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幽默的理解与其他作家有所区别。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欢乐的源泉。
他强调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认为幽默既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在生活中点亮人们的心灵。
首先,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通过幽默,人们可以用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在他的著作《热风》中,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外面打雷,他问心里的声音:“打雷了,要不要进来?”心声回答道:“打雷不怕,怕跑进来你在里面。
”这个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于困难的态度,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以智慧解决问题。
其次,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表达人情味的方式。
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温和而善良的笑声,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亲近。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以幽默的口吻来表达对人情百态的触动和感悟。
例如,在《婚姻小史》中,他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闹剧,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婚姻的情趣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幽默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此外,林语堂也强调了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认为幽默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笑话、讽刺、讽剌、谐音、夸张、对比等形式的表达方式。
他在《人类图画词典》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幽默笑话,并将之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讽刺、冷笑、黑色幽默等。
他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对幽默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了展示,表达了对于幽默的包容心态。
最后,林语堂认为幽默不仅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将幽默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世说新语续集》中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笑话,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
他认为生活中的幽默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更快乐、更幸福。
综上所述,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他将幽默视为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一种表达人情味的媒介、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主张将幽默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
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
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
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
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
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
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
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大 众 文 艺大128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
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
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文学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
一时间文坛兴起“幽默文学”热。
林语堂也随之被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
但很快他便遭到了左翼文人对他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逐渐从大红大紫到步履维艰。
本文即意在梳理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并重新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一 “幽默文学”的提倡到发扬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从英文humor翻译过来的。
现代汉语大词典权威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中国古书中最早出现“幽默”二字在屈原的《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这里的“幽默”二字是寂静的意思。
把这个词借过来并发扬光大,是林语堂的功劳。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他建议,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同年6月份,他又在此刊发表《幽默杂话》一文。
在此文章中,他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幽默,对幽默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
他认为在文学中,最堪欣赏的幽默,能够引起人家嘴旁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
尽管在1924年,林语堂在文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提法,但是林语堂的这一提倡并未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4年后,林语堂一直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到了1930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语丝》终刊,林语堂一时失去了文学上的阵地。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再次提倡幽默,并最终竖起幽默文学的大旗。
