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如何安全使用中成药
小儿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
![小儿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982ed6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4.png)
小儿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小儿中成药是指针对小儿疾病研制出来的中药制剂。
由于小儿身体特征和生理机能与成人有很大差异,所以小儿中成药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
以下是几点关于小儿中成药使用的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年龄和体质的药品:小儿用药需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进行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有差异,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循适龄用药原则。
同时,小儿用药还需考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性和儿童对苦味的敏感性等因素。
2.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小儿用药的剂量应根据体重和年龄进行合理计算,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在使用液体制剂时,应使用专用计量器或滴计来准确测量药物剂量,避免使用普通匙匙或杯子,以免剂量不准确。
3. 遵循用药时间和疗程:小儿中成药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用药时间和疗程进行治疗。
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特别是在服用抗生素时,要坚持完成整个疗程,以免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小儿用药中,特别是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药代动力学,增加毒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小儿中成药时,必须告知医生儿童所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综合考虑,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 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小儿中成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是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重点。
在选购药品时,要选择有药监部门批准的正规药品,尽量避免使用未经验证的传统中药或自制的中药制剂。
此外,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品的保存,避免受潮、过期等情况的发生。
6. 注意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小儿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特别是对于首次使用的药物。
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小儿中成药的使用需要谨慎和慎重,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用药时间、疗程等方面的要求,并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就医处理。
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6a59d3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d.png)
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一、概述《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是在当前儿科医学领域中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这一常见疾病制定的一份重要指导性文件。
本指南旨在规范中成药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小儿最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目前,针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式,如解热镇痛、减轻鼻充血、抗组胺等。
这些药物往往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疾病。
抗生素的滥用也导致了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反应的频发。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成药多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经过科学配伍和炮制而成,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指南的制定,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对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力求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份实用、可靠的参考工具,以指导中成药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这些炎症常由各种病原体引起,如病毒、细菌等,其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
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32e4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f.png)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儿童是我们社会的未来,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例如发热、感冒、腹泻等。
在儿科中,中成药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治疗中。
本文将就儿科常见疾病中比较常用的中成药进行探讨,并分享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1.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中成药中常用的有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儿童感冒时的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控制剂量,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2.发热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由于感染所致。
