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作者简介:赵惠昆,男,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民革云南省委委员、常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赵惠昆

(民革云南省委,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发挥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051-0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历程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进入以前,中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学术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孔子和儒学文化。2000多年来中华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据史书记载,汉至隋,中原王朝对各民族地区实行郡县制管理,迁入移民进行屯田,开办儒学堂。唐初,南诏诏主盛罗皮在“开元十四年,

效唐建孔子庙”

。唐朝统治者为教化南诏国民,使之归顺,积极倡导和帮助南诏国学习儒家经典。元朝统治者采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积极创办和推广儒学,在各地广建孔庙。1325年在云南建水建成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元朝,赛典赤在云南“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

学田,由是文风稍兴

。”“大德元年,改云南行省右丞,下诸郡邑遍立学校。

”中庆路、建水路、临安府、曲靖路等先后办起儒学。明清两朝儒学推广普及时期。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

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其思想文化受内地儒家思想长期而深刻的浸润影响,基于传统文化底蕴,融汇异域文化,元明清时期各地涌现出众多儒士。对儒学文化价值认同及民族间思想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具有“凭一隅统率西南全境”的影响力。

以大姚县石羊古镇为例。西汉石羊发现食盐,因盐兴镇。明洪武年间,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万历年间建书院。康熙年间,先后建成绿萝书院、张公书院、龙吟书院、灵源书院。还兴办义学、学宫。从明弘治七年(1495年)到清末,一个石羊镇中试285人,其中入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有官职者76人。

随着教育文化的发展,各地大建孔庙。昆明

文庙元朝兴建。其时,元世祖诏告天下

,“使长幼皆闻孝悌忠信之言,则礼让既行,风化自厚矣。

”此后,不断举行儒学祭孔仪式。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泰定二年,规模宏大,建筑奇伟,文物精巧,与山东曲阜孔庙并称,在全国孔庙中排名第二。

石羊孔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兴儒重教中不断扩建。1708年建成一尊高2.3米,重约1.4吨的孔子黄铜铸像。这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的一尊孔子铜像。历经300余年保存完好。鹤庆文庙始建于1271年,多次修复重建,是滇西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该文庙700多年是传播、弘扬儒学文化的中心场所,文化氛围浓厚。明清时期,鹤庆产生翰林3人,进士29人,举人292人。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

1

5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NO.3,

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了我们的民族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我们的民族品

德和精神。从儒学文化发展来看,其对云南影响深远弥久。儒学给地方文化注入文化精髓,给滇文化带来无限生机。政治思想、文学诗歌、史志典籍、民风民俗、艺术教育不无带有鲜明的儒学印记。同时,各民族不排斥外来文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本土文化发展较快。受儒学偏重伦理道德和治家治国思想影响,各地比较重视农业和农业生产,开荒种田、兴修水利,促进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社会风气强调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和谐处世的为人理念。因而,社会经济均取得长足进步。同时,民族文化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人们有对自身文化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保护和发扬,才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才能以其他民族的文化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时至今日,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昌盛,民族团结,民风淳朴,人民安居。文化凝聚了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信仰习俗,成为整个历史中重要载体。这些与各民族先辈世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重视对古代思想智慧的温习与发掘,回顾文化发展的历史,所具有的特色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儒学的核心是“礼”和“仁”。礼乐文化不仅是一套制度和仪式,也是一套文化建构和理想。其功能涵盖了社会、宗教、政治、道德、情感诸多层面。强调尊重等级差异,注重举止合宜,保持仪节风度,控制意志情感。其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

谐。儒家构建“仁”

,强调重义轻利、先公后私的道德精神,把人的本质归于社会性,这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某种契合之处。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我们应当对儒家思想文化价

值给予挖掘和阐发,维护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特别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人的

道德修养好了

,“家”可以齐,“国”可以治,“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上,注重人身心内外的修养。“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儒家提倡充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有效的路径。这样把个人与家庭、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使爱国主义思想有坚实的基础。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三、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当今大变革大调整时

期,思想文化交融频繁,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发挥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1、开设相应教学课程。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要靠领导层和知识界的自觉。2008年中央党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程,受到普遍欢迎和肯定。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质性进入学校德育教材,特别是进入大学教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2、开展多样化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八荣八耻”是匡正社会风气最基本的要求,其中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把传统文化无形软资源有形化、创意化、产品化。例如,在农村结合乡土文化流行,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利用直接来自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农村中文化活跃分子挖掘、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搞好搞活特色文化户,带动农村文化开展。又如,春节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春节民俗具有传承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社会功能。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递传统文化信息,让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亲身参与、耳濡目染,增加理解和认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保护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文物的古迹。我省传统文化遗迹,尤其是儒学文化文物众多,近年来得到较好保护,但还有一些文物至今尚未很好地受到保护,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会因此逐渐消失。应吁请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保护力度。广西南宁市政协建议重建被损坏的始建于北宋的文庙,延续千年文化脉络,把文庙建成“庙馆”结合,发挥文物保护、教育、旅游三大作用的场所,让旅游“反哺”文物保护。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4、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在维系海峡两岸关系中的精神纽带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海峡两岸均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包含着国家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思想,这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维系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两岸的往来,也有利于反对和遏

制“台独”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此,要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马弋涵

2

5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NO.3,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