如林语堂有名的散文《论幽默》,写于1934年1月1日,即发表在《论语》三卷三十二期。
谈林语堂的幽默观_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_李子璐
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意思的一句, 反思最终落到了人或人类自身的缺陷上,人类是大自然残
但至今还没有人明白它的意思。后人的译文有很多种,也 缺的儿女,人类的不完善即是自身的不完善。”林认为幽默
有人以为伪,而以林语堂的解释最为逗趣,其认为该篇见 就是一种智慧,与“英国式”的幽默类似,多些同情和宽容,
“大人”三种“成熟的美德”,而林语堂则视“情、智、勇”为大 “幽默”注重“情”与“理”,注重人性,其文学创作与日常生活
人物的特质,将亚圣孟子的理念与国人的实际生活结合了 的幽默,则是他的幽默观的一种切实体现,是他幽默的内在
起来:“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 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其将生命和幽默合二为一的结果。
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林语堂的精 现世人生。
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是自小爱孟子
总之,林语堂的幽默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他
的。孟子是儒家中的理想主义者,文字中有一种蓬勃葱郁 认为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
之气,令人喜欢,令人感动。”孟子以“智、仁、勇”作为他的 幽默;而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葱郁向上之气。林语堂的
《乡党》,专讲孔子讲究食,说有飞鸟在天空翱翔,飞来飞去, 少些才智和见识。
又停下来。子路见机说:“这只母野鸡,来的正巧。”打下来贡
林语堂的幽默还拥有闲适自然的情愫。《生活的艺术》
献给孔夫子,孔夫子嗅了三嗅,嫌野鸡的气味太腥,就站起 一书中,他写道:“我认为这就是幽默的化学作用:改变我们
来,不吃也罢。原来野鸡要挂起来两三天,才好吃。笔者认 思想的特质。这作用渗透到文化的根底,并且替未来的人
一、林语堂谈孔子
浅析林语堂幽默行文
浅析林语堂幽默行文作者:马超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林语堂先生在其作品中对于幽默的理解和表述都有其个性的文化特点,他也是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林语堂的散文中对幽默得运用和探讨更是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大的贡献。
幽默用词的背后更是体现其冷静、智慧以及超越一般知识分子的对名利的淡薄。
本文对林语堂散文中幽默的用词方式进行浅析,对林语堂先生幽默、灵性等个性鲜明的语言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林语堂;文学作品;幽默引言林语堂先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集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兼具,幽默风趣,闲适冷静的代表作家。
林语堂先生创作面囊括小说、译文、传记、论著等,他一生的创作风格可以说用“自由”来说不为过。
林语堂先生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大陆生活过,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林语堂的作品风格多样,见解独特。
特别是林语堂先生幽默的行文风格和用词,其幽默的用词是一种审美范畴,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性的技巧。
本文将对林语堂散文行文中幽默的用词进行浅析,发觉其中的深意,为后续人创作提供一种借鉴思路。
一、林语堂幽默观的产生及文化背景在西方古代历史中,最早的关于“幽默”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公元八世纪之前。
而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幽默”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诗经》中的幽默风格以及后续三国时期《西游记》等都体现了幽默的行文风格。
其实在我国的《辞海》中对幽默的解释为:“幽默是带着笑意的讽喻,能给人以轻松快乐,给人心理上的某种平衡和满足[1]。
”本质上对幽默的解释也是有种心理层面的暗指。
林语堂先生曾经对“幽默”做出这样的解释:“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幽默其实是Humor的音译,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的风格,实多只是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2]。
”上个世纪 30年代,林语堂先生打破了原有的行文形象,沉迷于构建幽默理论和幽默文学创作,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时间的社会的压迫,使得林语堂走上了创作文学中“幽默”的道路。
林语堂的幽默故事
林语堂的幽默故事林语堂,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见解而享誉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包括生活、人性和社会等。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林语堂的幽默故事,探讨其中的幽默元素以及他对人性的独特观察。
一、幽默元素的运用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中,常常通过对普通事件的夸张和诙谐处理,来带给读者欢乐和诧异。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日本纳粹》中,他通过描写一个自称是"日本纳粹"的人,以及他的荒谬行为,给人带来了许多笑点。
在这个故事中,林语堂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个原本严肃的主题转化为幽默的元素,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对人性的独特观察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中,常常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他以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可笑之处。
例如在他的散文《男人和女人》中,他巧妙地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矛盾和误解,以及他们在相处中常常陷入的荒谬境地。
通过这些幽默的描写,林语堂不仅娱乐了读者,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多面性。
三、融入哲思与社会讽刺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中,往往融入了一些哲思和社会讽刺的元素。
他运用幽默的手法来调侃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以表达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例如在他的小说《断羽》中,他通过讽刺和幽默地描写一个被现实压迫的文人形象,以暗示社会对于创造力的压抑与限制。
这样的幽默故事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给予了他们对社会的启示。