在儿科中,常用的解热药有小儿退热颗粒、小儿清热颗粒等。
这些药物能够降低儿童的体温,并缓解由于高热引起的不适感。
在使用解热药时,需要注意控制剂量和频率,以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3.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中成药有小儿多潘立酮颗粒、小儿复方七厘散等。
这些药物具有止泻、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儿童腹泻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腹泻的原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指导进行用药。
4.咳嗽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的儿童咳嗽中成药有小儿感冒颗粒、小儿百部止咳糖浆等。
这些药物具有平喘、止咳的作用,能够缓解儿童咳嗽引起的不适感。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在合理使用中成药时1.年龄和剂量:儿童的年龄对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
2.药物选择:不同的中成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证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3.用药时间: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指导进行用药,并遵循用药时间的要求,不得擅自停药或延长用药时间。
4.不良反应:中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出现应及时就医。
8王孟清-中成药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
![8王孟清-中成药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76028c880eb6294dd886c88.png)
中成药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中成药,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具有适应紧急需要、存贮方便、便于携带、易于服用等优点而被广大医生和患者青睐,在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现象也逐渐增多,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儿童作为一个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由于其正处生长发育期,其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敏感性较强,极易发生药源性危害。
因此,儿科用药的安全性要求远远高于成年人群用药。
因此,合理使用中成药在儿科临床非常重要。
一、儿科用药的安全性在合理用药中最为重要(一)慎用含毒性成分中成药有关儿科中成药中含有有毒成份的报道备受关注。
如何首乌所致的肝损伤;汉森四磨汤中的槟榔被指含致癌物;云南白药中含有毒的乌头碱类;朱砂的主要成分为有毒的硫化汞等等。
“是药三分毒”,许多人忽略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龙胆泻肝丸致人肾衰的“马兜铃酸事件”、鱼腥草注射液“风波”、茵栀黄注射液致新生婴儿死亡“事件”,都是超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药和未按说明书用药所致。
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在儿童体内吸收、利用、分解、代谢、排出、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与成人不同。
儿童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与成人不全相同,但造成耳聋(因聋致哑)、和对造血、肝、肾功能的影响甚于成人。
目前,儿童中成药中很多含有毒性药材。
《药典》中儿科中成药含朱砂、雄黄、何首乌、槟榔的品种44个,朱砂的使用频次最高。
含毒性较大药材的中成药,如:小儿惊风散(含朱砂、雄黄)、小儿化毒散(含雄黄),儿童应谨慎使用。
何首乌:治疗百日咳、智力低下、遗尿、多动症等儿科疾病;其毒性成份葸醌类,包括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毒副作用轻者表现为肠鸣、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见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躁动不安、抽搐、甚至发生呼吸麻痹。
何首乌导致肝损伤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且用量及用药时间与毒性有密切的相关性,停药或给予相关的治疗后肝损伤大部分可恢复。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dc8ab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f.png)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临床反复使用、安全有效、剂型固定,并采取合理工艺制备成质量稳定、可控,经批准依法生产的成方中药制剂。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多为内服、外用、注射等。
1.内服
直接服用:合剂、露剂、酒剂、口服液、糖浆等液体制剂一般可直接服用。
送服: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等固体剂型一般均需送服,包括开水送服和药引送服两种。
冲服:颗粒剂、煎膏剂、胶剂等一般用沸水冲开溶化后服用。
另外茶剂用沸水浸泡取汁服用。
调服:散剂用乳汁或糖水调成糊状服用,多用于小儿及吞咽困难者;滴剂加入乳汁或糖水中服用也属于调服方法。
研服:将丸剂、片剂加水调成糊状服用,适用于儿童和吞咽困难者。
对胃有刺激类药物、肠溶片不可用研服法服用。
含化:口含片等可含于口中缓缓溶解,使药物慢慢吸收进入血液或直达患病部位,多用于咽喉病。
2.外用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锭剂等可用清洁水、酒、醋、香油、蛋清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涂抹患处:水剂、油膏剂可均匀地涂抹于患处。
贴敷:止痛膏、膏药等可贴于皮肤患处。
点敷:口腔溃疡等用药可将药粉蘸至消毒棉签上点药到患处。
滴入:眼膏、滴眼剂、滴耳剂等适用。
坐药:适用于栓剂,将栓剂塞人肛门或阴道的用药方法。
3.注射
注射给药分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射等几种,静脉注射又
有静推和点滴两种方法。
注射用药不宜在家庭医疗中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e427f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d.png)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是指根据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儿科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1. 银翘解毒颗粒: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状。
