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共17张PPT)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知此事要躬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表 演出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个寒冷冬夜,温 暖的书房内,陆游拨亮 了桌上的油灯…… (提示:想象父子两人 的动作、神态、对话)
请同学们读读第一、二句诗,说 说带点字的意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学问:读书学习。 始:才。
小组讨论交流这句诗的意思。
古人做学问都是竭尽全力的。青少 年时代开始下工夫,养成良好的习惯, 打下扎实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古人学问无遗力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 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 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 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来,如果打盹,头 皮就会被扯疼。因如此努力,他后来终于成为儒 学大师。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 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 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他后来终于也成为有名的政治家。
请同学们读第三、四句诗,理解 “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小组讨论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 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 自实践才行。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但他从来没带过 兵,毫无实战经验。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书本 ,“活 “源头” 比喻 新的知识 水”比喻 。源源不断 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使自己变得聪明 ______ 。
• 1、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 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
• 4、这两首诗都是由读书 而生发的 感想。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暗喻学习, 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 的进步。
• 1、流利地背诵《观书有感》。 • 2、先抄写《观书有感》 ,再默写。 • 3、找朱熹的诗读一读,如《春日》。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 _____________ 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 _____ 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 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来”。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 什 么? “清如许”指什么?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等

边 闲

光 识

景 得

一 东

时 风

新 面

, 。 ,

你能根据这幅图,猜出三个成语吗?

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 爱国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 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 的是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 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 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 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 称
总结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 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 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 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 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 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 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 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 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 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 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 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 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 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 地输送河水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 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光可鉴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 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哪得:怎么会。 8、哪: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 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主要写了什么? 明写了:池塘的水很清澈,应 为有源头。暗写了: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使 人睿智

第22课 古诗两首

第22课 古诗两首

六(4)班学生自学成果汇报单爱生:__________ 评价:_______课题:22、古诗两首【预习·导学】1、把课后生字抄写两遍,并组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别组词鉴()渠()源()塘()贵()绝()金()柒()缘()糖()遗()决()【感悟·探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3、《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

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4、《观书有感》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5、《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拓展·延伸】1、有关读书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来自古诗的成语:粉身碎骨山重水复万紫千红柳暗花明春色满园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敕勒歌》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敕勒歌》课件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下。这里的天幕象帐 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是浩渺无边,草原 一望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 牛羊就显示出来。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天似( ),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背景介绍
• 《敕勒歌》是我国在南北朝时流传在敕勒 族的歌。 •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 • 敕勒族居住在我国甘肃、内蒙古一带,那 里又称敕勒川。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chì lè
敕 勒
qiónɡ lú 穹 庐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笼盖(
天(
)。
),野( ),
风吹草低(
)。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地理位置

草原天空的壮阔、苍茫
敕勒歌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壮阔无比、生机 勃勃的草原全景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
下土地辽阔、牧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
原风光,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 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返回
————高尔基
看谁读得 最准确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前两句意思: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1. 把故事补充完整。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2—3.. —读诗—了句、这-——首—孜少—诗—孜壮—,—不不—你—倦努—想—力—到—,—了—老———大等——徒关——伤于——悲勤——奋——读——书—和的、《成—劝语—学。—》—的—意
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写一句。
六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江苏]
古诗两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听读 理解 总结 板书 作业
新 课 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 里方是长进。

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朱熹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返回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南 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22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4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1知识点详解2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

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3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5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幼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 竭尽全力的,青 壮年时肯下工夫 到老才能有所成 就。
• 由“古人学问无遗力”我想到的成语有: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________\_________ ,由 “少壮工夫老始成”想到了这些人:翻山 越岭,访名医、尝草药,经过30多年的努 李时珍 力,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的 _______。博览群书,终日奔波,用了整 整20年,进行6次修改,53岁写成了《国 谈迁 確》的 ________。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宋徽州婺源(今属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 光读书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此我想到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中的赵 括,我想对赵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仅熟读兵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践经验,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B: 看插图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心里可能想到了什 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的?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子聿说呢?
C: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你们小组准备为大家介绍哪位古人做学 问的故事呢?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1.丢失; 2.漏掉 ; 3.余,留 ; 4.死人留下的 ;
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2. 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学习要做到
,从
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
,这
样才能有所成就。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

