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泛,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因此,制定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对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盐碱地整治的基本原则是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共同作用。
包括土地改良、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多种措施,全面提高盐碱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其次,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
不同地区的盐碱地特点各异,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整治措施,确保整治效果。
在整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比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采用精准施肥技术、引进抗盐碱作物品种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盐渍化和碱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盐碱地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盐碱地整治工作。
同时,可以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盐碱地整治,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的局面。
最后,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政府、科研机构、农民、企业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盐碱地整治的实质性成效。
整治盐碱地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综上所述,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合作,科学规划,科技支持和资金保障。
只有全面落实整治方案,才能有效改善盐碱地的生产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为盐碱地整治工作贡献力量,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过高的土地,通常无法种植作物,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解决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提出了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以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的最新情况。
首先,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的重点是科学施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盐碱地特点和土壤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包括土壤改良、排水排盐、植被恢复等措施。
通过科学施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盐碱地的治理效果,实现盐碱地的有效利用。
其次,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的措施是加强技术支持。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对盐碱地进行精准识别和监测,为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盐碱地整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整治工作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再次,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的重点是强化政策支持。
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盐碱地整治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各地开展盐碱地整治工作。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保障盐碱地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最后,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盐碱地的整治工作,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盐碱地整治也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的最新情况是在科学施策、加强技术支持、强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地能够认真落实整治方案,共同努力,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治理我市部分盐碱地,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提出302国道两侧及长白中段安乾县级公路两侧盐碱地草场治理项目,特制定西部治碱工程大安市16年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大安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西南部,吉林省西北部,海拔一般在1~160米之间,地貌起伏相对较小。
东北、西南两侧略高,中部稍低,比降1/00~1/8000,属低平原区。
总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万亩,占总面积的18%,草原面积4万亩,占总面积的48.4%;水域面积109.5万亩,占总面积的14.9%。
本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大少雨,冬季漫长严寒。
年平均降水量413.7毫米,最大蒸发量达1952.2毫米。
气候特点是光热充足,雨热同季,降水分布不均。
根据近年来本区域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尤以2月变暖最为明显,90年代比80年代升高3℃左右。
年降水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多年平均的0左右下降到90年代的300左右,而风速有所减小。
气候年代际变化加速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水资源比较丰富,嫩江、洮儿河、霍林河三大水系构成了全市主要地表水资源,年径流量222.16亿立方米(不含霍林河)。
地下水较丰富,储量达3.8亿立方米,利用率只有47%。
(二)社会经济状况大安市全市总人口42万人,辖22个乡镇、12个农林牧渔场站,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工业总产值1.6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0.74亿元,(三)我市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矛盾是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资金缺口大,至使我市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恶化的趋势总体上看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土地荒漠化严重,“三化”问题仍在发展。
由于多年干旱少雨雪,加之蒸发量大,加剧了土地盐碱化程度,盐碱地面积高达24.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以上。
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改善水田)项目实施方案
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改善水田)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的土地,不适宜作为传统的农业耕地。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利用盐碱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改善水田盐碱化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1. 将盐碱地转化为可耕种的水田,提高其利用效率。
2. 通过综合利用盐碱地资源,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3. 探索可持续利用盐碱地的模式和技术,为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提供经验和参考。
三、项目方案1. 选择试点地区:根据盐碱地分布情况和农业需求,选择合适的试点地区进行项目实施。