儿童常见的感冒症状多为风热病邪,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2.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适用于小儿咳嗽、哮喘等症状。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平喘宣肺的作用,可用于清肺热引起的各种咳嗽、喘息症状。
3. 小儿清肺散: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对于清肺热、化痰散结的咳嗽症状有效。
4.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小儿慢性咳嗽、痰多等症状。
该药具有滋阴补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痰多等情况。
5. 清喉片:适用于小儿喉炎、声音嘶哑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润喉止咳,有助于缓解喉部炎症引起的不适。
在儿科中成药的使用中,应根据儿童的病情特点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在使用中成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年龄和体重的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是影响药物剂量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3.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中成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应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支持治疗等。
总之,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的监测,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2c1708d0d233d4b04e693c.png)
2.4 以治疗痰湿内蕴咳嗽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
小儿肺咳颗粒。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陈皮、黄芪、干姜、 附子、鳖甲、枸杞子、地骨皮、北沙参 、麦冬、瓜蒌、桑白皮、大黄、 冬花、紫菀、胆南星、青蒿、桔梗、鸡内金、炙甘草。功效健脾宣肺, 止咳平喘。用于小儿支气管炎证属肺脾不足,痰湿内蕴者,症见咳嗽痰 多,气短气促,动则汗出,食少纳呆,舌红苔厚。
品名
四季抗病毒合 剂
小儿翘豉清热 颗粒
主要药物
功效
主治
鱼腥草、桔梗、桑 叶、连翘、杏仁、 芦根、菊花 、荆 芥、 薄荷
清热解毒,消 炎退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腮腺炎、病 毒性感染症见发热、 头痛、流涕、咳嗽 等
连翘、谈豆豉、薄 荷、 荆芥、栀子、 疏风解表,清 大黄、青蒿、槟榔、热导滞 厚朴等
症状者。
20
3 结论
中成药是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 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合理使用中成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21
非 常 感 谢 ! 22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3
小儿风热感冒夹滞
证,症见发热、咳
嗽、鼻塞、流涕、
咽红肿痛、脘腹胀
满、便秘或大便酸
臭、尿黄等
11
品名 小儿解感颗粒 疏清颗粒 抗感颗粒
主要药物 大青叶、柴胡、 黄芩、荆芥、桔 梗、甘草
石膏、大青叶、 桑叶、芦根、甘 草
银花、赤芍、贯 众
功效 清热解表,消炎 止咳
清热解毒,宣泄 肺胃
清热解毒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 鼻塞、咽喉肿痛、 咳嗽
热颗粒
黄芩 白芍 蝉蜕
功效
主治
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的思考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a3021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0.png)
一、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
2.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消化不良、胃炎等,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儿肠胃 康颗粒、小儿泻速停颗粒等。
一、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
3.神经系统疾病:如小儿惊风、多动症等,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儿智力糖浆、 静灵口服液等。
一、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
4.免疫系统疾病:如小儿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复方太 子参颗粒、童康片等。
关键词:中成药、质量控制、建 议
1、中成药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标 准
1、中成药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标准
中成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料药的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的控制和药品质量标 准的制定等方面。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中成药必须符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 条例的规定,同时需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应包括性状、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并符合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要求。
一、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
一、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药物。由于中成药具有疗效 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在儿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中成 药在儿科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成药在儿科应用现状
1.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儿肺热咳喘 口服液、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等。
三、对中成药在儿科应用问题的建议
4.加强患者和家属的用药教育。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中成药的知识和正确使用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不良 反应。
三、对中成药在儿科应用问题的建议