四、幽默在文学中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传达一种智慧和见解。
他巧妙地运用幽默元素,帮助读者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的不足。
通过幽默,他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为读者带来了新鲜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同时,他的幽默故事也让人们认识到幽默的力量和价值,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困境,都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面对。
总结: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点,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和认可。
通过运用幽默元素,在娱乐读者的同时,他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和对人性的独到洞察。
林语堂与幽默
林语堂与幽默摘要:林语堂先生幽默观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密不可分,同直截了当的批判相比,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在劝解中带有希望,温和但不失犀利,形式诙谐而内容严肃。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感悟幽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然而现代人所理解的幽默,往往只看到了“有趣或可笑”,而忽视了“意味深长的”。
单纯的调笑,并不能算作幽默。
幽默一词最早由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音译而来。
在中国文坛中,林先生对幽默理解最为透彻深入,因此也是对幽默运用最得心应手的作家之一。
一、幽默源自以乐观的心态看清残酷的现实幽默不同于调笑,就在于幽默有涵义。
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就是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残酷的现实,再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将这现实表达出来,以让人在轻松之余领悟其中深意,继而认清这残酷的现实的一种方法。
乐观的心态创作出的诙谐是幽默的表面,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心痛和反思则是幽默的核心。
乐观的心态是林语堂先生在幼年时期受环境和家庭影响形成的一种积极的阳光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先生出生在南部沿海的龙溪县板仔村,因为从小生在山区,形成了以山峰之高为标准看待人世的“高地心态”,于是俗世间的万物都变得渺小可笑。
以阔达的心态看待万物,便能乐观看待世界上的悲剧,因而能幽默。
林语堂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他也曾陷入人生的低谷,然而始终坚持着乐观的心态,无私的爱着他的教民,这也对林语堂先生幼年时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曾经写到:“既然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既然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更加悲观下去,而是应该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来,以博爱、自由、知足、快乐和审美的方式来消解人生的苦难”。
因此,他的文章中的幽默大多带有明快的色彩,而不是给人以沉重的压抑的感觉。
但是,以这样快乐的语调进行幽默的讽刺与劝戒,表达的是更加深层的情感。
残酷的现实则是林语堂先生一生中一直必须面对的困扰。
他出生于1895年,就在这一年,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中国的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之后战事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是我国早些时候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和鲁迅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两人因为一些小事闹翻了但是在林语堂心中他还是非常敬重鲁迅的,话说当时两人闹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鲁迅看不惯林语堂幽默作风,他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国家这么为难的时刻是不应该有幽默这种形式出现的,但是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人,这让鲁迅非常失望。
林语堂不管是在说话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有非常鲜明的幽默风格,他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上曾经把一个绅士的演讲和女人的裙子做过类比,两者实际上非常相似,都是越短越好的,这让人们感到非常幽默,同时也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林语堂在语言上的幽默,同时也是他魅力的所在。
他在写文章上也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有非常幽默的词汇出现。
有人曾经说道过在一个非常纷乱的年代特别就是当时的中国形势非常紧迫,风趣对于国人来说就是非常难以拒绝接受的,林语堂顺利的努力做到了风趣,但是又不是那种令人不满的风趣,所以在这一方面他就是非常应该人们敬重的。
林语堂的风趣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风趣,他的风趣就是单纯的风趣,我们所说的黑色幽默并不是他口中的风趣,在他的眼中风趣就是给人增添欢乐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人们当作嘲讽某些事物的手段。
林语堂是非常有名的作家,鲁迅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两人又生在同样一个战乱的时代,两人当时有非常的为国家的战事担忧,所以都用文字表述了自己的心声。
所以在早些时候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就是非常不好的,他们存有一样的目标,所属的领域也相同,所以常常为了国家大事深入探讨对策。
这也就是两人友谊的基石,但是两人却因为一点小事搞得关系断裂了,这使人深感非常的遗憾。
林语堂与鲁迅本来是非常要好的知己关系,林语堂虽然比较喜欢说话但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是比较混乱的,在一次宴会中因为有些人的言论触及了鲁迅先生的痛处,但是林语堂却没发现,于是鲁迅站起来就开始反驳林语堂的话,林语堂感觉鲁迅有点夸大这种幽默说辞了,所以两人在饭桌上就吵了起来。
“幽默大师”林语堂,有他的地方就会有笑声
“幽默大师”林语堂,有他的地方就会有笑声“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大文学家。
林先生曾先后在多所高校里任教,桃李遍及五湖四海。
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他创作时的笔风,带有强烈的幽默色彩,所以被人们誉为“幽默大师”。