2. 环境调查与评估:对试点地区进行详细的环境调查与评估,确定盐碱地的类型、程度以及适宜改良的农作物品种。
3. 土壤改良措施:结合土壤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肥料、石膏等,以降低土壤盐碱度和改善土壤结构。
4. 水利工程建设:修建灌溉渠道和水利设施,确保水田的灌溉和排水需求,提供稳定的水源。
5. 农作物种植管理:选择适应盐碱地环境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采取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如适时灌溉、施肥等,提高作物产量。
6. 科技支撑: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节水灌溉技术、遥感监测等,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7. 宣传与培训:组织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认识和积极性,并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
四、项目效益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改良盐碱地,将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转化为可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增加农作物产量: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和适宜品种的选择,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模式和技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示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盐碱地的环境,减少土壤盐碱度和碱性物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治理我市部分盐碱地,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提出302国道两侧及长白中段安乾县级公路两侧盐碱地草场治理项目,特制定西部治碱工程大安市16年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大安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西南部,吉林省西北部,海拔一般在1~160米之间,地貌起伏相对较小。
东北、西南两侧略高,中部稍低,比降1/00~1/8000,属低平原区。
总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万亩,占总面积的18%,草原面积4万亩,占总面积的48.4%;水域面积109.5万亩,占总面积的14.9%。
本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大少雨,冬季漫长严寒。
年平均降水量413.7毫米,最大蒸发量达1952.2毫米。
气候特点是光热充足,雨热同季,降水分布不均。
根据近年来本区域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尤以2月变暖最为明显,90年代比80年代升高3℃左右。
年降水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多年平均的0左右下降到90年代的300左右,而风速有所减小。
气候年代际变化加速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水资源比较丰富,嫩江、洮儿河、霍林河三大水系构成了全市主要地表水资源,年径流量222.16亿立方米(不含霍林河)。
地下水较丰富,储量达3.8亿立方米,利用率只有47%。
(二)社会经济状况大安市全市总人口42万人,辖22个乡镇、12个农林牧渔场站,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工业总产值1.6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0.74亿元,(三)我市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矛盾是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资金缺口大,至使我市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恶化的趋势总体上看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土地荒漠化严重,“三化”问题仍在发展。
由于多年干旱少雨雪,加之蒸发量大,加剧了土地盐碱化程度,盐碱地面积高达24.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以上。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低下,难以种植作物的土地。
在中国,盐碱地面积广泛,占据了大片的耕地,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因此,盐碱地的改良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针对盐碱地改良提出一套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农民提供参考。
一、盐碱地改良前的调查与评估在进行盐碱地改良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进行调查与评估。
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质地、地下水深度、气候条件等因素。
评估的内容包括盐碱地的适宜种植作物、改良后的土壤条件、改良所需的投入和可能的收益等。
通过调查与评估,可以为后续的改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手段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水分管理和作物选择三个方面。
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盐碱地治理的关键环节。
主要包括石灰化、石膏化和有机质添加等措施。
石灰化是通过添加石灰来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提高土壤的酸碱度。
石膏化则是通过添加石膏来沉淀土壤中的盐分,减少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有机质添加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 水分管理盐碱地的水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排水、灌溉和覆盖等。
排水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地下水位,减少盐分的上升。
灌溉则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同时也可以冲洗土壤中的盐分。
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作物选择在盐碱地改良后,需要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
一般来说,耐盐碱的作物如碱蓬、盐蓬、碱地碱蓬等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这些作物对盐碱地的耐受性较强,可以在较差的土壤条件下生长,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收益。
三、盐碱地改良的实施步骤盐碱地改良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前期准备、改良施工和种植管理三个阶段。
1. 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组织人员、准备材料和设备等。
需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盐碱地进行调查与评估,确定改良的方案和措施。
同时需要准备所需的改良材料和施工设备,保障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行。
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
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针对盐碱地的治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下面将介绍一套盐碱地治理的实施方案。
首先,进行盐渍土改良。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土壤中盐分过高,需要通过淋洗、中和、排盐等措施来改良土壤。
可以采用灌溉淋洗的方式,通过大量淡水淋洗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冲走,达到降盐的效果。
同时,可以在土壤中添加石膏等中和剂,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降低土壤的碱性度,改善土壤环境。
其次,进行土壤改良。
盐碱地通常土壤肥力较低,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可以采用有机肥、绿肥等方式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可以采取土壤翻耕、深松等措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再次,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种植。