总之,中成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但也需要我们认真 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法规的完善、医生教育培训的加强、中药材来 源及品质的保障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用药教育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 中成药在儿科领域的疗效作用,保障广大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儿童用中成药的使用误区与不合理用药
![儿童用中成药的使用误区与不合理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155b79483169a4517723a362.png)
中国乡村医药·药物与临床·儿童用中成药的使用误区与不合理用药胡晓鸥儿童因体内各组织器官未发育完全,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能力差别较大,故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高度关注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笔者根据自身临床药学服务情况,针对儿童用中成药的使用误区与不合理用药总结如下:1 剂型不合理我院儿童用中成药剂型多为传统常用剂型,如丸剂中小儿至宝丸等属传统剂型大蜜丸,色黑味重,儿童服用不便,顺应性差。
建议儿童药尽量弃用大蜜丸剂,进行改剂型研究。
2 处方不合理儿童用中成药多为大处方品种,如小儿金丹片由26味药组成,质量标准却只对其中的朱砂进行含量控制。
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已很复杂,大处方制剂的成分更难以明确,儿童用药安全存在隐患。
建议深入研究,优化处方。
又如小儿抗痫胶囊、儿康宁糖浆、小儿宝泰康颗粒、小儿退热颗粒、儿感退热宁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泻速停颗粒、小儿腹泻外敷散8个制剂处方只标明了药味组成,并未注明各药味的处方量。
建议标明各药味的处方量。
另外,不少制剂处方含矿物药、动物药和有毒植物药,药源性毒性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相关应用在国外受限制甚至禁止。
如雄黄是国务院(1988年12月27日第23号国务院令)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28种毒性中药品种之一,注明其有一定毒性,儿童慎用。
小儿至宝丸、小儿化毒散、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4个品种均含雄黄,其中后两个品种超过规定剂量。
建议制定雄黄及其成方制剂科学、合理、严格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其炮制及成方制剂的生产工艺,开展含雄黄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3 超剂量用药用药剂量不合理是儿科用药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朱砂主含硫化汞,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
《中国药典》规定朱砂的用量为0.1~0.5g,宜入丸散服,外用适量;雄黄的用量为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儿童用中成药却出现朱砂、雄黄与药材及饮片的用作者单位:313009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中医院中药房通信作者:胡晓鸥,Email:cnhksvip@ 量不符情况。
儿童应用中成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应用中成药时应注意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c3cdad9650e52ea54189846.png)
儿童应用中成药时应注意的问题【摘要】中成药因其疗效稳定、服用方便等特点在儿科疾病中应用广泛,本文对儿童应用中成药时应着重注意中医指导,说明书表述,剂型选择,含毒性药品成分选择,与西药混用禁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儿童应用中成药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童;中成药;用药安全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而成的剂型[1]。
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使用和贮存方便,在治疗儿科病症方面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儿家长的认可,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都对中成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中成药以中药为主要成分,是极为天然的的药物,药性缓和,不像西药那样有不良反应,这种观点是极为片面的。
因儿童无论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方面,还是在病理、病因、疾病类型、疾病演变等方面,都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别。
儿童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发育都还不健全,同时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方面比较差,所以针对儿童用中成药时,更是要注意如下几点,否则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不利于儿童的用药安全。
1儿童应用中成药时要注重中医指导儿童中成药品种应用最多的是清热解毒剂、补益剂、解表剂和祛痰止咳平喘剂。
选用中成药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仅仅参照西医病名就贸然用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例如西医的“感冒”,中医有风寒风热之别,又有兼夹证之分,一律用清开灵抗病毒无法取得理想疗效[2]。
2儿童应用中成药时要注意说明书的表述由于绝大部分中成药是由多味中药组成,有效成分复杂,进行药理研究有一定难度,因此中成药说明书一般不够明确,表达含糊,似是而非。
有些药品说明书未注明儿童用法用量,仅标志有“儿童酌减”或“儿童遵医嘱”,甚至在注意事项中注明“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研究”。
类似的表述会造成剂量不规范和重复用药的潜在威胁[3]。
如不能根据不同儿童年龄或体重进行用药,就会造成患儿用药过多或过少,甚至造成患儿身体损伤或影响疾病治疗。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d779ec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6.png)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1.遵循医生的处方:儿科常用中成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包括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
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