说到幽默,就不得不说说“humour”这个单词了,它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首先的译成中文。
但第一个将“humour”翻译成现在我们使用的“幽默”一词的便是“幽默大师”林语堂了。
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但是,第一个将“humour”翻译成“幽默”的却是林语堂。
“humour”这一词被很多翻译者译出了不同的版本,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为“幽默”,先生这样解释到:“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
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幽默大师”林语堂当然,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并不只是简单的搞笑。
先生的幽默,是透过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而折射出的睿智、豁达与机敏。
先生的演讲则完美的诠释了他的幽默与深邃,轻松与深沉。
一天,林语堂先生为一所高校的毕业典礼做演讲。
在先生之前的不少嘉宾的演讲,都冗长沉重,官方乏味。
所以时间被一拖再拖,到了林语堂时,正午已过了。
本来就没多大兴趣的学生们又饿又累,甚是不耐烦了。
可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愈短愈好。
”,显然先生是特别了解学生们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情绪。
这话一出,便让困饿交加的学生们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后来,先生的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现在都还有很多人演讲的开头就会引用先生的这句话。
“国学大师”林语堂林语堂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的轻松而随意的,他不会刻板的拿腔拿调。
而是喜欢行走于教室之间用眼神去观察也注视学生,并与大家侃侃而谈。
讲课也基本不会翻书,照念书本,而是会通过趣味性的引导将课本的知识丰富化,具体化,从而更利于学生去理解。
论林语堂的“幽默”
论林语堂的“幽默”论林语堂的“幽默”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 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是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幽默所具备的因素影响林语堂被人称作“幽默大师”,主要是因为他的随笔创作,林语堂随笔写作中的的幽默乃一家之长,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
如在《粘指民族》里,为了揭露国民党史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的丑行,他用“粘性液质“这一貌似荒诞事实的渲染营造出幽默的意境和氛围。
当然,我更喜欢他生活气息浓郁的幽默风格,如《我怎样买牙刷》、《冬至之晨杀人记》等,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妙趣横生。
林语堂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广闻博见。
他最先引进幽默一词,在文章中也极力主张幽默,有了丰富的文化蕴,所以在《论幽默》、《论孔子的幽默》、《论解嘲》等文章中旁征博引,精彩的例证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文humor译为幽默的人。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攥文《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首次在中国文坛引进了幽默这一概念。
之后,他又写了《幽默杂话》,进一步从文学风格,审美心态,人生倾向等方面阐述了幽默在社会与文学中的作用。
林语堂在文章中指出:“素来中国人富于…诙摹?而于文学上不知道运用他及欣赏他,于是…正经话?与…笑话?遂截然不胫而走:正经话太正经,不正经话太无体。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学理的书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枯燥无聊。
”在这里,林语堂是把幽默作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或文章中欠缺的一种美学要素来提倡的,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很快就得到了鲁迅的呼应1932年,当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杂志后,则进一步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大力提倡“幽默文学”从而使幽默文学成了一股颇有影响,创作队伍颇为壮观的文学思潮。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语 》半 月刊 ,再 次提 倡 幽默 ,并最 终竖 起 幽默文 学 的大旗 。如 林 语 堂有 名 的散文 《 幽默 》 ,写于 13 年 1 1 论 9 4 月 日,即发表 在 《 论 语 》三卷三十 二期 。文 中分上篇 、中篇 、下篇三 部分 ,博古通今 , 谈 中论 西 ,论述 幽默 ,指 出其存在 的必 要。 “ 无论那 一国的文化 , 生 活 ,文学 ,思想 ,是用 得着 近情 的幽 默的 滋润 的 。 ”… 因 为他 的努 力 ,13年 被称 为 “ 93 幽默年 ” 。 值 得 一提 的是 ,林 语堂 后来 又有 过对 于 小品文 的提 倡 。13 94 年 4 ,林 语 堂与 陶亢 德 创 办 《 间世 》 杂 志 。l 3 年 与 陶 亢 月 人 95 德 、徐 合办 《 宇宙风 》 杂志 ,力 倡小 品文 。在 《 间世 》发刊 人 词 中,林 语堂 提 出 了他 的 关于 小品 文的 著名论 断 。他认 为五 四 以 来 中国现 代文 学 中唯一 成 功的 是小 品文 。小说 佳作 亦 由小 品散文 训练 而 来 。 小 品文 “ 以 自我 为 中心 , 以闲适 为格 调 ,与 各 体 特 别 ”, 内容包 括一 切 , “ 宙之 大 ,苍蝇 之微 , 皆可取 材 ”,应 宇 大力提 倡 。 1 3 年 被称 为 “ 品文年 ”。 由此 我们 可对 当时 的小 94 小 品文热 窥见一 斑 。 从 “ 幽默年 ” “ 品文年 ”这 些 称号 里 ,可 以看 出当时林 语 小 堂 被欢 迎 的程度 。其 实 ,对 于林语 堂 来说 ,这 二者 是二 而一 的东 西 。在 《 与 陶亢德 书 》里 ,林语 堂 这样 说到 : “ 人 生途上 小 再 在 憩 谈天 ,意 本 闲适 ,故容 易谈 出人 生 味道 来 ,小品文 盛行 ,则 幽 默 家 自然 出现 。” 所 以 ,我们 用 “ 默 文学 ”这 个提 法 幽 就可 以涵 盖他 这一扬
解析林语堂幽默理论的传统文化根基
解析林语堂幽默理论的传统文化根基作者:马向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8期【摘要】林语堂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非常重要,并且有着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作家、理论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值得关注的名家之一。
他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翻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也是中国现代幽默的拓荒者,是把幽默作为美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于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他从小接受传统儒道文化思想的熏陶,幽默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喜剧美学,从苏东坡到陶渊明最终到庄子,这才是其真正能幽默的“根”之所在。