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应盐碱地环境的作物进行种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些耐盐碱的作物,如碱地大米、碱地花生等,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够适应盐碱地的环境,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最后,加强管理和维护。
在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土壤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加强对作物的管理,合理施肥、灌溉,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持土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改良、作物种植、管理维护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实现盐碱地的有效治理和利用。
希望以上方案能够对盐碱地治理工作有所帮助,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盐碱地改良是指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水分调控、植被治理等综合措施,以恢复其土壤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使其适于农业生产或其他人类活动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关于盐碱地改良的实施方案,共计1200字。
一、盐碱地改良现状分析(200字)针对目标区域的盐碱地,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包括土壤盐碱盐度、pH值、水分状况、植被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估。
通过充分了解盐碱地的基本情况,可以为后续的改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土壤改良措施(400字)1. 预除盐处理:通过淋洗、自然放水等方式,将土壤中的盐分冲洗出土壤剖面。
此外,可采用覆盖法,使用黑膜或覆土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盐分的排出。
2. 添加有机物:有机物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保育性,提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分的离子强度。
添加有机物的途径包括施加秸秆、农家肥、腐熟堆肥等。
3. 施用石膏:石膏中含有硫酸钙,能够与土壤中的氯离子结合生成不溶的硬石膏,从而降低土壤中的氯离子含量。
4. 深耕培土:通过深度犁耕、深翻土壤等方法,将表层的高盐土深度埋入土壤剖面,使盐分排至土壤深处,并破坏土壤盐分的连续性。
三、水分调控措施(300字)1. 改善排水系统:盐碱地多为湿润或半湿润环境,土壤排水能力较差。
因此,需改善排水系统,加快土壤中水分的排出,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2. 灌溉水质调整:在盐碱地改良中,合理调整灌溉水质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可利用地下水、河水或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避免使用含盐量高的地表水或含有大量化肥残留的水源。
3. 环境调控:通过种植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持湿度适中。
如采用合理的间作栽培、遮荫措施等,提高盐碱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四、植被治理措施(300字)1. 选用耐盐碱植物:根据盐碱度、水分状况等条件,选用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
如苦草、碱蓬、油麦菜等,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度。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盐碱化草场治理项目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1前言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
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盐碱地在利用过程当中,简单说,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
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七八成,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中间这块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土的形成原因: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2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一、项目背景和目标项目目标:1.降低盐碱地土壤的盐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水性;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4.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盐碱地的生态功能。
二、项目实施计划1.调查评估阶段(1个月)-对盐碱地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土壤盐碱度、PH值等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土地的治理潜力和可行性;-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
2.土地改良阶段(6个月)-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地改良方法,如石膏施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实施土地改良措施,并进行监测和评估,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3.种植阶段(2年)-选择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如盐碱地抗性强的小麦品种、抗盐碱的苜蓿等;-进行农作物种植,并采取适当的水肥管理措施,如积水灌溉、定量施肥等;-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生态修复阶段(5年)-根据盐碱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如耐盐碱的柳树、天麻等;-植物修复并形成生态系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并进行评估。
三、项目资源和成本预算1.项目资源:-人力资源:项目管理人员、土地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等;-物资资源:土壤改良材料、种子、肥料等;-设备资源:土地调查仪器、农业机械等。
2.项目成本预算:-材料成本:根据实际需要和土地面积,预计需要20万元;-设备成本:根据实际需要和土地面积,预计需要5万元;-其他费用:包括水电费、运输费等,预计需要5万元。
四、项目风险和应对措施1.天气因素:-干旱天气和高温天气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应对措施:灌溉系统建设、增加遮阴措施等。
2.土地改良效果不明显:-土地改良效果可能因土壤情况复杂、成本限制等因素受到限制;-应对措施:加强监测和评估,根据结果进行调整。
3.经济效益不达预期:-农作物产量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可能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对措施:灵活调整种植品种,加强市场调研和销售。
盐碱地治理 实施方案
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在当前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盐碱地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盐碱地的治理不仅关系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盐碱地治理的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调研。
对于不同地区的盐碱地情况,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土壤盐碱化的程度、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盐碱地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治理方案。
