度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如果服务拆分得太细,将导致过多的网络通信和调用开销;如果服务拆分得太粗,会导致单个服务变得庞大和复杂。
产品版本迭代编码规范
产品部版本迭代编码规范1.产品命名规范在确立版本之初,应以规范的“公司名称”“产品名称”作为首要判定标识,再补充版本号。
产品版本正确格式为:赛弗- portal门户-V1.00.0. 20160321_beta现有“公司名称”包括赛弗、绿福德、速位隆通现有“产品名称”包括:运营管理平台营销管理平台portal门户支付中心接口支付中心管理后台PC端portal门户企业官网微信运营绿富德电商过路客APP请在迭代过程中优先确立已有的产品名称,在产品名称项目下更新产品版本号。
2.版本号命名规范软件版本号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V(Version):即版本,第二部分为主版本号,第三部分为次版本号,第四部分为修订版本号,第五部分为日期版本号加希腊字母版本号3.软件版本阶段说明Base:此版本表示该软件仅仅是一个假页面阶段。
Alpha :内测版本Beta :公测版本DEMO :演示版本Final:最终版本4.版本号修改规则(1)主版本号:当功能模块有较大的变动,比如增加模块或是整体架构发生变化。
此版本号由产品总监决定是否修改。
(2)次版本号:相对于主版本号而言,次版本号的升级对应的只是局部的变动,但该局部的变动造成程序和以前版本不能兼容,或者对该程序以前的协作关系产生了破坏,或者是功能上有大的改进或增强。
此版本号由产品经理决定是否修改。
(3)修订版本号:一般是Bug 的修复或是一些小的变动或是一些功能的扩充,要经常发布修订版,修复一个严重 Bug 即可发布一个修订版。
此版本号由产品经理决定是否修改。
(4)日期版本号:用于记录修改产品的当前日期,每天对产品的修改都需要更改日期版本号。
此版本号由开发人员决定是否修改。
(5)希腊字母版本号:此版本号用于标注当前版本的软件处于哪个开发阶段,当软件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时需要修改此版本号。
此版本号由产品总监决定是否修改。
V1.00.0. 20160321_beta(上一级有变动时,下级要归零)5.版本发布周期(1)非紧急情况:首先由测试人员测试并提交Bug,其次开发人员会尽量在当天修复Bug并在第二天发布该版本的alpha版,然后由测试人员测试验证关闭Bug之后在第三天会发布该版本的 beta 版。
微服务架构及技术路线
微服务架构及技术路线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复杂的大型应用程序划分为一系列小型、独立部署的服务的架构风格。
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独立的业务功能,并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一系列自治的服务,以提升应用程序的可伸缩性、可部署性和可维护性。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包括单一职责原则、自治性原则、可替代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最终一致性原则等。
通过将系统拆分为小型服务,可以实现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开发、测试、发布和维护流程。
每个微服务可以单独开发、测试和部署,同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和开发语言。
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代码耦合、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弹性。
在微服务架构中,通信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通信方式包括RESTful API、消息队列、事件驱动等。
为了确保不同服务之间的协作,可以使用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如Consul、Eureka等。
此外,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伸缩性和可监控性,还可以使用负载均衡、容器化部署、监控和日志收集等技术。
1.服务拆分与设计拆分大型应用程序为小型的自治服务是微服务架构的核心。
在进行服务拆分时,可以遵循领域驱动设计(DDD)等原则,将业务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子域,每个子域对应一个微服务。
同时,还需考虑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和通信方式,以确保服务之间的松耦合。
2.服务开发和测试每个微服务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和开发语言。
在开发服务时,可以选择适合具体需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
同时,需要为每个服务编写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3.服务部署和容器化4.服务通信与协作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使用RESTful API、消息队列等方式进行服务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同时,还需考虑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等机制,以确保服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5.监控和日志收集6.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总之,微服务架构是一种灵活、可扩展和可维护的架构风格。
微服务开发标准
微服务开发标准一、架构设计1.1单一职责原则每个微服务应只负责其特定的业务功能,避免功能冗余。
1.2分布式系统设计采用分布式系统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1.3接口设计采用RESTfulAPI设计,以确保不同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标准化和简洁化。
二、开发规范2.1代码规范遵循统一的代码规范,包括命名规范、缩进、注释等。
2.2开发语言使用主流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Go等。
2.3开发工具使用主流的开发工具,如Git、Docker、Maven等。
三、测试标准3.1单元测试对每个微服务进行单元测试,确保每个功能模块的正确性。