文章通过对林语堂幽默理论的剖析,揭示出其“根”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并对其幽默观的本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传统文化;儒道思想一、林语堂幽默理论林语堂最早将“幽默”一词移入中国,他在1924年5月的《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一文中首次将英文中的“humor”一词翻译成为“幽默”。
他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默,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现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味道,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
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故译为幽默,以意义言,勉强似乎说得过去。
”林语堂的这一翻译确切地表达了这一有着独特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美学概念。
“幽默”终被世人所认可,广泛流传,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林语堂幽默观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林语堂宽容超脱的胸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与他从小生活的乡村环境、仁爱的家庭氛围、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密切相关的,并在日后的留学深造过程中,对他接受西方喜剧理论思想起到了理论基点的奠基作用。
(一)老庄思想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影响林语堂从小就接受家庭式基督教的熏陶,但开明的父亲除了给他宣扬基督教文化以外,还向他讲授孔孟之道,教他读《四书》、《诗经》、《声律启蒙》和《幼学琼林》等书籍,还教他对对子。
但这仅仅只是为他推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扇厚重的大门而已,后来林语堂进入社会以后,深感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严重欠缺,于是便苦读传统史书典籍,长期致力于孔孟思想、老庄哲学的研究,这为他后来接触西方喜剧理论奠定了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
论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_刘道辉
第23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 l.23第2期Journal of Hubei N ormal U niv 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 o.2,2003论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刘道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湖北武汉)1摘要2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5语丝6、5论语6、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不合时宜,受到批判;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
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誉为/文化人之龙凤0。
1关键词2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理论;特色;影响1中图分类号2I2661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9-4733(2003)02-0062-07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唯一的长期用中文和英文进行创作的著作家,也是国际文坛上一位知名的作家和学者。
他一生集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结合,古今融汇,提倡幽默、性灵、闲适,出版了大量的小品文集、小说、传记、论著、译文和5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6,共有40多种。
他的思想复杂,自称/一团矛盾0[1]。
这个/幽默大师0从1936年到美国生活三十年,后又到台湾、香港居住,大陆的中学生和高校学生对林语堂所知甚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出版了一些林语堂的作品,研究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
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和影响。
一、林语堂的幽默小品理论/幽默0这个美学概念(humour)是林语堂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
幽默,是一种健康的笑。
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
第19卷第4期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9No.4 2002年12月Journal of Jinzhong T eachers College Dec.2002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赵怀俊(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030600)摘要:林语堂幽默观是中西幽默结合的产物。
文章探索了林语堂幽默观的中西来源,第一部分追溯幽默的由来。
第二部分探讨林语堂幽默观的西方来源。
第三部分探讨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国来源。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西方来源;中国来源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058(2002)04-0275-03一、幽默小引幽默,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审美特征,一种心理调适的手段,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都是人类和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花朵。
所以,幽默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它一向是世界文化的共区,不同民族都可以追溯出本民族悠久的幽默传统。
古今中外,幽默从来都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但,/幽默0一词之原始意义,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都与后来所指相去甚远。
/幽默0二字在我国最早见于屈原的5九章#怀沙6:/孔静幽默0。