其次,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盐碱地情况各异,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制定出具体的治理方案。
比如,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资源调控等多种手段,但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另外,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
当前,盐碱地治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需要加大对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此外,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盐碱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
同时,需要加大对盐碱地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因地制宜、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和全面有效的实施,才能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向着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
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概述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盐碱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治理盐碱地,提高农业产能和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盐碱地治理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及原则1. 目标:通过盐碱地治理,使盐碱地面积减少,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内容及步骤1. 盐碱地调查评估:对盐碱地的面积、分布、土壤盐分、植被种类等进行详细调查评估,为制定具体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2. 盐碱地改良技术选择:依据盐碱地调查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改良技术,包括改良土壤、排除盐分、调整水分等方面的改良措施。
3. 种植盐碱耐受性作物:根据盐碱地的土壤盐分情况选择适当的盐碱耐受性作物进行种植,提高盐碱地的农作物产量。
4. 引进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在盐碱地周边引进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通过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
5. 水分管理:合理调整盐碱地的水分,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控制盐碱地的土壤盐分浓度,提高土壤肥力。
6. 环境监测与评估:对盐碱地的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保证盐碱地治理的效果。
四、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1. 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 技术支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科学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支持,提高治理效果。
3. 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盐碱地治理的资金支持,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盐碱地治理政策,加大对盐碱地治理的支持力度,为治理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五、预期效果及影响评估1. 预期效果:盐碱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 影响评估: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及时调整治理策略,提高盐碱地治理的效果。
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一)
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一、实施背景: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是基于当前乡镇盐碱地面临的严重问题而制定的。
乡镇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肥力降低,无法正常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这些盐碱地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乡镇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计,亟需进行改造和治理。
二、工作原理: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减少或去除土壤中的盐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从而恢复土地的可耕种性。
具体的工作原理包括:1.深耕深翻:通过深耕深翻的方式,将盐分分散到土壤深层,减少盐分对作物的影响。
2.施肥施水: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抗盐碱能力。
合理浇水,控制土壤湿度,避免过度干燥或水浸。
3.植物修复:选择具有抗盐碱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4.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改良剂,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结构,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三、实施计划步骤: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的实施计划步骤如下:1.调查评估:对乡镇盐碱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了解盐碱地的分布情况、盐分含量和土壤性质等。
2.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包括深耕深翻、施肥施水、植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等措施。
3.实施治理措施:按照治理方案,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深耕深翻、施肥施水、植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等工作。
4.监测评估:在治理过程中,定期对盐碱地进行监测评估,了解治理效果,及时调整措施。
5.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提高乡镇居民对盐碱地改造项目的认识和支持,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
四、适用范围: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适用于乡镇地区存在盐碱地问题的地方。
特别是那些盐碱地分布广泛、面积较大、影响农业发展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乡镇盐碱地改造项目建设计划的创新要点包括:1.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深耕深翻、施肥施水、植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等多种措施,全面提高盐碱地的肥力和透水性。
2.科学管理:通过调查评估和监测评估,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并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内蒙古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内蒙古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内蒙古盐碱化耕地面积较大,严重影响了农田的生产力与农民的收入。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利用状况,提高农田产能,实施内蒙古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二、项目目标1. 改善盐碱地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能。
2. 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