3.2集成测试对微服务之间的接口进行集成测试,确保接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性能测试对微服务进行性能测试,确保在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稳定性。
四、部署流程4.1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采用CI/CD流程,实现代码提交后自动构建、测试和部署。
4.2版本控制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如Git,对代码进行版本控制。
4.3容器化部署使用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实现快速部署和容器编排。
五、监控与日志5.1监控系统建立监控系统,对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等进行实时监控。
5.2日志系统建立日志系统,收集并分析日志数据,以帮助排查问题及优化系统性能。
六、安全与认证6.1安全策略制定并执行统一的安全策略,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
6.2认证与授权实现统一的认证与授权机制,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七、扩展性与容错7.1扩展性设计设计可扩展的系统架构,以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
7.2容错机制实现系统的容错机制,以防止因单点故障导致的系统瘫痪。
八、性能优化8.1代码优化针对代码级别进行优化,包括算法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计算等。
8.2系统配置优化对系统配置进行优化,包括调整数据库连接池、缓存设置等。
8.3使用性能分析工具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如Profiler,对系统性能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性能瓶颈并进行优化。
微服务架构综述
微服务架构综述1.1 什么是微服务架构实际上,从业界的讨论来说,微服务本⾝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ThoughtWorks的⾸席科学家——马丁·福勒(Martin Fowler)先⽣,对微服务的这段描述,似乎更加通俗易懂:微服务架构是⼀种架构模式,他提倡将单⼀应⽤程序划分成⼀组⼩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户提供最终价值。
每个服务运⾏在其独⽴的进程中,服务与服务之间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相互沟通(通常是基于HTTP的RESTful API)。
每个服务都围绕这具体业务进⾏构建。
—— 摘⾃马丁·福勒先⽣的博客1.2 微服务架构与SOASOA与微服务的区别SOA实现微服务架构实现企业级,⾃顶向下开展实施团队级,⾃底向上开展实施服务由多个⼦系统组成,粒度⼤⼀个系统被拆分成多个服务,粒度细企业服务总线,集中式的服务机构⽆集中式总线,松散的服务架构集成⽅式复杂(ESB/WS/SOAP)集成⽅式简单(HTTP/REST/JSON)单块架构系统,相互依赖,部署复杂服务能单独部署相⽐传统的SOA的服务实现⽅式,微服务更具灵活性,可实施性以及可扩展性,其强调的是⼀种独⽴测试,独⽴部署,独⽴运⾏的软件架构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微服务的概念⽽⾔,他是传统SOA的定义的⼀个⼦集,⽽对于其实现⽅法⽽⾔,他是⼀种更符合现代互联⽹发展趋势的实践,是⼀种更容易帮助企业或组织有效并成功时间服务架构的实践。
2.3微服务的本质微服务的本质特征通常包括如下⼏个部分:1 服务作为组件将应⽤模块化并为其构建相对的单元。
传统时间组件的⽅式是隔离独⽴的部分或抽取公⽤的部分,构建共享库(Library),从⽽达到解耦和复⽤的效果。
2 围绕业务组织团队为了节省成本,提⾼⼈员效率,企业或者组织⼀般都会根据技能划分团队。
微服务架构的团队组织⽅式不同于传统的团队组织⽅式,他提倡以业务为核⼼,按业务能⼒来组织团队,团队中的成员具有多样性的技能。
微服务架构介绍范文
微服务架构介绍范文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原则是单一职责原则,即每个服务只负责一个明确定义的功能,而不是承担整个应用程序的功能。
这使得团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同时,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降低了开发和运维的复杂性。
将应用程序划分为独立的服务还有助于提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如果一个服务出现故障,其他服务仍然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而且,由于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扩展,团队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每个服务的资源配置,以应对不同的负载情况。
微服务架构还提倡使用轻量级通信协议来实现服务间的通信,如HTTP、REST、AMQP等。
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同时,每个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和编程语言,以满足各自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然而,微服务架构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应用程序被拆分为多个服务,团队需要建立适当的通信机制来实现服务之间的协作。
这需要在设计和开发时进行额外的考虑和投入。
其次,微服务架构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因为团队需要管理多个服务,包括监控、日志、错误处理等。
最后,微服务架构要求团队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开发经验,因为开发和维护多个服务需要更多的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
总之,微服务架构是一种适用于复杂应用程序的架构风格,它将应用程序拆分为独立的小型服务,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团队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