此处的/幽默0仅含幽远静默之意,意谓沉寂无声。
在西方,/幽默0原指决定人类健康并形成不同气质类型的/体液0(Humours)。
直到16世纪,其内涵才逐渐向艺术领域转移,被赋予怪诞、逗乐、诙谐、戏谑等意蕴。
将西方之Humours用我国固有词/幽默0对译出来,首功在林语堂:/我发明了-幽默.这个词儿,因此之故,别人都对我以-幽默大师.相称。
而这个称呼也就一直沿用下来。
但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人物罢了。
0[1]1924年5、6月间,林语堂(署名玉堂)在5晨报副刊6上发表5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06、5幽默杂话6两文,主张把英语Humour音译为幽默。
3年代主张幽默小品文作家
3年代主张幽默小品文作家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龙溪县。
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
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
毕业后,任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员。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
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
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文化大师林语堂,一生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和一千多篇散文,倡导幽默,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发明了中文打字机,编写了当代汉英词典,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誉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幽默性灵、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使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心灵开放的花朵——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阶段性发展
摘要: 林语 堂是 远近 闻名的“ 幽默 大师” 他的 名字 总是和 “ , 幽默 ” 连 。他是 第一个把 幽默 引入 相
中国的人 , 其创 办的《 在 论语》 人 间世 》 , 大力提 倡幽默和 性灵文 学。他 不仅创作 了上百篇别 和《 中 他 具 情趣 的幽默散 文 , 而且还把 幽默上升 为理论 。他的 幽默 可分为前后 两个 时期 , 呈现 不 同的特征 。
让・ 波尔 、立普 斯和弗 洛伊德 美学理论 对林语 堂有 着深刻 的影响 , 德语文 化系统 中 的浪漫主义美学 传 统是林 语堂幽 默思想 的重要来 源之一 。 这对 于准确 把 握林 语堂 的 幽默 观 的哲 学 实质 具有 不可 忽视 的 学术 意义 。”1 、 1 在林语 堂众多 的关 于幽 默的理论 3 四 中最 突 出的是 关于何 为幽 默 , 以及 幽默对于人 生有 何 重要 作用 的探 究 , 者林 艳指 出“ 氏并 非仅 仅 学 林 把 幽默 当作一 种手 法 ,而是 将其升华 为一种态 度 ,
的人 文 主义 是林 语 堂幽 默思 想 中一个 最 基本 的价
值取 向。但 张健教授 还指 出 ,在本 质 的意义上 , “ 他 的 幽默只 能是 一种失败 者温婉 的歌 。 [ 、在迄 今 ”1 “ 2 三 为止 的林 语 堂研究 中 , 还很 少有人 注意到林 语 堂同
‘ 踏东西文化 ’这是他幽默与众不 同的地方 。 两脚 , 鲁 迅 与左 翼文 艺工 作 者对林 语 堂 的幽 默观及 其 《 论
20年 09
6月
龙
岩
学
院
学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如波斯之天文学家诗人荷麦卡奄姆,便是这一类的。
“三百篇”中《唐风》之无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觉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时,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
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
到第一等头脑如庄生出现,遂有纵横议论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
太史公称庄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无不可。
战国之纵横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辩之才。
这时中国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饱满,放出异彩,九流百家,相继而起,如满庭春色,奇花异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这种自由空气之中,各抒性灵,发扬光大。
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穷理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
故毫无酸腐气象。
在这种空气之中,自然有谨愿与超脱二派,杀身成仁,临危不惧,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这是谨愿派。
拔一毛以救天下而不为,如杨朱之徒,或是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这是超脱派。
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
超脱派的言论是放肆的,笔锋是犀利的,文章是远大渊放不顾细谨的。
孜孜为利及孜孜为义的人,在超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
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
后来因为儒家有“尊王”之说,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与君王互相利用,压迫思想,而造成一统局面,天下腐儒遂出。
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不能因君王道统之压迫,遂归消灭。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_刘叶
摘要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东西方文化对林语堂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形成幽默观产生重要影响,而时代的诸多原因也是促使林语堂走上幽默道路的因素之一。
他的幽默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幽默观“幽默”这个美学概念(humour )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
而西方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幽默,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对氏族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嘲弄态度,就显示出了幽默发迹的端倪。
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首先受到西方幽默文学的深刻影响。
林语堂在《新旧文学》中自称他对英国散文始祖乔叟、散文大家绥夫特、小品文始祖爱迭生等人的或浑朴,或清新,或尖刻的散文颇为称赞,因为他们的散文都“含有幽默的意味”。