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药物的代谢和排出时间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调整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2.根据疾病症状选择药物:儿科常用中成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使用。
例如,对于发热的儿童,可选用复方板蓝根颗粒或小儿退热栓剂,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剂量不同。
对于儿童感冒咳嗽,可选用银翘片或小儿咳喘颗粒等药物。
3.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疗程:儿童的呼吸、循环、代谢等生理机能都不成熟,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也与成人有所不同。
因此,用药的时间和疗程与成人也不相同。
家长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来使用中成药,并根据医生的指示来合理调整用药时间和疗程。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儿童在使用中成药时,要避免与西药或其他中成药同时使用,以免相互干扰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另外,一些药物存在严重的配伍禁忌,如板蓝根颗粒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不能同时服用。
在使用中成药前,完整告诉医生孩子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情况,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注意药物副作用:儿童的生理机能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因此,家长在使用儿科常用中成药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消化不良、皮疹等,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6.药物存储和使用安全:儿童的好奇心重,对药物容易产生误食的情况。
因此,在使用儿科常用中成药时要注意将药物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并定期清理过期或不需要的药物。
如果发现儿童误食中成药,应立即就医并将药物包装带到医院。
总之,合理使用儿科常用中成药可以有效缓解儿童的症状,但前提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长应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并随时观察儿童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
![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e706d9e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9.png)
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错误1:只辨病,不辨证辨证是否精确是中成药合理应用的首要条件。
不少临床医生只辨病,不辨证,导致药证不符,这个问题在西医院中成药使用中尤为突出。
例如:治疗小儿咳嗽,不分寒咳、热咳、燥咳和痰湿咳嗽,盲目用药者许多。
干咳无痰时用具有清肺化痰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因无痰需要清化,干咳就不能治愈。
更有甚者:热证热者寒之误用热药——火上浇油举例:肺热咳嗽: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痰咳液肺热咳嗽:小儿肺咳颗粒寒证寒者热之误用寒药——雪上加霜举例:慢性咽炎(脾胃虚寒患儿):蓝芩口服液、莲芝消炎分散片。
实证实则泻之误用补药——病邪更盛,谓之实实。
举例:多汗症(实秘患儿):黄芪颗粒虚证虚则补之误用泻药——正气更虚,谓之虚虚。
举例:腹泻(脾虚患儿):四磨汤口服液错误2:配伍不当——相克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例如:含有附子的中成药(小儿肺咳颗粒)不宜与含有贝母的`中成药(牛黄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金嗓散结丸、婴儿健脾颗粒等)以及含有半夏的(藿香正气滴丸、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橘红痰咳液、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枇杷膏等)同用。
附子与贝母一起使用会消失恶心、呕吐、腹痛、皮肤发黑。
含有三棱的金嗓散结丸不宜与含有芒硝的防风通圣颗粒、五福化毒片协作使用。
错误3:重复用药发热:同时用小儿解表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柴黄颗粒、抗病毒口服液,二种或二种以上,属于重复用药。
咽痛:同时用金莲清热泡腾片、蓝芩口服液、金玄利咽颗粒、金嗓开音丸、金嗓散结丸、莲芝消炎分散片、小儿化毒胶囊、五福化毒片,二种或二种以上,属于重复用药。
咳嗽:同时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咳喘宁口服液、安儿宁颗粒、清宣止咳颗粒、小儿宝泰康颗粒,二种或二种以上,属于重复用药。
中成药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中成药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57adf79b89680203d825da.png)
用药配伍不当
中药与西药配伍不当:在临床上,也存在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 象。合理的联合使用,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促进疾病痊愈有 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应用不合理,可使药效降低、消失或引起 药源性疾病。 例如,含钙离子的中成药如龙牡壮骨冲剂等不宜与酸性西药如 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同服,二者可产生钙离子络合物,使其溶 解度下降,肠道难以吸收,从而降低药效。含有麻黄碱的中成 药如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与氨茶碱合用,可增加心悸、失眠、 头痛等不良反应;
忽视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上中成药的过敏反应比较常见,有皮肤过敏反应、过敏性 休克等。使用中成药的过敏反应大多发生于连续首次用药5分钟 以后,少数发生于连续用药数天以后。常表现为全身性瘙痒, 以头面部、颈部及前胸部为甚。 例如清开灵注射液、香连丸、牛黄上清丸、 穿心莲片、银翘解毒丸等可以引起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胸闷心慌等过敏反应。 双黄连注射剂可引起药疹、药物热、过敏性休克、 疼痛。
建立公开通报或公示制度,定期进行全院性合理用药分 析评价,对配伍用药的合理性、用药的适应证、用药的 时间及用量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通过在医疗质量反馈会 上或通过简报等形式进行点评。
同时建议医业务部门定期组织医师、药师之间的业 务交流, 通过沟通取长补短, 共同提升业务水平。药 师应认真、严格把好处方合理用药关, 确保临床用药 安全有效。
对策
提升医师的业务水平
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深入研究儿科专用中成药
建立儿科临床安全性、必要性再评价机制