通过对《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我们可 以看出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对中台架构的概述到具体实现技术,再 到深入思考和总结,这本书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了解中台架构,为读者提供了全面 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内容摘要
在实现部分,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南和最佳实践。从微服务的拆分、服务治理、数据一致性 保证到分布式事务处理等方面,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书中还介绍了如何使 用现代开发工具和框架(如Spring Cloud、Dubbo等)来快速构建中台系统。 书中还探讨了中台架构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 中台架构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书中对未来中台架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给出了应对 挑战的建议和策略。 《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台架构实现原理与实践的书籍。通过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台战略的核心理念、架构设计、实现细节以及最佳实践。无论是 对于架构师、开发人员还是业务人员,本书都将成为他们掌握中台技术的必备参考书。
“中台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共享服务、数据和资源,打破传统的前后台分离模 式,实现更加紧密的协作和快速响应。”
“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以领域模型为核心的设计方法,通过深入理解业务领 域来指导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在中台架构中,DDD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义共享 服务的边界和业务逻辑。”
“微服务是一种将单一应用程序分解为多个小型服务的架构模式。每个微服 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可扩展的、可独立部署的小型应用。在中台架构中,微服务 可以作为共享服务的实现方式,提供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服务能力。”
微服务的4个设计原则和19个解决方案
微服务的4个设计原则和19个解决方案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目的是将应用程序设计为一组小型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可独立扩展,并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互相交互。
微服务架构具有许多设计原则和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四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和19个常见的解决方案。
设计原则: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每个微服务应该只关注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领域,而不是一次实现所有功能。
单一职责原则有助于确保微服务的高内聚和低耦合,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自包含性原则(Self-Contained Principle):每个微服务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包含所有必要的组件和资源,如数据库、配置文件等,以便可以独立部署和运行。
自包含性原则有助于降低微服务间的依赖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伸缩性。
3. 按业务边界划分原则(Bounded Context Principle):微服务应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划分,每个微服务都应该提供一组紧密相关的业务功能。
按业务边界划分原则有助于减少微服务间的交互,降低微服务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4. 隔离性原则(Isolation Principle):微服务应该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微服务的故障和异常都不应该影响其他微服务的正常运行。
隔离性原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可用性。
解决方案:1. 服务注册与发现(Service Registration and Discovery):使用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来管理和发现微服务的位置和状态,实现微服务间的通信和协作。
2. 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使用负载均衡机制来分配请求到不同的微服务实例,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伸缩性。
3. 服务容错(Service Resilience):使用熔断、降级和限流等策略来处理微服务的故障和异常,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可用性。
4.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使用配置管理工具来管理微服务的配置信息,实现配置的动态更新和统一管理。
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遵循的原则
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遵循的原则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遵循的原则1. 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软件开发领域也在不断地迭代和更新。
微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新的软件架构设计理念,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
采用微服务架构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例如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