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捕捉住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将其融化于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
郁达夫曾说过,林语堂的幽默带有英国绅士式的嘲讽色彩,用笔比较轻松、委婉,侧重于幽默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对幽默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的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熏陶,回国以后又潜心修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林语堂的幽默文学主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列出了中国幽默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流变:老子是中国幽默始祖,幽默源于他的超脱;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幽默;庄子的幽默是睿智和讥讽;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冷儁。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也会幽默,只是中国道统思想太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性灵。
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林语堂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亲近自然的个性和浪漫气质。
所以,林语堂创办《论语》,提倡“幽默”;续办《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同时,作者要通过文章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心灵对话,就必须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交流。
解读林语堂的“幽默”
An Interpretation of Lin Yutang' s Humor 作者: 佘凌燕
作者机构: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出版物刊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3页
主题词: 林语堂 幽默 文学实践 人生姿态
摘要: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他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倡导者,他也是沟通中西方幽默观念的桥梁之一。
“幽默”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本文分三章解读林语堂的“幽默”。
第一章论述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内涵:自由独立的思想,宽容超脱的胸怀,闲适自然的情愫。
第二章论述了其幽默作为一种文学实践。
第三章论述其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
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林语堂幽默观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达到了艺术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统一。
浅析文学幽默艺术.pdf
(一)构成要素 杰罗姆与林语堂二者之间的幽默作品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构建而成的。
杰罗姆的作品多以社会上的小人物以及小趣闻累叠在一起,成为作品中一个个的小高潮。
例如讽刺包装工人、医学院学生等。
这些人物或者事件彼此间没有任何关联,只是不分先后的拼凑在一起成为随笔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而林语堂的作品则是由完全不同的群体作为基本构成了论调清晰明确的作品。
他的作品中多为讽刺黑暗官场、社会风气等,讽刺的对象多为处于社会上层的群体以及整体的风气。
林语堂很聪明的将袁世凯、孙中山等人引入文中,即增添了吸引力,又将其作为更加有力的证据。
这里不仅仅是在讽刺个别的达官政要,而是在讽刺这一类所谓的统治阶层的通病,这些统统都是糜烂生活所导致的“富贵病”,官员政要若是将自己的心力全部用于操劳国家大事上,断不至于害得这一身的“政治病”。
(二)致思方式 杰罗姆的作品从致思方式方面来讲,尤其注重透过笔触和描述来进行表达。
杰罗姆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法将人或事摹仿出来,力求用人或事的真实表现自己来说明道理或进行讽刺,而他自己很少站出来进行说明。
而林语堂的致思方式是极为不同的,林语堂的幽默作品中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社会政治使命感。
他的作品在幽默的同时还担负着政治教化的作用,所有的论调和描述讽刺的对象都是带有政治倾向性的,都服从于林语堂本身的社会政治原则。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的描述:在中国,虽然一个人可以因偷窃一个钱包而被捕,但他不会因为盗窃国家资财而被抓起来。
甚至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无价国宝遭到有关的官员偷窃,事情败露后,罪犯也没有受到惩罚。
因为我们对政治腐败有一种“需要”,于是从逻辑上就必然会产生一种“仁政”理论。
孔子要我们接受仁人之治,我们也确实把他们当作仁人君子,他们可以不做预算,不报告支出情况,做事不需要人民的立法许可,犯罪之后不需要进监狱。
林语堂的讽刺中,很少有对于被讽刺对象本身的描述。
在这里没有具体去临摹官员盗窃国家资财的具体犯罪过程,而是简单的将这一事件铺陈出来,紧接着的就是对于这一事件所影射出的社会问题的批判的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东西方文化对林语堂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形成幽默观产生重要影响,而时代的诸多原因也是促使林语堂走上幽默道路的因素之一。
他的幽默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幽默观
“幽默”这个美学概念(humour )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
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
而西方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幽默,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中对氏族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嘲弄态度,就显示出了幽默
发迹的端倪。
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首先受到西方幽默文学的深刻影
响。
林语堂在《新旧文学》中自称他对英国散文始祖乔叟、散
文大家绥夫特、小品文始祖爱迭生等人的或浑朴,或清新,或
尖刻的散文颇为称赞,因为他们的散文都“含有幽默的意味”。
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捕捉住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