推行儿科临床试验
提升医师的业务水平
坚持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合参, 明确病因病机, 并根据个体差异确定治则。
坚持对证用药, 合理用方, 寒者热之, 热者寒 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全面了解所用药物 的处方组成、性能、用法用量, 适应证、禁 忌证。
(最新整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最新整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914a8fd915f804d2a16c1a9.png)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全部内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ae518eec3a87c24028c4aa.png)
小儿解感颗粒
疏清颗粒
抗感颗粒
清热治
天竺黄、红花、人工 牛黄、岩白菜、高山 安儿宁颗粒 辣根菜、白檀香、短 管兔耳草、唐古特乌 头、甘草
小儿风热感冒,症 清热祛风,化 见发热咽痛,咳嗽 痰止咳 有痰等 清热解毒,抗 咽炎,扁桃体炎, 炎消肿 腮腺炎,疖肿等
清热解毒 感冒发热 小儿外感发热,症 发汗解表,清 见发热、头痛身痛, 里退热 流涕,口渴,咽红, 尿黄,便干
此外,应根据患儿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 点,加以区别,谨慎选用。如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蒲地兰消炎口服 液”,对于热毒较盛、体质较强的患儿适合,而对于体质较弱,脾 胃功能较差的患儿则不宜选用,否则易引起腹泻、呕吐等消化功能
紊乱症状,所以不能一看是“消炎口服液”则统而用之。一般说来,
急症、重症宜选注射液、口服液等速效急性,此类中成药奏效快, 作用迅速,而慢性疾病宜选用延效制剂(如丸剂、缓释剂),因其
进行组方而制成的中成药日趋增多,如功善清热解表的柴胡注射液, 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的发热。这些中成药大多根据它们所治疾病 的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及药理机制研制而成,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针 对性更强,但应用时也需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参照中医辨证,务必 使药(方)证相应 。
1.3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即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
内服后吸收较慢,作用持久,疗效较好。
2 儿科常用中成药运用举例
目前防治儿科疾病的中成药也不在少数,以治疗呼吸系统和消
化系统疾病者为主,而尤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者为多,令人眼花缭
乱,现就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中成药(包括口服剂及注射剂)
合理运用作一归纳。
2.1 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9a429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4.png)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引言: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发挥一定的疗效。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
一、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辨证施治是治疗腹泻的基本原则,中成药可以起到辅助疗效。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黄连素、安宫牛黄丸、太和消食片等。
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适用于湿闷热病因所致的腹泻。
安宫牛黄丸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病因引起的腹泻。
太和消食片可以理气消食,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腹泻。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适当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依赖或药物不良反应。
二、小儿便秘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通便润肠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柴胡汤、大承气汤、麻仁丸等。
小柴胡汤具有调肝气、和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便秘。
大承气汤可以通利肠胃,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便秘。
麻仁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燥便结所致的便秘。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便秘的病因,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辅以饮食调理和运动,提高治疗效果。
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六神丸等。
香砂养胃丸具有健脾和胃、调理肠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保和丸可以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
六神丸可以调理胃肠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消化不良。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四、小儿胃炎小儿胃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抗炎、镇痛等作用,辅助治疗胃炎。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胃舒宁片、安胃痛胶囊、胃乃安片等。
胃舒宁片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胃炎的治疗。
安胃痛胶囊可以缓解胃痛,适用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
幼儿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幻灯片
![幼儿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b299fa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3.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 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 中药注射剂 。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 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谢谢!