然而,要想充分利用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就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
本文将就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2. 原则一:单一责任原则在采用微服务架构时,单一责任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微服务应该只关注一项业务功能,保持功能的单一性。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单一责任原则也有助于降低微服务之间的耦合度,使系统更加灵活。
3. 原则二:边界清晰原则微服务架构中,各个微服务之间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
这意味着每个微服务应该具有明确定义的接口和边界,以便与其他微服务进行通信。
通过明确的边界,可以降低微服务之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拓展性。
4. 原则三:自治性原则每个微服务应该具有自治性,即能够独立部署、独立扩展和独立运行。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治性原则也能够降低微服务之间的依赖性,使系统更加灵活。
5. 原则四:可恢复性原则采用微服务架构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恢复性,即能够快速地从故障中恢复并保持正常运行。
为了实现可恢复性,可以采用断路器、隔离和容错等技术手段,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6. 原则五:自动化原则在微服务架构中,自动化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自动化可以提高开发和部署的效率,降低出错率。
可以通过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工具来实现自动化,以加快软件交付的速度。
7. 总结回顾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遵循的原则包括单一责任原则、边界清晰原则、自治性原则、可恢复性原则和自动化原则。
遵循这些原则能够帮助我们设计出高质量、灵活性强的系统,充分发挥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8.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资深软件开发者,我深刻理解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遵循的原则的重要性。
微服务平台技术白皮书
微服务平台技术白皮书微服务平台技术白皮书目录1.微服务架构2.基于 Event process 分布式事务处理3.监控与故障处理4.数据库设计5.Docker 部署微服务6.微服务与 DevOps7.微服务架构的不足微服务是当前最先进的架构设计思想之一,已经在许多国内外大型互联网公司得到成功应用。
其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应用拆分为小的服务模块进行独立开发,从而实现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目的。
这一特点使得微服务便于部署到中,对整个开发、测试、运维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从而有力地支持了DevOps 开发方式,提高了效率,便于维护升级和故障处理,带来了一系列优势。
那么,微服务的奥秘是什么呢?下面从技术原理上进行剖析。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分解为一组较小、较独立的服务的方法。
每个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机制进行通信。
这些服务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升级,从而实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此外,微服务架构还支持多语言和多技术栈的混合使用,使得开发人员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技术栈来实现服务。
基于 Event process 分布式事务处理在微服务架构中,由于服务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因此需要考虑分布式事务处理的问题。
Event process 分布式事务处理是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事务处理模式,它将事务处理分解为多个步骤,并使用消息队列来保证事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分布式事务处理的问题,并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监控与故障处理在微服务架构中,由于系统由多个服务组成,因此需要对系统进行监控和故障处理。
监控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而故障处理则可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为了实现监控和故障处理,需要使用一些工具和技术,如日志管理、性能监控、异常处理等。
数据库设计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存储,因此需要进行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需要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
微服务国际标准
微服务国际标准
微服务的国际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架构风格,将单个应
用程序构建为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的粒度非常细,每个服务都是单一职责,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
2.服务接口契约:微服务架构中的每个服务都需要定义自己的服务
接口契约,以确保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是可靠和一致的。
服务接口契约包括服务的输入输出格式、请求响应消息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式等。
3.分布式事务管理:微服务架构中的事务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
素。