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将其融化于整
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
郁达夫曾说过,林语堂的幽默带
有英国绅士式的嘲讽色彩,用笔比较轻松、委婉,侧重于幽默
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对幽默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的是基督教人道主
义、和平主义的熏陶,回国以后又潜心修学中国古代传统文
化。
林语堂的幽默文学主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列出了中国幽默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流
变:老子是中国幽默始祖,幽默源于他的超脱;孔子的幽默是
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幽默;庄子的幽默是
睿智和讥讽;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冷儁。
林语堂认为中
国人也会幽默,只是中国道统思想太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性
灵。
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林语堂我行我素、无拘
无束、亲近自然的个性和浪漫气质。
所以,林语堂创办《论语》,
提倡“幽默”;续办
《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同时,作者要通过文章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心灵对话,
就必须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交
流。
而“幽默”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最能凸现作者的独特的个人
气质与语言修养,而且也非常便于受众接受。
这些足以说明林语堂提倡幽默,崇尚性灵,不是一味的
“拿来”,而且也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
林语堂
的幽默观,应该说是外来文化的民族化,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林语堂对“幽默”的认识是整体性的。
在《论幽默》一文
中,他认为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者,包括一切使人发
笑的,连粗鄙笑话在内的文字;“在狭义上幽默与机智、
讽刺、揶揄相区别的。
”他强调“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者”,主要
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
林
语堂不直接针砭现实,而以超然之姿态和“深远之心境”、“带
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对现实中滑稽可笑之处加以戏谑。
幽
默对林语堂而言既是文学观,也是人生观。
一方面,林语堂认
为可以用“幽默”来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改造中国人的文化
心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说:“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
个文化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的地位
上……我们必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另一方面他又
强调:幽默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
正如他在
《幽默滑稽》中指出:“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
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
可见,在林语堂的心目中,“幽默”可以超越生活,超越艺术,甚至超越政治。
他并没有逃避黑暗的现实,仍就关注人生与社会,只不过是采用“幽默”的方式将社会现实问题“道德化”、“审美化”,试图通过“非政治化”的策略来改良社会和人心,以求得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
自上个世纪的30代以来,林语堂致力于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创作,时代因素对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翼文人和自由知识分子以及官方文人激烈争夺文学的话语权,整个文坛火药味十足。
当时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革命文学”倡导的是文学是“阶级的代言人”,认为“阶级意识是我们文学的脊椎,没有这条脊椎的,尽管披上一件老虎的皮毛,却不是脊椎动物”左翼文人以压倒一切的强硬姿态和激进决绝的话语策略使它获得了一种外在的强势,它因势利导成为文坛霸主。
许多持不同立场和意见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对它心存忌惮而有所顾忌。
这种现状令他们无比怀念五四时期的自由空气,他们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五四精魂念念不忘。
因此,林语堂创办《论语》,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风格,为久被禁口、动辄得咎的知识分子开辟一个谈论时事、指摘时弊的话语空间,给严肃、压抑的言论界开辟一块自由无拘、可谈天说地的园地。
其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人士就开始了迫害,到30年代更为残酷。
林语堂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确实有些惧怕,为了保全性命,他寻求第三种出路,即创办《论语》等刊物,打出’不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
但他的心境是苦涩的,他说到:“且之际,武人操政,文人卖身,即欲高谈阔论,何补实际,退而优孟衣冠,打诨笑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胡来,强颜欢笑,泄我悲酸。
”这些话足以说明林语堂从激进的文化闯将转而走向温和的文学创作的无奈心境。
由此可见,林语堂在文学创作上大力提倡幽默,是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无奈人生的一种抗击方式。
尽管这种方式不是积极的,与时代前进步伐有些脱节,但若从客观上出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种脱节而成就的“幽默”文学观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化苦旅”。
这种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庸、和谐”生存选择,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平衡点,是守望心灵自由、讲究道义操守的文化苦旅。
参考文献:[1]林语堂.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论语(创刊号),1932.[2]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林语堂.小品文笔调.人间世,1934(6).[4]林语堂.编辑滋味.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