虽说,大家都认为中药的副 作用小于西药。但“是药三分 毒”,中草药也不例外。因此, 幼儿生病后对症下药,不可盲 目随意乱用。同时服用中药时 的食物禁忌。
一、幼儿的内脏功能及代谢尚末发育完
全,在服用中药时要注意饮食禁忌
1、当在用白参、西洋参、红参等补药时,一 般不吃萝卜。因为萝卜有理气,促消化作用, 会减少人参的药力。若是在吃其他补药时, 在服药前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吃萝卜。
2、当服用清内热及性凉的解热中药,如玄 参、生地、银花、连翘、大青叶等,不宜 食用生姜、葱、蒜、胡椒、狗肉等热性食 物,否者会减少药的作用;同样服温性中 药时,应忌食生冷食物及冷饮。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 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 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 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 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 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宝宝吃中药的禁忌
![宝宝吃中药的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70b66f5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0.png)
宝宝吃中药的禁忌宝宝吃中药的禁忌中药的治疗,无形中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新生儿黄疸不退时,医院可能就会给予服用“茵栀黄”等中药;煲汤的时候,加点黄芪、茯苓,这样让汤味不仅鲜美而且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孩子积食,可以来点小儿山楂丸消食开胃。
因此,家长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或指导中成药的适用,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
儿童常用的中药剂型主要有汤剂、冲剂、丸剂、成药(颗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据孩子的病情轻重以及服药的难易程度,医师和家长可以商量看哪一种剂型最适合自家孩子,以防药难喂,不仅浪费药材,而且影响疗效,错过了最好的治疗食积。
深秋的到来,捎来了冷空气,人们防不胜防,孩子更是难以适应。
在变化多端的天气,孩子难免会生些小病,有的家长会根据以往经验,自行上药店为孩子买些熟悉的药品服用,其实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小儿药物使用要得到重视,从安全角度出发,不提倡家长自行到药店为孩子买药,孩子生病还是上医院系统诊治为妥。
如自行用药,为了慎重起见,阅读药品说明书很有必要,家长们拿到药不要急着给孩子喂药,对药物的药性和剂量有十分的把握才可用于孩子身上,药物疗效才能事半功倍。
中西药不能混着吃小风的妈妈总喜欢中西结合,于是在宝宝喝中药的时候,就喜欢把西药也让宝宝一同喝下去。
哄宝宝喝中药已经是难事,喝完中药,要宝宝吃西药简直比登天还难,以为这样省事又方便。
但是,其他妈妈知道后,却急忙叫她不要这样做了,小风妈妈顿时困扰了,究竟为什么呢?纠正:日常生活中,有些妈妈喜欢让宝宝中西药混合着吃,以为这样药力猛”、“见效快”。
殊不知,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有些中药和西药倘若混在一起吃,轻则会影响药效,重则甚至危害健康。
如宝宝经常会上火或者拉肚子,妈妈经常会给宝宝吃上清热的中药、五花茶,同时又会给宝宝吃上牛黄解毒片等这些西药。
这些中药中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如因上呼吸道、咽喉炎症而与四环素类合用,则四环素类中所含有酰胺基及多个酚羟基,与牛黄、石膏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难溶难吸收的纯利络合物,降低了中西药制菌消炎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如何安全使用中成药
近日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旗下的“牛黄千金散”和“小儿至宝丸”被媒体报道涉嫌朱砂(硫化汞)超标,对此同仁堂回应:“患者遵医嘱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服用是安全有效的。
”这一争议风波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于中成药安全性的疑虑,尤其是小儿,身体各个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何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正确认识中成药
中成药顾名思义就是“中药制成的药物”,严格的定义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草药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包括丸、散、片、膏、丹等各种剂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中成药本质上和中药更接近,不含西药成分。
和中药汤剂相比,中成药不需要煎煮,无疑大大方便了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携带方便,不必像中药那样大包小包的带回家。
和西药一样,中成药也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和西药不一样的是,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需要正确的辨证选药,这往往就要求在中药师或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因为非中医专业人士即使是西医也很难分辨“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但和西药一样,往左是药,往右是毒,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如何给小儿选择中成药?