分布式事务管理需要考虑到不同服务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4.容错和弹性伸缩:微服务架构需要考虑容错和弹性伸缩能力。
当
某个服务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应该能够继续正常运行,并且可以通过弹性伸缩来应对突发的高负载。
5.自动化部署和监控:微服务架构需要提供自动化部署和监控的能
力,以确保服务的快速迭代和稳定性。
自动化部署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而监控则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安全性:微服务架构需要考虑安全性问题,包括身份认证、访问
控制、数据加密等。
安全性需要贯穿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是微服务的国际标准的主要方面,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和管理微服务架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微服务架构原理和设计方法
微服务架构原理和设计方法微服务架构是一种设计方法,将一个大型的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组小而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业务功能,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通信和协作。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构建可靠、可扩展和易于维护的系统。
一、微服务架构原理1.单一职责原则:每个微服务应该只关注一个业务功能,并尽量将功能拆分成更小的单元。
2.松耦合原则:每个微服务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小服务之间的依赖。
3.高内聚原则:每个微服务应该将相关的功能聚焦在一起,并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进行通信。
4.弹性设计原则:微服务应该具备弹性,能够根据负载和需求进行伸缩,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5.分布式设计原则:微服务架构涉及到多个服务之间的通信和协作,需要考虑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二、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法1.服务拆分:将大型应用程序拆分成一个个小的服务,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进行通信和协作。
可以根据业务功能或领域进行拆分,将功能聚焦在一个服务中。
2. 通信机制:选择适合的通信协议和机制,如RESTful API、消息队列等。
需要考虑请求响应时间、可靠性和并发处理的能力。
3.数据管理: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或数据存储,需要考虑数据一致性和事务管理。
可以使用分布式事务或事件驱动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
4.容错和容灾:微服务架构涉及多个服务之间的依赖,需要考虑容错和容灾的问题。
可以使用断路器、重试机制和服务降级等方法来处理故障和异常情况。
5.监控和日志:每个微服务都需要有自己的监控和日志系统,用于跟踪和分析系统的性能和健康状况。
可以使用分布式追踪工具和日志收集器来进行监控和分析。
6.部署和扩展: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可以使用容器化技术和自动化部署工具来简化部署过程。
可以根据负载和需求来进行扩展,水平扩展或垂直扩展。
三、微服务架构的优点和挑战1.独立开发和部署: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降低开发和部署的复杂性。
微服务项目开发规范
微服务项目开发规范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通过将一个复杂的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系列更小、更易于开发和管理的服务来实现。
每个服务在一个独立的进程中运行,并通过轻量级机制(通常是HTTP资源API)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具有多个优点,包括增强的可伸缩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为了确保微服务项目的协调开发和良好的质量,制定一套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微服务项目开发的规范:1.项目目录结构规定项目目录结构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项目结构和组件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一种标准的目录结构,如按照领域模型来组织代码。
例如,可以按照服务、领域对象、数据访问对象等来组织代码。
2.命名约定定义一套统一的命名约定能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例如,类名使用驼峰命名法,方法名使用动词开头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种标准的命名方式来命名微服务和API端点。
3.代码风格和规范统一的代码风格和规范有助于整个团队的协同开发。
可以选择一种常用的编码规范,如Google编码规范或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并使用代码检查工具来强制执行这些规范。
4.版本控制5.API设计和规范约定API设计规范能够确保不同服务之间的接口一致性,并易于理解和使用。
可以使用一种标准的API设计规范,如RESTful API设计规范,并使用工具来检查和验证API的一致性。
6.测试策略制定一套统一的测试策略可以确保项目的稳定性和质量。
建议使用自动化测试框架来编写和运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并在每次代码变更时运行测试套件。
7.依赖管理使用一种依赖管理工具(如Maven或Gradle)来管理项目的依赖关系。
确保每个服务的依赖明确地声明在配置文件中,并使用工具来自动解析和更新依赖关系。
8.性能优化和监控为了确保微服务项目的高性能和稳定性,制定一套性能优化和监控规范非常重要。
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性能优化技术,如缓存、异步处理和并发控制,并使用性能监控工具来检测和解决性能问题。