3. 培育新的农业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项目内容1. 盐碱地改良:选择适宜的改良方法,如石膏改良、有机肥料改良等,提高盐碱地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2. 盐碱地灌溉:采用滴灌、配水、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盐渍化现象,提高灌溉效率。
3. 盐碱地种植:选择适应盐碱地的耐盐碱作物,如盐蓬、碱地生态林等,推广种植技术,培育新的农业产业。
4. 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展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探索盐碱地的能源利用、特色农业开发等领域。
四、项目实施步骤1. 土壤调查与评价:对盐碱地进行全面的土壤调查与评价,确定各地区的盐碱化程度和改良需求。
2. 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盐碱地改良、智能灌溉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示范农田,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
3.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项目实施,并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
4. 培训与宣传: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和意识,加强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5. 监测与评估: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项目措施。
五、项目效益1. 改善盐碱地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能,增加农民收入。
2. 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培育新的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 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
六、项目保障1. 加大政策支持,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2.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指定专门的项目负责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加强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调整项目措施,提高项目效益。
七、项目预算根据实际盐碱地面积和改良程度确定项目预算,合理安排资金使用。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一、概述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高盐分或碱性物质的土地。
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盐碱地改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关键一环。
二、目标1. 降低土壤盐碱度;2. 调节土壤酸碱度;3. 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4. 促进盐碱地恢复生态功能;5. 增加盐碱地的农作物适应性。
三、实施方案1. 土壤检测与评估通过采集盐碱地土样进行实验室检测,了解土壤中盐分、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评估盐碱度程度和改良的有效性。
2. 水分调节盐碱地的水分调节是改良的重要环节,可采用以下方法:- 深耕翻转:通过深耕翻转改变土层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排水能力,有利于盐分的排除。
- 引水排水:修建排水沟或水渠,引导盐碱地的过剩水分排出,减少地下水面上升,避免地下盐碱化。
3. 调理土壤酸碱度- 酸性土壤调理:利用灰石粉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作用,增加土壤中的中性物质,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
- 碱性土壤调理:通过添加硫酸铁、石膏等酸性物质来中和土壤的碱性成分,减少碱化反应。
4. 添加有机质有机质对土壤改良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保水能力和营养供应。
在盐碱地上,适量添加有机肥料和农家肥等有机物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5. 选择适应性作物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选择适应性强的耐盐作物进行种植,如花生、红薯、大葱等。
这些作物对盐碱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增加盐碱地的利用价值。
6.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对盐碱地的改良至关重要。
要注意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间隔,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盐分积累,保持土壤湿度稳定。
7. 运营管理改良的盐碱地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与维护,通过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除草等措施,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四、效益评估实施改良方案后,需要对效益进行评估,包括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壤改良成效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方案,优化改良效果。
排盐排碱工程方案设计
排盐排碱工程方案设计一、前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盐碱地水资源的治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盐碱地水资源进行排盐排碱工程方案设计,旨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
二、盐碱地水资源的特点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类物质过量堆积,土壤表层碱性物质含量过高而形成的一类土地。
盐碱地的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 水质较差:盐碱地水资源中盐碱含量较高,对农田灌溉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 治理难度大:盐碱地的水资源治理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进行处理。
三、排盐排碱工程方案设计1. 地下水处理工程地下水是盐碱地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的盐碱含量过高是盐碱地水资源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地下水处理工程是排盐排碱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下水采样分析:首先对盐碱地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确定其盐碱含量和水质情况,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地下水处理工艺设计:根据地下水的具体水质情况,设计合适的地下水处理工艺,包括盐分去除、碱度调整等工艺环节,以提高地下水的可利用性。
(3)地下水处理设备选型:根据地下水处理工艺设计,选择合适的水处理设备,包括盐分去除设备、碱度调整设备等,以确保地下水处理效果。
2. 地表水治理工程除了地下水外,地表水也是盐碱地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地表水治理工程旨在提高地表水的可用性,减少盐碱含量对地表水的影响。
(1)地表水采样分析:对盐碱地地表水进行采样分析,确定其盐碱含量和水质情况,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地表水治理工艺设计:根据地表水的具体水质情况,设计合适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包括采用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水质调整,以减少盐碱含量对地表水的影响。
(3)地表水治理设备选型:根据地表水治理工艺设计,选择合适的治理设备,包括生物滤池、化学沉淀池等,以确保地表水治理效果。
3. 农田灌溉系统改造工程盐碱地的农田灌溉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环节,改造农田灌溉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盐碱对农田灌溉的影响。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及措施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及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土地。