中成药在治疗小儿常见病方面具有使用方便、药性平和、疗效迅速和容易贮存等优点,深受家长欢迎,但是要做到安全用药,家长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优先选用小儿专用药。
小儿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小儿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专供小儿服用的中成药,大多在药名中有“小儿”、“娃娃”或“儿童”等字样,以和成人药相区别,例如小儿消食片、小儿感冒冲剂、健儿清解液、小儿奇应丸、小儿至宝丸、小儿回春丸、小儿化痰丸、小儿化毒散、儿童清肺丸、小儿珍贝散等等。
有些是在包装上画小儿肖像或直接注明小儿用药,这些都可供选用时参考。
第二,非小儿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
非小儿专用的中成药如地蓝消炎口服液、猴枣散、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肺力咳合剂、蛇胆陈皮口服液、止喘宁口服液等,也常用于小儿,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
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选药时家长不要被商品名所迷惑,比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能不少人认为他有类似于抗生素的抗炎作用,实际上,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物抗病毒作用更强些。
还有类似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表面看有退热作用,但中药退热的效果不符合现代人急躁的心理,因此建议家长还是尽可能多看看说明书,并向中医师或中药师请教,这样用药才能
尽可能减少失误。
第三,尽量避免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
如朱砂安神丸口服可引起口腔炎、蛋白尿及严重的药源性肠炎;黑锡丹久服可致严重铅中毒;牛黄解毒片口服可引起过敏性血小板减少、过敏性膀胱炎和过敏性皮炎;口服羚翘解毒丸或银翘解毒丸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这些反应虽都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都较严重,类似上述药物应避免给小儿使用。
又如先声咳喘宁中含有罂粟壳,止咳效果很好,但小婴儿尽量不要应用。
王氏保赤丸中有大黄,腹泻者慎用,而百咳静和小儿消积止咳中药物均较平和,小婴儿可以应用。
第四,应尽量单用一种中成药,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经常见到一些家长给小儿使用蒲地蓝一盒,加双黄连或者抗病毒口服液一盒等等,这种搭配是不对的,因为蒲地蓝中均属于清热解毒中药,而其他很多治疗上感的中成药中均有清热解毒中药存在,因此建议家长,如果你不知道成分是什么,尽量服用一种,不要两种甚至三种合用。
由于中药注射液成分较为复杂,可能导致患儿过敏,一般情况下医生也会慎重使用,首选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
小儿使用中成药注意事项
除了正确选择药物,家长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注意严格按照相应药量服药。
有些家长认为中成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没有不良反应,不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擅自加大剂量,结果引起药源性疾病。
如婴儿素,由多种中药及碳酸氧钠组成,在常用量下是一种良好的镇咳去痰药。
曾有一个42天的男婴,因在一天内服了l包婴儿素,出现了深睡状态,呼吸骤停,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这是由于该药含有中药川贝,川贝中含有的贝母碱大剂量时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出现呼吸衰竭。
第二,注意选择适当的给药时间。
一般中成药2~3次/d,早、晚或早、中、晚各服1次。
健脾药、补益药、止泻药等饭前服奏效迅速;驱虫药宜在早上空腹时服,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制酸药宜在饭前服,以中和胃酸并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祛痰药饭前服可通过药物刺激胃黏膜,间接促进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应在饭后服,这时胃内充满食物,药物被稀释,可缓和对胃黏膜的刺激。
第三,外用药也要注意药部位及用药量小儿的皮肤特别娇嫩,与成人不同。
小儿表皮较成人薄,各层发育均不完善,新生儿表皮的角质层最薄,故小儿的皮肤表皮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刺激,在给予小儿中成药外用时,应注意用药部位及用药量,特别是刺激性强、毒性大药物,如风油精、驱风油等更应慎重,用药范围不宜过大,药量也不宜过多,皮肤损伤部位以及靠近眼睑、阴囊等处不宜应用,谨防误入眼睛。
如一个9月龄的女婴,母亲手臂、颈部被蚊虫叮咬后外擦风油精,之后抱患儿玩耍致风油精致患儿接触性皮炎。
可见即便是间接接触一些药物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建议家长对1岁以下的小儿严格把关,仔细看外用药说明书成分,如有刺激性,应拒绝使用。
总之,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