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描述与文档(一)
在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微服务架构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软件架构。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拆分为多个小而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只关注特定的业务功能。
这种架构带来了诸多好处,例如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
然而,在实施微服务架构时,服务的描述与文档是关键所在,它们为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维人员提供了关键的指导和参考。
首先,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服务的描述通过清晰地定义服务的功能、职责、接口、输入输出以及与其他服务的关系,帮助团队成员了解和理解服务的作用和约束。
通常,服务的描述应该包括服务的名称、版本、作者、接口规范、数据结构定义等信息。
这些描述可以使用标记语言、接口描述语言或者注释等方式进行编写。
一个好的服务描述能够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误解和冲突。
其次,服务的文档在微服务架构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服务的文档应该包括服务的使用方法、操作指南、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
通过详细而清晰地记录服务的使用方法,文档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使用服务的指南。
操作指南则详细描述了如何部署、监控和维护服务,为运维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常见问题解答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解决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提高团队的效率。
好的服务文档应该易于理解、易于搜索和及时更新,以保持其时效性和准确性。
为了提高服务的描述与文档的质量和效率,一些工具和方法可以被应用到微服务架构中。
首先,可以使用Swagger等接口描述工具来生成服务的API文档。
Swagger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RESTful接口描述和文档生成工具,它可以自动生成可视化的接口文档,并提供交互式的API测试功能。
其次,可以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如Git)来管理服务的描述与文档。
通过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可以方便地追溯服务描述与文档的历史修改记录,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此外,可以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如Confluence、Google Docs)来方便团队成员的协作编辑、评论和分享。
微服务架构的版本管理与发布策略(一)
微服务架构的版本管理与发布策略当今互联网应用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微服务架构以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首选。
微服务架构将一个应用拆分成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都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并能独立运行和扩展。
然而,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加,版本管理和发布策略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1. 版本管理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代码库和版本控制系统。
版本管理是确保各个服务之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首先,每个服务应该有清晰的版本命名规范,例如遵循Semantic Versioning规范,即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订号。
主版本号的改变表示不兼容的API变动,次版本号的改变表示向下兼容的功能性新增,修订号的改变表示向下兼容的问题修复。
通过遵循规范,能够准确地判断服务之间的兼容性。
其次,对于依赖于其他服务的服务,应该明确指定兼容的版本范围。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兼容的版本被引入,还能及时发现并修复依赖的服务的问题。
此外,使用合适的版本控制工具,例如Git,可以方便地管理代码库的版本,记录每一个版本的变动以及对应的改动内容,方便团队合作和追溯问题。
2. 发布策略一个成功的微服务架构需要有可靠且高效的发布策略。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发布策略:a. 渐进式发布:将新版本的服务逐步引入生产环境,先在只有一小部分用户访问的环境中进行测试,逐渐增加流量直到全部用户都在使用新版本。
这种发布策略可以减小风险,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
b. 蓝绿发布:在生产环境中同时运行新旧两个版本的服务,通过负载均衡器将用户的请求分发到不同的版本上。
这样可以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进行版本切换,一旦发现新版本存在问题,可以迅速切换回旧版本。
c. 金丝雀发布:在生产环境中只针对一小部分用户使用新版本,收集反馈并测试稳定性,一旦确认没有问题,再逐渐扩大使用范围。
这种发布策略更加细粒度,可以更快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发布策略,还可以结合使用自动化测试、流水线部署等工具和技术,来提高发布的效率和质量。
微服务架构技术规范-第一版V2.2
微服务架构技术规范-第一版V2.2-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微服务架构技术规范(试行稿)1总则目前研发中心的后台开发中,基于Java/Spring MVC/Spring Boot框架开发,每个部门引入的支撑组件却各异,缺乏统一性,甚至每个部门都维护着一堆非业务组件,影响开发人员对快速变化业务支持的专注性。