盐碱地的整治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工程,对于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田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整治盐碱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措施至关重要。
一、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1. 调查评估:对盐碱地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了解盐碱地的分布情况、盐碱土壤的性质、盐碱地的利用现状等,为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整治方案:根据盐碱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确定整治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整治的重点和措施。
3. 技术支持:整治过程中,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土壤改良技术、排水排盐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提高盐碱地的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环境。
4. 资金投入:整治盐碱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治理、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要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
5. 组织实施:整治工作需要形成合力,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农民、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参与,形成合力,推动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盐碱地整治实施措施1. 土壤改良:采用石灰、石膏等土壤改良材料,中和土壤酸碱度,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
2. 灌溉排水:合理施行排水灌溉制度,及时排除土壤中的盐分,保持土壤湿润,减少盐碱地的发生。
3. 植被恢复:选择适应盐碱地生长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4. 科学耕作:采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如旋耕、深翻等,有效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5. 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湿地、林地等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6. 政策扶持:加大对盐碱地整治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盐碱地整治,提高盐碱地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盐碱地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改善盐碱地的土地质量,提高农田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
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1********盐碱化草场治理项目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1前言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
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盐碱地在利用过程当中,简单说,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
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七八成,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中间这块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土的形成原因: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2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
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最新盐碱地整治是指通过改良土壤性质、调整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使其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下面是一个盐碱地整治实施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整体目标本方案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全面治理,将盐碱地恢复成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高质量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降低土壤盐碱度,使其符合农作物生长要求;2. 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3. 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给能力;4. 建立良好的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体系,确保灌溉水的质量和供应可靠性;5.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盐碱地整治后的农作物适应性研究和示范种植,提高农业产值。
二、具体措施1. 土壤改良(1)盐渍土的改良:- 进行浅层排盐,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降低土壤盐分浓度;- 使用有机肥料和硫酸钙等改良剂进行转化反应,降低土壤的盖顶生盐;- 选用耐盐性强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促进土壤盐分的分散和淋洗。
(2)盐碱土的改良:- 进行深层排盐,采用地下排水等技术将土壤中的盐分排出;- 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改良材料,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酸碱中和等方式,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肥力。
2. 农田水分管理- 通过建设灌溉设施,提供足够的灌溉水源;- 采用合理的灌溉制度,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土壤过湿;- 采用覆盖物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3. 施肥管理-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农作物需求,进行全面施肥;- 合理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比,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通过短期施肥和分次施肥的方式,逐步改善土壤肥力。
4. 农作物选择和轮作- 选择适应盐碱地的作物进行种植,如盐碱地稻、盐碱地苜蓿等;- 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利用作物间的翻耕和避免连作,降低土壤盐碱度。
5. 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禁止乱排乱放和污染水源的行为;-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用水的供应可靠性;-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碱化草场治理项目基础资料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前言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
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盐碱地在利用过程当中,简单说,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
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七八成,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间这块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土的形成原因: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