绝知

绝知此事要躬行。 2.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光有
还不行,
从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 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 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
诺贝尔的一生是不知疲倦、勇于奉献、努
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更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他共获得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在五大洲的20 多个国家建立了100多个公司和工厂。以他名字 命名的和平、经济学、文学、物理学、化学、 以及生理学及医学这6个奖项是世界上最高的科 学奖。
有关实践的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
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
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
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
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 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
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 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 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看一看:方塘美景图 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 首诗描绘的景色。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 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 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 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 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 地注入池中。) 4. 读一读: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 这首诗?
学以致用: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 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 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 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
议一议: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 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中心】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 读书体会,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 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 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 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iblioteka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 朱文公文集》。
观书有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两首历史悠久、优美动人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古诗两首》片断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诗一:《静夜思》诗歌赏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有4个短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动地描绘了月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霜冻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反复出现的明月两个字,呼应了诗题,也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意境《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使诗人忍不住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这时他又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凝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回味,给人一种寂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这首诗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

读者在享受静夜的美好的同时,也被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并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把读者带到了壮丽的山水之间,给人以广阔和开阔之感。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千里目”象征着远大的目标,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示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愿望。

诗歌意境《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展、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画面使人感到壮丽与广袤,给人一种豁达和激励的感觉。

这首诗鼓舞人心,勉励人们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课件
你会背吗?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你会背吗?
• • •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神仙。 • 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想一想
• 李白为什么“恐惊天上人”而不是担心惊 动“地上人”呢?
• 《夜宿山寺》这首诗描写了山寺最大的特 点是什么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试着背一背
• 百尺, • 手可 。 • 不敢 , • 天上人。
夜宿山寺
• 危楼高百尺, • 手可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 2、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yè sù shān sì 夜 宿 山 寺
时间:夜 晚 地点:山 寺
李白夜晚住在山上 的寺庙中。
读一读
•夜宿 •百尺 •恐怕 山寺 星辰 惊动 危楼 不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危楼高百尺
• 危:1.危险 2.损害 3.高 • 危楼:高楼。 在本诗中指的是 很高的寺庙。 • 这座寺庙很高,好像有一百尺 那么高啊!
想一想 • • • •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危楼高百尺 山上的寺庙真的有百尺那么高吗? 诗人用了夸张 的手法
•手可摘星辰
星辰
星辰
星辰
手可摘星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学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一、二行概括写出了读书学习应 从小做起,持之以恒。以慈父严师 的口吻举古人之例,指出他们做学 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全意的,只 有年少立志并发奋学习,到年老时 才能有所成。
第三、四行深刻地阐述了“知” 与“行”的关系。 从书本上学到 的知识,一定要通过亲自实践, 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爱国激情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上 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
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
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朱熹
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6.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学问:读书学习,有作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 保留。(竭尽全力)
古人作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 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 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 实践。
22.古古诗诗两两首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发展型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第22课古诗二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预习菜单】
1、写作背景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夜晚,诗人陆游正依靠在书桌旁读书,他最小的儿子子聿正在一旁嬉戏玩耍。

陆游读了一段文章后,深受启发,对一旁玩耍的子聿说:“子聿啊,你过来看看这段文章。

”子聿一蹦一跳地来到陆游身旁,顺着陆游的手,细细品味着那段文章。

看完后,子聿一脸疑惑地问陆游:“爹爹,这段文章是什么意思啊?”陆游耐心地告诉儿子子聿:“这段文章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只有在少年时期多下功夫,努力学习,并能做到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到了老年才能有所成就。

”“哦,我明白了!”子聿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子聿,你再看看这段文章!”陆游对子聿说。

“哦”子聿爽快地答应了一声,便又继续读了起来。

读完后,子聿高兴地对父亲陆游说:“爹爹,爹爹,我明白了,这段文章是要告诉我们,要活学知识并且要去亲自实践,否则就会像《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一样,虽然饱读诗书,但是没有去实践,导致最终一败涂地。

对不对啊?”“对啊,子聿真是聪明!这段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究是不够深刻的,要想能够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些知识,就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陆游更进一步地教育儿子子聿。

之后,陆游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词语注释:
(1)示:教育、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这里指做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感觉,觉得。

(12)浅:少。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14)躬(gōng)行:亲身实践。

行,实践。

3、我能有节奏地熟练朗读这首古诗。

4、我了解这首诗的大体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了解诗歌内容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