这套方案的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及良好的代码风格,可以为公司各类型的应用开发提供统一、通用、而强大的基础架构,完全能支持公司所有后台服务沉淀和演化出一个稳健企业中台。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创维数字本部及各分子公司,在使用微服务技术架构进行系统开发时,需遵循此技术规范3微服务概述3.1微服务定义什么是微服务1.微服务 - 也称为微服务架构 - 是一种架构风格,它将应用程序构建为一组服务2.高度可维护和可测试3.松散耦合4.可独立部署5.围绕业务能力进行组织。
6.微服务架构支持大型复杂应用程序的持续交付/部署。
它还使组织能够发展其技术堆栈。
Chris Richardson 世界著名软件大师3.2使用微服务传统的单体服务,或者模块化不彻底的项目可能存在以下弊端:1.团队职责不清晰2.构建和部署耗时长3.全量部署耗时长、影响范围广4.单体只能按整体横向扩展,无法分模块垂直扩展5.受技术栈限制,团队成员使用同一框架和语言6.升级和变革技术框架变得困难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和演变,服务器软件进入了微服务化阶段。
对服务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用性这些维度更加让从业人员关注。
而微服务化正是解决这些观注的良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微服务化正是软件发展演化的结果。
在新的目项目应该微服务化解决方案。
微服务化的程度可以具体项目具体场景决定。
4开发规范4.1基本理念4.1.1无状态服务(Stateless)无状态就是一次操作,不能保存数据。
在编程层面,无状态对象(Stateless Bean),就是没有实例变量的对象.不能保存数据,是不变类,是线程安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服务架构技术规范第
一版V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微服务架构技术规范(试行稿)
1总则
目前研发中心的后台开发中,基于Java/Spring MVC/Spring Boot框架开发,每个部门引入的支撑组件却各异,缺乏统一性,甚至每个部门都维护着一堆非业务组件,影响开发人员对快速变化业务支持的专注性。
这套方案的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及良好的代码风格,可以为公司各类型的应用开发提供统一、通用、而强大的基础架构,完全能支持公司所有后台服务沉淀和演化出一个稳健企业中台。
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创维数字本部及各分子公司,在使用微服务技术架构进行系统开发时,需遵循此技术规范
3微服务概述
3.1微服务定义
什么是微服务
1.微服务 - 也称为微服务架构 - 是一种架构风格,它将应用程序构建为一组服务
2.高度可维护和可测试
3.松散耦合
4.可独立部署
5.围绕业务能力进行组织。
6.微服务架构支持大型复杂应用程序的持续交付/部署。
它还使组织能够发展其技术堆栈。
ChrisRichardson 世界着名软件大师
3.2使用微服务
传统的单体服务,或者模块化不彻底的项目可能存在以下弊端:1.团队职责不清晰
2.构建和部署耗时长
3.全量部署耗时长、影响范围广
4.单体只能按整体横向扩展,无法分模块垂直扩展
5.受技术栈限制,团队成员使用同一框架和语言
6.升级和变革技术框架变得困难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和演变,服务器软件进入了微服务化阶段。
对服务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用性这些维度更加让从业人员关注。
而微服务化正是解决这些观注的良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微服务化正是软件发展演化的结果。
在新的目项目应该微服务化解决方案。
微服务化的程度可以具体项目具体场景决定。
4开发规范
4.1基本理念
4.1.1无状态服务(Stateless)
无状态就是一次操作,不能保存数据。
在编程层面,无状态对象(Stateless Bean),就是没有实例变量的对象.不能保存数据,是不变类,是线程安全的。
比如Java开发中的EJB, Servlet, Spring MVC, Spring Service都是无状态的。
HTTP 也是一种不保存状态,无状态(stateless)协议。
HTTP 协议自身不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
也就是说在 HTTP 这个级别,协议对于发送过的请求或响应都不做持久化处理。
JWT 也无状态的Token 机制,不需要在服务端存储session信息,因为Token 自身包含了所有用户的相关信息。
Kubernetes中stateless服务也是一种无状态服务,功能强大,易于扩展和发布。
所以无状态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架构设计理念。
4.1.2幂等性
是指任意多次执行所产生的影响,与一次执行的影响相同。
一个拥有幂等性设计的接口,保证无论一次或多次来调用接口,都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在微服务场景中,幂等有助于系统的可靠性,易于实现重试机制、易于实现缓存系统的设计。
4.2数据请求规范
4.2.1URL规范
针对目前url 使用不规范,提出以下建议。
一般域名后面建议就三层:
采用子域名区分请求是amdin或app的, 不同子域名采用不同ip,入口隔离。
url 字符串中不区分amdin或app,但目前的header可以区分不同业务端,同时可用于控制访问权限。
controller代码中,admin/app放到不同的controller文件中。
但RequestMapping不用区分是admin,还是app的功能。
4.2.2REST
要遵循Restful 方式(增删改查对应Post, Delete, Put, Get)的接口定义,所有的get请求必须幂等。
幂等就是用户对于同一操作发起的一次请求或者多次请求的结果是一致的,不会因为多次点击而产生了副作用。
分布式环境下各个服务相互调用, 所以尽可能提供幂等性性接口。
对外接口一般都是http接口,最好根据Http方法的语义来发放请求。
对于资源的具体操作类型,由HTTP动词表示。
常用的HTTP动词有下面五个:
GET(SELECT):从服务器取出资源(一项或多项)。
POST(CREATE):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
PUT(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后的完整资源)。
PATCH(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的属性)。
DELETE(DELETE):从服务器删除资源。
Get/ Delete 采用查询字符串请求。
Post /Put请求和响推荐都采用Json格式。
一个Json返回的格式举例如下:
返回成功状态 200 OK ...