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
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影响: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
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第一章项目区现状1.1自然概况1.1.1地理位置***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南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
地理座标为东经122°02′—123°30′,北纬44°57′—45°46′。
东与亁安县相接,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相通依,北与洮南市毗邻、南与内蒙科左中旗接壤。
全县东西宽112.6公里,南北长116.2公里,总幅员面积8496平方公里,列全省第三位。
1.1.2地形地势***县地处松辽平原西部,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凹凸不平,多以波状起伏沙丘组。
尤其西南部地区,沙丘连片。
平均海拔160米。
1.1.3水文该县水系属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霍林河、额木太河(支流)和文牛格尺河3条季节性河流。
霍林河为季节性河流。
境内有向海水库、胜利水库、兴隆水库等水库泡泽100余处。
1.1.4气候***县属于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5.5℃,1月份最冷,最低气温-35.1℃,7月份最热,最高气温39.4℃。
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气温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为2934.8℃。
年降水量392—66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
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22.9天,年平均风速4—5米/秒。
1.1.5土壤与植被条件***县土壤地带性分布较明显,共有七个土类,十六个亚类,二十个土属,五十六个土种。
主要土壤有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碱土、冲积土、沼泽土、复合盐碱土等约占89%。
本县植被属蒙古草原植物区系。
草原植被多已退化为次生草原植被。
沙丘上分布有少量黄榆、蒙古柳、蒙古杏。
灌木有枸杞、柽柳等。
草本植物有水蒿、芦苇、塔头草、小叶樟、蒺藜草、羊草、碱蓬、星星草等。
1.2社会经济状况***县辖21个乡镇,6个农、林、牧、渔场。
总人口36万人。
县城距省会长春市242公里,距大安港码头120公里。
京齐铁路南北全境穿过,从***县城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齐齐哈尔。
省道白城至长春公路全境通过,国道内蒙古至黑龙江的科铁线公路东西全境贯穿,是连接东北三省交通大动脉,交通十分便利。
***县现有耕地300万亩,占总面积的23.55%,草原面积343万亩,占总面积的22.87%。
2006年末,全县森林蓄积为649万立方米,其中:国有林蓄积293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45.2%;集体及私有林蓄积356万方米,占总蓄积的54.8%。
在全县的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89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69.7%。
其中:国有林面积100.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3%;集体及私有林面积为88.5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47%。
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为27万亩,蓄积为161万立方米。
2006年,全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39.16%。
第二产业占30.83%,第三产业占30.0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667元。
农业人均收入3000元。
1.3土地盐碱化现状盐碱化土壤县有明显障碍因素,对农、林、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是一种亟待改良的低产土壤。
全县有17个土种,面积为352万亩,其中耕地35.8万亩,草地为266.8万亩。
我县盐碱化土壤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盐碱化淡黑钙土,有五个土种,面积53万亩,其中耕地为13.2万亩,草地为32万亩。
(2)盐碱化草甸土。
五个土种,面积为44万亩,其中耕地8.3万亩,草地29.8万亩。
(3)盐化沼泽土。
2个土种,面积 3.86万亩,其中耕地0.3万亩,草地3.4万亩。
(4)碱化盐土。
2个土种,面积5.9万亩,其中耕地0.2万亩,草地3.8万亩。
(5)盐化碱土。
4个土种,面积242.3万亩,其中耕地12.8万亩,草地196.2万亩。
(6)草甸碱土。
1个土种,面积为2.9万亩,其中耕地1万亩,草地1.5万亩。
以上盐碱化土壤由于封中水溶性盐类较多,土壤和吸收性复合体的中吸收性钠过多。
致使土壤性状不良,亟待改良。
1.4盐碱化土地形成条件与演替过程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条件(1)半干旱气候,年蒸发量1897毫米,大于降雨量400毫米的4~5倍,加之地下水的矿化度高,有大量可溶性盐类补给,这些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到地表,而后由于水分蒸发,土壤表层盐类增加,引起土壤盐碱化,是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2)、地势低洼平坦,闭流区面积分布广,排水不畅,也是引起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量降雨,低洼平坦地势,内水汇流形成泡塘和沼泽,因内水长期存留,土壤与母质中浸出大量的盐分在气候干旱季节,水分蒸发,盐碱集聚于地表,使土壤盐碱化。
(3)、局部地势高低不平也是引起盐碱化的原因。
由于地面高低不平,在透水性较好的土壤中,雨后高处蒸发量大,低处蒸发量较小,加之土壤中的盐分随水由潮湿的低处向干燥的高处移动,这样盐分向高处集中,并在雨季时高处盐分又向下淋洗,同时在脱盐过程中发生碱化过程形成暗碱土(碱格子土),如果脱盐层逸失则形成白盖碱土。
2、人为因素影响人们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是土壤盐碱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1)、耕作技术不当,引起土壤盐碱化。
如盲目毁草把暗碱地的碱格层翻到地表形成白盖碱土,加重了盐碱化。
(2)、建筑挖土,造成土地碱化。
由于人们毫无规划地进行破坏性挖土抹房、托坯建房,造成植被和表土层破坏,使蒸发作用加剧,引起碱格上升或碱格子露于地表。
(3)盐碱性草原利用和管理不当,加速土地盐碱化。
首先由于畜群密集,放牧频率大,超载过牧,严重踩踏草原,致使地表板结,植被稀疏矮小,地表覆盖度降低,加速蒸发,盐分随水上升地表。
其次,由于长期在同一草场放牧,尤其在早春季节牧草萌发和晚秋牧草根系和越冬芽贮存营养时放牧,使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植被退化,土壤盐分加重,此处由于雨天放牧,踏实土壤加速了盐碱化的进程。
(4)、大耙频繁地搂草,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两搂一打” 即:春秋搂大耙,夏季用刀打,不仅减少了有机质向草地归还,也极不利于草地的增肥保水,尤其是在排水结冻期搂草,耙齿入土损伤根系和越冬芽,造成植被越来越稀疏,加深了土壤的干旱程度,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
由此可见,我县土地盐碱化以重度盐碱化为主,并以1.4%~2%的速度发展。
春季出现碱尘暴,沙碱压地每年以十数米或数十米速度向前推进,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2.1指导思想西部治碱工程要按照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吉林省生态草建设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利用国家关于退耕还林(草)所给予的机遇,转变观念,加快西部治碱工程建设,扩大耕地和草原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使全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土地荒漠化、盐渍化、草原退化等趋势得到遏制,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和林业、牧业稳步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基本原则本着治理我县盐碱退化草场,改善我县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湿地,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原则。
2.3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