{
"CODE":200,
"SUCCESS": TRUE,
"DATA":{},
"MSG":"操作成功"
}
4.3安全
4.3.1HTTPs
HTTPs 可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身份校验安全性,所以应该实施全站HTTPs化。
随着HTTP-2、HTTP-3技术的出现HTTPs的传输效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4.3.2OAuth2
是开放授权的一个标准,旨在让用户允许第三方应用去访问改用户在某服务器中的特定私有资源,而可以不提供其在某服务器的账号密码给到第三方应用
4.3.3JWT
JWT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布接入令牌(Access Token),并对发布的签名接入令牌进行验证的方法。
令牌(Token)本身包含了一系列声明,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这些声明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4.3.4OpenID Connect
它在OAuth2上构建了一个身份层,是一个基于OAuth2协议的身份认证标准协议。
OpenID Connect是OAuth 协议之上的简单身份层,用 API 进行身份交互的框架,允许客户端根据授权服务器的认证结果最终确认用户的身份,以及获取基本的用户信息;它支持包括Web、移动、JavaScript在内的所有客户端类型;它是可扩展的协议,允许你使用某些可选功能,如身份数据加密、OpenID提供商发现、会话管理。
4.4配置中心
一般来说,测试环境的程序和正式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差别,是配置不同。
所以运维相关的配置、程序参数外置,也符合无状态服务的理念,做到测试环境、正式环境一个部署包。
所以程序配置,应该存放在配置中心集中管理。
4.5服务注册中心
注册中心最本质的功能可以看成是一个Query函数 Si = F(service-name),以 Service-Name 为查询参数,Service-Name 对应的服务的可用的 Endpoints (ip:port) 列表为返回值。
注册中心机制解耦了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使用者,是微服务的关键设计模式。
4.6API GateWay
API 网关对外采用门面设计模式,实现上采用责任链设计模式,是微服务的关键设计模式。
4.7服务通讯
推荐采用Http Rest & JSON方式做服务间通讯,简单也易于调试。
随着基于UDP协议的使用,传输效率也会更好。
4.8流量控制
微服务中由于模块较多,网络中因某些原因,有时会出现流量热点,甚于出现拖垮整个集群的可能。
我们不能束手无策,所以微服务集群内流量控制上非常必要。
目前流量控制推荐使用Alibaba Sentinel,它支持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备的实时监控、广泛的开源生态,可以很方便大家接入。
4.9链路跟踪
当业务模块间调用关系比较复杂时,应引入链路跟踪功能。
5Base Project项目
在微服务的实践中,我们不需要从头构建去构建一个微服务的体系,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BaseProject项目,会使大家对微服务使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代码风格的统一、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微服务的实施。
推荐大家使用Bladex项目,基于该项目完成微服务化实施。
6部署和运维
6.1程序Kubernetes化
Kubernetes和Docker,它是现代微服务设施的主力。
推荐生产环境采用kubernetes部署微服务。
6.2数据库Kubernetes化
如果是公有云,数据库一般建议采用公有云RDS、如果是私有云一般数据库部署外置于Kubernetes。
目前MySQL等数据库上Kubernetes, 还不是主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